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關美學和文藝思想的見解十分豐富,散見於他的詩文、序跋、書簡、雜記之中。《東坡詩話》和《東坡詩話補遺》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分別介紹這兩本書。
《東坡詩話》原書二捲,今本一捲,三十二條。舊題蘇軾撰。但據《郡齋讀書志》小說類稱“軾雜書有及詩者,好事者因集成二捲”。可知實非蘇軾自撰,但成書較早,至遲在南宋集成。因非蘇軾自撰,故來附載於全集。除《郡齋讀書志》著錄外,《通志·藝文略》著錄於詩評類。《詩話總龜》和《苕溪漁隱叢話》曾摘引其文。今所存僅有《說郛》本。日人近藤元粹即據以輯入《螢雪軒叢書》。元人陳秀明有《東坡詩話錄》,清人輯入《學海類編》,則為別本。
與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相類似,《東坡詩話》也是以隨筆漫談的方法說詩。書中對一些詩篇作者真偽的考辨、詩意的闡繹,以及對一些傳抄訛錯的詩句的訂正,大多能發前人所未發,頗為精當,有助於我們正確、深入地理解作品。但此書更精彩、更有美學價值的部分,是蘇軾從品評詩歌中提出的詩歌理論觀點。例如:關於詩歌創作的目的和社會功用,詩歌創作與欣賞同生活實踐經驗的關係,即反映了蘇軾早期關心政治現實、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可以看出,他早期的文藝思想主要繼承和發揮了杜甫、白居易、韓愈、歐陽修以及其父親蘇詢的詩文理論。而他對超然淡泊、高風絶塵的詩歌意境和風格的推崇,卻反映了他晚年人生態度和藝術風格的衍變,表現出佛老超然物外的思想和追求蕭散恬淡的生活趣味。很明顯,他後期的詩歌類學觀更傾嚮於司空圖的主張。
蘇軾詩論的這兩種不同傾嚮,都可以在《東坡詩話》中見出。此書還接觸到了意境、神氣、格韻、思緻、至味、味外之味、豪放奇險與溫麗靖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等審美範疇。蘇軾明確提出:“詩須要有為而作”,要“有補於世”,並推崇杜甫詩“詩外別有事立”。這些都強調了詩的思想性、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他還多次提出:“非親到其處”,不知杜甫雲安縣詩之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道不出隱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非至吳越”,見不到他去遊飛英寺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可見,他十分強調生活實踐是寫詩和讀詩的基矗他還提出“境與意會”,“最有妙處”。
實際上揭示了詩的意境由“境”與“意”構成,它是詩的“神氣”;“意”與“境”要在詩中水乳交融,妙合無垠,而以“意”為主。他喜愛杜甫的“黃四娘”詩,因為詩中可見到詩人“清狂野逸之態”。這體現了他主張詩要抒寫出詩人的情意和個性。他認為詩畫相通,但又認識到詩中之畫畢竟不同於繪畫,因此很賞識參寥子關於杜甫詩“可畫、但恐畫不就”的看法。他特別推崇陶淵明和柳宗元那些“枯淡”的詩,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有脫離現實的消極思想情緒。但他對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的論述,卻揭示出“絢爛”和“平淡”這兩種風格既對立又統一,即相反又相成,包含着藝術的辯證法。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美學見解。
《東坡詩話補遺》一捲,是日本近藤元粹所輯。他在前言中說:“餘已就《說郛》中,榷東坡詩話》,以置於此捲首。坡翁之大纔,而不過僅僅三十餘條,未足以絶人意。乃就《東坡志抄》中,鈔出其係於詩者,命曰《東坡詩話補遺》,附載於此,不復無益於後學也。”可見,此書是從《東坡志抄》中輯錄的。《東坡志林》,宋時又稱為《東坡手澤》,為後人輯錄東坡遺墨成書,內容有雜說和史記。歷代記載其傳本捲數不一,常見為五捲本,也有稱一捲本和十二捲本者。今存明萬歷趙開美刊五捲本,《學津詩原》十二捲本等。
