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Han Yu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白話文】 早朝時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疏,激起天子的暴怒,傍晚降下聖旨將我貶謫到遙遠的潮州。
想為國傢革除有害的弊政竟遭此橫禍,木已成舟怎敢愛惜自己的殘生。
終南山白雲漠漠遮斷家乡的去路,韶關大雪紛飛馬都不肯嚮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自有一番情意,前途未測準備在這瘴癘之地收拾我的屍骨吧。

【注釋】 湘,愈侄十二郎之子
1、一封朝奏九重天:九重天指在朝中提出諫書。古時臣子嚮皇帝上書,事先封好。此指韓愈上的《論佛骨表》。
2、九重天:指皇帝的宮殿。
3、弊政:對國傢有害的事,指迎佛骨一事。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宦官和和尚從鳳翔法門寺,將釋迦摩尼的指骨一節迎到長安宮廷供奉,三天後又送往長安各寺廟,於是京城掀起一股宗教迷信之風。韓愈上表請求製止。
4、秦嶺:即終南山。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纔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裏之遙,那路途的睏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裏。但是既本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傢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傢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傢,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係念傢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嚮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捲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産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錢仲聯 徐永端)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Mao Zedong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竜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一九四九年四月
七律·登廬山
毛澤東 Mao Zedong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嚮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裏可耕田?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澤東 Mao Zedong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恕,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衹緣妖霧又重來。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Li Bai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Phoenixes that played here once, so that the place was named for them,
  Have abandoned it now to this desolate river;
  The paths of Wu Palace are crooked with weeds;
  The garments of Qin are ancient dust.
  ...Like this green horizon halving the Three Peaks,
  Like this Island of White Egrets dividing the river,
  A cloud has arisen between the Light of Heaven and me,
  To hide his city from my melancholy heart.

【白話文】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遊;
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衹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麽不使人發愁?

【注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姦邪之障蔽賢良。

【賞析】 此詩始作於天寶三載,後來略有改動。
744年(天寶三載)詩人因被小人誣陷而被迫辭職離開長安,從此開始了長期的漫遊四方,正因為政治上的失意,李白纔藉景抒情為後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傑作。,747年詩人遊到金陵(今南京)登上鳳凰臺,自然永恆的景物交織着詩人報國無人應憂傷空自來的傷感情,寫下了此詩。
本詩短短56個字,卻將寫景與抒情,社會與自然,歷史背景與現實狀況緊緊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高高的鳳凰臺上鳳凰還在飛翔,轉眼鳳凰飛去,臺上變空,衹有那綿綿不斷的江水還在不停地流着。
傳說在南宋年間有人見到有幾衹像孔雀的的大鳥在山間飛翔,羽毛色彩斑斕,嗓音悠揚,人們就稱之為“鳳凰”。於是築臺於山曰“鳳凰臺”,山曰“鳳凰山”。
開頭詩人就用一個傳說點名題目,使人一目瞭然。
“鳳去臺空”看似描寫自然現象,實是運用象徵手法,嚮人們展示着一幅“曾經六朝的奢侈豪華一去不復返”的畫面。“江自流”暗示着衹有這些大自然的景物還依然如故。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宮巍峨的宮殿如今已被花花草草所覆蓋,曾經晉朝的豪門貴族業已成為一撮黃土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祿以及權勢而勾心鬥角的名門豪強在歷史的長河裏終究衹是個過客而已。一時得勢終歸空,惟有此景依舊故。
按我個人理解詩人寫這兩句雖然是在對歷史變遷的感嘆,但更多的還是對自己通過應招入京做官僅一年就被誣陷而罷免的遭遇鳴不平,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安慰吧。當然這衹是我的一傢之言。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被雲霧遮擋,朦朦朧朧模糊不清。白鷺洲橫臥在長江之上。
大傢都知道詩或者絶句一般都分為“起,承,轉,合”四部分。
轉句大多為為寫景,為下句“合”做鋪墊。當然此詩的這句也不例外。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總是因為漂泊的雲彩能遮蔽住太陽的光芒。遠遠的長安城這麽遠看也看不見,讓人發愁啊!
前面三句都可以看作是鋪墊,此句是本詩最高潮的部分,作者的感情以及對宮廷的黑暗暴露無遺。
唐玄宗當朝後前期勵精圖治纔有了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
朝中賢人具多,張九齡這個被後年稱道的人任當時的宰相。
但後期玄宗迷戀荒淫生活,不理朝政。造成了賢人多被小人污衊“宮中無賢士,朝中無猛將”的局面。
分界點就是李林甫被玄宗任命為宰相,背棄了前期“任人為賢”的選拔標準。
“浮雲蔽如”也運用到了象徵手法,象徵着當時社會的黑暗。
“長安不見”是指詩人本人以及想他一樣被小人污衊而罷免或者流放的賢臣,再也不能為朝廷進言,為朝廷出謀劃策了。
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着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衹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纔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麽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嚮大自然,投嚮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纔五十餘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袁行霈)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瀋佺期 Shen Quanqi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盧傢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A girl of the Lu clan who lives in Golden-Wood Hall,
  Where swallows perch in pairs on beams of tortoiseshell,
  Hears the washing-mallets' cold beat shake the leaves down.
  ...The Liaoyang expedition will be gone ten years,
  And messages are lost in the White Wolf River.
  ...Here in the City of the Red Phoenix autumn nights are long,
  Where one who is heart-sick to see beyond seeing,
  Sees only moonlight on the yellow-silk wave of her loom.

