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In the Eighth-month chill at the frontier pass.
Through the gate and back again, all along the road,
There is nothing anywhere but yellow reeds and grasses
And the bones of soldiers from You and from Bing
Who have buried their lives in the dusty sand.
...Let never a cavalier stir you to envy
With boasts of his horse and his horsemanship
【白話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劉建勳)
【注釋】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共塵沙:一作嚮沙場。
1、幽、並:幽州和並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2、遊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賞析】 這首樂府歌麯是寫非戰的。詩由徵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麯同工,感人至深。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The stream is cold and the wind like a sword,
As we watch against the sunset on the sandy plain,
Far, far away, shadowy Lingtao.
Old battles, waged by those long walls,
Once were proud on all men's tongues.
But antiquity now is a yellow dust,
Confusing in the grasses its ruins and white bones.
【白話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劉建勳)
【注釋】 1、黯黯:同"暗暗";
2、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
3、鹹:都。
【賞析】 這首樂府麯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In an infinite haze of cloud and sea,
And the wind, that has come a thousand miles,
Beats at the Jade Pass battlements....
China marches its men down Baideng Road
While Tartar troops peer across blue waters of the bay....
And since not one battle famous in history
Sent all its fighters back again,
The soldiers turn round, looking toward the border,
And think of home, with wistful eyes,
And of those tonight in the upper chambers
Who toss and sigh and cannot rest.
【白話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雲海裏。
長風掀起塵沙席捲幾萬裏,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裏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鬍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徵戰廝殺的場所,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徵夫面對現實,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裏?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劉建勳)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麯》調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睏七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乡,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鑒賞]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裏,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衹有大海上空纔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阔。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裏”,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徵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伫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裏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藴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裏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衹是寫了自然景象,但衹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鬍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阔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徵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徵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徵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徵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顔色,他們推想自傢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衹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裏邊塞圖和徵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係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阔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阔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傢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産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裏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衹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下筆。明代鬍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於一時一事,是帶着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麽,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阔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餘恕誠)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Plucks mulberry leaves by the waterside.
Across the green boughs stretches out her white hand;
In golden sunshine her rosy robe is dyed.
"my silkworms are hungry, I cannot stay.
Tarry not with your five-horse cab, I pray."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printemps
Dans le pays de Thsin, la charmante Lo-foh1
Cueillait des feuilles de m?rier, aux bords d'une eau transparente,
Ses blanches mains posées sur les branches vertes,
Son teint resplendissant illuminé par un beau soleil.
Elle disait: Les vers à soie ont faim, le soin de les nourrir m'appelle;
Il ne faut pas, seigneur, que vos cinq chevaux piétinent plus longtemps ici.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傢。
The lotus lilies in full blossom teem.
In fifth moon Xi Shi gathers them with smiles,
Watchers o'erwhelm the bank of Yuoye Stream.
Her boat turns back without waiting moonrise
To yoyal house amid amorous sighs.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été
Sur le lac King-hou1 qui a trois cents li de tour,
Quand les fleurs du nénuphar s'épanouissent,
On est alors au cinquième mois, et les jeunes filles vont les cueillir.
Si nombreux sont les spectateurs que la rive en para?t étroite.
Les bateaux n'attendent plus la lune, pour les guider à leur retour;
Ils s'en reviennent en plein jour au palais du roi de Youe.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
Ten thousand 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
And the autumn wind is blowing my heart
For ever and ever toward the Jade Pass....
Oh, when will the Tartar troops be conquered,
And my husband come back from the long campaign!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automne
La lune ne jette qu'une lueur incertaine,
Les coups mille fois répétés, que frappe le battoir des laveuses,
Se mêlent au gémissement du vent d'automne.
Cette triste harmonie s'accorde avec de tristes pensées.
Hélas! quand donc aura-t-on pacifié les barbares!
Quand donc l'époux bien-aimé cessera-t-il de combattre au loin!
【白話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傢傢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係玉關的情人。
什麽時候才能把鬍虜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遠征。
【注釋】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鹼質。這裏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衊稱。
4、良人:丈夫。
【賞析】 題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鼕四時。這裏所選是第三、四首。六朝樂府《清商麯·吳聲歌麯》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麯,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嚮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徵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先說《秋歌》。籠統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徵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徵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裏,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餘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絶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瀋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徵”(《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麯:“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麽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麯”决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鼕歌》則全是另一種寫法。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徵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個有意味的時刻──傳送徵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味。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作者有所取捨,衹寫拈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 “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鼕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敢將十指誇針巧”的女子不那麽得心應手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陳玉蘭《寄夫》),她從自己的冷必然會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着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看來大功告成,她應該大大鬆口氣了。可是,“纔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鼕歌》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結得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鼕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社會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強。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彼此並無二緻,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捲二)的佳作。
(周嘯天)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She sews a warrior's gown all night.
