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傢。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釋】 初破芽:一作破嫩芽
【賞析】 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裏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傢是不拘一格的。《鷓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絶句,衹是平鋪直敘地在寫景。
詞的下半片最難寫,因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所以下半片對於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係。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寫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裏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裏。“青旗沽酒有人傢”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衹有這句纔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儘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緻,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絶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裏所說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竜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决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裏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綉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裏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臺近》裏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裏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裏含蓄是什麽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麽意思。
(朱光潛)
當年拚卻醉顔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後,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紅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注釋】 ①鷓鴣天:詞牌名。又名《千葉蓮》、《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錦鷓鴣》、《鷓鴣引》等。
②彩袖:藉代手法,指歌女。
③拚(pàn)卻:甘願盡最大力。
④桃花扇底風:桃花扇背面的歌麯目錄。風:歌麯。
⑤剩:盡量,力求達到最大限度。銀釭:銀製燭臺,指蠟燭。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與一相戀歌女別後相憶及久別重逢而重逢時懷疑是夢的驚喜的感情經歷。“彩袖”本身不能“殷勤”,這是突出對舞女服裝的感官印象的寫法。並對“捧”的動作進行強調。“拚卻”,用堅定的語氣表示為知己者飲,捨命一醉的真誠。“幾回魂夢與君同”進一步強調互為知己的友情。得以相逢而疑在夢中,也是寫極度興奮的心理。全詞由昔日之真實到夢幻,又由夢幻變成現實,至真反又疑夢,凸現戀情之深和其中的況味。
長鬆林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燈焰焰,酒醺醺。
壑源曾未醒酲魂。
與君更把長生碗,聊為清歌駐白雲。
麯闌幽檻小紅英。
酴醿架上蜂兒鬧,楊柳行間燕子輕。
春婉娩,客飄零。
殘花淺酒片時清。
一杯且賈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
【注釋】 酴醿:又作“荼縻”,俗稱“佛心草”,落葉灌木。
【賞析】 這首詞歌詠春天。上闋描繪園中自然風光,景色獨特。下闋抒寫傷春自傷之情。全詞清新明快。
賞析2.
此詞寫晚春。
嫩緑重重,漸漸成蔭,幽靜而麯折的欄檻之外,還有未落盡的小小的紅花。“開到酴釄花事了”,晚開的酴釄花架上,蜂兒忙着采蜜,楊柳堆煙的路上,燕子輕盈地穿飛。這裏,重重,麯,幽,小,是一個深靜的空間。蜂兒鬧,燕子輕一轉,又以動襯靜,一倍增其靜。
婉娩,天氣溫和貌。歐陽修《漁傢傲》“三月清明天婉娩”。此用春之和煦總上,又用客之飄零啓下,形成反差。詞人在羈旅中面對殘花,聊斟薄酒,以獲得片時清賞。淺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時光流轉!
