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青苔、房櫳嚮晚,亂紅無數。
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
漸暖靄、初回輕暑。
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尚有乘鸞女。
驚舊恨,遽如許。
江南夢斷橫江渚。
浪黏天、葡萄漲緑,半空煙雨。
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萍花寄取。
但悵望、蘭舟容與。
萬裏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
誰為我,唱《金縷》。
【注釋】 ①亂紅:落花。
②“寶扇”句:即白絹團扇,狀似圓月。
③乘鸞女:此指扇畫上的月宮仙女。
④葡萄漲緑:李白詩:“遙看漢水鴨頭緑,恰似葡萄初醅。”
⑤容與(yù):安閑的樣子。
⑥雲帆:李白《行路難》詩:“直挂雲帆濟滄海。”
【賞析】 此詞上片是靜景,並在靜景中體現出作者的內心幽情 ,下片為想象 ,承上“舊恨”展示心頭情感波瀾。
上片起首三句描繪詞人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時分,忽聞鶯聲婉轉,“流鶯語”,以細聆鶯囀來突出環境的幽寂,也即“鳥鳴山更幽”之意。環顧四周,但見地上點點青苔,片片落花,說明春光已盡,令人不勝惋惜 。“吹盡”兩句,進一層描寫庭院景象,通過殘花吹盡 、楊柳自舞的物象 ,勾勒出暮春時節的寂寥景況,渲染出詞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漸暖靄 ”三句 ,先從時節轉移寫起。春去夏來,暖風帶來初夏的暑熱,由於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寶扇:這是一把布滿塵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隱約可見的那位月宮“乘鸞女”卻使他陷入了沉思。關於“乘鸞女 ”,原本有着一個月中仙女的傳說。據說唐明皇在九月十五遊月宮,“見素娥千餘人,皆皓衣乘白鸞”(《 竜城錄》)。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畫像,引起他的聯想 ,勾起了他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舊恨”,使他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是那“ 舊恨”,竟會如此猛烈地涌上心頭。
過片“江南”三句,是說昔年樂事已成而今“舊恨”,伊人遠去,猶如乘鸞仙女,無由再見。“江南”,是昔日相會之地 ;“夢斷”則是說舊時情事如昨夢前塵,已成過去,故言“斷 ”。夢已斷而復思之,意承上“驚舊恨”而來,以下即寫所思江南其地其人。洲渚橫江,江水緑漲,江浪拍天,化為半空煙雨。先寫江景,為下文鋪墊。李白《襄陽歌》:“遙看江水鴨頭緑 ,恰似葡萄初醱醅。”這裏“葡萄漲緑”即本李白詩 。“無限”三句,遙想伊人倚樓凝望,但見煙波蒼茫,情思無限,能采蘋花寄我否?“采蘋”由上“江渚”生發,所謂“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柳惲《江南麯 》)。而采蘋以寄所思之故人 ,古詩中不少見。“誰采蘋花寄與”從男子方面着想 :果采蘋花寄與我否?采得後能寄到否?我也衹能悵然想望着她泛蘭舟容與於江上吧。這裏意思當從《楚辭·九歌》化出。《湘夫人》雲:“搴汀洲兮杜若,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容與”多義詞,此為閑暇自得貌 ,言欲寄無由,衹能從容等待。“萬裏”兩句,更深一層,寫兩人之間隔着千山萬水,舟船難通,衹能目送徵鴻,黯然魂銷。結末兩句深恨無人為自己唱起《金縷麯 》。《金縷 》即杜秋娘所唱《金縷衣 》。其辭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有深悔年少光陰虛過之意。
關註在《題石林詞》中對葉夢得的詞評論道:“味其詞婉麗,綽有溫、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突之,能於簡淡時出雄傑 ”。此詞風格婉麗,是葉氏早期之作中的精品。
【賞析2】
此詞應是詞人晚年居福州時所作。上闋敘述作者初夏午睡起來,對花事凋零的殘春景象的感嘆,“吹盡殘花”兩句,隱含着影射時局之意。睹“寶扇”而“重尋明月影”,有嘆惜山河破碎之意。“驚舊恨”,當是念及靖康之恥。下闋寫遙望江山,觸景生情。抒寫了由於大江橫截,有傢不能歸的悵恨。“采花”而“悵望蘭舟”,化用柳宗元詩句,表達對有高風亮節的人的懷念之情。“萬裏雲帆”應理解為對抗金大潮的期待。
兩淮不辨牛馬,輕浪舞回風。
獨倚高臺一笑,圉圉遊魚來往,還戲此波中。
危檻對千裏,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
鵬飛鯤化何有,滄海漫衝融。
堪笑E44C溪遺老,白首直鈎溪畔,歲晚忽衰翁。
功業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裏,一醉與君同。
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
平生豪氣安在,瀋領為誰雄。
