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韋應物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Where tender grasses rim the stream
  And deep boughs trill with mango-birds,
  On the spring flood of last night's rain
  The ferry-boat moves as though someone were poling.

【白話文】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來,渡口無人船衹隨波浪橫漂。

【注釋】 1、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2、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3、幽草:幽𠔌裏的小草。

【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藉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衹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裏,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麽有這樣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睏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衹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係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托,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倪其心)

【賞析】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劉建勳)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Wei Yingwu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痾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Outside are insignia, shown in state;
  But here are sweet incense-clouds, quietly ours.
  Wind and rain, coming in from sea,
  Have cooled this pavilion above the lake
  And driven the feverish heat away
  From where my eminent guests are gathered.
  ...Ashamed though I am of my high position
  While people lead unhappy lives,
  Let us reasonably banish care
  And just be friends, enjoying nature.
  Though we have to go without fish and meat,
  There are fruits and vegetables aplenty.
  ...We bow, we take our cups of wine,
  We give our attention to beautiful poems.
  When the mind is exalted, the body is lightened
  And feels as if it could float in the wind.
  ...Suzhou is famed as a centre of letters;
  And all you writers, coming here,
  Prove that the name of a great land
  Is made by better things than wealth.

【白話文】 官邸門前畫戟林立兵衛森嚴,休息室內凝聚着焚檀的清香。
東南近海層層風雨吹進住所,逍遙自在池閣之間陣陣風涼。
心裏頭的煩躁苦悶將要消散、嘉賓貴客重新聚集濟濟一堂。
自己慚愧所處地位太過高貴,未能顧及平民百姓有無安康。
如能領悟事理是非自然消釋,性情達觀世俗禮節就可淡忘。
鮮魚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葷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傢儘管品嚐。
大傢躬身飲下一杯醇清美酒,擡頭聆聽各人吟誦金玉詩章。
精神愉快身體自然輕鬆舒暢,心裏真想臨風飄舉奮力翺翔。
吳中不愧為文史鼎盛的所在,文人學士簡直多如大海汪洋。
現在纔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裏是僅以財物豐阜而稱強?

【注釋】 1、燕:通“宴”,意為休息。
2、海上:東南近海。
3、煩痾:煩燥。
4、幸:希望,這裏是謙詞。
5、金玉章:指客人們的詩篇。
6、吳中:指蘇州地區。
7、藩:這裏指大郡。

【賞析】 這是一首寫與文士宴集並抒發個人胸懷的詩。詩人自慚居處高崇,不見黎民疾苦。全詩議論風情人物,大有長官胸襟。敘事,抒情,議論相間,結構井然有序。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Wei Yingwu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Wistful, away from my friends and kin,
  Through mist and fog I float and float
  With the sail that bears me toward Loyang.
  In Yangzhou trees linger bell-notes of evening,
  Marking the day and the place of our parting....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and where?
  ...Destiny is a boat on the waves,
  Borne to and fro, beyond our will.

【白話文】 凄愴地離別了親愛的朋友,船衹泛泛地駛入茫茫煙霧。
輕快地搖槳嚮着洛陽歸去,曉鐘殘音還遠繞廣陵樹木。
今日在此我與你依依作別,何時何地我們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猶如波上的小船,順流洄旋豈能由自己作主?

【注釋】 揚子:指揚子津,在長江北岸,近瓜州。
校書:官名。唐代的校書郎,掌管校書籍。
親愛:指好友。
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
沿洄:指處境的順逆。

【賞析】 這首詩寫於韋應物離開廣陵(今江蘇揚州)回洛陽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廣陵的朋友,詩中用“親愛”相稱,可見彼此感情頗深。所以詩人在還能望見廣陵城外的樹和還能聽到寺廟鐘聲的時候,就想起要寫詩寄給元大了。

  這首詩是以“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十個字著名的。為什麽這十個字能膾炙人口呢?

  詩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傷。可是船終於開行了。船兒飄蕩在煙霧之中,他還不住回頭看着廣陵城,那城外的樹林變得愈來愈模糊難辨,這時候,忽又傳來在廣陵時聽慣了的寺廟鐘聲,一種不得不離開而又捨不得同朋友分離的矛盾心情,和響鐘的裊裊餘音、城外迷蒙中的樹色交織在一起了。詩人沒有說動情的話,而是通過形象來抒情,並且讓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讀者。“殘鐘廣陵樹”這五個字,感情色彩是異常強烈的。

  然而,假如我們追問一下:“殘鐘廣陵樹“五個字,衹不過寫了遠樹和鐘聲,何以便産生這樣的感情效果?因為光看這五個字,不能肯定說表示了什麽感情,更不用說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夠表現出這種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攏過來的詩情分不開的。這便是客觀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後産生的特殊效果。

