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垂楊、籠池罩閣,萬絲千縷。
池上曉光分宿霧,日近群芳易吐。
尋並蒂、闌幹凝伫。
不信釵頭飛鳳去,但寶刀、被妾還留住。
天一笑,萬花妒。
阿嬌正好金屋貯。
甚西風、易得蕭疏,扇鸞塵土。
一自昭陽扃玉戶,墻角土花無數。
況多病、情傷幽素。
別殿時聞簫鼓奏,望紅雲、冉冉知何處。
天尺五,去無路。
草草杯柈話別離,風雨催人去。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
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
【賞析】 這是一首寫男女相聚又相別的詞。作者巧妙地將風雨貫穿全篇,並讓它起着聯繫人、事、情的樞紐作用。人來,是風雨送來的;人住,也是風雨留下的。來,固高興;來而能住,更令人高興。中藏麯折,切勿看作直筆。前二句對風雨的感謝之情,可於言外得之。原以為風雨不停,人便不會走,可是萬沒想到:“草草杯柈(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杯盤”,以簡馭繁,藉指飲食。“草草杯盤”,既有飲食簡單意,也有準備此飲食是急匆匆意。看來這是在一次特殊情況下的相聚,她很快就知道了馬上還須分別。由“來”而“住”而“話別離”,都是在極短時間發生的,而這未停的風雨也從有情變為無情了。這裏用了一個“催”字,暗示她心態的變化,由愛風雨而恨風雨,這是她此刻獨特的感受。瀋祥竜雲:“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麯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論詞隨筆》)。詞看淺白直露,表現女主人的初則喜風雨(“來”),繼更喜風雨(“住”),終至恨風雨(“去”),很有層次,跌宕多姿,麯折含蓄,細加尋繹,韻味無窮。
下片正面寫別離。喜極生悲,事出意外,現在他真的被“催”着要走了!“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前句“淚眼”與室外大自然界的雨巧妙相聯,天未放晴,雨聲淅瀝,猶如人的眼一直在滴淚。古人以黛描眉,故稱眉為“眉黛”。喜眉俊眼,那是當人“來”還“住”的時候。如今人去,眉黛緊蹙,愁又(“還”)聚到了一起(潛臺詞是:猶如未來時)。古人寫人的愁情,多用筆在眉黛上。如梁元帝《代舊姬有怨》:“怨黛舒還斂,啼紅拭復垂。”萬楚《題情人藥欄》:“斂眉語芳草,何許太無情。”史達祖《雙雙燕·詠燕》:“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等。一結宕開一層,別出新意:“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一般常情是送行者囑咐行人,從漢樂府以來便如此:“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範雲《送別》:“望懷白首約,江上早歸航。”謝氏《送外》:“此去唯宜早早還,休教重起望夫山”。韋莊《菩薩蠻》:“勸我早歸傢,緑窗人似花”等。今則反其道而行之:“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這是行者囑咐送行者。“明日”,指明天。意為你想我,希望你不要上樓,明天會仍有風雨,會更引起你的惦念。深一層說,“明日”指分別以後,即日後。因為你會記得我們是在風雨中相逢,風雨中杯盤飲食,又在風雨中分別的情景,“往事浮心頭”,你會更難過,因此以後莫到“多風雨”的樓上。殷殷致意,一往情深。詞四處寫到風雨,並以風雨起,風雨結。首尾呼應,主體的情與客體的風雨如魚得水,融溶諧和,意境渾然,不知何者為景何者為情了。“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薑齋詩話》捲二),此詞可以證之。
(艾治平)
江水漲、洞庭相近,漸驚空闊。
江燕飄飄身似夢,江花草草春如客。
望漁村、樵市隔平林,寒煙色。
方寸亂,成絲結。
離別近,先愁絶。
便滿篷風雨,櫓聲孤急。
白發論心湖海暮,清樽照影滄浪窄。
看明年、天際下歸舟,應先識。
素蟾飛、冰霜萬裏,滿川金碧。
得月偏多何處是,惟有橋南第一。
正野迥、西風寒寂。
丹桂婆娑疏影在,想微瑕、未纍千金璧。
河漢遠,澹無跡。
知君有句酬佳夕。
盡高歌、鬍床自倚,露漙珠溢。
坐到參橫星欲暗,隱隱天低似笠。
但絡緯、悲啼催織。
吟詠凄涼翻有恨,諒知音、人遠空追憶。
誰為置,鄭莊驛。
謾歡息、凄涼往事,盡成陳跡。
山迫暮煙浮紫翠,溪搖寒浪翻金碧。
看長虹、渴飲下青冥,危欄濕。
誰可住,煙蘿側。
俗士駕,當回勒。
伴岩扃,須是碧雲仙客。
風月已供無盡藏,溪山更衍清涼國。
恨謫仙、蘇二不曾來,無人說。
手捻白羽旁無人,註虎使虎不敢奔。
須臾叢薄爛斑出,人馬不知俱闢易。
矢知蓬蒿弓減力,將軍得歸幾敗績。
徐行爪牙元不露,眈眈垂頭若微顧。
尾翦霜風林葉飛,倏忽山頭日光暮。
包傢畫出真於菟,我尚不敢編其須。
昔人作詩磯畫圖,籲嗟畫圖今亦無。
更著秋風吹兩鬢,不消幾日盡成絲。
天機發天籟,托彼恐與螿。
凄然起秋聲,感我徹肺腸。
幽思不自識,遠興來何方。
至音有如此,始晤韶與章。
風霜入凄斷,月露皆悲涼。
天地有聲樂,呻吟委寒荒。
爾非絲竹奏,那得登君堂。
想應日日來垂釣,石上簑衣不帶歸。
宿雨未乾池館靜,涼蟬猶在棟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