《東坡詩話補遺》六十六條。蘇軾提出詩人要有“寫物之功”,即強調要準確地捕捉事物最典型的形象特徵,傳寫出事物獨特的風姿、精神和氣韻。寫紅梅决不同於寫桃李,寫白蓮也不能與寫紅蓮混淆。他賞識司空圖所主張的詩貴有“味外之味”的觀點,並提出詩要有“思緻”,贊揚僧守欽的詩“清逸絶俗”,僧思聰的詩“清遠如畫”,但又不滿意司空圖詩的“寒儉”,而稱杜甫詩的“才力富奬。可見他提倡的雄健的筆力,創作意境深遠的詩歌。而對於杜默、馬異、盧仝等人作詩一味求奇,以“狂悟”冒充“豪放”,則予以激烈的挾擊。總之,蘇軾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於討論的重要命題作了新的闡發,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美學。
《東坡詩話》原書二捲,今本一捲,三十二條。舊題蘇軾撰。但據《郡齋讀書志》小說類稱“軾雜書有及詩者,好事者因集成二捲”。可知實非蘇軾自撰,但成書較早,至遲在南宋集成。因非蘇軾自撰,故來附載於全集。除《郡齋讀書志》著錄外,《通志·藝文略》著錄於詩評類。《詩話總龜》和《苕溪漁隱叢話》曾摘引其文。今所存僅有《說郛》本。日人近藤元粹即據以輯入《螢雪軒叢書》。元人陳秀明有《東坡詩話錄》,清人輯入《學海類編》,則為別本。
與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相類似,《東坡詩話》也是以隨筆漫談的方法說詩。書中對一些詩篇作者真偽的考辨、詩意的闡繹,以及對一些傳抄訛錯的詩句的訂正,大多能發前人所未發,頗為精當,有助於我們正確、深入地理解作品。但此書更精彩、更有美學價值的部分,是蘇軾從品評詩歌中提出的詩歌理論觀點。例如:關於詩歌創作的目的和社會功用,詩歌創作與欣賞同生活實踐經驗的關係,即反映了蘇軾早期關心政治現實、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可以看出,他早期的文藝思想主要繼承和發揮了杜甫、白居易、韓愈、歐陽修以及其父親蘇詢的詩文理論。而他對超然淡泊、高風絶塵的詩歌意境和風格的推崇,卻反映了他晚年人生態度和藝術風格的衍變,表現出佛老超然物外的思想和追求蕭散恬淡的生活趣味。很明顯,他後期的詩歌類學觀更傾嚮於司空圖的主張。
蘇軾詩論的這兩種不同傾嚮,都可以在《東坡詩話》中見出。此書還接觸到了意境、神氣、格韻、思緻、至味、味外之味、豪放奇險與溫麗靖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等審美範疇。蘇軾明確提出:“詩須要有為而作”,要“有補於世”,並推崇杜甫詩“詩外別有事立”。這些都強調了詩的思想性、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他還多次提出:“非親到其處”,不知杜甫雲安縣詩之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道不出隱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非至吳越”,見不到他去遊飛英寺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可見,他十分強調生活實踐是寫詩和讀詩的基矗他還提出“境與意會”,“最有妙處”。
實際上揭示了詩的意境由“境”與“意”構成,它是詩的“神氣”;“意”與“境”要在詩中水乳交融,妙合無垠,而以“意”為主。他喜愛杜甫的“黃四娘”詩,因為詩中可見到詩人“清狂野逸之態”。這體現了他主張詩要抒寫出詩人的情意和個性。他認為詩畫相通,但又認識到詩中之畫畢竟不同於繪畫,因此很賞識參寥子關於杜甫詩“可畫、但恐畫不就”的看法。他特別推崇陶淵明和柳宗元那些“枯淡”的詩,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有脫離現實的消極思想情緒。但他對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的論述,卻揭示出“絢爛”和“平淡”這兩種風格既對立又統一,即相反又相成,包含着藝術的辯證法。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美學見解。
《東坡詩話補遺》一捲,是日本近藤元粹所輯。他在前言中說:“餘已就《說郛》中,榷東坡詩話》,以置於此捲首。坡翁之大纔,而不過僅僅三十餘條,未足以絶人意。乃就《東坡志抄》中,鈔出其係於詩者,命曰《東坡詩話補遺》,附載於此,不復無益於後學也。”可見,此書是從《東坡志抄》中輯錄的。《東坡志林》,宋時又稱為《東坡手澤》,為後人輯錄東坡遺墨成書,內容有雜說和史記。歷代記載其傳本捲數不一,常見為五捲本,也有稱一捲本和十二捲本者。今存明萬歷趙開美刊五捲本,《學津詩原》十二捲本等。