  試看開頭的“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就已透出惜別好友之情。接以“歸棹洛陽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殘鐘廣陵樹”,這五個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陽的照射,特別染上一層離情別緒的特殊顔色。這就比許多難捨難分的徑情直述,還要耐人體味了。

  下面,“今朝此為別”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開自解:世事本來就不能由個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麽就給水帶走,要麽就在風裏打旋,是不由你停下來的。這樣,既是開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表面平淡,內藴深厚,韋應物就是擅長運用這種藝術手法。

  (劉逸生)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Wei Yingwu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My office has grown cold today;
  And I suddenly think of my mountain friend
  Gathering firewood down in the valley
  Or boiling white stones for potatoes in his hut....
  I wish I might take him a cup of wine
  To cheer him through the evening storm;
  But in fallen leaves that have heaped the bare slopes,
  How should I ever find his footprints!

【白話文】 今天在官邸齋捨中覺得冷清,
忽然想起隱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許正在山澗底捆綁柴荊,
回到傢裏點火熬煮白石充饑。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灑,
在這風涼雨冷的秋夜去拜訪。
然而滿山遍野盡是紛紛落葉。
到何處去找尋老朋友的足跡?

【注釋】 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捨。
“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絶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荊薪:柴草。煮白石:《神仙傳》雲:“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瓢:將幹瓠刳空,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

【賞析】 這首詩寫對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衹能以詩寄意。詩中的道士形象鮮明,過着“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清苦幽獨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詩人懷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風冷雨中的他。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天來了,滿山落葉,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兒去尋找這閑雲野鶴一樣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韻緻,留給人以無窮意味,為後世論者所稱賞。全詩用語平直,意境幽遠。

[鑒賞]
這首詩乍看無甚驚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嚮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衹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細心領略。

  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後,詩人由於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還有道傢修煉,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麽“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再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岩邊安頓,明天呢,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麽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他們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那麽,到何處去找這些“浮雲柳絮無根蒂”的人呢?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人覺得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開頭,是由於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們,終於又覺得找不着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裏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象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啓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亦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東坡很愛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纔不逮,蓋絶唱不當和也。”施補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劉逸生)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Wei Yingwu
长安遇冯著

长安遇冯著
长安遇冯著
长安遇冯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Out of the east you visit me,
  With the rain of Baling still on your clothes,
  I ask you what you have come here for;
  You say: "To buy an ax for cutting wood in the mountains"
  ...Hidden deep in a haze of blossom,
  Swallow fledglings chirp at ease
  As they did when we parted, a year ago....
  How grey our temples have grown since them!

【白話文】 你從東方回到長安來,衣裳沾滿灞陵的春雨。
請問你來此為了何故?你說為開山闢地買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開,習習和風燕子新孵雛。
去年一別如今又逢春,雙鬢銀絲添生了幾縷?

【注釋】 1. 馮著:韋應物友人。
2. 灞陵:即霸陵。在今西安市東。
3. 客:即指馮著。
4. 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無語的情態
5. 颺颺(yáng):鳥飛翔的樣子。
6. 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賞析】 馮著是韋應物的朋友,其事失傳,今存詩四首。韋應物贈馮著詩,也存四首。據韋詩所寫,馮著是一位有纔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隱居,清貧守真,後來到長安謀仕,頗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約在大歷四年(769)應徵赴幕到廣州。十年過去,仍未獲官職。後又來到長安。韋應物對這樣一位朋友是深為同情的。

  韋應物於大歷四年至十三年在長安,而馮著在大歷四年離長安赴廣州,約在大歷十二年再到長安。這詩可能作於大歷四年或十二年。詩中以親切而略含詼諧的筆調,對失意沉淪的馮著深表理解、同情、體貼和慰勉。它寫得清新活潑,含蓄風趣,逗人喜愛。劉辰翁評此詩曰:“不能詩者,亦知是好。”確乎如此。

  開頭兩句中,“客”即指馮著。灞陵,長安東郊山區,但這裏並非實指,而是用事作比。漢代霸陵山是長安附近著名隱逸地。東漢逸士梁鴻曾隱於此,賣藥的韓康也曾隱遁於此。本詩一二句主要是說馮著剛從長安以東的地方來,還是一派名士兼隱士的風度。