此詞語暢情深,無限感慨,盡在言外。(侯孝瓊)
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裏忽驚山鳥啼。
春未緑,鬢先絲。
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瀋吟各自知。
【注釋】 ①肥水:發源於安徽合肥西南八十裏的藍傢山東南。
②不合:不該。
③丹青:圖畫。
④紅蓮:指元夕夜的花燈。
【賞析】 這首詞為作者懷念戀人之作。第一句以肥水“無盡期”寫起,喻相思之無盡期。“當初”句更顯今日之沉痛。第三句寫夢憶,呼應“種相思”之痛。“暗裏”句寫天亮夢醒,再寫二十年傷春如故的恆久之思。“人間別久不成悲”,道出人間至情至理,令人備感傷痛。“兩處沉吟”是寫對方亦在思戀詞人。
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
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釋】 ①閶(chāng)門:蘇州城的西門名閶門。萬事非:這裏是人事全非的意思。
②何事:為何。不同歸:作者夫婦曾旅居蘇州,後來妻子死去,他一人獨自離去,所以說是不同歸。
③梧桐半死:枚乘《七發》說,“竜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用這樣的桐來製琴,其聲最悲。賀鑄以“梧桐半死”比喻自己遭喪偶之痛。
④這句點明不能白頭偕老。
⑤露初晞(xī):漢代的輓歌《薤(xiè)露》說:“薤上露,何易晞!”把短促的人生比作薤葉上的露水,極其短暫。晞:乾燥。
⑥“舊棲”句:對舊居和新墳都留戀難捨,不忍離去。
【賞析】 這是一首情深辭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婦曾經住在蘇州,後來妻子死在那裏,今重遊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懷念,就寫下這首悼亡詞。全詞寫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為文學史上與潘嶽《悼亡》、元稹《遣悲懷》、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同題材作品並傳不朽的名篇。
詞的上片“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兩句,寫他這次重回閶門思念伴侶的感慨。“閶門”,蘇州城的西門。說他再次來到閶門,一切面目皆非。因為前次妻子尚在,愛情美滿,便覺世間萬事都是美好,這次妻子已逝,存者傷心,便覺萬事和過去截然不同。“何事”,為什麽。即與我同來的人,為何不能與我同歸呢?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兩句,寫他孑身獨存的苦狀,“梧桐半死”,比喻喪失伴侶。枚乘《七發》有“竜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這兩句說,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發蒼蒼,老氣橫秋;又像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倦飛,不知所止。寂寞之情,溢於言表。詞的過片“原上草,露初晞指死亡。晞,幹掉。古樂府《薤露》有:“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用草上露易幹喻人生短促。下片接着:“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二句,寫面對着故居新墳,他感慨萬千,既流連於舊日同棲的居室,又徘徊於壟上的新墳,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雨打南窗,聲聲添愁。如今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裳呢?這詞末二句,應是全詞的高潮,也是全詞中最感人的地方。“舊棲”、“新壟”、“空床”、“聽雨”,既善於描出眼前凄涼氣氛典型環境,也抒發了寂寞痛苦深情。從末句“挑燈夜補衣”的典型細節往事描寫上,可見妻子勤勞賢慧,對丈夫溫存體貼。這種既寫今日寂寞痛苦,復憶過去溫馨,終見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難忘。回腸蕩氣,十分感人。(董再琴)
【賞析2】
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者重遊故地,想起他死去的妻子,觸發傷感之情。全詞寫得沉痛悲切,結尾處追憶他們過去共同生活中的日常細節,短短兩句,飽含着深厚的感情,極為動人。