《東坡詩話補遺》六十六條。蘇軾提出詩人要有“寫物之功”,即強調要準確地捕捉事物最典型的形象特徵,傳寫出事物獨特的風姿、精神和氣韻。寫紅梅决不同於寫桃李,寫白蓮也不能與寫紅蓮混淆。他賞識司空圖所主張的詩貴有“味外之味”的觀點,並提出詩要有“思緻”,贊揚僧守欽的詩“清逸絶俗”,僧思聰的詩“清遠如畫”,但又不滿意司空圖詩的“寒儉”,而稱杜甫詩的“才力富奬。可見他提倡的雄健的筆力,創作意境深遠的詩歌。而對於杜默、馬異、盧仝等人作詩一味求奇,以“狂悟”冒充“豪放”,則予以激烈的挾擊。總之,蘇軾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於討論的重要命題作了新的闡發,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美學。
《東坡志林》,宋蘇軾著。此書所載為作者自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
此書宋時或稱《東坡手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捲一一即著錄《東坡手澤》三捲,並註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也。”《四庫全書總目》以為“蓋軾隨手所記,本非著作,亦無書名。其後人裒而錄之,命曰《手澤》;而刊軾集者不欲以父書目之,故題曰《志林》耳。”然黃庭堅《豫章集》捲二九《跋東坡敘英皇事帖》雲:“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手澤袋蓋二十餘,皆平生作字,語意類小人不欲聞者,輒付諸郎入袋中,死而後可出示人者。”則《手澤》之名為作者生前自定。又蘇軾元符三年內移過廉州,有《與鄭靖老書》雲:“《志林》竟未成,但草得《書傳》十三捲。”是作者亦曾預有《志林》之名。此書傳本頗多,捲數亦不一,有一捲、五捲、十二捲本。較通行之一捲本有宋左圭《百川學海》本(《百川》本),明成化《東坡七集》本;五捲本有明萬歷趙開美刊本(趙本),清嘉慶張海鵬重刊趙本(張本),次年復輯入《學津討原》本(《學津》本),涵芬樓據趙本校印本;十二捲本則有明萬歷商濬《稗海》本(商本)。一捲本僅載史論而無雜說;十二捲本皆雜說而無史論,雖收羅甚豐,然訛誤亦不少;五捲本兼有雜說史論,去取較為精審。
校勘紀
〔一〕原本此則有目無文,明萬歷趙開美刊本(以下簡稱趙本)、清嘉慶張海鵬照曠閣刊本及《學津討原》本《東坡志林》(以下分別簡稱《張本》、《學津本》)同。
〔二〕李主 原本誤作“李玉”,從正文標題改正。
〔三〕勃遜之 原本目錄無此條,從《學津》本目錄補。
此書宋時或稱《東坡手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捲一一即著錄《東坡手澤》三捲,並註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也。”《四庫全書總目》以為“蓋軾隨手所記,本非著作,亦無書名。其後人裒而錄之,命曰《手澤》;而刊軾集者不欲以父書目之,故題曰《志林》耳。”然黃庭堅《豫章集》捲二九《跋東坡敘英皇事帖》雲:“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手澤袋蓋二十餘,皆平生作字,語意類小人不欲聞者,輒付諸郎入袋中,死而後可出示人者。”則《手澤》之名為作者生前自定。又蘇軾元符三年內移過廉州,有《與鄭靖老書》雲:“《志林》竟未成,但草得《書傳》十三捲。”是作者亦曾預有《志林》之名。此書傳本頗多,捲數亦不一,有一捲、五捲、十二捲本。較通行之一捲本有宋左圭《百川學海》本(《百川》本),明成化《東坡七集》本;五捲本有明萬歷趙開美刊本(趙本),清嘉慶張海鵬重刊趙本(張本),次年復輯入《學津討原》本(《學津》本),涵芬樓據趙本校印本;十二捲本則有明萬歷商濬《稗海》本(商本)。一捲本僅載史論而無雜說;十二捲本皆雜說而無史論,雖收羅甚豐,然訛誤亦不少;五捲本兼有雜說史論,去取較為精審。
校勘紀
〔一〕原本此則有目無文,明萬歷趙開美刊本(以下簡稱趙本)、清嘉慶張海鵬照曠閣刊本及《學津討原》本《東坡志林》(以下分別簡稱《張本》、《學津本》)同。
〔二〕李主 原本誤作“李玉”,從正文標題改正。
