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賞析】  中華文明五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忠臣義士。通讀中華史書,尋讀最有風骨氣節的詩文名句,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文品和詩品都是與他的人品相對應的。君不見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嶽飛在〈滿江紅〉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那樣氣壯山河的瑰偉妙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吞吐天地的千古絶句;明朝忠臣於謙則在〈石灰吟〉中寫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這些具有高尚氣節的正人君子,都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都能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兩句名吟出自於明朝於謙的〈石灰吟〉,意思是說,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着生命的危險,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間。原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衆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以及堅守高潔情操的决心。
    談到詠物詩,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遊、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以及鄭板橋的詠竹詩等都是古代詩詞中難得的精品,但是與那些專業文人相比,於謙更具有胸懷忠貞、義薄雲天的豪氣。這首詩不僅是對事物的真寫實錄,而是寄寓了作者心中浩然的正氣。其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後兩句則是名句中的名句。
於謙自幼就以文天祥為楷模,他曾稱贊文天祥:“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那種英雄惜英雄的仰慕之心躍然字句上。在這首詩中,於於謙藉詠石灰的被燒成粉碎,變成一團白粉,來比喻仁人志士的清高亮節,視死如歸。即使被百般凌辱折磨,仍永不屈服,仍不改變其操守,仍要留他那頂天立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清白人格在人間,這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異麯同工之妙。
於謙創作這首詩時年僅十七歲。他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吳山三茅觀中埋頭讀書。在他座位旁懸挂着他自己撰寫的文天祥畫像贊,桌案上擺放着他自己手抄的唐人陸贄奏疏捲册。他思考着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順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從此走入仕途。他沒有忘記少年時的誓言,居官清正,不徇情,不受賄,沒有多久,便以“廉幹”聞名了。宣德初年,於謙受命巡按江西。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打擊豪強,為民請命,安撫流離,政績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視,親自手書於謙之名授與吏部,超遷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這時他年僅33歲。
於謙不攜傢眷,獨自一人前往任所,鼕春兩季在山西,夏秋兩季到河南,正如他詩中寫道的:“三晉衝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節候自相催。”《明史》中 說:“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他就這樣,無論鼕夏,不分寒暑,在巡撫任上辛苦忙 碌了19年。 明代的巡撫是朝廷外派的大員,對地方官吏,甚至省級大官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可是於謙從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講求排場,他為官嚴正,但卻從不作威作福,相反,他卻總是輕騎簡從,不讓地方官吏迎送。
於謙不僅這樣體知下屬,而且對上司也從不奉迎。正統間,宦官王振專權,索賄納賄之風盛行,官吏們為求仕進,爭獻金銀求媚。據說凡晉見王振者必獻白銀百兩, 若獻銀千兩,便可得賜酒食。於謙每次入京辦事,卻從不帶任何禮物送人。有人勸他說:“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充交際耶?”於謙聽罷,笑着舉起兩袖答道: “吾唯有清風而已。”正因為這種廉正不阿的作風,於謙難免會得罪權貴。專權的太監王振就曾誣陷於謙,並將他下法司論死。後來係獄三個月,纔得釋,降職為大理寺少卿。事情傳出,山西、河南百姓官吏赴京上書,周、晉二王也上書請留於謙巡撫兩省。就這樣,於謙在巡撫任上先後十九年,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才調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率領下擾邊。王振挾明英宗親徵,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瓦剌軍隊直攻到北京城下。正當滿朝慌亂無措之時,於謙挺身而出,力主戰守,領導北京軍民,戰勝瓦剌,保衛住了北京城。於謙有保社稷之功,但他並不居功。因於謙薦用的總兵官石亨,自知功不如於謙卻得封世侯,心中不安,上疏薦謙子於冕。於謙得知後說道:“國傢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於軍功,力杜僥幸,决不敢以子濫功。” 於謙的這些做法,與那些貪官污吏、佞幸之徒格格不入,深遭他們的怨恨。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利用景泰皇帝病危之機,擁立英宗復闢,誣陷於謙,將他殺害了。於謙的傢亦遭籍沒。他雖然身居高官多年,又曾受知於景泰朝,但“傢無餘貲”。衹有正室門鎖甚嚴,打開看時,裏面放的全是御賜蟒衣、劍器。於謙被害後, 石亨以其黨羽代任兵部尚書,未及一年,贓纍巨萬。明英宗也不得不慨嘆道:“於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貲……” 幾年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先後以謀反伏誅,於謙的冤案終得昭雪。後世的史傢給於謙極高的贊頌,稱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縱觀於謙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實踐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豪言壯志,表裏如一,錚錚鐵骨。他那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在人世間的忠臣義士和正人君子的心中竪起了一盞長明不熄的心燈。因此,人們也經常用這兩句詩來贊美那些不屈服於暴力、為堅守信仰、真理和內心的正義與良知而視死如歸的高尚之士。--貫明
    感恩語: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我非常欣賞這句詩詞,也深有感觸,以後靜下心來,我也寫一寫。主要針對 正直與圓滑 的選擇。

