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劉禹錫
忆江南
忆江南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浥露似霑巾,
  獨坐亦含顰。

【注釋】 叢蘭浥露似霑巾:一作叢蘭裛露沾巾,一作叢蘭裛露似沾巾
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濕。
④顰(pín):皺眉。

【賞析】 這首詞,作者曾自註:“和樂天(即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麯拍為句。”詞中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着筆。楊柳依依,叢蘭灑淚,寫來婉轉有緻,耐人尋味。最後“獨坐亦含顰”,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這首小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況周頤《蕙風詞話》: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雲雲,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遊一派。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着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

  瀋雄《古今詞話》:“春去也”雲雲,劉賓客詞也。一時傳唱,乃名為《春去也》麯。

  陳廷焯《別調集》捲一:婉麗。

紇那麯二首
劉禹錫 Liu Yuxi
  楊柳鬱青青,竹枝無限情。
  同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踏麯興無窮,調同詞不同。
  願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注釋】 【石頭城】南京,戰國楚金陵城,三國吳孫權改名

【賞析】 金陵,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若論寫得早又寫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就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着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着它。這裏,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着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着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衹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墻”)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衹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着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李白《蘇臺覽古》有句云:“衹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謂蘇臺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衹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衹今惟有”的限製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衹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後來有些金陵懷古詩詞受它的影響,化用它的意境詞語,恰也成為名篇。如元薩都刺的《念奴嬌》中“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以通篇化用《石頭城》、《烏衣巷》詩意為能事了。

  (周嘯天)

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


  Grass has run wild now by the Bridge of Red-Birds;
  And swallows' wings, at sunset, in Blacktail Row
  Where once they visited great homes,
  Dip among doorways of the poor.
  
  
  2)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ranslated by Xu Yuan-zhong
  
  By the Bridge of Red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
  Swallows which skimmed by painted eaves in bygone days
  are now dipping among common people's doorways.

【白話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傢的堂前紫燕,而今築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傢。

【注釋】 【朱雀橋】金陵城朱雀門外橫跨秦淮和的大橋。
【烏衣巷】當時金陵城中的一條街,位於秦淮河以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吳國曾在此設軍營,士兵多穿黑衣,故稱烏衣巷。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傢大族,賢才衆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賞析】 (一)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麯。"
這首詩據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二)
《烏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裏。舊日橋上裝飾着兩衹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註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嚮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竜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傢”(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藉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嚮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着燕子飛行的去嚮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裏已經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傢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傢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麽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象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着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藴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範之麟)

山正對和州郡樓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衹似當時初望時

【賞析】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立在山頭守望不回,天長日久竟化為石頭。這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在民間流行極為普遍。此詩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唐時屬和州。此詩題下原註“正對和州郡樓”,可見作於劉禹錫和州刺史任上。

  全詩緊扣題面,通篇衹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見,詩意也推進了三層。一、二句從“望夫石”的傳說入題,是第一層,“終日”即從早到晚,又含日復一日時間久遠之意。可見“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歸”,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疊用形成句中頂針格,意轉聲連,便覺節奏舒徐,音韻悠揚。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為石,不回頭”(王建《望夫石》),表現出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三句“望來已是幾千載”比“終日望夫”意思更進一層。望夫石守候山頭,風雨不動,幾千年如一日。──這大大突出了那苦戀的執着。“望夫”的題意至此似已淋漓盡致。殊不知在寫“幾千載”久望之後,末句突然出現“初望”二字。這出乎意外,又盡情入妙。因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寫久望衹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現了相思之情的真摯和深切。這裏“望”字第三次出現,把詩情引嚮新的高度。三、四句層次上有遞進關係,但通過“已是”與“衹似”虛詞的呼應,又有一氣呵成之感。

  這首詩是深有寓意的。劉禹錫在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政治上備受打擊和迫害,長流遠州,思念京國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詩即藉詠望夫石寄托這種情懷,詩意並不在題中。同期詩作有《歷陽書事七十韻》,其中“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兩句,就是此詩最好的註腳。純用比體,深於寄意,是此詩寫作上第一個特點。

  此詩用意雖深,語言卻樸質無華。“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詩意在用字重複的過程中步步深化。這種反復詠嘆突出主題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作者思歸之情,含蓄地表達了他堅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作峰頭望故鄉”,與此詩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詩“望故鄉”用意顯而詩境刻意造奇;此詩不直接寫“望故鄉”之意,卻通過寫石人“望夫”,巧妙地傳達出來,用意深而具有單純明快之美。陳師道因而稱贊它“語雖拙而意工”。這是此詩寫作上又一特點。

