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玉門關:一作雁門關。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睏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麯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嚮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鬍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阔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廷千裏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阔地域的長捲,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麽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係,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註,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係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傢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絶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劉學鍇)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
  但使竜城飛將在,不教鬍馬度陰山。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Q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

【白話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徵戰長久延續萬裏徵夫不回還。
倘若竜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絶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但使:衹要。
2、竜城: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竜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一解較合理。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第二句中的“人”字平聲,全句平仄如下: ⊙仄平平平仄平。這是 ⊙仄平平仄仄平。的變體(即第五字不論)。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徵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竜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絶。明人李攀竜曾推奬它是唐代七絶壓捲之作,實不過分。

[鑒賞]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竜曾經推奬它是唐人七絶的壓捲之作。清瀋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奬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竜衹知推奬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衹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瀋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麽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捲的絶作呢?

  原來,這首詩裏,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麽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裏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麯辭》裏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傢,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裏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裏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藉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鬍,漢代在關內外與鬍人發生一係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樣一來。“萬裏長徵人未還”,就不衹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鬍馬度陰山”的“竜城飛將”,也不衹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着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舊別情:一作離別情。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賞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徵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麯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鬍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徵戍者來說,帶着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徵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麯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麯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麽,這樂麯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麯調無論什麽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麯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徵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衹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麽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纔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徵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絶上乘之境,除了音情麯折外,這絶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周嘯天)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裏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Lying on a high seat in the south study,
  We have lifted the curtain-and we see the rising moon
  Brighten with pure light the water and the grove
  And flow like a wave on our window and our door.
  It will move through the cycle, full moon and then crescent again,
  Calmly, beyond our wisdom, altering new to old.
  ...Our chosen one, our friend, is now by a limpid river --
  Singing, perhaps, a plaintive eastern song.
  He is far, far away from us, three hundred miles away.
  And yet a breath of orchids comes along the wind.

【白話文】 我和從弟在南齋高臥的時候,
掀開窗簾玩賞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瀉在水上泄在樹上,
輕悠悠的波光漣漪蕩入窗戶。
光陰苒苒這窗月已幾盈幾虛,
清光千年依舊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
他今夜必定如莊舄思越之苦。
千裏迢迢可否共賞醉人嬋娟?
微風吹拂着清香四溢的蘭杜。

【注釋】 1、苒苒:同“冉冉”,指時間的推移。
2、美人:舊時也指自己思暮的人,這裏指崔少府。
3、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鄉思。

【賞析】 此詩寫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發,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後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
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塞上曲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Cicadas complain of thin mulberry-trees
  In the Eighth-month chill at the frontier pass.
  Through the gate and back again, all along the road,
  There is nothing anywhere but yellow reeds and grasses
  And the bones of soldiers from You and from Bing
  Who have buried their lives in the dusty sand.
  ...Let never a cavalier stir you to envy
  With boasts of his horse and his horsemanship

【白話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劉建勳)

【注釋】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共塵沙:一作嚮沙場。
1、幽、並:幽州和並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2、遊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賞析】 這首樂府歌麯是寫非戰的。詩由徵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徵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麯同工,感人至深。

塞下曲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Drink, my horse, while we cross the autumn water!-
  The stream is cold and the wind like a sword,
  As we watch against the sunset on the sandy plain,
  Far, far away, shadowy Lingtao.
  Old battles, waged by those long walls,
  Once were proud on all men's tongues.
  But antiquity now is a yellow dust,
  Confusing in the grasses its ruins and white bones.

【白話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劉建勳)

【注釋】 1、黯黯:同"暗暗";
2、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
3、鹹:都。

【賞析】 這首樂府麯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With this cold night-rain hiding the river, you have come into Wu.
  In the level dawn, all alone, you will be starting for the mountains of Chu.
  Answer, if they ask of me at Loyang:
  "One-hearted as ice in a crystal vase."