乍涼秋氣滿屏幃。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
那時同唱鷓鴣詞。
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注釋】 ①紅:油燈。
②寶瑟:樂器。
③金猊(ní):香爐,其形似傳說中的猛獸狻猊。
【賞析】 這首詞寫秋夜雨中懷念情人。上闋開頭兩句寫室內環境,接着寫室外環境。殘燈如豆,梧桐秋雨,喚起客子的離愁。下闋開頭三句轉憶當年兩人一起調瑟撫琴,同唱新麯,互為知己的愉悅。今夜“風雨西樓”,孤寂一人,今昔對比更覺凄孤。
【賞析2】
孫競稱周紫芝的竹坡詞“清麗婉麯”。這首《鷓鴣天》可以安得上這個評語。詞中以今昔對比、悲喜交雜、委婉麯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上片首兩句寫室內一燈熒熒,燈油將盡而燈光轉為暗紅,雖說是乍涼天氣未寒時,但那凄清的氣氛已充溢在畫屏幃幕之間。這裏從詞人的視覺轉到身上的感覺,將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況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寫出詞人的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此係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詞意:“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詞直接寫雨聲,間接寫人,本詞亦復如此。這秋夜無寐所感受到的別離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響來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謂“葉葉聲聲是別離”,與歐陽修的“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玉樓春》)異麯同工,都是藉情感對聲音的反應表達由此構成的心理影響。那“空階滴到明”和“葉葉聲聲是別離”,同樣都是為了更深入地刻繪出別離所帶來的悲苦心情。
換頭“調寶瑟”三句展開回憶,猶記當年兩人相對而坐,伊人輕輕調弄弦索,自己則撥動着金猊爐中的香灰。兩人低聲唱起那首鷓鴣詞,樂聲悅耳,歌聲賞心;這恐怕是聚首期間最難忘的一幕了。聯繫着這段美妙往事的紐帶是這支鷓鴣詞,仍然是音響,不過這是回憶中的歌聲和樂麯聲,並非現實中的秋雨聲。下片回憶中的歡樂之音與上片離別後的凄涼雨聲,構成昔歡今悲的鮮明對照,真是裊裊餘音衹能引起悠悠長恨了。
結末“如今”兩句,是使詞意轉折而又深化的着力之筆。“如今”兩字,由“那時”折回眼前。那時同唱小調,如今卻獨居西樓,唯聞風聲蕭蕭,雨聲滴滴;“不聽清歌也淚垂”,以未定語氣呼應上片末句,顯示了詞人心頭的波濤起伏;自從別離以後,經常聞歌而引起懷人的傷感,記憶中的美妙歌聲無時不縈回耳際,而在今夜那風雨凄凄、“萬葉千聲皆是恨”的情況下,即使不聽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淚下而不能自止了。這裏轉折詞意,也是為深化詞意,暗示出從麯終人不見、聞歌倍懷人到不聽清歌亦傷神的內心感情變化,以懸念方式道出對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
周紫芝在另一首《鷓鴣天》詞的小序裏指出:“予少時酷喜小晏詞,故其所作,時有似其體製者。”我們可以拿晏幾道的《鷓鴣天》來作一比較:“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顔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上片寫昔年相逢於豪筵之前,下片敘別後思念。末兩句先直說今夜重逢,本為久別再見,應該十分歡欣,衹因以往失望次數太多,反而相對而不敢相信。一個“恐”字,轉折詞意,把驚喜懷疑的神情表現無遺,不僅道出相逢前相思之苦,而且通過疑真為夢,反映了目前的相逢之樂更是不同尋常。這種寫法是直說而仍有轉折,有感情起伏。
兩者相比,本詞所采用的手法,如昔與今、喜與悲、正面說與反面說等等手法,做到委婉麯折而又含蓄深沉,確乎從小晏詞變化而來。特別是末尾兩句,以“如今”作為“昔與今、喜與悲”的轉折詞,以否定語氣點出別離之苦,再相見之難,較直說更易引人深思。(潘君昭)
先須歌舞賽蠶神。
便將簇上如霜樣,來餉尊前似玉人。
絲餡細,粉肌勻。
