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歷史小說
  《泊宅編》十捲,《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是書所載多為元祐迄政和(1111-1118年)間朝野舊事。捲五記方臘青溪之變甚詳。
  
  方勺稱韓愈詩多悲,白居易詩多樂,原其情以論詩風,可備一說。援引陳與義評秦觀、陳師道語,所見深切,而於師道尤為推許,稱其為柳宗元後一人而已。
北梦琐言
  《北夢瑣言》二十捲,《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
  
    《左傳》有“畋於江南之夢”,孫光憲“從事於荊江之北”,“瑣細形言”,故名《北夢瑣言》。此書記唐至後唐、梁、蜀江南諸國史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記載頗猥雜,教次弈頗冗沓,而遺文瑣語,往往可資考證。哉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多采其文。”
  
    《北夢瑣言》記載唐五代著名詩人軼事,尤以詩人之坎坷遭際為多。如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等人所受之壓抑,均有所反映。特別是書中記述了一些女詩人如樂安孫氏、魚玄機、蕭惟香等的不幸遭遇,於研究古代婦女作傢有一定參考價值。
  
    孫光憲長於詩詞,風格秀朗,故論詩主“清麗”而排“粗鄙”,要求“言近意遠”和有真情實感。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北夢瑣言》本錄校製作,原書校錄部分全部刪除,正文非詩話部分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詩話部分以淺色標示。
洛陽縉紳舊聞記
張齊賢 Zhang Jixian閱讀
  哈哈兒據嶽麓書社1985年8月版《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製作。
  《雞肋篇》三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據自序,是書當成於紹興三年(1133)。書成之後,或續有所增。書中多記異聞、政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統觀其書,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
  
  莊季裕論詩以考證為主。如考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子》詩,杜甫《飲中八仙歌》,韓愈《昭王廟》詩等,均為有據。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臣等謹案:《雞肋編》三捲,宋莊季裕撰。季裕名綽,以字行,清源人。其始末未詳,惟呂居仁《軒渠錄》記其狀貎清癯,人目為細腰宮院子。又薛季宣《浪語集》有季裕《筮法新儀》序,亦皆不著其生平。據書中年月,始於紹聖,終於紹興,蓋在南北宋之間。又“尹孝子”一條,自稱嘗攝襄陽尉;又“原州棠樹”一條,稱作倅臨涇;“李倢食糟蟹”一條,稱官於順昌;“瑞香亭”一條,稱官於澧州。其為何官,則莫可考矣。此書前有自序,題紹興三年二月五日,而所記有紹興九年事,疑書成之後,又續有所增。世無刊本。陶宗儀《說郛》僅錄其二三十條,此本較《說郛》所載約多五倍。後有至元乙卯仲春月觀陳孝臣先跋曰,此書莊綽季裕手集也。綽博物洽聞,有《杜集援證》、《炙膏肓法》、《筮法新儀》行於世。聞其他著述尚多,惜未之見。此書經秋壑點定,取以為悅生隨抄,而誤謬最多,因為是正如右,然掃之如塵,尚多有疑誤雲雲。蓋猶季裕之完本也。季裕之父,在元祐中與黃庭堅、蘇軾、米芾諸人遊,季裕猶及識芾及晁補之,故學問頗有淵源,亦多識軼聞舊事。書中如不知《竜城錄》為同時王銍所作,反據以駁《金華圖經》之類,間失考證,然可取者多。其記遼宋誓書一條,大旨以和議為主,亦各抒所見。季裕方浮沉郡縣,與當時朝士附合秦檜者,固自有殊。統觀其書,可與後來周密《齊東野語》相埒,非《輟耕錄》諸書所及也。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道山清話》一百三十四條,撰者失考。書後有建炎四年(1103)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官暐之《後跋語》,稱“先大父國史在館閣最久,多識前輩,嘗以聞見著《館秘錄》、《曝書記》,並此書為三。”前二書皆佚,此書舊題王暐撰,非是。據是書所載,撰者與秦觀張耒等人有所過從,記蘇黃事又特詳,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蜀黨中人,固灼然可見矣”。
  
  《道山清話》,《說郛》(涵芬樓本)捲八十二錄九十條,作一捲,撰者題“道山先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作《道山新聞》一捲;《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道山清話》所記親歷事,最早為元祐二年(1087)雪中過範堯夫,記事則終於崇寧五年(1106),《後跋語》又作於暐之晚年,故是書當成於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二朝時。
  
