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注釋】 臧生: 臧武仲,因多知,時人謂聖
寧子: 寧武子
照乘: 珠名
【賞析】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詩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時有《放言》七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據序文可知,這是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當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宣泄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詩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偽──略同於近世所謂識別兩面派的問題。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偽的事。首聯單刀直入地發問:早晨還裝得儼乎其然,到晚上卻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來,什麽樣的怪事沒出現過?可有誰預先識破呢?開頭兩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時的臧武仲,當時人稱他為聖人,孔子卻一針見血地斥之為憑實力要挾君主的姦詐之徒。寧子,即寧武子,孔子十分稱道他在亂世中大智若愚的韜晦本領。臧生姦而詐聖,寧子智而佯愚,性質不同,作為則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衹愛臧武仲式的假聖人,哪曉得世間還有寧武子那樣的高賢?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頸聯兩句都是比喻。草叢間的螢蟲,雖有光亮,可它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水,雖呈球狀,難道那就是珍珠嗎?然而它們偏能以閃光、晶瑩的外觀炫人,人們又往往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尾聯緊承頸聯螢火露珠之喻,明示辨偽之法。燔柴,語出《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這裏用作名詞,意為大火。照乘,明珠。兩句是說: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諺雲:“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詩人提出對比是辨偽的重要方法。當然,如果昏暗到連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據。所以,最後詩人乃有“不取”、“可憐”的感嘆。
這首詩,通篇議論說理,卻不使人感到乏味。詩人藉助形象,運用比喻,闡明哲理,把抽象的議論,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聯之中,五次出現反問句,似疑實斷,以問為答,不僅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且充滿咄咄怪事的感嘆。從頭至尾,“何人”、“底事”、“但愛”、“可知”、“終非”、“豈是”、“不取”、“何殊”,連珠式的運用疑問、反詰、限製、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能篇跳蕩着不可遏製的激情,給人以骨鯁在喉、一吐為快的感覺。聯繫詩人直言取禍的冤案,讀者自會領悟到辨偽之說並非泛泛而發的宏論,而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針砭,是為抒發內心憂憤而做的《離騷》式的吶喊。
(趙慶培)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傢。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緑裙腰一道斜。
【注釋】 【伍員】子胥,春秋楚人,父兄皆遭楚平王殺害,逃吳,佐闔廬敗楚,又佐夫差敗越。後夫差信讒殺伍。民間同情伍員,說他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歷代立祠廟紀念他
【蘇小】蘇小小,南齊錢塘名妓
【柿蒂】綾的花紋
【梨花】酒名。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梨花春”
【賞析】 此詩為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為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把它們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有籠住全篇之勢。作者原註云:“城東樓名望海樓。”《太平寰宇記》中望海樓作望潮樓,高十丈。次句護江堤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清晨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着銀光。此聯把城外東南的景色,寫得極其雄偉壯麗。
次聯詩人把目光轉到城內。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絶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見疏,終被殺害。所民間傳說:他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此詩通首所寫均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詞,是說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裏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特別清晰。“蘇小”,即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傢”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這句正寫題面的“春”字,點明季節,並以歌樓舞榭,寫出杭州的繁華景象。應當註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門前屋後之柳,而是極目遠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詩醇》評這兩句說:“‘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兩句均引用典故寫景,不但展現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聯想到伍員的壯烈,昔日杭州的繁華,上句氣象雄渾,下句旖旎動人,富有詩情畫意。
上兩聯主要是寫自然景色,下一聯則把重點移在風物人情上。“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作者原註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註:“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趁梨花”是說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此聯一句寫遊人沽飲,一句寫婦女織綾。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紅袖翻飛,綾紋綺麗。詩意之濃,色彩之美,讀之令人心醉。
末聯又把目光移到遠處,寫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結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嚮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作者原註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緑時,望如裙腰。”“裙腰”這個絶妙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蔥蒨,露草芊綿的迷人景色,而且把從遠處俯瞰西湖的景象寫得非常逼真生動,同時,寫裙腰,自然使人聯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飄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聯想到嫵媚秀麗的西湖,豈非美麗少女的化身?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不能肯定它就是從白居易這兩句詩衍化而來,但二者的構思,卻是一致的。
這首詩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面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緑為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着濃郁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緻,而又次序井然。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着詩人抑止不住的贊美之情。
(王思宇)
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傢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銷暑否?
