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30日 10:15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歷經4任皇帝,70多年,終於成就了後來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如果說作為劉邦左膀右臂的蕭何靠有為使其做上了江山,那麽在劉邦之後的漢惠帝又是依靠什麽來把把漢朝的基業繼續發揚下去的呢?公元前193年,蕭何在病危時,嚮漢惠帝推薦曹參繼任宰相。這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成語的由來,從此曹參開啓了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先河,然而曹參的工作風格就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無為而治就是無所作為嗎?
這種無為而治實際上用的是歷史上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黃老道傢,黃老道傢是戰國時期産生的這麽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思想,老子無為,老子順自然無為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吸收了一些儒傢和道傢的思想。黃老道傢不像莊子的道傢,莊子的道傢消極避世,那麽黃老道傢是積極入世。它衹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用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在這種思想中,包含這樣一種說法,老子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着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運行。
之所以當時以曹參為代表的這些統治者,他們能夠用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由當時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條件决定的,那麽當時社會是一種什麽特殊背景,什麽特殊的條件呢?大體說來,有這樣一些情況,那麽這些情況决定了統治者不能不用無為而治,不能不使用黃老道傢。中國政法大學方爾加教授,將為您講述恢弘漢朝的歷史一頁。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歷經4任皇帝,70多年,終於成就了後來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如果說作為劉邦左膀右臂的蕭何靠有為使其做上了江山,那麽在劉邦之後的漢惠帝又是依靠什麽來把把漢朝的基業繼續發揚下去的呢?公元前193年,蕭何在病危時,嚮漢惠帝推薦曹參繼任宰相。這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成語的由來,從此曹參開啓了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先河,然而曹參的工作風格就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無為而治就是無所作為嗎?
這種無為而治實際上用的是歷史上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黃老道傢,黃老道傢是戰國時期産生的這麽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思想,老子無為,老子順自然無為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吸收了一些儒傢和道傢的思想。黃老道傢不像莊子的道傢,莊子的道傢消極避世,那麽黃老道傢是積極入世。它衹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用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在這種思想中,包含這樣一種說法,老子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着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運行。
之所以當時以曹參為代表的這些統治者,他們能夠用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由當時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條件决定的,那麽當時社會是一種什麽特殊背景,什麽特殊的條件呢?大體說來,有這樣一些情況,那麽這些情況决定了統治者不能不用無為而治,不能不使用黃老道傢。中國政法大學方爾加教授,將為您講述恢弘漢朝的歷史一頁。
現在我來講漢代無為而治之後的執政,那麽在無為而治過程中,實際上我們講是無為是相對,無為中包含着有為。那麽漢景帝時期,任用了一個酷吏叫寧成,這個寧成也是非常非常厲害,那麽他對這些地方的黑社會也是用非常嚴厲的手段,據說跟郅都一樣,他沿襲了郅都的做法,該殺的殺,該抓的抓。當時人對寧成有一個形容,形容寧成是什麽?說這個寧成施政,他來治理地方的時候,相當於什麽?有點像狼來看着羊,是這麽一種比喻,狼牧羊,放牧的牧。如同狼牧羊,狼給羊放牧,你想這個羊好得了嗎?隨時都要吃這個羊,這個羊嚇壞了,整天生活在驚恐的氣氛當中,這是寧成,非常厲害。所以我剛纔說了一個是對那些貴族,一個是對農民,鎮壓農民起義,一個是對這些地方的世傢大族,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漢朝從無為到有為,不是馬上實現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漢朝政府的有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藩國叛亂的鎮壓。就是漢景帝時期,對地方的藩國,采取了鎮壓的態度,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被中央給鎮壓了。開始中央對於地方的這些藩國態度非常緩和,漢文帝時期對於地方一再忍讓,漢景帝開始對他們怎麽樣?