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
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白話文】 夜裏林深草密,忽然颳來一陣疾風;是猛虎吧?將軍從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獵去,尋找白羽裝飾的箭桿。發現整個箭頭,深嵌入一塊巨石中。
【注釋】 1、草驚風:風吹草叢,以為有猛獸潛伏。
【賞析】 盧綸《塞下麯》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因為是和張僕射之作(詩題一作“和張僕射塞下麯”),語多贊美之意。
此為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於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啓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麯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衹覺其妙,不以為非。
清人吳喬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說文則炊米而為飯,詩則釀米而為酒(見《圍爐詩話》),其言甚妙。因為詩須訴諸讀者的情緒,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語言更凝煉,更註重意境的創造,從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記》中纔衹是一段普普通通插敘的文字,一經詩人提煉加工,便升華出如此富於藝術魅力的小詩,不正有些象化稻粱為醇醪嗎?
(周嘯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Tartar chieftains are fleeing through the dark –
And we chase them, with horses lightly burdened
And a burden of snow on our bows and our swords.
【白話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於趁黑夜悄悄地竄逃。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注釋】 1.塞下麯: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裏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賞析】 這是盧綸《塞下麯》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裏藉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鑒賞]
《塞下麯》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裏行間充溢着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着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於,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裏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綫崩潰。
儘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麽扣人心弦的場面!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於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衹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纔更富有啓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竜見首不見尾,並不是沒有尾,那尾在雲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袁行霈)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嚮,風塵何所期。
Still we linger, sick at heart.
The way you must follow through cold clouds
Will lead you this evening into snow.
Your father died; you left home young;
Nobody knew of your misfortunes.
We cry, we say nothing. What can I wish you,
In this blowing wintry world?
【白話文】 故鄉遍地都是衰敗的枯草,
咱們分別了多麽叫人傷悲!
你踏上去路遠在寒雲之外,
送你歸來正遇上暮雪紛飛。
少年喪親過早地漂泊異土,
多難時相交悵恨識君太遲。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
世事紛繁再相見不知何時。
【注釋】 ①故關:故鄉。衰草:鼕草枯黃,故曰衰草。
②“路出”句:意為李端欲去的路伸嚮雲天外,寫其道路遙遠漫長。
③少孤:少年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
④風塵:指社會動亂。此句意為在動亂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李端公(一作嚴維詩,題作送李端)
【賞析】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別詩。首聯寫送別時的環境氛圍,時當故關衰草,情正離別堪悲。頷聯寫送別情景,友人伴寒雲而去,自己踏暮雪而歸,依依之情瞭然。頸聯寫回憶以往,感嘆身世。既是憐友,亦是悲己,詞切情真,悲涼回蕩。末聯進一步寫難捨難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會。
詩以“悲”字貫穿全篇,句句扣緊主題,抒情多於寫景,基調悲涼。
這首詩抒寫亂離中的離別之情。前兩聯寫詩人在故鄉衰草遍地的嚴鼕送別友人,友人從高山寒雲的小路離去,自己在日暮飛雪時歸來。後兩聯記敘與友人離別之後,詩人在孤獨寂寞中感嘆自己少年孤苦漂零,與友人相識太晚,如今一別,深感在這時世紛亂中與友人後會無期。故鄉衰草,寒雲暮雪,陰鬱籠罩,這些描寫把作者與友人的離別之情襯得凄楚悲切。全詩情文並茂,哀婉感人。
[鑒賞]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詩章,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氣氛,從衰草落筆,時令當在嚴鼕。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風抖動,四野蒼茫,一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別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離別自堪悲”這一句寫來平直、刻露,但由於是緊承上句脫口而出的,應接自然,故並不給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為本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詩的第二聯寫送別的情景,仍緊扣“悲字”。“路出寒雲外”,故人沿着這條路漸漸遠離而去,由於陰雲密佈,天幕低垂,依稀望去,這路好象伸出寒雲之外一般。這裏寫的是送別之景,但融入了濃重的依依難捨的惜別之情。這一筆是情藏景中。“寒雲”二字,下筆沉重,給人以無限陰冷和重壓的感覺,對主客別離時的悲涼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終於遠行了,現在留在這曠野裏的衹剩詩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無已。偏偏這時,天又下起雪來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詩人再也不能久留了,衹得回轉身來,挪動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風雪歸途。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處處與上句照應,如“人歸”照應“路出”,“暮雪”照應“寒雲”,發展自然,色調和諧,與上句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嚴鼕送別圖,於淡雅中見出沉鬱。
第三聯回憶往事,感嘆身世,還是沒離開這個“悲”字。詩人送走了故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不禁産生撫今追昔的情懷。“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是全詩情緒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屬極大不幸,何況又因天寶末年動亂,自己遠役他鄉,飽經漂泊睏厄,而絶少知音呢?這兩句不僅感傷個人的身世飄零,而且從側面反映出時代動亂和人們在動亂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鬱,顯出了這首詩與大歷詩人其他贈別之作的重要區別。詩人把送別之意,落實到“識君遲”上,將惜別和感世、傷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思想感情發展的高潮。在寫法上,這一聯兩句,反復詠嘆,詞切情真。“早”、“遲”二字,配搭恰當,音節和諧,前急後緩,頓挫有緻,讀之給人以悲涼回蕩之感。
第四聯收束全詩,仍歸結到“悲”字。詩人在經歷了難堪的送別場面,回憶起不勝傷懷的往事之後,越發覺得對友人依依難捨,不禁又回過頭來,遙望遠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畢竟是望不見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會。但現在世事紛爭,風塵擾攘,何時才能相會呢?“掩淚空相嚮”,總匯了以上抒寫的凄涼之情;“風塵何處期”,將筆鋒轉嚮預卜未來,寫出了感情上的餘波。這樣作結,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劉永年)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徵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Another day's journey for my lone sail....
