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Su Shi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野草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水调歌头:《乐苑》:“《水调》,商调曲也。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②玉宇:道家所谓天帝之居所。③绮户:绣户。④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赏析】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袁行霈)

【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Chen Liang
  不见南师久,
  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
  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
  得似洋洋河水。
  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
  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于中应有、
  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
  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
  赫日自当中。

【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章森奉命出使金国,为金主完颜雍祝寿。作者对此深感耻辱,在友人章森出发之前,慨然以词相赠。

  上片为友人壮行。“不见南师久”,暗含对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满。“漫说北群空”,强调宋朝有人才。“当场”以下,以国家与民族的奇耻大辱激励章森,希望他能不辱使命,做个堂堂正正的汉使。

  下片抒发作者胸中的感慨。“尧之都”以下五句,以连珠式的排句喷薄而出,二十字一气贯注,痛切呼唤千古不灭的民族之魂。这几句犹如奇峰拔地而起,犹如利剑猛然出鞘,慷慨激昂,使人投袂而起,充分揭示了全词的主题。结句“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痛快淋漓地倾泻了豪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此词既批判了昏庸的朝廷,又赞许鼓励友人的出使,还鞭挞了敌人的罪恶。

  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刘海兰)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Mao Zedong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一九五六年六月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Mao Zedong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一九六五年五月
水调歌头
苏轼 Su Shi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欧阳修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⑥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赏析】 这首词上阕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运与当年醉翁受挫。下阕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浪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气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Huang Tingjian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
  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瑶草:仙草。
②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③“只恐”二句:形容竹经花丛仙露晶莹欲滴。
④拂金徽:指弹琴。
⑤“谪仙”二句:倾慕李白飘逸旷放,感叹缺少知音。
⑥“我为”三句: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
⑦醉舞:词中指放浪自得之志。

【赏析】 这是一首飘逸超旷的豪放之作。上阕写幽雅清纯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瑶草、仙溪、桃花、鹂鸟、白云、浩气等美好的意象;碧、黄、红、白等多种鲜美色彩,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般的世界。下阕写身临其境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所坐、所依、所拂的身边事物,件件高洁不俗。“谪仙何处?”为与不为的选择,象征意味地表达自己的高洁不俗的志向。结尾写词人放浪形骸的风姿。全词写景寓情、寄托理想,溶桃源遗韵和谪仙风情于一体,别具特色。

水调歌头
李光 Li Guang
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
  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
  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赏析】 这词的小序说:“过桐江,经严濑,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就这个小序和词的具体内容看,毫无疑义,作者写这词的时候,已经作出世之想,要摆脱这充满矛盾斗争的现实,而超然物外,自适其适。这种思想是应该批判的。可是,作者曾做过谏官,做过吏部侍郎,做过参知政事,一向是奋发有为、刚正不阿的人,为什么要消极请退呢?原因是,秦桧当权,他和秦的意见不合,斗争无效,无法施展自己精忠为国的主张,不得不消极请退。这里是充塞着无限悲愤的。这在词的前片中有明显的表现,这就值得肯定。
词一开首就概括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吴楚”指地域,“江汉”指河流,是一样的地带。由于金兵的南犯,这一带都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故说“兵气暗”;由于战争的频繁,人民都饱受战争的痛苦,故说“久凄凉”。在这种情势之下,是亟需俊杰来赶走敌人,扫除战祸的,然而当时是投降派当权,有名的战将都被压抑或杀害了,当年的名将怎么都看不见呢?这一提问是包蕴着无限悲愤的心情的。词是作者经过严陵濑的时候写的,就把这提问转到严光身上,“酌酒酹严光”。一方面已含有 “有恨无人省”的苦衷,另方面也说明这时候告退是出于万不得已。严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时和汉光武刘秀同学,后来刘秀做皇帝,他隐居富春山耕钓,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叫“严陵濑”。浅水流沙石上叫“濑”。“酹”,以酒沃地祭神。“南顾”至“风霜”,进一步具体说明当时极其恶劣的社会现实和他饱经风险、无能为力的情状,为后片写告退生活做好前提条件。“南顾豺狼吞噬”的“豺狼”,当指当权派;“吞噬”是说任意杀戮和敲剥。这表示作者对权奸的愤恨。“北望中原板荡”,“板”与“荡”本来是《诗经·大雅》里的两篇诗名,都是描述周厉王时动乱的情况的,后来就合成一个辞汇作为乱世的代称。这是指北方沦陷区的情况,表示作者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关心,自然也包含有收复失地的意愿。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抬起头来,怀着满腔激情,对着苍天,作无可奈何的呼吁而已。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天出神,向天申诉,自《诗经》的“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唐风·鸨羽》)“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小雅·节南山》)等等以后,几乎成为一种习用的传统。凡是一种激情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都是表示痛愤至极,不由自主的心理状态。跟着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斗争到底,矢死不渝;一种是避免斗争,高飞远飏。前者是积极的,值得称赞的;后者是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作者是走后面这条路子,所以要“归去谢宾友”。因为在现实斗争中已经饱受了风霜之苦,“风霜”是象征现实的险恶,不能再斗争下去了。后片紧承上片的结尾描绘“归去”后的悠然自得的生活面貌。“闭柴扉”三句是说在室内读书和著述:浏览历代的载籍和研究历代的事迹,“千载”是很长的时间,“三皇”是最古的人物,用来概括所浏览的和所研究的载籍和事迹。“兰亭”两句是写室外的景物。“兰亭”在浙江绍兴县西南,晋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朋友们雅集的地方。王羲之作《兰亭集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点,这里借用它,所以指出 “依旧流水绕修篁”。“修篁”即修竹。“傍有”三句更把境界扩大了,生活美化了,有时在空阔无边的湖光荡漾中,撑一只小艇,旁若无人地在那儿吟啸自得,除了水云相伴外,谁也不过问,这是多么畅快的生活!“啸傲”是吟啸倨傲,言动毫无拘束的神态。“水云乡”,水云聚集的地方,云是从水里看到的,水和云一起提,当然是很清澄的水,即指那千顷的湖。结尾两句劝勉他人也表示自己告退意志的坚定。“骑鲸客”指远离尘俗、遁迹沧海的人,从上面的“水云乡”再扩展说。唐李白曾自称“海上骑鲸客”。杜甫诗:“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讯今何如”。“南荒”统指不堪驻足的地带。标题是“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这是劝勉之辞,和他们当时的处境必有关系。(詹安泰)

