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念奴娇(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念奴娇·中秋
苏轼 Su Shi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
  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字琼楼,
  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Su Shi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赏析】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Mao Zedong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一九三五年十月
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 Mao Zedong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一九六五年五月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Mao Zedong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一九六五年秋
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Li Qingzhao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赏析二)
李清照的创作,最大特色,乃是开辟了词坛中的“微观世界”。

  她能从极微细处写出人物,传出感情,文心之细,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也是后人不容易学步的。我们如果不从这方面去观察李清照,仅仅欣赏她那些警句,实在远不足以理解这位历史上享誉最高的女词人。

  此词写的只是这样一件小而又小的事:

  从表面看,此词描写的是一场春雨。既是写春雨,我们就不妨拿它同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咏春雨名作《绮罗香》对照一下,看看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史达祖的《绮罗香》,基本上是属于咏物性质,手法是从正面着笔,客观抒述,渗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较少;李清照这首《念奴娇》却不同,运用的是从旁烘托的手法,透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既写了一场漫长的春雨,更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它是纯然属于抒情的。

  那么,在《念奴娇》词里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细读之下,我们便可以体味出来:那是晚春时节,连日下着无休无止的雨,天气又潮又闷,就象囚禁似地,人老呆在家里。加上丈夫离家日久,闺中孤寂,平日已是无聊,如今就越发感到那无聊的重压了。词中写了“别是闲滋味”五个字,恰好从正面点出了题旨。

  我们且按韵分段,逐段加以分析: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先写环境,然后由环境引出风雨,再由风雨又回顾环境,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你看,那是个小小宅院,平时已经是冷冷落落的,里面住的人,男的出外去了,只剩下女主人和几个侍女,在斜风细雨之中,门庭更显得冷落不堪。这就只好把几重门户都关闭起来。

  这一韵是先把环境和气氛带出,让人知道是这么一个庭院,又是这么一种天气。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原来这不是潇潇的秋风秋雨,时令却是在寒食节之前(寒食节是从上年冬至后计一百零五日,常同清明节连在一起)。这本来是个好季节,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游春会,到水边郊外去热闹一番。如今,外面的园林亭榭,想必到处长着繁花嫩柳,准备人们玩赏了。不料老天爷却有意跟人闹别扭,偏在这个时候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总不肯停下来,可真把人烦死了。

  “宠柳娇花”,是受到春天宠爱的柳和因受宠而更娇的花。这四个字一向受到称赞,认为是形容得好的。

  “种种恼人天气”,不是风,就是雨,既是可恼;象放晴,却不曾晴,又是可恼;本来是游春季节,却硬把人拦住,就更可恼了;何况风雨还会拦阻着出门的丈夫的归程呢!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从这一韵开始,就一步步突出写人,写人的感情,写感情的发展和变化。这位闺中少妇闷在屋子里显然已经不止一两天了,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打发,人也越来越闲得发慌。怎么办?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才好呵!她想呵想的,终于想到,写几首险韵诗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

  什么叫险韵诗?我们知道,诗是讲押韵的,近体诗只能押同韵部的字,不许换韵。有些韵部字数多,称为宽韵,象支、先、阳、庚之类;有些韵部字数少,称为窄韵,象微、文、覃、盐之类;此外还有称为险韵的,象江、佳、肴、咸,字数既少,又不容易押好,写诗时选这几个韵,非得多花点心思不可。还有,自己在宽韵的韵部里故意挑几个难字当韵脚写诗,也算是用险韵。李清照如今就是由于要消磨时间,才故意选险韵用的。

  可是,连险韵诗也写好了,一看天色,却还早哩。没有办法,只好再喝两杯闷酒,让头脑暂时麻木一下。

  “扶头酒”看来不是什么名酒,也不是一种酒的名字。杜牧《醉题五绝》诗:“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姚合《答友人招游》诗:“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大抵酒性烈了,喝下去头就有点沉,所以叫“扶头”吧。