比君茅捨較清涼。
【注釋】 【晴天雨】象晴日落雨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傢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緑楊陰裏白沙堤。
【注釋】 寫早春在西湖畔走馬
【錢塘湖】西湖
【雲腳】流蕩不定的行雲,多在雨前或雨後接近地面。
【暖樹】嚮陽的樹
【賞析】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鼕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裏舒捲起重重疊疊的白雲,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雲腳低”。“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鼕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於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徵。在這裏,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緻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傢”,可見不是“傢傢”。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着嚮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絶古今,為人傳誦,正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範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後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面先寫景,然後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繫: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緑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遊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緑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傢”、“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綫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裏,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奼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裏即將出現濃妝豔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於窮形盡象的工緻刻畫,而在於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馬茂元)
明月好同三徑夜,緑楊宜作兩傢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注釋】 墻東: 隱者居處。《後漢書·逢萌傳》記當時諺“避世墻東王君公”
隔墻: 句言連子孫也要隔墻長住
【賞析】 元八,名宗簡,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舉進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詩友,兩人結交二十餘年。卜鄰,即選擇作鄰居。憲宗元和十年(815)春,詩人和宗簡都在朝廷供職,宗簡在長安升平坊購了一所新宅,詩人很想同他結鄰而居,乃作這首七律相贈。
詩的前四句寫兩傢結鄰之宜行。“墻東”、“三徑”和“緑楊”,都是典故。“墻東”用“避世墻東王君公”典(事見《後漢書·逸民傳》),“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句,都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緑楊”一句,則藉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欲與元氏卜鄰之意。這四句說: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親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隱居生活而不謀求自身的功名利祿。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結為鄰居吧,到那時,明月清輝共照兩戶,緑楊春色同到兩傢。這幾處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顔氏傢訓·文章》)。詩人未曾陳述卜鄰的願望,先藉古代隱士的典故,對墻東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說明二人心跡相親,志趣相同,一定會成為理想的好鄰居。
後四句寫自己卜鄰之懇切。詩人對朋友說:暫時外出,尚思良侶偕行;長期定居,怎可不擇佳鄰?必欲擇鄰,我捨君而求誰,君棄我其誰屬?一旦結鄰,不但終身可時常相見,子孫後代也能永遠和睦相處,豈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暫出,定居,終身,後代──襯托復兼層遞,步步推進,愈轉愈深;“豈得”,怎能也;“可獨”,何止也──反問一句,緊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實獲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說理,實為抒情;好象是千方百計要說服人傢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實是在推心置腹地訴說對朋友的極端的渴慕,表現出殷切而純真的友情。
頷聯“明月好同三徑夜,緑楊宜作兩傢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出明月在天、緑柳拂地的兩幅畫面,抒寫自己對結鄰之後的情景的美麗憧憬:在明月的清輝之中,“三徑”那幾株青鬆會顯得格外蒼鬱深沉,那夾徑黃花也不減其清芬淡雅。還有那兩傢同飲的一池清水,閃着魚鱗般的銀光,那池邊春風吹拂的楊柳,細軟的長條輕輕地蘸着池水。在這幽美的境界中,摯友──詩人和元八,或閑庭散步,或月下對酌,或池畔觀魚,或柳蔭賦詩,恬然陶然,優哉遊哉。這兩句詩總共十四個字,竟能描繪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啓發讀者展開如此豐富多彩的想象,使人不能不驚嘆於對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辭效用,不能不服膺於詩人那妙筆生花的語言藝術。
(趙慶培)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吊影】對影感傷。雁群飛時,行列齊整,古常用“雁序”喻兄弟
【九秋】秋三月,有九旬
【蓬】秋天常連根吹起,在空中飛轉
【賞析】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傢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徵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亂的中心。由於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內(今陝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傢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傢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捨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傢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衹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嚮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傢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傢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傢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藴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左成文)
無法無天是為民
重慶有官皆墨吏
延安無屎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结
奪地爭城是鬥爭
遍地哀鴻滿城血
無非一念救蒼生
一九四五年
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緑洲吹浪去
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
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臺
一九五五年十月
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徵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 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飛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釋】 【君】秋風稱作者,下句“我”是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刻
【賞析】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裏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着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鼕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麽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顔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裏,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麯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着萬裏青雲,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衹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奔馳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並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佘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着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啊!寥廓江天,山明水淨,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裏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顔狀衰變的原因。但是,儘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顔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顔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瀋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傢,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着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着,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趙其鈞)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傢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The royal ghost has pined in the city of Nanjing.
Ten thousand feet of iron chain were sunk here to the bottom –
And then came the flag of surrender on the Wall of Stone....