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賞析】 作者葉夢得(1077-1148),祖籍蘇州吳縣,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故為湖州烏程人。1097年中進士。高宗朝,除尚書右丞、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移知福州,提舉洞霄宮。老居湖州弁(卞)山,有《石林集》。
《樂府雅詞》此首題作:“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餘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嶽德弓強二石五鬥,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前一夕大風,是日始寒。”這裏轉錄《全宋詞》,以便鑒賞本篇時作參考。
吟讀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愛國熱忱所感動。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帶病登城巡視,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奪去的土地,不能收復,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悵,那又怎麽辦呢?一味地藉酒澆愁嗎?不,他還要“與客習射”,走馬練武,於是就出現了“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的場面,“將領嶽德,弓強二石五鬥,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詞作者曾為抗擊金兵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年事已高,還想與客走馬比武,以振當年雄風,卻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報效祖國於疆場,衹好回首長望北方的雲中郡,那魏尚和李廣奮勇抗擊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嘆病老,而是熱切地關註着國傢和民族的命運,衹因為報國有心、回天無力而抱愧和感喟。雖有力不從心的悲慨,卻仍然豪氣逼人,給人以激勵和振奮。
上半闋前四句寫“霜降”、“碧天”、“秋事”、“西風”、“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氣候已經開始寒冷起來。“起瞰”三句,寫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風之後的寒夜,登上高城,遙望北方大片淪陷了的土地,無奈與客同飲,藉酒澆愁,說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動。“疊鼓”二句寫武士操練、演習騎射的熱鬧場景:天將破曉,鼓棰小擊,聲聲細密而急促;鬧鼓聲中,武士飛馬上場,拉弓搭箭,射嚮目標。這是多麽令人振奮和躍躍欲試的場面啊!以上寫的都是客觀的景物和事象,卻又處處表現着作者的內在心情和心理。如:寫秋寒以表現作者的老病憂國;寫“起瞰”、夜飲等活動,以表現作者的國愁;寫騎射活動場面,以表現作者的愛國豪情和民族自強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寫得情景歷歷,意象生動,境界鮮明。
下半闋抒發議論,但那議論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設客爭笑問難,生活氣息極濃。所發感慨,同上半闋寫出的時令、氣候、活動場景緊密相連,所以毫不感覺突兀。“歲將晚”以下七句,說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說笑話,問他這個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邁氣概跑到哪裏去了?你往昔奔馬騎射為誰爭雄,還不是為了國傢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舉手拉弓,弦聲響處,便見有雙雁從遠空墮落。結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為國效力,抒發了“真堪愧”的悲涼、痛苦心情,然而他還在“回首望雲中”,嚮往歷史上抗擊異族侵略者的愛國志士。
關註《題石林詞》評說葉詞,說他“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於簡淡時出雄傑”。這篇《水調歌頭》係夢得晚年作品,用關註的話來評判,是符合實際的。毛晉《石林詞跋》也說作者葉夢得晚年“不作柔語殢人,真詞傢逸品也。”(呂晴飛)
等閑匹馬相過,乘興卻翛然。
十載悲歡如夢,撫掌驚呼相語,往事盡飛煙。
此會真難偶,此醉且留連。
酒方半,誰輕使,動離弦。
我歌未闋公去,明日復山川。
空有高城危檻,縹緲當筵清唱,餘響落尊前。
細雨黃花後,飛雁點遙天。
堤外柳煙深淺,碧瓦起朱樓。
分付平雲千裏,包捲騷人遺思,春色入簾鈎。
桃李盡無語,波影動蘭舟。
念謝公,平生志,在滄洲。
登臨漫懷風景,佳處每難酬。
卻嘆從來賢士,如我與公多矣,名跡竟誰留。
惟有尊前醉,何必問消憂。
那知一丘一壑,何處不堪藏。
須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雲鄉。
