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五言古詩
悲憤詩 (1)
蔡文姬 Cai Wenji
  漢季失權柄,
  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
  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
  擁主以自強。
  海內興義師,
  欲共討不祥。
  卓衆來東下,
  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
  來兵皆鬍羌。
  獵野圍城邑,
  所嚮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
  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
  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
  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
  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
  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
  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
  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
  我曹不活汝。
  豈敢惜性命,
  不堪其詈駡。
  或便加棰杖,
  毒痛參並下。
  旦則號泣行,
  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
  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
  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
  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
  鬍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
  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
  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
  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
  輒復非鄉裏。
  邂逅徼時願,
  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
  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
  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
  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
  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
  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
  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
  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
  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
  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
  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
  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
  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
  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
  遄徵日遐邁。
  悠悠三千裏,
  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
  胸臆為摧敗。
  既至傢人盡,
  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
  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
  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
  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
  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
  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
  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
  雖生何聊賴。
  托命於新人,
  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
  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
  懷憂終年歲。
歸園田居五首∶其二
陶淵明 Tao Yuanming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絶塵想。
  時復墟麯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Out there in the fields, few social affairs,
  on backwoods lanes, rarely a horse or carriage;
  bright daylight, but I shut my bramblewood door,
  in empty rooms rid myself of dusty thoughts.
  And then at times in the little village,
  pushing through the grass, I come and go with the others,
  but when we meet, no idle chatter,
  only talk of how mulberry and hemp are growing.
  My mulberry and hemp have daily grown taller,
  my lands grown broader day by day,
  but always I fear that frost or hail may come
  and knock them all down like so many weeds.

【注釋】 《歸園田居》五首是陶淵明歸隱初期的作品。第一首着重寫他“久居樊籠中,復得還自然”的欣喜心情,第二首則着意寫鄉居生活的寧靜。

采地黃者
白居易 Bai Juyi
采地黄者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
  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傢,賣與白麵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釋】 【歲晏】年末

  秦城歲雲暮,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雪興,富無饑寒憂。
  所營唯第宅,所務在追遊。
  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樂飲,夜半不能休。
  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

【注釋】 【秋官、廷尉】專掌刑法及獄審的官

  獨坐池塘如虎踞
  緑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一九一零年
五古.輓易昌陶
毛澤東 Mao Zedong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 悲嘆有餘哀
  衡陽雁聲徹 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 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淚侵雙題
  采采餘孤景 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養遊 零落匪所思
  永决從今始 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 汗漫東臯上
  冉冉望君來 握手珠眶漲
  關山騫驥足 飛飈拂靈帳
  我懷鬱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 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傢子 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 牙琴從此絶
  琴絶最傷情 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 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 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一九一五年六月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Zhang Jiuling
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Tender orchid-leaves in spring
  And cinnamon- blossoms bright in autumn
  Are as self- contained as life is,
  Which conforms them to the seasons.
  Yet why will you think that a forest-hermit,
  Allured by sweet winds and contented with beauty,
  Would no more ask to-be transplanted
  THan Would any other natural flower?