  接着,詩人自為問答,料想馮著來長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是成語。左思《吳都賦》:“煮海為????,采山鑄錢。”謂入山采銅以鑄錢。“買斧”化用《易經·旅卦》:“旅於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意謂旅居此處作客,但不獲平坦之地,尚須用斧斫除荊棘,故心中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話,打趣語,大意是說馮著來長安是為采銅鑄錢以謀發財的,但衹得到一片荊棘,還得買斧斫除。其寓意即謂謀仕不遇,心中不快。詩人自為問答,詼諧打趣,顯然是為了以輕快的情緒衝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轉入慰勉,勸導馮著對前途要有信心。但是這層意思是巧妙地通過描寫眼前的春景來表現的。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無語的情態,“颺颺”是形容鳥兒飛行的歡快。這兩句大意是說,造化無語而繁花正在開放,燕子飛得那麽歡快,因為它們剛哺育了雛燕。不難理解,詩人選擇這樣的形象,正是為了意味深長地勸導馮著不要為暫時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勵他相信大自然造化萬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輩關切愛護後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煥發才華,會有人來並切愛護的。所以末二句,詩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態度,滿含笑意地體貼馮著說:你看,我們好象昨日才分別,如今已經是春天了,你的鬢發並沒有白幾縷,還不算老呀!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來的,末句則以反問勉勵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為。

  這的確是一首情意深長而生動活潑的好詩。它的感人,首先在於詩人心胸坦蕩,思想開朗,對生活有信心,對前途有展望,對朋友充滿熱情。因此他能對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誠同情,體貼入微,而積極勉勵。也正因如此,詩人采用活潑自由的古體形式,吸收了樂府歌行的結構、手法和語言。它在敘事中抒情寫景,以問答方式渲染氣氛,藉寫景以寄托寓意,用詼諧風趣來激勵朋友。它的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麯宛轉,讀來似乎一覽無餘,品嚐則又回味不盡。

  (倪其心)

夕次盱眙縣
韋應物 Wei Yingwu
夕次盱眙县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Furling my sail near the town of Huai,
  I find for harbour a little cove
  Where a sudden breeze whips up the waves.
  The sun is growing dim now and sinks in the dusk.
  People are coming home. The bright mountain-peak darkens.
  Wildgeese fly down to an island of white weeds.
  ...At midnight I think of a northern city-gate,
  And I hear a bell tolling between me and sleep.

【白話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邊的小鎮,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驛。
大風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蕩,太陽沉落大地的夜色蒼黑。
山昏城暗人們都回傢安憩,月照蘆洲雁群也落下棲息。
夜晚孤獨我不禁想起長安,聽到岸上鐘聲我怎能入睡?

【注釋】 ①次:停泊。盱眙(xū yí):今屬江蘇,地處淮水南岸。
②逗:停留。淮鎮:淮水旁的市鎮,指盱眙。舫:船。臨:靠近。驛:供郵差和官員旅宿的水陸交通站。
③“人歸”句:意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洲。
④秦:今陝西的別稱。因戰國時為秦地而得名。客:詩人自稱。此句意為孤獨之夜,懷念家乡。

【賞析】 這首詩寫旅途中的客思。詩人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鐘思念故鄉,徹夜未眠。一片思鄉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詩的妙處,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詩對曠野蒼涼凄清的夜景極盡渲染,把風塵飄泊,羈旅愁思烘托得強烈感人。

东郊

东郊
东郊
东郊
  吏捨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From office confinement all year long,
  I have come out of town to be free this morning
  Where willows harmonize the wind
  And green hills lighten the cares of the world.
  I lean by a tree and rest myself
  Or wander up and down a stream.
  ...Mists have wet the fragrant meadows;
  A spring dove calls from some hidden place.
  ...With quiet surroundings, the mind is at peace,
  But beset with affairs, it grows restless again....
  Here I shall finally build me a cabin,
  As Tao Qian built one long ago.

【白話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實在煩悶,
清晨出去郊遊頓覺精神歡愉。
嫩緑的楊柳伴隨着春風蕩漾,
蒼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慮。
靠着灌木叢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澗流旁任憑意願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細雨,寧靜的大地到處是春鳩鳴啼。
本愛長處清幽屢次不得如願,衹因公務纏身行跡十分匆促。
終有一日罷官歸隱在此結廬,羨慕陶潛差不多能得到樂趣。

【注釋】 1. 跼(jú):拘束。
2. 曠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暢。
3. 澹:澄靜;慮:思緒。
4. 靄:迷蒙貌。
5. 庶:庶幾,差不多。

【賞析】 這是寫春日郊遊情景的詩。詩先寫拘束於公務,因而案牘勞形。次寫詩人走出官衙,春日郊遊,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氣而心曠神怡,快樂無限。再寫歸隱不遂,越發慕陶,想到要在此結廬長住,表現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詩以真情實感訴說了官場生活的繁忙乏味,抒發了回歸自然的清靜快樂。人世哲,經驗談,話真情真,讀之教益非淺。“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可謂風景陶冶情懷的絶唱。

