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無可
送呂郎中赴滄州
無可 Mo Ke
  出守滄州去,西風送旆旌。路遙經幾郡,地盡到孤城。
  拜廟千山緑,登樓遍海清。何人共東望,日嚮積濤生。
書馬如文石門居
無可 Mo Ke
  別業逸高情,暮泉喧客亭。林回天闕近,雨過石門青。
  野果誰來拾,山禽獨臥聽。要迎文會友,時復掃柴扃。
送章正字秩滿東歸
無可 Mo Ke
  朝衣登別席,春色滿秦關。蕓閣吏誰替,海門身又還。
  尋僧流水僻,見月遠林閑。雖是忘機者,難齊去住間。
賦得望遠山送客歸
無可 Mo Ke
  遙山寒雨過,正嚮暮天橫。隱隱凌雲出,蒼蒼與水平。
  何時凝厚地,幾處映孤城。歸客秋風裏,回看傷別情。
送宜春裴宰是將軍旻之孫
無可 Mo Ke
  垂白方為縣,徒知大父雄。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飛鴻。
  疊嶂和雲滅,孤城與嶺通。誰知持惠化,一境動清風。
送樸山人歸日本
無可 Mo Ke
  海霽晚帆開,應無鄉信催。水從荒外積,人指日邊回。
  望國乘風久,浮天絶島來。儻因華夏使,書札轉悠哉。
送姚宰任吉州安福縣(一作送王明府之任安福)
無可 Mo Ke
  落絮滿衣裳,攜琴問酒鄉。挂帆南入楚,到縣半浮湘。
  吏散翠禽下,庭閑斑竹長。人安宜遠泛,沙上蕙蘭香。
送李少府之任臨邛
無可 Mo Ke
  邛南方作尉,調補一何卑。發論唯公幹,承傢乃帝枝。
  山長風裊棧,江蔭石和澌。舊井王孫宅,還尋獨有期。
遊山寺
無可 Mo Ke
  千峰路盤盡,林寺昔何名。步步入山影,房房聞水聲。
  多年人跡斷,殘照石陰清。自可求居止,安閑過此生。
酬姚員外見過林下
無可 Mo Ke
  掃苔迎五馬,蒔藥過申鐘。鶴共林僧見,雲隨野客逢。
  入樓山隔水,滴旆露垂鬆。日暮題詩去,空知雅調重。
寄華州馬戴(一作秋中聞馬戴遊華山因寄)
無可 Mo Ke
  三峰待秋上,鳥外挂衣巾。猶見無窮景,應非暫往身。
  水寒仙掌路,山遠華陽人。欲問壇邊月,尋思闕復新。
秋夜寄青竜寺空貞二上人
無可 Mo Ke
  夜來思道侶,木葉嚮人飄。精捨池邊古,秋山樹下遙。
  磬寒徹幾裏,雲白已經宵。未得同居止,蕭然自寂寥。
過杏溪寺寄姚員外
無可 Mo Ke
  門徑衆峰頭,盤岩復轉溝。雲僧隨樹老,杏水落江流。
  峽狖有時到,秦人今日遊。謝公多晚眺,此景在南樓。
送僧歸中條(一作送覺法師往中條舊隱)
無可 Mo Ke
  夜葉動飄飄,寒來話數宵。捲經歸鳥外,轉雪過山椒。
  舊長鬆杉大,難行水石遙。元戎宗內學,應就白雲招。
送人罷舉東遊
無可 Mo Ke
  東堂今已負,況此遠行難。兼雨風聲過,連天草色幹。
  鴻嘶荒壘閉,兵燒廣川寒。若嚮竜門宿,懸知拭淚看。
金州鼕月陪太守遊池(一作林下對雪送僧歸草堂寺)
無可 Mo Ke
  殘臘雪紛紛,林間起送君。苦吟行迥野,投跡嚮寒雲。
  絶頂晴多去,幽泉凍不聞。唯應草堂寺,高枕脫人群。
寄青竜寺原上人(一作鼕日寄僧友)
無可 Mo Ke
  斂屨入寒竹,安禪過漏聲。高杉殘子落,深井凍痕生。
  罷磬風枝動,懸燈雪屋明。何當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秋寄從兄賈島
無可 Mo Ke
  暝蟲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
  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遲回共至今。

【注釋】 一作秋夜宿西林寄賈島

【賞析】 無可俗姓賈,為賈島堂弟,詩句亦與島齊。幼時,二人俱為僧(島後還俗),感情深厚,詩信往還,時相過從。這首詩便是無可居廬山西林寺時,為懷念賈島而作,可能即以詩代柬,寄給賈島的。