雅志真無負,來日故應長。
問騏驥,空矯首,為誰昂。
冥鴻天際,塵事分付一輕芒。
認取騷人生此,但有輕篷短楫,多製芰荷裳。
一笑陶彭澤,千載賀知章。
倚空千嶂橫起,銀闕正當中。
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誰和,何事偶君同。
莫恨歲華晚,容易感梧桐。
攬清影,君試與,問天公。
遙知玉斧初D96B,重到廣寒宮。
付與孤光千裏,不遣微雲點綴,為我洗長空。
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
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
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
歸來三徑重掃,鬆竹本吾傢。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鬍笳。
誰似東山老,談笑靜鬍沙。
【賞析】 靖康之難前,葉夢得幾次因獲罪於宦官而落職閑居。在其晚年,他退居於風景如畫的寫程卞山。該地北臨太湖,奇石封列,又有數萬藏書。他終日讀書賞景,嘯詠自娛,生活極為悠閑。可是,面對着日益嚴重的邊患和腐敗的朝政,他於心難平,不能忘卻抗金戰事,始終牽挂着國傢安危,此詞即為葉氏自敘平生、抒寫懷抱工作。詞的上片寫詞人的閑居生活,下片寫作者雖在傢閑居,卻對國事憂心忡忡。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時令。黃花盛開報來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一般多寫得蕭瑟,衰颯,這裏卻把秋景寫得很美,反映出詞人的開朗胸懷,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是怎麽平靜的,它是在為下邊的抒發感慨作勢。三、四兩句,點明住地:簡樸的房子,掩映在黃花叢中,外邊環繞着蜿蜒的小道。這是個幽靜偏僻的所在,很適合於過隱居生活。“為問”三句,為詞人的內心獨自;意謂自己乃隱居山林的老翁,不甘心閑居而又衹能空耗流光,徒增白發。此三句委婉麯折地表達出詞人對朝政的不滿,抒寫出自己壯志難酬、英雄空老的沉重感喟。歇拍兩句寫詞人走出了“小窗低戶”,沿着崎嶇的小路來到了太湖邊上,凝視着浩茫無際的滄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淨,綺麗的彩霞在波光裏閃動。此二句看似閑適、衝淡,卻孕育着詞人心中更為動蕩的情感波瀾。過片二句從空間上再一次感嘆自己的一事無成。“歸來”兩句化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竹猶存”。“本”字表現自己歸隱的决心。下邊陡轉:“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鬍笳。”他鬱結於心的就是這個“恨”——恨的是在蕭蕭的寒風裏,從北嚮南的新雁帶來了邊疆的訊息:強敵壓境,邊馬哀怨。這裏化用蔡琰《悲憤詩》“鬍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但換用“恨”、“悲”、“怨”幾個字,就顯得比原詩更加蒼涼激楚,構成了這幾句詞語的基調,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流露出對於當朝割讓大片土地換取偏安局面的不滿情緒。就是這個大恨梗塞於胸,使得他“小窗低戶”,不能安居;黃花、鬆竹無心觀賞;萬頃碧波也無意領略。結拍兩句隱然以從隱居的東山進入仕途並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的東晉名相謝安自況,抒寫了自己雖退隱而心懷天下的情懷。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鬍沙”化來,表現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誰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願為謝安而不可得的感慨。
在詞人的晚年,退隱與國事是矛盾的:他想在卞山以山水自娛,但又無法忘懷國傢的安危,時刻惦念着抗金戰事。這種矛盾而又痛苦的心態,在此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在詞人矛盾復雜的感情中,對國傢命運的關註是主要的,所以詞的末句纔顯得激越凄楚而慷慨悲涼。
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戈戟雲橫。
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
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
漫雲濤吞吐,無處問豪英。
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
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賞析】 此為懷古傷今之作 ,寫於紹興三年(1133 )前後,是作者被排擠出朝後復雜心態的反映。詞的上片是對淝水之戰的回想,下片寫作者的感慨。全詞抒發了對時局的感慨以及深沉的愛國情懷。宋人關註稱贊葉詞“ 其詞婉麗 ,綽有溫、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實之 ,能於簡淡中出雄傑 ,合處不減靖節、東坡之妙。”(《題材詞》)此詞即是一首“簡淡中出雄傑的作