  綜上兩方面,可以說此詩體現了劉禹錫絶句能將深入與淺出高度統一的藝術優長。

  (周嘯天)

踏歌詞四首(第二首一作張籍《無題詩》)
劉禹錫 Liu Yuxi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
  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
  
  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
  自從雪裏唱新麯,直到三春花盡時。
玄都觀桃花
劉禹錫 Liu Yuxi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玄都观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白話文】 京城的大街上無數行人揚起的塵埃迎面撲來,
個個都說是看花歸來。
玄都觀有道士種了千株桃樹,滿城的人都去觀賞,
而這些桃樹都是我貶官離開長安後栽種的。

【注釋】 (1)玄都觀:觀,道教廟宇。玄都,觀名。
(2)紫陌:京城的街道。紅塵:大路上揚起的塵埃。
(3)劉郎:作者自己。
新栽桃樹喻攀附新當權者的新貴。劉郎因此詩惡相遭貶。
作者把玄都觀裏的千棵桃樹比作朝廷中的新貴,而這些新貴都是靠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纔爬上去的政治爆發戶,作者對他們表示了極端的鄙視。

【賞析】 劉禹錫此詩,通過人們在長安一座道士廟──玄都觀中看花這樣一件生活瑣事,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貴。

  永貞元年(805),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由於刺痛了當權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為遠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環境卻無改善。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裏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衆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着筆。陌本是田間小路,這裏藉用為道路之意。紫陌之紫,指草木;紅塵之紅,指灰土。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衹寫回,並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衹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煉。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裏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衆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並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詩骨子裏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來看,則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着熱鬧去看桃花一樣。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我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衊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其戰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復了。

  (瀋祖棻)

再遊玄都觀
劉禹錫 Liu Yuxi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改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白話文】 玄都觀偌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長滿了青苔,
原來盛開的桃花已經蕩然無存,衹有菜花在開放。
先前那些辛勤種桃的道士如今那裏去了呢?
前次看題詩的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啊!

【注釋】 再諷政事人事,指先年宰相已去,今幸還朝。太和初,以主客郎中召還,裴度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去前為工部時,已三十年矣。
(1)苔:青苔。(2)前度:前次。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詩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雲:“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說得很清楚,詩人因寫了看花詩諷刺權貴,再度被貶,一直過了十四年,纔又被召回長安任職。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嚮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决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

  和上一首一樣,此詩仍用比體。從表面上看,它衹是寫玄都觀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觀中非常寬闊的廣場已經一半長滿了青苔。經常有人跡的地方,青苔是長不起來的。百畝廣場,半是青苔,說明其地已無人來遊賞了。“如紅霞”的滿觀桃花,“蕩然無復一樹”,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觀覽的菜花。這兩句寫出一片荒涼的景色,並且是經過繁盛以後的荒涼。與前首之“玄都觀裏桃千樹”,“無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強烈的對照。下兩句由花事之變遷,關合到自己之升進退,因此連着想到:不僅桃花無存,遊人絶跡,就是那一位辛勤種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終,可是,上次看花題詩,因而被貶的劉禹錫現在倒又回到長安,並且重遊舊地了。這一切,哪能料得定呢?言下有無窮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則以桃花比新貴,與前詩相同。種桃道士則指打擊當時革新運動的當權者。這些人,經過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勢了,因而被他們提拔起來的新貴也就跟着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煊赫聲勢,而讓位於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淨盡菜花開”一樣。而桃花之所以淨盡,則正是“種桃道士歸何處”的結果。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樹倒猢猻散”。而這時,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又回來了,難道是那些人所能預料到的嗎?對於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裏投以輕衊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

  劉禹錫玄都觀兩詩,都是以比擬的方法,對當時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諷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體現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意象。這種藝術手法是高妙的。

  (瀋祖棻)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白話文】 秋風從何處吹來?蕭蕭之聲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樹木,羈旅他鄉的我最先敏感地聽聞。

【注釋】 (1)秋風引:即秋風麯。
(2)蕭蕭:風聲。
(3)孤客:獨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孤客難眠,故最先感秋風。

【賞析】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麯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裏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嚮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裏,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纔畫竜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裏,如果聯繫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顔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着筆,始終衹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衹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為什麽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麽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鐘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瀋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麯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麯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裏,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纔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麯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陳邦炎)