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永日方慽慽,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My heart has been heavy all day long
  Because you have so far to go.
  The marriage of a girl, away from her parents,
  Is the launching of a little boat on a great river.
  ...You were very young when your mother died,
  Which made me the more tender of you.
  Your elder sister has looked out for you,
  And now you are both crying and cannot part.
  This makes my grief the harder to bear;
  Yet it is right that you should go.
  ...Having had from childhood no mother to guide you,
  How will you honour your mother-in-law?
  It's an excellent family; they will be kind to you,
  They will forgive you your mistakes --
  Although ours has been so pure and poor
  That you can take them no great dowry.
  Be gentle and respectful, as a woman should be,
  Careful of word and look, observant of good example.
  ...After this morning we separate,
  There's no knowing for how long....
  I always try to hide my feelings --
  They are suddenly too much for me,
  When I turn and see my younger daughter
  With the tears running down her cheek.

【白話文】 我整日憂鬱而悲悲戚戚,女兒就要出嫁遙遠地方。
今天她要遠行去做新娘,乘坐輕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嘗盡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撫養。
妹妹從小全靠姐姐養育,今日兩人作別淚泣成行。
面對此情景我內心鬱結,女大當嫁你也難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訓,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擔憂。
幸好依仗你夫傢好門第,信任憐恤不挑剔你過失。
安貧樂儉是我一貫崇尚,嫁妝豈能做到周全豐厚。
望你孝敬長輩遵守婦道,儀容舉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們父女就要離別,再見到你不知什麽時候。
閑居時憂傷能自我排遣,臨別感傷情緒一發難收。
回到傢中看到孤單小女,悲哀淚水沿着帽帶長流。

【注釋】 1、永日:整天。
2、悠悠:遙遠貌。
3、行:指出嫁。
4、無恃:無母。
5、令門:對其夫傢的尊稱。
6、容止:這裏是一舉一動的意思。
7、居閑:平日。

【賞析】 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詩。送女出行,萬千叮嚀;憐其無恃,反復誡訓。詩人早年喪妻,留下兩女自小相依為命,感情頗為深厚。因為對亡妻的思念,對二女自然更加憐愛。在大女兒出嫁之時,自然臨別而生感傷之情。

全詩情真語摯,至性至誠。慈父愛,骨肉情,躍然紙上。"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可作紅衣千秋楷模。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韋應物 Wei Yingwu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


  We used to be companions on the Jiang and the Han,
  And as often as we met, we were likely to be tipsy.
  Since we left one another, floating apart like clouds,
  Ten years have run like water-till at last we join again.
  And we talk again and laugh again just as in earlier days,
  Except that the hair on our heads is tinged now with grey.
  Why not come along, then, all of us together,
  And face the autumn mountains and sail along the Huai?

【白話文】 我們曾經客居江漢,常常來往;
每次與您相聚,總要喝醉而還。
象浮雲般漂泊,我們闊別之後;
時光如流水,不覺得已經十年。
今日相逢友情依舊,歡笑依然;
衹是頭髮稀疏,雙鬢也已斑斑。
您問我:為什麽至今不回故裏?
因為淮水邊的秋山,還可依戀!

【注釋】 ①淮上:淮水邊。梁川:今陝西南鄭縣東。
②江漢:指今湖北一帶。
③“浮雲”句:指人生聚散無常,如浮雲不定。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
④斑:指頭髮斑白。

【賞析】 這首詩寫久別十年之後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的喜悅之情,感慨至深。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頷聯統包了分別十年繁復的世事人情;頸聯和末聯寫重逢情景。寫相聚、痛飲和歡笑,寫環境、形貌和心思,是詩的主體。詩的結構細密,情意麯折,重點突出。