  詩的前半首從黃昏到深夜,再到次日清晨,着重狀景,景中寓情。後半首回憶往事,感慨目前,着重攡情,情與景融。

  首兩句以興體起筆,物與人對照鮮明。西林寺在廬山香爐峰西南風景絶佳處。東晉高僧慧遠居東林寺,其弟慧永居西林寺,恰巧他們也俗姓賈。無可到廬山,長居西林寺,深念賈島,也許與此有些淵源。這二句寫暮色蒼茫,草蟲喧叫;作者靜坐禪房,沉思不語。一喧一默,一動一靜,相映益彰。

  三、四句寫無可蒲團跌坐,晨夕見聞。在蒼苔露冷、菊徑風寒的秋夜,蛩聲凄切、人不成寐的五更,聽覺是最靈敏的。詩人衹聽得鬆濤陣陣,秋雨瀟瀟,一直聽到更漏滴殘(“徹”)。奇妙的是,天亮開門一看,並未下雨,惟見積得很厚的滿庭落葉(“深”)。這真是妙事妙語。宋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說:“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盡字,椐別本異文),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所謂“象外句”,“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唐司空圖《詩品·雄渾》),即跳出字面物象之外,才能得其個中三昧。“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二句,寫的是“落葉”,而偏說是“聽雨”,意思又不在“聽雨”,而是寫長夜不眠,懷念賈島。這個象外句要比直寫深入兩層。

  五、六句轉入往事回憶。曩昔,兄弟二人同在京城長安時,賈島屢試不第,積憂成疾,曾與無可相約,仍回山皈依佛門。一個“病”字,齊下雙管。一寫賈島名落孫山的憂憤之病;一寫朝廷昏庸,不識人才,國事不可救藥之病。兩病相加,怎樣不起泛舟洞庭、歸隱漁樵之心!當年無可離京時,賈島《送無可上人》詩云:“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這應是無可此聯詩“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的最好註腳。

  事實上賈島此後並沒有赴“煙霞約”。因而無可說:“亦是吾兄事,遲回共至今。”“吾兄事”應指賈島浮沉宦海、迷航不悟之事。島雖不第而塵心未泯,苦苦幹祿,也衹做了個長江主簿。這在高蹈逃禪的無可看來,早應遁跡,太“遲回”了,可“吾兄”仍是追逐名祿,豈不自惹煩愁!從“共”字看,無可此刻還是期望賈島能夠同赴“煙霞約”,捨筏登岸的。

  後半首的前塵回顧與前半首的眼前即景如何協調統一呢?“落葉”二字成為前後的關鎖支點。首二句寫暮色、蟲喧、默思、靜坐,是為聽落葉作勢,三、四句寫置身於深山、深寺、深秋、深夜之中,金風掃落葉,直似一派狂飈驟雨。這是正面寫聽落葉。後四句是寫聽落葉的餘波,也是聽落葉的襟懷。常言說“落葉歸根”,無可深更聽落葉,不能不想到他與從兄賈島的“煙霞約”、“洞庭心”;惜賈島至今尚浪跡塵俗,葉雖落而不得歸根,那麽,後四句所表述的情懷就自然地奔瀉而出。我們不妨說這首詩實質寫的是“聽落葉有懷”,通首詩的詩眼就落在“落葉”上。

  (馬君驊)

  燃燈朝復夕,漸作長年身。紫閣未歸日,青門又見春。
  掩關寒過盡,開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誰驚歲去頻。
夏日送崔秀纔遊南
無可 Mo Ke
  南方山水地,念子為貧遊。縱是逢佳景,那能緩旅愁。
  夕陽行遠道,煩暑在孤舟。莫嚮巴江過,猿啼促淚流。
晚秋酬姚合見寄
無可 Mo Ke
  新命起高眠,江湖空浩然。木衰猶有菊,燕去即無蟬。
  分察千官內,孤懷遠嶽邊。蕭條人外寺,暌阻又經年。
暮秋宿友人居
無可 Mo Ke
  招我郊居宿,開門但苦吟。秋眠山燒盡,暮歇竹園深。
  寒浦鴻相叫,風窗月欲瀋。翻嫌坐禪石,不在此鬆陰。
送李騎曹之武寧(一作送威武李騎曹之靈武寧省)
無可 Mo Ke
  一歲一歸寧,涼天數騎行。河來當塞麯,山遠與沙平。
  縱獵旗風捲,聽笳帳月生。新鴻引寒色,回日滿京城。
秋日寄厲玄先輩
無可 Mo Ke
  楊柳起秋色,故人猶未還。別離俱自苦,少壯豈能閑。
  夜雨吟殘燭,秋城憶遠山。何當一相見,語默此林間。
首頁>> 文學>>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