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Su Shi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麯。
野草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注釋】 ①水調歌頭:《樂苑》:“《水調》,商調麯也。又名《元會麯》、《凱歌》、《臺城遊》。
②玉宇:道傢所謂天帝之居所。③綺戶:綉戶。④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賞析】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麯。”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啓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鈎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着。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註、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纔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嚮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註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麽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傢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纔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麽衹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裏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裏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裏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裏共嬋娟”有異麯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袁行霈)

【賞析】

  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絶今古。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接着以浪漫瑰偉的想象,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係,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願”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陳亮 Chen Liang
  不見南師久,
  漫說北群空。
  當場衹手,
  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
  得似洋洋河水。
  依舊衹流東!
  且復穹廬拜,
  會嚮藁街逢。
  
  堯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於中應有、
  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裏腥膻如許,
  千古英靈安在,
  磅礴幾時通?
  鬍運何須問,
  赫日自當中。

【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章森奉命出使金國,為金主完顔雍祝壽。作者對此深感恥辱,在友人章森出發之前,慨然以詞相贈。

  上片為友人壯行。“不見南師久”,暗含對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滿。“漫說北群空”,強調宋朝有人才。“當場”以下,以國傢與民族的奇恥大辱激勵章森,希望他能不辱使命,做個堂堂正正的漢使。

  下片抒發作者胸中的感慨。“堯之都”以下五句,以連珠式的排句噴薄而出,二十字一氣貫註,痛切呼喚千古不滅的民族之魂。這幾句猶如奇峰拔地而起,猶如利劍猛然出鞘,慷慨激昂,使人投袂而起,充分揭示了全詞的主題。結句“鬍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痛快淋漓地傾瀉了豪情,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此詞既批判了昏庸的朝廷,又贊許鼓勵友人的出使,還鞭撻了敵人的罪惡。

  作者在表現這些復雜麯折的心情時揮灑自如,從本是有損民族尊嚴的行為中,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本是可悲可嘆的被動局面裏,表現出誅滅敵人的必勝信心。詞人以議論入詞,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遠,通篇洋溢着樂觀主義的情懷和昂揚的感召力量。在陳亮的詞作中,此篇堪稱為壓捲之作。(劉海蘭)

水調歌頭·遊泳
毛澤東 Mao Zedong
  纔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一九五六年六月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毛澤東 Mao Zedong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裏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顔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衹要肯登攀
  
  
   一九六五年五月
水調歌頭
蘇軾 Su Shi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綉簾捲,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注釋】 ①作:建造。濕青紅:濕潤的青漆、紅漆顔色。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塗,鮮潤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蘇揚州市,歐陽修所建。
③蘭臺公子:指宋玉,他曾任蘭臺令,相傳蘭臺故址在湖北鐘祥縣境內。
④天籟:萬物發出的自然之聲音,這裏指風聲。
⑤剛道:硬要說,偏說。
⑥浩然氣:《孟子·公孫醜》:“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古人把這浩然之氣看作是一種最高的正氣和節操。

【賞析】 這首詞上闋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開思路,對先師的懷念,對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運與當年醉翁受挫。下闋寫亭前所見長江景觀。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綫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於浪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詞富於聯想象徵,寫景之中抒發心志,氣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調歌頭(遊覽)
黃庭堅 Huang Tingjian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衹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
  拂金徽。
  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蠃杯。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 ①瑤草:仙草。
②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處代指世外桃源。
③“衹恐”二句:形容竹經花叢仙露晶瑩欲滴。
④拂金徽:指彈琴。
⑤“謫仙”二句:傾慕李白飄逸曠放,感嘆缺少知音。
⑥“我為”三句:寫自己的志趣品格。願為超塵的仙草,不作悅人趨時的妾婦。
⑦醉舞:詞中指放浪自得之志。

【賞析】 這是一首飄逸超曠的豪放之作。上闋寫幽雅清純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瑤草、仙溪、桃花、鸝鳥、白雲、浩氣等美好的意象;碧、黃、紅、白等多種鮮美色彩,構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話般的世界。下闋寫身臨其境徜徉其間的狂態逸情。所坐、所依、所拂的身邊事物,件件高潔不俗。“謫仙何處?”為與不為的選擇,象徵意味地表達自己的高潔不俗的志嚮。結尾寫詞人放浪形骸的風姿。全詞寫景寓情、寄托理想,溶桃源遺韻和謫仙風情於一體,別具特色。

