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賞析】 中華文明五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忠臣義士。通讀中華史書,尋讀最有風骨氣節的詩文名句,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文品和詩品都是與他的人品相對應的。君不見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嶽飛在〈滿江紅〉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那樣氣壯山河的瑰偉妙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吞吐天地的千古絶句;明朝忠臣於謙則在〈石灰吟〉中寫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這些具有高尚氣節的正人君子,都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都能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兩句名吟出自於明朝於謙的〈石灰吟〉,意思是說,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着生命的危險,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間。原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衆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以及堅守高潔情操的决心。
談到詠物詩,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遊、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以及鄭板橋的詠竹詩等都是古代詩詞中難得的精品,但是與那些專業文人相比,於謙更具有胸懷忠貞、義薄雲天的豪氣。這首詩不僅是對事物的真寫實錄,而是寄寓了作者心中浩然的正氣。其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後兩句則是名句中的名句。
於謙自幼就以文天祥為楷模,他曾稱贊文天祥:“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那種英雄惜英雄的仰慕之心躍然字句上。在這首詩中,於於謙藉詠石灰的被燒成粉碎,變成一團白粉,來比喻仁人志士的清高亮節,視死如歸。即使被百般凌辱折磨,仍永不屈服,仍不改變其操守,仍要留他那頂天立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清白人格在人間,這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異麯同工之妙。
於謙創作這首詩時年僅十七歲。他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吳山三茅觀中埋頭讀書。在他座位旁懸挂着他自己撰寫的文天祥畫像贊,桌案上擺放着他自己手抄的唐人陸贄奏疏捲册。他思考着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順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從此走入仕途。他沒有忘記少年時的誓言,居官清正,不徇情,不受賄,沒有多久,便以“廉幹”聞名了。宣德初年,於謙受命巡按江西。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打擊豪強,為民請命,安撫流離,政績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視,親自手書於謙之名授與吏部,超遷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這時他年僅33歲。
於謙不攜傢眷,獨自一人前往任所,鼕春兩季在山西,夏秋兩季到河南,正如他詩中寫道的:“三晉衝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節候自相催。”《明史》中 說:“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他就這樣,無論鼕夏,不分寒暑,在巡撫任上辛苦忙 碌了19年。 明代的巡撫是朝廷外派的大員,對地方官吏,甚至省級大官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可是於謙從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講求排場,他為官嚴正,但卻從不作威作福,相反,他卻總是輕騎簡從,不讓地方官吏迎送。
於謙不僅這樣體知下屬,而且對上司也從不奉迎。正統間,宦官王振專權,索賄納賄之風盛行,官吏們為求仕進,爭獻金銀求媚。據說凡晉見王振者必獻白銀百兩, 若獻銀千兩,便可得賜酒食。於謙每次入京辦事,卻從不帶任何禮物送人。有人勸他說:“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充交際耶?”於謙聽罷,笑着舉起兩袖答道: “吾唯有清風而已。”正因為這種廉正不阿的作風,於謙難免會得罪權貴。專權的太監王振就曾誣陷於謙,並將他下法司論死。後來係獄三個月,纔得釋,降職為大理寺少卿。事情傳出,山西、河南百姓官吏赴京上書,周、晉二王也上書請留於謙巡撫兩省。就這樣,於謙在巡撫任上先後十九年,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才調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率領下擾邊。王振挾明英宗親徵,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瓦剌軍隊直攻到北京城下。正當滿朝慌亂無措之時,於謙挺身而出,力主戰守,領導北京軍民,戰勝瓦剌,保衛住了北京城。於謙有保社稷之功,但他並不居功。因於謙薦用的總兵官石亨,自知功不如於謙卻得封世侯,心中不安,上疏薦謙子於冕。於謙得知後說道:“國傢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於軍功,力杜僥幸,决不敢以子濫功。” 於謙的這些做法,與那些貪官污吏、佞幸之徒格格不入,深遭他們的怨恨。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利用景泰皇帝病危之機,擁立英宗復闢,誣陷於謙,將他殺害了。於謙的傢亦遭籍沒。他雖然身居高官多年,又曾受知於景泰朝,但“傢無餘貲”。衹有正室門鎖甚嚴,打開看時,裏面放的全是御賜蟒衣、劍器。於謙被害後, 石亨以其黨羽代任兵部尚書,未及一年,贓纍巨萬。明英宗也不得不慨嘆道:“於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貲……” 幾年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先後以謀反伏誅,於謙的冤案終得昭雪。後世的史傢給於謙極高的贊頌,稱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縱觀於謙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實踐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豪言壯志,表裏如一,錚錚鐵骨。他那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在人世間的忠臣義士和正人君子的心中竪起了一盞長明不熄的心燈。因此,人們也經常用這兩句詩來贊美那些不屈服於暴力、為堅守信仰、真理和內心的正義與良知而視死如歸的高尚之士。--貫明
感恩語: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我非常欣賞這句詩詞,也深有感觸,以後靜下心來,我也寫一寫。主要針對 正直與圓滑 的選擇。
一般認為《石灰吟》的作者為明代的於謙。於謙(1398-1457),明錢塘(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衆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闢,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歷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但滿學家閻崇年認為《石灰吟》作者不是於謙。在央視《百傢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的著名滿學家閻崇年做客揚州講壇,在揚州鑒真學院為市民主講《袁崇煥》。開場白時就一語驚人:“我個人認為最能反映袁崇煥精神的一首詩是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著名詩篇《石灰吟》,不過我想告訴大傢的是,《石灰吟》的作者並非大傢印象裏的於謙,而是另有其人。”話音剛落,就引得全場1300多名觀衆一片驚訝聲。閻崇年告訴聽衆,自己在研究明末重臣、著名將領袁崇煥的時候,覺得最能反映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詩就是《石灰吟》。不少資料均記載該詩出自於謙的文集,但在查閱《明史》、《四庫全書》等25種史料文獻卻發現,於謙的個人文集中並沒有《石灰吟》,隨後他趕赴於謙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調查後發現《石灰吟》作者其實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過知縣、後來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級官吏,閑暇時寫了一部歷史小說《於謙傳》,其中小說主人公於謙寫了一首詩,就是《石灰吟》。閻崇年補充說:“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由於這首詩的確很能反映於謙的精神,所以後世不少文獻也就‘以訛傳訛’把這首詩誤認為是於謙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