Cycles of change have moved into the past,
While still this mountain dignity has commanded the cold river;
And now comes the day of the Chinese world united,
And the old forts fill with ruin and with autumn reeds.
【白話文】 晉代王瀎乘樓船自成都東下,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挂。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高山依舊枕着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傢過着太平日子,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注釋】 1、王瀎句:王瀎,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一作王濬
2、千尋句:當時吳國曾於江中鎖以鐵鏈,王瀎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裏衹是形容其長。
3、降幡:降旗。
4、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築,唐武德時廢。
5、今逢:一作從今。
6、四海為傢:意即天下統一。
7、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
【賞析】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傢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决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後寫今日四海為傢,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沉鬱,卻是一大缺陷。
[鑒賞]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衝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綫,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衹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衆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傢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纔點到西塞山,那麽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册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阔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傢”、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並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傢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衹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嚮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擡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衹緣一麯《後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趙其鈞)
雲際溶溶雪水來。
夢渚草長迷楚望,
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淚應猿聲落,
蜀客船從鳥道回。
十二碧峰何處所?
永安宮外有荒臺。
【注釋】 【夢渚】雲夢之渚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麯,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釋】 【聞笛賦】晉人嚮秀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聞鄰人吹笛,感音悲嘆,作《思舊賦》。
【爛柯】晉人王質進山打柴,見二童下棋,終局斧柄已爛,下山纔知過了一百年。
【賞析】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纔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着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纔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纔名那麽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着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係。
接着,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衹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衹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纔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頽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裏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麯,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藉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袁行霈)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注釋】 【三黜】三貶
【柳士師】士師,獄官。《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魯人。居處曰柳下,死後謚號惠。
【賞析】 劉禹錫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年(815)夏初,是對他的摯友柳宗元的《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被貶放湖湘遠郡。是年正月剛得召還長安,時僅一月,因遊玄都觀,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觸怒權貴,又被排擠到更加荒遠的嶺南州郡去。而柳宗元這時也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同出長安南行,到衡陽分手,詩即為此而作。一、二兩句,寥寥幾筆,就把他們屢遭挫折的經歷勾畫出來了。對起述事,句穩而意深,為下文的展開,創造了條件,可謂工於發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司馬。現在再貶連州,所以叫做“重臨”。可是這是一種什麽樣的“重臨”州政呢?詩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曾兩度出任地近長安的潁川太守,結果清名滿天下,而劉的“重臨”,則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帶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這是積毀銷骨的迫害呵。詩人通過“事異”兩字把互相矛盾的情況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氣,暗含對當政者的不滿和牢騷。下一句,詩人又用了春秋時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貶黜,這裏用以比作同樣“三黜”過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謂天衣無縫。“名慚”,是對劉柳齊名自愧不如的謙詞,表示了對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聯五、六兩句,將筆鋒從往事的縈回折入眼前的別況。“歸目並隨回雁盡”句,把兩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時的情景描繪得多麽有情有緻:兩位遷客並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註視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一個“並”字,一個“盡”字,寫得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凄惋地傳達出來了。“愁腸”句,從張說“津亭拔心草,江路斷腸猿”詩中化出。心已傷楚,又哪堪斷斷續續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呢?詩人以“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境也變而凄厲了。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經營處,讀來真足以搖蕩人心。
“桂江”兩句,設想別後,以虛間實,筆姿靈活。“桂江”,即灕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連山”,指劉禹錫的目的地──連州。“桂江”和“連山”並無相連之處,因此這裏並不是實說桂水東過連山。那麽如何把這東西遠隔的兩地聯繫起來呢?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問題了。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慕的無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樂府篇名,這裏出現,語意雙關。最後兩句,一縱一收,轉折於空際,輓合十分有力。其技法與杜甫的“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秋興八首》之六)相似。不過杜詩抒發的是個人對雲山萬裏的故國的懷念,這裏則用“相望”二字,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隔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誼,從彼此兩方寫出,與杜詩不盡相同,而有襲故彌新之妙。寄離情於山水,同悵望以寫哀,詞盡篇中,而意餘言外,既深穩又綿渺,不愧大傢筆墨。
(周篤文)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Romantic and refined, he too is my teacher.
Sadly looking across a thousand autumns, one shower of tears,
Melancholy in different epochs, not at the same time.
Among rivers and mountains his old abode – empty his writings;
Deserted terrace of cloud and rain – surely not just imagined in a dream?
Utterly the palaces of Chu are all destroyed and ruined,
The fishermen pointing them out today are unsure.