從它犀_破花紋。
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語新。
【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農村題材的詞。描寫一群秀美活潑的少女,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載歌載舞地祭神和聚餐,歡度燈節的盛況,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詞的上片寫祭蠶神。首句“比屋燒燈作好春,先須歌舞賽蠶神。”描寫正月十五夜,燈火輝煌的景象。一傢接一傢,傢傢點燃花燈;養蠶的少女們,載歌載舞,祭祀蠶神。這裏寫的是我國江南的燈節,因為江南舊俗以正月十五為祈蠶之祭。豐收的蠶繭,白花花一片,如雪似霜,十分可愛;正在歌舞的養蠶姑娘,俊秀妍美。正是:“便將簇上如霜樣,來餉尊前似玉人。”寫得明白如話,形象逼真,讀者猶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
下片寫聚餐。過片“絲餡細,粉肌勻。”描寫聚餐的食品,當指元宵,又稱圓子、湯圓。宋代以來,我國相沿有元宵節吃圓子的風俗。《宋詩鈔》周必大《平園續稿》有《元宵煮浮圓子》詩。這兩句話,六個字,從形狀看,象是寫元宵,又象是寫蠶繭,由祭蠶神,過渡到聚餐;由祀禱蠶繭豐收,到歡度元宵佳節,語意雙關。接着,“從它犀箸破花紋。”用犀角製作的筷子,劃破花樣精緻的美食佳餚。結尾“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語新。”梅羹,湯名。桓麟《七說》:“河黿之羹,劑以蘭梅。”又吃飯,又喝湯,酒足飯飽,笑語吟吟,一片歡樂氣氛。
王千秋原為山東人,南渡後寓居金陵(南京),晚年轉徙湖湘間。他的詞導源《花間》出入東坡門徑,詞格秀拔可誦,他的這首《鷓鴣天》,反映民間生活,真切自然,清秀雋美,在宋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公保紮西李紅)
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
況誰知我此時情。
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賞析】 據《詞林紀事》載,這首詞為作者送別李之問歸來後所寫。
上片,寫別時情景。側重寫“別”字,內容與王維詩暗合。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地在玉關之南,故曰陽關。為出塞必經之地。古人以此詩配麯。抒寫離情別緒的麯子,稱陽關麯。聶勝瓊的這首詞,即與此麯意相合。首句“玉慘花愁出鳳城”,三句“尊前一唱陽關麯”,鳳城(京城)、渭城,同寫離別之地;次句“柳青青”寫別時;三、四兩句,“尊”、“酒”、“陽關”,同寫別宴。運意用詞,全然一樣。
下片,寫別後凄傷,側重寫“情”。深摹情狀。始則,欲“尋好夢”,而“夢難成”;終則淚濕枕衾,輾轉達旦。妙在用雨作襯,情更凄悲。枕前、階前,一窗之隔,而雨聲眼淚,兩下無休。淚共雨長,雨滴心碎,那種離愁,正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梅竜)
笑攜郎手禦街行。
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
天表近,帝恩榮。
瓊漿飲罷臉生春。
歸來恐被兒夫怪,願賜金杯作明證。
【賞析】 這是一首寫元宵的敘事詞,作者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女子。
《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社會升平,燈節繁華。是夜,傢傢戶戶張燈結彩,男男女女都跑到大街小巷觀燈遊玩。一位年輕媳婦也與丈夫手拉手逛街觀燈。不料,二人被人群擠散了。
當時,皇帝與民同樂,賞酒給百姓喝,這個小女子也擠上前去,搶到一杯喝了,並且將酒杯偷偷揣入懷中。不料,她由於高興,未及防備,被巡邏的衛兵發現了,便把她捉將起來,去見皇帝。到得皇帝面前,她不慌不忙地朗誦了這首詞,說明了拿酒杯的緣由,皇帝聽她講得有理,便諒解了她。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宋詞發展有着十分廣阔的群衆基礎。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燈火燦爛,笙歌漫舞,夫婦二人被擁擠失散的情形。下片寫竊取金杯的緣由。語言通俗明白,敘事條理清楚,是別具一格的一首詞作。(蒲仁)
[鑒賞]
竊杯女子含羞草
