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Li Yi
喜见外弟又言别

喜见外弟又言别
喜见外弟又言别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After these ten torn wearisome years
  We have met again. We were both so changed
  That hearing first your surname, I thought you a stranger –
  Then hearing your given name, I remembered your young face....
  All that has happened with the tides
  We have told and told till the evening bell....
  Tomorrow you journey to Youzhou,
  Leaving autumn between us, peak after peak.

【白話文】 經過了十年的亂離之後,
長大後在異地忽然相逢。
初見動問尊姓使我驚訝,
說名字纔憶起舊時面容。
別後經歷多少滄海桑田,
長談直到山寺敲響暮鐘。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
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幾重?

【注釋】 1、外弟:表弟。
2、滄海: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
3、巴陵:現湖南省嶽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賞析】 這是一首寫表兄弟因亂離闊別之後,忽然相逢又匆匆別離之詩。初問姓氏,心已驚疑,待知姓名,即憶起舊容,於是化驚為喜。敘談傷亂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詩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再現了亂離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讀來親切感人。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詩人同表弟(外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為題材的小詩中,它歷來引人註目。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裏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生於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後的藩鎮混戰、外族入侵等戰亂。三是說二人分手於幼年,“長大”纔會面,這意味着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頗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現出這次重逢的戲劇性。
頷聯“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正面描寫重逢。他們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寫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中的情景顯然不同。互相記憶猶新纔可能“疑夢”,而李益和表弟卻已經對面不能相認了。看來,他們是邂逅相遇。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作了生動的描繪。面對陌生人,詩人客氣地詢問:“貴姓?”,不由暗自驚訝。對一個似未謀面者的身份和來意感到驚訝。
下句“稱名”和“憶舊容”的主語,都是作者。經過初步接談,詩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十年前還在一起嬉戲的表弟。詩人一邊激動地稱呼表弟的名字,一邊端祥對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記憶中關於表弟的印象。想來,他當時還曾說:你比從前……。
詩人從生活出發,抓住了典型的細節,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為讀者所領略了。
十年闊別,一朝相遇,該有多少話語要說!頸聯“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表現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裏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兩人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纔停下話音。敘談時間長,正表明他們情誼的深長。“暮天鐘”並不是單純作為日暮的標志而出現的。它表明二人敘談得十分入神,以至顧不上觀望天色的變化,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衹有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纔使他們意識到原來已是黃昏。作者在這一聯,避實就虛,擇取了敘舊時間很長這個側面,表現出二人歡聚時的熱烈氣氛和激動心情。
前六句,從久別,到重逢,到敘舊,寫“喜見”,突出了一個“喜”字;七、八句轉入“言別”。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的畫圖:“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點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嶽陽)的道路,這裏提示了表弟即將遠行的去嚮。“秋山又幾重”則是通過重山阻隔的場景,把新的別離,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用“秋”形容“山”,於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藴着作者傷別的情懷。不是從宋玉開始,就把秋天同悲傷聯繫在一起了麽?“幾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使後會難期的惆悵心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不以奇特警俗取勝,而以樸素自然見長。詩中的情景和細節,似曾人人經歷過的,這就使人們讀起來,感覺十分親切。詩用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委婉藴藉地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深重的動亂之感。(範之麟)

江南麯
李益 Li Yi
江南曲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Since I married the merchant of Qutang
  He has failed each day to keep his word....
  Had I thought how regular the tide is,
  I might rather have chosen a river-boy.