一般認為《石灰吟》的作者為明代的於謙。於謙(1398-1457),明錢塘(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衆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闢,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歷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但滿學家閻崇年認為《石灰吟》作者不是於謙。在央視《百傢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的著名滿學家閻崇年做客揚州講壇,在揚州鑒真學院為市民主講《袁崇煥》。開場白時就一語驚人:“我個人認為最能反映袁崇煥精神的一首詩是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著名詩篇《石灰吟》,不過我想告訴大傢的是,《石灰吟》的作者並非大傢印象裏的於謙,而是另有其人。”話音剛落,就引得全場1300多名觀衆一片驚訝聲。閻崇年告訴聽衆,自己在研究明末重臣、著名將領袁崇煥的時候,覺得最能反映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詩就是《石灰吟》。不少資料均記載該詩出自於謙的文集,但在查閱《明史》、《四庫全書》等25種史料文獻卻發現,於謙的個人文集中並沒有《石灰吟》,隨後他趕赴於謙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調查後發現《石灰吟》作者其實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過知縣、後來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級官吏,閑暇時寫了一部歷史小說《於謙傳》,其中小說主人公於謙寫了一首詩,就是《石灰吟》。閻崇年補充說:“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由於這首詩的確很能反映於謙的精神,所以後世不少文獻也就‘以訛傳訛’把這首詩誤認為是於謙所寫。”

除夜太原寒甚
於謙 Yu Qian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衹在屋東頭。
  

【注釋】  詩人客居太原時,在特別寒冷的除夕寫下了這首詩。環境雖然極艱苦,但作者堅信,嚴鼕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詩的大意說:請捎個信去告訴居住在遠方的友人,眼前儘管天氣寒冷,這點寒冷算不了什麽,何須為它發愁呢!春風已經吹來,離我們不遠了,就在我們房屋的東頭。

詩中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了詩人不畏任何艱難困苦,蔑視嚴酷的惡劣氣候,滿懷信心地和惡劣環境進行鬥爭的樂觀精神。詩的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1]。
老翁傭納債[2],稚子賣輸糧[3]。
壁破風生屋,梁頽月墮床[4]。
那知牧民者[5],不肯報災傷[6]。

【注釋】  [1]苦旱蝗:苦於旱災,蝗災。幹旱之年最易發生蝗災,故旱災、蝗災往往同時發生。

[2]傭:替人做工。受雇於人。納債:還債。
[3]稚子:幼子。輸糧:嚮官傢繳納租糧。以上二句是說,老農被迫做傭工來還債,把幼子賣了來繳租。
[4]“壁破”二句:墻壞了屋裏透風;梁塌了,月光可以照到床上。頽:倒坍。墮:落下。
[5]牧民者:指地方官。以牧民養畜比喻官吏治民,故曰牧民。
[6]報災傷:嚮上級申報農民遭受災荒的實際情況。

【賞析】 此詩描繪了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和同情。首聯先寫村落荒涼,繼而揭示荒涼的原因是因為天災—旱災、蝗災。頷聯寫貧苦老農為債務所迫,傭工還債,賣子完糧。頸聯寫農傢居室之破陋,有老杜風骨。尾聯寫不顧人民死活的地方官卻不肯為民請命而隱匿災荒不報,進一步揭示農民苦難、村落荒涼的原因雖由天災,更在人禍。全詩語言精煉,結構謹嚴,形象鮮明,對仗工穩,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人民的拳拳之心。

平陽道中
於謙 Yu Qian
  楊柳陰濃水鳥啼[2],豆花初放麥苗齊。
  相逢盡道今年好[3],四月平陽米價低。[1] 
  

【注釋】  [1]平陽:平陽府,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

[2]陰:通“蔭”。
[3]盡道:都說,都稱贊。[1]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
水鳥:指棲息或經常棲息濕地的鳥類

【賞析】 此詩寫於作者任河南、山西巡撫時。敘寫了作者在平陽道中所見所聞的喜人景象。前兩句寫所見。楊柳陰濃,水鳥啼鳴,豆花初放,麥苗青齊,描寫出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既寫出了農村的特有景色及和平寧靜,又寫出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敘寫中流露出詩人的欣慰和喜悅。後二句寫所聞。四月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往往糧價最貴,“四月平陽米價低”,道出了人民生活的富足。“低”字明白如話,真實地反映了詩人治理山西時的政績。《明史》載,詩人任河南、山西巡撫時重視農業生産、關心農民生活,平反冤獄,興利除弊,人民安居樂業。詩中正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從輕鬆的筆調中見出詩人的愉快和欣慰。

