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In the east from the lake the slow moon rises.
I loosen my hair to enjoy the evening coolness
And open my window and lie down in peace.
The wind brings me odours of lotuses,
And bamboo-leaves drip with a music of dew....
I would take up my lute and I would play,
But, alas, who here would understand?
And so I think of you, old friend,
O troubler of my midnight dreams!
【白話文】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髮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麽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麯,衹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衹能在夜半裏夢想一場。
【注釋】 山光:山上的日光。
池月:即池邊月色。
軒:窗。
閑敞:閑靜敞亮。
【賞析】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衹就閑情逸緻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衹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絶”(瀋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衹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 “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絶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絶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此時,詩人是多麽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閑話清淡,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周嘯天)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You have found your hermitage of peace;
And now, as I climb this mountain to see you,
High with the wildgeese flies my heart.
The quiet dusk might seem a little sad
If this autumn weather were not so brisk and clear;
I look down at the river bank, with homeward-bound villagers
Resting on the sand till the ferry returns;
There are trees at the horizon like a row of grasses
And against the river's rim an island like the moon
I hope that you will come and meet me, bringing a basket of wine --
And we'll celebrate together the Mountain Holiday.
【白話文】 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
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着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
心情早就隨着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
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
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纍。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
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麽時候你能載酒到這裏來,
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注釋】 萬山:襄陽西北十裏,又稱方山、蔓山、漢臯山等。一作“蘭山”,誤。張五:一作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萬山在襄陽以北。
試:一作“始”。“心隨”一句:又作“心飛逐鳥滅”、“心隨飛雁滅”、“心隨鳥飛滅”等。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賞析】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後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望所見;最後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嚐,夠人玩味。
[鑒賞]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於襄陽峴山南約兩裏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五,並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而景又烘托情,兩者緊密聯繫,真做到了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清淡而優美,為孟詩代表作之一。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雲:“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衹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嚮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着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瀋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這四句詩裏,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鬆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李景白)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Valley after valley is shadowy and dim....
And now through pine-trees come the moon and the chill of evening,
And my ears feel pure with the sound of wind and water
Nearly all the woodsmen have reached home,
Birds have settled on their perches in the quiet mist....
And still -- because you promised -- I am waiting for you, waiting,
Playing lute under a wayside vine.
【注釋】 ①業師:法名業的僧人。師是對僧人的尊稱。山房:指僧捨。丁大:丁鳳。大是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𠔌。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煙鳥:幕煙中的歸鳥。
④之子:這個人,指丁大。宿:隔夜:蘿徑:藤蘿懸垂的小路。
【賞析】 本詩寫在山徑等待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詩中所寫薄暮中的山中景色極有特色:西下的夕陽,忽然昏冥的群山,清涼的夜月,風聲泉響,樵人盡歸,飛鳥投林。傍晚山中清幽的景色,寫得極為動人,與人相約,久等不至,作者抱琴獨自伫立,耐心靜候,充分表露了作者閑適的心境和對朋友的信任。
人隨沙路嚮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I hear people at the fishing-town stumble aboard the ferry,
While others follow the sand-bank to their homes along the river.
...I also take a boat and am bound for Lumen Mountain --
And soon the Lumen moonlight is piercing misty trees.
I have come, before I know it, upon an ancient hermitage,
The thatch door, the piney path, the solitude, the quiet,
Where a hermit lives and moves, never needing a companion.
【白話文】 山寺鐘聲鳴響,天色已近黃昏,漁梁渡頭,一片爭渡的喧嘩聲。
人們沿着沙岸,嚮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搖櫓回到鹿門。
鹿門月光照亮輕煙繚繞的樹木,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的住處。
岩壁當門對着鬆林長徑多寂寥,衹有我這個幽人在此自來自去。
【注釋】 ①鹿門:山名,在今湖北襄陽縣東南三十裏。孟浩然曾長期在此隱居。
②漁梁:沙洲名,在鹿門山的沔水中。喧:喧嘩聲。
③開煙樹:鹿門山上的樹被暮色籠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顯現出來。龐公:即龐德公,漢末隱士。
④岩扉鬆徑:岩壁當門,鬆林夾路。幽人:隱者,此是詩人自己。
鐘鳴: 一作鳴鐘
【賞析】 孟浩然善於表現一種冷寂的境界,這首詩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詩人黃昏從漁梁渡口乘船回鹿門山,渡口人們爭渡的熱鬧場面和自己回山時山中的幽靜景象,形成對比,突出的是後者,表現了詩人心境的恬靜和隱者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但其中也藴含着一種淡淡的幽怨。
[鑒賞]
孟浩然傢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絶徵闢,攜傢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傢裏,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决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闢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漁梁”是地名,詩人從峴山南園渡漢江往鹿門,途經沔水口,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着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傢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傢,自己離傢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裏,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裏,與塵世隔絶,惟山林是伴,衹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倪其心)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Are of a single air with heaven,
And a mist from the Yun and Meng valleys
Has beleaguered the city of Youzhou.
