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塞莽然平。
征程暗,
霜风劲,
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
殆天数,
非人力。
洙泗上,
弦歌地,
亦膻腥。
隔水毡乡,
落日牛羊下,
欧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
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
匣中剑,
空埃蠹,
竟何成!
时易失,
心徒壮,
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
静烽燧,
且休兵。
冠盖使,
纷驰鹜,
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
常南望、
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
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宋孝宗赵眘继承王位后,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于是,主和派的气焰便又嚣张起来,他们不顾张浚等爱国将领的激烈反对,遣使与金国统治者密切来往,准备缔结屈辱投降的和约。这时候,张孝祥正在建康留守任上,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六州歌头》。
上片侧重写惨遭敌人蹂躏的中原故土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跋扈。“长淮望断”五句,写南宋的边防。“长淮”,淮河;“望断”,看到极限。这五句说,面对淮河,极目远望,边境上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看不到军队活动的踪迹,没有战争时的戒备状态。这怎能不使爱国者满腔悲愤呢?“黯销凝”一句,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道出了作者对国事无限忧虑,凝神沉思,悲痛欲绝,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追想”三句,写南宋统治的麻木不仁,使作者联想起当年中原大好河山的往事。本来,那是统治者妥协投降造致的历史悲剧,词人无法也不能道出事情的真相,只好用“殆天数,非人力”来表达自己难言的苦衷。“殆”,是约略之词,意为“大概”。
以下分三层写敌占区的情景。“洙泗”三句为一层,写昔日的文化之邦,弦歌之地,也充溢着膻腥的气味;“隔水”之句为二层,写中原沃土,如今的“毡乡”,耕田荒芜,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看名王”四句为三层,写敌军的“宵猎”,兵盛马壮。上述描写旨在说明敌兵势力强大,南宋国势衰败,中原人民惨遭涂炭,国家前途令人焦虑。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金人)经济落后的状况,说明他们的入侵,已经导致中原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倒退。
下片抒怀,作者关心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前八句写想起“腰间箭,匣中剑”白白地落满灰尘,为蠹虫所蛀,自己徒有雄心壮志,也只能虚度光阴,怀念路途茫茫,在敌人占领下的故都“神京”。想到“神京”,便自然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眼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干羽方怀远”以下八句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辛辣有力的讽刺。“闻道中原遗老”以下三句写沦为亡国奴的中原人民殷切盼望王师北伐的急切心情和眼巴巴地“南望”的动人情景,这是作者听说的(“闻道”),并非目睹,倘使南方的臣民见到这动人的情景,只要有爱国心肠,就无法抑制满腔的悲愤,泪水就会象泉涌般顷泻。结尾三句,是作者自己真挚感情的抒发,也是当时无数爱国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的思想深刻,艺术技巧也十分纯熟,张孝祥词作的艺术造诣和豪放风格,用这首词颇能说明。词的感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一泻如注,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宋代佚名作者《朝野遗记》记载,张孝祥在建康设宴招待张浚等爱国将领,即席命笔,作了这首词,张浚读后连酒也喝不下去了,竟至“罢席而入”,这说明,张孝祥的词道出了爱国人士的心声,因此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清人陈廷焯认为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是十分中肯的评价。(王方俊)
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
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
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
目送归鸿。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支,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注释】 ①跋马:驰马。
②“旧日”句: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前度刘郎:指刘禹锡。暗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
【赏析】 这首词怀念逝去的甜美爱情。明写桃花,暗写与“新妆”“红粉”相恋的情感经历。在表现手法上,具有象征主义特点,桃花的形象,红粉佳人的形象均迷离朦胧。“香如雾”、“和烟雨”、“梦佳期”营造出无限美妙、饱蕴深情的境界。化用“刘郎”、“武陵”典故,给人丰富的审美联想。全篇以桃花为始终,咏花与写人相映衬,风韵绮丽,格调激越。
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
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
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
目送归鸿。
【赏析】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斗(dǒu)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如何呢?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鹖弁如云众”。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在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而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
雁。词人的万千感慨都寄托在这有声的琴韵和无声的目光之中了,其哀、其愤何其幽深!因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关于这首词创作的时间,一向认为是贺铸七十四岁所作;钟振振先生则认为是贺铸作于三十七岁,持论有据。笔者采取了钟先生的说法,特此说明。(郑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