【白話文】 盧傢少婦,深居鬱金香塗抹的閨房;一對海燕,雙棲在玳瑁裝飾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丈夫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着遼陽。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訊全部隔斷;她在京師城南思慮,更覺秋夜漫長。
有誰能瞭解她,獨自懷思不得相見;偏偏明月透過紗窗,照着黃色帷帳!

【注釋】 一作古意,又作獨不見
1、盧傢句: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嚮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傢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傢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此句用其意。鬱金:鬱金香,可浸酒塗壁,百合科,舊謂出大秦國,即今小亞細亞。
2、遼陽:指今遼寧遼陽市附近地區,為東北邊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遼寧境內的大凌河。兩《唐書》《奚傳》說奚國國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4、丹鳳城:一說因秦穆公女吹簫,鳳降其城,故名,後便為京城之別稱。按:恐即鳳闕之意。漢建章宮有鳳闕,後世也藉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賞析】 這首七律,是藉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雲:“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本詩的主人公是一位長安少婦,她所“思而不得見”的是徵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裏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

  “盧傢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盧傢少婦,名莫愁,梁武帝蕭衍詩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裝飾品。開頭兩句以重彩濃筆誇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四壁以鬱金香和泥塗飾,頂梁也用玳瑁殼裝點起來,多麽芬芳,多麽華麗啊!連海燕也飛到梁上來安棲了。“雙棲”兩字,暗用比興。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這位“莫愁”女也許有所感觸吧?此時,又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秋深了,天涼了,傢傢戶戶忙着準備禦鼕的寒衣,有徵夫遊子在外的人傢,就更要格外加緊啊!這進一步勾起少婦心中之愁。“寒砧催木葉”,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蕭蕭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止,詩人卻故意主賓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理反響。事實上,正是寒砧聲落葉聲匯集起來在催動着閨中少婦的相思,促使她更覺內心的空虛寂寞,更覺不見所思的愁苦。夫婿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憶,也已整整十年了!

  頸聯出句的“白狼河北”正應上聯的遼陽。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絶,他現在處境怎樣?命運是吉是兇?幾時才能歸來?還有無歸來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連懷念都沒有一個準着落。因此,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心境就不單是孤獨、寂寥,也不衹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擔心,在憂慮,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於不敢想象了。上聯的“憶”字,在這裏有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盧傢少婦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詩人充滿同情的描述,到這結尾兩句則轉為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詩句構思新巧,比之前人寫望月懷遠的意境大大開拓一步,從而增強了抒情色彩。

這首詩,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海燕雙棲玳瑁梁”烘托“盧傢少婦鬱金堂”的孤獨寂寞,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徵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的思念憂愁,尾聯“含愁獨不見”的情語藉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論手法,則有反面的映照(“海燕雙棲”),有正面的襯托(“木葉”、“秋夜長”),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寫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見”的愁腸。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豔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詩藪·內編》捲五)之感。  (趙慶培)