【白話文】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婦,他天天把相會的佳期耽誤。
早知潮水的漲落這麽守信,還不如嫁一個弄潮的丈夫。

【注釋】 1、江南麯:古代歌麯名。
2、賈:商人。
3、潮有信: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間,叫"潮信"。
又稱江南詞

【賞析】 這是一首寫商婦候夫不歸的閨怨詩。詩的首二句,以商婦口吻,道破夫外出經商,獨守空閨的孤寂。後二句,寫商婦想入非非,悔不嫁個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語言平實,不事雕飾,空閨苦,怨夫情,躍然紙上。"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看似輕薄荒唐,實則情真意切。 從"早知"二字,可見商婦並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癡情癡語。

[鑒賞]
這是一首閨怨詩。在唐代,以閨怨為題材的詩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思徵夫詞;一是怨商人語。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社會背景的。由於唐代疆域遼闊,邊境多事,要徵調大批將士長期戍守邊疆,同時,唐代商業已很發達,從事商品遠途販賣、長年在外經商的人日見增多,因而作為這兩類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閨獨守,過着孤單寂寞的生活。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必然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抒寫她們怨情的詩也就大量出現了。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傳出了一位商人婦的口吻和心聲。詩的前兩句“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所講的是一件可悲、可嘆的事實,所用的語言卻平淡、樸實,沒有作任何刻畫和烘染。我們在欣賞詩歌時會發現,有的詩句要藉助於刻畫和烘染,而有的詩句卻正是以平實見長的。它們往往在平實中見情味,以平實打動讀者。這是因為,其所寫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感染力量,其表現手段愈平實,愈能使讀者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原形,從而也更容易吸引讀者。這兩句就收到了這樣的藝術效果。而且,就一首詩而言,在佈局上要平、奇相配。詩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敘說力求平實,是為了與下半首中即將出現的奇想、奇語形成對照,取得平衡。

  下半首“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兩句,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麯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少婦的怨情。根據上半首的內容,如果平鋪直敘寫下去,也許應當讓這位少婦抱怨夫婿的無信,訴說自身的苦悶;但讀者萬萬意料不到,詩人竟然讓這位少婦異想天開,忽然想到潮水有信,因而悔不嫁給弄潮之人。這就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更深刻地展示了這位少婦的苦悶心情。其實,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寧願“嫁與弄潮兒”,既是癡語、天真語,也是苦語、無奈語。這位少婦也不是真想改嫁,這裏用了“早知”二字,衹是在極度苦悶之中自傷身世,思前想後,悔不當初罷了。

  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認為李益的這首詩與張先《一叢花令》中“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諸句,都是“無理而妙”。鐘惺在《唐詩歸》中評這首詩說:“荒唐之想,寫怨情卻真切。”黃叔燦在《唐詩箋註》中說:“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語。乃知《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是怨悵之極詞也。”應當說,這首詩的妙處正在其落想看似無理,看似荒唐,卻真實、直率地表達了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的怨情,與其說它是無理、荒唐之想,不如說它是真切、情至之語。這裏,因盼夫婿情切,而怨夫婿之不如“潮有信”;更因怨夫婿情極,而産生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的非非之想。這一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過程,正合乎這位詩中人的心理狀態,並不違反生活真實。

  唐代有些名詩人善於從民歌吸取營養,特別在他們所寫的絶句中有不少風貌接近民歌的作品。這首詩就富有濃厚的民歌氣息。它的詩題《江南麯》,本是一個樂府民歌的舊題,是《江南弄》七麯之一。詩人選擇這一題目來寫這樣的內容,其有意模仿民歌,更是顯而易見的。

  (陳邦炎)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Li Yi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The sand below the border-mountain lies like snow,
  And the moon like frost beyond the city-wall,
  And someone somewhere, playing a flute,
  Has made the soldiers homesick all night long.