【白話文】 默誦草木搖落深知宋玉為何悲秋;他學問淵博文辭精采算是我老師。
相隔千秋追懷悵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蕭條我和他相似卻生非同時。
江山猶在故宅仍存衹有文采空留;他的雲雨樓臺豈是說夢而無諷意?
最可感慨的是當年楚宮早已泯滅;至今船夫還帶疑地指點這些古跡。
【注釋】 1、風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學問。
2、蕭條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隔開幾代,蕭條之感卻是相同。
3、雲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賦》,述楚王遊高唐(楚臺觀名),夢見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陽臺:山名,在四川巫山縣。豈夢思:意謂宋玉作《高唐賦》,難道衹是說夢,並無諷諫之意?
4、最是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因後世一直流傳這個故事,至今船衹經過時,舟人還帶疑似的口吻指點着這些古跡。
【賞析】 這是推崇宋玉的詩。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為其身後索寞鳴不平。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吊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闢,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為,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
[鑒賞]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大歷元年(766)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藉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自己的身世傢國之感。這首《詠懷古跡》是杜甫憑吊楚國著名辭賦作傢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為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傢,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衹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於麯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這詩便是矚目江山,悵望古跡,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辭旨又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杜甫當時的情懷共鳴,因而便藉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瞭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天氣。“風流儒雅”是庚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這裏藉以強調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志士。“亦吾師”用王逸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裏藉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本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聯接着就說明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志,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跡,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淚。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後半則為其身後不平。這片大好江山裏,還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衹欣賞他的文采詞藻,並不瞭解他的志嚮抱負和創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於後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這巫山巫峽,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賦》。它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傢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衹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豔事。這更從誤解而麯解,使有益作品閹割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麯為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隨着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瞭解宋玉的志嚮抱負和創作精神,以至將麯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為是。到如今,江船經過巫山巫峽,船夫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着哪個山峰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雲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為人麯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為此。前人或說,此“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則恰與杜甫本意相違,似為非是。
顯然,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跡詩,詩人實到其地,親吊古跡,因而山水風光自然顯露。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衹為宋玉遺跡觸發了滿懷悲慨,纔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着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仿佛確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實而卻虛。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手法富有獨創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跡特徵,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之溶於議論,化為情境,渲染着這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這是一首七律,要求諧聲律,工對仗。但也由於詩人重在議論,深於思,精於義,傷心為宋玉寫照,悲慨抒壯志不酬,因而通體用賦,鑄詞熔典,精警切實,不為律拘。它諧律從乎氣,對仗順乎勢,寫近體而有古體風味,卻不失清麗。前人或譏其“首二句失粘”,衹從形式批評,未為中肯。
(倪其心)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千傢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嚮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震,徵西車馬羽書遲。
魚竜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竜鱗識聖顔。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綉柱圍黃鵠,錦纜牙墻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美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白話文】 其一:
秋天來了,霜降楓林,楓葉凋零敗落,巫山、巫峽一帶蕭瑟陰森。峽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連天也一起涌過來似的,大概是邊塞幹戈’擾攘接着了地上的陰氣吧。兩度菊開,自己仍然漂泊在他鄉,不禁傷感落淚,孤獨的小舟,還長係着懷念故園的一顆心啊!天漸漸冷了,處處有人移動刀尺在趕製過鼕的寒衣,晚上從白帝城的高處傳來急促的搗衣裳的砧杵聲。
其三:
白帝城裏千傢萬戶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着看對面青翠的山峰。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嚮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嚮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着富貴的生活。
其五:
蓬萊宮正對着巍峨的終南山,承露盤內的金柱高高地聳立在雲霄間。西望瑤池,懷疑是王母降落人間,從東邊來的祥瑞紫氣充滿了函𠔌關。皇上臨朝,用以障面的雉尾羽扇慢慢移開,日光照射在皇上穿的綉有竜鱗的衣服上,閃閃發光,我有幸看見了聖上的容顔。自己臥病滄江,一覺醒來,驚奇地發現已經暮年歲晚,幾次回想到青瑣宮門,也曾點過朝班啊!