品。”
上片追憶淝水之戰。開頭三句從眼前的城和水寫起下一“迷”字,給全篇營造出深沉、蒼涼的歷史縱深感 ,並且預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題。以下七句,集中寫淝水之役。這幾句,先用渲染法,塑造出謝傢子弟的英武形象,然後用對比和反襯法表現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大勝異族的輝煌戰績。“烏衣”,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晉代曾是王、謝等名門貴族居住的地方 。淝水之戰中 ,謝安的弟弟謝石,侄兒謝玄,兒子謝琰等年輕將領顯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所以詞中說“烏衣年少”。“芝蘭秀發”用《世說新語》中謝玄的話“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比喻年輕有為的子弟 。“戈戟雲橫 ”,字面的意思是:戈戟等武器象陣雲一樣橫列開去,在這裏有雙關作用,一是藉指東晉部隊的軍容、軍威,一是暗用《世說新語》中“見鐘士季(會)如觀武庫,但睹戈戟 ”的典故 ,贊譽謝安等人滿腹韜略、足智多謀 。“驕兵”指苻堅的軍隊。“奔鯨”,謝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 》:“長蛇固能剪,奔鯨自此曝。”《文選》李善註說:“奔鯨,喻堅也。”
下片用麯筆、逆筆抒寫詞人面對陳跡、回首往事而生發的深深感慨 。“千載”三句仍從眼前落墨,在上下兩闋之間起着過渡作用 :把這三句同“望長淮、依然繞孤城”對看,那麽詞人分明是在喟嘆“山河依舊 ,古人不再”;把這幾句同“漫雲濤吞吐,無處問豪英”對看,則一說草木皆兵,一說朝中無人,作者懷古的用意差不多全在其中了 。“漫雲濤吞吐,無處問豪英 ”正面寫對英雄的仰慕 ;“信勞生 、空成今古 ”卻從反面說謝氏子侄勞碌為國 ,也不過空成過去 。“笑我來何事愴遺情”從反面說“我”不必為往事悲傷,好象是作者的自我否定;結拍三句,卻又明明在訴說豪情受到冷落後的強烈不滿(句中那個“獨”字,反映了比與孝武帝“共”聽桓箏的謝安更加寂寞的處境)。
詞之下片 ,正說、反說、直筆、麯筆交替使用,將詞意層層推進。這種寫法,使詞人的浩蕩心事表達得迴旋往復,委婉麯折。
笑春工多思,留連底事,猶未輕回。
應為瑤刀裁翦,容易惜花開。
試嚮湖邊望,幾處寒梅。
好是緑莎新徑,剩安排芳意,特地重栽。
便從今追賞,莫遣暫停杯。
有千株、深紅淺白,倩緩歌、急管與相催。
憑看取,暖煙細靄,先到高臺。
漫煙波千頃,雲峰倒影,空翠成堆。
可是溪山無主,佳處且徘徊。
暮雨捲晴野,落照天開。
老去餘生江海,伴遠公香火,猶有宗雷。
便何妨元亮,攜酒間相陪。
寄清談、芒鞋筇杖,更盡驅、風月入尊罍。
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
漫飄然欲去,悠然且止,依舊山西。
十畝荒園未遍,趁雨卻鋤犁。
敢忘鄰翁約,有酒同攜。
況是岩前新創,帶小軒橫絶,鬆桂成蹊。
試憑高東望,雲海與天低。
送滄波、浮空千裏,照斷霞、明滅捲晴霓。
君休笑,此生心事,老更瀋迷。
歸去來兮秋已老,鬆菊三徑猶存。
稚子歡迎,飄飄風袂,依約舊衡門。
琴書蕭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悵萍梗無根,天涯行已遍,空負田園。
去矣何之窗戶小,容膝聊倚南軒。
倦鳥知還,晚雲遙映,山氣欲黃昏。
此還真意,故應欲辨忘言。
萬頃孤光雲陣捲,長笛吹破層陰。
洶涌三江,銀濤無際,遙帶五湖深。
酒闌歌罷,至今鼉怒竜吟。
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難尋。
縹緲高城風露爽,獨倚危檻重臨。
醉倒清尊,姮娥應笑,猶有嚮來心。
廣寒宮殿,為予聊藉瓊林。
倒捲回潮目盡處,秋水黏天無壁。
緑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
追尋如夢,漫餘詩句猶傑。
聞道尊酒登臨,孫郎終古恨,長歌時發。
萬裏雲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
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
當時曾照,更誰重問山月。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時,登鎮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詞步蘇軾名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原作之韻,在構思和謀篇上與東坡之詞有頗多類似。
詞的上片是藉景抒懷。起句“ 雲峰橫起”,奇峰突起 ,氣勢不凡。下句“障吳關三面”,是寫雲峰分佈情景:雲霧繚繞的山峰象屏障一樣把古吳國所屬地區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東、西、南三面。吳關,泛指吳國轄境,此處指今江蘇沿江一帶。接下去“真成尤物 ”,是作者對雲峰的贊嘆。尤物,原意指尤異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這裏藉指雲峰的奇特可愛。
