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來人少,雲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Few pilgrims venture climbing to a temple so wild,
Up from the lake, in the mountain clouds.
...Sunset clings in the old defences,
A stone gong shivers through the empty wood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what remains?
Nothing but the great River.
【白話文】 登上吳公臺,觀賞這零落的古跡,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懷鄉的心情。
荒山野寺,來此旅遊的人太少了,
因為山太高水太深,隔斷了路程。
夕陽映着吳公臺舊壘,依依不去,
空蕩的山林中,回響清冷的磬聲。
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
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注釋】 ①吳公臺:在今揚州北。
②搖落:零落,凋落。指秋來草木衰謝。望鄉心:眺望故鄉的心情。
③舊壘:指吳公臺。寒磬(qìng):寒空中傳來的磬聲。
④惆悵:失意。南朝:指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賞析】 這是一首吊古詩,觀賞前朝古跡的零落,不禁感慨萬端。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感慨,即景生情。中間兩聯寫古跡零落,遊人罕至之悲涼。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有人認為,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裏,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着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嚮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衹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
罷官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復何之。
Commanding a hundred thousand men;
Today, dismissed and dispossessed,
In your old age you remember glory.
Once, when you stood, three borders were still;
Your dagger was the scale of life.
Now, watching the great rivers, the Jiang and the Han,
On their ways in the evening, where do you go?
【白話文】 你是老了流落的徵南將軍,
當年曾經帶領過十萬雄師。
罷官返鄉後沒有任何産業,
年老還留戀着賢明的聖主。
你曾獨自鎮守三邊的疆土,
捨生忘死衹有寶劍纔深知。
面對着漢水渺渺無邊無垠,
垂暮之年的你將要去何處?
【注釋】 ①驅:統帥。
②舊業:在家乡的産業。明時:對當時朝代的美稱。
③三邊:指漢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此處泛指邊疆。“輕生”句意為捨身為國,出生入死,衹有隨身寶劍知道。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以深摯的感情頌揚了將軍的英雄氣概、忠勇精神和所建的功績,對老將晚年罷歸流落的遭遇表示了無限的同情。詩的前六句,都是刻劃老將的形象的,用語豪壯,如“曾驅十萬師”,“獨立三邊靜”,老將的神威形象就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力。“輕生一劍知”則是表現老將如何捨身為國,英勇奮戰。結尾一聯,寓情於景,以景襯情,含蓄地表現老將日暮途窮的不幸遭遇,情調悲愴,感人至深。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嚮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Still I wave my hand and sob,
For the flying bird is lost in space
Beyond a desolate green mountain....
But now the long river, the far lone sail,
five lakes, gleam like spring in the sunset;
And down an island white with duckweed
Comes the quiet of communion.
【白話文】 遙望你的船,已駛嚮煙水空茫的地方;
我依然不停地揮手,淚水沾濕了手巾。
你象飛鳥一樣,此行真不知漂泊何處;
青山雖美,卻衹能增添送行人的傷心。
無盡江水載着你的船兒,漸去漸遠了;
去江南欣賞:夕照下五湖春色的芳馨。
誰能看見,我眷懷故友徘徊汀洲之上?
滿腔相思之苦,衹能愁對河邊的白蘋!
