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珠。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白話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
各山間山𠔌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傢去投宿,
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劉建勳)

【注釋】 1、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賞析】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傢。"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鑒賞]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傢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傢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衹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衹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嚮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嚮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衹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鬆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纔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纔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阔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衹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緻,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薑齋詩話》捲二)瀋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捲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嚮,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霍鬆林)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杜審言 Du Shenyan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緑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Only to wanderers can come
  Ever new the shock of beauty,
  Of white cloud and red cloud dawning from the sea,
  Of spring in the wild-plum and river-willow....
  I watch a yellow oriole dart in the warm air,
  And a green water- plant reflected by the sun.
  Suddenly an old song fills
  My heart with home, my eyes with tears.
  
  2) In Reply to Magistrate Lu's Poem: An Excursion in Early Spring
  Tr. Ni Peiling
  
  Only to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The shock of beauty ever new will come,
  Of rising clouds at dawn above the sea,
  Of Spring in river side plum and willow-tree.
  Orioles are urged to sing in warm air,
  And green-clad duckweed in the sun looks fair.
  An old tune suddenly sung to my ears
  Fills my heart with home and my eyes with tears.

【白話文】 衹有遠離故裏外出做官之人,
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緑江北卻纔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着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緑蘋顔色轉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麯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注釋】 晉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陸丞,作者友人,不詳其名,時為晉陵郡丞。《早春遊望》是陸丞所作的詩,本篇是唱和之作。
一作韋應物詩。

【賞析】 清人王夫之《薑齋詩話》指出:“近體,梁陳已有,至杜審言而始葉於度”。杜審言的五言律詩,格律嚴整,音韻諧美,章法井然,意境深遠,語言清麗自然,稱得上是這種新興詩體的典範作品。本詩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
全詩因物興感,寫自己宦遊他鄉,辜負春光,不能歸傢的傷痛之情。從通篇來看,作者用的是即景抒情的常格,但開頭卻不落俗套,偏不從自然景物起筆,而是從自身寫起.首句“獨有宦遊人”突出了詩人作為一個異鄉遊子與本地欣賞春光者迥然不同,為下文傷春蓄足了勢頭。《唐詩別裁集》評此句為“警健”。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也引紀昀的話評論說:“起句警拔,入手即撇過一層,擒題乃緊,知此自無通套之病”。所論皆確。次句“偏驚物候新”,高度概括,涵蓋全篇,堪稱“詩眼”。其中“偏”字呼應首句的“獨”字,“驚”字感情色彩更濃,顯得生辣而警醒。“偏”、“驚”合用,點明了多情的詩人對自然景物特有的敏感,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詩的主旨,正是抒發這傷心人獨特的“驚”春之情。如果把此詩比為一支傷春的樂麯,則這兩個字顯然起到了為全麯的抒情旋律定調的關鍵作用。再看“物”字衍出下文的“雲霞”、“梅柳”、“黃鳥”、“緑蘋”,“候”字關合下文的“海曙”、“江春”、“淑氣”、“晴光”等等。而一“新”字則扣住詩題的“早”字,使得詩歌因物興感的中心內容更加鮮明動人。真是脈絡井井,關鎖緊密,字字千金。
詩的中間兩聯,淋漓盡致地鋪寫“物候”的“新”。這是兩組辭藻清麗、聲調諧暢、境界華美的對仗。“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一聯,推衍詩題之“望”字,寫詩人遠眺時的所見,在海闊天空的宏大背景中描畫出江南早春瑰麗迷人的風物。這裏沒有用一個顔色字,然而由紅霞、紅梅、紅日和碧海、藍天、緑柳,清江織成的五彩繽紛的景色卻躍然紙上,色澤感十分鮮明。這一聯不但生動地寫出了物象,而且更與人觀察景物的心理感受密合,因而詩意盎然。動詞“出”與“渡”十分傳神。破曉時,太陽象是從東海升起,雲氣被陽光照耀,蔚成絢爛的霞彩,也好象和旭日同時從海中出來,所以說“雲霞出海曙”。江南比江北早暖,梅柳透露春意也比江北為早,人過江而南,忽見梅已開花,柳已發緑,似乎梅柳一過長江就變換春裝似的,所以說“梅柳渡江春”,頸聯“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緑蘋”,從南朝江淹《詠美人春遊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緑蘋”二句變化而來。前一聯既寫“望”中遠景,這一聯則續寫“遊”時所見,處處關合題目,針綫十分綿密。比起上一聯,這一聯寫景更加深入細緻,使人讀後如同親身感受到春天的萌動和春光的和煦。動詞“催”與“轉”更加傳神.溫暖的春氣使萬物復蘇,連黃鸝的鳴叫也似乎是由它“催促”所致,晴朗的陽光照射到水面上,使水中的蘋草也很快由嫩緑“轉”為深緑。物態的變化全由這兩個詞的巧妙使用而活靈活現,作者文心之細於此可見一斑。
詩的末聯“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正面道出自己傷春思歸的本意,並以聞“歌古調”繳足題面,點明和詩之旨。這兩句說,陸丞的詩好象使作者忽然聽到了古人的歌麯,不覺勾起了回鄉的念頭,以至淚下沾襟了。上文“驚”物候之“新”,嘆春光之美,都是為這裏引出“歸思”而作鋪墊陪襯的。春景是觸發“歸思”的媒介物,陸丞的早春遊望詩更對“歸思”的燃燒起了催化作用,故此處以“忽”字作轉折,將上文的明媚與歡躍之景突然一下子打入傷感凄愴的氣氛之中,達到了抒發傷春之情的目的。這一頓挫,與篇首的“驚”字遙相呼應,愈見此詩婉麯跌宕之妙。

[鑒賞]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遊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後,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緻,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衹有離別家乡、奔走仕途的遊子,纔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乡,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緻,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着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於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並且多雲。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象曙光一樣映照着滿天雲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裏尋梅,遙看柳色,殘鼕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着,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緑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梁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緑蘋。”(《詠美人春遊》)這句說“晴光轉緑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緻,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采處,恰在中間二聯。

  (倪其心)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竜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麯》舊題。 
西京,指長安。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鳳闕:指長安宮闕。 
竜城:匈奴的名城,藉指敵方要地。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出塞的過程,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徵。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語意,用誇張手法指出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願望與衛國决心,已和盤托出。第二聯寫從軍。“牙璋”纔“辭鳳闕”,“鐵騎”已“繞竜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三聯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反跌尾聯。出句從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圖都顯得黯然失色;對句從聽覺出發:狂風呼嘯,和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這首詩采用了跳躍性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表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鑒賞]
這首詩藉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傢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徵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竜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綫,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竜城”相對,渲染出竜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衹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竜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張燕瑾)

首頁>> 文學>>五律仄起首句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