其兄进道作水调歌头一韵,几二十首,读之,殆不胜情。次其韵作一篇,怀其人,亦以赠元发、说道  扁舟思独往,樯影划晴烟。
  要伴人随明月,踏破水中天。
  谁信骑鲸高逝,空对笔端风雨,如泛楚江船。
  老子穷无赖,端欲把降竿。
  
  白萍汀,归老计,似高闲。
  平生爱我,一言相置二刘间。
  准拟何山松桂,折足铛能安稳,芋火对阑残。
  何必少林语,立雪问心安。
水调歌头(壬寅九月,谒季修,题其书室壁曰秋斋梦谒,复以进道韵续之)
吕渭老 Lv Weilao
  秋斋多梦谒,舌本欲生烟。
  独步一庭明月,雁字已横天。
  作个生涯不遂,松竹雨荒三径,却忆五湖船。
  小阮贫尤甚,犊鼻挂长竿。
  
  白鸥汀,风共水,一生闲。
  横琴唳鹤,要携妻子老云间。
  灯火荧荧深夜,高卧南窗折几,杯到不留残。
  莫遣江湖手,遮日向长安。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 Zhu Xi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释】 侵云影:一作浸云影
莫相达:一作莫相违

【赏析】 本词题为《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隐括”,也就是对原作的内容、句子适当剪裁、增删,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改写。《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由此可见,这种写作方法,很早就有了。

  朱熹“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也就是借这首诗来寄兴抒情托志。杜牧的诗是这样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对这首诗,历来就有很高的评价。杜牧出身于显赫的世代公卿之家,胸怀致仕

  用世的大志;朱熹是著名思想家,又是诗人。尽管他们生活的时间前后相隔三百多年,但都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因为思想上有共通之处,朱熹仰慕小杜的诗,近而“隐括”成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片由写景开始。“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鸿雁南飞,正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天上的云影映照在江面上,这两句是由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破解而得。“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意思是说,在这美好的秋天,当应邀集朋友携带酒壶,找一个风景秀丽烟云氤氲的地方去饮酒。“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作者深悟世态炎凉,世俗难得看人一个笑脸,因此要找一个翠微渺远的地方去尽兴饮酒玩耍,撷摘“紫萸黄菊”,佩在身上,插在头上,极尽其乐。然而,狂欢之余,又想到无恨惆怅并不能完全排解,这就是“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的由来。

  过片之后,紧承上片的“携壶结客”一句说:“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但意思更进一层,也就是杜牧说的“但将酩酊酬佳节。”其意与“人生有酒须当醉”相近。“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这两句由杜牧原诗“不用登临恨斜晖”变化而来。“人生如寄”,比喻人生短促,如同暂时寄居在世界上,《古诗十九首》其十三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朱熹把这个典故直接用于词中,不着痕迹。后句将其意拓开去,胸襟豁然,言凡事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这三句的意思归结起来也就是“古往今来只如此”,历史发展,朝代更替,万物兴衰生灭,都包含着危机,但既然“人生如寄”,那也就无须多虑。

  本词上片由景入情,流露的感情是由乐转愁;下片则排解忧虑,主张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因为是对杜牧诗的“隐括”,所以做到不伤害原意,但意境更为开阔,且颇含哲理性。

(王方俊)

水调歌头(送竹隐知郢州)
戴复古 Dai Fugu
  雕鹗上云汉,虎豹守天关。
  一官游戏,笑向古郢试朱莠。
  天下封疆几郡,尽得公为太守,奉诏仰天宽。
  万物一吐气,千里贺平安。
  
  雪楼高,三百尺,玉栏干。
  政成无事,时复把酒对江山。
  问讯莫愁安在,见说风流宋玉,犹有屋三间。
  请和阳春曲,留与世人看。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赏析】 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古文云:“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生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这种优美闲适的生活多么让人羡慕!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却反天台去”意返回天台作地仙,“华发散麒麟”缘自韩愈《杂诗》“被发骑麒麟”进一步道出词作者意欲远离尘嚣的欲世,追求清明境界的理想。
 
  这首词气势恢宏,想象丰富,时空交错,古往来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作者以“谪仙”自比,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且运笔自如,语句或流畅或生动,虽处处用典,却又不拘泥于典,借典寓意,极富表现力。在游仙词中也可谓独树一帜了。

首页>> 文学论坛>>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