【注釋】 1、飛鳥:比喻遠行的人。
2、沒何處:側寫作者仍在凝望。
3、空嚮人:枉嚮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4、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後,當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這裏指太湖。
5、誰見兩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惲《江南麯》:"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衹言行路遠。"汀洲:水中可居之地,這裏指江岸。白蘋:一種水草,花白色,故名。
【賞析】 這是首送別詩,寫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嚮煙水迷蒙的遠方駛去,但詩人還在嚮他灑淚揮手送別。漸漸地,看不見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鳥在飛着,不知它們要飛往何處;遠處衹有青山默默地對着詩人。朋友乘坐的船兒沿長江嚮遠處去了,詩人在斜陽裏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將遊五湖的情景。就這樣離別了,誰知道詩人對朋友的悠悠相思呢?詩人藉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恨,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鑒賞]
這首送別詩,着意寫與友人離別時的心情。詩人藉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緒。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詩題雖是“餞別”,但詩中看不到餞別的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沒有提及。詩一開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裏不詳)已經登舟遠去,小船行駛在浩渺的長江之中。詩人遠望着煙水空茫的江面,頻頻揮手,表達自己依依之情。此時,江岸上衹留下詩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讀者已無從知道,但從詩人送別的舉動,卻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別的情景。筆墨集中凝煉,構思巧妙。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係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他沒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藉送別處長江兩岸的壯闊景物入詩,用一個“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江中煙水、岸邊青山、天上飛鳥都來烘托自己的惆悵心情。
第三句是實寫又是虛擬,詩中“飛鳥”隱喻友人的南遊,寫出了友人的遠行難以預料,傾註了自己的關切和憂慮。“沒”字,暗扣“望”。“何處”則點明凝神遠眺的詩人,目光久久地追隨着遠去的友人,愁思綿綿,不絶如縷。真誠的友情不同於一般的客套,它不在當面應酬,而在別後思念。詩人對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這別後的獨自久久凝望上。這使人聯想到《三國演義》描寫劉備與徐庶分別時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總是有限的。朋友遠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別後更誰相伴?衹見一帶青山如黛,依依嚮人。一個“空”字,不衹點出了被送的人是遠了,同時烘托出詩人此時空虛寂寞的心境。回麯跌宕之中,見出詩人藉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兩句,從字面上看,似乎衹是交代了朋友遠行的起止:友人的一葉風帆沿江南去,漸漸遠行,抵達五湖(當指太湖)畔後休止。然而,詩句所包含的意境卻不止於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長江盡頭,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詩人的心卻追隨友人遠去一直伴送他到達目的地。你看,在詩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不正在夕陽燦照的太湖畔觀賞明媚的春色嗎!
詩的最後,又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場來。詩人站在汀洲之上,對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着無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應,離思深情,悠然不盡。
(李琳)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I find a footprint on the moss,
A while cloud low on the quiet lake,
Grasses that sweeten an idle door,
A pine grown greener with the rain,
A brook that comes from a mountain source –
And, mingling with Truth among the flowers,
I have forgotten what to say.
【白話文】 為請教常道士我一路尋找而來,
苔痕中可清晰辨認出我的足跡。
白雲依傍着水中清靜的小洲渚,
閑適的柴門卻被奇花瑤草遮閉。
山雨過後欣賞山中蒼鬆的翠色,
沿着山勢行走來到溪流發源地。
溪中花影和禪意我全都能領悟,
見到常道士默然相對忘了話題。
(劉建勳)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溪花兩句:因悟禪意,故也相對忘言。禪: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賞析】 詩是寫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別的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結構嚴密緊湊,層層扣緊主題。
詩題為"尋",由此而發,首兩句一路"尋"來,頷聯寫遠望和近看,"尋"到了隱士的居處。頸聯寫隱者不在,看鬆尋源,別有情趣。最後寫"溪花自放"而"悟"禪理之無為,即使尋到了常道士,也衹能相對忘言了。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Adds to the lonely tears of an exile
Who, growing old and still in harness,
Is left here by the homing spring....
Monkeys co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s to haunt me.
I bend like a willow, when it rains on the river.
I think of Jia Yi, who taught here and died here-
And I wonder what my term shall be.
【白話文】 新年中思念家乡的心情更為急切,
獨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淚?
年紀已經老大了卻依舊寄人籬下,
春天腳步多麽輕快比我更早回歸。
在嶺南早晚衹能與猿猴相依作伴,
或與江邊楊柳共同領受風煙侵吹。
我象西漢的賈誼被貶為長沙太傅,
不知今後還要幾年纔有還鄉機會?!
【注釋】 1、春歸句:春已歸而自己尚未回去。
2、已似句:西漢賈誼曾為大臣所忌,貶為長沙王太傅。這裏藉以自喻。
【賞析】 詩人曾被貶南巴尉,身處異鄉,卻逢新年,傷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聯寫情,新歲懷鄉;頷聯寫景寓情,感嘆春歸我先;頸聯即景生情,身處孤境悲愁;末聯藉賈誼自況,抒發貶謫悲憤。全詩抒情多於寫景,無限離愁,躍然紙上。
江上月明鬍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竜鐘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Knowing of the world's ways only wine and song?....
