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爾蘭意識流文學作傢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喬伊斯選擇這一天來描寫,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諾拉·巴納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小說的題目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節和內容也經常表現出和荷馬史詩《奧德賽》內容的平行對應關係。利奧波德·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現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盧姆(Molly Bloom)則對應了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Penelope),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喬伊斯早期作品《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主人公,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遊蕩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並被譽為20世紀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經被紀念為“布盧姆日”。
創作背景
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於他從英國散文傢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並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並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於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後來由於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臺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傢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傢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於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後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並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傢,並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聖約翰·戈加蒂。儘管並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後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侖·波拿巴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後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並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裏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决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儘管當時是半夜,後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後來喬伊斯在一傢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並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於是産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於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
出版史
1897年 【15歲】 喬伊斯獲愛爾蘭最佳作文奬
1914年 【32歲】 先後被20多個出版商“非文學原因”拒絶的《都柏林人》出版在葉芝,龐得幫助下,《一個青年藝術傢畫像》連載
1921年 【39】 《尤利西斯》第一版1000册預訂,顧客名單中有葉芝,龐得, 紀德 ,海明威
1927年 德譯本出版
1929年 法譯本出版
1932年 日譯本出版
1933年 美國版出版
1935年 從未讀過此書的周立波全面批判《尤利西斯》【主人公名字錯】
1964年 讀過此書的袁可嘉批判《尤利西斯》
1984年 周立波批判文章再次發表
1994年 蕭乾夫婦中譯本出版
1995年 美國人金堤中譯本出版
《尤利西斯》寫於1914年至1921年間,1918年起開始分章節在一傢名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國雜志連載,直到1920年連載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時因包含有大量描寫主角行手淫的情節被美國有關部門指控為淫穢。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國和英國遭禁,但其後(1922年)在愛好現代主義文學的西爾維亞·畢奇小姐的幫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蘭西共和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仍然被列為禁書。 在W·B·葉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歐美知名作傢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約翰·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儘管包含性描寫但並非色情作品,從而並不淫穢。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國由蘭登書屋出版。
小說結構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賽》有密切聯繫。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並對應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連載期間,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標題。但據說出於避免使讀者過於關註這些對應關係的考慮,喬伊斯並未將標題等提示性內容在其後正式出版的書中寫明。
喬伊斯本人於1920年在書信中評論此書為:
它是一部關於兩個民族(以色列-愛爾蘭)的史詩,同時是一個周遊人體器官的旅行,也是一個發生在一天(一生)之間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種百科全書。
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
忒勒瑪基亞
忒勒瑪基亞(The Telemachia)是以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活動為主綫的部分,對應着忒勒瑪科斯開始對父親奧德修斯的尋找。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上午十一點。
忒勒瑪科斯
時間:8:00
場景:圓形石堡
器官:無
學科:神學
顔色:白色、金色
象徵物:繼承人
技巧:敘事(年輕的)
對應:忒勒馬科斯,哈姆雷特-斯蒂芬·迪達勒斯;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門托爾-送奶女工
《奧德賽》:《奧德賽》以衆神會議作為開篇,宙斯决定准許奧德修斯返回故鄉。而此時在伊薩卡,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和妻子帕涅羅佩無法忍受以傲慢的安提諾奧斯為首的求婚者們的騷擾。在雅典娜的幫助下,忒勒瑪科斯開始踏上尋父之旅。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描述位於愛爾蘭島東岸的都柏林灣的一座圓形石堡裏的三個年輕人:“壯鹿”馬利根(一個冷漠、言辭尖刻且狂躁的醫科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中的年輕作傢)和海因斯(一個喜好賣弄蓋爾語的英國牛津人)的清晨活動作為開篇。斯蒂芬昨夜被海因斯的惡夢和其後歇斯底裏地開槍所驚嚇,精神很低落;而馬利根又開始對斯蒂芬拒絶在他母親去世前下跪說三道四。早餐時一個老婦人來送牛奶,海因斯嚮她賣弄似的和馬利根講起了愛爾蘭語,後來又嚮斯蒂芬詢問他關於哈姆雷特的理論,但斯蒂芬拒絶了,於是他們兩人他們談論起一些政治和文學的話題。同時本章藉馬利根之口點明了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這一主題。三人離開石堡前馬利根嚮斯蒂芬索要了鑰匙,斯蒂芬感到自己在這裏的地位遭到了篡奪,决定從此離開石堡。