水調歌頭
李光 Li Guang
緻道水調歌頭,呈子我、行簡  兵氣暗吳楚,江漢久凄涼。
  當年俊傑安在,酌酒酹嚴光。
  南顧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蕩,矯首訊穹蒼。
  歸去謝賓友,客路飽風霜。
  
  閉柴扉,窺千載,考三皇。
  蘭亭勝處,依舊流水繞修篁。
  傍有湖光千頃,時泛扁舟一葉,嘯傲水雲鄉。
  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

【賞析】 這詞的小序說:“過桐江,經嚴瀨,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宮祠,有終焉之志,因和緻道《水調歌頭》,呈子我、行簡。”就這個小序和詞的具體內容看,毫無疑義,作者寫這詞的時候,已經作出世之想,要擺脫這充滿矛盾鬥爭的現實,而超然物外,自適其適。這種思想是應該批判的。可是,作者曾做過諫官,做過吏部侍郎,做過參知政事,一嚮是奮發有為、剛正不阿的人,為什麽要消極請退呢?原因是,秦檜當權,他和秦的意見不合,鬥爭無效,無法施展自己精忠為國的主張,不得不消極請退。這裏是充塞着無限悲憤的。這在詞的前片中有明顯的表現,這就值得肯定。
詞一開首就概括了當時的時代面貌。“吳楚”指地域,“江漢”指河流,是一樣的地帶。由於金兵的南犯,這一帶都籠罩着戰爭的氣氛,故說“兵氣暗”;由於戰爭的頻繁,人民都飽受戰爭的痛苦,故說“久凄涼”。在這種情勢之下,是亟需俊傑來趕走敵人,掃除戰禍的,然而當時是投降派當權,有名的戰將都被壓抑或殺害了,當年的名將怎麽都看不見呢?這一提問是包藴着無限悲憤的心情的。詞是作者經過嚴陵瀨的時候寫的,就把這提問轉到嚴光身上,“酌酒酹嚴光”。一方面已含有 “有恨無人省”的苦衷,另方面也說明這時候告退是出於萬不得已。嚴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時和漢光武劉秀同學,後來劉秀做皇帝,他隱居富春山耕釣,後人把他釣魚的地方叫“嚴陵瀨”。淺水流沙石上叫“瀨”。“酹”,以酒沃地祭神。“南顧”至“風霜”,進一步具體說明當時極其惡劣的社會現實和他飽經風險、無能為力的情狀,為後片寫告退生活做好前提條件。“南顧豺狼吞噬”的“豺狼”,當指當權派;“吞噬”是說任意殺戮和敲剝。這表示作者對權姦的憤恨。“北望中原板蕩”,“板”與“蕩”本來是《詩經·大雅》裏的兩篇詩名,都是描述周厲王時動亂的情況的,後來就合成一個辭匯作為亂世的代稱。這是指北方淪陷區的情況,表示作者對北方淪陷區人民的關心,自然也包含有收復失地的意願。可是,有什麽辦法呢?衹有擡起頭來,懷着滿腔激情,對着蒼天,作無可奈何的呼籲而已。把不能解决的問題對天出神,嚮天申訴,自《詩經》的“悠悠蒼天,曷其有所!”(《唐風·鴇羽》)“天實為之,謂之何哉!”(《邶風·北門》)“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小雅·節南山》)等等以後,幾乎成為一種習用的傳統。凡是一種激情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都是表示痛憤至極,不由自主的心理狀態。跟着就可能産生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鬥爭到底,矢死不渝;一種是避免鬥爭,高飛遠颺。前者是積極的,值得稱贊的;後者是消極的,應該批判的。作者是走後面這條路子,所以要“歸去謝賓友”。因為在現實鬥爭中已經飽受了風霜之苦,“風霜”是象徵現實的險惡,不能再鬥爭下去了。後片緊承上片的結尾描繪“歸去”後的悠然自得的生活面貌。“閉柴扉”三句是說在室內讀書和著述:瀏覽歷代的載籍和研究歷代的事跡,“千載”是很長的時間,“三皇”是最古的人物,用來概括所瀏覽的和所研究的載籍和事跡。“蘭亭”兩句是寫室外的景物。“蘭亭”在浙江紹興縣西南,晉永和(東晉穆帝司馬聃年號)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朋友們雅集的地方。王羲之作《蘭亭集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地點,這裏藉用它,所以指出 “依舊流水繞修篁”。“修篁”即修竹。“傍有”三句更把境界擴大了,生活美化了,有時在空闊無邊的湖光蕩漾中,撐一隻小艇,旁若無人地在那兒吟嘯自得,除了水雲相伴外,誰也不過問,這是多麽暢快的生活!“嘯傲”是吟嘯倨傲,言動毫無拘束的神態。“水雲鄉”,水雲聚集的地方,雲是從水裏看到的,水和雲一起提,當然是很清澄的水,即指那千頃的湖。結尾兩句勸勉他人也表示自己告退意志的堅定。“騎鯨客”指遠離塵俗、遁跡滄海的人,從上面的“水雲鄉”再擴展說。唐李白曾自稱“海上騎鯨客”。杜甫詩:“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訊今何如”。“南荒”統指不堪駐足的地帶。標題是“和緻道《水調歌頭》呈子我、行簡”,這是勸勉之辭,和他們當時的處境必有關係。(詹安泰)