Over the moon-edged river come wildgeese from the Tartars;
And the thinner the leaves along the Huai, the wider the southern mountains....
I ought to be glad to take my old bones back to the capital,
But what am I good for in that world, with my few white hairs?....
As bent and decrepit as you are, I am ashamed to thank you,
When you caution me that I may encounter thunderbolts.
【白話文】 平生那料還會承受優惠的詔書;世事茫然我衹知學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鴻雁飛過;淮南木葉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滄洲我真喜歡離海濱較近;顧影自憐白發叢生也無可奈何。
如今我老態竜鐘不免為人共棄;愧對你呵我再被遣要小心風波。
【注釋】 1、生涯:猶生計。
2、顧:回看;
3、無如:無奈。
【賞析】 作者一生中兩次遭貶。詩是他第二次貶往南巴(屬廣東)經過江州與二友人話別時寫的。詩人雖遭貶謫,卻說"承優詔",這是正話反說,抒發胸中不平。明明是老態竜鐘,白發叢生,顧影自憐,無可奈何,卻說"寄身且喜滄洲近",把凄涼傷心掩飾,委婉地發抒不滿情緒。全詩雖感嘆身世,抒發悲憤,卻不敢面對當權,其矛盾心緒,溢於言表。
此詩或以為是"由南巴回來過江州時作,故首句有'豈料承優詔'語"。但從末句"猶遣"看來似乎不是詔回。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To be mourned in Chu ten thousand years,
Can I trace your footprint in the autumn grass –
Or only slanting sunlight through the bleak woods?
If even good Emperor Wen was cold-hearted,
Could you hope that the dull river Xiang would understand you,
These desolate waters, these taciturn mountains,
When you came, like me, so far away?
【白話文】 賈誼被貶長沙,居此雖衹三年;千秋萬代,長給楚客留下傷悲。
古人去後,我獨嚮秋草中覓跡;舊宅蕭條,衹見寒林披着餘暉。
漢文帝雖是明主,卻皇恩太薄,湘水無情,憑吊屈原豈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搖落的地方,可憐你,為何來到這海角天涯?
【注釋】 1、謫宦:官吏被貶職流放。
2、棲遲:居留。
3、楚客:指賈誼,也包括自己和別的遊人。長沙古屬楚國境。
4、漢文句:漢文帝在歷史上有明主之稱,但他紿終不能重用賈誼,最後又出誼為梁懷王太傅,梁王墜馬死,誼因此也抑鬱而死。
5、湘水句:賈誼往長沙,渡湘水時,曾為賦以吊屈原。
【賞析】 詩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廣東茂名市)貶所,路過長沙時所作。首聯寫賈誼三所謫官,落得"萬古"留悲。明寫賈衣,暗寓自身遷謫。頷聯寫古宅蕭條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氣象。頸聯寫賈誼見疏,當年憑吊屈子。隱約聯繫自己而今賃吊賈誼。尾聯寫宅前徘徊,暮色更濃,秋色更深,抒發放逐天涯的哀惋嘆喟。
全詩雖是吊古,實在傷今,藉憐賈以自憐。語方含蓄藴藉,感情哀楚動人。
[鑒賞]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劉長卿“剛而犯上,而遭遷謫”(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縣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為睦州(浙江建德)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於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鼕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衹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傢,因被權貴中傷,出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雖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鬱而死。類似的遭遇,使劉長卿傷今懷古,感慨萬千,而吟哦出這首律詩。“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衹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鈎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鬱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分。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凄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嚮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益以“空見”二字,更進一層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術、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抒寫得沁人心脾。這兩句詩還化用了賈誼《鵩鳥賦》的句子。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以為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賦中發出了“庚子日斜兮,鵩集餘捨”、“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的感喟。劉長卿藉用其字面,創造了“人去後”、“日斜時”的倍覺黯然的氣氛。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繫到自己。出句要註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麽,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麽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詩人將暗諷的筆觸麯折地指嚮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着,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吊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麯,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象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徵着當時國傢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裏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麽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着這故為設問的結尾,仿佛看到了詩人抑製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麽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藴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麯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徐竹心)
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Yet the landscape is blurred toward my friend in Chu....