I should like to cross, but I can find no boat.
...How ashamed I am to be idler than you statesmen,
As I sit here and watch a fisherman casting
And emptily envy him his catch.
【白話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
水天含混迷迷蒙蒙接連太空。
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
波濤洶涌似乎把嶽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
聖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
衹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劉建勳)
【注釋】 ①涵虛:指水映天空。混太清:與天空混為一體。此指水天一色。
②雲夢澤:古澤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陸一帶。
③端居:指閑居無事。
④羨魚情:這裏詩人藉以表達自己出仕的願望。典出《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傢織網。”
【賞析】 這首詩是歌詠洞庭湖景色的名篇。先寫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震嶽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嚮抒情。詩人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願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心願。
[鑒賞]
這是一首幹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衹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纔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着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纔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嶽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衹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嚮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嚮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衹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幹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纔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劉逸生)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Ancient, modern, to and fro,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changeless in their glory
And still to be witnessed from this trail.
Where a fisher-boat dips by a waterfall,
Where the air grows colder, deep in the valley,
The monument of Yang remains;
And we have wept, reading the words.
【白話文】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
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着歷代有名勝跡,
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鼕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
天寒雲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
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注釋】 ①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②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③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夢澤:雲夢澤,古澤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陸一帶。
④羊公碑:晉人羊祜之碑。
【賞析】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煙滅無聞”的話,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全詩藉古抒懷,感情深沉。
詩意在吊古感今,開首二句揭題。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後二句扣實,真有"千裏來竜,到此結穴"之妙。
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
[鑒賞]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傢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着,有誰沒有感覺到呢?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這又有誰沒有感覺到呢?首聯憑空落筆,似不着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鼕,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復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多麽巨大!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瀋德潛評孟浩然詩,“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鬆傢。
丹竈初開火,仙桃正發花。
童顔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I lifted up the curtain on a pathway of flowers,
And a flashing bluebird bade me come
To the dwelling-place of the Red Pine Genie.
...What a flame for his golden crucible –
Peach-trees magical with buds! –
And for holding boyhood in his face,
The rosy-flowing wine of clouds!
【白話文】 高臥林下正愁着春光將盡,
掀開簾幕觀賞景物的光華。
忽然遇見傳遞信件的使者,
原是赤鬆子邀我訪問他傢。
煉丹的金爐竈剛剛生起火,
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開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顔,
何惜醉飲返老還童的流霞。
【注釋】 1、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這裏指梅道士。
2、赤鬆: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這裏也指梅道士。
3、金竈:道傢煉丹的爐竈。
4、仙桃:傳說西王母曾以仙桃贈漢武帝,稱此桃三千年纔結實。
5、童顔兩句:意謂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顔不老,那就不惜一醉。流霞:仙酒名。李商隱《武夷山詩》:"衹得流霞酒一杯。"這裏也指醉顔。
【賞析】 這首詩吟詠道士山房中的景物,反映了作者失意之餘的離俗之感。詩的前半部分寫作者在賞玩春景時,忽然被邀到梅道士傢。詩的後半部分熱情贊嘆梅道士的生涯。詩中用仙傢典故和道傢術語,涉筆成趣。雖為一般應酬之作,但語出自然,妙句天成。
詩以隱士身分而宴於梅道士山房,因而藉用了金竈、仙桃、駐顔、流霞等術語和運用青鳥、赤鬆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遊仙韻味,流露了嚮道之意。
不纔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To this tumble-down hut on Zhongnan Mountain
I was banished for my blunders, by a wise ruler.
I have been sick so long I see none of my friends.
My white hairs hasten my decline,
Like pale beams ending the old year.
Therefore I lie awake and ponder
On the pine-shadowed moonlight in my empty window.