其兄進道作水調歌頭一韻,幾二十首,讀之,殆不勝情。次其韻作一篇,懷其人,亦以贈元發、說道  扁舟思獨往,檣影劃晴煙。
  要伴人隨明月,踏破水中天。
  誰信騎鯨高逝,空對筆端風雨,如泛楚江船。
  老子窮無賴,端欲把降竿。
  
  白萍汀,歸老計,似高閑。
  平生愛我,一言相置二劉間。
  準擬何山鬆桂,折足鐺能安穩,芋火對闌殘。
  何必少林語,立雪問心安。
水調歌頭(壬寅九月,謁季修,題其書室壁曰秋齋夢謁,復以進道韻續之)
呂渭老 Lv Weilao
  秋齋多夢謁,舌本欲生煙。
  獨步一庭明月,雁字已橫天。
  作個生涯不遂,鬆竹雨荒三徑,卻憶五湖船。
  小阮貧尤甚,犢鼻挂長竿。
  
  白鷗汀,風共水,一生閑。
  橫琴唳鶴,要攜妻子老雲間。
  燈火熒熒深夜,高臥南窗折幾,杯到不留殘。
  莫遣江湖手,遮日嚮長安。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朱熹 Zhu Xi
  江水侵雲影,鴻雁欲南飛。
  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
  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
  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達。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注釋】 侵雲影:一作浸雲影
莫相達:一作莫相違

【賞析】 本詞題為《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隱括”,也就是對原作的內容、句子適當剪裁、增刪,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改寫。《文心雕竜·鎔裁》:“蹊要所司,職在鎔裁,隱括情理,矯揉文采也。”由此可見,這種寫作方法,很早就有了。

  朱熹“隱括”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也就是藉這首詩來寄興抒情托志。杜牧的詩是這樣的:“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衹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對這首詩,歷來就有很高的評價。杜牧出身於顯赫的世代公卿之傢,胸懷致仕

  用世的大志;朱熹是著名思想傢,又是詩人。儘管他們生活的時間前後相隔三百多年,但都是主張積極入世的,因為思想上有共通之處,朱熹仰慕小杜的詩,近而“隱括”成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片由寫景開始。“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鴻雁南飛,正當秋高氣爽的季節,天上的雲影映照在江面上,這兩句是由杜牧詩“江涵秋影雁初飛”破解而得。“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意思是說,在這美好的秋天,當應邀集朋友攜帶酒壺,找一個風景秀麗煙雲氤氳的地方去飲酒。“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作者深悟世態炎涼,世俗難得看人一個笑臉,因此要找一個翠微渺遠的地方去盡興飲酒玩耍,擷摘“紫萸黃菊”,佩在身上,插在頭上,極盡其樂。然而,狂歡之餘,又想到無恨惆悵並不能完全排解,這就是“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的由來。

