Home>> Literature>>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山中
Wang Bo
山中
山中
山中
山中
山中
山中
  Yangtze River tragedy has been stagnation, read thousands of miles to go.
  Conditions is a high Qiuwan, Ye Fei Huang mountains.
Translated by Google

【Notes】 山中:一作山山

【Review】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陈邦炎)

晚過水花
Ouyang Xiu
晚過水花
  Samukawa eliminate snow, cold flow through the pump temporarily.
  Higurashi people go to do, fishing boat on the sand birds.
Translated by Google
听筝
Li Duan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听筝
  Her hands of white jade by a window of snow
  Are glimmering on a golden-fretted harp –
  And to draw the quick eye of Chou Yu,
  She touches a wrong note now and then.

【Writing in Vernacular Chinese】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Notes】 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Review】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此诗重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起衬托作用,此弹筝女子,为博取知音的一顾,故意误拂筝弦,而且时时误拂,可知她在知音人面前,不思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仅审其音,见短则人惊其意。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曲折写出弹筝女子一种邀宠心理,尽管笔墨无多,但传神入妙,余韵不尽。
周郎,即三国吴将周瑜。瑜精通音律,听人奏曲有误时,总要回头看看演奏者,所以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这里的“周郎”指弹筝女子所属意的知音者。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鉴赏]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鸣筝”谓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倪其心)

山中送别
Wang Wei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Friend, I have watched you down the mountain
  Till now in the dark I close my thatch door....
  Grasses return again green in the spring,
  But O my Prince of Friends, do you?

【Writing in Vernacular Chinese】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Notes】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Review】 (一)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二)
诗题一作「送别」,一作「送友」。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大作文章,而是着墨于送别以后的动作和思绪。

首句很精练,一个「罢」字将送别的种种情形统统略去,如此便可腾出笔墨来写别后的行为和思绪。二句似乎是说现在友人已经离去,诗人的心境大概也能随着这柴门的关闭而逐渐平静下来吧。而后两句以一年一度绿的青草作比,说无知的青草尚有信用,年年均有转绿之时,难道友人你就能一去不返吗?这两句是诗人在友人离去以后的思忖之辞,表面上看似有对友人的预警意义,而其实却是亟盼友人尽早归返,两人可重续友谊。

末句中的「王孙」指被送的友人,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乍看王维似有抄袭之嫌。其实《招隐士》中那句的诗意是感叹游子不归,但见满目荒草丛生,愈显其凄凉气氛;但王维之作却是以草绿反衬,问游子于草长莺飞之时能否归来,两者虽同有王孙及草的意象,但运用的角度却大相径庭,绝不相似。

Home>> Literature>>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