  不料连这种扶头酒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久就醒过来了,天还亮着,看来连云里的太阳也是懒洋洋的。这种闲得没完没了的时光,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才好。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一回却想到正题上面了。既然生活这样寂寞,这寂寞又是离别造成的,那么,向远地丈夫诉说近日的心事,不是也可以驱除心头的沉闷么!她真的拿起笔来写了。不料写好又涂掉,涂掉又再写,再写还是写不下去。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只觉得心头上有千言万语,纸面上却一字难成。终于是把笔丢下算了。

  这一韵很重要,因为它向读者交代一个情节:她的丈夫正在离家远行,她的种种闲愁都是由此而起的。

  于是进入下片。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为什么她要倚栏?倚栏是为了盼望夫婿归来。盼望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早就如此了;可是由于连日春寒侵袭,加上连绵春雨,帘子四面拉了下来,连倚栏也受到影响,这也就更加增添闺中人的苦恼。我们读过史达祖的《绮罗香》(咏春雨),其中说:“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便知道春雨是很妨碍游子归程的。这里的“玉栏干慵倚”,多少也是因为知道倚栏是无用的吧。

  本来下片的起韵也叫换头,既然叫作换头,自然可以另起新意,或荡开去说。如今李清照却有意安排得与上文欲断还连。可见这位女词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很有讲究的。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还是闲得没有办法,连想赖在床上多睡它一会儿也办不到。因为被子是冷的,熏的香气也消散了,好梦更无从继续,不起来又怎么样呢?这自然是第二天早晨的事。时间总算暗暗在流转。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原来第二天早上外面的光景竟然和昨天有很大不同。你试掀开帘子看看庭院里的景色吧!多美好的春之晨呵!露珠儿在叶子上,在花心里,聚拢成一团一簇,然后又一滴一滴往下淌,弄得地下的泥土都汪上一滩水了。再往树上看,原来梧桐树到处茁出了新芽,树梢顶上的枝条好象一下子长高了许多。这景象,引起人们多强烈的游春念头呵!

  “清露晨流”两句,原是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赏誉》里引过来的,却又颇得词评家的称赏,认为用得恰切,确是词里的俊语。这八个字,恰好能透出一种新鲜的气氛,暗示天气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了。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她凝神望着眼前的景色,陡然觉得非常高兴了。烟雾正在一点一点地消散,升得很高的太阳偶尔从云缝中探出半面来,于是满院子忽然充满了日影。有点放晴的味儿了!这是多少天来没有过的呵!

