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青玉案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Xin Qiji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竜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賞析】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傑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並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彩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衝上雲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竜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後片之筆,置景於後,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衹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麽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衹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麽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纔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衹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纔前早呼而後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緻,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衹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纔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此義正可參看。(周汝昌)

青玉案
蘇軾 Su Shi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  三年枕上吳中路。
  遣黃耳、隨君去。
  若到鬆江呼小渡。
  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
  常記高人右丞句。
  作個歸期天已許。
  春衫猶是,小蠻針綫,曾濕西湖雨。

【注釋】 ①吳中:此指蘇州。
②黃犬:《晉書·陸機傳》:機有犬名“黃耳”,其在洛陽時,曾係信於犬頸,緻鬆江(亦屬“吳中”)傢中,犬又係帶回信還洛。
③四橋:《蘇州府志》捲三十四《津梁》:“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
④老子:老年人的自稱,此作者自指。
⑤《輞川圖》:唐詩人王維,其有別墅在輞川,曾於藍田清涼寺壁上畫《輞川圖》,表示林泉隱逸之情志。
⑥小蠻:指詞人侍妾朝雲。

【賞析】 這是首送人之作。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用“黃犬”這一典故,表達出盼伯固回吳後及時來信。“呼小渡”數句細節傳神,虛中寓實,給對方一種“伴你同行”的親切感。下闋抒發了自己欲歸不能的惋惜,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就伯固之“歸”,抒說已之“歸計”。

橫塘路(青玉案)
賀鑄 He Zhu
  凌波不過橫塘路。
  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所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
  衹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臯暮。
  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注釋】 ①凌波:指美女輕盈的步履。
②橫塘:地名。
③“錦瑟”句:李商隱《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④瑣窗:窗雕作連瑣形花紋,此窗為富者傢象徵,與“寒窗”有別。

【賞析】 賀鑄的美稱“賀梅子”就是由這首詞的末句引來的。據周紫芝《竹坡詩話》載:“賀方回嘗作《青玉案》詞,有‘梅子黃時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謂之賀梅子。”可見這首詞影響之大。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橫塘,在蘇州城外。龔明之《中吳紀聞》載:“鑄有小築在姑蘇盤門外十餘裏,地名橫塘。方回往來於其間。”是作者隱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裏是說美人的腳步在橫塘前匆匆走過,作者衹有遙遙地目送她的倩影漸行漸遠。基於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推測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樣生活的。“錦瑟年華誰與度?”用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意。下句自問自答,用無限婉惜的筆調寫出陪伴美人度過如錦韶華的,除了沒有知覺的華麗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這種跨越時空的想像,既屬虛構,又合實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見發端,下片則承上片詞意,遙想美人獨處幽閨的悵惘情懷。“碧雲”一句,是說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籠罩了周圍的景物,纔驀然醒覺。不由悲從中來,提筆寫下柔腸寸斷的詩句。蘅臯,生長着香草的水邊高地,這裏代指美人的住處。“彩筆”,據《南史·江淹傳》:“……(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這裏用彩筆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麽,美人何以題寫“斷腸句”?於是有下一句“試問閑愁都幾許?”劉熙載雲:“賀方回《青玉案》詞收四句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其未句好處全在‘試問’句呼起,及與上‘一川’二句並用耳。”筆者認為,“試問”一句的好處還在一個“閑”字。“閑愁”,即不是離愁,不是窮愁。也正因為“閑”,所以纔漫無目的,漫無邊際,飄飄渺渺,捉摸不定,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種若有若無,似真還幻的形象,衹有那“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差堪比擬。作者妙筆一點,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變有形,將抽象變形象,變無可捉摸為有形有質,顯示了超人的藝術才華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宋·羅大經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清·王闓運說:“一句一月,非一時也。”都是贊嘆末句之妙。

賀鑄一生沉抑下僚,懷才不遇,衹做過些右班殿臣、監軍器庫門、臨城酒稅之類的小官,最後以承儀郎致仕。將政治上的不得志隱麯地表達在詩文裏,是封建文人的慣用手法。因此,結合賀鑄的生平來看,這首詩也可能有所寄托。賀鑄為人耿直,不媚權貴,“美人”、“香草”歷來又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澤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懷才不遇的形象寫照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首詞之所以受到歷代文人的盛贊,“同病相憐”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吧!當然,徑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詞,抒寫的是對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悵惘,亦無不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對於封建時代的人們來說,都是“與我心有戚戚焉”。這一點正是這首詞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李瑋)