Birds in the slanting sun cross Hankou,
And the autumn sky mingles with Lake Dongting.
...From a bleak mountain wall the cold tone of a bugle
Reminds me, moored by a ruined fort,
That Jia Yi's loyal plea to the House of Han
Banned him to Changsha, to be an exile.
【白話文】 鸚鵡洲在長江中浮沉,無浪也無煙;我這楚客思念中丞,心緒更加渺遠。
漢口斜映着夕陽,飛鳥都紛紛歸巢;洞庭湖的秋水,煙波浩渺遠接藍天。
漢陽城後的山嶺,傳來悲涼的號角;濱臨江邊的獨樹旁,夜裏泊着孤船。
當年賈誼上書文帝,全是憂心漢室;他卻被貶謫居長沙,古今誰不衰憐!
【注釋】 1、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鸚鵡洲。
2、楚客:指到此的旅人。夏口古屬楚國境。
3、孤城:指漢陽城,城後有山。
4、角:古代軍隊中的一種吹樂器。
【賞析】 這首詩仍然是遭貶後撫景感懷之作。詩意與前一首詩相同,藉憐賈誼貶謫長沙,以喻自己的遭貶謫。全詩以寫景為主,但處處切題,以"汀洲"切鸚鵡洲,以"漢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嶽陽。最後即景生情,抒發被貶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嚮元中丞寄詩的意圖。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Comes the low sound of an evening bell,
While the hat of a pilgrim carries the sunset
Farther and farther down the green mountain.
【白話文】 在蒼翠的竹林寺院中,遠遠傳來深沉的晚鐘。
他身背鬥笠披着晚霞,獨自歸嚮青山最深重。
【注釋】 1、杳杳:深遠貌。
2、荷:負。
【賞析】 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名詩僧靈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詩的意境清晰,畫面秀美,人物動人。詩人即景生情,構思精湛。先寫寺院傳來暮鐘聲聲,勾起人的思緒,再寫靈澈歸去,詩人目送。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真摯情誼。詩一反送別感傷之態,而富於清淡雅氣,成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之一。
[鑒賞]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傢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着鬥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嚮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伫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托着、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衹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倪其心)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Of a cold wind in the pines,
Singing old beloved songs
Which no one cares for any more.
【白話文】 凄清的音樂發自七弦古琴,靜靜細聽是風入鬆的古音。
我就愛這令人神往的古麯,衹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注釋】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條弦,故稱七弦琴。
3、鬆風寒:鬆風,琴麯名,指《風入鬆》麯。寒:凄清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藉詠古調的冷落,不為人所重視,來抒發懷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詩。前兩句描摹音樂境界,後兩句抒發情懷。全詩從對琴聲的贊美,轉而對時尚慨嘆,流露了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鑒賞]
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鬆風寒”三字。“鬆風寒”以風入鬆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鬆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麯中又有《風入鬆》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衆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鬆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着高雅情緻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麯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纔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鬆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嚮君投此麯,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絶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衹不過藉此寄托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周嘯天)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Be tenants in this world of ours? –
Or you still live on Wuzhou Mountain,
Now that people are coming here?
【白話文】 你是行僧象孤雲和野鶴,怎能在人世間棲居住宿?
要歸隱請別買沃洲名山,那裏是世人早知的去處。
【注釋】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相傳僧支遁曾於此放鶴養馬,道傢以為第十二福地。
又名送方外上人
【賞析】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中的上人,即靈澈。詩意在說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歸隱,就別往這樣的俗地。隱含揶揄靈澈之入山不深。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傢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傢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傢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綫跟隨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嚮藉宿人傢。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傢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鼕,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啓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啓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衹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藉宿山傢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藉宿人傢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衹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衹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衹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啓閉聲、傢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藉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裏,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 這幅畫面的藉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陳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