望洞庭
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蠃。

【注釋】 作者貶逐南荒,多次來往於洞庭湖畔。把君山比銀盤青蠃,構思精巧,與雍陶《題君山》“一蠃青黛鏡中心”、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銀山堆裏看青山”異麯同工。
【和】和諧
【洞庭山】君山

【賞析】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衹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嶽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着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藴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衹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綫又從廣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蠃,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蠃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絶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蠃”,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緻。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周篤文 高志忠)

         一
   
  蔡州城中衆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漢傢飛將下天來,馬棰一揮門洞開。
  賊徒崩騰望旗拜,有若群蟄驚春雷。
  狂童面縛登檻車,太白夭矯垂捷書。
  相公從容來鎮撫,常侍郊迎負文弩。
  四人歸業閭裏閑,小兒跳踉健兒舞。
   
         二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置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三
   
  九衢車馬渾渾流,使臣來獻淮西囚。
  四夷聞風失匕箸,天子受賀登高樓。
  妖童擢發不足數,血污城西一杯土。
  南烽無火楚澤閑,夜行不鎖穆陵關。
  策勳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恆山。

【注釋】 【狂童】妖星,皆吳元濟
【面縛】雙手反縛於後
【檻車】囚籠車
【四人】士、農、工、商四民
【擢發不足數】擢,拔。言罪太多
【看恆山】時恆山叛亂未滅

  江南江北望煙波,
  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
  水流無限月明多。
   
秋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Liu Yuxi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釋】 《讀雪山房唐詩鈔凡例》評“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
【悲寂寥】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排雲】衝破雲層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挂,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嚮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絶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緻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絶非什麽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衝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麯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蓋世風)

春词

春词
春词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In gala robes she comes down from her chamber
  Into her courtyard, enclosure of spring....
  When she tries from the centre to count the flowers,
  On her hairpin of jade a dragon-fly poises.
  
  
  2) A Song of Spring
  Tr. Xu Yuan-Zhong
  
  She comes downstairs in a new dress becoming her face,
  When locked up, e'en spring looks sad in this lonly place.
  She counts up flowers in mid-court while passing by,
  On her lovely hair-pin alights a dragon-fly.

【白話文】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注釋】 春詞:詩題一作“和樂天《春詞》”。樂天,白居易的字。
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玉搔頭:玉簪,為精美的玉石所磨製的發飾。
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賞析】   (一)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妝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妝初成,豔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緑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衹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麯新穎。寫宮女形象,豐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

  (二)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所以,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桿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此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桿、背嚮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麯新穎,別出蹊徑。

  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妝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妝宜面下朱樓”說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妝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說脂粉塗抹得與容顔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說明她妝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矇矓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是說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緑花紅。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啓下的一句。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試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衹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麽要“數花朵”,當亦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眼即逝的春花,嘆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衹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說:“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趙其鈞)

浪淘沙九首
劉禹錫 Liu Yuxi
浪淘沙九首
  九麯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傢。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鸚鵡洲頭浪颭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捨,獨自狂夫不憶傢。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嚮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注釋】 第四首一作張籍詩
【九麯】河圖“黃河九麯,長者入於渤海”
【如今】《博物志》“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乘槎而去。十餘月至一處,有城郭狀,宮中有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飲之,因問此是何處,答曰:‘訪嚴君平則知之。’因還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浪淘沙】唐教坊麯名,亦作詞牌
【江隈】江麯處

始聞秋風
劉禹錫 Liu Yuxi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釋】 【君】秋風稱作者,下句“我”是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刻

【賞析】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裏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着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鼕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麽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顔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裏,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麯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着萬裏青雲,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衹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奔馳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並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佘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着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啊!寥廓江天,山明水淨,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裏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顔狀衰變的原因。但是,儘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顔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顔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瀋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傢,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着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着,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趙其鈞)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Liu Yuxi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王瀎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傢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Since Wang Jun brought his towering ships down from Yizhou,
  The royal ghost has pined in the city of Nanjing.
  Ten thousand feet of iron chain were sunk here to the bottom –
  And then came the flag of surrender on the Wall of Stone....
  Cycles of change have moved into the past,
  While still this mountain dignity has commanded the cold river;
  And now comes the day of the Chinese world united,
  And the old forts fill with ruin and with autumn reeds.