【注釋】 葳蕤:草木葉子披拂的樣子。
生意:生氣勃勃。
自爾:各自如此。
聞風:指仰慕蘭桂芳潔的風尚。
坐:因。

【賞析】 張九齡是開元時代的賢相,素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聞名於世,卻因遭李林甫、牛仙客的打擊,被排擠而出朝。這首詩是他被貶至荊州時所作。詩人以蘭桂自喻,表達了堅守節操,修身自勵的志嚮。
前兩句,以整齊的對偶,鮮明的色調,生動地描寫了春蘭秋桂的旺盛活力與高雅姿態。寫葉兼花,寫花兼葉,互文見義,景中寓情。“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意在贊頌蘭、桂欣欣嚮榮,生氣盎然的生命活力和超凡脫俗的高潔品質。從全詩的意藴上看,“自爾為佳節。”的意思是“各自都保持了美好的節操”。
五六句說春蘭的葳蕤與秋桂的皎潔或許會使那些引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聞風”而“相悅”吧?然而蘭桂的“佳節”是源自“本心”的,至於隱士是否因聞其香而心生慕悅,那又有誰能知道呢?誰又去管他呢?因而蘭桂的獨守芳潔、不求人知和不為外界所動的崇高品格,就愈加躍然紙上了。
最後兩句進一步描述蘭桂的清靜之心和淡泊之志。它們雖然品質高潔,卓然不群,但絶非衹為自我標榜,更不是為求博取人心,而是出於自修自勵的本性,因而也自然不會為能否被“美人”采摘而勞心了。可以看出,作者不僅具有恬淡達觀的胸懷、清高矜持的氣節和不慕榮利的心志,而且也因苦於姦佞當道,在心靈深處凝結着畏饞懼禍的深沉憂患。據劉處晦《明皇雜錄》載,詩人為免遭李林甫中傷,曾寫過“無心與物爭,鷹隼莫相猜”的詩句,以示其退隱之心。而此詩的末句,看似從容超脫,實則飽含着無限的幽憤。《感遇》第七首說“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可見作者還是醉心於用世的,衹不過阻力太多,有志難申罷了。
此詩起句以蘭桂比興,結句用“草木”照應,中間又承以“誰知”,轉以“何求”,使得全詩波瀾有緻而又文氣暢達,優雅清淡並寄意深遠,從而創造出了婉約敦厚的審美意象。

[鑒賞]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絶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麯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緑,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嚮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裏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緻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衹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纔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裏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衹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瀋熙乾)

傷春五首
杜甫 Du Fu
    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
  
   
  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自濃。
  西京疲百戰,北闕任群兇。
  關塞三千裏,煙花一萬重。
  蒙塵清露急,禦宿且誰供。
  殷復前王道,周遷舊國容。
  蓬萊足雲氣,應合總從竜。
  
   
  鶯入新年語,花開滿故枝。
  天青風捲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軍遠,蕭條萬事危。
  鬢毛原自白,淚點嚮來垂。
  不是無兄弟,其如有別離。
  巴山春色靜,北望轉逶迤。
  
   
  日月還相鬥,星辰屢合圍。
  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
  大角纏兵氣,鈎陳出帝畿。
  煙塵昏禦道,耆舊把天衣。
  行在諸軍闕,來朝大將稀。
  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
  
   
  再有朝廷亂,難知消息真。
  近傳王在洛,復道使歸秦。
  奪馬悲公主,登車泣貴儐。
  蕭關迷北上,滄海欲東巡。
  敢料安危體,猶多老大臣。
  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
  
   
  聞說初東幸,孤兒卻走多。
  難分太倉粟,競棄魯陽戈。
  鬍虜登前殿,王公出禦河。
  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
  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蘿。
  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
述古三首
杜甫 Du Fu
  赤驥頓長纓,非無萬裏姿。
  悲鳴淚至地,為問馭者誰。
  鳳凰從天來,何意復高飛。
  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饑。
  古來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捻,相率除蓬蒿。
  所務𠔌為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漢光得天下,祚永固有開。
  豈惟高祖聖,功自蕭曹來。
  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纔。
  吾慕寇鄧勳,濟時信良哉。
  耿賈亦宗臣,羽翼共徘徊。
  休運終四百,圖畫在雲臺。
   
遣興五首
杜甫 Du Fu
%E9%81%A3%E5%85%B4%E4%BA%94%E9%A6%96
遣兴五首
  蟄竜三鼕臥,老鶴萬裏心。
  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壟底鬆,用捨在所尋。
  大哉霜雪幹,歲久為枯林。
  
   
  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
  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
  舉傢隱鹿門,劉表焉得取。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挂懷抱。
  
   
  賀公雅吳語,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黃冠歸故鄉。
  爽氣不可致,斯人今則亡。
  山陰一茅宇,江海日清涼。
  
   
  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
  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清江空舊魚,春雨餘甘蔗。
  每望東南雲,令人幾悲咤。
   
望嶽(岱宗)
杜甫 Du Fu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望岳(岱宗)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决眥入歸鳥。
  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