[鑒賞]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遇見了梁州故人的情況和感慨。他和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表現的卻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詩人昔日在江漢作客期間與故人相逢時的樂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那時他們經常歡聚痛飲,扶醉而歸。詩人寫這段往事,仿佛是試圖從甜蜜的回憶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結果反而引起歲月蹉跎的悲傷。頷聯一跌,直接抒發十年闊別的傷感。頸聯的出句又回到本題,寫這次相會的“歡笑”之態。久別重逢,確有喜的一面。他們也象十年前那樣,有痛飲之事。然而這喜悅,衹能說是表面的,或者說是暫時的,所以對句又將筆宕開,寫兩鬢蕭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於言表,漂泊之感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筆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聯以反詰作轉,以景色作結。為何不歸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詩人《登樓》詩云:“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秋光中的滿山紅樹,正是詩人耽玩留戀之處。這個結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兩人十年闊別的重逢,可寫的東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瑣事絮絮叨叨地說來,不註意疏密詳略,便分不清主次輕重,也就不成其為詩了。這就需要剪裁。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頸聯和末聯抓住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體,詳加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形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密。頷聯“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這裏卻衹用了十個字,便把這一切表現出來了。這兩句用的是流水對,自然流暢,洗練概括。別後人世滄桑,千種風情,不知從何說起,詩人衹在“一別”、“十年”之前冠以“浮雲”、“流水”,便表現出來了。意境空靈,真是“疏可走馬”。“浮雲”、“流水”暗用漢代蘇武李陵河梁送別詩意。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蘇武《詩四首》有“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其後常以“浮雲”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以“流水”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詩中“浮雲”、“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藉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頗見這首詩的熔裁功夫。

  (林東海)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Wei Yingwu
赋得暮雨送李胄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Is it raining on the river all the way to Chu? – -
  The evening bell comes to us from Nanjing.
  Your wet sail drags and is loath to be going
  And shadowy birds are flying slow.
  We cannot see the deep ocean-gate –
  Only the boughs at Pukou, newly dripping.
  Likewise, because of our great love,
  There are threads of water on our faces.

【白話文】 楚江籠罩在朦朧微雨裏,
建業城正敲響暮鐘之時。
雨絲繁密船帆顯得沉重,
天色錯暗鳥兒飛得遲緩。
長江流入海門深遠不見,
江邊樹木飽含雨滴潤滋。
送別老朋友我情深無恨,
沾襟淚水象江面的雨絲。

【注釋】 1、楚江:長江。
2、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
3、漠漠:水氣密佈的樣子。
4、海門:長江入海處。
5、浦:水邊。

【賞析】 這是一首詠暮雨的送別詩。雖是微雨,卻下得密,以致船帆漲飽了,鳥飛緩慢了。首聯寫送別之地,扣緊"雨"、"暮"主題。二、三兩聯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鳥飛空中,海門不見,浦樹含滋,境地極為開闊,極為邈遠。末聯寫離愁無限,潸然淚下。全詩一脈貫通,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係,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交誼頗深。詩中的“楚江”、“建業”,是送別之地。長江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江。建業,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於此,改稱建業,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聯“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起句點“雨”,次句點“暮”,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暮鐘時”,即傍晚時分,當時佛寺中早晚都以鐘鼓報時,所謂“暮鼓晨鐘”。以楚江點“雨”,表明詩人正伫立江邊,這就暗切了題中的“送”字。“微雨裏”的“裏”字,既顯示了雨絲纏身之狀,又描繪了一個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這樣,後面的帆重、鳥遲這類現象始可出現。這一聯,淡淡幾筆,便把詩人臨江送別的形象勾勒了出來,同時,為二、三聯畫面的出現,塗上一層灰暗的底色。

  下面詩人繼續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遠”又着意渲染了一種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從景物狀態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為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為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從畫面設置看,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阔;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

  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在這首詩裏,那冥冥暮色,霏霏煙雨,固然是詩人着力渲染的,以求與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來襯托暮雨的景物,也無不寄寓着詩人的匠心,挂牽着詩人的情思。海門是長江的入海處。南京臨江不臨海,離海門有遙遙之距,海門“不見”,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詩?此處並非實指,而是暗示李曹的東去,就視覺範圍而言,即指東邊很遠的江面,那裏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詩人極目而視,神縈魂牽。然而人去帆遠,暮色蒼蒼,目不能及;但見江岸之樹,棲身於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無疑這海門、浦樹藴含着詩人悵惘凄戚的感情。詩中不寫離舟而寫來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以離帆入詩的,寫出了行人遠去的過程,表達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感情。此詩衹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綫中消失,而詩人仍久留不歸,同時又以來帆的形象來襯托去帆的形象,而對來帆的關註,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其間的離情別緒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濕行遲的去鳥,不也是遠去行人的寫照嗎?

  經過鋪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連同詩人的情懷,交織起來,形成了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置身其間的詩人,情動於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腸斷的鐘聲傳入耳鼓,撞擊心弦。此時,詩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離愁別緒噴涌而出:“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隨着情感的迸發,尾聯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又在結句用一個“比”字,把別淚和散絲交融在一起。“散絲”,即雨絲,晉張協《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這一結,使得情和景“妙合無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齋詩話》),既增強了情的形象性,又進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後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周錫炎)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Wei Yingwu
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We met last among flowers, among flowers we parted,
  And here, a year later, there are flowers again;
  But, with ways of the world too strange to foretell,
  Spring only brings me grief and fatigue.
  I am sick, and I think of my home in the country-
  Ashamed to take pay while so many are idle.
  ...In my western tower, because of your promise,
  I have watched the full moons come and go.