【白話文】 晉代王瀎乘樓船自成都東下,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挂。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高山依舊枕着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傢過着太平日子,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注釋】 1、王瀎句:王瀎,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一作王濬
2、千尋句:當時吳國曾於江中鎖以鐵鏈,王瀎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裏衹是形容其長。
3、降幡:降旗。
4、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築,唐武德時廢。
5、今逢:一作從今。
6、四海為傢:意即天下統一。
7、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

【賞析】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傢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决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後寫今日四海為傢,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沉鬱,卻是一大缺陷。

[鑒賞]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衝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綫,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衹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衆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傢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纔點到西塞山,那麽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册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阔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傢”、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並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傢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衹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嚮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擡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衹緣一麯《後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趙其鈞)

蜀先主廟
劉禹錫 Liu Yuxi
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Even in this world the spirit of a hero
  Lives and reig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You were the firmest of the pot's three legs;
  It was you who maintained the honour of the currency;
  You chose a great premier to magnify your kingdom....
  And yet you had a son so little like his father
  That girls of your country were taken captive
  To dance in the palace of the King of Wei.

【白話文】 劉備的英雄氣概真可謂頂天立地;
經歷千秋萬代威風凜凜至今依然。
戰亂局勢中與魏吳鼎足三分天下;
雄心勃勃立誓復興漢室統一鑄錢。
得到賢明丞相孔明開國有人輔佐;
生了個兒子阿鬥卻不是一個聖賢。
多麽可悲原先蜀漢宮廷的歌妓們;
如今卻歡歌曼舞盡在魏王的殿前。

【注釋】 天地英雄氣: 一作天下英雄氣
1.蜀先主廟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山上,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詩當作於此時。
2.《蜀志·先主傳》: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3.指劉備創立蜀漢,與魏、吳三分天下。
4.五銖錢:漢武帝時的貨幣。此代指劉漢帝業。
5.相:此指諸葛亮。
6.不象賢:此言劉備之子劉禪不肖,不能守業。
7.公元264年,劉禪降魏,東遷洛陽,被命為安樂縣公。魏太尉司馬懿在宴會中使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見了都為劉禪感慨,獨劉禪"喜笑自若",樂不思蜀(《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註引《漢晉春秋》)。
漢末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

【賞析】 這首詠史之作立意在贊譽英雄,鄙薄庸碌。《後村詩話》稱此詩"雄渾老蒼,沉着痛快,小傢數不能及也"。《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句句精拔。起二句確是先主廟,妙似不用事者。後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

[鑒賞]
《蜀先主廟》是劉禹錫五律中傳誦較廣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劉備。先主廟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東),本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

  首聯“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高唱入雲,突兀勁挺。細品詩味,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闊絶倫。“天下”兩字囊括宇宙,極言“英雄氣”之充塞六合,至大無垠;“千秋”兩字貫串古今,極寫“英雄氣”之萬古長存,永垂不朽。遣詞結言,又顯示出詩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無跡。“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對劉備語:“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劉禹錫僅添一“氣”字,便有廟堂氣象,所以紀昀說:“起二句確是先主廟,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凜然”三字雖然衹是抒寫一種感受,但詩人面對先主塑像,肅然起敬的神態隱然可見;其中“尚”字下得極妙,先主廟堂尚且威勢逼人,則其生前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自不待言了。

  頷聯緊承“英雄氣”三字,引出劉備的英雄業績:“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劉備起自微細,在漢末亂世之中,轉戰南北,幾經顛撲,纔形成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之勢,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建立蜀國以後,他又力圖進取中原,統一中國,這更顯示了英雄之志。“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鑄行的一種錢幣,後來王莽代漢時將它罷廢。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又恢復了五銖錢。此詩題下詩人自註:“漢末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這是借錢幣為說,暗喻劉備振興漢室的勃勃雄心。這一聯的對仗難度比較大。“勢分三足鼎”,化用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語:“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業復五銖錢”純用民謠中語。兩句典出殊門,互不相關,可是對應自成巧思,渾成自然。

  如果說,頷聯主要是頌揚劉備的功業,那麽,頸聯進一步指出劉備功業之不能卒成,為之嘆惜。“得相能開國”,是說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輔佐,建立了蜀國;“生兒不象賢”,則說後主劉禪不能效法先人賢德,狎近小人,愚昧闇弱,致使蜀國的基業被他葬送。創業難,守成更難,劉禹錫認為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特意加以指出。這一聯用劉備的長於任賢擇相,與他的短於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對比,正反相形,具有詞意頡頏、聲情頓挫之妙。五律的頸聯最忌與頷聯措意雷同。本詩頷聯詠功業,頸聯說人事,轉接之間,富於變化;且頷聯承上,頸聯啓下,脈絡極為分明。