Though a river-merchant ought to sleep in this calm weather,
I listen to the tide at night and voices of the boatmen.
...My thin hair grows wintry, like the triple Xiang streams,
Three thousand miles my heart goes, homesick with the moon;
But the war has left me nothing of my heritage –
And oh, the pang of hearing these drums along the river!
【白話文】 雲開霧散,可以望見遠遠的漢陽城;估計起來,這孤舟還須一日的路程。
商賈們白日睡覺,是知道風平浪靜;船夫們夜裏呼喊,纔發覺水漲潮生。
鬢發衰白,與三湘的秋色交相輝映;離傢萬裏,一片歸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傢業,早已隨戰爭蕩然無存;那堪再在江上,聽到頻繁的軍鼓聲?
【注釋】 1、估客:商人。
2、舟人句:因為潮生,故而船傢相呼,衆聲雜作。
3、三湘:灕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鬢逢秋色,是說愁鬢承受着秋色。這裏的鬢發實已衰白,故也與秋意相應。
4、更堪:更難堪,猶豈能再聽。
5、鼓鼙:本指軍中所用大鼓與小鼓,後也指戰事。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懷的詩。作者安史之亂時,曾作客鄱陽,南行軍中,路過三湘,次於鄂州,而寫了這首詩。首聯寫"晚次鄂州"的心情。頷聯寫晚次鄂州的景況。頸聯寫"晚次鄂州"的聯想。尾聯寫"晚次鄂州"的感慨。這首詩衹截取飄泊生活中的片斷,卻反映了廣阔的社會背景。詩中流露厭戰,傷老,思歸之情。全詩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熾熱,反復詠育,舒暢自若,韻味無窮。"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是動中寫靜,靜中寫動的名句。
[鑒賞]
《全唐詩》於本篇題下註“至德中作”,時當在安史之亂的前期。由於戰亂,詩人被迫浪跡異鄉,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寫了這首詩。
首聯寫“晚次鄂州”的心情。濃雲散開,江天晴明,舉目遠眺,漢陽城依稀可見,因為“遠”,還不可及,船行尚須一天。這樣,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詩人由江西溯長江而上,必須經過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直抵湖南。漢陽城在漢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點題,述說心情的喜悅,次句突轉,透露沉鬱的心情,用筆騰挪跌宕,使平淡的語句體現微妙的思緻。詩人在戰亂中風波漂泊,對行旅生涯早已厭倦,巴不得早些得個安憩之所。因此,一到雲開霧散,見到漢陽城時,怎能不喜。“猶是”兩字,突顯詩人感情的驟落。這二句,看似平常敘事,卻仿佛使人聽到詩人在撥動着哀婉纏綿的琴弦,傾訴着孤凄苦悶的心麯,透紙貫耳,情韻不匱。
次聯寫“晚次鄂州”的景況。詩人簡筆勾勒船艙中所見所聞:同船的商賈白天水窗倚枕,不覺酣然入夢,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揚帆,風平浪靜;夜深人靜,忽聞船夫相喚,雜着加纜扣舷之聲,不問而知夜半漲起江潮來了。詩人寫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筆墨中卻透露出他晝夜不寧的紛亂思緒。所以儘管這些看慣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給他平增枯澀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聯寫“晚次鄂州”的聯想。詩人情來筆至,藉景抒懷:時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涼的季節,無限的惆悵已使我兩鬢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卻馳故鄉,獨對明月,歸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內,即詩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詩人的家乡則在萬裏之遙的蒲州(今山西永濟)。秋風起,落葉紛下,秋霜落,青楓凋,詩人無賞異地的秋色之心,卻有思久別的故鄉之念。一個“逢”字,將詩人的萬端愁情與秋色的萬般凄涼聯繫起來,移愁情於秋色,妙合無垠。“萬裏歸心對月明”,其中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有迢迢萬裏不見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書久滯縈懷妻兒的凄凄苦苦,真可謂愁腸百結,煞是動人肺腑。
末聯寫“晚次鄂州”的感慨。為何詩人有傢不可歸,衹得在異域他鄉顛沛奔波呢?最後二句,把憂心愁思更深入一層:田園傢計,事業功名,都隨着不停息的戰亂喪失殆盡,而烽火硝煙未滅,江上不是仍然傳來幹戈鳴響,戰鼓聲聲?詩人雖然遠離了淪為戰場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處又無不是戰雲密佈,這就難怪他愁上加愁了。詩的最後兩句,把思鄉之情與憂國愁緒結合起來,使本詩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詩人衹不過截取了飄泊生涯中的一個片斷,卻反映了廣阔的社會背景,寫得連環承轉,意脈相連,而且迂徐從容,麯盡情緻。在構思上,不用典故來支撐詩架;在語言上,不用豔藻來求其綺麗;在抒情上,不用潑墨來露出筋骨。全詩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熾熱,讀來覺得舒暢自若,饒有韻味。
(周溶泉 徐應佩)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His embroidered silk flag has a tail like a swallow.