  于是她索性站着不走,象监视似地瞧着这薄薄的烟雾,淡淡的日影;瞧着这初引的新桐以及滴沥的晨露……她要看看今天是不是真的会晴朗起来。

  以上,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就是整首词所要描写的人物的行动及其幽隐的心理。你看它一层一转,一转一深,把少妇在此景此情中的心理及其变化刻画得多么细腻,多么真切。这种闺阁笔墨,岂能是心粗气浮的男子汉所能够描摹得出的!(刘逸生)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
  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
  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
  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突起 ,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字点出时令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
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 ,大军直入金人腹地 ,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 。“穷髮”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最遥远的北方,词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穷髮”也就是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之意。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结尾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了,就是这个月亮,曾照遍古往今来的人,其中既有孙策,也有率军南下进驻瓜步的北魏太武帝,当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证。这些历史事件,可是有谁去问过它呢 !“更谁重问山月”这一结句,既有景又有情,让人回味无穷。
宋人王灼认为叶梦得词“ 学东坡者,叶少蕴、蒲大受亦得六七”(《 碧鸡漫志》);清人冯煦也认为他的词“挹苏氏之余波”(《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样的评价较为中肯 。这首词虽似东坡词之神俊 ,但行文有致虚实相生 ,情调健康且气致生动自然 ,自有一些可嘉许之处。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
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岳阳市西南,青草湖在洞庭之南,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界琼田:形容月下湖水晶莹如玉。界:一作“鉴”。
③岭海:指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短发萧骚:头发稀少。襟袖冷:谓两袖清风,廉洁清贫。
⑤“尽挹西江”三句:舀尽长江水当酒浆,以北斗做酒器盛酒,大地万物当做宾客。西江:指长江。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评析】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它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洞庭湖雄伟壮阔、晴明澄澈的绚丽画面,抒写了作者光明磊落、冰肝雪胆般纯洁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蔑视。
  词的上片写湖上美景。开篇三句点地域与节候的特点,说明了这是一个接近仲秋节的、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之夜。"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是词中壮丽的佳句,它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两句,以虚带实,含而不露,似合而实起,引出下片。
 下片以"应"字领起,似承而转。作者回忆起"岭表经年"的为宦生涯,并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来象征自己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这对谗害自己的政敌,无疑是一有力回击。在结构上,它又与上片"表里俱澄澈"的意境上呼下应。"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承上,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安如泰山。不仅如此,词人还由此而产生出一段浪漫主义的幻想。"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词中传神之笔,它进一步突现出作者襟怀坦荡、识见超迈与乐观豪爽的性格,颇有居高临下,对投降派不屑一顾的气势。煞尾,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束全篇,更觉神余言外。
  这首词画面开阔,意境优美,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感染力很强。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恰当的比喻。词中用"玉鉴琼田"来形容波平浪静与水晶般透明的洞庭湖,反衬出"扁舟一叶"之中的作者人格的纯洁高尚。"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比喻词人心地纯净,俯仰无愧。二是奇特的想象。词中幕天席地、友月交风的意境固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大胆的想象,决不会写得如此生动感人。至于同中写到的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境界,则纯系想象之词了。正是由于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才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美的理想。作者正是通过想象这一心灵的眼睛去探察客观事物内部的奥秘,凭借想象这一心灵的翅膀向着理想的境界起飞。三是豪放的风格。古代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层出不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著名的律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著名的散文。它们都以自己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而千古不朽。但就平静的洞庭湖之夜并把自己置身湖上舟中来抒发豪情逸兴的佳篇,却并不多见。这一点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独创性。这首词句句有人,笔笔含情,"情以物动,辞以情发",在艺术上达到了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的妙境。词中那种豪放的风格,也由此产生。
--引自"梅影笛声"http://jlzs009.home.sohu.com/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出任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谗降职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词中的“洞庭 ”、“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时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说到诗歌表现“ 宇宙意识”,我们便会想到唐人诗中的《春江花月夜》和《 登幽州台歌》。但是,宋词所表现的“宇宙意识”和唐诗比较起来,毕竟各有千秋。张若虚的词中,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绪。在水月无尽的“永恒”面前,作者流露出无限的惆怅;而在这怅惘之中,又夹杂着某种憧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它是痴情而纯真的,却又夹杂着“涉世未深”的稚嫩。陈子昂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积聚着自《诗经》和《楚辞》以来无数善感的骚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着的人生的 、政治的、历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孤独性” —— 茫茫的宇宙似乎是与诗人“对立”着的,因此他觉得“孤立无援”而只能独自怆然泪下。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出现在几百年后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就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请读《前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之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融通了人与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标志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解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 高级”的“超旷”的思想境地,反映出这一代身受多种社会矛盾困扰的文人于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化的“途径”。