也是一再地忍讓、一再地退讓。但是那個地方的藩國對中央怎麽樣?得寸進尺,他把中央的忍讓當做軟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朝廷很多大臣,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眼光的人,都跟朝廷說,這個地方的問題必須要解决,不能再這麽一位地退讓。還是就是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他提出了“削藩策”,就是要削弱地方,那麽最後這個地方怎麽樣?終於他們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地方的藩國特別像吳王劉濞,他自己想稱帝,他想顛覆中央,他這個野心,你怎麽忍讓,這個野心也不會消失的。所以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青,這七個小藩國聯合起來開始反叛中央,公開地反叛中央。過去他可能在底下暗中幹一些事情,現在不暗中幹了,公開幹了,公開嚮中央宣戰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沒有辦法了,衹好應戰,那麽最後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了。那麽平定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馬上繼續解决這些地方的藩國問題,進一步削弱減少他們的地盤,削弱他們的權力,削弱他們的實力,那麽這也是在當時,漢代的中央政府的有為,所以我們說無為中包含着有為,有為越來越多,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大。
漢朝政府的有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藩國叛亂的鎮壓。就是漢景帝時期,對地方的藩國,采取了鎮壓的態度,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被中央給鎮壓了。開始中央對於地方的這些藩國態度非常緩和,漢文帝時期對於地方一再忍讓,漢景帝開始對他們怎麽樣?也是一再地忍讓、一再地退讓。但是那個地方的藩國對中央怎麽樣?得寸進尺,他把中央的忍讓當做軟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朝廷很多大臣,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眼光的人,都跟朝廷說,這個地方的問題必須要解决,不能再這麽一位地退讓。還是就是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他提出了“削藩策”,就是要削弱地方,那麽最後這個地方怎麽樣?終於他們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地方的藩國特別像吳王劉濞,他自己想稱帝,他想顛覆中央,他這個野心,你怎麽忍讓,這個野心也不會消失的。所以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青,這七個小藩國聯合起來開始反叛中央,公開地反叛中央。過去他可能在底下暗中幹一些事情,現在不暗中幹了,公開幹了,公開嚮中央宣戰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沒有辦法了,衹好應戰,那麽最後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了。那麽平定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馬上繼續解决這些地方的藩國問題,進一步削弱減少他們的地盤,削弱他們的權力,削弱他們的實力,那麽這也是在當時,漢代的中央政府的有為,所以我們說無為中包含着有為,有為越來越多,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大。
那麽這裏我們接下來就要講一講,為什麽會獨尊儒術?出現了獨尊儒術。我們還是從一件事情講起,劉邦當初反抗秦朝的時候,當初怎麽樣?秦朝的官府通緝劉邦,到處抓劉邦,劉邦到處逃竄,流竄於哪兒,流竄邙、碭之間,邙山、碭山之間,官府到處找都找不到他。結果劉邦的夫人呂氏,也就是後來的呂後她就能找到劉邦,她隨時就知道劉邦在哪兒,後來劉邦挺奇怪的,說官府到處找我,找不着,你怎麽一下把我找到了?呂氏說什麽呀,我看見天上有五彩之雲,哪兒有五彩之雲,我就到哪兒找你,到那兒準能找到你,五彩之雲什麽意思?誰天上有五彩之雲誰將來要當天子,那可不得了,這都是他編造的神話,他編造這些神話是什麽意思,編造這些神話就是要樹立自己的精神權威,那麽這是劉邦的想法,就是他也意識到精神的重要。
在這一方面漢武帝時期的很多儒傢的學者,都意識到了,如果能夠在精神上提高地位,提高君主的地位,就能夠解决真正解决君主的權威問題。因為當時的社會,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和諧,就說漢武帝他也想,使社會成為這麽一種和諧的社會,大傢彼此都很和諧,他也想創造那種氣氛。後來董仲舒給皇帝上書,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想法受到了漢朝皇帝的重視,漢朝皇帝意識到了他的意見的重要性。所以最後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和董仲舒這種在精神上樹立漢朝皇帝權威這種做法,應該說有着很大的關係。
在這一方面漢武帝時期的很多儒傢的學者,都意識到了,如果能夠在精神上提高地位,提高君主的地位,就能夠解决真正解决君主的權威問題。因為當時的社會,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和諧,就說漢武帝他也想,使社會成為這麽一種和諧的社會,大傢彼此都很和諧,他也想創造那種氣氛。後來董仲舒給皇帝上書,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想法受到了漢朝皇帝的重視,漢朝皇帝意識到了他的意見的重要性。所以最後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和董仲舒這種在精神上樹立漢朝皇帝權威這種做法,應該說有着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