人們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實際上可能恰好相反,因為植物也是有感情有知覺的,含羞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我還是第一次見這種草是在我的同事傢裏,同事說:“含羞草,很害羞,不相信你就摸摸它”於是我伸手一摸,衹見含羞草立刻縮成了一團,一副害羞的樣子。
我喜歡花,也喜愛詞,宋詞猶如我的精神後花園,百花爭豔,芬芳可人。今天在宋詞裏讀到一個竊杯女子的故事,讓我聯想到百花之中的含羞草。
一首詞,一種花總有它美麗的故事,含羞草也是一樣。據說從前有個少女愛上了從她門前走過的一個少年,她看着自己的意中人一次一次地路過她的傢門前,可她連招呼都不敢打,呆在自傢門前等候着她的意中人前來嚮她表白愛情,無奈竟然等得黃花衰落紅顔已老,也無法等到這一份愛的表白,就化為一株小小的小草,人們就叫它為含羞草。
我是花癡,也是詞癡,見到如此美麗的含羞草,哪有不愛之理。於是不管含羞草願不願意,决定移一株含羞草回傢去,栽在自傢的陽臺上,把她的美竊回傢來據為己有。我給含羞草找了一個很秀氣的印花瓷盆,很有古典的味道。我常常給它施肥,灌水,拔草,看着它成長。含羞草的葉子細長對稱排列,緑緑的,青青的,花是淡紅色的。我輕輕的用手指一碰,一株的葉子馬上就合攏在一起了,一副害羞的樣子,看了着實令人憐愛!於是我在瓷盆上刻上一首竊杯女子的詞《鷓鴣天》:燈火樓臺處處新,笑攜郎手禦街行。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表近,帝恩榮。瓊漿飲罷臉生春。歸來恐被兒夫怪,願賜全杯作明證。
《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徽宗宣和年間某個元宵之夜,有位年輕媳婦和丈夫手拉手逛街觀燈時被人群擠散。無奈中,正遇皇帝給百姓賞酒,便擠上前去爭得一杯喝了,並且將銀製的酒杯揣入懷中。此舉被衛兵發現,捉她去面君。她不慌不忙地嚮皇帝朗誦了一首說明竊杯理由的敘事詞《鷓鴣天》。這位年輕媳婦何以要冒這麽大的風險刻意留個“恐被兒夫怪”的證據呢?理由衹能是:元宵節在宋代被普遍認為是情人幽會的日子,傾城而歡之夜,難免邂逅舊愛,遭遇新知,更有“暗塵隨馬”。而今妾身已是別人的新娘,瓜田李下,常有說不清楚的地方,需倍加小心纔是……徽宗聽罷,有意再考考竊杯女子的才情,便命再賦詞一首,那位女子便即興再揮詞一首《念奴嬌》曰:“桂魄澄輝,禁城內、萬盞花燈羅列。無限佳人穿綉徑,幾多妖豔奇絶。鳳燭交光,銀燈相射,奏簫韶初歇。鳴鞘響處,萬民瞻仰宮闕。妾自閨門給假,與夫攜手,共賞元宵節。誤到玉皇金殿砌,賜酒金杯滿設。量窄從來,紅凝粉面,尊見無憑說。假王金盞,免公婆責罰臣妾。”,言畢,竜言大悅,以金杯賜之,命衛士送歸。
縱觀宋詞,竊杯女子的兩首詞就如一株典型的含羞草。我認為其之所以含羞,一是她愛美起了盜心,將銀製的酒杯竊入懷中,羞中帶愧;二是夫妻分散,想偷銀杯作證,“恐被兒夫怪”,暗藏了對夫君的真情和忠貞。她的行竊之舉被衛士發現,就像含羞草被驚然一擊,害羞之中卻體現了她的智慧與才情,而讓一代帝君所諒解。俗話說偷花不是賊,在我的理解中便成了竊美不是賊了,竊杯女子的竊美之舉已經成了一個萬人傳誦的經典故事。
我始終覺得愛花和愛美不是後天培養的,它應該是人的一種先天直覺,這種直覺來自善良的品格與溫柔的性情,也來自對名利的淡泊。其實在我的心裏一直養着這樣一朵馥鬱的含羞草,在每一瓣葉片裏都深藏着情感真摯的水流,就像人脈管裏的血液,它對任何觸摸都會有深深的觸動,就像人的心靈,越是平靜便越舒展……
(周忠應)
[鑒賞]
聰明可愛的竊杯女子
近讀宋詞,見有竊杯女子的《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傢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大意是說,元宵節和夫婿手拉手一起去觀燈,到了宮殿南正門,女子因為貪看笙歌鶴舞,不想被人群擠散了,自己平時很少出門,找不到回傢的路,一個人在人群裏轉來轉去,眼看天就要亮了,正在焦急無奈間,突然聽到傳宣說皇帝嘗賜每人一杯酒,於是女子急中生智,擠上前去爭得一杯喝了,並將金杯揣入懷中,原因是害怕回傢被翁姑責問,想以此作個證明。詞的大意說清楚了,不過問題卻來了。首先,按理說,偷了皇帝賜酒的金杯應該不事聲張,悄悄溜走,更不應該留下隻言片語授人以柄;另外,她為什麽要偷個杯子來證明,而且想要證明什麽呢?且待下面細細道來。
竊杯女子何許人?無人知曉,也無從考證,衹知道是一個觀燈的普通民間女子而已。她恐怕也沒有想到自己應變之時所作的這首詞會被詞傢收錄,並被署以竊杯女子的名字,而且千餘年後還流傳下來。竊杯女子者,偷杯子的女子是也。表面看像個賊名,一個女子留下這樣的名聲似乎並不光彩,不過這名字卻透着一種讓人探究的趣味,期間仿佛隱藏着什麽故事。事實也的確如此。