  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
  ...I bare my breast toward opening clouds,
  I strain my sight after birds flying home.
  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注釋】 【鐘】聚集
【陰陽割昏曉】山北山南在同一時間判若晨昏
【决眥】極力張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嚮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嚮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决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藴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絶頂,一覽衆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産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絶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竪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啓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睏難、敢於攀登絶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竜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捲,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着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絶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望嶽(南嶽)
杜甫 Du Fu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歟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傢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絶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蓋獨不朝,爭長崇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翺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Meng Haoran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The mountain-light suddenly fails in the west,
  In the east from the lake the slow moon rises.
  I loosen my hair to enjoy the evening coolness
  And open my window and lie down in peace.
  The wind brings me odours of lotuses,
  And bamboo-leaves drip with a music of dew....
  I would take up my lute and I would play,
  But, alas, who here would understand?
  And so I think of you, old friend,
  O troubler of my midnight dreams!

【白話文】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髮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麽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麯,衹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衹能在夜半裏夢想一場。

【注釋】 山光:山上的日光。
池月:即池邊月色。
軒:窗。
閑敞:閑靜敞亮。

【賞析】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衹就閑情逸緻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衹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絶”(瀋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衹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 “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絶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絶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此時,詩人是多麽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閑話清淡,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周嘯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Li Bai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傢,童稚開荊扉。
  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Down the blue mountain in the evening,
  Moonlight was my homeward escort.
  Looking back, I saw my path
  Lie in levels of deep shadow....
  I was passing the farm-house of a friend,
  When his children called from a gate of thorn
  And led me twining through jade bamboos
  Where green vines caught and held my clothes.
  And I was glad of a chance to rest
  And glad of a chance to drink with my friend....
  We sang to the tune of the wind in the pines;
  And we finished our songs as the stars went down,
  When, I being drunk and my friend more than happy,
  Between us we forgot the world.

【賞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後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餘情。這裏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嗎?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傢”,“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後,“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顯然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句中青鬆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於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後,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傢、飲酒為題材,很顯然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麽溫緩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緑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於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鬆風,麯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鬥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瀋熙乾)

月下獨酌
李白 Li Bai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Among flowers with a pot of liquor;
  I pour alone but with no friend at hand;
  So I lift the cup to invite the shining moon;
  Along with my shadow, a fellowship of three.
  
  The moon understands not the art of drinking;
  The shadow gingerly follows my movements;
  Still I make the moon and the shadow my company;
  To enjoy the springtime before too late.
  
  The moon lingers while I am singing;
  The shadow scatters while I am dancing;
  We share the cheers of delight when sober;
  We separate our ways after getting drunk;
  Forever will we keep this unfettered friendship;
  Til we meet again far in the Milky Way.
  
  
  2)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From a pot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ank alone. There was no one with me --
  Till, raising my cup, 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Alas, the moon was unable to drink
  And my shadow tagged me vacantly;
  But still for a while I had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through the end of spring....
  I sang. The moon encouraged me.
  I danced. My shadow tumbled after.
  As long as I knew, we were boon companions.
  And then I was drunk, and we lost one another.
  ...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
  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
  
  
  3) Boire seul sous la lune
  Parmi les fleurs une coupe de vin,
  Seul je bois, pas un ami.
  Levant ma tasse, j’invite la lune claire,
  En comptant mon ombre, nous voilà trois.
  
  La lune ne s’entend pas à boire,
  Mon ombre suit mes mouvements.
  Pour un instant la lune me prête mon ombre,
  Notre joie passagère est pareille au printemps.
  
  Je chante, la lune vacille;
  Je danse, mon ombre gesticule.
  Le bon sens fait le bon convive;
  Si la tête tourne, il est temps de se quitter.
  Réunion qui trop dure est sans
  Rendez-vous pris sur l’autre rive du Fleuve céleste.

