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退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赏析】 这是柳永写羁旅失意客中思家的代表作之一。上阕铺写深秋景象,“霜风”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下阕直抒乡愁。“想佳人”这几句,叹已之飘泊,以悬想对方之思我比较,相思没有落空,感情缠绵悱恻。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此种盼望丈夫归来入痴入迷的执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
名娃金屋,
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
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
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
倩五湖倦客,
独钓醒醒。
问苍天无语,
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
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
秋与云平。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剑水染花腥,时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阁凭高处。
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赏析】 吴文英是南宋的一位奇才雅士,但他一生政治不得志,终志只能将满腹经纶寄之于词曲 。既便如此,世人也多认识不到他的惊才绝艳。本篇原有小题,曰“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庾幕是指提举常平仓的官衙中的幕友西宾。灵岩山,在苏州西,以吴王夫差的遗迹而有盛名。
这首词,通篇以一个“幻”字为眼目,借叙写吴越之争的史事写时世的兴亡和自己的一腔悲慨。由此字生发全篇,词笔如波似云,令人莫测其思。读来令人瞠目称怪。
开篇几句,向为选注家点断为“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这是因为拘泯于现代“语法”而不了解汉文音律的缘故。词原本是音乐文学,当时一篇写就,立付歌坛,所以以原谱音律节奏为最要之“句逗 ”,然而长调长句中,又往往会有一二处文义断连顿挫的地方,本来可以恰好与音律相合亦不妨小小变通旋斡,而非机械得如同读断“散文”、“白话”一般。以世俗的“常识”而推,时、空二间,必须有所区分 ,不可混语。故“四远”为“渺空烟”之事,必属上连 ;而“何年 ”乃“坠长星”之事,允宜下缀。实际上,在吴文英的意念理路上中,时间与空间原本是不必明确区分的,二者完全可以错综交织在一起。如此处梦窗先则纵目空烟杳渺,环望无垠——此“四远”也,空间也,然而却又同时驰想:与如彼之遥远难名的空间相伴者 ,正是一种荒古难名的时间。所以眼睛看见无边的空间,就能悟到没有开头的远古时代——于是乃设问云:此茫茫何处,渺渺何年,不知如何遂出此灵岩?莫非坠自青天之一巨星乎?而由此坠星 ,遂幻出种种景象与事相;“幻”字,在这里指的应是幻化而生的意思。灵岩山上,乃幻化出苍崖古木 ,以及云霭烟霞?? ,乃更幻化出美人的“藏娇”之金屋,霸王盘踞的宫城。至此,才从容地将主题烘托而出。笔似十分暇豫,然而主题一经引出,便乘势而下,笔笔勾勒,笔笔皴染,亦即笔笔逼进,生出层层“幻”境,呈现于读者面前。
以下以“采香泾”再展想象的历史图画:采香泾乃是吴王宫女采集香料的地方 ,一水其直如箭 ,故又名箭泾 。宫中脂粉 ,流到宫外,以至溪流皆为之“腻 ”,语意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是脱化古人,不足为奇,足以为奇者,箭泾而续之以酸风射眼,腻水而系之以染花腥,遂将古史前尘,与目中实境(酸风,秋日凉冷之风)幻而为一 ,不知其古耶今耶?感慨系之。“花腥”二字尤为奇怪 ,大概是说吴宫美女,脂粉成河,流出宫墙,不仅使所浇溉的山花染着脂粉之香气,而且还带有人体的“腥”味。
再下,又以“响屧廊”的典故增一层皴染。相传吴王筑此廊 ,“令足底木空声彻,西施着木屧行经廊上,辄生妙响 。”词人置身廊间,妙响已杳,而廊前的木叶,在酸风的吹拂下,飒飒然别是一番滋味——当日之“双鸳”(美人所着鸳屧),此时之万叶,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幻?又不禁感慨系之矣!
词人那变幻无端的笔法,在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幻景丛叠的意境后,适时一束,自然地过渡而下。
过片另换一种笔调,看上去仿佛是大发议论,实际上仍在抒发感慨之情。其中意味大概是说:吴越争雄,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使美人计,派范蠡进西施于夫差 ,夫差被她迷惑之,其国于是灭亡,越仇得报。然而什么是范氏功成的真正原因?回答是:吴王的沉醉。假如他能不耽沉醉,范氏怎么能功成而遁归五湖,以垂钩游玩来庆祝吴的灭亡呢?所以不是勾践范蠡有能,而是夫差甘愿乐为的结果!醒醒(平声如“星”),与“沉醉”对映 。——为昏迷不国者下一当头棒喝。真是可悲。
古事已逝现在又当如何?欲问苍波(五湖——说即太湖 ),而苍波无语 。终究谁能回答?水似无情,山又何若?回答说:山亦笑人——山之青永永,人之发斑斑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欤?抑古往今来,山青水苍,人事自不改其覆辙乎?这一疑问,最终仍是未能解开。
倚危阑,眺澄景,见沧波巨浸,涵溶碧落,直到归鸦争树,斜照沉汀,一切幻境沉思,重新回归现实,不禁百端交集。“送乱鸦斜日落渔汀”,是一篇之警策,全幅之精神。一“送”字,尤为神笔!
至此 ,从“五湖”起 ,写“苍波”,写“山青(山者,水之对也 )”,写“渔汀”,写“涵空(空亦水之对也)”,笔笔皆在水上萦注,“问苍波”,何等味厚,何等意永,含咏不尽。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 :乱鸦斜日,可以说是写实,但若说是比兴,也觉相宜。大抵高手遣辞,都是手法超妙,涵义丰盈。
一结更归振爽。琴台,在灵岩,本地风光。连呼酒,一派豪气可见。秋与云平,更为奇绝。在词人意中 ,“秋”亦是一“实体”,既可以“移动坐标”,也可以“计量”,所以说一登琴台最高处 ,才觉得刚才的阑干,不足为高,等到更上层楼,直近云霄,才发现“秋”与云乃在同等“高度 。用现在的话说,“云有多高 ,秋就有多高!”高秋自古即为时序之堪舒望眼,亦自古为文士之悲慨难置。旷远高明,又复低徊宛转,如此,此篇之词境,也真可谓是奇境了。
(竹筠清课)
又西风雁背晚霜浓,轻寒暮霞边。恰瑶阶小立,相逢一笑,移傍雕奁。寂寞贫家椎髻,来借一枝妍。只恐低敲处,人隔江天。
原称吴宫小字,奈要他长命,休易成烟。褪蝶衣瘦粉,谁与诉华年?忍错认零钿賸钏,拥秋心剑气共矜严。枕函堕、荐轻罗护,灯照无眠。汉武外传:七月七日以紫罗荐地,然百和香,悬九光九微之灯,以候王母。
又一番桑海酒楼宽,风吹聚春星。对绿波樽影,斜阳柳色,戍角催沉。言买貂裘远去,谁是少年心?一样坐中侣,换了旗亭。
避地不堪重记,付念家山里,几许春声?纵燕归能说,残劫尚惊人。也漫问龙蟠虎踞,黯江南王气久无灵。离云冷,掩银灯处,怕各沾巾。
又招邀鸥鹭过江来,秋思入斜晖。有六朝旧识,燕边波镜,雁外山眉。打桨依然烟水,未觉素心违。只是台城柳,摇落长堤。
此地当年阵戏,对萧萧芦苇,犹偃旌旗。怎楼船偷警,王气近来非。也休说沧桑弹指,便芙蓉悴尽不成衣!晚风起、漾湖萍散,何处淒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