张孝祥这个人,不管从其人品、胸襟、才学、词风来看,都与苏轼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凡是优秀的作家(特别象张孝祥这样的有个性、有才华的作家 ),除了向前人学习之外 ,便会有着自己的特创。
张孝祥的这首词,以他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词的前三句便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现实中的八月洞庭湖,实际上说是极少会风平浪静的。所以词人所写的“ 更无一点风色”,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平静,它的本意乃在展开下面“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果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表达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在别人的作品中,一叶扁舟与浩瀚大湖的形象对比中,往往带有“小”、“ 大”之间悬差 、对比的含意,而张词却用了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其精神境界就显然与众不同 。试想 ,扁舟之附着于万顷碧波,不是很象“心”之附着于“体”吗?心与体本是相互依着、相互结合的。在古人眼里“人”实在即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文心雕龙·原道》),宇宙的“道心”就即体现在“人”的身上。所以“着我扁舟”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这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这是多么纯净的世界 ,又是多么晶莹的境界 !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 。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他兴高采烈 ,他神情飞扬 ,禁不住要发出自得其乐的喁喁独白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如此广袤浩淼的湖波上,在如此神秘幽冷的月光下,词人非但没有常人此时此地极易产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反而产生了无比的亲切感、快意感,这不是一种物我相惬、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 ”又是什么?这里当然包含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 无私” 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诗词之寓哲理,至此可谓达到了“至境”。
那么,为什么这种“天人合一”的“妙处”只能由词人一人所独得?词人当真是一个“冷然、洒然”、不食“烟火食”的人(陈应行《于湖词序》语)吗?非也。此时的张孝祥,刚离谗言罗织的官场不久,因而说他是一个生来的“遗世独立”之士并不符合事实。
其实,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同上),所以才能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其实他心境的“悠然”并非天生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西江月·题粟阳三塔寺》),由此可见,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一种天生的冷漠或自我麻醉。所以他在上面两句词后接着写道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天光水影,白鸥翔飞,这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是同样的一种超尘拔俗、物我交游的“无差别境界”。这种通过制造矛盾而达到了矛盾的暂时解决、通过对于人生世路的“入乎其内”而达到的“出乎其外”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在写观湖楼上所见之实景,但其实也是在写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在人生路途中,风风雨雨随处都有;然而只要保持人格的纯洁和思想的达观,一切风雨终会过去,一个澄澈空明的“心境”必将复现。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就点明了词人的“立足点”。词人刚从“岭表”(今两广地区)的官场生活中摆脱出来,回想自己在这一段仕途生涯中,人格及品行是极为高洁的,高洁到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而无杂滓;但此种心迹却不易被人所晓(反而蒙冤),固此只能让寒月的孤光来洞鉴自己的纯洁肺腑。言外之意,不无凄然和怨愤。所以这里出现的词人形象,就是这一位有着厌世情绪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了;而前面那种“表里澄澈”的形象,却是他“肝胆冰雪”的人格经过“宇宙意识”的升华而生成的结晶 。写到这里,作者的慨世之情正欲勃起,却又立即转入了新的感情境界 :“ 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里正是作者旷达高远的襟怀在起着作用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何必去在意那些小人们的飞短流长呢 ,我且泛舟稳游于洞庭湖上。——非但如此,我还要进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之地作天人之游呢!因此尽管头发稀疏,两袖清风,词人的兴致却格外高涨了,词人的想象更加浪漫了。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奇句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这是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开广的胸襟!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当作勺器,而邀天地万物作为陪客,高朋满座地细斟剧饮起来。这种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是作者自我意识的“ 扩张”,是词人人格的“充溢”,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至此,词情顿时达到了“ 高潮”:“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时已经达到了“忘形” 的超脱地步而把人世间的一切(连“日子” )都遗忘得干干净净了 ,因此 ,那些富功名、宠辱得失,更已一股脑儿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在这一瞬间 ,“时间”似乎已经凝滞了,“空间”也已缩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个“扣舷独啸”的词人形象充塞于画面而又响起了虎啸龙吟 ,风起浪涌的“ 画外音”。起初那个“ 更无一点风色”、安谧恬静的洞庭湖霎时间似乎变成了万象沓至、群宾杂乱的热闹酒席,而那位“肝胆冰雪”的主人也变成了酒入热肠、壮气凌云的豪士了??。
历史上的张孝祥,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有器识的爱国之士。但在这首作于特定环境的词中,作者的高洁人格、高尚气节以及广远襟怀,都“融化”在一片皎洁莹白的月光湖影中,变得“透明”、“澄澈”;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的肃穆、深邃和丰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兴会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个寥阔高远的艺术意境中,显得“超尘”、“ 出俗”;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的朦胧、神秘和优美。词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处”在何?妙处在于物我交游、天人合一;妙处在于“言不尽意”却又“意在言中”。试想,一个从尘世中来的“凡人”,能够跳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的困境,而达到如此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岂非妙极!而前人常说“言不尽意”,作者却能借助于此种物我交融、情景交浃的意境,把“无私”、“忘我”的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又岂非是文学的无上“妙境”!胡仔曾经哀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十三),此话有失偏颇。眼前的这首《念奴娇》词,就是一篇“废”不得的佳作。如果说,苏词借着月光倾吐对“人类之爱”的挚情歌颂的话,那么张词就借着月光抒发对“ 高风亮节”的尽情赞美。
不但是在“中秋”诗词的长廊中、而且是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它都是一首杰出的代表作。而载负着它的基础,就在于那经过“宇宙意识,升华过的人格美和艺术美。它将具有着“澡雪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Xin Qiji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 野棠花落:一座野塘花落
①东流:池州的东流县。
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
③“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④绮陌:多彩的大道。