【賞析2】

  此詞是賀鑄名篇之一,作於蘇州。當時詞人閑居橫塘,寫的是一段單相思。開頭三句,藉洛神故事,回憶在橫塘的一次豔遇。詞人神魂顛倒,要隨佳人而去,並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衹有春風能入。下闋開頭仍用《洛神賦》故事,詞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衹得題寫斷腸詩句。要問此時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飛揚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無有止期。結句以一串博喻寫“閑愁”,使得“閑愁”更加具體可感。將無形的情化為有形的物,形象具體。

楚峰十二陽臺路。
算衹有、飛紅去。
玉合香囊曾暗度。
榴裙翻酒,杏簾吹粉,不識愁來處。

燕忙鶯懶青春暮。
蕙帶空留斷腸句。
草色天涯情幾許。
荼蘼開盡,舊傢池館,門掩風和雨。
  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緑暗紅嫣渾可事,緑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
  
  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傢山桃李?
  不枉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

【注釋】 ①青玉案:詞牌名,又名《橫塘路》、《西湖路》等。
②渾:還是。可事:小事,尋常事。
③爭似:怎似。
④不枉:不怪。

【賞析】 這是一首寫遊子思傢之作。開頭通過計算春光過去多少,引出“有個人憔悴”的傷感。“緑暗紅嫣”一句指春去夏來,是年年如此的事情,睏居在“緑楊庭院,暖風簾幕”中的主人公,卻不能不為之動情。下闋通過在京都“買花載酒”與在家乡見到桃李花的對比,強化思鄉的真情。後四句,通過欲夢鄉而不得,思鄉情又難以傳述,衹得迎風流淚,指出衹有歸傢纔是惟一了卻心事的辦法。全詞在平淡的語言、紆緩的節奏和麯折的對比中,抒發人人心中常有的傷春的感受。

  紅莎緑?春風餅,趁梅驛,來雲嶺。
  紫桂岩空瓊竇冷。
  佳人卻恨,等閑分破,縹緲雙鸞影。
   
  一甌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興。
  痛飲休辭今夕永。
  與君洗盡,滿襟煩暑,別作高寒境。

【賞析】 詞中,詠人,詠事的較多,而詠物也多以楊柳荷等嬌美之物入詞。而此詞則為詠某詞,以茶製餅運品嚐為綫索,藉其形狀、效用,在賞月過程展開聯想,構思巧妙,頓生新意。
  上片“紅莎緑?”三句,寫茶餅的包裝轉運。“紅莎”指紅莎紙包茶,“緑”指用香蒲包裹。一紅一緑,香氣誘人,使人饞涎欲滴。“趁梅驛,來雲嶺”,寫轉運之艱難,跨越千山萬嶺,風餐露宿,使人知茶來之不易。“紫桂”後四句。“紫桂”用瓊竇岩穴,群仙居食於紫林的神話。“等閑分破”含有當時的一段茶故,北宋年間茶罕餅珍,尋常難求,偶爾皇傢賞賜,也衹能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據歐陽修《歸田錄》)。作者由破餅分之又聯想破鏡重圓故事,使“分破”的茶餅,又象徵那期望團圓者茗佳人心中的明鏡。珍貴的茶餅,難圓的明鏡,層層重疊,融為一體。
  下片寫品茶和感想。“一甌”兩句,寫品茶之效,品後增神益志,心魂清醒,清歌伴唱更顯悠然自得之興。“痛飲休辭今夕永。”在這夜靜月明,花枝綻露的夜晚還是讓我們開懷暢飲吧,不要讓今宵空度。最後三句寫品茶後的感受。飲茶之趣,不止在避暑,更在於可令人超凡脫俗,直至“高寒”之境。蘇軾有“衹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詞句,以此來說明飲茶所帶來的樂趣。花前賞月,月下品茶,如此完美地統一起來,令人感嘆茶的妙處。
  本詞在選詞時十分註意。紅莎緑?m相映生輝,一趁一來頓顯深意,月露清歌更顯藝境。運筆自如,毫無拈來掂去之感,而詞到意達。故況周頤評曰:“以鬆秀之筆,達清勁之氣,倚聲傢精詣也。”另外詞人善於使用雙關聯想,使賞月品茶交匯融一。茶餅分賜予鏡之圓缺相聯,頓感佳人之離怨。飲茶之功效與月之高寒相係,牽出文人詩興詞情。想象力豐富,下筆有力,不愧為詠物詞中的佳作。

首頁>> 文學>>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