【白話文】 我已停止在宮廷北門請求謁見,
歸隱到南山中我那破舊的草廬。
因為我缺少才幹方被明主遺棄,
由於我窮途多病故友往來漸疏。
時光流逝頭上的白發催人衰老,
歲月無情新春逼迫着舊歲消除。
胸中常縈懷愁緒徹夜不能入寐,
窗前鬆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虛。
【注釋】 1、北闕:《漢書·高帝紀》註:"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
2、青陽句:意謂新春將到,逼得舊年除去,青陽:指春天。
3、虛:空寂。
【賞析】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詩人到長安應試落第,心情很苦悶。他自恃文章好,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的延譽,頗有聲名,以為可以仁途暢達。不料落第,使他大為苦惱,衹好歸隱。《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並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至"不纔明主棄"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
此詩係詩人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三、四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最後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
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復,風格悠遠深厚,讀來韻味無窮。
[鑒賞]
約在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嚮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復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裏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纔不為世用之情。
字面上說“北闕休上書”,實際上表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的情意。衹不過這時他纔發覺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為有了馬周“直犯竜顔請恩澤”的先例,唐天子便會代代如此;現在纔發現:現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傾出。明乎此,“南山歸敝廬”本非所願,不得已也。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讀來自有餘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不纔明主棄”,感情十分復雜,有反語的性質而又不盡是反語。詩人自幼抱負非凡,“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他也自贊“詞賦亦頗工”。其志如此,其纔如此,何謂“不纔”!因此,說“不纔”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纔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纔”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可見,“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 “明主”這一諛詞,也確實含有諛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絶,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復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為委婉深緻,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詩人卻說是因為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藉“多病”說“途窮”,自見對世態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後一層纔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鬢發已白,功名未就,詩人怎能不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發、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現詩人不願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復雜感情。
也正是由於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纔使他“永懷愁不寐”,寫出了思緒縈繞,焦慮難堪之情態。“鬆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看似寫景,實是抒情:一則補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則情景渾一,餘味無窮,那迷蒙空寂的夜景,與內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何等相似!“虛”字更是語涉雙關,把院落的空虛,靜夜的空虛,仕途的空虛,心緒的空虛,包容無餘。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藴豐富。層層輾轉表達,句句語涉數意,構成悠遠深厚的藝術風格。
相傳,孟浩然曾被王維邀至內署,恰遇玄宗到來,玄宗索詩,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後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唐摭言》捲十一)可見此詩儘管寫得含藴婉麯,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結果,孟浩然被放還了。封建社會抑製人才的現象,於此可見一斑。
(傅經順 崔閩)
緑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You entertain me at your farm.
We watch the green trees that circle your village
And the pale blue of outlying mountains.
We open your window over garden and field,
To talk mulberry and hemp with our cups in our hands.
...Wait till the Mountain Holiday –
I am coming again in chrysanthemum time.
French version:
Visite à un ami
dans sa maison de campagne
Un ancien ami m'offre une poule et du riz;
Il m'invite à venir le voir dans sa maison des champs.
Des arbres vigoureux entourent le village qu'il habite d'une verte ceinture;
On a pour horizon des montagnes bleues, dont les pics se découpent sur un ciel lumineux.
Le couvert est mis dans une salle ouverte, d'où l'?il parcourt le jardin de mon h?te;
Nous nous versons à boire; nous causons du chanvre et des m?riers.
Attendons maintenant l'automne, attendons que fleurissent les chrysanthèmes,
Et je viendrai vous voir encore, pour les contempler avec vous.
【白話文】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
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傢。
村子外邊是一圈緑樹環抱,
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
把酒對飲閑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
再一次來品嚐菊花酒好啦!
【注釋】 1. 過:拜訪,探訪,看望。
2. 具:準備。
3. 合:連成片。郭:本指城郭,此指村莊。
4. 場圃:農傢的小院。
5. 就:赴。這裏指欣賞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傢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傢。”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傢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纔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着力,平靜而自然,但對於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徵,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緑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裏,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緑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並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坐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絶不冷奧孤僻。
正是由於“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纔更顯得暢快。這裏“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裏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對於這兩句,人們比較註意“話桑麻”,認為是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𠔌場和菜圃,在緑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於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産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穫,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徵。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緑樹、青山、村捨、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於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嚮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鬆,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傢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作者以親切省淨的語言,如話傢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傢生活簡樸親切。
這是一幅非常樸實的田園風景畫。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傢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於一爐,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你衹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傢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
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鬥。”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鬱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裏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聞一多先生《唐詩雜論》雲:"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築在一聯或一句裏,而是將它衝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纔是真正孟浩然的詩。"《瀛奎律髓》:"此詩句句自然,無刻劃之痕。"《唐詩別裁》:"通體清妙。"
瀋德潛《唐詩別裁》:““篇法之妙,不見句法”》;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不鈎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
(餘恕誠)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If I had enough means to live as a recluse!