【白話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裏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着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注釋】 ①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②將:偕,和。
③無情:忘情,盡情。相期:指相約。邈:遙遠。雲漢:天河,此處指天上。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纔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絶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張九齡 Zhang Jiuling
感遇十二首(其四)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A lonely swan from the sea flies,
  To alight on puddles it does not deign.
  Nesting in the poplar of pearls
  It spies and questions green birds twain:
  "Don't you fear the threat of slings,
  Perched on top of branches so high?
  Nice clothes invite pointing fingers,
  High climbers god's good will defy.
  Bird-hunters will crave me in vain,
  For I roam the limitless sky."

【賞析】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隻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並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衹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墻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裏是象徵詩人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隻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托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傢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後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對象;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裏“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傢,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於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後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采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於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敘事,簡潔幹淨,第五句“矯矯珍木巔”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啓“美服”;“珍木巔”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啓“高明”。可見詩人行文的縝密。後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說,二句專說鴻雁自己。“今我遊冥冥”句,用“冥冥”兩字來對襯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樸,寄托遙深。它藉物喻人,而處處意存雙關,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說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瀋熙乾)

感遇之三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The hermit in his lone abode
  Nurses his thoughts cleansed of care,
  Them he projects to the wild goose
  For it to his distant Sovereign to bear.
  Who will be moved by the sincerity
  Of my vain day-and-night prayer?
  What comfort is for my loyalty
  When fliers and sinkers can compare?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Zhang Jiuling
感遇十二首(其七)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鼕猶緑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Here, south of the Yangzi, grows a red orangetree.
  All winter long its leaves are green,
  Not because of a warmer soil,
  But because its' nature is used to the cold.
  Though it might serve your honourable guests,
  You leave it here, far below mountain and river.
  Circumstance governs destiny.
  Cause and effect are an infinite cycle.
  You plant your peach-trees and your plums,
  You forget the shade from this other tree.

【賞析】 讀着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産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鼕猶緑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鼕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鼕猶緑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鼕猶緑,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贊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鬆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鬆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說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經鼕猶緑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贊頌;結出纍纍碩果,衹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於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回,詩人思緒難平,終於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這兩句詩感情很復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後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傢衹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鼕猶緑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為什麽?《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裏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陽虎對趙簡主說,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

  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衹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詩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着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霍鬆林)

春思

春思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緑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Your grasses up north are as blue as jade,
  Our mulberries here curve green-threaded branches;
  And at last you think of returning home,
  Now when my heart is almost broken....
  O breeze of the spring, since I dare not know you,
  Why part the silk curtains by my bed?

【賞析】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着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緑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緻。“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緑枝”,纔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並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瞭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着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係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着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纔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繫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贇註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緑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緑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係。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說:“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着。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着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徵。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

  (吳汝煜)

贈衛八處士
杜甫 Du Fu
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纍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It is almost as hard for friends to meet
  As for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stars.
  Tonight then is a rare event,
  Joining, in the candlelight,
  Two men who were young not long ago
  But now are turning grey at the temples.
  ...To find that half our friends are dead
  Shocks us, burns our hearts with grief.
  We little guessed it would be twenty years
  Before I could visit you again.
  When I went away, you were still unmarried;
  But now these boys and girls in a row
  Are very kind to their father's old friend.
  They ask me where I have been on my journey;
  And then, when we have talked awhile,
  They bring and show me wines and dishes,
  Spring chives cut in the night-rain
  And brown rice cooked freshly a special way.
  ...My host proclaims it a festival,
  He urges me to drink ten cups --
  But what ten cups could make me as drunk
  As I always am with your love in my heart?
  ...Tomorrow the mountains will separate us;
  After tomorrow-who can say?

【白話文】 世間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
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商辰。
今晚是什麽日子如此幸運,
竟然能與你挑燈共敘衷情?
青春壯年實在是沒有幾時,
不覺得你我各巳鬢發蒼蒼。
打聽故友大半早成了鬼藉,
聽到你驚呼胸中熱流回蕩。
真沒想到闊別二十年之後,
能有機會再次來登門拜訪。
當年握別時你還沒有成親,
今日見到你兒女已經成行。
他們和順地敬重父親摯友,
熱情地問我來自哪個地方?
三兩句問答話還沒有說完,
你便叫他們張羅傢常酒筵。
雨夜割來的春韭嫩嫩長長,
剛燒好黃粱摻米飯噴噴香。
你說難得有這個機會見面,
一舉杯就接連地喝了十觴。
十幾杯酒我也難得一醉呵,
謝謝你對故友的情深意長。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嶽阻隔,
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注釋】 1、參與商:星座名,參星在西而商星在東,當一個上升,另一個下沉,故不相見。
2、間:摻合。
3、故意:故交的情意。