【白話文】 去年花開時節,適逢與君分別;今日春花又開,不覺已經一年。
人間世事茫茫,件件難以預料;春愁昏昏黯黯,夜裏獨自成眠。
身體多病,越發思念鄉田故裏;治邑還有災民,我真愧領俸錢。
聽說你想來此,探訪我這孤老;西樓望月圓了又圓,卻還不見。

2.
去年春天開花時和你分手,不知不覺又是一年。
世上的事本來就說不清,很難逆料,春愁格外使人黯然神傷,長夜難以成眠。
身體素來多病總想退隱,但自己管轄的地區還有流離失所的百姓,享有俸祿真讓我內心抱愧。
聽到你要來探望我,引領翹首盼望,西樓上的月亮已經圓了好幾回。

【注釋】 1、邑:指屬境;
2、流亡:指災民。
李儋:字元錫,唐朝的宗室,曾官殿中侍御史,韋應物的好友。韋應物與他唱和的詩很多。
韋應物時作者任蘇州刺史。詩人春愁,思念友人,耽憂疾病,自愧“俸祿”優厚,而政績上無所建樹。

【賞析】 這也是一首投贈詩。開首二句即景生情,花開花落,引起對茫茫世事的感嘆。接着直抒情懷,寫因多病而想辭官歸田,反映內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錢 ",不僅是仁人自嘆未能盡責,也流露進退兩難的苦悶。結尾道出今日寄詩的用意,是極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來訪,正合投贈詩的風韻。
這首詩的思想境界較高,"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尤最,自宋以來,倍受頌揚,即使今日,依然閃爍光輝。

[鑒賞]
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詩中敘述了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裏,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傢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鼕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纔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這就是本詩的政治背景。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顯然,“世事茫茫”是指國傢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為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衹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傢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為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衹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為,黯然無光。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顯然,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並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說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為推美。這種評論並不切實。因為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贊揚。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着眼的,贊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倪其心)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Wei Yingwu
秋夜寄邱员外

秋夜寄邱员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鬆子落,幽人應未眠。


  As I walk in the cool of the autumn night,
  Thinking of you, singing my poem,
  I hear a mountain pine-cone fall....
  You also seem to be awake.

【白話文】 懷念您啊,在這悲涼的秋夜;我獨自散步訪詠嘆涼爽的秋天。
空山寂靜能聽到鬆子落地聲,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難以成眠。

【注釋】 1、邱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後隱居平山上。
2、屬:正值。
3、幽人:悠閑的人,指丘員外。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詩。詩人與丘丹在蘇州時過往甚密,丘丹臨平山學道時,詩人寫此詩以寄懷。詩的首兩句,寫自己因秋夜懷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後兩句想象所懷的人這時也在懷念自己而難以成眠。隱士常以鬆子為食,因而想到鬆子脫落季節即想起對方。一樣秋色,異地相思。着墨雖淡,韻味無窮;語淺情深,言簡意長。全詩以其古雅閑淡的風格美,給人玩繹不盡的藝術享受。

[鑒賞]
韋應物的五言絶句,一嚮為詩論傢所推崇。鬍應麟在《詩藪》中說:“中唐五言絶,蘇州最古,可繼王、孟。”瀋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五言絶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並入化境。”上面這首詩是他的五絶代表作之一。它給與讀者的藝術享受,首先就是這一古雅閑淡的風格美。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曾稱贊這首詩“清幽不減摩詰,皆五絶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強烈的語言打動讀者,衹是從容下筆,淡淡着墨,而語淺情深,言簡意長,使人感到韻味悠永,玩繹不盡。

  如果就構思和寫法而言,這首詩還另有其值得拈出之處。它是一首懷人詩。前半首寫作者自己,即懷人之人;後半首寫正在臨平山學道的邱丹,即所懷之人。首句“懷君屬秋夜”,點明季節是秋天,時間是夜晚,而這“秋夜”之景與“懷君”之情,正是彼此襯映的。次句“散步詠涼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緊扣上句。“散步”是與“懷君”相照應的;“涼天”是與“秋夜”相綰合的。這兩句都是寫實,寫出了作者因懷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來,作者不順情抒寫,就景描述,而把詩思飛馳到了遠方,在三、四兩句中,想象所懷念之人在此時、彼地的狀況。而這三、四兩句又是緊扣一、二兩句的。第三句“山空鬆子落”,遙承“秋夜”、“涼天”,是從眼前的涼秋之夜,推想臨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應未眠”,則遙承“懷君”、“散步”,是從自己正在懷念遠人、徘徊不寐,推想對方應也未眠。這兩句出於想象,既是從前兩句生發,而又是前兩句詩情的深化。從整首詩看,作者運用寫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使眼前景與意中景同時並列,使懷人之人與所懷之人兩地相連,進而表達了異地相思的深情。