  《道山清話》所記皆為當代雜事,對名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王安石、章惇、富弼、范镇、劉摯、彭汝礪,道學如邵雍、程頤,文人如張先、晏殊、石延年、歐陽修、蘇洵、李覯,劉攽、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張舜民等人軼聞、言論頗多采錄,其中關於蘇軾、黃庭堅之集外言論尤為珍貴。書中引司馬光詆王安石“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等語,顯係出於黨見。
  
  陶詩自唐聲譽始隆,至宋不衰,宋人視其為“清淡之宗”(蔡絛《西清詩話》)。蘇軾“獨好淵明詩”,於陶詩之“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推崇備至,以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能及(《與蘇轍書》)。《道山清話》所載蘇稱美“平疇交遠風”聯一事,可見一斑。又述曾紆以黃庭堅“信筆戲書”白居易之詩為“點鐵成金”,於江西末流詩弊亦不無針砭。
  
  哈哈兒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點校錄入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錄入,以窺本書全貌。個別錯謬之處,據它本校改。
  《侯鯖錄》八捲,《郡齋讀書附志》著錄於雜說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史類傳記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是書名曰《侯鯖錄》,意以書味比鯖。漢有“五侯鯖”,為天下之至味。另有《侯鯖詩話》一捲,係日人近藤元粹就《侯鯖錄》中論詩文字輯錄而成。
  
  趙令畤與蘇軾多有過從,並為蘇所賞識,故其論詩亦多推重蘇軾。又推重黃魯直、晁無咎等江西派詩人。規範於蘇、黃,留意於詩之用字、佳對、使事,以及詩人之風調、才氣。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中點校錯誤,徑改之。
  《青箱雜記》十捲,一百八十條。《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題黃朝英撰,《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青箱雜記》十捲,一百八十則,所記皆朝野雜事,屬詩話者為數不少。其論詩稱:“詩以言志,言以知物,信不誣矣。”又稱“白居易賦性曠遠”,故其詩有“曠達者之詞”;“孟郊賦性褊隘”,故其詩有“褊隘者之詞”。即認為詩當言志,詩可見性。然又稱:“文之神妙,莫過於詩賦。見人之志,非特詩也,而賦亦可以見焉。”乃多舉詩句以證人之禍福,以為詩讖,則不足齲主要版本有《稗海》本、《四庫全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夏敬觀校本及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等。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
  《聞見近錄》一捲,一百零四條,《宋史·藝文志》著錄於集部文史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所記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為多”。“皆記東都舊聞”,“間涉神怪,稍近裨官,故列之小說類中,然而所記朝廷大事為多,一切賢姦進退,典故沿革,多為史傳所未詳,實非盡小說傢言也”。評價甚高。
  
  《聞見近錄》語涉詩文者不多,然亦偶有所采,不乏精到之見。如記王禹玉與章子厚為蘇軾“此心唯有蟄竜知”句爭論事,明白表示了反對以詩定人之罪,羅織罪名,欲置詩人死地“覆人傢族”的作法,可見作者對“烏臺詩案”這場文字獄的鮮明反對態度。王氏亦能在論詩時不囿於黨見,肯定王安石稱李杜“初無高下也,李、杜自昔齊名者也,何可下之”的看法,這與當時宋人揚杜抑李之風適成對照,無疑也值得肯定。從書中亦可見當時文人間相互交往唱和之事,彼此間常能破除黨爭之域,足資後人參考。
  
  是書一捲有《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另有《說郛》(宛委山堂)本,為二捲(一捲,續一捲)。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91年版《叢書集成初編》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玉壺清話(玉壺野史)
釋文瑩 Shi Wenying閱讀
  《玉壺清話》(又稱《玉壺野史》)十捲,宋文瑩撰。文瑩,生卒年不詳,錢塘僧人,字道溫,又字如晦,嘗居西湖菩提寺,後隱於荊州金鑾寺。主要活動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年間。工詩,喜藏書,潛心野史,留意世務,多與士大夫遊。另著有《湘山野錄》、《續錄》。
  
  《玉壺清話》,《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類小說類,《遂初堂書目》著錄幹小說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作《玉壺野史》。
  