據宋無名氏所作的《宣和遺事》載:宣和間,上元張燈,許士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竊所飲金杯。衛士見,押至御前。女誦《鷓鴣天》詞雲雲。徽宗大喜,以金杯賜之,衛士送歸。
讀了這段文字,不覺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女子偷金杯被衛士逮了現行,於是被執送到皇帝面前處置。現在想來這衛士也有趣,對於這樣的突發小事,衛士應該完全有權處理的,最多也不過移送有司辦理,面他卻偏偏將女子送到徽宗面前,以我揣度,有兩種可能:一是,衛士為了邀功請賞。想來這女子姿色可觀,衛士把她交給文採風流的徽宗,或許博得竜顔大悅,一高興給自己封賞個什麽官爵;二是,這女子見與這群胸無點墨的衛士理論不清,急中生智而且胸有成竹地執意要面見在現場與民同樂的皇帝陳述自己偷杯子的理由,衛士執拗不過,迫不得已將她送到了徽宗面前。接着就發生了更有趣的事,女子被帶到皇帝面前,沒有哭泣申辯,卻不慌不忙地口占了這首《鷓鴣天》。徽宗雖貴為九五之尊,其實骨子裏算是個文人,不但通韻律擅丹青,而且也是詞中高手,見眼前這位女子才華出衆,頓生愛纔之心,不但沒有責怪,而且還當着圍觀群衆的面把金杯賞賜給她,同時囑咐衛士護送她回傢。其間可能還有這樣的細節,徽宗尋問女子芳名,女子因為顧慮自己和翁婿傢的名聲,避而未答,於是纔會留下竊杯女子這樣有趣的名聲來。就這樣,女子憑藉機敏和才華,把一場可能讓自己和傢人名譽掃地的危機不但頓時化解,而且還留下這樣一段佳話和一首委婉自然充滿民間趣味的詞。
說到這裏算是解開了第一個迷,那麽她想證明什麽呢?這就得從北宋時元宵節的性質來尋找蛛絲馬跡了。
自唐玄宗開元時起,因“放燈火三夜”而升溫的元宵節,至宋太祖開寶年間又加兩夜,新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從正月十四要“鬧”到十八方休,稱“五夜元宵”(《宣和遺事》前集),歡慶之熱度有增無減。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當年燈景堪稱大觀,如“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綉交輝”,又“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櫃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頗類似於當今的彩色噴泉),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戲竜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竜飛走。”這類實況在詞人筆下更幻化得光彩奪目,歷經千百年的歲月磨洗依然生動而燦爛:“風銷絳蠟,露邑紅蓮,燈市光相射”(周邦彥《解花語?上元》),“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竜舞……”(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活動於仁宗年間的柳永在《迎新春》中紀事說“慶嘉節,當三五,列花燈千門萬戶”,神宗時期王詵的《人月圓》則頌稱“年年此夜,華燈盛照”。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亦追昔撫今,“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乃至宋代歷經靖康之恥移都臨安(杭州)後也很快“續上了煙火”。李清照南渡後所作《永遇樂》可證,“元宵佳節,融合天氣……來相召,香車寶馬”,姜夔作於寧宗慶元三年(公元1197)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也說“誰教歲歲紅蓮(指蓮花燈)夜”。可以說,歷史上幾乎沒有哪個節日能像元宵之於宋那樣,成為整整一代文人矚目的亮點。