【賞析】 此詩作於詩人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之後。詩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寫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見,格外親切。然而暫聚忽別,卻又覺得世事渺茫,無限感慨。
詩的開頭四句,寫久別重逢,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從生離說到死別。透露了幹戈亂離、人命危淺的現實。從“焉知”到“意長”十四句,寫與衛八處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傢人的熱情款待。表達詩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最後兩句寫重會又別之傷悲,低徊婉轉,耐人尋味。
全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

[鑒賞]
這首詩是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陽返回華州途中所作。衛八處士,名字和生平事跡已不可考。處士,指隱居不仕的人。

  開頭四句說,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今夕又是何夕,咱們一同在這燈燭光下敘談。這幾句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強烈的人生感慨帶入了詩篇。詩人與衛八重逢時,安史之亂已延續了三年多,雖然兩京已經收復,但叛軍仍很猖獗,局勢動蕩不安。詩人的慨嘆,正暗隱着對這個亂離時代的感受。

  久別重逢,彼此容顔的變化,自然最容易引起註意。別離時兩人都還年輕,而今俱已鬢發斑白了。“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兩句,由“能幾時”引出,對於世事、人生的迅速變化,表現出一片惋惜、驚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詢問親朋故舊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間了,彼此都不禁失聲驚呼,心裏火辣辣地難受。按說,杜甫這一年纔四十八歲,何以親故已經死亡半數呢?如果說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已經隱隱透露了一點時代氣氛,那麽這種親故半數死亡,則更強烈地暗示着一場大的幹戈亂離。“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詩人故意用反問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無幸存的欣慰,又帶着深深的痛傷。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則轉為敘事,而無處不關人世感慨。隨着二十年歲月的過去,此番重來,眼前出現了兒女成行的景象。這裏面當然有倏忽之間遲暮已至的喟嘆。“怡然”以下四句,寫出衛八的兒女彬彬有禮、親切可愛的情態。詩人款款寫來,毫端始終流露出一種真摯感人的情意。這裏“問我來何方”一句後,本可以寫些路途顛簸的情景,然而詩人衹用“問答乃未已”一筆輕輕帶過,可見其裁剪淨煉之妙。接着又寫處士的熱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來的春韭,飯是新煮的摻有黃米的香噴噴的二米飯。這自然是隨其所有而具辦的傢常飯菜,體現出老朋友間不拘形跡的淳樸友情。“主稱”以下四句,敘主客暢飲的情形。故人重逢話舊,不是細斟慢酌,而是一連就進了十大杯酒,這是主人內心不平靜的表現。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動,當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長”,概括地點出了今昔感受,總束上文。這樣,對“今夕”的眷戀,自然要引起對明日離別的慨嘆。末二句回應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暗示着明日之別,悲於昔日之別:昔日之別,今幸復會;明日之別,後會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詩人是在動亂的年代、動蕩的旅途中,尋訪故人的;是在長別二十年,經歷了滄桑巨變的情況下與老朋友見面的,這就使短暫的一夕相會,特別不尋常。於是,那眼前燈光所照,就成了亂離環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時光,就成了烽火亂世中帶着和平寧靜氣氛的僅有的一瞬;而蕩漾於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對於紛紛擾擾的殺伐爭奪,更顯出光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被戰亂推得遙遠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來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燭光融融、散發着黃粱與春韭香味、與故人相伴話舊的一夜,對於飽經離亂的詩人,是多麽值得眷戀和珍重啊。詩人對這一夕情事的描寫,正是流露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它使讀者感到結束這種戰亂,是多麽符合人們的感情與願望。