【白話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注釋】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3、蘆管:笛子。

【賞析】 (一)
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徵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麯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二)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裏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綫。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裏的丘陵上,聳立着一排烽火臺。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嚮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絶而意不絶,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藴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絶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陳志明)

從軍有苦樂行(時從司空魚公北徵)
李益 Li Yi
  勞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觴。從軍有苦樂,此麯樂未央。
  僕居在隴上,隴水斷人腸。東過秦宮路,宮路入鹹陽。
  時逢漢帝出,諫獵至長楊。詎馳遊俠窟,非結少年場。
  一旦承嘉惠,輕身重恩光。秉筆參帷帟,從軍至朔方。
  邊地多陰風,草木自凄涼。斷絶海雲去,出沒鬍沙長。
  參差引雁翼,隱轔騰軍裝。劍文夜如水,馬汗凍成霜。
  俠氣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眥死路傍。
  北逐驅獯虜,西臨復舊疆。昔還賦餘資,今出乃贏糧。
  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寄語丈夫雄,若樂身自當。
登長城(一題作塞下麯)
李益 Li Yi
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漢傢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妾本蠶傢女,不識貴門儀。藁砧持玉斧,交結五陵兒。
  十日或一見,九日在路岐。人生此夫婿,富貴欲何為。
  楊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婦人貴結發,寧有再嫁資。
  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寧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
  藍葉鬱重重,藍花若榴色。少婦歸少年,華光自相得。
  誰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義即夫婿,無義還他人。
  愛如寒爐火,棄若秋風扇。山嶽起面前,相看不相見。
  丈夫非小兒,何用強相知。不見朝生菌,易成還易衰。
  徵客欲臨路,居人還出門。北風河梁上,四野愁雲繁。
  豈不戀我傢,夫婿多感恩。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
  少婦馬前立,請君聽一言。春至草亦生,誰能無別情。
  殷勤展心素,見新莫忘故。遙望孟門山,殷勤報君子。
  既為隨陽雁,勿學西流水。嘗聞生別離,悲莫悲於此。
  同器不同榮,堂下即千裏。與君貧賤交,何異萍上水。
  托身天使然,同生復同死。
送遼陽使還軍
李益 Li Yi
  徵人歌且行,北上遼陽城。二月戎馬息,悠悠邊草生。
  青山出塞斷,代地入雲平。昔者匈奴戰,多聞殺漢兵。
  平生報國憤,日夜角弓鳴。勉君萬裏去,勿使虜塵驚。
賦得早燕送別
李益 Li Yi
  碧草縵如綫,去來雙飛燕。長門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繞不息,檐寒窺欲遍。今至隨紅萼,昔還悲素扇。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
秋晚溪中寄懷大理齊司直(時齊分司洛下,有東山之期)
李益 Li Yi
  鳳翔屬明代,羽翼文葳蕤。昆侖進琪樹,飛舞下瑤池。