奈斯托
時間:10:00
場景:私立男校
器官:無
學科:歷史
顔色:棕色
象徵物:馬
技巧:教理問答(個人的)
對應:奈斯托-戴汐;奈斯托的幼子-薩金特;海倫-奧謝夫人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遇見了好心(但無聊的)長老奈斯托,除了知道奧德修斯的返傢很睏難之外,他一無所知。
《尤利西斯》:斯蒂芬到達學校,給一群男孩們教授歷史和英文,但他們並不把他的努力當回事,而他試圖給他們猜古怪的謎語,卻始終無法調動起他們的情緒。他在放學後為一個孩子補習算術,之後面見了校長戴汐先生。領取工資時戴汐先生和他討論了歷史問題,並想藉助他與報社編輯的“泛泛之交”把信登在報上,斯蒂芬並不情願地接受了委托。本章在斯蒂芬對戴汐先生的排猶傾嚮的默默不贊同中結束。
普洛透斯
時間:11: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
器官:無
學科:語言學
顔色:緑色
象徵物:潮水
技巧:內心獨白(男性的)
對應:普洛透斯-物質的最初形態;墨涅拉奧斯-凱文·埃根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見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得知可以從變化多端的老滑頭海神普洛透斯那裏獲得信息。普洛透斯嚮忒勒瑪科斯告知了埃阿斯和阿伽門農的死,以及奧德修斯被女仙卡呂普索束縛在她的海島。
《尤利西斯》:斯蒂芬漫步在海邊,沉思着他所見到的和聯想到的,形成綿延不斷的意識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巴黎的時光,以及自己芬尼亞會的好友凱文·埃根,還有一些性的主題。
奧德賽
奧德賽(The Odyssey)是以普通的都柏林小市民利奧波德·布盧姆的活動為主綫的部分,結束於布盧姆與迪達勒斯的相遇,對應着奧德修斯在海外的漂泊。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午夜十二點。
卡呂普索
時間:8:00
場景:布盧姆傢
器官:腎髒
學科:經濟學
顔色:橙色
象徵物:寧芙
技巧:敘事(成熟的)
對應:卡呂普索-寧芙沐浴圖;回憶-德魯加茨肉鋪;伊薩卡-錫安
《奧德賽》:奧德修斯出場時,在卡呂普索的海島(有傳說在直布羅陀附近)上不情願地做着她的情人已經七年。雅典娜請求宙斯放奧德修斯回傢,於是宙斯派赫爾墨斯嚮卡呂普索說明情況。卡呂普索最終同意協助奧德修斯返回傢園。
《尤利西斯》:布盧姆出場時正在傢裏,位於都柏林西北城區的埃爾剋斯大街7號,為他和他妻子(以及他的貓)準備早餐。我們同時得知他喜好吃羊腰子等動物的內臟。布盧姆走到樓上,看到妻子還躺在那張床上,想起那是從直布羅陀運來的老古董。然後他出門到德魯加茨肉鋪買了一個豬腰子,並對街上看到的女人們展開聯想。回到傢時他發現有兩封新信和一張明信片,其中寫給摩莉的一封來自摩莉的經紀人(兼情人)“一把火”鮑伊蘭,他正籌劃着一場邀請摩莉參加的巡回演出,另一封是布盧姆在照相館工作的十五歲的女兒米莉寫給他的感謝信。他然後給摩莉送上早餐,盯起挂在墻上的寧芙沐浴圖看。本章最後在布盧姆聽到喬治教堂的鐘聲,並想到即將參加好友帕特裏剋·迪格南的葬禮而産生的感慨中結束,
食忘憂果的種族
時間:10:00
場景:布盧姆在都柏林的遊蕩
器官:生殖器
學科:植物學、化學
顔色:無
象徵物:聖餐
技巧:自戀情結
對應:食忘憂果的種族-拉車的馬、領聖餐者、士兵、太監、入浴者、板球觀衆
陰間
時間:11:00
場景:靈車
器官:心髒
學科:宗教
顔色:白色、黑色
象徵物:看門人
技巧:夢魘
對應:冥界的四條河流-多德河、愛爾蘭大運河、皇傢運河、利菲河;西西弗斯-馬丁·坎寧安;剋爾伯羅斯-科菲神父;哈迪斯-看門人;海格力斯-丹尼爾·奧康奈爾;埃爾潘諾-狄格南;阿伽門農-帕內爾;埃阿斯-門頓
埃俄羅斯
時間:12:00
場景:報社
器官:肺
學科:修辭學
顔色:紅色
象徵物:三段論
技巧:編輯
對應:埃俄羅斯-科勞福德;亂倫-新聞;浮島-新聞界
萊斯特呂恭人
時間:13:00
場景:酒館
器官:食道
學科:建築學
顔色:無
象徵物:警官
技巧:腸胃的蠕動
對應:安提菲斯-饑餓;誘餌-食物;萊斯特呂恭人-牙齒
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
時間:14:00
場景:國立圖書館
器官:腦
學科:文學
顔色:無
象徵物:倫敦斯特拉特福德
技巧:辯證法
對應:岩石-亞裏士多德、教條、斯特拉特福德;漩渦-柏拉圖、神秘主義、倫敦;尤利西斯-蘇格拉底、耶穌、莎士比亞
遊動山崖
時間:15:00
場景:都柏林街道
器官:血
學科:機械學
顔色:無
象徵物:市民
技巧:迷宮
對應:博斯普魯斯海峽-利菲河;歐洲海岸-總督;亞洲海岸-康尼神父;遊岩-市民
塞壬
時間:16:00
場景:音樂沙竜
器官:耳
學科:音樂
顔色:無
象徵物:女招待員
技巧:賦格麯
對應:塞壬-女招待員;海島-酒吧
獨眼巨人
時間:17:00
場景:小酒館
器官:肌肉
學科:政治學
顔色:無
象徵物:芬尼亞會
技巧:巨人癥
對應:無人-俺;長樹枝-雪茄;挑戰-神化
瑙西卡
時間:20: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和附近的岩石
器官:眼睛、鼻子
學科:繪畫
顔色:灰色、藍色
象徵物:處女
技巧:腫脹、消腫
對應:費阿刻斯人-海洋之星瑪利亞;瑙西卡-格蒂
《奧德賽》:奧德修斯離開卡呂普索的島後,遭波塞鼕襲擊被衝到費阿刻斯人居住海灘的河口附近。他在躲藏中被恰巧到河邊洗衣的費阿刻斯公主瑙西卡和她的侍女們吵醒。他鑽出來,把一個球交還給其中一個玩球的侍女,並贊美了瑙西卡的美貌,乞求她能幫助他,而瑙西卡答應了。
《尤利西斯》:錫茜·凱弗裏,她的雙胞胎兄弟和她的朋友伊棣·博德曼,還有坐得稍遠一點的格蒂·麥剋道爾,在桑迪芒特海灘上乘涼。格蒂對那些吵鬧衹會添亂的男孩子以及她那些有點庸俗的朋友們很不耐煩。她做着很詳細的白日夢,包括她浪漫的想望還有精神抗爭。雙胞胎兄弟把球踢到了也在海灘上的布盧姆腳下,於是格蒂也把他編織到自己的思緒裏。(但讀者很難分清楚哪些是格蒂的意識流而哪些又是布盧姆的意識流。)煙火表演開始了,她的朋友們沿着海灘跑着,衹有格蒂安靜地坐在布盧姆不遠處,嚮後仰去看煙火,而她正讓布盧姆窺視到她的裙子內。布盧姆在她離開時發現她是一個瘸子,並且在她“展示”時行了手淫。單獨一人的布盧姆的意識逐漸沿着女人、婚姻、嗅覺流動。他想為格蒂寫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還想起了他的孩子們,還有格蒂。
太陽神牛
時間:22:00
場景:國立婦産醫院
器官:子宮
學科:內科學
顔色:白色
象徵物:母親
技巧:胚胎發育
對應:特裏納剋裏亞島-醫院;太陽神的女兒-護士;太陽神-霍恩;牛-多産;罪行-欺騙
喀耳刻
時間:24:00
場景:紅燈區的妓院
器官:運動係統
學科:魔術
顔色:無
象徵物:妓女
技巧:幻覺
對應:喀耳刻-貝拉
回歸
回歸(The Nostos)是布盧姆和迪達勒斯共同活動的部分,最後以各自回傢結束,對應着奧德修斯的回歸。時間跨度從凌晨一點開始,而結束時間不十分明確。
歐邁俄斯
時間:1:00
場景:馬車夫棚
器官:神經
學科:航海
顔色:無
象徵物:水手
技巧:敘事(老年的)
對應:歐邁俄斯-“剝山羊皮”;尤利西斯-水手;墨蘭提奧斯-庫裏
伊薩卡
時間:2:00
場景:布盧姆傢
器官:骨骼
學科:自然科學
顔色:無
象徵物:彗星
技巧:教理問答
對應: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歐律瑪科斯-一把火鮑伊蘭;弓-理性;求婚者-躊躇
帕涅羅佩
時間:不明
場景:床上
器官:肉體
學科:無
顔色:無
象徵物:大地
技巧:內心獨白(女性的)
對應:帕涅羅佩-大地;網-運動
主要人物表
利奧波德·布盧姆:以替都柏林《自由人報》拉廣告為業。其父魯道爾夫·維 拉格是匈牙利裔猶太人,遷移到愛爾蘭後改姓布盧姆。他化名“亨利·弗羅爾”, 與瑪莎·剋利弗德秘密通信。
瑪莉恩·布盧姆:利奧波德之妻。其父特威迪(已故)曾在西班牙南端的英國要塞直布羅陀服役。因此,她生長在該地。她在都柏林是個小有名氣的歌手,藝名 叫“特威迪夫人”。
斯蒂芬·迪達勒斯:喬伊斯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藝術傢年輕時的寫照》中的主 人公。他畢業於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和皇傢大學,目前在迪希校長創辦的一傢私立 學校任教。在圖書館發表關於莎士比亞的議論。
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之父。年前喪妻,傢境睏難。
布萊澤斯·博伊蘭:瑪莉恩之情夫。正在籌劃一次巡回歌唱演出,瑪莉恩也在被邀之列。
勃剋·穆利根:醫科學生,與海恩斯一道住進了斯蒂芬所租的圓塔。
海恩斯:英國人,畢業於牛津大學。為了研究凱爾特文學而來到愛爾蘭。
米莉:布盧姆與瑪莉恩之獨女,十五歲。在韋斯特米思郡穆林加爾市的一傢照相館工作。
帕狄·迪格納穆:已故。生前曾在律師約翰·亨利·門頓的事務所工作,因酗被開除,患病而死。
馬丁·坎寧翰:布盧姆之友,在都柏林堡任職(英國殖民統治機構)。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多方照顧迪格納穆的遺族,包括募集捐款。
布林夫人:原名喬西·鮑威爾,其夫丹尼斯·布林患有神經病。婚前她愛過布盧姆,一直不忘舊情。
裏奇·古爾丁:斯蒂芬的舅舅,布盧姆之友。在科利斯一沃德律師事務所任會計師。他與內弟西蒙·迪達勒斯已絶交。
約翰·康米神父:方濟各·沙勿略教堂的教長,耶穌會會長。斯蒂芬在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就讀時,他曾任該校校長。
邁爾斯·剋勞福德:《電訊晚報》的主編。
傑剋·麥剋休:大學教授,學者,經常為《電訊晚報》寫社論。
本傑明·多拉德:本地一名歌手。他在替嚮呂便·傑藉過高利貸的考利神父奔走,以便寬限幾天還債日期。
弗萊明大媽:經常到布盧姆傢來做傢務的女人。
魯迪:布盧姆與瑪莉恩的獨子,生於一八九四年,衹活了十一天便夭折。
C·P·麥科伊:布盧姆的熟人,在都柏林市的屍體收容所做驗屍官助手。其妻是個無名歌手。