[鑒賞]
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是藉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雲:“傷思而不得見也。”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此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絶,但瀋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緻婉轉,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首聯“盧傢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敘述簡練,比興自然。盧傢少婦,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裏的人物,後用作少婦的代稱。起句藉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簡意賅、精妙入微地介紹了思婦的身世和處境 。她的家庭環境華麗溫馨,她的生活卻冷落凄清 。“海燕雙棲玳瑁梁 ”,一句反襯,興起了全篇無限綿綿的愁思。她寂然獨居空閨,哪裏比得上相親相愛雙棲於梁上的燕子呢?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戰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製徵衣的季節,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 ”,卻說“催木葉 ”,於無理處見妙,於麯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為之“催 ”,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情色彩,鮮明地表現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製徵衣的杵聲聯想到徵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徵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 :“‘白狼河北音書斷 ’,足上文徵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 ”。十年徵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絶,生死難以預料。俗話說:“能隔千裏遠,不隔一層板。”衹要有封書信來 ,知道丈夫尚活着,她就還有盼頭。可是“音書斷 ”,從深沉的嘆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為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絶,又置於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 ”。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誰為”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欒明月來照這預製徵衣的 “流黃 ”。徵人無消息,徵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 。因而前人評說:“‘盧傢少婦’首尾溫麗。”
這首詩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於樂府,故以瀋雲卿《竜池》《古意》冠篇。”鬍應麟更是認為:“‘盧傢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又稱贊說“起句千古驪珠”,但也批評說“結語幾成蛇足”。為什麽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鈎鏁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

望蓟门

望蓟门
望蓟门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鬍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My heart sank when I headed north from Yan Country
  To the camps of China echoing ith bugle and drum.
  ...In an endless cold light of massive snow,
  Tall flags on three borders rise up like a dawn.
  War-torches invade the barbarian moonlight,
  Mountain-clouds like chairmen bear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sea.
  ...Though no youthful clerk meant to be a great general,
  I throw aside my writing-brush –
  Like the student who tossed off cap for a lariat,
  I challenge what may come.

【白話文】 一到燕臺眺望,我就暗暗吃驚;
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
江山積雪萬裏,籠罩冷冽寒光;
邊塞╄光映照,飄動高高旗旌。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
南渤海北雲山,拱衛着薊門城。
少年時雖不象班超,投筆從戎;
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注釋】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邊:漢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後即泛指邊地。
3、危旌:高揚的旗幟。
4、投筆吏:漢班超傢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後終以功封定遠侯。
5、論功:指論功行封。
6、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嚮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心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纓:繩。

【賞析】 唐代的範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它主要的防禦對象是契丹。玄宗開元二年,即以並州長史薛訥為同紫薇黃門三品,將兵禦契丹;二十二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斬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幹。這首詩的寫作時期,大約在這二十年之間,其時祖詠當係遊宦範陽。

  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這裏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範陽這一帶。“燕臺一去”猶說“一到燕臺”,四字倒裝,固然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遊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開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傢大將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迭。此句運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詩意:“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藉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現軍營中號令之嚴肅。但僅僅如此,還未足以體現這個“驚”字。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這笳鼓之聲,是在嚴鼕初曉之時發出的。鼕季本已甚寒,何況又下雪,何況又是多少天來的積雪,何況又不止一處兩處的雪,而是連綿千萬裏的雪;這些雪下得如此之廣,又積得如此之厚,不說它是怎樣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兩眼生花。“萬裏寒光生積雪”這一句就這樣分作四層,來托出一個“驚”字。這是往遠處望。至於嚮高處望,則見朦朧曙色中,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暗寫出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邊防地帶如此的形勢和氣氛,自然令詩人心靈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將“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處在條件如此艱苦。責任如此重大的情況下,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然,而況烽火燃處,緊與鬍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而且壯偉異常。這是嚮前方望。“沙場烽火連鬍月”是進攻的態勢。詩人又嚮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麽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象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於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詩人雖則早年並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嚮皇帝請發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着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湊泊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痕,於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此即駢文傢所謂“潛氣內轉”,亦即古文傢所謂“突接”,正是盛唐詩人的絶技。

  (瀋熙乾)

首頁>> 文學>>七律平起首句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