  這首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詩人衹是隨其所感,順手寫來,便有一種濃厚的氣氛。它與杜甫以沉鬱頓挫為顯著特徵的大多數古體詩有別,而更近於渾樸的漢魏古詩和陶淵明的創作;但它的感情內涵畢竟比漢魏古詩豐富復雜,有杜詩所獨具的感情波瀾,如層漪迭浪,展開於作品內部。清代張上若說它“情景逼真,兼極頓挫之妙”(楊倫《杜詩鏡銓》引),正是深一層地看到了內在的沉鬱頓挫。詩寫朋友相會,卻由“人生不相見”的慨嘆發端,因而轉入“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時,便格外見出內心的激動。但下面並不因為相會便抒寫喜悅之情,而是接以“少壯能幾時”至“驚呼熱中腸”四句,感情又趨嚮沉鬱。詩的中間部分,酒宴的款待,衝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帶給詩人幸福的微醺,但勸酒的語辭卻是“主稱會面難”,又帶來離亂的感慨。詩以“人生不相見”開篇,以“世事兩茫茫”結尾,前後一片蒼茫,把一夕的溫馨之感,置於蒼涼的感情基調上。這些,正是詩的內在沉鬱的表現。如果把這首詩和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對照,就可以發現,二者同樣表現故人淳樸而深厚的友情,但由於不同的時代氣氛,詩人的感受和文字風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靜而愉悅,連文字風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則是悲喜交集,內心藴積着深深的感情波瀾,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儘管自然渾樸,而仍極頓挫之致。

  (餘恕誠)

佳人

佳人
  絶代有佳人,幽居在空𠔌。
  自云良傢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Who is lovelier than she?
  Yet she lives alone in an empty valley.
  She tells me she came from a good family
  Which is humbled now into the dust.
  ...When trouble arose in the Kuan district,
  Her brothers and close kin were killed.
  What use were their high offices,
  Not even shielding their own lives? --
  The world has but scorn for adversity;
  Hope goes out, like the light of a candle.
  Her husband, with a vagrant heart,
  Seeks a new face like a new piece of jade;
  And when morning-glories furl at night
  And mandarin-ducks lie side by side,
  All he can see is the smile of the new love,
  While the old love weeps unheard.
  The brook was pure in its mountain source,
  But away from the mountain its waters darken.
  ...Waiting for her maid to come from selling pearls
  For straw to cover the roof again,
  She picks a few flowers, no longer for her hair,
  And lets pine-needles fall through her fingers,
  And, forgetting her thin silk sleeve and the cold,
  She leans in the sunset by a tall bamboo.

【白話文】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𠔌中。
她說自己是高門府第的女子,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
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傢裏的兄弟全被亂軍殺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麽用?自己的屍骨都無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厭惡衰敗的人傢,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
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
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鳥成雙成對從不獨宿。
丈夫衹看見新人歡笑,哪裏聽得到舊人哭泣?
泉水在山裏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
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
摘下來的花不願插在頭上,喜歡采折滿把的柏枝。
天氣寒冷,羅袖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上。

【注釋】 絶代:冠絶當代,舉世無雙。
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零落:飄零淪落。
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官高:指娘傢官階高。
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舊人:佳人自稱。
賣珠:因生活窮睏而賣珠寶。
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采柏:采摘柏樹葉。
動:往往。
修竹:長長的緑葉。

【賞析】 本首詩作於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傢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象的。因此,本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寄托。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筆興」贊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藴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可謂佳作。

[鑒賞]
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人物畫廊中,這是一個獨特而鮮明的女性形象。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𠔌的絶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於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於亂軍之中,連屍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着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裏,命運對於不幸者格外冷酷。由於娘傢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着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嚮命運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獨嚮深山而與草木為鄰了。詩的最後六句,着力描寫深𠔌幽居的凄涼景況。茅屋需補,翠袖稱薄,賣珠飾以度日,采柏子而為食,見得佳人生活的清貧睏窘;首不加飾,發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際,倚修竹而臨風,表現她形容憔悴和內心的寂寞、哀怨。無論從物質從精神來說,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個勤快的侍婢,出則變賣舊物,歸則補屋采食,與主人相依為命,否則,那將是何等孤苦難耐啊!