  《玉壺清話》是文瑩於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於荊州的又一部野史筆記,內容、體例與兩年前所撰《湘山野錄》、《續錄》相仿。本書前八捲近一百六十條,雜記北宋開國至神宗朝百年間君臣行事、禮樂憲章、詩文逸事、市井見聞等;而第九捲《李先主傳》、第十捲《江南遺事》,則詳細記錄了五代後期南唐政權“纍世之隆替”、“聖賢治亂之跡”,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談詩論文之語,清曹溶則冠以“玉壺詩話”輯入《學海類編》,顯現它的詩話價值。
  
  本書在南宋時已有《玉壺野史》的別稱,在宋元時均著錄為十捲。明初編修《永樂大典》後,逐漸散闕,僅得前五捲流傳,天一閣範欽等人抄訪得後五捲,遂合成十捲刊行。現存《玉壺清話》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稱《玉壺野史》則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
  
  另有《玉壺詩話》一捲本,三十五條,係就《玉壺清話》論詩之語輯集而成,輯者佚名。其於記事中間有論評。作者贊揚杜甫詩為一時之史,批評徐東野詩“浮脆輕豔,皆鉛華嫵媚,侑一時樽俎”,反對詩歌內容空泛,徒衹吟詠風月。他對楊徽之、魏野、鄭毅夫等人,較註意於詩歌風格的評論。又述友人楊經臣言,肯定詩應“知其然而為”,貶抑“神驅於氣使之為”,似有強調以理為詩的傾嚮。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玉壺詩話》,既從《玉壺清話》中摘抄,故不重複收入。
  《湘山野錄》,北宋詩僧文瑩撰。三捲。是書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有關本書之寫作、內容等,《郡齋讀書志》雲“皇朝熙寧(1068-1077)中僧文瑩撰,記國朝故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成於熙寧中,多記宋雜事,以作於荊州之金鑾寺,故以湘山為名”。《津逮秘書》本跋曰,“多紀錄北宋事跡,凡名公巨卿、高僧韻士、風雅酬酢,著筆叟詳”。
  
  是書以記載北宋前期之見聞雜事為主,於當時社會經濟外交等情亦有記載,對統治集團之腐敗昏庸、官吏之殘暴無知,有所揭露,雖述及鬼神怪異和釋道之事較多,然所記材料多來自作者目接耳聞,故多足資參考。如宋太宗即位一條,即嚮為治宋史者所註目,他如記祥符中日本國進貢等事也殷實可信。書中記當時文人交往之事甚多,如楊大年詩才神速,寇準與惠宗池亭分題等條對後人瞭解北宋文人創作交往均有裨益,作者論詩亦頗有見地。如提出“詩與江山相表裏”,認為“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推崇“唐人風格”,卻鄙薄專事模擬唐人之作。不徒以語意清切、脫灑孤邁為高,重“傳神”等,大多可齲他又主張詩人應慎於落筆,以蘇舜欽贈秘演詩“垂頤孤坐若癡虎,眼吻開合猶光精”句,改“無光精”為“猶光精”為例,說明有時雖僅一字之差,卻全句迥異,故創作時務必再三推敲,不可草率下筆。《湘山野錄》捲上曾載錄李白《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後記曰:“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後至長沙,得古集於子宣(曾布)內翰傢,乃知李白所作”。為此詞現存之最早見於載籍,具有很高史料價值,頗為後代李白和唐宋詞研究者所重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朱弁《麯洧舊聞》曰宇文大資言文瑩嘗遊丁晉公(謂)門,晉公遇之厚,《野錄》中凡記晉公事,多佐佑之,人無董狐之公,未有不為愛憎所奪者,然後世豈可盡欺?是則誠其一瑕耳”。可見此書有護襢丁謂之傾嚮。
  
  《湘山野錄》嚮有三捲(《宋史·藝文志》)、四捲(《郡齋讀書志》《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六捲(《文獻通考》、《鐵琴銅劍樓書目》)三種不同版本。目前所能見之《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四庫全書》本、《學海類編》本等皆為三捲、續錄一捲,共四捲。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原書部分點校錯誤,徑改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文淵閣本電子版補入。
  《歸田錄》,北宋歐陽修撰,二捲。是書陳振孫《直齋解題》、《四庫全書》均收於於部小說傢類。歐氏自序“《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士大夫笑談之餘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唐李肇《國史補》序雲言報應、敘鬼神、述夢卜、近怪異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採風俗、助談笑則書之,餘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為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多記朝廷軼事及士大夫談諧之言……大致可資考據,亦《國史補》之亞也”。
  
