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雷,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妍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注释】 ①眼儿媚:因张孝祥词“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句而得名。
②酣酣:指太阳如醉。
③扶头:扶头卧于车中。
④溶溶泄泄:春水荡漾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先写雨后初晴,人在暖日中欲睡,天色困人,花香醉人。“春慵”如“春水”,比喻奇巧。后四句将困春的神态均刻画得十分形象。
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 一作阮阅诗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与一营妓相恋又分别之后的无尽相思,语淡而情深。
首句交待登楼望月的时间与地点。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在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在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 。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 ”,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 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 ,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 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 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一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这首词收放有度,过渡自然,结处更见功力。以旧时惯见的形象做底色,在佳人山水般秀目间蕴藏着缠绵之思,迷离徜徨,有余而不尽之妙。
赏析二:
阮阅今存词仅六首。这是一首相思词。开头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从“黄昏”到“斜月”初升,以景物变化写时间推移,又巧妙地展示了思妇伫立楼头,远望良人的时间之长,暗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乃“一石三鸟”,用笔颇精。“一双燕子”是思妇眼前所见之景,燕子双双,比翼齐飞,呢喃作语,这是多么欢乐的景象,它反衬出思妇的形单影只,无限孤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两行征雁,画角声残”是思妇仰望所见与所想。仰望晴空,两行征雁远飞,将她的思绪牵到远方。良人此时此刻正在边陲,听戍楼上画角凄厉悲咽,正在思念家乡,思念她吧!这里运用想象,从对方写起,从而有力地表现了思妇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景,以景托情;下片写人,在上面景物的层层铺垫衬托下,人物进入画面。“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写闺中人在华美的窗下迎春风而伫立,思念远方的征人,不觉洒泪胸前。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出了思妇的形态、情思。上片是明写景,暗写人,情如一股澎湃的春水,至此,浩浩荡荡无法遏止,情化为泪,挥洒于东风里。“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青山”,这三句结得巧妙,运用想象手法,写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自己:想家乡的妻子是不是仍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波,眉若春山,还是那么年轻娇美吧!这一想象,使笔锋陡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如此,意境开阔,别具情味,更深切感人。正如浦起龙所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种手法,古代诗人常用之,如“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均表现了情深一往,爱意弥坚,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篇情思委婉、深挚,辞采自然凝炼,构思巧妙。运用白描与想象,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暗写人的情思;下片写人,有形有神,有心理刻划。在章法上多变化,有景物烘托人物的正面描写,也有“从对面飞来”的侧面描写,如此多面勾勒,使全词蕴藉而又深刻。(赵慧文)
妍暖试轻裘。
困人天气,醉人花底,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赏析】 词前原有小序,云:“萍乡(即今江西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据范成大《骖鸾录》:“乾道(宋孝宗年号)癸巳(1173)闰正月二十六日,宿萍乡县,泊萍实驿。”即指此。
词写春慵。日脚,日光穿过云层射到平地,其光束显出厚重的色泽,故称日脚。此言雨后初晴,春日穿透春云射出,只觉地面紫烟浮泛,暖气薰薰,令人酣困。于是脱去冬衣,初试轻裘。以下连用四字句,以“天气”结上,以“困人”启下,如此天气,加之舆马悠颤,花香袭人,使人不胜其慵乏。遂小憩柳塘,扶头渐入梦乡。
下片极写春慵。先用眼前景作比喻:春慵正如春塘水,如縠之细纹微皱。縠(hù),一种丝织的轻纱。愁,指初春给人带来的莫名的惆怅。春,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是新的一年的开端;所以,常常激起人的生命意识,引起心海的波澜。冯延巳《谒金门》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曾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带来的人心的波动。溶溶,春水泛溢貌;洩洩,春波微荡貌。一塘春水,盈盈漾漾,在和软东风吹拂下,刚泛起涟漪,又复归平静。而春之慵困、怅惘,如有所失,如有所待的心情亦如此水。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别有滋味的淡淡的闲愁;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好欲说还休的幽忧。
历代词评家很赞赏这首词,评为“字字温软,着其气息即醉”(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俞陛云则说,下片五句“借东风皱水,极力写出春慵,笔力深透,可谓入木三分”(《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侯孝琼)
[鉴赏]
此词作于作者调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赴桂林上任途中 。据作者《骖鸾录 》,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末过萍乡(今江西萍乡市),时雨方晴,乘轿困乏,歇息于柳塘畔。柳条新抽,春塘水满,这样的环境既便小憩,又易引发诗兴。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 日脚”,云缝斜射到地面的日光。“紫烟”,映照日光的地表上升腾的水气。“ 酣酣”,其色调之深。这一句是写初春“乍晴”景色,抓住了主要特征:云彩、地气都显得特别活跃,云脚低垂,地气浮腾;日光也显得强烈了,“日脚”给人夺目的光亮;天气也暖和了 ,“酣酣”、“紫”的色调就给人以暖感。“妍暖”,和暖 、轻暖。“轻裘”,薄袄。这时的温度也不是一下子升得很高,并不是带给人热的感觉,这种暖意首先是包裹在“轻裘”里的躯体感觉到了,它一阵阵地传了过来。这一句是写感觉 。总之,这天气给人的是暖乎乎的感觉。
“ 困人天色 ,醉人花气,午梦扶头。”“天色”即天气。这天气叫人感到舒服,因而容易使人陶醉,加上暖乎乎的花香沁人心脾,更使人精神恍惚了。暖香与“冷香”对人的刺激确乎不同。“扶头”,本是指一种易使人醉的酒 ,也状醉态。“午梦扶头”就是午梦昏昏沉沉的样子。
上阕是写乘舆道中的困乏,下阕写“小憩柳塘”。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这片“春慵”紧接“困”字“醉”字来,意脉很细。这里即景作比。“縠纹”,绉纱的细纹比喻水的波纹。这两句说:春慵就象春塘中那细小的波纹一样,叫人感到那么微妙,只觉得那丝丝的麻麻痒痒、阵阵的软软绵绵。这个“愁”字的味道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下面又进一步进行描写:“溶溶泄泄(y ìy ì),东风无力,欲皱还休。”“溶溶泄泄,水缓缓掠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墉水皱了;可你认真去看,又“风静縠纹平”(苏轼《临江仙》)了。这里写水波就是这种情形。这是比喻春慵的不可捉摸,又似曾可见恍恍惚惚,浮浮沉沉的状态。这几句都是用比喻写春慵,把难以言状的困乏形容得如此具体、形象,作者的写作技巧真令人叹服。同时还要体会,这春水形象的本身又给人以美感。它那么温柔熨贴,它那么充溢、富于生命力,它那么细腻、明净,真叫人喜爱。春慵就是它,享受春慵真是人生的快乐。
春慵,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感觉,虽然在前人诗词里经常出现这字眼,但具体描写很少,苏轼(《 水龙吟·杨花词 》)借杨花写了女子的慵态,但没有这首词写得生动、细腻、充盈。此词用了许多贴切的词语天气给人的困乏感觉,又用了一系列比拟写感觉中的春慵,使人刻画如沐其中;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闻到了醉人的花香,感受到了柳塘小憩的恬美。
沈际飞评道 :“字字软温 ,着其气息即醉。”(《草堂诗余别集》引)确实不错。如此写生理现象,写感觉,应当说是文学描写的进步。
(竹筠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