【注釋】 其一:
(1)秋興:秋日感興。
(2)玉露:指霜。
(3)巫山巫峽:這兩處均在今四川省巫山縣。
(4)江間:指巫峽。兼:連。
(5)兩開:兩次開放。他日:往日。
(6)一係:長係。
(7)刀尺:指作衣裳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砧:搗衣石。
其三:
(1)翠微:青的山。
(2)信宿:再宿。
(3)匡衡:字雅圭,漢朝人。抗疏:指臣子對於君命或廷議有所抵製,上疏極諫。
(4)劉嚮:字子政,漢朝經學家。
(5)輕肥:即輕裘肥馬。
其五:
(1)蓬萊:宮殿名。南山:終南山。
(2)承露:即承露盤。金莖:銅柱。
(3)雉尾:指用雉(野雞)尾羽製成的供皇帝上朝時用以障面的羽扇。
其七:
(1)昆明池:漢時所開,武帝演練水戰之處。
(2)織女:指石刻的織女。需夜月:空對夜月。
(3)石鯨:石頭鑿的鯨魚。
(4)菰米:又叫菰菜,即菱白。
(5)蓮房:蓮蓬。墜粉紅:指荷花凋謝。
(6)鳥道:鳥飛之道,形容道路險要難行。
【平居】平昔所居
【匡衡】漢匡衡直言時政作宰相,而作者直言遭貶。
【劉嚮】劉嚮傳經而作九卿,作者欲傳經而逢亂世相違。
【同學少年】舊日同學諸少年
【昆明池】漢時所開,武帝演練水師之處。因鑿石鯨於池中,每至風雨時,鱗甲皆動。又鑿牛郎、織女當機之形。此處指遭安史之亂,故菰米、蓮房零落。
秋興其一,其三,其五,其七選入千傢詩
【賞析】 《秋興》八首是大歷元年(766)杜甫五十五歲旅居夔州時的作品。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鬱的。《秋興》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傢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
這組詩,前人評論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見最為妥切。他說:“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可見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從整體看,從詩人身在的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傢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嘆;以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傢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麯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回,反復慨嘆的道理。
為理解這組詩的結構,須對其內容先略作說明。第一首是組詩的序麯,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這一首開門見山,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兩句上,下啓第二、三首。第二首寫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寐,上應第一首。最後兩句,側重寫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臥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劍南,心懷渭北,“每依北斗望京華”,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深深感嘆自己一生的事與願違。第四首是組詩的前後過渡。前三首詩的憂鬱不安步步緊逼,至此纔揭示它們的中心內容,接觸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核心:長安象“弈棋”一樣彼爭此奪,反復不定。人事的更變,綱紀的崩壞,以及回紇、吐蕃的連年進犯,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運大非昔比。對杜甫說來,長安不是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過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戀,有愛慕,有歡笑,也有到處“潛悲辛”的苦悶。當此國傢殘破、秋江清冷、個人孤獨之際,所熟悉的長安景象,一一浮現眼前。“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繪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聖顔”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值此滄江病臥,歲晚秋深,更加觸動他的憂國之情。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遊宴之地麯江的繁華。帝王佚樂遊宴引來了無窮的“邊愁”,清歌曼舞,斷送了“自古帝王州”,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第七首憶及長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當年國力昌盛、景物壯麗和物産富饒的盛景。第八首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禦宿、渼陂春日郊遊的詩意豪情。“彩筆昔曾幹氣象”,更是深刻難忘的印象。
八首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一個大型抒情樂麯有八個樂章一樣。這個抒情麯以憂念國傢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作為基調。其間穿插有輕快歡樂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有壯麗飛動、充滿豪情的描繪,如對長安宮闕、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現慷慨悲憤情緒的,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有極為沉鬱低回的詠嘆,如“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白頭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現詩人孤獨和不安的情緒而言,其色調也不盡相同。“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以豪邁、宏闊寫哀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以清麗、寧靜寫“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平靜的心緒。總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基調的思想情緒。它們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撐,構成了整體。這樣不僅使整個抒情麯錯綜、豐富,而且抑揚頓挫,有開有闔,突出地表現了主題。王船山對此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船山遺書·唐詩評選》捲四)
《秋興》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外,反復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組詩的樞紐是“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從瞿塘峽口到麯江頭,相去遙遠,詩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邦國安危……種種復雜感情交織成一個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第一首從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繫到“故園”。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四處砧聲所打斷。這中間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回到夔府的往復。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遙望長安,聽峽中猿啼,想到“畫省香爐”。這是兩次往復。聯翩的回憶,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喚醒。這是第三次往復。第三首雖然主要在抒發悒鬱不平,但詩中有“五陵衣馬自輕肥”,仍然有夔府到長安的往復。第四、五首,一寫長安十數年來的動亂,一寫長安宮闕之盛況,都是先從對長安的回憶開始,在最後兩句回到夔府。第六首,從瞿塘峽口到麯江頭,從目前的萬裏風煙,想到過去的歌舞繁華。第七首懷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關塞極天惟鳥道”的冷落。第八首,從長安的“昆吾……”回到“白頭吟望”的現實,都是往復。循環往復是《秋興》的基本表現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論從夔府寫到長安,還是從追憶長安而歸結到夔府,從不同的角度,層層加深,不僅毫無重複之感,還起了加深感情,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說是“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鄭諫議十韻》)了。