  《歸田錄》所記,以北宋前期人物事跡、職官制度、官場軼聞為主,亦涉足詩文。如記宋祁之初為人賞識,祁“為布衣時未為人知,孫宣公奭一見奇之,遂為知己,後宋舉進士,驟有時名。”記楊大年文思敏捷,作文時常與門人賓客飲博投壺奕棋語笑喧嘩,而不妨構思,“揮翰如飛,文不加點。每盈一幅,則命門人傳錄,門人疲於應命,頃刻之際成數千言。”記其寫韓子華、王禹玉、範景仁、梅公儀等唱和評詩,評“子華筆力豪贍,公儀文思溫雅而敏捷,皆勍敵也”。再如記“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當世,氣貌雄偉,飲酒過人”,“燕竜圖肅有巧思”。記林逋善為詩畫,文士林逋居於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筆畫,善為詩,‘草泥行郭索,雲木叫鈎輈’,頗為士大夫所稱。又《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評詩者謂‘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他如記晏殊喜評詩,楊大年巧對,宋文人索討潤筆等條均足資後人參考。因書中所記多係作者親身耳聞目睹,史料價值較高,對瞭解當時文人交遊往來、詩歌創作、文學趣味、時代風尚等均不無裨益。毆氏推崇格高簡淡,“意新語工”的詩風,欣賞不拘一格,隨意灑脫的創作態度,這在書中也時有流露,而這些,也正是宋人所着力之處。此書行文之輕便,筆觸之流暢,也對宋代散文,特別對筆記、雜感、隨筆之類文體的創作有相當影響。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說郛》(宛委山堂)本、《學津討原》本、《四部叢刊》本、中華書局排印本等。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涵芬樓小說叢書》等本原均有夏敬觀所作校語,上海古籍版無,一律不予校補。佚文部分據中華書局1981年版《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歸田錄》錄校增補,上海古籍版原有補遺二條,分別為“太宗飛白書張詠”及“李文靖公沆為相”條,已見中華書局本佚文,不重錄。附錄部分據嶽麓書社1985年版《中國歷代詩話遜錄校。
  《南部新書》十捲,《郡齋讀書志》題《南郡新書》,作五捲,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小說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於史部傳記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題作《南部新語》,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是書為錢易知開封縣時所作,約成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後。據書前錢明逸序,全書原“凡三萬五千言,事實千,成編五,列捲十”。現所見之本多有散亂,其以幹支為序,記事凡八百餘條。主要記述唐五代故事,其中以記載主要官職的興廢、朝章政製的因革和官場儀式的掌故為主,對研究唐代政治史頗具參考價值;而書中不少有關唐代科舉製、文學家故事的著錄,又有裨於文學史的研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朝章國典,因革損益,亦雜載其中”,足補新、舊《唐書》之闕。
  
  是書不僅保存了不少詩文和詩壇掌故,而且論詩亦多獨到深刻之見。作者認為詩樂可觀時代興衰,要求作詩必須真實,反對以“虛語作賦”,指出如果以虛語陳詩觀風,就是“教人以妄”。在詩歌表現形式上,崇尚自然,主張“文貴天成”,不露斧鑿痕,“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反對雕琢強作。稱“李白為天才絶,白居易為人才絶,李賀為鬼纔絶”,此語常為後人所稱引,如嚴羽謂“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王士禎謂“李白為飛仙,李賀為纔鬼”,即本錢說。
  
  哈哈兒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詩話部分以斜體標示。
  《幽閑鼓吹》一捲,二十五篇。《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趣》、《柬史·藝文志》均著錄於子部(類)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幽閑鼓吹》:“其事多關法戒,非造律虛辭無裨考證者比。唐人小說之中,猶差為切實可據焉。”張固於詩雖未正面表述自己的看法,而主要記述故實,但“詩人之言不足有實也”一語,卻道出了詩須想象的特點。顧況賞識白居易的佳話,李賀詩使韓愈援帶而起的故事,多賴《幽閑鼓吹》而流傳。
  