班塔姆·萊昂斯:布盧姆的熟人,熱衷於賽馬。上午在街上與布盧姆相遇,聽布盧姆說起“丟掉”,就想把賭註押在同名的馬身上。後又接受利內翰的勸告,變 了卦。結果,還是“丟掉”獲勝了。
科尼·凱萊赫:奧尼爾殯儀館的經理,負責為迪格納穆料理葬事。
傑剋·鮑爾:供職於都柏林堡內的皇傢愛爾蘭警察總署。
呂使·傑:放高利貸的。有一次他兒子跳進了利菲河,被一位船夫救了起來。他卻衹給了船夫兩先令。
湯姆·剋甫:布盧姆之友,茶葉等商品的推銷員。
內德·蘭伯特:𠔌物商,其庫房原是聖瑪麗亞修道院的會議廳。
休·C·洛夫神父:他是薩林斯鎮聖邁剋爾教堂的本堂神父,為了寫一本關於菲茨傑拉德傢族的書,到蘭伯特的庫房來參觀。他在都柏林擁有一所房子,出租給 考利神父。
考利神父:本·多拉德和西蒙·迪達勒斯之友。因還不起嚮呂便·傑藉的高利貸,狼狽不堪。
喬(約瑟夫)·麥卡西·海國斯:布盧姆的同事,也替《自由人報》拉廣告。
紅穆雷:約翰·穆雷的綽號,《自由人報》的職員。
約瑟夫·帕特利剋·南尼蒂:在愛爾蘭出生的意大利人,《自由人報》社排字房工長。他又是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兼都柏林市政委員。
傑·傑·奧莫洛伊:原為律師,後來患了肺病,落魄潦倒。
利內翰:《體育》報的賽馬欄記者,曾調戲摩莉。
奧馬登·伯剋:斯蒂芬之友,新聞記者。
弗林:綽號叫“大鼻子”,布盧姆之友。
喬治·威廉·拉塞爾:筆名A·E·,愛爾蘭詩人。他是當時仍健在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者之一,任《愛爾蘭傢園報》主編。
托馬斯·威廉·利斯特:公誼會教徒,愛爾蘭國立圖書館館長。
約翰·埃格林頓:原名威廉·阿剋柏特裏剋·馬吉,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的批評傢,曾在圖書館與斯蒂芬辯論。
理查德·歐文·貝斯特:愛爾蘭國立圖書館副館長。
約翰·米林頓·辛格: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詩劇傢,是斯蒂芬的熟人。
喬治·穆爾:愛爾蘭小說傢,斯蒂芬的熟人。
格雷戈裏夫人:愛爾蘭劇作傢。原名伊薩貝拉·奧古斯塔·佩爾斯。她於一八九二年喪夫後,開始文學生涯,一九0四年任阿貝劇院經理。她是斯蒂芬的熟人。
阿瑟·格裏菲思:愛爾蘭政治傢,原在都柏林當排字工人。一八九九年創辦以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為主旨的周刊《愛爾蘭人聯合報》。他是布盧姆的熟人。
查理·斯圖爾特·巴涅爾:十九世紀末愛爾蘭自治運動和民族主義領袖,已故。布盧姆和他有一面之緣。
約翰·霍華德·巴涅爾:查理·巴涅爾之弟。都柏林市政典禮官兼典當商代理 人。
拉裏·奧羅剋:布盧姆傢附近的一傢酒店的老闆。
凱蒂·迪達勒斯}
布棣·迪達勒斯}斯蒂芬的幼妹尚在上學。
瑪吉·迪達勒斯:斯蒂芬之妹。她從修女處討些豌豆,替妹妹們煮湯吃。
迪麗·迪達勒斯:斯蒂芬之妹,長得最像長兄。她在街上嚮父親西蒙要了點錢,花一便士買了一本《法語初級讀本》。
盲青年:布盧姆曾攙着他走過馬路,神經失常的卡什爾·法雷爾卻差點兒把他撞倒。他到奧蒙德酒吧去,調了鋼琴的音。
湯姆·羅赤福德:他以兜售賽馬賭券為業,並熱衷於發明機器。他曾搭救過一 名因中毒而昏迷過去的下水道工人。
高個兒約翰·範寧:都柏林市副行政長官,綽號“高個兒”。
帕特裏剋·阿洛伊修斯·迪格納穆:帕狄·迪格納穆的遺孤中最年長的一個。
約翰·懷斯·諾蘭:布盧姆之友,關心迪格納穆的遺孤,並對馬丁·坎寧翰說,布盧姆為遺孤捐了五先令。
莉迪亞·杜絲:奧蒙德飯店的金發女侍。
米娜·肯尼迪:奧蒙德飯店的褐發女侍。
阿爾夫雷德·柏根:都柏林行政司法副長官助理,綽號叫“小個兒阿爾夫”。
威廉·亨勃爾·達德利伯爵:愛爾蘭總督。
“市民”:原名邁剋爾·丘薩剋。他是蓋爾體育協會創辦者,自稱“市民丘薩剋”,因而得名。
格蒂·麥剋道維爾:瘸腿美少女。
西茜·卡弗裏:格蒂的女友,性情活潑。
伊迪·博德曼:格蒂的女友,性格矯情。
湯米·卡弗裏} 西茵的雙胞胎弟弟,時年四歲。
傑基·卡弗裏}
雷吉·懷利:格蒂的男友,高中學生。
安德魯·霍恩博士:霍利斯街國立婦産醫院院長。
卡倫小姐:國立婦産醫院護士。
米娜·博福伊太太:瑪莉恩的女友,夜裏在醫院生一男嬰,係難産。
亞歷剋·班農:醫科學生,米莉的男友。
迪剋森:實習大夫,布盧姆被蜂蜇傷後,曾由他包紮。斯蒂芬之友。
文森特·林奇:醫科學生。他與女友在籬笆後面幽會時,給路過的康米神父(母校的老校長)撞見了。
弗蘭剋·科斯特洛:醫科學生,因嗜酒如命,綽號叫潘趣(酒名)
威廉·馬登:醫科學生。
J.剋羅瑟斯:醫科學生。
貝洛·科恩夫人:妓院老鴇。
瑪麗·德裏斯科爾:布盧姆夫婦過去的女僕。
耶爾弗頓·巴裏夫人}
貝林厄姆夫人 } :都柏林上流社會淑女。
默雯·塔爾博伊貴婦人}
佐伊、基蒂、弗洛莉:妓女
士兵卡爾、士兵康捨頓:英國兵,把斯蒂芬擊倒。
科利:斯蒂芬之友,因生活沒有着落,嚮斯蒂芬借錢。
岡穆利:西蒙的舊友,後淪為市政府雇用的守夜人。
馬爾維中尉:摩莉在直布羅陀時期的初戀對象。
“剝山羊皮”:馬車夫棚的老闆。
故事梗概
青年詩人斯蒂芬因母親病危,從巴黎返回都柏林。母親彌留之際用白瓷鉢盛着緑色的膽汁,眼睛緊盯着他,迫使他下跪皈依宗教,他大聲嚷道:“媽媽,就讓我照這樣活下去吧!”。斯蒂芬因此一直沉浸在悲哀與懊惱之中。喪母後,又因父親成天酗酒從傢中跑了出來,租了一座圓形炮塔,靠教書謀生。醫科學生勃剋·穆利根與英國人海恩斯也搬來同住。
海恩斯和斯芬一起去海邊遊泳,談起信仰問題,斯蒂芬說:“你會在我身上看到一個可怕的自由思想的典型。但我又是兩個主人的奴僕:一個英國人(維多利亞女王),一個意大利人(羅馬教皇)。 ”
斯蒂芬來到位於都柏林海濱的學校去上歷史課,他被校長叫到辦公室領薪水,校長開導他要註意攢錢,要懂得金錢的重要,並給他一篇文章,讓他找個報社發表。斯蒂芬離開始學校後,來到海灘,望着洶涌的大海他浮想聯篇,他把校長那篇原稿的空白處撕下來,將自己的問題胡亂地記在上面。
布盧姆是匈牙利裔猶太人,正為報紙承攬廣告,他出去買了一副腰子。回傢後,給還未起床的妻子莫莉端去早餐。莫莉是個小有名氣的歌手,但生活不檢點,好招蜂引蝶,她正準備下午與情人博依蘭約會。布盧姆整天為此事煩惱,但在掙錢比自己多的老婆面前又擡不起頭來。
上午10點,布盧姆化名弗洛爾,與一名叫瑪落的女打字員交換情書。他是通過在報紙廣告招聘女助手而跟瑪落通起信來的。他到郵局取了瑪落的回信,拐進無人的墻邊看信,看完信不禁飄飄然起來。走到大橋底下,他把信撕成碎片丟了,然後到教堂去做彌撒。
11點,布盧姆乘馬車去墓地參加迪格納穆的葬禮。布盧姆突然看見博伊蘭瀟灑的身影,他想除了魅力之外,他妻子還能從他身上看到什麽呢?“魅力”是都柏林最壞的傢夥,博伊蘭卻憑它活得很快樂。靈柩下葬後,他仍在墳叢中徜徉,“兩側是悲痛的天使,十字架、斷裂的圓柱、墳塋、仰望天空做禱告的石像。”他回想起夭折的兒子和自殺的父親,他對死亡進行反思,他認為人死後埋在地下行不通,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廣告經紀人,一個漂泊流浪的猶太人。布盧姆心中無限凄涼,甚至想到死亡,但馬上又自我解嘲,回到現實中來。
中午,布盧姆到《自由報》去嚮主編說明自己攬來的廣告圖案,隨後又趕到《電訊晚報》報館,碰巧斯蒂芬也在這兒,他想嚮該報推薦校長的文章。主編卻對文稿嗤之以鼻,斯蒂芬悻悻而出。想到剛領了薪水,就請大傢去喝酒。半路上布盧姆在一座紀念碑旁看見西蒙的女兒(斯蒂芬的妹妹)在拍賣行外準備賣舊傢具,頓生感慨:西蒙共有15個孩子,按照教義禁止節制生育,現在這些孩子連傢帶産都吃個精光。
下午1 點,布盧姆走進一傢廉價的小飯館,這裏既髒且亂,人們在狼吞虎咽,醜態百出,吃相十分難看。於是他換了傢高級一點的飯館,在那遇到熟人弗林,弗林問他妻子巡回演出的經紀人是誰,這使他想起下午4 點妻子要與博依蘭約會,心裏頓感煩燥不安,一口氣喝下一杯酒。從飯店出來走到圖書館前面時,看到情敵博依蘭迎面走來,便趕緊躲進圖書館裏。
下午2 點,斯蒂芬在圖書館裏對評論傢和學者發表關於莎士比亞的議論。布盧姆為躲避博依蘭來到這,但他並沒有捲進這場討論,巧妙地躲過去了。他穿行在大街小巷,看見形形色色的人們正在忙碌着,教會會長康米神父正在接受人們的致敬,一位獨腿的水兵求他施捨,他衹給他一個祝福就走了,而他卻非常高興地與議員的妻子告別,並懇請她代嚮議員致意。一群老人正在為剛去世的迪格納穆的孩子們募捐,布盧姆馬上捐了5 先令,而總督副秘書長和副行政長官卻一毛不拔。愛爾蘭總督正攜夫人及隨從浩浩蕩蕩而來,洛夫神父想從總督手裏弄到肥缺嚮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西蒙為了掩蓋沒有扣好褲子而將帽子放在胸前,總督以為他是敬禮。斯蒂芬碰到衣衫襤褸的妹妹,想如何幫她,可自己還命運難卜;窮睏的考利神父欠了高利貸,正四處托人求債主再寬限兩天;發了財的洛夫神父已扣壓了他的財産逼他交房租。
下午5 點,布盧姆約一個朋友在酒吧見面。一個無賴大肆攻擊猶太人,身為猶太人的布盧姆實在忍無可忍,他反駁道:“門德爾鬆是猶太人,還有卡爾·馬剋思、斯賓諾莎。救世主耶穌也是個猶太人……你的天主也跟我的一樣,也是個猶太人。”無賴氣得抓起一隻餅幹罐就往布盧姆身上扔,但未能擊中。布盧姆和朋友趕忙逃之夭夭。
晚上8 點,夏日的黃昏籠罩着世界,在遙遠的西邊,太陽沉落了。少女格蒂到圓形炮塔附近的海灘乘涼,她凝視遠方,沉湎在冥想之中。布盧姆坐在不遠的地方,深深地為格蒂的美貌所吸引。格蒂意識到布盧姆在註視着她,她想:也許嫁給這麽一個中年紳士倒也挺好。二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她覺得他的眼神猶如烈火,將自己從頭燒到腳,她恨不得朝他伸出雙臂讓他過來,並將他的嘴唇觸到自己白皙的前額,面對這雙年輕天真的眼睛,布盧姆早已神不守捨了。格蒂離開海灘時,布盧姆纔發現她原來是個瘸子,不禁失聲嘆道:“可憐的姑娘”。
晚上10點,布盧姆到婦産醫院去探望難産的麥娜夫人。斯蒂芬和一群醫學院的學生在那裏高談闊論,個個喝得酩酊大醉,布盧姆開始為斯蒂芬擔心。斯蒂芬說還要請大傢到酒店喝酒,就離開了醫院。布盧姆也趕了去,一路上他的眼前出現了許多幻象。