情景的和諧統一,是抒情詩裏一個異常重要的方面。《秋興》八首可說是一個極好的範例。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雲,下及於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後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雲匝地,秋天蕭森之氣充塞於巫山巫峽之中。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他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風雲、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徵,詩人捕捉到它們內在的精神,而賦予江水、風雲某種性格。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勃不平,也象徵了國傢局勢的變易無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兩句詩把峽𠔌的深秋,詩人個人身世以及國傢喪亂都包括在裏面。這種既掌握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圖表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意指不局促,不狹窄)。蘇東坡曾說:“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確實是有見識、有經驗之談。
杜甫住在成都時,在《江村》裏說“自去自來堂上燕”,從棲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來,表現詩人所在的江村長夏環境的幽靜,顯示了詩人漂泊後,初獲暫時安定生活時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興》第三首裏,同樣是燕飛,詩人卻說:“清秋燕子故飛飛。”詩人日日江樓獨坐,百無聊賴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辭歸,好象故意奚落詩人的不能歸,所以說它故意飛來繞去。一個“故”字,表現出詩人心煩意亂下的着惱之情。又如“瞿塘峽口麯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瞿塘峽在夔府東,臨近詩人所在之地,麯江在長安東南,是所思之地。黃生《杜詩說》:“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卻衹寫景。杜詩至化處,景即情也”,不失為精到語。至如“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的意在言外;“魚竜寂寞秋江冷”的寫秋景兼自喻;“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的純是寫景,情也在其中。這種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處處皆是。
前面所說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詩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所産生的藝術效果。此外,杜甫善於運用壯麗、華美的字和詞表現深沉的憂傷。《秋興》裏,把長安昔日的繁華昌盛描繪得那麽氣象萬千,充滿了豪情,詩人早年的歡愉說起來那麽快慰、興奮。對長安的一些描寫,不僅與回憶中的心情相適應,也與詩人現實的蒼涼感情成為統一不可分割、互相襯托的整體。這更有助讀者體會到詩人在國傢殘破、個人暮年漂泊時極大的憂傷和抑鬱。詩人愈是以滿腔熱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詩人雖老衰而憂國之情彌深,其“無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興》八首中,交織着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國傢的衰敗殘破。按通常的寫法,總要多用一些清、凄、殘、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這組詩裏,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絢爛、華麗的字和詞來寫秋天的哀愁。乍看起來似和詩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們在詩人巧妙的驅遣下,卻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蕭條和心情的蒼涼。如“蓬萊宮闕”、“瑤池”、“紫氣”、“雲移雉尾”、“日繞竜鱗”、“珠簾綉柱”、“錦纜牙檣”、“武帝旌旗”、“織女機絲”、“佳人拾翠”、“仙侶同舟”……都能引起美麗的聯想,透過字句,泛出絢麗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筆下,這些詞被用來襯托荒涼和寂寞,用字之勇,出於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無處不在常情之中。這種不協調的協調,不統一的統一,不但絲毫無損於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協調的字句來寫,能産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正如用“笑”寫悲遠比用“淚”寫悲要睏難得多,可是如果寫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有力。劉勰在《文心雕竜》的《麗辭》篇中講到對偶時,曾指出“反對”較“正對”為優。其優越正在於“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豐富內容的積極作用。運用豪華的字句、場面表現哀愁、苦悶,同樣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說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礎上的交融。其間的和諧,也是在更深刻、更復雜的矛盾情緒下的統一。
有人以為杜甫入蜀後,詩歌不再有前期那樣大氣磅礴、濃烈熾人的感情。其實,詩人在這時期並沒消沉,衹是生活處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復雜、更深沉了。而在藝術表現方面,經長期生活的鍛煉和創作經驗的積纍,比起前期有進一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就是明證。
(馮鐘蕓)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In a deep pine grove near the City of Silk,
With the green grass of spring colouring the steps,
And birds chirping happily under the leaves.
...The third summons weighted him with affairs of state
And to two generations he gave his true heart,
But before he could conquer, he was dead;
And heroes have wept on their coats ever since.