  哈哈兒據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中華野史·唐朝捲》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全貌,詩話條以另色標之。
  《雲仙雜記》十捲,舊本題唐金城馮贄撰。《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題作《雲仙散錄》。《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雲仙雜記》實偽書也。無論所引書目皆歷代史志所未載,即其自序稱天復元年(901年)所作,而序中乃雲‘天祐元年(904年)退歸故裏,書成於四年(907年)之秋,又數歲始得終篇。’年號先後亦復顛倒,其為後人依托,未及詳考明矣。”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亦以為偽書,並謂係宋元人所為。《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舊本題唐馮贄撰,或以為王銍所偽作也。皆雜記古人逸事,各註其所出之書,而其書皆古來史志所不載,依托顯然。然工於造語,詞賦傢轉相引用,知其贋而不能廢焉。”
  
  《雲仙雜記》論詩語簡潔,精闢,富有啓發性。如“胸次吞雲夢澤”條稱詩人胸襟開闊,筆下始能氣勢磅礴,詩意浩瀚。“田水聲過吾師丈人”條,言詩須師造化、法自然。“作詩如綉花”條,謂作詩要善於籠絡枝葉,形成藝術整體。“句中喜得魚竹”雜,記孟浩然作詩多註重觀察,印記實物,力戒疏謬等。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雲仙雜記》錄校製作,非詩話條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鑒誡錄》十捲,《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傢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多記唐及五代間事,而蜀事為多。皆近俳偕之言,各以三字標題,凡六十六則。”
  
  《鑒誡錄》中談詩部分反映出五代文學批評的一些特點,如以“吟詩多著尋常容易言語”為高格;主張詩要“悉幹教化”;又認為詩須有新意。“千百集中,無以加此”,才能為人所稱道。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5年繁體竪排本《鑒誡錄》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雲溪友議》,《宋史·藝文志》作十一捲,《直齋書錄解題》作十二捲。《四部叢刊續編》作三捲,似較諸本完善,今從之。《崇文總目》著錄於丙部小說傢類。《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均著錄於子部小說傢類。
  
  是書共六十五條,每條各以三字標題冠之。書中多記中晚唐雜事,除涉及方術神仙及因果報應的內容外,多為詩壇軼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六十五條之中,詩話居十之八七,大抵為孟棨《本事詩》所未載,逸篇瑣事,頗賴以傳。又以唐人說唐詩,耳目所接,終較後人為近。故考唐詩者,如計有功《紀事》諸書,往往據之以為證焉。”足見是書可為研究唐詩之參考。
  
  哈哈兒據《四部叢刊續編》本錄校製作,非詩話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窺本書全貌。
  現存的《高士傳》分上、中、下三捲,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96人。立傳的標準,用皇甫謐自己的話說是“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皇甫謐·高士傳序》)。按照這個標準,被孔子、司馬遷稱頌過的伯夷、叔齊,被班固表彰過的“兩龔”即龔勝、龔捨,也不在立傳之列。伯夷、叔齊寧肯餓死,恥食周粟,執節很高,但畢竟有過“叩馬而諫”的自屈行為;兩龔斷然拒絶出仕新莽,晚節很好,但早年總是出過仕的。因此,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的96名高士全是經過旁推毖緯、鈎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沒有出過仕的“高讓之士”(《高士傳序》)。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及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生活,甚至於一個側面的社會歷史。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傢學者劉嚮,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嚮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嚮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幹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捲,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捲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蕩多有外戚影子。劉嚮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傢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贊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着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1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1.1母儀傳
  
  1.2賢明傳
  
  1.3仁智傳
  
  1.4貞順傳
  
  1.5節義傳
  
  《列女傳》比較著名的兩個版本,一部是指西漢劉嚮所編撰的《列女傳》,這部書一共七捲,記載了上古至西漢約一百位左右具有通纔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另一個是明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汪道昆所編寫的《列女傳》,他是在西漢劉嚮《列女傳》的基礎上編寫的明版本《列女傳》,這部《列女傳》共有十六捲,增加的部分主要以安徽汪姓女子居多。每篇都有版畫插圖,書內所刻版畫綫條流暢、細膩,是明代版畫的精品。到了清乾隆年間,著名的藏書傢鮑廷博得到了這部書的版片,他便以此版片刷印了《列女傳》。我們今天見到的明版《列女傳》大部分是這個時期印刷的。
  