他幻想着在一傢妓院裏達到高潮,後來他又榮升為市長,還當了愛爾蘭國王,隨後遭到群衆的攻擊被驅逐出境。布盧姆擺脫幻想後,到妓院去找斯蒂芬,斯蒂芬醉酒掄起手杖擊碎了妓院的燈,來到街上鬍說一通,兩個英國兵認為他對國王不敬,將他打得昏死過去。布盧姆産生錯覺把斯蒂芬當成自己那夭折的兒子,就將斯蒂芬攙扶起來帶回傢。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傳統觀念淪喪的大千世界裏,布盧姆和斯蒂芬精神上遭受挫折、內心充滿動蕩,他們終於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斯蒂芬找到了父親,布盧姆找到了兒子。
天蒙蒙亮時,斯蒂芬告辭而去。布盧姆走進臥室後,發現室內的擺設略有變動,幻想着莫莉與博依蘭幽會的情景,他推測與妻子發生關係的决不止博依蘭一個人,還有原市長等熟人,他琢磨了半響妻子與這些情人究竟幹了些什麽,轉念一想,他覺得這件事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沒有滿足她對夫妻生活的要求,他願意再做一次努力。
莫莉處於半睡半醒之中,在莫莉的夢中出現有丈夫布盧姆、博依蘭、初戀情人和丈夫剛剛說過的斯蒂芬,她又開始幻想和這位年輕人談情說愛了。她朦朧地感到一種母性的滿足和對一個青年男子的衝動。不過,她想得最多的還是丈夫,想到10年來夫妻生活的冷漠,想到他的許多可笑的事情,她覺得他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有豐富知識,有藝術修養的人,實在是個難得的好丈夫,她决心再給他一次機會。
相關評論
初閱《尤利西斯》,始於那句流傳甚廣的100個人中沒有10個人能讀完《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著名的現代派小說傢喬伊斯的著作,喬伊斯曾入都柏林大學專攻現代語言學,後赴歐洲大陸。喬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都柏林人》,後又寫自傳體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傢的肖像》。
文學界對於《尤利西斯》的評價,我覺得就如兩個磁極。一些評論將《尤利西斯》的身價擡得很高,覺得它“是一部曠世奇作”;另一些評論又將它貶得很低,覺得它“粗俗不堪入目”。
而我始終是以一種膜拜的態度看待《尤利西斯》的,它是一部太能夠顯示文學功底的著作。《尤利西斯》洋洋灑灑一百萬字,卻衹是描述了十八個小時的事情,我無法想象作者需要怎樣的觀察和想象,才能寫出這樣一部獨特的著作。況,書中的出場人物並不多,衹有布盧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
《尤利西斯》的成功之處,在於對人物內心的細緻刻畫。喬伊斯以他驚人的文學功底,用一百萬字講述了三個人物在十八個小時內的活動。《尤利西斯》雖篇幅巨大,但毫無贅言,喬伊斯以他對人生和生活的認識和細膩的洞察力,描寫了主人公的行動,語言和細微心理變化。《尤利西斯》中對內心活動的描寫出神入化,三位主人公的每個細微的思想變化,都清晰真切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諸如說《尤利西斯》的第三章,喬伊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刻畫了喬伊斯的心理活動。
《尤利西斯》的第一主人公佈盧姆是一位匈牙利裔的猶太人,他在都柏林的報社做廣告推銷員。布盧姆這一形象的價值超越了固有的身份,喬伊斯用自己深刻的社會經驗和紮實的文學功底,把千千萬萬的愛爾蘭市民都集中到了布盧姆身上。布盧姆的經歷和性情,也恰恰屬於諸多愛爾蘭市民。
布盧姆的生活抱經滄桑,他幼子夭折,妻子不貞,自己常自欺欺人地在名存實亡的愛情中掙紮彷徨。布盧姆人到中年卻一無所成,面對比自己薪水高幾倍的莫莉,他自卑並且不自信。但布盧姆另一方面又自恃清高,甚至不願與吃相不雅觀的顧客在一個飯館用餐。布盧姆熱心血性,狹義地幫助醉酒的斯蒂芬。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着貪婪委瑣的欲望,甚至曾試圖欺侮一名海灘邊的殘廢少女。
布盧姆苦悶彷徨,充滿矛盾。他對現實迷茫但又充滿希望,無奈但又期待奇跡。布盧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進取的目的,生活和事業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布盧姆的頽廢,正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市民的孤獨,迷茫和絶望。
喬伊斯將他十六年對於生活和社會的理解,都全部濃縮到了《尤利西斯》中,同時它又是一部價值超越了社會現實的著作,並且上升到了哲學的深度。
《奧德修記》聞名全世,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史詩。而喬伊斯,他以過人的悟性寫下了一部當代題材的《奧德修記》。《尤利西斯》每一章的內容,都采取了與《奧德修記》平行的結構,喬伊斯獨具匠心,巧妙構思,使整部《尤利西斯》的結構與寓意都和《奧德修記》相照應。喬伊斯從史詩的深度申時現代生活,賦予了《尤利西斯》哲學的內涵。
一個作傢的文學功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著作往往會滲透進哲學,諸如說《紅樓夢》。《紅樓夢》中的經典名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以及“赤條條來去無牽挂”,還有“好一似食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些都是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哲學思考。
喬伊斯和曹雪芹同樣地將對社會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尤利西斯》和《紅樓夢》之所以是兩部小說而又不僅僅是小說,也正在此。
曹雪芹著《紅樓夢》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而喬伊斯著《尤利西斯》,用了十六年構思觀察,七年專著寫作。但,越是民族的文化,往往就難以是世界的文化。從此角度來說,《尤利西斯》和《紅樓夢》有着相似的悲哀。
《紅樓夢》無疑是一部登峰造極的偉大著作,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融合,已經達到了海納百川的程度。《紅樓夢》雖不過是部小說,卻包含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古典文化精粹:詩詞,麯賦,樂府,楹聯,謎語,八股,請柬,祭文,奏章,書信,菜譜,帳單,藥方,占卜,星相,`````《紅樓夢》被世界公認是中國古典著作的最高峰,二月河前輩評價《紅樓夢》時說,“《紅樓夢》的成就,不僅是空前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絶後的。”
可正應了物極必反的原理,這樣的一部偉大巨著,雖被世界公認卻未被世界喜愛。誠然,《紅樓夢》在世界書榜中位列第八位,壓過了歐美大批舉世聞名的著作,然而正如多數民族文化經典一樣,《紅樓夢》未成為世界普遍的文化。
《紅樓夢》被譯為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發行,在歐美國傢也建有紅學研究會,可美國一位女記者曾直言不諱地說,她身邊的朋友更多的是把《紅樓夢》作為一本必讀書目,而並非是出於喜歡。西歐的調查報告也清楚地表明,《紅樓夢》在民間遠不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甚至《金瓶梅》受歡迎。紅樓夢在國外,更多的是被知識分子當作名著來瀏覽。
《尤利西斯》於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出版,它是喬伊斯十六年構思七年寫作的成果,可出版後它長期被禁止在英美發行,直至一九三三年纔重新流通。
《尤利西斯》出版後同樣不為世人接受,上市後即在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弗吉尼亞伍爾夫斥責此書“粗俗不堪入目”,當時一些作傢甚至毫不客氣地把喬伊斯的簽名贈閱本退還。衹有艾略特等少數有慧眼的作傢,意識到了《尤利西斯》的價值,竭力為它辯解。清華大學决定將《尤利西斯》列為必讀書目時,同樣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學界的諸多反對。
每思及此,我就不禁感慨。《尤利西斯》可以是一部世界名著,也可以是一部曠世奇作,但它難以在全世界的讀者中都受到歡迎。
喬伊斯和曹雪芹寫出了這樣的兩部著作——《尤利西斯》和《紅樓夢》,這究竟是他們的偉大,還是他們的悲哀``````
本作品為1998年全球讀者投票評選二十世紀小說類第一名。
譯者:蕭乾 文潔若
譯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對照) (尤利西斯·喬伊斯大事記) 主要人物表
譯後記
Ulysses chronicles the passage of Leopold Bloom through Dublin during an ordinary day, 16 June 1904 (the day of Joyce's first date with his future wife, Nora Barnacle). The title alludes to Odysseus (Latinised into Ulysses), the hero of Homer's Odyssey, and establishes a series of parallel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Homer's poem and Joyce's novel (e.g., the correspondence of Leopold Bloom to Odysseus, Molly Bloom to Penelope, and Stephen Dedalus to Telemachus). Joyce fans worldwide now celebrate 16 June as Bloomsday.