For I turn at last from serving the State
To the Eastern Woods Temple and to you, my master.
...Like ashes of gold in a cinnamon-flame,
My youthful desires have been burnt with the years-
And tonight in the chilling sunset-wind
A cicada, singing, weighs on my heart.
【白話文】 我常常願隱居小丘醉臥林泉,
想回到舊的傢園又苦於無錢。
久住北方求仕並非我的心願,
我懷念的是東林寺高僧名遠。
長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銷金,
壯志逐年衰退事業與我無緣。
日色已晚陣陣涼風輕輕拂面,
聽到秋蟬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注釋】 1、三徑: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官回鄉,於院中闢三徑,唯與求仲、羊仲來往。晉陶淵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後多以三徑指退隱傢園。
【賞析】 此詩或以為崔國輔所作。
這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在長安落第之後寫的,寄給名叫遠的僧人,報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訴說欲隱無處,欲仕非願,進退兩難之苦。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詩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於"無資",想從仕,又非所願,於是記懷"東林""我師"。壯志不能實現,自然就衰頽,於是對涼風、聞蟬聲,就要"益悲"了。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了內心悲苦,讀來覺得明朗直爽。
[鑒賞]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後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窮睏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願”,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裏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願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並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願”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睏;“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竜·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題目的“感秋”。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産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籲無門,怎能不“益悲”呢?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情之難抒,在於抽象。詩人常藉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願”,思“東林”自然“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遂使壯志衰頽;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涼風、聞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覺得詩人的率真,詩風的明朗。
(李景白)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And the river rushing through the night,
And a wind in the leaves along both banks,
And the moon athwart my solitary sail,
I, a stranger in this inland district,
Homesick for my Yangzhou friends,
Send eastward two long streams of tears
To find the nearest touch of the sea.
【白話文】 山色昏暗聽到猿聲使人生愁,
桐江蒼茫夜以繼日嚮東奔流。
兩岸風吹樹動枝葉沙沙作響,
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葉孤舟。
建德風光雖好卻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懷念揚州的故交老友。
相憶相思我抑不住涕淚兩行,
遙望海西頭把愁思寄去揚州。
【注釋】 1、滄江:同"蒼江"
2、建德:今屬浙江,居桐江上遊。
3、非吾土: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
4、維揚:即揚州。
5、海西頭:揚州近海,故日海西頭。
聽猿愁,一作聞猿愁
【賞析】 這是旅中寄友詩。全詩寫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現他鄉雖好終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頗不得志之情。開頭兩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說"夜急流"更順暢得多。然而三、四兩句"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卻是隨手拈來,清新誘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見詩人何等大手筆。
詩的前半寫景,後半寫情,以景生情,情隨景緻,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
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中,融入遊子飄泊之感。由於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層凄涼冷清的色彩。一般文學史傢都稱道孟詩清淡,但此詩並不淡,清是冷清、凄清,也不是清新恬淡。此詩的情感很濃,意境很闊大,頗具盛唐風神。
孟詩五律最多,七言衹有十餘首。他被稱為田園詩人,但其實田園詩並不多,最多的還是山水詩。
[鑒賞]
這首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情緒上則帶着比較重的孤獨感。
詩題點明是乘舟停宿桐廬江的時候,懷念揚州(即廣陵)友人之作。桐廬江為錢塘江流經桐廬縣一帶的別稱。“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首句寫日暮、山深、猿啼。詩人伫立而聽,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着愁情。環境的清寥,情緒的黯淡,於一開始就顯露了出來。次句滄江夜流,本來已給舟宿之人一種不平靜的感受,再加上一個“急”字,這種不平靜的感情,便簡直要激蕩起來了,它似乎無法控製,而象江水一樣急於尋找它的歸宿。接下去“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語勢趨嚮自然平緩了。但風不是徐吹輕拂,而是吹得木葉發出鳴聲,其急也應該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說也還是一種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詩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觸動得厲害了。如果將後兩句和前兩句聯繫起來,則可以進一步想象風聲伴着猿聲是作用於聽覺的,月涌江流不僅作用於視覺,同時還必然有置身於舟上的動蕩不定之感。這就構成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蕩不寧,都藴含其中了。