不過,剝開這些五彩斑斕迷人眼目的元宵燈火所造成的迷霧,宋詞中這些“看上去很美”的元宵意境意其實衹是一種背景和襯托,意在掩映多情男女的登場。或“照見人如畫”(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如周邦彥的“燈市光相射”實為“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毛滂的“聞道長安燈夜好”,緊隨其後的是“雕輪寶馬如雲”(《臨江仙?都城元夕》),在李清照《永遇樂》筆下元夜出行的女子也個個“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人物形象若隱若現者有之,呼之欲出者有之。最經典的鏡頭當數辛棄疾的《青玉案》,全詞十三句,極盡鋪張地用了其中的九句渲染燈火之鬧,裙屐之盛,竟衹為心目中那位絶世“佳人”出場亮相進行烘托比對——“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歐陽修的《生查子》,亦在“花市燈如晝”後,筆鋒一轉,把一對幽會雅聚的男女調動了出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經典“情”景——宋詞中的元宵秘境“情人幽會”由此點出。佐證以《大宋宣和遺事》等時人筆記推之,這一“情”景並非詞人自我情結的寄寓和模擬,而是一種時尚民俗的聚焦。古代出於社會治安的考慮,都市實行夜禁(街道斷絶通行)。唐以後,京師於正月十五前後例行解禁,稱“放夜”。前述宋代的開放程度更大。“紫府東風放夜時”(賀鑄《思越人》),“帝城放夜,望千門晝”(周邦彥《解花語》),心靈上備受壓抑、行動上多有製約的青年男女終於盼來了一個釋放狂歡的節日(《東京夢華錄》有“樂人時引萬姓山呼”的記述)。“遍九陌羅綺”(柳永),置身“燈火熒煌天不夜,笙歌嘈雜地長春”(《宣和遺事》)的良辰美景,“閨門多暇”,“嬉笑遊冶”之際,縱橫阡陌,深坊小巷之地,既有機會,又有場所,更加心有靈犀(元宵被認為是“人月圓時”,王詵句),——所有産生浪漫和愛情的條件都具備了,焉得不碰撞、誘發、滋生出一樁樁“情”事來!
敏感而細膩的詞人無不盯住這些“情”事,點化成筆下的“詞眼”,這樣的例證俯拾皆是。如賀鑄的《思越人》“步蓮禾農李伴人歸”,姜夔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堪稱汴京上元節風俗繪本的柳永《迎新春》詞,則捕捉到更典型的畫面:“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裏,絶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可以想像得出,賞燈的人流中發生過多少樂而不淫的風流豔遇!周邦彥的《解花語?上元》下闋的“情”節則顯得復雜了些:他從“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的大背景中,定格了這樣一個特寫:“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追馬”——有個坐着鈿車的女子,在與所期男子約定的地點相遇後,不遠處居然還有個騎馬而來躡跡潛蹤於風塵中的“第三者”。若從這一角度去看蘇東坡的《密州上元》“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當是一種心有所期而終歸失望的落寞了。
經過上面一大段引述,我們不難從那些已經固化的宋詞秘境裏探出,元宵已於千百年前就被貨真價實地打造成了東方的“情人節”。而優雅含蓄的國人隱稱“燈節”,更像是情人們找了個外出雅聚幽會的漂亮藉口。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那位竊杯女子何以要冒這麽大的風險刻意留個“恐被翁姑責”證據了。理由衹能是:害怕被愛吃醋的夫婿疑心自己在這傾城狂歡之夜,因為邂逅舊愛,遭遇新知或更有“暗塵追馬”,乘機偷偷跑去和情人幽會了。而自己其實已是“別人的新娘”,瓜田李下,常有說不清楚的地方,如果真被夫婿疑心,無憑無據,那就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於是纔不惜冒着身背賊名的風險把皇帝賜酒的金杯揣在自己懷裏。
這真是一位聰明可愛的女子,雖然已為人婦,但身上還留有少女的天真,更有機敏和才華,也許在平日的生活裏還有幾分玩皮和幽默吧。可惜的是,她的才華衹是在為證明自己的清白時急中生智靈光一現,然後就淹沒無聞了。她長得什麽模樣,她的婚姻幸福嗎,她有過怎樣的人生?這些都在千年歲月的塵封中無可尋覓了。掩捲遙想,不禁讓人生起一縷淡淡的悵惘之情。
註:本文部分資料引用自李中國先生的《宋詞中的元宵“情”境》,在此深表謝意。
(蘭井村人)
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賞析】 作者藉誦古老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脫俗超凡的廣阔胸懷。