Ulysses contains approximately 265,000 words from a lexicon of 30,030 words (including proper names, plurals and various verb tenses), divided into eighteen episodes. Since publication, the book attracted controversy and scrutiny, ranging from early obscenity trials to protracted textual "Joyce Wars." Ulyss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careful structuring, and experimental prose—full of puns, parodies, and allusions, as well as its rich characterisations and broad humour, made the book a highly regarded novel in the Modernist pantheon. In 1999, the Modern Library ranked Ulysses first o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創作背景
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於他從英國散文傢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並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並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於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後來由於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臺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傢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傢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於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後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並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傢,並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聖約翰·戈加蒂。儘管並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後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侖·波拿巴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後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並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裏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决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儘管當時是半夜,後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後來喬伊斯在一傢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並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於是産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於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
出版史
1897年 【15歲】 喬伊斯獲愛爾蘭最佳作文奬
1914年 【32歲】 先後被20多個出版商“非文學原因”拒絶的《都柏林人》出版在葉芝,龐得幫助下,《一個青年藝術傢畫像》連載
1921年 【39】 《尤利西斯》第一版1000册預訂,顧客名單中有葉芝,龐得, 紀德 ,海明威
1927年 德譯本出版
1929年 法譯本出版
1932年 日譯本出版
1933年 美國版出版
1935年 從未讀過此書的周立波全面批判《尤利西斯》【主人公名字錯】
1964年 讀過此書的袁可嘉批判《尤利西斯》
1984年 周立波批判文章再次發表
1994年 蕭乾夫婦中譯本出版
1995年 美國人金堤中譯本出版
《尤利西斯》寫於1914年至1921年間,1918年起開始分章節在一傢名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國雜志連載,直到1920年連載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時因包含有大量描寫主角行手淫的情節被美國有關部門指控為淫穢。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國和英國遭禁,但其後(1922年)在愛好現代主義文學的西爾維亞·畢奇小姐的幫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蘭西共和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仍然被列為禁書。 在W·B·葉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歐美知名作傢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約翰·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儘管包含性描寫但並非色情作品,從而並不淫穢。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國由蘭登書屋出版。
小說結構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賽》有密切聯繫。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並對應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連載期間,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標題。但據說出於避免使讀者過於關註這些對應關係的考慮,喬伊斯並未將標題等提示性內容在其後正式出版的書中寫明。
喬伊斯本人於1920年在書信中評論此書為:
它是一部關於兩個民族(以色列-愛爾蘭)的史詩,同時是一個周遊人體器官的旅行,也是一個發生在一天(一生)之間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種百科全書。
作品情節、結局或其他相關
忒勒瑪基亞
忒勒瑪基亞(The Telemachia)是以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活動為主綫的部分,對應着忒勒瑪科斯開始對父親奧德修斯的尋找。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上午十一點。
忒勒瑪科斯
時間:8:00
場景:圓形石堡
器官:無
學科:神學
顔色:白色、金色
象徵物:繼承人
技巧:敘事(年輕的)
對應:忒勒馬科斯,哈姆雷特-斯蒂芬·迪達勒斯;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門托爾-送奶女工
《奧德賽》:《奧德賽》以衆神會議作為開篇,宙斯决定准許奧德修斯返回故鄉。而此時在伊薩卡,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和妻子帕涅羅佩無法忍受以傲慢的安提諾奧斯為首的求婚者們的騷擾。在雅典娜的幫助下,忒勒瑪科斯開始踏上尋父之旅。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描述位於愛爾蘭島東岸的都柏林灣的一座圓形石堡裏的三個年輕人:“壯鹿”馬利根(一個冷漠、言辭尖刻且狂躁的醫科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中的年輕作傢)和海因斯(一個喜好賣弄蓋爾語的英國牛津人)的清晨活動作為開篇。斯蒂芬昨夜被海因斯的惡夢和其後歇斯底裏地開槍所驚嚇,精神很低落;而馬利根又開始對斯蒂芬拒絶在他母親去世前下跪說三道四。早餐時一個老婦人來送牛奶,海因斯嚮她賣弄似的和馬利根講起了愛爾蘭語,後來又嚮斯蒂芬詢問他關於哈姆雷特的理論,但斯蒂芬拒絶了,於是他們兩人他們談論起一些政治和文學的話題。同時本章藉馬利根之口點明了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這一主題。三人離開石堡前馬利根嚮斯蒂芬索要了鑰匙,斯蒂芬感到自己在這裏的地位遭到了篡奪,决定從此離開石堡。
奈斯托
時間:10:00
場景:私立男校
器官:無
學科:歷史
顔色:棕色
象徵物:馬
技巧:教理問答(個人的)
對應:奈斯托-戴汐;奈斯托的幼子-薩金特;海倫-奧謝夫人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遇見了好心(但無聊的)長老奈斯托,除了知道奧德修斯的返傢很睏難之外,他一無所知。
《尤利西斯》:斯蒂芬到達學校,給一群男孩們教授歷史和英文,但他們並不把他的努力當回事,而他試圖給他們猜古怪的謎語,卻始終無法調動起他們的情緒。他在放學後為一個孩子補習算術,之後面見了校長戴汐先生。領取工資時戴汐先生和他討論了歷史問題,並想藉助他與報社編輯的“泛泛之交”把信登在報上,斯蒂芬並不情願地接受了委托。本章在斯蒂芬對戴汐先生的排猶傾嚮的默默不贊同中結束。