【白話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
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注釋】 蜀相祠堂:一作丞相祠堂
1、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和魏相持百餘日。八月病死軍中。此後英雄多為他感慨。
2、錦官城:現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5、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6、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藉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纔睏時艱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纔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𠔌無歸路,
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
高尋白帝問真源。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For I see, from this high vantage, sadness everywhere.
The Silken River, bright with spring, floats 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Like a line of cloud by the Jade Peak, between ancient days and now.
...Though the State is established for a while as firm as the North Star
And bandits dare not venture from the western hills,
Yet sorry in the twilight for the woes of a longvanished Emperor,
I am singing the song his Premier sang when still unestranged from the mountain.
【白話文】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後主那麽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釋】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陝州(今河南陝縣),後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鬆、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雲山新築二城,後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但現存《梁父吟》歌詞,係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麯。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麯以寄慨。
【賞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傢所推崇。瀋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鑒賞]
這首詩寫於成都,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個年頭。上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陝州事;隨後郭子儀復京師,乘輿反正;年底吐蕃又破鬆、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睏、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縣。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着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上句嚮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着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嚮西北前綫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裏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闢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於如焚的焦慮之中透着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衹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裏他鄉,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着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傢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着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讀來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着衹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人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衊。衹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衹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更值得註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這兩個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着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傢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竜評謂:“聲宏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捲四)瀋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捲十三)
(趙慶培)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藉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The Great Flower's three points pierce through heaven.
Clouds are parting above the Temple of the Warring Emperor,
Rain dries on the mountain, on the Giant's Palm.
Ranges and rivers are the strength of this western gate,
Whence roads and trails lead downward into China.
...O pilgrim of fame, O seeker of profit,
Why not remain here and lengthen your days?
【白話文】 高峻的華山俯瞰古都鹹陽城,
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靈河神祠前雲霧將要消散,
仙人掌峰頂大雨過後天初晴。
函𠔌關北枕黃河華山更險要,
西連驛路祀神所在益加曠平。
敢問路旁追名逐利的過客們,
怎麽比得上在此學道求長生?
【注釋】 1、迢嶢:高峻貌。
2、三峰:指蓮花、明星、玉女,華山最著名的三峰。
3、武帝祠:指巨靈洞。
【賞析】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鹹京”(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為鹹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裏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後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裏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跡。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裏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雲笈七簽》)。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詩中稱“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鬆檜三峰)。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𠔌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鹹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絶。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岩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裏,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嶢”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後,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嶢”。“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於人力,出世高於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青。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後,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雲,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象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象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在華山下望到鹹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文心雕竜》),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後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嶢”、“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後擁,此響彼應。
崔顥二次入都,都在天寶中,此詩勸“學長生”,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嶽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於坎坷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嚮旁人勸喻,顯得隱約麯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藴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後,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藴。清人方東樹評此詩曰:“寫景有興象,故妙。”這是頗為精當的。
三晉雲山皆北嚮,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竟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Which I climb to watch the coming dawn.
Cloudy peaks run northward in the three Jin districts,
And rains are blowing westward through the two Ling valleys.
...Who knows but me about the Guard at the Gate,
Or where the Magician of the River Bank is,
Or how to find that magistrate, that poet,
Who was as fond as I am of chrysanthemums and winecups?
【白話文】 漢文帝在西山構築的望仙臺,
今日重陽來此登臨曙色大開。
三晉高聳入雲山嶺嚮北蜿蜒,
淆山南北二陵風雨從東而來。
當年函𠔌關的令尹有誰相識?
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歸難再。
且在附近尋個象陶潛般的人,
在菊叢中舉杯同醉歡樂開懷!
【注釋】 1、三晉:戰國時韓、魏、趙三傢分晉,號三晉。今屬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兩山(二陵),相距三十五裏。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西北接陝縣。
3、關門句:老子至關,關令尹(名喜)留老子著書,乃成書五千言,關尹也隨他而去。詩中的關指函𠔌關。
4、且欲兩句:陶潛辭去彭澤令後,於九月九日無酒,至宅邊菊叢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後歸。宰:指地方官,這裏比劉明府。
【賞析】 這是平常的投贈詩,內容仍屬於懷古。詩中並無所謂寄托和感慨的。但詩切時切地切人,卻十分到傢。重陽為登高之時,望仙臺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與神仙傳說有關,劉明府為投贈對象。全詩圍繞時、地、人三點展開、"一氣轉合,就題有法。"首句直接寫望仙臺,頷聯是寫臺前形勢,北望三晉,東扼二陵。頸聯寫望仙臺為河上翁而築,因而以仙人關令尹做陪。末聯以陶淵明比劉明府。全詩意在說明登高暢飲,不必遠求神仙,就近尋劉明府即可。詩的意境開闊,結構嚴謹。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嚮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Last night a first frost came over the river;
And the crying of the wildgeese grieves my sad heart
Bounded by a gloom of cloudy mountains....