Her fingers feel the needle cold.
How can she hold the scissors tight?
The work is done, she sends it far away.
When will it reach the town where warriors stay?
French version:
La chanson des quatre saisons, hiver
Un courrier part demain de grand matin pour la frontière;
La nuit se passe à doubler chaudement des habits.
De jolis doigts ont pris bravement l'aiguille glacée;
Mais ces ciseaux plus froids encore, que de courage pour les saisir!
Enfin tout est taillé, tout est cousu; l'ouvrage est confié au courrier qui s'éloigne.
Combien de jours lui faudra-t-il pour arriver à Lin-tao?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顔未嘗開。
低頭嚮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緑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顔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傢。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I was picking flowers, paying by my door,
When you, my lover, on a bamboo horse,
Came trotting in circles and throwing green plums.
We lived near together on a lane in Ch'ang-kan,
Both of us young and happy-hearted.
...At fourteen I became your wife,
So bashful that I dared not smile,
And I lowered my head toward a dark corner
And would not turn to your thousand calls;
But at fifteen I straightened my brows and laughed,
Learning that no dust could ever seal our love,
That even unto death I would await you by my post
And would never lose heart in the tower of silent watching.
...Then when I was sixteen, you left on a long journey
Through the Gorges of Ch'u-t'ang, of rock and whirling water.
And then came the Fifth-month, more than I could bear,
And I tried to hear the monkeys in your lofty far-off sky.
Your footprints by our door, where I had watched you go,
Were hidden, every one of them, under green moss,
Hidden under moss too deep to sweep away.
And the first autumn wind added fallen leaves.
And now, in the Eighth-month, yellowing butterflies
Hover, two by two, in our west-garden grasses
And, because of all this, my heart is breaking
And I fear for my bright cheeks, lest they fade.
...Oh, at last, when you return through the three Pa districts,
Send me a message home ahead!
And I will come and meet you and will never mind the distance,
All the way to Chang-feng Sha.
【白話文】 記得我劉海初蓋前額的時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門前嬉戲。
郎君總是跨着竹竿當馬騎來,手持青梅繞着交椅爭奪緊追。
長期來我倆一起住在長幹裏,咱倆天真無邪相互從不猜疑。
十四歲那年作了你結發妻子,成婚時羞得我不敢把臉擡起。
自己低頭面嚮昏暗的墻角落,任你千呼萬喚我也不把頭回。
十五歲才高興地笑開了雙眉,誓與你白頭偕老到化為塵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堅守信約,我就怎麽也不會登上望夫臺。
十六歲那年你離我出外遠去,要經過瞿塘峽可怕的灧堆。
五月水漲灧難辨擔心觸礁,猿猴在兩岸山頭嘶鳴更悲凄。
門前那些你緩步離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個個都長滿青苔。
苔蘚長得太厚怎麽也掃不了,秋風早到落葉紛紛把它覆蓋。
八月秋高粉黃蝴蝶多麽輕狂,雙雙飛過西園在草叢中戲愛。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傷心痛絶,終日憂愁太甚紅顔自然早衰。
遲早有一天你若離開了三巴,應該寫封信報告我寄到傢來。
為了迎接你我不說路途遙遠,哪怕趕到長風沙要走七百裏!