普洛透斯
時間:11: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
器官:無
學科:語言學
顔色:緑色
象徵物:潮水
技巧:內心獨白(男性的)
對應:普洛透斯-物質的最初形態;墨涅拉奧斯-凱文·埃根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見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得知可以從變化多端的老滑頭海神普洛透斯那裏獲得信息。普洛透斯嚮忒勒瑪科斯告知了埃阿斯和阿伽門農的死,以及奧德修斯被女仙卡呂普索束縛在她的海島。
《尤利西斯》:斯蒂芬漫步在海邊,沉思着他所見到的和聯想到的,形成綿延不斷的意識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巴黎的時光,以及自己芬尼亞會的好友凱文·埃根,還有一些性的主題。
奧德賽
奧德賽(The Odyssey)是以普通的都柏林小市民利奧波德·布盧姆的活動為主綫的部分,結束於布盧姆與迪達勒斯的相遇,對應着奧德修斯在海外的漂泊。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午夜十二點。
卡呂普索
時間:8:00
場景:布盧姆傢
器官:腎髒
學科:經濟學
顔色:橙色
象徵物:寧芙
技巧:敘事(成熟的)
對應:卡呂普索-寧芙沐浴圖;回憶-德魯加茨肉鋪;伊薩卡-錫安
《奧德賽》:奧德修斯出場時,在卡呂普索的海島(有傳說在直布羅陀附近)上不情願地做着她的情人已經七年。雅典娜請求宙斯放奧德修斯回傢,於是宙斯派赫爾墨斯嚮卡呂普索說明情況。卡呂普索最終同意協助奧德修斯返回傢園。
《尤利西斯》:布盧姆出場時正在傢裏,位於都柏林西北城區的埃爾剋斯大街7號,為他和他妻子(以及他的貓)準備早餐。我們同時得知他喜好吃羊腰子等動物的內臟。布盧姆走到樓上,看到妻子還躺在那張床上,想起那是從直布羅陀運來的老古董。然後他出門到德魯加茨肉鋪買了一個豬腰子,並對街上看到的女人們展開聯想。回到傢時他發現有兩封新信和一張明信片,其中寫給摩莉的一封來自摩莉的經紀人(兼情人)“一把火”鮑伊蘭,他正籌劃着一場邀請摩莉參加的巡回演出,另一封是布盧姆在照相館工作的十五歲的女兒米莉寫給他的感謝信。他然後給摩莉送上早餐,盯起挂在墻上的寧芙沐浴圖看。本章最後在布盧姆聽到喬治教堂的鐘聲,並想到即將參加好友帕特裏剋·迪格南的葬禮而産生的感慨中結束,
食忘憂果的種族
時間:10:00
場景:布盧姆在都柏林的遊蕩
器官:生殖器
學科:植物學、化學
顔色:無
象徵物:聖餐
技巧:自戀情結
對應:食忘憂果的種族-拉車的馬、領聖餐者、士兵、太監、入浴者、板球觀衆
陰間
時間:11:00
場景:靈車
器官:心髒
學科:宗教
顔色:白色、黑色
象徵物:看門人
技巧:夢魘
對應:冥界的四條河流-多德河、愛爾蘭大運河、皇傢運河、利菲河;西西弗斯-馬丁·坎寧安;剋爾伯羅斯-科菲神父;哈迪斯-看門人;海格力斯-丹尼爾·奧康奈爾;埃爾潘諾-狄格南;阿伽門農-帕內爾;埃阿斯-門頓
埃俄羅斯
時間:12:00
場景:報社
器官:肺
學科:修辭學
顔色:紅色
象徵物:三段論
技巧:編輯
對應:埃俄羅斯-科勞福德;亂倫-新聞;浮島-新聞界
萊斯特呂恭人
時間:13:00
場景:酒館
器官:食道
學科:建築學
顔色:無
象徵物:警官
技巧:腸胃的蠕動
對應:安提菲斯-饑餓;誘餌-食物;萊斯特呂恭人-牙齒
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
時間:14:00
場景:國立圖書館
器官:腦
學科:文學
顔色:無
象徵物:倫敦斯特拉特福德
技巧:辯證法
對應:岩石-亞裏士多德、教條、斯特拉特福德;漩渦-柏拉圖、神秘主義、倫敦;尤利西斯-蘇格拉底、耶穌、莎士比亞
遊動山崖
時間:15:00
場景:都柏林街道
器官:血
學科:機械學
顔色:無
象徵物:市民
技巧:迷宮
對應:博斯普魯斯海峽-利菲河;歐洲海岸-總督;亞洲海岸-康尼神父;遊岩-市民
塞壬
時間:16:00
場景:音樂沙竜
器官:耳
學科:音樂
顔色:無
象徵物:女招待員
技巧:賦格麯
對應:塞壬-女招待員;海島-酒吧
獨眼巨人
時間:17:00
場景:小酒館
器官:肌肉
學科:政治學
顔色:無
象徵物:芬尼亞會
技巧:巨人癥
對應:無人-俺;長樹枝-雪茄;挑戰-神化
瑙西卡
時間:20:00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和附近的岩石
器官:眼睛、鼻子
學科:繪畫
顔色:灰色、藍色
象徵物:處女
技巧:腫脹、消腫
對應:費阿刻斯人-海洋之星瑪利亞;瑙西卡-格蒂
《奧德賽》:奧德修斯離開卡呂普索的島後,遭波塞鼕襲擊被衝到費阿刻斯人居住海灘的河口附近。他在躲藏中被恰巧到河邊洗衣的費阿刻斯公主瑙西卡和她的侍女們吵醒。他鑽出來,把一個球交還給其中一個玩球的侍女,並贊美了瑙西卡的美貌,乞求她能幫助他,而瑙西卡答應了。
《尤利西斯》:錫茜·凱弗裏,她的雙胞胎兄弟和她的朋友伊棣·博德曼,還有坐得稍遠一點的格蒂·麥剋道爾,在桑迪芒特海灘上乘涼。格蒂對那些吵鬧衹會添亂的男孩子以及她那些有點庸俗的朋友們很不耐煩。她做着很詳細的白日夢,包括她浪漫的想望還有精神抗爭。雙胞胎兄弟把球踢到了也在海灘上的布盧姆腳下,於是格蒂也把他編織到自己的思緒裏。(但讀者很難分清楚哪些是格蒂的意識流而哪些又是布盧姆的意識流。)煙火表演開始了,她的朋友們沿着海灘跑着,衹有格蒂安靜地坐在布盧姆不遠處,嚮後仰去看煙火,而她正讓布盧姆窺視到她的裙子內。布盧姆在她離開時發現她是一個瘸子,並且在她“展示”時行了手淫。單獨一人的布盧姆的意識逐漸沿着女人、婚姻、嗅覺流動。他想為格蒂寫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還想起了他的孩子們,還有格蒂。
太陽神牛
時間:22:00
場景:國立婦産醫院
器官:子宮
學科:內科學
顔色:白色
象徵物:母親
技巧:胚胎發育
對應:特裏納剋裏亞島-醫院;太陽神的女兒-護士;太陽神-霍恩;牛-多産;罪行-欺騙
喀耳刻
時間:24:00
場景:紅燈區的妓院
器官:運動係統
學科:魔術
顔色:無
象徵物:妓女
技巧:幻覺
對應:喀耳刻-貝拉
回歸
回歸(The Nostos)是布盧姆和迪達勒斯共同活動的部分,最後以各自回傢結束,對應着奧德修斯的回歸。時間跨度從凌晨一點開始,而結束時間不十分明確。
歐邁俄斯
時間:1:00
場景:馬車夫棚
器官:神經
學科:航海
顔色:無
象徵物:水手
技巧:敘事(老年的)
對應:歐邁俄斯-“剝山羊皮”;尤利西斯-水手;墨蘭提奧斯-庫裏
伊薩卡
時間:2:00
場景:布盧姆傢
器官:骨骼
學科:自然科學
顔色:無
象徵物:彗星
技巧:教理問答
對應: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歐律瑪科斯-一把火鮑伊蘭;弓-理性;求婚者-躊躇
帕涅羅佩
時間:不明
場景:床上
器官:肉體
學科:無
顔色:無
象徵物:大地
技巧:內心獨白(女性的)
對應:帕涅羅佩-大地;網-運動
主要人物表
利奧波德·布盧姆:以替都柏林《自由人報》拉廣告為業。其父魯道爾夫·維 拉格是匈牙利裔猶太人,遷移到愛爾蘭後改姓布盧姆。他化名“亨利·弗羅爾”, 與瑪莎·剋利弗德秘密通信。
瑪莉恩·布盧姆:利奧波德之妻。其父特威迪(已故)曾在西班牙南端的英國要塞直布羅陀服役。因此,她生長在該地。她在都柏林是個小有名氣的歌手,藝名 叫“特威迪夫人”。
斯蒂芬·迪達勒斯:喬伊斯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藝術傢年輕時的寫照》中的主 人公。他畢業於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和皇傢大學,目前在迪希校長創辦的一傢私立 學校任教。在圖書館發表關於莎士比亞的議論。
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之父。年前喪妻,傢境睏難。
布萊澤斯·博伊蘭:瑪莉恩之情夫。正在籌劃一次巡回歌唱演出,瑪莉恩也在被邀之列。
勃剋·穆利根:醫科學生,與海恩斯一道住進了斯蒂芬所租的圓塔。
海恩斯:英國人,畢業於牛津大學。為了研究凱爾特文學而來到愛爾蘭。
米莉:布盧姆與瑪莉恩之獨女,十五歲。在韋斯特米思郡穆林加爾市的一傢照相館工作。
帕狄·迪格納穆:已故。生前曾在律師約翰·亨利·門頓的事務所工作,因酗被開除,患病而死。
馬丁·坎寧翰:布盧姆之友,在都柏林堡任職(英國殖民統治機構)。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多方照顧迪格納穆的遺族,包括募集捐款。
布林夫人:原名喬西·鮑威爾,其夫丹尼斯·布林患有神經病。婚前她愛過布盧姆,一直不忘舊情。
裏奇·古爾丁:斯蒂芬的舅舅,布盧姆之友。在科利斯一沃德律師事務所任會計師。他與內弟西蒙·迪達勒斯已絶交。
約翰·康米神父:方濟各·沙勿略教堂的教長,耶穌會會長。斯蒂芬在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就讀時,他曾任該校校長。
邁爾斯·剋勞福德:《電訊晚報》的主編。
傑剋·麥剋休:大學教授,學者,經常為《電訊晚報》寫社論。
本傑明·多拉德:本地一名歌手。他在替嚮呂便·傑藉過高利貸的考利神父奔走,以便寬限幾天還債日期。
弗萊明大媽:經常到布盧姆傢來做傢務的女人。
魯迪:布盧姆與瑪莉恩的獨子,生於一八九四年,衹活了十一天便夭折。
C·P·麥科伊:布盧姆的熟人,在都柏林市的屍體收容所做驗屍官助手。其妻是個無名歌手。
班塔姆·萊昂斯:布盧姆的熟人,熱衷於賽馬。上午在街上與布盧姆相遇,聽布盧姆說起“丟掉”,就想把賭註押在同名的馬身上。後又接受利內翰的勸告,變 了卦。結果,還是“丟掉”獲勝了。
科尼·凱萊赫:奧尼爾殯儀館的經理,負責為迪格納穆料理葬事。
傑剋·鮑爾:供職於都柏林堡內的皇傢愛爾蘭警察總署。
呂使·傑:放高利貸的。有一次他兒子跳進了利菲河,被一位船夫救了起來。他卻衹給了船夫兩先令。
湯姆·剋甫:布盧姆之友,茶葉等商品的推銷員。
內德·蘭伯特:𠔌物商,其庫房原是聖瑪麗亞修道院的會議廳。
休·C·洛夫神父:他是薩林斯鎮聖邁剋爾教堂的本堂神父,為了寫一本關於菲茨傑拉德傢族的書,到蘭伯特的庫房來參觀。他在都柏林擁有一所房子,出租給 考利神父。
考利神父:本·多拉德和西蒙·迪達勒斯之友。因還不起嚮呂便·傑藉的高利貸,狼狽不堪。
喬(約瑟夫)·麥卡西·海國斯:布盧姆的同事,也替《自由人報》拉廣告。
紅穆雷:約翰·穆雷的綽號,《自由人報》的職員。