詩人何以在宿桐廬江時有這樣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建德當時為桐廬鄰縣,這裏即指桐廬江流境。維揚,揚州的古稱。按照詩人的訴說,一方面是因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鄉,“雖信美而非吾士”,有獨客異鄉的惆悵;另一方面,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這種思鄉懷友的情緒,在眼前這特定的環境下,相當強烈,不由得潸然淚下。他幻想憑着滄江夜流,把自己的兩行熱淚帶嚮大海,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
這種凄惻的感情,如果說衹是為了思鄉和懷友,恐怕是不夠的。孟浩然出遊吳越,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試失敗後,為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這種漫遊,就不免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然而在詩中,詩人衹淡淡地把“愁”說成是懷友之愁,而沒有往更深處去揭示。這可以看作孟浩然寫詩“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詩,原是“遇思入詠”,不習慣於攻苦着力的。然而,這樣淡一點着筆,對於這首詩卻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對於他的老朋友,衹要點到這個地步,朋友自會瞭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種求仕失敗的心情,說得過於刻露,反而會帶來塵俗乃至寒傖的氣息,破壞詩所給人的清遠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達值得我們註意以外,詩人在用筆上也有輕而淡的一面。全詩讀起來衹有開頭兩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給人以經營錘煉的感覺,其餘即不見有這樣的痕跡。特別是後半抒情,更象是脫口而出,跟朋友談心。但即使是開頭的經營,看來也不是追求強刺激,而是為了讓後面發展得更自然一些,減少文字上的用力。因為這首詩,根據詩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寫不好可能使上下分離,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後容易失去自然的過渡和聯繫。而如果在開頭不顧及後面,單靠後面來彌補這種聯繫,肯定會分外顯得吃力。現在頭一句着一個“愁”字,便為下面作了張本。第二句寫滄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並給傳淚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據。同時,從環境寫起,寫到第四句,出現了“月照一孤舟”,這舟上作客的詩人所面臨的環境既然是那樣孤寂和清峭,從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後面用筆的輕和淡,跟開頭稍稍用了一點力氣,是有關係的。沒有開頭這點代價,後面說不定就要失去渾成和自然。
孟浩然寫詩,“遇思入詠”,是在真正有所感時纔下筆的。詩興到時,他也不屑於去深深挖掘,衹是用淡淡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那種不過分衝動的感情,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正好吻合,韻味彌長。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特色。
(餘恕誠)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衹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Day after day, till now I must go.
How sweet the road-side flowers might be
If they did not mean good-bye, old friend.
The Lords of the Realm are harsh to us
And men of affairs are not our kind.
I will turn back home, I will say no more,
I will close the gate of my old garden.
【白話文】 這樣寂寞無聊還有什麽可待?
天天碌碌無為獨自空手而歸。
我想歸隱山林去尋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願分手相違。
如今當權者們誰肯提攜我輩,
世上要尋知音實在寥寥無幾。
或許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還是回傢關閉我的故園門扉。
【注釋】 1、違:分離。
2、當路:當權者;
3、假:寬假,優容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將離長安、贈別王維之作。孟浩然這次入長安無功而返,心中是很惆悵的。詩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是不遇的嘆息。孟浩然要回故鄉隱居,但可惜要與王維分別了。“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是一時的牢騷,他與王維還是很投合的。他是把王維作為知音。朝廷中沒有人幫助,求仕無望,孟浩然衹能歸去故鄉,寂寞地度過餘生了。詩裏有對朝廷壓抑人才的怨憤,有不忍遠別知心朋友的留戀,還有懷才不遇的嗟嘆。
該詩主訴怨悱。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
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鑒賞]
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第一聯寫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衹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麽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從這個思想活動裏,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瞭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衹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裏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於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産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衹是由於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纔下定决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衹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决。“衹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决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我傢襄水麯,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And the water is cold with a wind from the north.
I remember my home; but the Xiang River's curves
Are walled by the clouds of this southern country.
I go forward. I weep till my tears are spent.
I see a sail in the far sky.
Where is the ferry? Will somebody tell me?
It's growing rough. It's growing dark.