【注釋】 ⑴長幹行,樂府舊題《雜麯歌辭》調名,原為長江下遊一帶民歌,其源出於《清商西麯》,內容多寫船傢婦女的生活,崔顥也以絶句形式寫過四首《長幹行》。長幹,地名,今江蘇省 南京市 秦淮河南,古時有長幹裏,其地靠近長江。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⑵妾,古代婦女自稱。初覆額,指頭髮尚短。
⑶劇,遊戲。
⑷騎竹馬,兒童遊戲時以竹竿當馬騎。
⑸床,這裏指坐具。弄,逗弄。
⑹無嫌猜,指天真爛漫。
⑺羞顔句,指結婚後,就一直含着羞意了。詳見下面的低頭兩句。未嘗,《全唐詩》校作“尚不”。
⑻始展眉,意謂纔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間顯現出來。
⑼願同句,意謂願意永遠結合在一起。塵與灰,猶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塵也要在一起。
⑽抱柱信,相傳古代有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女子約會於橋下,屆時女子不來,潮水卻至,尾生為表示自己的信實,結果抱着橋柱,被水淹死。事見《莊子·盜蹠》。《戰國策·燕策》也以此為信行的範例。
⑾豈上句,因深信兩人的情愛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會成為望夫臺上的人物。望夫臺,類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傳說有好幾處。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歸,妻子便在臺上眺望,日久變成一塊石頭。王琦註引蘇轍《欒城集》,說是在忠州(今四川省 忠縣)南。
⑿瞿塘,峽名,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省奉節縣東。灧澦堆,瞿塘峽口的一塊大礁石。每年陰歷五月,江水上漲,灧澦堆被水淹沒,船衹不易辨識,易觸礁緻禍,故下云不可觸。古樂府也有“灧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語。
⒀猿聲句,三峽多猿,啼聲哀切。
⒁門前句,意謂女主人常望着丈夫出門時的蹤跡而等待着,衹見蹤跡上都已生出青苔了。遲(直zhí),等待,一作“舊”。
⒂蝴蝶黃,明楊慎說是秋天時黃蝶最多,恐係附會之說。黃,《全唐詩》作“來”。
⒃此,指蝴蝶雙飛。
⒄坐,因而。
⒅早晚,何時。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都在今四川省東部。
⒆不道遠,不會嫌遠。
⒇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省 安慶市東的江邊上。據陸遊《入蜀記》說,自金陵(南京)至長風沙有七百裏。地極湍險。
【賞析】 這首詩通過一個女主人的口吻,寫她對經商在外的丈夫的懷戀。全篇通過人物的獨白,輔以景物相襯,把敘事、寫景、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詩的情調爽朗明快,真摯動人,且還帶點故事性。
首六句着筆於雙方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童稚形象。“十四”兩句細緻刻劃了初嫁時的羞澀。“十五”四句顯出了婚後的親昵美滿、如膠似漆,又表達了妻子堅貞不渝的心願。“十六”四句為丈夫遠行而日夜挂心,並寄以叮囑。“門前”八句,看到苔深葉落,蝴蝶雙飛,不禁為自己的青春而感觸,也更盼望丈夫早日歸來。末四句是全詩的歸宿:衹要一接到預報回傢的信,哪怕遠至七百裏的有急流的長風沙,她也會去迎接。
《唐宋詩醇》雲:“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回折,一往情深。嘗爰司空圖所云‘道不自器,與之圓方’,為深得委麯之妙,此篇庶幾近之。”
紀昀亦曾雲:“興象之妙不可言傳,此太白獨有千古處。”
此類詩確為李白所擅長。
且此詩又寫出了古代婦女真實的生活願望,亦是李詩中寫市民生活之作。
另外,因其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個別字句及至後世更是演化成民間常用的成語,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等,已成描摹年幼的男女間天真無邪情誼的代表詞。
貞女貴殉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And mandarin-ducks die side by side.
If a true-hearted girl will love only her husband,
In a life as faithfully lived as theirs,
What troubling wave can arrive to vex
A spirit like water in a timeless well?
【白話文】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
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潔的婦女貴在為丈夫殉節,
為此捨生纔稱得上至善至美。
對天發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
就象清淨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注釋】 又作:貞女貴徇夫
1、梧桐: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從。
【賞析】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
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同時以古井水作比,稱頌婦女的守節不嫁。此詩內容或以為有所寄托,藉贊頌貞婦烈女,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詩看,從題目到內容的全部,都是為了明確的主題的。就詩論詩,不能節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說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於封建糟粕的,應予批判。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白話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着針綫。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着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注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綫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着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鑒賞]
孟郊一生窘睏潦倒,直到五十歲時纔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衹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綫,針針綫綫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絶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綫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嚮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左成文)
無勞蜀山鑄。扶受采金錢。
人生行樂爾。何處不留連。
朝為洛生詠。夕作據梧眠。
從茲忘物我。優遊得自然。
【注釋】 《樂府詩集》三十。《詩紀》七十。
桂影含秋月。桃花染春源。
落英逐風聚。輕香帶蕊翻。
叢枝臨北閣。灌木隱南軒。
交讓良且重。成蹊何用言。
【注釋】 ○文苑英華二百八。《樂府詩集》十七。《詩紀》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