約瑟夫·帕特利剋·南尼蒂:在愛爾蘭出生的意大利人,《自由人報》社排字房工長。他又是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兼都柏林市政委員。
傑·傑·奧莫洛伊:原為律師,後來患了肺病,落魄潦倒。
利內翰:《體育》報的賽馬欄記者,曾調戲摩莉。
奧馬登·伯剋:斯蒂芬之友,新聞記者。
弗林:綽號叫“大鼻子”,布盧姆之友。
喬治·威廉·拉塞爾:筆名A·E·,愛爾蘭詩人。他是當時仍健在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者之一,任《愛爾蘭傢園報》主編。
托馬斯·威廉·利斯特:公誼會教徒,愛爾蘭國立圖書館館長。
約翰·埃格林頓:原名威廉·阿剋柏特裏剋·馬吉,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的批評傢,曾在圖書館與斯蒂芬辯論。
理查德·歐文·貝斯特:愛爾蘭國立圖書館副館長。
約翰·米林頓·辛格: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詩劇傢,是斯蒂芬的熟人。
喬治·穆爾:愛爾蘭小說傢,斯蒂芬的熟人。
格雷戈裏夫人:愛爾蘭劇作傢。原名伊薩貝拉·奧古斯塔·佩爾斯。她於一八九二年喪夫後,開始文學生涯,一九0四年任阿貝劇院經理。她是斯蒂芬的熟人。
阿瑟·格裏菲思:愛爾蘭政治傢,原在都柏林當排字工人。一八九九年創辦以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為主旨的周刊《愛爾蘭人聯合報》。他是布盧姆的熟人。
查理·斯圖爾特·巴涅爾:十九世紀末愛爾蘭自治運動和民族主義領袖,已故。布盧姆和他有一面之緣。
約翰·霍華德·巴涅爾:查理·巴涅爾之弟。都柏林市政典禮官兼典當商代理 人。
拉裏·奧羅剋:布盧姆傢附近的一傢酒店的老闆。
凱蒂·迪達勒斯}
布棣·迪達勒斯}斯蒂芬的幼妹尚在上學。
瑪吉·迪達勒斯:斯蒂芬之妹。她從修女處討些豌豆,替妹妹們煮湯吃。
迪麗·迪達勒斯:斯蒂芬之妹,長得最像長兄。她在街上嚮父親西蒙要了點錢,花一便士買了一本《法語初級讀本》。
盲青年:布盧姆曾攙着他走過馬路,神經失常的卡什爾·法雷爾卻差點兒把他撞倒。他到奧蒙德酒吧去,調了鋼琴的音。
湯姆·羅赤福德:他以兜售賽馬賭券為業,並熱衷於發明機器。他曾搭救過一 名因中毒而昏迷過去的下水道工人。
高個兒約翰·範寧:都柏林市副行政長官,綽號“高個兒”。
帕特裏剋·阿洛伊修斯·迪格納穆:帕狄·迪格納穆的遺孤中最年長的一個。
約翰·懷斯·諾蘭:布盧姆之友,關心迪格納穆的遺孤,並對馬丁·坎寧翰說,布盧姆為遺孤捐了五先令。
莉迪亞·杜絲:奧蒙德飯店的金發女侍。
米娜·肯尼迪:奧蒙德飯店的褐發女侍。
阿爾夫雷德·柏根:都柏林行政司法副長官助理,綽號叫“小個兒阿爾夫”。
威廉·亨勃爾·達德利伯爵:愛爾蘭總督。
“市民”:原名邁剋爾·丘薩剋。他是蓋爾體育協會創辦者,自稱“市民丘薩剋”,因而得名。
格蒂·麥剋道維爾:瘸腿美少女。
西茜·卡弗裏:格蒂的女友,性情活潑。
伊迪·博德曼:格蒂的女友,性格矯情。
湯米·卡弗裏} 西茵的雙胞胎弟弟,時年四歲。
傑基·卡弗裏}
雷吉·懷利:格蒂的男友,高中學生。
安德魯·霍恩博士:霍利斯街國立婦産醫院院長。
卡倫小姐:國立婦産醫院護士。
米娜·博福伊太太:瑪莉恩的女友,夜裏在醫院生一男嬰,係難産。
亞歷剋·班農:醫科學生,米莉的男友。
迪剋森:實習大夫,布盧姆被蜂蜇傷後,曾由他包紮。斯蒂芬之友。
文森特·林奇:醫科學生。他與女友在籬笆後面幽會時,給路過的康米神父(母校的老校長)撞見了。
弗蘭剋·科斯特洛:醫科學生,因嗜酒如命,綽號叫潘趣(酒名)
威廉·馬登:醫科學生。
J.剋羅瑟斯:醫科學生。
貝洛·科恩夫人:妓院老鴇。
瑪麗·德裏斯科爾:布盧姆夫婦過去的女僕。
耶爾弗頓·巴裏夫人}
貝林厄姆夫人 } :都柏林上流社會淑女。
默雯·塔爾博伊貴婦人}
佐伊、基蒂、弗洛莉:妓女
士兵卡爾、士兵康捨頓:英國兵,把斯蒂芬擊倒。
科利:斯蒂芬之友,因生活沒有着落,嚮斯蒂芬借錢。
岡穆利:西蒙的舊友,後淪為市政府雇用的守夜人。
馬爾維中尉:摩莉在直布羅陀時期的初戀對象。
“剝山羊皮”:馬車夫棚的老闆。
故事梗概
青年詩人斯蒂芬因母親病危,從巴黎返回都柏林。母親彌留之際用白瓷鉢盛着緑色的膽汁,眼睛緊盯着他,迫使他下跪皈依宗教,他大聲嚷道:“媽媽,就讓我照這樣活下去吧!”。斯蒂芬因此一直沉浸在悲哀與懊惱之中。喪母後,又因父親成天酗酒從傢中跑了出來,租了一座圓形炮塔,靠教書謀生。醫科學生勃剋·穆利根與英國人海恩斯也搬來同住。
海恩斯和斯芬一起去海邊遊泳,談起信仰問題,斯蒂芬說:“你會在我身上看到一個可怕的自由思想的典型。但我又是兩個主人的奴僕:一個英國人(維多利亞女王),一個意大利人(羅馬教皇)。 ”
斯蒂芬來到位於都柏林海濱的學校去上歷史課,他被校長叫到辦公室領薪水,校長開導他要註意攢錢,要懂得金錢的重要,並給他一篇文章,讓他找個報社發表。斯蒂芬離開始學校後,來到海灘,望着洶涌的大海他浮想聯篇,他把校長那篇原稿的空白處撕下來,將自己的問題胡亂地記在上面。
布盧姆是匈牙利裔猶太人,正為報紙承攬廣告,他出去買了一副腰子。回傢後,給還未起床的妻子莫莉端去早餐。莫莉是個小有名氣的歌手,但生活不檢點,好招蜂引蝶,她正準備下午與情人博依蘭約會。布盧姆整天為此事煩惱,但在掙錢比自己多的老婆面前又擡不起頭來。
上午10點,布盧姆化名弗洛爾,與一名叫瑪落的女打字員交換情書。他是通過在報紙廣告招聘女助手而跟瑪落通起信來的。他到郵局取了瑪落的回信,拐進無人的墻邊看信,看完信不禁飄飄然起來。走到大橋底下,他把信撕成碎片丟了,然後到教堂去做彌撒。
11點,布盧姆乘馬車去墓地參加迪格納穆的葬禮。布盧姆突然看見博伊蘭瀟灑的身影,他想除了魅力之外,他妻子還能從他身上看到什麽呢?“魅力”是都柏林最壞的傢夥,博伊蘭卻憑它活得很快樂。靈柩下葬後,他仍在墳叢中徜徉,“兩側是悲痛的天使,十字架、斷裂的圓柱、墳塋、仰望天空做禱告的石像。”他回想起夭折的兒子和自殺的父親,他對死亡進行反思,他認為人死後埋在地下行不通,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廣告經紀人,一個漂泊流浪的猶太人。布盧姆心中無限凄涼,甚至想到死亡,但馬上又自我解嘲,回到現實中來。
中午,布盧姆到《自由報》去嚮主編說明自己攬來的廣告圖案,隨後又趕到《電訊晚報》報館,碰巧斯蒂芬也在這兒,他想嚮該報推薦校長的文章。主編卻對文稿嗤之以鼻,斯蒂芬悻悻而出。想到剛領了薪水,就請大傢去喝酒。半路上布盧姆在一座紀念碑旁看見西蒙的女兒(斯蒂芬的妹妹)在拍賣行外準備賣舊傢具,頓生感慨:西蒙共有15個孩子,按照教義禁止節制生育,現在這些孩子連傢帶産都吃個精光。
下午1 點,布盧姆走進一傢廉價的小飯館,這裏既髒且亂,人們在狼吞虎咽,醜態百出,吃相十分難看。於是他換了傢高級一點的飯館,在那遇到熟人弗林,弗林問他妻子巡回演出的經紀人是誰,這使他想起下午4 點妻子要與博依蘭約會,心裏頓感煩燥不安,一口氣喝下一杯酒。從飯店出來走到圖書館前面時,看到情敵博依蘭迎面走來,便趕緊躲進圖書館裏。
下午2 點,斯蒂芬在圖書館裏對評論傢和學者發表關於莎士比亞的議論。布盧姆為躲避博依蘭來到這,但他並沒有捲進這場討論,巧妙地躲過去了。他穿行在大街小巷,看見形形色色的人們正在忙碌着,教會會長康米神父正在接受人們的致敬,一位獨腿的水兵求他施捨,他衹給他一個祝福就走了,而他卻非常高興地與議員的妻子告別,並懇請她代嚮議員致意。一群老人正在為剛去世的迪格納穆的孩子們募捐,布盧姆馬上捐了5 先令,而總督副秘書長和副行政長官卻一毛不拔。愛爾蘭總督正攜夫人及隨從浩浩蕩蕩而來,洛夫神父想從總督手裏弄到肥缺嚮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西蒙為了掩蓋沒有扣好褲子而將帽子放在胸前,總督以為他是敬禮。斯蒂芬碰到衣衫襤褸的妹妹,想如何幫她,可自己還命運難卜;窮睏的考利神父欠了高利貸,正四處托人求債主再寬限兩天;發了財的洛夫神父已扣壓了他的財産逼他交房租。
下午5 點,布盧姆約一個朋友在酒吧見面。一個無賴大肆攻擊猶太人,身為猶太人的布盧姆實在忍無可忍,他反駁道:“門德爾鬆是猶太人,還有卡爾·馬剋思、斯賓諾莎。救世主耶穌也是個猶太人……你的天主也跟我的一樣,也是個猶太人。”無賴氣得抓起一隻餅幹罐就往布盧姆身上扔,但未能擊中。布盧姆和朋友趕忙逃之夭夭。
晚上8 點,夏日的黃昏籠罩着世界,在遙遠的西邊,太陽沉落了。少女格蒂到圓形炮塔附近的海灘乘涼,她凝視遠方,沉湎在冥想之中。布盧姆坐在不遠的地方,深深地為格蒂的美貌所吸引。格蒂意識到布盧姆在註視着她,她想:也許嫁給這麽一個中年紳士倒也挺好。二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她覺得他的眼神猶如烈火,將自己從頭燒到腳,她恨不得朝他伸出雙臂讓他過來,並將他的嘴唇觸到自己白皙的前額,面對這雙年輕天真的眼睛,布盧姆早已神不守捨了。格蒂離開海灘時,布盧姆纔發現她原來是個瘸子,不禁失聲嘆道:“可憐的姑娘”。
晚上10點,布盧姆到婦産醫院去探望難産的麥娜夫人。斯蒂芬和一群醫學院的學生在那裏高談闊論,個個喝得酩酊大醉,布盧姆開始為斯蒂芬擔心。斯蒂芬說還要請大傢到酒店喝酒,就離開了醫院。布盧姆也趕了去,一路上他的眼前出現了許多幻象。
他幻想着在一傢妓院裏達到高潮,後來他又榮升為市長,還當了愛爾蘭國王,隨後遭到群衆的攻擊被驅逐出境。布盧姆擺脫幻想後,到妓院去找斯蒂芬,斯蒂芬醉酒掄起手杖擊碎了妓院的燈,來到街上鬍說一通,兩個英國兵認為他對國王不敬,將他打得昏死過去。布盧姆産生錯覺把斯蒂芬當成自己那夭折的兒子,就將斯蒂芬攙扶起來帶回傢。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傳統觀念淪喪的大千世界裏,布盧姆和斯蒂芬精神上遭受挫折、內心充滿動蕩,他們終於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斯蒂芬找到了父親,布盧姆找到了兒子。
天蒙蒙亮時,斯蒂芬告辭而去。布盧姆走進臥室後,發現室內的擺設略有變動,幻想着莫莉與博依蘭幽會的情景,他推測與妻子發生關係的决不止博依蘭一個人,還有原市長等熟人,他琢磨了半響妻子與這些情人究竟幹了些什麽,轉念一想,他覺得這件事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沒有滿足她對夫妻生活的要求,他願意再做一次努力。
莫莉處於半睡半醒之中,在莫莉的夢中出現有丈夫布盧姆、博依蘭、初戀情人和丈夫剛剛說過的斯蒂芬,她又開始幻想和這位年輕人談情說愛了。她朦朧地感到一種母性的滿足和對一個青年男子的衝動。不過,她想得最多的還是丈夫,想到10年來夫妻生活的冷漠,想到他的許多可笑的事情,她覺得他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有豐富知識,有藝術修養的人,實在是個難得的好丈夫,她决心再給他一次機會。