緊接以下兩句寫從江幹極目望去,回潮倒捲之處,水天渾然一體,無邊際可尋。這句是用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無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詞意,押“壁”字韻,可謂天衣無縫。一個“秋”字點出時令 。下面五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面說過,作者曾兩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時不過五十歲多一點,還不算老,“緑鬢人歸”,回去時頭髮還是青的;可是這次重返故地,已是過了花甲的人了,人雖還活着,但已是滿頭白發,回想當年情景,有如大夢一場 ,衹有詩情未減,下筆仍象往日那樣雄渾奔放。
作者在這裏雖然感到年歲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並無傷感情緒,還以“詩句猶傑”自豪,胸襟是很開朗的。
詞的下片 ,則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興起了一係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東漢末年崛起江東的孫策,也常攜酒登臨此山遊宴,時而引吭高歌。當時孫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壯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飲恨千秋。“萬裏”以下五句,應是作者興盡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後的思想活動。他嚮西望去,萬裏濃雲綿亙,此時北岸臨江的瓜步一帶,夕陽正照着軍營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聲隨着秋風飄來,詞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區已被金兵占領,南宋政權岌岌可危,收復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師北定中原 ,大軍直入金人腹地 ,以實現舉國父老的願望 。“窮髮”一詞出自《莊子·逍遙遊》,指最遙遠的北方,詞裏是指金人的後方,“吞窮髮”也就是嶽飛所說的“直搗黃竜府”之意。這幾句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思想。結尾兩句,寫月亮從東山升起了,就是這個月亮,曾照遍古往今來的人,其中既有孫策,也有率軍南下進駐瓜步的北魏太武帝,當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證。這些歷史事件,可是有誰去問過它呢 !“更誰重問山月”這一結句,既有景又有情,讓人回味無窮。
宋人王灼認為葉夢得詞“ 學東坡者,葉少藴、蒲大受亦得六七”(《 碧雞漫志》);清人馮煦也認為他的詞“挹蘇氏之餘波”(《宋六十一傢詞選例言》)。這樣的評價較為中肯 。這首詞雖似東坡詞之神俊 ,但行文有緻虛實相生 ,情調健康且氣緻生動自然 ,自有一些可嘉許之處。
滿川煙草,殘照落微明。
縹緲危欄麯檻,遙天盡、日腳初平。
青林外,參差暝靄,縈帶遠山橫。
孤城。
春雨過,緑陰是處,時有鶯聲。
問落絮遊絲,畢竟何成。
信步蒼苔繞遍,真堪付、閑客閑行。
微吟罷,重回皓首,江海渺遺情。
此心長在,秋水共澄明。
底事經年易判,驚遺恨、悄悄難平。
臨風處,佳人萬裏,霜笛與誰橫。
長城。
誰敢犯,知君五字,元有詩聲。
笑茅捨何時,歸計真成。
緑鬢朱顔老盡,柴車在、行即終行。
聊相待,狂歌醉舞,雖老未忘情。
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
斷送殘花又老,春波淨、湖水初平。
誰重到,雕闌盡日,遙想畫橋橫。
高城。
凝望久,何人為我,重唱餘聲。
問桃李如今,幾處陰成。
老去從遊似夢,尊前事、空有經行。
猶能記,殷勤寄語,多謝故人情。
滿芳枝凝露,為誰裝飾。
便嚮尊前拚醉倒,古今同是東籬側。
問何須、特地賦歸來,拋彭澤。
順首去,年時節。
開口笑,真難得。
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
霜鬢不辭重插滿,他年此會何人憶。
記多情、曾伴小闌幹,親攀摘。
春欲半,猶自探春消息。
一眼平蕪看不盡,夜來小雨催新碧。
笑去年、攜酒折花人,花應識。
蘭舟漾,城南陌。
雲影淡,天容窄。
繞風漪十頃,暖浮晴色。
恰似槎頭收釣處,坐中仍有江南客。
問何如、兩槳下苕溪,吞雲澤。
鱸膾蒓羹,萬裏水天相續。
扁舟凌浩渺,寄一葉、暮濤吞沃。
青D72A笠,西塞山前,自翻新麯。
來往未應足。
便細雨斜風,有誰拘束。
陶寫中年,何待更須絲竹。
鴟夷千古意,算入手、比來尤速。
最好是,千點雲峰,半篙澄緑。
又看青子映簾櫳。
冰雪肌膚誰復見。
清淺。
尚餘疏影照晴空。
惆悵年年桃李伴。
腸斷。
衹應芳信負東風。
待得微黃春亦暮。
煙雨。
半和飛絮作濛濛。
睡痕初破水風涼。
過雨歸雲留不住。
何處。
遠村煙樹半微茫。
莫笑經年人老矣。
歸計。
得遲留處也何妨。
老子興來殊不淺。
簾捲。
更邀明月坐鬍床。
兩山浮影轉螭頭。
付與詩人都總領。
風景。
更逢仙客下瀛洲。
裊裊涼風吹汗漫。
平岸。
遙空新捲絳河收。
卻怪姮娥真好。
須記。
探支明月作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