【赏析】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下阕开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目前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的幽怨。此首艳情之作写得缠绵婉曲,哀而不伤,用健笔写柔情,堪称杰作。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清,
  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念奴娇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
  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
  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之情的词篇。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登高远眺可使人,胸怀豁然开朗。如果所登之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所生感慨就更为深广。本词即是。在著名的争战之地牛渚山,作者登临山顶高高的然犀亭,纵览长江天险,不禁心胸霍然敞开。一个“豁”字,极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神驰今古,内心开朗畅快的情状,直贯以下七句。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下临长江,其山脚突入江中处,名采石矶,为长江最狭长之处,形势险要,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据其意记载,后汉孙策渡江攻刘繇,晋王浑取吴,梁侯景渡江入建康,隋济江破陈,宋曹彬渡江取南唐,都是从牛渚山采石矶处攻进的。作者登临怀古,往事千端,纷纷涌上心头,不禁问道:是谁在此山顶高处盖了然犀亭,独自占有这一古往今来使人慷慨愁绝之地!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追寻“著危亭”的是谁,而是要以此向人们提问:“占断”这一古今愁绝之地、主宰祖国山川绝胜的人究竟是谁。是谁?词中没有回答,但下面“曾扫百万胡羯”、“英雄豪杰”却是巧妙的不答之答。“江势鲸奔”形容江面有如巨鲸奔腾。采石矶一带江面狭窄,长江顺势而下,水势汹涌湍急,有“一风微吹万舟阻”之说,足见这一带风浪之险恶,以“鲸奔”设喻,极贴切。
“山形虎踞”,形容山势雄伟险要。以上“江势”三句谓江山形胜乃是天然险峻,非人力所为。“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作者登临牛渚危亭,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历史上在此地发生的战事一一涌上心头,但最念念不忘的也许就是“采石矶大捷”。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虞允文在采石矶与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进行殊死战斗,大获全胜。完颜亮后被部将所杀。这一战极大增强了南宋军民的信心,并成为文人念念不忘的快事。作者亲临此处,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怎能不生成满腔英雄豪情!
由登眺危亭——然犀亭,也令人忆起历史上有名的燃犀照水故事。传说点燃犀牛角可以洞见怪物。据《晋书。温峤传》载:“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来燃犀往往用以形容洞察奸邪。温峤初在北方为刘琨谋主,抵抗刘聪、石勒;南下,又与瘐亮等筹划攻灭王敦,讨伐苏峻、祖约叛乱。所以作者将他看作抵御外患、平定内乱的英雄豪杰。“追念”三句是说男儿应当象温峤那样有眼光、有谋略的英雄豪杰。可是岁月无情,壮志未酬,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所以岳飞不禁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主观上有立切之志,客观环境却不允许,所以仍不免老大无成,壮志难酬。更为可叹的是,现实中又缺乏温峤式的英雄来抗击外患,革新内政。“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三句是景语更是情语,喻指边境形势险恶与国家政局衰败,兼以表达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结韵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词作者是南宋一位颇有材略的人,《宋史》本传说他“才具优长,而严酷累之”。他曾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在任镇江知府、江西安抚使等地官方时,赈济流民,重视战备,他在词中抒发的忠愤之情,乃是南宋壮志难酬的有识之士蓄之已久的爱国激情。
这首词激昂悲愤。上片写登眺牛渚危亭,览景动情,因景抒怀,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下片换头仍从登眺着笔,由然犀触景生情,激发英雄豪志,继而叹惜流年,英雄失志,将一腔忠愤化为诗酒怒狂,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共有的“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诗句》的英雄憾恨。
全词描写的是古战场牛渚山的险景,抒发的是作者的一腔爱国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十分自然。另外所用两个典故“扫百万胡羯”和“照水然犀”也是了无痕迹,与全词之情景融为一体。词中流露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以及豪迈悲壮的鲜明风格极具感染力。

