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又秋來,但黃花、年年如舊。
平臺戲馬,無處問英雄,茅捨底,竹籬東,伫立時搔首。
客來何有。
草草三杯酒。
一醉萬緣空,莫貪伊、金印如鬥。
病翁老矣,誰共賦歸來,芟壠麥,網溪魚,未落他人後。
【賞析】 這首詞的上下兩片各有一個中心。上片的中心是“無處問英雄”。“平臺戲馬”,用項羽故事。“戲馬臺”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南郊雲竜山下,當年項羽曾在此指揮操演兵馬。後來,劉裕也於重九在此大會賓客。項羽、劉裕,皆一時英雄,但時過境遷,英雄俱逝。“無處問英雄”,既是作者感嘆往昔英雄的永逝,也是對當世英雄的尋覓,但理想的英雄又在何處呢!由於作者為沒有英雄人物可報祖國而焦慮,所以他纔感到重九時節“浮煙冷雨”的壓迫,纔覺得“年年如舊”的衹有黃花,也纔“伫立時搔首”。下片的中心是“一醉萬緣空”。正因為作者要在昏醉中尋求解脫與安慰,所以客來後纔衹有“草草三杯酒”,所以纔勸寶學“莫貪伊、金印如鬥”,最好是與作者一道“賦歸來”,去過“芟壠麥,網溪魚”的隱居生活。把上下兩片聯繫起來,那麽全篇的主旨應該是:有感於救國無人,國事無望,作者遂欲斷絶萬緣。──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突出,組織緊湊,是這首詞的一個重要特色。
劉子翬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正是國傢面臨覆亡危險,急需濟世之才的時候。當時善於帶兵的大將並不少,但他們不相團结,彼此掣肘、猜忌,成為宋軍節節失利的原因之一。這闋詞中“無處問英雄”一語包含着極深沉的時事之嘆,不可當成吊古詩詞中的慣用語去看待。
這是一闋重九寄人之作。詞中全用與重九有關的事物,而在加工處理上,作者有意識地改變了它們的情貌,使其更好地為抒情達意服務。比如,詞篇一開始用“浮煙冷雨”形容重九,就跟秋高氣爽的通常天氣不同。作者勾畫這樣一幅天色,大約是要為全篇籠罩一層寒冷陰霾的氣氛。至於三、四句提點黃花,不僅沒有欣賞的意思,甚至連起碼的描寫也沒有,衹說明“但黃花、年年如舊”。說衹有黃花“年年如舊”,等於說此外的一切都不“如舊”,這當然就深化了“無處問英雄”的句意。“茅捨底,竹籬東”是重陽賞菊的地方,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句,李清照也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吟詠,不過,本篇的主人公當此之際,卻不把酒,也不采菊,而是“伫立時搔首”。這裏,詞篇憑藉再現人物形象的辦法,把作者憂國的情緒推到了最高峰。自然,詞人過重九也不是完全無酒,比方說客來之後就有“草草三杯酒”。衹是這裏的飲酒,並非是為賞菊助興,也不是為登高催詩,而是要自己“一醉萬緣空”,要寶學“莫貪伊、金印如鬥”。──以上寫黃花、寫竹籬、寫飲酒,都直接聯繫着深刻的社會內容,同單純的賞菊品酒、慕求清高是大相徑庭的。接下去,“病翁”是子翬自號。“賦歸來”,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以示歸隱之志。陶淵明以愛菊聞名,所以這事本身也就和重九有關。不過劉子翬的“賦歸來”乃是要“芟壠麥,網溪魚”,絶不是有意戀菊。總之,因為作者的心緒不佳,所以在他眼裏的重九美景全都改變了顔色;而出現於作者筆下的、改變了顔色的風物又反過來襯托和強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的使用,是這闋詞存在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李濟祖)
似聞還斷,飛策遍千岩。
葉底輕黃纂纂,惱人是、微裂芳緘。
翛然勝,清真冷淡,無豔寄塵凡。
澄潭。
欹兩岸,波光搖動,碧影相參。
任西風十裏,吹度鬆杉。
我自寒灰槁木,□神處、不覺醺酣。
歸來晚,飛花無跡,明月滿空函。
風流太守未龐眉。
放出筆頭光焰、壓金閨。
藻麗花駢蕊,清高雪亞枝。
曼聲恰與貫珠宜。
聽此直教拚得、醉翻卮。
閑愁且莫著雙眉。
恰有梅香一點、到幽閨。
寵辱棋翻局,光陰鳥度枝。
頽然徑醉是便宜。
擬倩潭風吹緑、漲瑤卮。
今年看梅時,獨招中郎魂。
悲歡聚散誰作惱,擬欲問春春不言。
淮山已隔鬍塵斷,汴水猶穿故苑來。
紫色蛙聲真倔強,翠華竜袞暫徘徊。
廟堂此日無遺策,可是憂時獨草萊。
發生賴陽和,秀潤滋澄漣。
遊車走道旁,忽之如浮煙。
那知丁黃愁,枵腹望果然。
農功日夜急,地産東南偏。
飛霜皓盈疇,豐穗垂連顛。
盤盂薦新嘗,瓊糜失輝鮮。
物生為世用,豈較成後先。
群芳紅打圍,從渠爭春妍。
轉盡柳堤三百麯,夜橋燈火看揚州。
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嚮南雲。
唐虞盛事今寥落,盡捲清風入聖朝。
漢節凋零鬍地闊,北州何處是通汗。
曾讀上皇哀痛詔,責躬猶是禹湯賢。
一自鬍兒來飲馬,春波惟見斷冰流。
舳艫歲歲銜清汴,纔足都人幾炬燒。
夜月池臺王傅宅,春風楊柳太師橋。
五皇欲與民同樂,不惜千金築露臺。
詔許群臣親受籙,步虛聲裹認竜顔。
鳳輦北遊今未返,蓬蓬艮嶽內中高。
一時風物堪魂斷,機女猶挑韻字紗。
凄涼但有支頭月,曾照當時步輦歸。
玉殿稱觴聞好語,時教張補撰宮詞。
日曛未放竜舟泊,中使傳宣趣鄆王。
路人爭看蕭衙內,月下親調御馬歸。
時危運作高城砲,猶解捐軀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