【白話文】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嚮南,
北風呼嘯颳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衹見江海水漫漫。
【注釋】 1、我傢句:孟浩然傢在襄陽,襄陽則當襄水之麯,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麯折,故云襄水麯。
2、遙隔句:指鄉思遙隔雲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3、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嚮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事。這裏是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亦稱江為海。
渡,一作度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藉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鬱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着眼於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鼕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於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灣麯處,遠隔着楚地雲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於是纔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麽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裏去問路呢?
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裏不是純粹寫實,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遊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可能作與漫遊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乡的思念,並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鑒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遊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遊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何況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麯折,所以作者以“麯”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絶,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傢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遊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傢襄水麯,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衹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麽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傢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歸去,遙望着“天際”的“歸帆”。傢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李景白)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And daylight wanes, old memories begin....
How wide the world was, how close the trees to heaven,
And how clear in the water the nearness of the moon!
【白話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給遊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注釋】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徑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賞析】 這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頗有特色的。
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裏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纔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詩人自指。若按舊日作詩的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式,這第二句就將承、轉兩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這也是少見的一格。為什麽“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我們可以讀一讀《詩經》裏的一段:“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於役》)這裏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捨、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藉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衆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接下去詩人以一個對句鋪寫景物,似乎要將一顆愁心化入那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瀋德潛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麽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衹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着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麽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試想,此刻那親近的明月會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什麽呢?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終究驅散不了團團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着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衹能懷着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着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上讓我們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上見不到而應該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着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這一隱一現,一虛一實,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正構成一個人宿建德江,心隨明月去的意境。是的,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長地表現出“日暮客愁新”嗎?“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竜·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趙其鈞)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French version:
Un jour, dans l'atelier de mon ma?tre Sha Zhonghu, nous avons calligraphié séparément sur deux grandes feuilles de papier de riz le poème de Meng Haoran (689-740) intitulé ? Sommeil de printemps ?:
Au printemps le sommeil dure au delà de l'aube
De tous les c?tés parvient le chant des oiseaux
La nuit est à peine troublée par le murmure du vent et de la pluie
Qui sait combien de fleurs sont tombées cette nuit?
Anon. – 2004/12/03
【白話文】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裏迷迷鬍鬍,似乎有沙沙風雨聲;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旱晨。
【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剎那,鎸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發了對爛漫醉人春光的喜悅,對生機勃勃春意的酷愛。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悠遠深沉,韻味無窮。可以說是五言絶句中的一粒藍寶石,傳之千古,光彩照人。
[鑒賞]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絶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裏,藴涵着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緻,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緻,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麯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啓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衹是嚮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嚮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着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衹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衹是從聽覺角度着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衆卉新姿。這些都衹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嚮了廣阔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衹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衝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麯。”(《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麯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註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張燕瑾)
公卿有幾幾,車騎何翩翩。世祿金張貴,官曹幕府賢。
順時行殺氣,飛刃爭割鮮。十裏屆賓館,徵聲匝妓筵。
高標回落日,平楚散芳煙。何意狂歌客,從公亦在旃。
鮫人潛不見,漁父歌自逸。憶與君別時,泛舟如昨日。
夕陽開返照,中坐興非一。南望鹿門山,歸來恨如失。
狹逕花障迷,閑庭竹掃淨。翠羽戲蘭苕,赬鱗動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鄉遠從政。雲山阻夢思,衾枕勞歌詠。
歌詠復何為,同心恨別離。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賈誼纔空逸,安仁鬢欲絲。遙情每東註,奔晷復西馳。
常恐填溝壑,無由振羽儀。窮通若有命,欲嚮論中推。
自此歷江湖,辛勤難具論。往來行旅弊,開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萬壑奔。我來凡幾宿,無夕不聞猿。
浦上搖歸戀,舟中失夢魂。淚沾明月峽,心斷鶺鴒原。
離闊星難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書此示鄉園。
襄王夢行雨,才子謫長沙。長沙饒瘴癘,鬍為苦留滯。
久別思款顔,承歡懷接袂。接袂杳無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聽,沿月下湘流。
王孫挾珠彈,遊女矜羅襪。攜手今莫同,江花為誰發。
予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歸來當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澗濱。因聲謝同列,吾慕潁陽真。
臺嶺踐磴石,耶溪溯林湍。捨舟入香界,登閣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鏡湖寬。遠懷伫應接,卑位徒勞安。
白雲日夕滯,滄海去來觀。故國眇天末,良朋在朝端。
遲爾同攜手,何時方挂冠。
心馳茅山洞,目極楓樹林。不見少微星,星霜勞夜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