【白話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遊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連江:一作連天。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藴藉,韻味無窮。

[鑒賞]
  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衹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註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衹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綫,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竜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衆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裏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决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藴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鬍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着痕跡,含蓄藴藉,餘韻無窮。

  (葛曉音)

闺怨

闺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Too young to have learned what sorrow means,
  Attired for spring, she climbs to her high chamber....
  The new green of the street-willows is wounding her heart –
  Just for a title she sent him to war.

【白話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緑,心裏難受;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注釋】 1、凝妝:盛妝。
2、悔教:悔使。

【賞析】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緑,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春宫曲

春宫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Last night, while a gust blew peach-petals open
  And the moon shone high on the Palace Beyond Time,
  The Emperor gave Pingyang, for her dancing,
  Brocades against the cold spring-wind.

【白話文】 昨夜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華。
平陽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簾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錦袍賜她。

【注釋】 1、未央:漢宮殿名,也指唐宮。
2、平陽歌舞:平陽公主傢中的歌女。

【賞析】 詩寫春宮之怨,卻無怨語怨字。作者着力於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詩明寫新人受寵的情狀,暗抒舊人失寵之怨恨。虛此實彼,言近意遠:似乎無怨,怨至深;似乎無恨,恨至長。實弦外有音的手法。

[鑒賞]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子夫、遺棄陳皇后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更為巧妙的是,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衹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衹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瀋德潛《唐詩別裁》)。

  全詩通篇都是失寵者對“昨夜”的追述之詞。“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沒有井亭覆蓋的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輪高”點明地點,切題中“宮”字。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字面上看來,兩句詩衹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穆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月亮,對於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裏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裏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衹覺得月是彼處高,儘管無理,但卻有情。

  後兩句寫新人的由來和她受寵的具體情狀。衛子夫原為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麗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大得寵幸。“新承寵”一句,即就此而發。為了具體說明新人的受寵,第四句選取了一個典型的細節。露井桃開,可知已是春暖時節,但寵意正濃的皇帝猶恐簾外春寒,所以特賜錦袍,見出其過分的關心。通過這一細節描寫,新人受寵之深,顯而易見。另外,由“新承寵”三字,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那個剛剛失寵的舊人,此時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檐下,遙望未央殿,耳聽新人的歌舞嬉戲之聲而黯然神傷,其孤寂、愁慘、怨悱之情狀,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為有見於此,前人評論此詩,多認為是詩人代失寵的舊人抒發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不寒而寒,賜非所賜,失寵者思得寵者之榮,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詞也。”這些說法,儘管不為無見,但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這種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正體現出王昌齡七絶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

  (崔閩)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She brings a broom at dawn to the Golden Palace doorway
  And dusts the hall from end to end with her round fan,
  And, for all her jade-whiteness, she envies a crow
  Whose cold wings are kindled in the Court of the Bright Sun.

【白話文】 清晨金殿初開,就拿着掃帚掃殿堂;
姑且手執團扇徘徊度日,消磨時光。
即使顔白如玉,還不如醜陋的寒鴉;
它飛還昭陽殿,還帶君王的日影來。

【注釋】 1、奉帚句:意為清早殿門一開,就捧着掃帚在打掃。
2、團扇:相傳班婕妤曾作《團扇苻》。
3、日影:這裏也指皇帝的恩意。
金殿:一作秋殿。共徘徊:一作暫徘徊。

【賞析】 這首宮怨詩是藉詠漢班婕妤而慨嘆宮女失寵之怨的。婕妤初受漢成帝寵幸,後來成帝偏幸趙飛燕妹妹,她即求供養太後於長信宮。詩的首句即寫供奉太後之事;二句寫婕妤曾作“團扇詩”《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涼被棄篋中;三、四句寫雖顔美如玉,失寵之後卻不如醜陋的烏鴉。以顔色比顔色,雖不同倫類,卻顯得奇特精巧,寫出宮女失寵之後,對其同類的嫉羨之情。

变行路难
  嚮晚橫吹悲,風動馬嘶合。
  前驅迎旗節,千裏陣雲匝。
  單於下陰山,砂礫空颯颯。
  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
  