One man, arising, gives a new order
To the answering shout of a thousand tents.
【白話文】 身佩雕羽製成的金僕姑好箭,旌旗上紮成燕尾蝥弧多鮮豔。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號施令,千軍萬馬一呼百應動地驚天。
【注釋】 1、鷲:大鷹;
2、翎:羽毛;
3、金僕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飄帶;
5、蝥弧:旗名。
【賞析】 詩是歌詠邊塞景物。第一首寫將軍動員出發時的聲勢。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Let bugles cry our victory!
Let us drink, let us dance in our golden armour!
Let us thunder on rivers and hills with our drums!
【白話文】 在野外的營帳裏擺開了宴筵,為慶祝徵羌戎的戰士們凱旋。
酒酣歡暢個個穿着鐵甲起舞,歡聲雷動鼓樂喧天震蕩山川。
【注釋】 1、雷鼓:舊時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實即擂鼓。
【賞析】 第四首寫凱旋歸營,設宴勞軍的歡樂場面。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細吟組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苦霧瀋山影,陰霾發海光。群生一何負,多病禮醫王。
陣合竜蛇動,軍移草木閑。今來部麯盡,白首過蕭關。
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誰知冰雪顔,已雜風塵色。
此去復如何,東臯岐路多。藉芳臨紫陌,回首憶滄波。
年來倦蕭索,但說淮南樂。並楫湖上遊,連檣月中泊。
沿溜入閶門,千燈夜市喧。喜逢鄰捨伴,遙語問鄉園。
下淮風自急,樹杪分郊邑。送客隨岸行,離人出帆立。
漁村繞水田,澹澹隔晴煙。欲就林中醉,先期石上眠。
林昏天未曙,但嚮雲邊去。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
登高日轉明,下望見春城。洞裏草空長,塚邊人自耕。
寥寥行異境,過盡千峰影。露色凝古壇,泉聲落寒井。
仙成不可期,多別自堪悲。為問桃源客,何人見亂時。
滿川風景接襄州。高城鳥過方催夜,廢壘蟬鳴不待秋。
聞說元規偏愛月,知君長得伴登樓。
雲白風雷歇,林清洞穴稀。炎涼君莫問,見即在忘歸。
獨歸初失桂,共醉忽停杯。漢詔年年有,何愁掩上纔。
雨裏行青草,山前望白波。江樓覆棋好,誰引仲宣過。
古郡三刀夜,春橋萬裏心。唯應對楊柳,暫醉卓傢琴。
名寄圖書內,威生將吏間。春行板橋暮,應伴庾公還。
山雨迎軍晚,蘆風候火微。還當宴鈴閣,謝守亦光輝。
混跡威長在,孤清志自雄。應嗤嚮隅者,空寄路塵中。
潘縣花添發,梅傢鶴暫來。誰知望恩者,空逐路人回。
佩韋宗懶慢,偷橘愛芳香。遙想從公後,稱榮在上堂。
行境逢花發,彈琴見鶴還。唯應理農後,鄉老賀君閑。
祠掩荒山下,田開野荻中。歲終書善績,應與古碑同。
一麯閭閻青荻間。坦腹定逢潘令醉,上樓應伴庾公閑。
歡餘若問南行計,知念天涯負米還。
玉鞭齊騎引行軒。冰河一麯旌旗滿,墨詔千封雨露繁。
更說務農將罷戰,敢持歌頌慶晨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