  尾聯感嘆後主的不肖。劉禪降魏後,被遷到洛陽,封為安樂縣公。一天,“司馬文王(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註引《漢晉春秋》)尾聯兩句當化用此意。劉禪不惜先業、麻木不仁至此,足見他落得國滅身俘的嚴重後果决非偶然。字裏行間,滲透着對於劉備身後事業消亡的無限嗟悼之情。

  從全詩的構思來看,前四句寫盛德,後四句寫業衰,在鮮明的盛衰對比中,道出了古今興亡的一個深刻教訓。詩人詠史懷古,其着眼點當然還在於今。唐王朝有過開元盛世,但到了劉禹錫所處的時代,已經日薄西山,國勢日益衰頽。然而執政者仍然那樣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擊迫害象劉禹錫那樣的革新者。這怎不使人感嘆萬分呢!全詩字皆如濯,句皆如拔,精警高卓,沉着超邁,並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無窮。這也許就是它千百年來一直傳誦不息的原因吧。

  (吳汝煜)

連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綫,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苎裙,農父緑簑衣。
  齊唱郢中歌,嚶伫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傢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初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傢儂定諳。
  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緻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注釋】 【俚歌】民間歌謠
【上計吏】地方派到中央辦事的書吏

【賞析】 這首樂府體詩歌寫於劉禹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期間。詩以俚歌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序文說希望中央派官吏來採集歌謠,明確表示他作詩的目的是諷諭朝政、匡正時闕。中唐新樂府詩雖然大都有意仿效樂府民歌通俗淺顯的風格,但象《插田歌》這樣富於民歌天然神韻的作品也並不多見。這首詩將樂府長於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麯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於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詩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簡潔的綫條勾勒出插秧時節連州郊外的大好風光,在工整的構圖上穿插進活潑的動態:岡頭花草嶄齊,燕子穿梭飛舞,田埂筆直如綫,清水粼粼閃光。農婦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農夫披着緑草編的簑衣,白裙緑衣與緑苗白水的鮮明色彩分外調和。這幾句筆墨雖淡,卻渲染出南方水鄉濃郁的春天氣息。

  “齊唱郢中歌”以下六句進一步通過聽覺來描寫農民勞動的情緒。在農夫們一片整齊的哼唱中時時穿插進一陣陣嘲嗤的大笑,憂鬱的情調與活躍的氣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聲雖然哀怨,但並無沉悶之感。“但聞”、“不辨”、“此必”扣住詩人從郡樓下望的角度描寫,雖然樓上人聽不真歌詞和嘲嗤的內容,卻傳神地表現了農民們樸野而又樂天的性格特徵,繪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風鄉俗。“怨響音”是農民們在繁重勞動和艱難生活的重壓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時時一大笑”則爆發出他們熱愛生活、富於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時怨時嘲的情緒變換,暗示了農民對現實的不滿,這就與下文農夫對計吏的嘲諷取得了照應。

  尤其高明的是,詩人沒有描寫勞動時間的推移過程,而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寫點明插秧已畢,使場景自然地從水田轉移到村路。炊煙裊裊、雞犬奔啄的四句景色點綴承上啓下,展現了農民勞動歸來時村落裏寧靜和平而微帶騷動的氣氛,同時引出計吏的登場,將全詩前後兩部分對比的內容天衣無縫地接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計吏烏帽長衫的打扮出現在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農婦田夫白裙緑衣的襯托下,不但顯示出計吏與農夫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且使人聯想到它好象一個小小的黑點玷污了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間辛勤勞動的純樸氣氛一樣。計吏的自我介紹引出田夫與他的對話,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現了計吏急於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對計吏的應酬頗含深意。“君傢儂定諳”,說明田夫知道計吏本來也是出身於附近鄉村的。“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諷刺計吏一旦當上官差,去過一趟長安,便與鄉鄰不是一路人了。話雖是對“這一個”計吏而發,卻也概括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普遍現象,揭示了官貴民賤的社會關係的本質。計吏沒有聽出田夫話裏的諷刺意味,反而“笑”着緻辭,藉機大肆吹牛。這一“笑”正顯出他的愚蠢。“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活畫出尚未脫掉土氣的計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虛榮淺薄的性格。“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詩諷刺的重點。既然計吏的姓名補入朝廷禁軍的缺額,衹須拿出些筒竹布便賄賂得來,那麽官職當然也可隨意買賣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這種推測既是計吏的自誇,也道出了詩人的憂慮。但讓這話出自一個小小的計吏之口,則收到比詩人直接議論更強烈的效果。連計吏都覺得官價便宜,更可見出皇傢衛士名額之賤,朝廷賣官鬻爵之濫。全詩寫到計吏得意忘形地預卜自己將會高升的前途時便戛然而止。聽了這一席話田夫的反應如何,則讓讀者自己去想象,這就留下了無窮的餘味。這一段對話全用口語,寥寥數言,樸素無華,卻傳神地表現出農夫與計吏這兩個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體現了詩人通俗活潑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語言特色。