相關評論
初閱《尤利西斯》,始於那句流傳甚廣的100個人中沒有10個人能讀完《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著名的現代派小說傢喬伊斯的著作,喬伊斯曾入都柏林大學專攻現代語言學,後赴歐洲大陸。喬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都柏林人》,後又寫自傳體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傢的肖像》。
文學界對於《尤利西斯》的評價,我覺得就如兩個磁極。一些評論將《尤利西斯》的身價擡得很高,覺得它“是一部曠世奇作”;另一些評論又將它貶得很低,覺得它“粗俗不堪入目”。
而我始終是以一種膜拜的態度看待《尤利西斯》的,它是一部太能夠顯示文學功底的著作。《尤利西斯》洋洋灑灑一百萬字,卻衹是描述了十八個小時的事情,我無法想象作者需要怎樣的觀察和想象,才能寫出這樣一部獨特的著作。況,書中的出場人物並不多,衹有布盧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
《尤利西斯》的成功之處,在於對人物內心的細緻刻畫。喬伊斯以他驚人的文學功底,用一百萬字講述了三個人物在十八個小時內的活動。《尤利西斯》雖篇幅巨大,但毫無贅言,喬伊斯以他對人生和生活的認識和細膩的洞察力,描寫了主人公的行動,語言和細微心理變化。《尤利西斯》中對內心活動的描寫出神入化,三位主人公的每個細微的思想變化,都清晰真切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諸如說《尤利西斯》的第三章,喬伊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刻畫了喬伊斯的心理活動。
《尤利西斯》的第一主人公佈盧姆是一位匈牙利裔的猶太人,他在都柏林的報社做廣告推銷員。布盧姆這一形象的價值超越了固有的身份,喬伊斯用自己深刻的社會經驗和紮實的文學功底,把千千萬萬的愛爾蘭市民都集中到了布盧姆身上。布盧姆的經歷和性情,也恰恰屬於諸多愛爾蘭市民。
布盧姆的生活抱經滄桑,他幼子夭折,妻子不貞,自己常自欺欺人地在名存實亡的愛情中掙紮彷徨。布盧姆人到中年卻一無所成,面對比自己薪水高幾倍的莫莉,他自卑並且不自信。但布盧姆另一方面又自恃清高,甚至不願與吃相不雅觀的顧客在一個飯館用餐。布盧姆熱心血性,狹義地幫助醉酒的斯蒂芬。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着貪婪委瑣的欲望,甚至曾試圖欺侮一名海灘邊的殘廢少女。
布盧姆苦悶彷徨,充滿矛盾。他對現實迷茫但又充滿希望,無奈但又期待奇跡。布盧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進取的目的,生活和事業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布盧姆的頽廢,正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市民的孤獨,迷茫和絶望。
喬伊斯將他十六年對於生活和社會的理解,都全部濃縮到了《尤利西斯》中,同時它又是一部價值超越了社會現實的著作,並且上升到了哲學的深度。
《奧德修記》聞名全世,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史詩。而喬伊斯,他以過人的悟性寫下了一部當代題材的《奧德修記》。《尤利西斯》每一章的內容,都采取了與《奧德修記》平行的結構,喬伊斯獨具匠心,巧妙構思,使整部《尤利西斯》的結構與寓意都和《奧德修記》相照應。喬伊斯從史詩的深度申時現代生活,賦予了《尤利西斯》哲學的內涵。
一個作傢的文學功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著作往往會滲透進哲學,諸如說《紅樓夢》。《紅樓夢》中的經典名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以及“赤條條來去無牽挂”,還有“好一似食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些都是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哲學思考。
喬伊斯和曹雪芹同樣地將對社會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尤利西斯》和《紅樓夢》之所以是兩部小說而又不僅僅是小說,也正在此。
曹雪芹著《紅樓夢》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而喬伊斯著《尤利西斯》,用了十六年構思觀察,七年專著寫作。但,越是民族的文化,往往就難以是世界的文化。從此角度來說,《尤利西斯》和《紅樓夢》有着相似的悲哀。
《紅樓夢》無疑是一部登峰造極的偉大著作,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融合,已經達到了海納百川的程度。《紅樓夢》雖不過是部小說,卻包含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古典文化精粹:詩詞,麯賦,樂府,楹聯,謎語,八股,請柬,祭文,奏章,書信,菜譜,帳單,藥方,占卜,星相,`````《紅樓夢》被世界公認是中國古典著作的最高峰,二月河前輩評價《紅樓夢》時說,“《紅樓夢》的成就,不僅是空前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絶後的。”
可正應了物極必反的原理,這樣的一部偉大巨著,雖被世界公認卻未被世界喜愛。誠然,《紅樓夢》在世界書榜中位列第八位,壓過了歐美大批舉世聞名的著作,然而正如多數民族文化經典一樣,《紅樓夢》未成為世界普遍的文化。
《紅樓夢》被譯為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發行,在歐美國傢也建有紅學研究會,可美國一位女記者曾直言不諱地說,她身邊的朋友更多的是把《紅樓夢》作為一本必讀書目,而並非是出於喜歡。西歐的調查報告也清楚地表明,《紅樓夢》在民間遠不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甚至《金瓶梅》受歡迎。紅樓夢在國外,更多的是被知識分子當作名著來瀏覽。
《尤利西斯》於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出版,它是喬伊斯十六年構思七年寫作的成果,可出版後它長期被禁止在英美發行,直至一九三三年纔重新流通。
《尤利西斯》出版後同樣不為世人接受,上市後即在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弗吉尼亞伍爾夫斥責此書“粗俗不堪入目”,當時一些作傢甚至毫不客氣地把喬伊斯的簽名贈閱本退還。衹有艾略特等少數有慧眼的作傢,意識到了《尤利西斯》的價值,竭力為它辯解。清華大學决定將《尤利西斯》列為必讀書目時,同樣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學界的諸多反對。
每思及此,我就不禁感慨。《尤利西斯》可以是一部世界名著,也可以是一部曠世奇作,但它難以在全世界的讀者中都受到歡迎。
喬伊斯和曹雪芹寫出了這樣的兩部著作——《尤利西斯》和《紅樓夢》,這究竟是他們的偉大,還是他們的悲哀``````
本作品為1998年全球讀者投票評選二十世紀小說類第一名。
譯者:蕭乾 文潔若
譯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對照) (尤利西斯·喬伊斯大事記) 主要人物表
譯後記
Ulysses chronicles the passage of Leopold Bloom through Dublin during an ordinary day, 16 June 1904 (the day of Joyce's first date with his future wife, Nora Barnacle). The title alludes to Odysseus (Latinised into Ulysses), the hero of Homer's Odyssey, and establishes a series of parallel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Homer's poem and Joyce's novel (e.g., the correspondence of Leopold Bloom to Odysseus, Molly Bloom to Penelope, and Stephen Dedalus to Telemachus). Joyce fans worldwide now celebrate 16 June as Bloomsday.
Ulysses contains approximately 265,000 words from a lexicon of 30,030 words (including proper names, plurals and various verb tenses), divided into eighteen episodes. Since publication, the book attracted controversy and scrutiny, ranging from early obscenity trials to protracted textual "Joyce Wars." Ulyss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careful structuring, and experimental prose—full of puns, parodies, and allusions, as well as its rich characterisations and broad humour, made the book a highly regarded novel in the Modernist pantheon. In 1999, the Modern Library ranked Ulysses first o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