Here in the Gate City, day will flush cold
And washing-flails quicken by the gardens at twilight –
How long shall the capital content you,
Where the months and the years so vainly go by?
【白話文】 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
雲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
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注釋】 1、之:往;到……去。
2、關城:函𠔌關。
3、禦苑:君王居住的宮室,這裏指京城。
4、蹉跎: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頭兩句又作: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魏萬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天寶年間,因慕李白,南下吳越尋訪,行程三千餘裏,為李白所賞識。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卻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詩的結句含有對後輩叮囑勉勵的意思。
詩開首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遊子面對雲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
全詩善於煉句,為後人所稱道,且敘事、寫景、抒情交織,由景生情,引人共鳴。但詩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卻是一疵。鬍應麟說:"惟其詩工,故讀之不覺,然一經點勘,即為白璧之瑕,初學首所當戒。"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Pulling in our horses for the stirrup-cups?
Do these tear-streaks mean Wu Valley monkeys all weeping,
Or wildgeese returning with news from Heng Mountain?....
On the river between green maples an autumn sail grows dim,
There are only a few old trees by the wall of the White God City....
But the year is bound to freshen us with a dew of heavenly favour –
Take heart, we shall soon be together again!
【白話文】 我嘆息與二位作別,不知有何意想?
請下馬,我們把盞談談貶謫的地方。
李少府去巫峽,聽到猿啼落淚數行,
王少府到衡陽,多寄雁書是我所望。
去長沙的可見到青楓江上遠航秋帆;
往巴東的可想象白帝城邊古木疏黃。
如今盛世,朝遷恩澤有如雨露普降;
別離總是暫時的,請別再猶豫彷徨!
【注釋】 1、謫居:貶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古民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衡陽:今屬湖南。相傳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飛之雁,至衡陽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這是由長沙想到衡陽,意思要王少府至長沙後多寫信來。
4、青楓江:在長沙。
【賞析】 這首詩是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寓有勸慰鼓勵之意。一詩同贈兩人,在內容上註意到銖兩悉稱,實在不容易。詩除了首尾合起來總寫外,中間兩聯雙雙分寫,不偏枯。頷聯上句寫巫峽風光,以古民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典故,來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峽中荒涼之地。下句寫衡陽,暗示王少府去長沙,衡山有回雁峰,鴻雁都飛不過衡山,足見也是人跡罕至之僻地;並希望他能多寄書函。頸聯上句寫長沙青楓江的帆船,是再寫王少府。下句寫白帝城,遠在古原始森林的巴東,是再寫李少府。雙雙交錯進行,結構嚴密,情感交織。最後兩句,是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不悲觀,也不消極。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麯和皆難。
Linnet songs, court roofs tinted with April;
At the Golden Gate morning bell, countless doors open,
And up the jade steps float a thousand officials
With flowery scabbards.... Stars have gone down;
Willows are brushing the dew from the flags –
And, alone on the Lake of the Phoenix, a guest
Is chanting too well The Song of Bright Spring.
【白話文】 五更雞鳴,京都路上曙光略帶微寒;
黃鶯鳴囀,長安城裏已是春意闌珊。
望樓曉鐘響過,宮殿千門都已打開;
玉階前儀仗林立,簇擁上朝的官員。
啓明星初落,花徑迎來佩劍的侍衛;
柳條輕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幹。
唯有鳳池中書捨人賈至,寫詩稱贊;
他的詩是麯陽春白雪,要和唱太難。
【注釋】 1、紫陌:京都的道路。
2、皇州:帝都,指長安。
3、仙仗:指皇帝的儀仗。
4、鳳凰池:也稱鳳池,指中書省。
【賞析】 這是以詠"早朝"為題的唱和詩,內容衹盡力鋪設早朝的莊嚴隆重而已,無甚價值。詩圍繞"早朝"兩字作文章;"曙光"、"曉鐘"、"星初落"、"露未幹"都切"早"字;而"金闕"、"玉階"、"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末聯點出酬和之意,推崇對方。表示謙卑,都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