  這首詩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優秀傳統,以俚歌民謠揭露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詼諧嘲嗤中寄寓嚴肅的政治意義,以平凡真實的生活顯示深刻的主題思想,從藝術結構、敘事方式、細節描寫到人物對話都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現出詩人明快簡潔幽默的獨特風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藝術價值為中唐新樂府運動增添了光彩。

  (葛曉音)

鬆滋渡望峽中
劉禹錫 Liu Yuxi
  渡頭輕雨灑寒梅,
  雲際溶溶雪水來。
  夢渚草長迷楚望,
  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淚應猿聲落,
  蜀客船從鳥道回。
  十二碧峰何處所?
  永安宮外有荒臺。

【注釋】 【夢渚】雲夢之渚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有贈
劉禹錫 Liu Yuxi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麯,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釋】 【聞笛賦】晉人嚮秀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聞鄰人吹笛,感音悲嘆,作《思舊賦》。
【爛柯】晉人王質進山打柴,見二童下棋,終局斧柄已爛,下山纔知過了一百年。

【賞析】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纔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着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纔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纔名那麽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着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係。

  接着,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衹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衹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纔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頽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裏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麯,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藉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袁行霈)

c?1a??e???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
  城西門前灧預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麯,
  北人莫上動鄉情。

【注釋】 【竹枝】巴渝一帶民歌,唱時“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揚袖而舞。
【南人】當地人
【北人】由長安謫居蜀地之人

竹枝詞(巫峽蒼蒼煙雨時)
劉禹錫 Liu Yuxi
  巫峽蒼蒼煙雨時,
  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裏愁人腸自斷,
  由來不是此聲悲。
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
劉禹錫 Liu Yuxi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傢。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賞析】 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它不是一般的模山範水,不是着力於表現山水的容態精神,而是從中發掘出一種比自然美更為可貴的勞動的美,創造力的美。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傢。”開頭用一個“山”字領起,一下子把詩人面對春山、觀賞山景的形象勾畫出來了。俗諺說:“桃花開,李花敗。”一般是李花先開,桃花後開。現在桃花、李花同時盛開,這是山地氣候不齊所特有的景象。“層層”狀桃李花的繁茂與普遍。此山彼山,觸處皆是。那種色彩絢爛、滿山飄香的景象可以想見。次句由景及人。“雲間”形容山頂之高。詩人遙望山頂,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裊裊的炊煙。他推斷,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處。“是人傢”三字是詩人註意力的歸着點。“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詩人探尋的目光越過滿山的桃李,透過山頂的雲霧,終於找到了綉出這滿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創造的。山美、花木美,都來自山村居民的勞動之美。以下即轉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勞動場景的描畫。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兩句寫山村居民熱氣騰騰的勞動生活。挎着長刀、戴着短笠的男人們根據傳統的辦法前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戴着飾物的青年婦女們下山擔水,準備做飯。在這裏,作者運用了兩種修辭手法。一、藉代。用“銀釧金釵”藉代青年婦女,用“長刀短笠”藉代壯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徵,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二、對仗。不僅上下兩句相對,而且還采用了句中自為對(即當句對)的辦法,把語言錘打得十分凝煉。

  全詩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圖,孤立起來看,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合起來看,恰好構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由滿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傢,又由山村人傢引出勞動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詩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婦女們負水對歌、燒畲時火光燭天以及秋後滿山金黃等情景統統留給讀者去想象,畫面的轉接與安排極有理緻。詩中沒有直接發出贊美,但那種與勞動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輕快的節奏,那種着力描繪創造力之美的藝術構思,都隱隱透露出詩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對勞動生活的贊嘆。劉禹錫貶謫巴山楚水之時,接近了人民,南國的風土人情,激蕩了他的詩情,豐富和提高了他的藝術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擴大了視野,在審美鑒賞力和表現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吳汝煜)

首頁>> 文學>>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