  陸機在《文賦》中指出,作者在構思時,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劉勰在《文心雕竜·神思篇》中也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這些話說明文思是最活躍的,是不受時空限製的。因此,在詩人筆下,同一空間裏,可以呈現不同的時間;同一時間裏,也可以呈現不同的空間。象王播的《題木蘭院》:“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就屬於前者。而這首韋應物的懷人詩,則屬於後者。現代的電影藝術,有時采用疊影手法來處理回憶與遙想的鏡頭,有時使銀幕上映出兩上或兩個以上的畫面,使觀衆同時看到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空間或時間裏出現的不同場景。這首詩運用的手法正與此相同。它使讀者在一首詩中看到兩個空間,既看到懷人之人,也看到被懷之人,既看到作者身邊之景,也看到作者遙想之景,從而把異地相隔的人和景並列和相連在一起,說明千裏神交,有如晤對,故人雖遠在天涯,而想思卻近在咫尺。

  (陳邦炎)

擬古詩十二首
韋應物 Wei Yingwu
  辭君遠行邁,飲此長恨端。已謂道裏遠,如何中險艱。
  流水赴大壑,孤雲還暮山。無情尚有歸,行子何獨難。
  驅車背鄉園,朔風捲行跡。嚴鼕霜斷肌,日入不遑息。
  憂歡容發變,寒暑人事易。中心君詎知,冰玉徒貞白。
  黃鳥何關關,幽蘭亦靡靡。此時深閨婦,日照紗窗裏。
  娟娟雙青娥,微微啓玉齒。自惜桃李年,誤身遊俠子。
  無事久離別,不知今生死。
  峨峨高山巔,浼浼青川流。世人不自悟,馳謝如驚飍.
  百金非所重,厚意良難得。旨酒親與朋,芳年樂京國。
  京城繁華地,軒蓋凌晨出。垂楊十二衢,隱映金張室。
  漢宮南北對,飛觀齊白日。遊泳屬芳時,平生自云畢。
  綺樓何氛氳,朝日正杲杲。四壁含清風,丹霞射其牖。
  玉顔上哀囀,絶耳非世有。但感離恨情,不知誰傢婦。
  孤雲忽無色,邊馬為回首。麯絶碧天高,餘聲散秋草。
  徘徊帷中意,獨夜不堪守。思逐朔風翔,一去千裏道。
  嘉樹藹初緑,靡蕪葉幽芳。君子不在賞,寄之雲路長。
  路長信難越,惜此芳時歇。孤鳥去不還,緘情嚮天末。
  月滿秋夜長,驚鳥號北林。天河橫未落,鬥柄當西南。
  寒蛩悲洞房,好鳥無遺音。商飆一夕至,獨宿懷重衾。
  舊交日千裏,隔我浮與沉。人生豈草木,寒暑移此心。
  酒星非所酌,月桂不為食。虛薄空有名,為君長嘆息。
  蘭蕙雖可懷,芳香與時息。豈如凌霜葉,歲暮藹顔色。
  折柔將有贈,延意千裏客。草木知賤微,所貴寒不易。
  神州高爽地,遐瞰靡不通。寒月野無緑,寥寥天宇空。
  陰陽不停馭,貞脆各有終。汾沮何鄙儉,考槃何退窮。
  反志解牽跼,無為尚勞躬。美人奪南國,一笑開芙蓉。
  清鏡理容發,褰簾出深重。豔麯呈皓齒,舞羅不堪風。
  慊慊情有待,贈芳為我容。可嗟青樓月,流影君帷中。
  春至林木變,洞房夕含清。單居誰能裁,好鳥對我鳴。
  良人久燕趙,新愛移平生。別時雙鴛綺,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舊跡,緑琴歇芳聲。思將魂夢歡,反側寐不成。
  攬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孤影中自惻,不知雙涕零。
  秋天無留景,萬物藏光輝。落葉隨風起,愁人獨何依。
  華月屢圓缺,君還浩無期。如何雨絶天,一去音問違。
  有客天一方,寄我孤桐琴。迢迢萬裏隔,托此傳幽音。
  冰霜中自結,竜鳳相與吟。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
  白日淇上沒,空閨生遠愁。寸心不可限,淇水長悠悠。
  芳樹自妍芳,春禽自相求。徘徊東西廂,孤妾誰與儔。
  年華逐絲淚,一落俱不收。
  沉沉匣中鏡,為此塵垢蝕。輝光何所如,月在雲中黑。