  旗節:一作旌節。
塞下曲二首
  奉詔甘泉宮,總徵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麯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竜戍,唯當哭塞雲。
塞上曲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鬍地獵,鞲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从军行二首
从军行二首
从军行二首
  嚮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
  平沙萬裏餘,飛鳥宿何處。
  虜騎獵長原,翩翩傍河去。
  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
  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
  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秋草馬蹄輕,角弓持弦急。
  去為竜城戰,正值鬍兵襲。
  軍氣橫大荒,戰酣日將入。
  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濕。
  四起愁邊聲,南庭時伫立。
  斷蓬孤自轉,寒雁飛相及。
  萬裏雲沙漲,平原冰霰澀。
  惟聞漢使還,獨嚮刀環泣。
  
  秋草:一作秋風。
  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
  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急,單於寇井陘。
  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誰顧:一作唯願。
  
  走馬遠相尋,西樓下夕陰。
  結交期一劍,留意贈千金。
  高閣歌聲遠,重門柳色深。
  夜闌須盡飲,莫負百年心。
长歌行
长歌行
长歌行
长歌行
长歌行
长歌行
  曠野饒悲風,颼颼黃蒿草。
  係馬倚白楊,誰知我懷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盡衰老。
  北登漢傢陵,南望長安道。
  下有枯樹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孫盡,千載無人過。
  寶玉頻發掘,精靈其奈何。
  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
悲哉行
  勿聽白頭吟,人間易憂怨。
  若非滄浪子,安得從所願。
  北上太行山,臨風閱吹萬。
  長雲數千裏,倏忽還膚寸。
  觀其微滅時,精意莫能論。
  百年不容息,是處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辭君永飛遁。
  桃花四面發,桃葉一枝開。
  欲暮黃鸝囀,傷心玉鏡臺。
  清箏嚮明月,半夜春風來。
  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
  慶雲從東來,泱漭抱日流。
  升平貴論道,文墨將何求。
  有詔徵草澤,微誠將獻謀。
  冠冕如星羅,拜揖曹與周。
  望塵非吾事,入賦且遲留。
  幸蒙國士識,因脫負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營數鬥祿,奉養每豐羞。
  若得金膏逐,飛雲亦何儔。
  
  貴論道:一作論貴道。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
  將歸問夫婿,顔色何如妾?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事務。
  本傢藍田下,非為漁弋故。
  無何睏躬耕,且欲馳永路。
  幽居與君近,出𠔌同所騖。
  昨日辭石門,五年變秋露。
  雲竜未相感,幹謁亦已屢。
  子為黃綬羈,餘忝蓬山顧。
  京門望西嶽,百裏見郊樹。
  飛雨祠上來,靄然關中暮。
  驅車鄭城宿,秉燭論往素。
  山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
  清光比故人,豁達展心晤。
  馮公尚戢翼,元子仍(足局)步。
  拂衣易為高,淪跡難有趣。
  張範善終始,吾等豈不慕。
  罷酒當涼風,屈伸備冥數。
聽彈風入鬆贈楊補闕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商風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與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颼(風留)青松樹。
  鬆風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聲意去復還,九變待一顧。
  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
緱氏尉瀋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林色與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漁舟,棹月情已醉。
  始窮清源口,壑絶人境異。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陰地。
  久之風榛寂,遠聞樵聲至。
  海雁時獨飛,永然滄州意。
  古時青冥客,滅跡淪一尉。
  吾子躊躇心,豈其紛埃事。
  緱峰信所剋,濟北餘乃遂。
  齊物意已會,息肩理猶未。
  捲舒形性表,脫略賢哲議。
  乘月期角巾,飯僧嵩陽寺。
  
  意已會:一作可任今。
為張(亻貴)贈閻使臣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哀哀獻玉人,楚國同悲辛。
  泣盡繼以血,何由辨其真。
  賴承琢磨惠,復使光輝新。
  猶畏讒口疾,棄之如埃塵。
首頁>> 文學>>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