  詩人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藉助“比興”贊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固然,“牽蘿補茅屋”──那簡陋而清幽的環境,“摘花不插花”──那愛美而不為容的情趣,已經展示出佳人純潔樸素的心靈;但“采柏動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寫,卻更將佳人形象與“竹”、“柏”這些崇高品質的象徵聯繫起來,從而暗示讀者:你看這位時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經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勁節的緑竹嗎?同樣,“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也是象徵女主人公的高潔情操的。出山水濁是在山水清的陪襯,核心在於一個“清”字。詩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𠔌佳人的品格之清,與“倚竹”、“采柏”是出於同一機杼的。

  命運是悲慘的,情操是高潔的,這是佳人形象的兩個側面。詩人刻畫人物的這兩個側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稱。敘述佳人命運,是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贊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藴藉。率直酣暢,所以感人肺腑,觸發讀者的共鳴;含蓄藴藉,所以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兩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滿悲劇色彩又富於崇高感。

  關於這首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早些時候,詩人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驅使,挈婦將雛,翻過隴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關山難越、衣食無着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傢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高風亮節,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趙慶培)

夢李白二首之一
杜甫 Du Fu
梦李白二首之一

梦李白二首之一
梦李白二首之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竜得!


  There are sobs when death is the cause of parting;
  But life has its partings again and again.
  ...From the poisonous damps of the southern river
  You had sent me not one sign from your exile --
  Till you came to me last night in a dream,
  Because I am always thinking of you.
  I wondered if it were really you,
  Venturing so long a journey.
  You came to me through the green of a forest,
  You disappeared by a shadowy fortress....
  Yet out of the midmost mesh of your snare,
  How could you lift your wings and use them?
  ...I woke, and the low moon's glimmer on a rafter
  Seemed to be your face, still floating in the air.
  ...There were waters to cross, they were wild and tossing;
  If you fell, there were dragons and rivermonsters.

【注釋】 1.吞聲:極端悲慟,哭不出聲來。惻惻:悲痛。兩句互文。
2.瘴癧:疾疫。古代稱江南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3.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這是杜甫常用的越過一層,從對方寫起,連帶雙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長相思念而入我夢,則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雙方之相知相憶又自然道出。
4.這兩句說:我夢到的該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遠,誰知道你是否還活着啊!
5.楓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楓林。關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關塞。李白的魂來魂往都是在夜間,所以說"青"、"黑"。
6.羅網:捕鳥的工具,這裏指法網。羽翼:翅膀。這兩句說:既已身陷法網,係獄流放,怎麽會這樣來往自由呢?
7.顔色:指容貌。
8.這句指李白的處境險惡,恐遭不測。祝願和告誡李白要多加小心。