  振儀自西眷,東夏復分釐。國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寧桁楊肅,芳輝蘭玉滋。明質鶩高景,飄颻服纓綏。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雲司。況復空岩側,蒼蒼幽桂期。
  歲寒坐流霰,山川猶別離。浩思憑尊酒,氛氳獨含辭。
溪中月下寄楊子尉封亮
李益 Li Yi
  蘅若奪幽色,銜思恍無悰。宵長霜霧多,歲晏淮海風。
  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露凝朱弦絶,觴至蘭玉空。
  清光液流波,盛明難再逢。嘗恐河漢遠,坐窺煙景窮。
  小人諒處陰,君子樹大功。永願厲高翼,慰我丹桂叢。
春晚賦得餘花落(得起字)
李益 Li Yi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蝶舞繞應稀,鳥驚飛詎已。
  衰紅辭故萼,繁緑扶雕蕊。自委不勝愁,庭風那更起。
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李益 Li Yi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今來我訪舊,淚灑白雲天。
  詎欲匣孤響,送君歸夜泉。撫琴猶可絶,況此故無弦。
  何必雍門奏,然後淚潺湲。
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別今追贈以詩
李益 Li Yi
  明鏡出匣時,明如雲間月。一別青春鑒,回光照華發。
  美人昔自愛,鞶帶手中結。願以三五期,經天無玷缺。
置酒行
李益 Li Yi
  置酒命所歡,憑觴遂為戚。日往不再來,茲辰坐成昔。
  百齡非久長,五十將半百。鬍為勞我形,己須還復白。
  西山鸞鶴群,矯矯煙霧翮。明霞發金丹,陰洞潛水碧。
  安得凌風羽,崦嵫駐靈魄。無然坐衰老,慚嘆東陵柏。
長社竇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李益 Li Yi
  旦隨三鳥去,羽節凌霞光。暮與雙鳧宿,雲車下紫陽。
  天壇臨月近,洞水出山長。海嶠年年別,丘陵徒自傷。
觀回軍三韻
李益 Li Yi
  行行上隴頭,隴月暗悠悠。萬裏將軍沒,回旌隴戍秋。
  誰令嗚咽水,重入故營流。
華山南廟
李益 Li Yi
  陰山臨古道,古廟閉山碧。落日春草中,搴芳薦瑤席。
  明靈達精意,仿佛如不隔。岩雨神降時,回飆入鬆柏。
  常聞坑儒後,此地返秦璧。自古害忠良,神其輔宗祏.
喜邢校書遠至對雨同賦遠晚飯阮返五韻
李益 Li Yi
  雀噪空城陰,木衰羈思遠。已蔽青山望,徒悲白雲晚。
  別離千裏風,雨中同一飯。開徑說逢康,臨觴方接阮。
  旅宦竟何如,勞飛思自返。
城西竹園送裴佶王達
李益 Li Yi
  葳蕤凌風竹,寂寞離人觴。愴懷非外至,沉鬱自中腸。
  遠行從此始,別袂重凄霜。
月下喜邢校書至自洛
李益 Li Yi
  天河夜未央,漫漫復蒼蒼。重君遠行至,及此明月光。
  華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客心定何似,餘歡方自長。
北至太原
李益 Li Yi
  炎祚昔昏替,皇基此鬱盤。玄命久已集,撫運良乃艱。
  南厄羊腸險,北走雁門寒。始於一戎定,垂此億世安。
  唐風本憂思,王業實艱難。中歷雖橫潰,天紀未可幹。
  聖明所興國,靈嶽固不殫。咄咄薄遊客,斯言殊不刊。
入華山訪隱者經仙人石壇
李益 Li Yi
  三考四嶽下,官曹少休沐。久負青山諾,今還獲所欲。
  嘗聞玉清洞,金簡受玄籙。夙駕升天行,雲遊恣霞宿。
  平明矯輕策,捫石入空麯。仙人古石壇,苔繞青瑤局。
  陽桂凌煙紫,陰羅冒水緑。隔世聞丹經,懸泉註明玉。
  前驚羽人會,白日天居肅。問我將緻辭,笑之自相目。
  竦身雲遂起,仰見雙白鵠。墮其一紙書,文字類鳥足。
  視之了不識,三返又三復。歸來問方士,舉世莫解讀。
  何必若蜉蝣,然後為跼促。鄙哉宦遊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勞歌叩山木。
  手中青銅鏡,照我少年時。衰颯一如此,清光難復持。
  欲令孤月掩,從遣半心疑。縱使逢人見,猶勝自見悲。
華陰東泉同張處士詣藏律師兼簡縣內同官因寄齊中書
李益 Li Yi
  蒼崖抱寒泉,淪照洞金碧。潛鱗孕明晦,山靈閟幽賾。
  前峰何其詭,萬變窮日夕。鬆老風易悲,山秋雲更白。
  故人邑中吏,五裏仙霧隔。美質簡瓊瑤,英聲鏗金石。
  煩君竟相問,問我此何適。我因贊時理,書寄西飛翮。
  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澤。大國本多士,荊岑無遺璧。
  高網彌八紘,皇圖明四闢。群材既兼暢,顧我在草澤。
  貴無身外名,賤有區中役。忽忽百齡內,殷殷千慮迫。
  人生已如寄,在寄復為客。舊國不得歸,風塵滿阡陌。
首頁>> 文學>>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