  1.6辯通傳
  
  1.7孽嬖傳
  
  1.8續列女傳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啓母塗山
  
  湯妃有新
  
  周室三母
  
  衛姑定薑
  
  齊女傅母
  
  魯季敬薑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薑後
  
  齊桓衛姬
  
  晉文齊薑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答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禦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麯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薑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𠔌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
  
  齊鐘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侄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末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薑(宣薑)
  
  魯桓文薑
  
  魯莊哀薑
  
  晉獻驪姬
  
  魯宣穆薑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薑
  
  衛二亂女
  
  趙靈吳女
  
  楚考李後
  
  趙悼倡後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後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後
  
  梁夫人婀
  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徐顯撰。顯仕履無可考。觀其稱王艮為鄉裏。又稱居平江東城。則當為紹興人。而寓於姑蘇者也。是編紀元末王艮柯九思陳謙葛幹孫潘純陸友王冕王漸楊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後載瀋烈婦等十三人。敘述頗為詳備。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張士誠軍為外兵。而載己亥紹興被兵事。於明人則直斥為寇。疑作此書時。張氏尚存。故其詞如此。其敘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案至正紀年無癸亥。而九思之卒。實在乙巳。蓋此書傳寫誤也。
  魏鄭公即魏徵,是唐初著名諫官,傳其事跡者有敬播、劉禕之、張大業、王方慶等數傢,多已失傳,獨方慶此書傳世。此書編錄魏徵事跡,側重其諫奏及與太宗的問對,列載129事,言簡意賅。《四庫全書總目》評此書史料價值雲:"於徵諫爭之語,摭錄最詳,司馬光《通鑒》所記徵事,多以是書為依據。其未經采錄者,亦皆確實可信,足與正史相參證。"就魏徵事跡而論,此書所載遠多於兩《唐書》本傳、《通鑒》以及《貞觀政要》
  
  元至順年間,翟思忠撰《魏諫公續錄》二捲,明以後失傳,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另行著錄,但內容多和《諫錄》重複。《畿輔叢書》刪除重複後衹餘十八條,刻在《諫錄》之後。明彭年又采《通鑒》、兩《唐書))撰《諫錄補》一捲,亦無甚價值。
國朝獻徵錄
焦竑 Jiao Hong閱讀
  明代人物傳記資料選編。一百二十捲。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號澹園﹐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為諸生時即有盛名。萬歷十七年(1589)殿試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善為古文﹐博覽群書﹐熟習朝章典製﹐著述甚多﹐為明代著名的史學家。二十二年參與編修國史﹐分撰修成記明代典籍的《經籍志》。著作還有《易荃》﹑《帛貢解》﹑《老子翼》﹑《莊子翼》﹑《遜國忠臣錄》﹑《玉堂叢語》﹑《澹園集》﹑《焦氏筆乘》﹑《焦氏類林》﹑《中原文獻》﹑《俗書刊誤》等。《國朝獻徵錄》約於萬歷中葉編成﹐蒐集從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訓錄﹑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銘﹑行狀﹑別傳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勛爵﹑內閣﹑六卿以下各官分類標目﹐無官者以孝子﹑義人﹑儒林﹑藝苑等目分別記載的體例編輯﹐從大臣到地方官吏﹐幾乎莫不有傳。大多數人物傳記﹐都註明引述之書。該書蒐羅甚廣﹐內容遠比徐紘編的《名臣琬琰錄》豐富。萬斯同修《明史》時﹐曾利用它與官修實錄對勘﹐並說“可備國史之採擇者﹐唯此而已”。乾隆中葉的《明史考證》﹐多據該書以校《明史》。但由於其徵引龐雜﹐而碑文﹑墓銘往往阿諛死者﹐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實﹐故其史料價值高低參差﹐需要考訂區分。該書明代僅刻印一次﹐清代乾隆時列為禁書﹐故傳本甚少。1965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中國史學叢書》中有影印本。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事跡的著作,歷來論者甚多。已故吳則虞先生的《晏子春秋集釋》是解放後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集釋”部分材料豐富,考訂翔實,十分佩服;但“序言”部分某些論點尚不敢苟同,有些還想作點補充。
首頁>> 文學>>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