  過片之後,緊承上片的“攜壺結客”一句說:“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但意思更進一層,也就是杜牧說的“但將酩酊酬佳節。”其意與“人生有酒須當醉”相近。“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這兩句由杜牧原詩“不用登臨恨斜暉”變化而來。“人生如寄”,比喻人生短促,如同暫時寄居在世界上,《古詩十九首》其十三有“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朱熹把這個典故直接用於詞中,不着痕跡。後句將其意拓開去,胸襟豁然,言凡事大可不必怨天尤人。“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這三句的意思歸結起來也就是“古往今來衹如此”,歷史發展,朝代更替,萬物興衰生滅,都包含着危機,但既然“人生如寄”,那也就無須多慮。

  本詞上片由景入情,流露的感情是由樂轉愁;下片則排解憂慮,主張以達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因為是對杜牧詩的“隱括”,所以做到不傷害原意,但意境更為開闊,且頗含哲理性。

(王方俊)

水調歌頭(送竹隱知郢州)
戴復古 Dai Fugu
  雕鶚上雲漢,虎豹守天關。
  一官遊戲,笑嚮古郢試朱莠。
  天下封疆幾郡,盡得公為太守,奉詔仰天寬。
  萬物一吐氣,千裏賀平安。
  
  雪樓高,三百尺,玉欄幹。
  政成無事,時復把酒對江山。
  問訊莫愁安在,見說風流宋玉,猶有屋三間。
  請和陽春麯,留與世人看。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
  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
  我欲騎鯨歸去,衹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
  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鬆,聊拂石,坐看雲。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
  卻返天台去,華發散麒麟。

【賞析】 這是一首充溢着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遊仙詞。
 
  作者趙秉文,自號“閑閑居土”,金代著名文人,處世頗有太白遺風,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並有詩文相贈,於是,趙秉文寫了這首遊仙詞予以作答,表現了詞作者本人超凡脫俗,潔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古文雲:“詩本性情。若係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見。”(明·江盈科《雪濤詩評》)這首詞便是如此。
 
  上片藉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壇佳話引發開來。“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賀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號四明狂客。“謫仙人”指唐李白,傳說賀知章初見李白文章,驚為天人所作,故稱之為“謫仙人”。所以首句既藉用了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來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謫仙人”來自比,語句雙帶,一舉兩得。“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意為因“俗緣未盡”,所以仙人謫落凡世,與首句相聯。“我欲騎鯨歸去”三句,典故頗多。“騎鯨人”仍指李白,傳說李白死後騎鯨歸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稱“海上騎鯨客”。“神仙官府”緣自唐顧況集《王源訣》:“下界功滿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樣要受管束,“嫌我醉時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謫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是以“謫仙”身份,對還是仙人的人們談大徹大悟的感慨。上片圍繞“謫仙”層層展開,從古到仙,渾然一體。
 
  下片承上片,進一步發揮詞人的豐富想象,“倚長鬆,聊拂石,生看雲”區區九字,一幅地仙遊樂圖躍然約上,這種優美閑適的生活多麽讓人羨慕!然“忽然”二字,急轉筆鋒,由靜至動,以紫毫之筆,蘸天上的裏霓作墨,醉酒當書,這時的詞人是多麽狂放咨意!“寄語”三句,化用古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閑閑居士”乃詞人自號,意思是用滄浪之水洗淨塵世間的骯髒與不平,還一個清白人間,抒了作者的高遠理想。“卻反天台去”意返回天台作地仙,“華發散麒麟”緣自韓愈《雜詩》“被發騎麒麟”進一步道出詞作者意欲遠離塵囂的欲世,追求清明境界的理想。
 
  這首詞氣勢恢宏,想象豐富,時空交錯,古往來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作者以“謫仙”自比,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嚮往和追求。且運筆自如,語句或流暢或生動,雖處處用典,卻又不拘泥於典,藉典寓意,極富表現力。在遊仙詞中也可謂獨樹一幟了。

首頁>> 文學>>水調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