〔三〕勃遜之 原本目錄無此條,從《學津》本目錄補。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仇池筆記》,宋蘇軾着。二捲。是書為其《東坡志林》姊妹篇,其內容風格俱與《志林》略同。故明趙開美序雲:「《筆記》於《志林》,表裏書也。」內容涉及當代人物軼事、個人生活記錄,大抵興到即寫,自成妙緒。但《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書中個別條目不類蘇軾語,「疑好事者集其雜帖為之,未必出軾之手」,然「亦可以備考證也」。涵芬樓本夏敬觀語亦持此說。此書最早載於南宋曾慥《類說》。明萬歷趙開美繼其父刊《志林》,又從《類說》中將此書錄出刊刻,「其與《志林》並見者,得三十六則,去其文而存其題,庶無復辭」(見趙序)。後《四庫全書》所收及昆山徐氏傳是樓鈔本皆從趙本錄出。民國初,涵芬樓鉛印本以鈔本《類說》為底本,於趙本有所訂正。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仲和,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登進士第。英宗治平二年 (1065),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1069),服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判官。四年,倅杭州。後歷知密州、徐州、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七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八年,知登州。尋除起居捨人。哲宗元佑元年(1086),遷中書捨人,改翰林學士。後又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聖元年(1094),貶惠州。四年,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北歸。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蘇軾一生着作甚豐,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全傳》等。(以上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及孔凡禮之《仇池筆記》點校說明)
是次錄文,據孔凡禮整理之《仇池筆記》(見於《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該書是以涵芬樓本為底本,以明萬歷茅維刊《蘇文忠公全集》(蘇集)為主校本,間參曾氏《類說》宋刻本、明萬歷商濬所刊《東坡先生志林》(商本),亦略及有關資料。網絡版並將趙本刪文存題之條目增設超連結,連接到本館《東坡志林》相關處,方便讀者檢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仲和,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登進士第。英宗治平二年 (1065),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1069),服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判官。四年,倅杭州。後歷知密州、徐州、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七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八年,知登州。尋除起居捨人。哲宗元佑元年(1086),遷中書捨人,改翰林學士。後又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聖元年(1094),貶惠州。四年,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北歸。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蘇軾一生着作甚豐,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全傳》等。(以上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及孔凡禮之《仇池筆記》點校說明)
是次錄文,據孔凡禮整理之《仇池筆記》(見於《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該書是以涵芬樓本為底本,以明萬歷茅維刊《蘇文忠公全集》(蘇集)為主校本,間參曾氏《類說》宋刻本、明萬歷商濬所刊《東坡先生志林》(商本),亦略及有關資料。網絡版並將趙本刪文存題之條目增設超連結,連接到本館《東坡志林》相關處,方便讀者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