念奴娇(送陈正言)
家铉翁 Gu Xuanweng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下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赏析】 该词是作者羁留北方,送陈正言南归时所作。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临安被元军攻破。南宋被迫乞降。家铉翁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充元任祈请使,先后奔赴元大都和大都,从此被扣留于北方,直至八十二岁高龄时,才被放归,此时南宋早已灭亡,已是至元三十一年了。
以“南来数骑,问征尘”二句起笔,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所以碰到从南宋来的人就向他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家铉翁北赴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坚持斗争,这里,作者关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反元斗争形势。“耿耿”两句,写出作者(也可能包括陈正言在内)的孤忠与气节。 “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如磐石一般的坚固,同时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种种磨难。磨难愈重,他的志向就愈加坚定,作者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但因为作者身在北地,远离祖国,其孤忠不被人知,故云“唯有老天知得”。“短棹”五句,则转入对丙子(1276)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作者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德祐二年正月,兵临临安城下。 “回首觚棱泣”是写作者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觚棱”,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家铉翁作为其中之一的祈请使登舟北赴时,宋帝后还没有出降。但他刚至大都,还没来得及向南宋朝廷报告祈请情况,三宫被掳北迁的惨剧随即发生。词中“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指的是这一历史事件。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宋三宫北迁。事变大而迅速,故加“惊”字。大都、临安相距三千余里,故云“天外”。以上这五句,写事变接踵而起,连用“短棹”、“轻毡”、“回首”、“欲上”、“惊传”等语词,语气急促,有倏忽千里之势,作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心头的压抑悲怆,历历在目。词的下片写作者被扣留北方后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作者慨然面对,毫不动摇的气节风骨。“路人”五句,写作者引苏武自喻。“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作者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不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作者是奉南宋朝廷的使命北上的,与当年的苏武一样,也是持“节”而行,而且,最终也同苏武一样,虽羁留北方而忠节不改。也同苏武一样,“君袍”,这里是指南宋的服装,他至上都之后,不改变服装,而且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批准。家铉翁身处绝域,不变节,不易服,贞如冰雪,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 “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不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不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不已,由衷叹赞。从家铉翁的《则堂集》看,大约凡友朋回南,他送别时总要表达同样的心情。
此词上片虽从眼前现状落笔,但主要还是写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多用赋笔的手法,下片则重在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气节。在异域之中送别具有同样遭遇的友人回到也同样为自己所朝思暮想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激动感伤。同时也激励他人,作者送别友人,只能依旧在北国羁留,心中的愁苦可谓至深。
然而作者却并未伤悲沉沦,而是以此自励,鼓动起感动天地的忠节气慨。这种词,是一般送别词所无法比拟。至今读之,依旧觉其中蕴藏着一种坚如磐石的沉稳和不可征服的坚韧力量,不禁为之掩泣,为之勉励。