“雲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繪了洛神的輕盈飄逸。作者藉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畫捲令人註目。是仕女遊春嗎?否!“年年星漢”寫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織女一樣,一年一度與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點明周圍環境之幽靜,“踏”,踐約的意思。這裏,詞人雖未正面描寫織女的美貌,但仍會令讀者意會到女子的絶世豐神,飄飄若仙的身影,對情人的脈脈深情。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在我國流傳極廣,婦孺皆知。
南朝殷蕓《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中寫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隨廢織糹任。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在漢代已經有了“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使其夫婦相會的說法(陳元靚《歲時廣記》捲二六引《淮南子》)。周處《風土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枉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當會,……見者便拜而乞富乞壽,無子乞子。”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視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這一天祈禱,所有願望會得到滿足,因此,婦女在夜間嚮織女乞巧(乞求靈巧),七夕被稱為乞巧日,七月被稱為巧月。富貴人傢往往在庭院中搭結彩樓,稱為乞巧樓。詞人在第三、四句中用“衹緣”“底用”對世俗之見給予了否定。他認為: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纔得相見,根源是她的“巧極”。
即因為心靈手巧織出了錦鍛纔嫁給了牛郎,結婚後‘廢織’纔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因此,人間的婦女們何必嚮織女去乞“巧”呢?更沒必要勞民傷財地建樓搭棚乞求了。“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抒寫了詞人的感概、是繼“衹緣”“底用”之後的進一步表述。“悠悠”是個多義詞,在此作“遙遠”解。“兩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間”連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詞人明確地指出人間天上悠悠遠隔,織女之巧,人間的必乞取;對天外的織女牛郎雙星的“稀相見”更沒必要同情和為他們憂愁。接下來作者直抒胸懷:天上雙星長相思、難相聚,雖凄涼寂寞但天外人間兩悠悠,與我們有什麽關係?我們又怎麽管得了呢?我且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吧。“開簾放入窺窗月”句化用了蘇軾《洞仙歌》中“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詞貴創意。詞人“開簾”“放入”均寫出其主動積極,此時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許多情緻。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價本詞末兩句說:“瀟灑疏俊極矣。尤妙在上句”窺窗“二字。窺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麯折而意多。意之麯折,由字裏生出,不同矯揉鈎緻,石墮尖纖之失。”非常中肯。
在寫作上,作者繪景抒情極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齒如編貝等詞語直指容顔。本詞卻僅以“雲步”、“鳳鈎”寫織女的步履輕盈,纖足弱小,正是從側面烘托,別具衹眼。本詞的另一特點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在觀察、體驗和攝取周圍景物時,是以其獨特視角,深懷情感進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二句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