書捲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注釋】  該詩盛贊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於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詩的首聯用擬人手法,將書捲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用誇張、比喻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緻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註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緑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尾聯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裏,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志的遊手好閑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白話文】  鑿開混沌之地層,獲得烏金是煤炭。藴藏無盡之熱力,心藏情義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猶如是春風。熊熊洪爐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
鐘鼎彝器之製作,全賴生成是原力。鐵石雖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衹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飽又暖和。不辭辛勞不辭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注釋】  1、混沌-指世界還沒有開闢以前的狀態。古人認為天地未開時“混沌如雞子”。這裏指大地。

2、烏金-指煤炭。
3、陽和-原指暖和的陽光,這裏藉指煤炭所蓄藏的熱能。
4、意最深-有深層的情意。
5、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煤炭燃燒給人們帶來溫暖,就象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炬;浩浩;本意是形容水勢大,這裏引申為廣大。
6、洪爐照破一句-爐火能夠衝破沉沉的黑夜。
7、鼎彝(yí)-烹飪工具。鼎:炊具;彝:酒器。
8、元-依賴。
9、生成力-煤炭燃燒生成的力量。
10、鐵石一句-古人以為鐵石藴藏在地下可以變成煤炭。意思是說:鐵石雖然變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類。此句和上面一句還有另一層意思:朝廷必須依靠臣民的忠心,並表示自己至死也要為國傢出力。
11、蒼生-老百姓。

【賞析】  這首詠物詩,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現其為國為民的抱負,於寫物中結合着詠懷。

第一句:詠煤炭點題。
第二句:正面抒懷,說這裏藴藏着治國安民的陽和布澤之氣。“意最深”,特別突出此重點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陽和”,“照破夜沉沉 ”,對照着寫,顯示除舊布新的力量。古人稱廟堂宰相為鼎鼐,這裏說宰相的作為,有賴於其人具有生成萬物的能力,仍從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鐵石”句表示堅貞不變的决心,也正是於謙人格的寫照。
第四句:“但願蒼生俱飽暖”,從煤炭進一步生發,即杜甫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擴大之。末句綰結到自己出山濟世,一切艱辛在所甘心歷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綜上: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嚮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為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嚮: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為國為民效力。

名傢點評
詩詞清麗,膾炙人口。 (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
其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於吟詠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亦足見其纔之無施不可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於謙)較少註重詩歌的創作技巧,他的詩歌呈現出一種清新樸素的天然本色。 (錢國蓮.項文惠《論於謙的詩歌》)

嶽忠武王祠
於謙 Yu Qian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姦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塚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白話文】 自南宋建都杭州以來,捨棄了汴梁巍峨的宮闕。此時號稱中興宋室,可有幾個將領能剋敵製勝呢?反倒是主和負國的姦臣一直掌權。在寒雨中,嶽王祠廟滿是黃葉堆積,青山野墳間白雲靄靄。為什麽朱仙鎮大捷之後,嶽將軍就再沒能打勝仗、高奏凱歌了呢?

【賞析】  這首詩作於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幾十萬精銳全軍覆沒,韃靼大軍壓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在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勸皇上放棄國都,南下遷都南京,以躲避韃靼大軍的刀鋒,在一片遷都聲中,於謙力排衆議,極力要求堅守北京,堅决打擊韃靼大軍。這首詩用南宋遷都的故事來嚮人們說明遷都是錯誤的,在這首詩中,於謙很痛心宋的遷都,他更痛心當今的的時事,詩中雖然沒有直說他的政治主張,但是全詩強烈的侵透他的堅守北京的主張。

北風吹,
吹我庭前柏樹枝。
樹堅不怕風吹動,
節操棱棱還自持②,
冰霜歷盡心不移。
況復陽和景漸宜③,
閑花野草尚葳蕤④,
風吹柏枝將何為?
北風吹,能幾時⑤?

【注釋】  ①詩歌贊頌柏樹,實際上是以此來勉勵自己。北風喻惡勢力。

②本句以柏樹的枝幹堅挺,不怕嚴寒,生長得郁郁葱葱來比喻人的節操。自持:自守。棱棱:威嚴方正,形容節操的嚴峻。
③這句謂歷盡了冰霜侵襲的嚴鼕,堅貞意志始終不移,何況陽春已至,光景將更加適宜。陽和:陽春和氣,即春天的溫暖。
④葳蕤(weí ruí):草木茂盛、枝葉下垂貌。形容茂盛。
⑤北風吹,能幾時:任你北風肆虐地吹吧,又能吹多久?暗含的意思是春天終究要到來。

【賞析】  這首詩以北風中的柏樹比擬堅貞的節操,無論處在怎樣的逆境中,都應當不折不撓,始終自持節操。詩中以樹喻人,明示詩人自己堅貞不屈的情操與樂觀豁達的精神。全詩語言犀利而含蓄,感情熱烈而鮮明,是一麯大義凜然的正氣歌。

首頁>> 文學>>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