念奴娇(海棠)
谢薖 Xie Ke
  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
  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
  半怯新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
  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带艳,娇波双秀。
  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
  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
  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水晶宫殿,放三千龙女,凌波浮浴。
  花里雕房分洞户,隐隐钉头齐簇。
  处子娇羞,碧裙无袖,密护圆D57A玉。
  堤头微露,半身犹掩金绿。
  
  知是紫府筵开,□随纤指,出玲珑窗屋。
  倩剥霓裳轻手搔,掐损些些香玉。
  端的中心,密藏芳意,苦苦何时足。
  巴城憔悴,采歌犹闻新曲。
念奴娇·吴兴荷花
姜夔 Jiang Kui
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长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荷花的词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与艺术手法,它代表了作者清刚冷隽与高雅峭拔的艺术风格。下面主要讲三个特点。
  一是以少总多。所谓"以少总多",就是说,这首词里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本篇以优美而精炼的笔触描绘出荷花的风神及其个性。词中所写的荷花,非仅一时一地,而是作者把所见过的最美的荷花与池塘打总儿概括到一起,融汇成这首词的主题和形象。作者在词前小序中说,有三个地方的荷花给他的印象最为美好:一是武陵,二是吴兴,三是杭州。作者写这首词的地点可能是在"吴兴(《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将本词附于吴兴之后),但词中所咏却非止吴兴一地。它把三个地方的荷花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池塘中有小船,船行过程有鸳鸯相伴,船儿驶入人迹罕到的池塘深处,这里有美如仙女的荷花,使人神清气爽,醉意消失,在飒飒的雨声之中,播散出阵阵幽香,这幽香竟然凝结成迷人的诗句。直到日暮时分,诗人尚不忍离去,怕的是西风颇吹、红花凋谢。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把作者深情挽留……美好的大自然对诗人无限深情,诗人对大自然也深情无限。词中很难分出哪里是人、那里是花了。词中也很难分出作者所在之处到底是武陵,还是西湖、吴兴了。
  二是词中有人。之所以出现上述意境,是因为词中有人在。这"人"不光指作者,而是指作者把荷花以及自然中的一切都人化一了。看:"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看:"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然而真正被人化了的却是荷花。看!这荷花打扮得多娇艳:"水佩风裳无数。"在作者感到暑热时,她为你"翠叶吹凉",甚至还可洒下一阵"菰蒲雨",(这"雨"实际是传来耳畔的荷叶相互磨擦的响声)。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她始终为你撑起一把翠绿的雨伞:"青盖亭亭。"假如你饮酒过量,微有醉意,那么她的笑脸会使你清醒:"玉容消酒"。不仅如此,她的微笑,她的舞姿,以及随之而散发出的清冷的幽香,霎时间便转化成诗句。词中有人,正是诗意之所在。
  三是句中有味。词之感人,在于词中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冷香"。"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词中极富创造性的词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按常情分析,"嫣然摇动"怎么就会有"冷香飞上诗句"了呢?然而在词人看来,这"香"与"诗"却果真具有一致性。"香"是一种客观物质,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气味,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而诗却是诉之于视觉或听觉的。按常情,嗅觉与视觉是不会直接沟通的,因为我们不能用鼻子去欣赏诗词,分析诗词。但是,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词写作中,由于感情的激烈活动,有时却可以产生五官中各种感觉器官的联想,视觉有时可以沟通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从而开辟出"通感"的渠道,并借以形成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欣赏音乐,可以在无形中看到画面,读诗,可以唤到某些香味,甚至以为这诗句就是由"香"组成的。。红楼梦中黛玉读《西厢记》就有"余香满口"的感受。这就是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同样,"冷香飞上诗句",自然可以从味觉和嗅觉转化为视觉了。从"香"转为"诗句"是作者感情态度产生联想的产物,反过来,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再回味一次这种感情联想所带来的美感享受。这种美感享受正是这词"味"之所在。
  前面,我们谈到姜夔词喜用"冷"宇、"香"字。其实,这"冷香"二字正好代表了作者的艺术风格。表面看,作者写词,总是那么冷冷的、淡淡的,然而却自有其迷人之所在。这迷人的地方,就是词中所散发的经久不散的"冷香"。用"冷香"二字概括美夔的词风,似比"清刚冷峻与高雅峭拔"更加贴切而易懂。

(梅影笛声)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 ,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您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 。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从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 。“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象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不觉光阴飞逝,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我住在荷花中间呢。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可是,这样的好词 ,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其实 ,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 ,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 ,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 ,诗词亦如其人。
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你看,“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 。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
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
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 ,心情之依恋。“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 Zhao Bingwen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赏析】 苏轼的词以豪放闻名。他的千古名作《念奴娇》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是他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夜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即亦鼻矶)后写下的。本词作者赵秉文是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这首词就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缘自苏轼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句:“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苏东坡作词,多隐括前人作品,这首词,也属这类作品,它隐括前人(特别是苏轼)之作,可以说句句有来历。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上片以问月起句。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本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首句中“挂影”指月亮,但却用“苍苍”来形容,再加之以肃杀的“秋光”来相衬,顿时,一片苍凉、高洁、肃杀之感跃然纸上。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到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享尘”指当时错得复杂的官场,“人杰”指苏东坡,(本词作者赵秉文曾盛赞苏轼为“雄节迈伦,高气盖世”“人中麟凤”。)四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骑鲸人“本指唐李白,这里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厚》”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却难寻仙过,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本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殊为难得了。

首页>> 文学论坛>>念奴娇(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