  南金既雕錯,鞶帶共輝飾。空存鑒物名,坐使妍蚩惑。
  美人竭肝膽,思照冰玉色。自非磨瑩工,日日空嘆息。
  古宅集祆鳥,群號枯樹枝。黃昏窺人室,鬼物相與期。
  居人不安寢,搏擊思此時。豈無鷹與鸇,飽肉不肯飛。
  既乖逐鳥節,空養凌雲姿。孤負肉食恩,何異城上鴟。
  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心精煙霧色,指歷千萬緒。
  長安貴豪傢,妖豔不可數。裁此百日功,唯將一朝舞。
  舞罷復裁新,豈思勞者苦。
  同聲自相應,體質不必齊。誰知賈人鐸,能使大樂諧。
  鏗鏘發宮徵,和樂變其哀。人神既昭享,鳳鳥亦下來。
  豈非至賤物,一奏升天階。物情苟有合,莫問玉與泥。
  碌碌荊山璞,卞和獻君門。荊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所獻知國寶,至公不待言。是非吾欲默,此道今豈存。
與友生野飲效陶體
韋應物 Wei Yingwu
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攜酒花林下,前有千載墳。於時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當念徂春。聊舒遠世蹤,坐望還山雲。
  且遂一歡笑,焉知賤與貧。
效何水部二首
韋應物 Wei Yingwu
  玉宇含清露,香籠散輕煙。應當結沉抱,難從茲夕眠。
  夕漏起遙恨,蟲響亂秋陰。反復相思字,中有故人心。
  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傢。盡醉茅檐下,一生豈在多。
大梁亭會李四棲梧作
韋應物 Wei Yingwu
  梁王昔愛纔,千古化不泯。至今蓬池上,遠集八方賓。
  車馬平明合,城郭滿埃塵。逢君一相許,豈要平生親。
  入仕三十載,如何獨未伸。英聲久籍籍,臺閣多故人。
  置酒發清彈,相與樂佳辰。孤亭得長望,白日下廣津。
  富貴良可取,朅來西入秦。秋風旦夕起,安得客梁陳。
  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花開漢苑經過處,
  雪下驪山沐浴時。近臣零落今猶在,仙駕飄颻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揚州偶會前洛陽盧耿主簿(應物頃貳洛陽常有連騎之遊)
韋應物 Wei Yingwu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猶存袖裏字,忽怪鬢中絲。
  客捨盈樽酒,江行滿篋詩。更能連騎出,還似洛橋時。
賈常侍林亭燕集
韋應物 Wei Yingwu
  高賢侍天陛,跡顯心獨幽。朱軒騖關右,池館在東周。
  繚繞接都城,氤氳望嵩丘。群公盡詞客,方駕永日遊。
  朝旦氣候佳,逍遙寫煩憂。緑林藹已布,華沼澹不流。
  沒露摘幽草,涉煙玩輕舟。圓荷既出水,廣廈可淹留。
  放神遺所拘,觥罰屢見酬。樂燕良未極,安知有沉浮。
  醉罷各雲散,何當復相求。
月下會徐十一草堂
韋應物 Wei Yingwu
  空齋無一事,岸幘故人期。暫輟觀書夜,還題玩月詩。
  遠鐘高枕後,清露捲簾時。暗覺新秋近,殘河欲曙遲。
移疾會詩客元生與釋子法朗,因貽諸祠曹
韋應物 Wei Yingwu
  對此嘉樹林,獨有戚戚顔。抱瘵知曠職,淹旬非樂閑。
  釋子來問訊,詩人亦扣關。道同意暫遣,客散疾徐還。
  園徑自幽靜,玄蟬噪其間。高窗瞰遠郊,暮色起秋山。
  英曹幸休暇,悢悢心所攀。
慈恩伽藍清會
韋應物 Wei Yingwu
  素友俱薄世,屢招清景賞。鳴鐘悟音聞,宿昔心已往。
  重門相洞達,高宇亦遐朗。嵐嶺曉城分,清陰夏條長。
  氳氛芳臺馥,蕭散竹池廣。平荷隨波泛,回飆激林響。
  蔬食遵道侶,泊懷遺滯想。何彼塵昏人,區區在天壤。
首頁>> 文學>>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