【賞析】 這兩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李白與杜甫於天寶四載秋,在山東兗州石門分手後,就再沒見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懷念。至德二載(757),李白因曾參與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下獄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初,又被定罪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乾元二年(759)二月,在三峽流放途中,遇赦放還。杜甫這時流寓秦州,地方僻遠,消息隔絶,尚不知放還之事,仍在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於是寫成這兩首詩。
因擔心李白遭遇不測,故語多凄慘,憂思深重。杜甫對李白深懷敬愛,又為他的懷才不遇而激憤不平,同時堅信他不論生前如何寂寞不幸,都會名垂千古。
詩寫得情深意切,真切感人,尤其善於從對方寫起:"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等句,既表達了他為李白牽腸挂肚的情景,又很能說明李、杜之間的深厚友誼。《唐詩歸》引鐘曰:"是一片何等精神往來!"這種手法常被後人效仿。
《而庵說唐詩》雲:"子美作是詩,腸回九麯,絲絲見血,朋友至情,千載而下,使人心動"。《詩論》雲:"真朋友必無假性情。通性情者詩也,詩至《夢李白》二首,真極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當也。"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遠在北方,衹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憂思拳拳,久而成夢。
這兩首記夢詩,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後敘寫,依清人仇兆鰲說,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見《杜少陵集詳註》捲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故人吉兇生死的關切;下篇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故人悲慘遭遇的同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絶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彌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說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於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衹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你既纍係於江南瘴癘之鄉,怎麽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裏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於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鬱鬱的千裏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多麽遙遠,多麽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裏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顔依稀尚在,凝神細辨,纔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相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祝告着、叮嚀着:“水深波浪闊,無使蛟竜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徵;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着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裏,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係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竜”一語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竜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繫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上篇所寫是詩人初次夢見李白的情景,此後數夜,又連續出現類似的夢境,於是詩人又有下篇的詠嘆。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見浮雲而念遊子,是詩傢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雲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與上篇“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互相照應,體現着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其實,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歸”以下六句選取夢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當分手的時候,李白總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訴說:“來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風波迭起,我真怕會沉船呢!”看他走出門去用手搔着頭上白發的背影,分明是在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寫神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是獨白;“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通過動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從各個側面刻畫李白形象,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枯槁慘淡之狀,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竜得”,雙關着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出門”二句則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夢中李白的幻影,給詩人的觸動太強太深了,每次醒來,總是愈思愈憤懣,愈想愈不平,終於發為如下的浩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纍!”高冠華蓋的權貴充斥長安,唯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獻身無路,睏頓不堪,臨近晚年更被囚係放逐,連自由也失掉了,還有什麽“天網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縱使身後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着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詩人自己的無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竜說:“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為我耶?為彼耶?同聲一哭!”(《讀杜心解》)
《夢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別”發端,下篇以“身後”作結,形成一個首尾完整的結構;兩篇之間,又處處關聯呼應,“逐客無消息”與“遊子久不至”, “明我長相憶”與“情親見君意”,“君今在羅網”與“孰雲網恢恢”,“水深波浪闊,無使蛟竜得”與“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等等,都是維係其間的紐帶。但兩首詩的內容和意境卻頗不相同:從寫“夢”來說,上篇初夢,下篇頻夢;上篇寫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寫清晰真切的形象。從李白來說,上篇寫對他當前處境的關註,下篇寫對他生平遭際的同情;上篇的憂懼之情專為李白而發,下篇的不平之氣兼含着詩人自身的感慨。總之,兩首記夢詩是分工而又合作,相關而不雷同,全為至誠至真之文字。
(趙慶培)

夢李白二首之二
杜甫 Du Fu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梦李白二首之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纍。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This cloud, that has drifted all day through the sky,
  May, like a wanderer, never come back....
  Three nights now I have dreamed of you --
  As tender, intimate and real as though I were awake.
  And then, abruptly rising to go,
  You told me the perils of adventure
  By river and lake-the storms, the wrecks,
  The fears that are borne on a little boat;
  And, here in my doorway, you rubbed your white head
  As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puzzling you.
  ...Our capital teems with officious people,
  While you are alone and helpless and poor.
  Who says that the heavenly net never fails?
  It has brought you ill fortune, old as you are.
  ...A thousand years' fame, ten thousand years' fame-
  What good, when you are dead and gone.

【注釋】 1.浮雲:喻遊子飄遊不定。遊子:此指李白。
2.這兩句說:李白一連三夜入我夢中,足見對我情親意厚。這也是從對方設想的寫法。
3.告歸:辭別。局促:不安、不捨的樣子。
4.冠:官帽。蓋:車上的篷蓋。冠蓋,指代達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5.孰雲:誰說?網恢恢:《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此處指法網恢恢。這句意思是:誰說天網寬疏,對你卻過於嚴酷了。
6.這兩句說:他活着的時候雖然寂寞困苦,但必將獲得千秋萬歲的聲名。

送别

送别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I dismount from my horse and I offer you wine,
  And I ask you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
  And you answer: "I am discontent
  And would rest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So give me leave and ask me no questions.
  White clouds pass there without end."

【注釋】 ①飲君酒:勸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裏。
③歸臥:隱居。
④南山陲:終南山邊。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着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衹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衹有山中的白雲纔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藴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吳小林)

首頁>> 文學>>五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