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緝古算經》在長安成書,這是中國現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唐代立於學官的十部算經中,王孝通《緝古算經》是唯一的一部由唐代學者撰寫的。王孝通主要活動於六世紀末和七世紀初。他出身於平民,少年時期便開始潛心鑽研數學,隋朝時以歷算入仕,入唐後被留用,唐朝初年做過算學博士(亦稱算歷博士),後升任通直郎、太史丞。畢生從事數學和天文工作。唐武德六年(623),因行用的傅仁均《戊寅元歷》推算日月食與實際天象不合,與吏部郎中祖孝孫受命研究傅仁均歷存在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又與大理卿崔善為奉詔校勘傅仁均歷,駁正術錯三十餘處,並付太史施行。王孝通所著《緝古算術》,被用作國子監算學館數學教材,奉為數學經典,故後人稱為《緝古算經》。全書一捲(新、舊《唐書》稱四捲,但由於一捲的題數與王孝通自述相符,因此可能在捲次分法上有所不同)共二十題。第一題為推求月球赤緯度數,屬於天文歷法方面的計算問題,第二題至十四題是修造觀象臺、修築堤壩、開挖溝渠,以及建造倉廩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施工計算問題,第十五至二十題是勾股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當時開鑿運河、修築長城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等土木和水利工程施工計算的實際需要。
王孝通在《上緝古算經表》中說:"伏尋《九章》商功篇有平地役功受袤之術。至於上寬下狹,前高後卑,正經之內闕而不論。致使今代之人不達深理,就平正之間同欹邪之用。斯乃圓孔方枘,如何可安。臣晝思夜想,臨書浩嘆,恐一旦瞑目,將來莫睹。遂於平地之餘,續狹邪之法,凡二十術,名曰《緝古》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他寫作本書的目的和研究成果。《緝古算經》涉及到立體體積計算、勾股計算、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x3+ax2+bx=A(a、b和A,非負),建立和求解雙二次方程x4+ax2=A(a、A,為正,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四次方程)等數學內容。這類問題與解法大多相當復雜,就當時數學水平而言是相當睏難的,因此,在國子監算學館要學習三年,學習年限僅次於祖氏父子的《綴術》。例如該書第三題,假如從甲、乙、丙、丁四縣徵派民工修築河堤,這段河堤的橫截面是等腰梯形,已知兩端上下底之差,兩端高度差,一端上底與高度差,一端高度與堤長之差,且已知各縣出工人數,每人每日平均取土量、隔山渡水取土距離、負重運輸效率和築堤土方量,以及完工時間等,求每人每日可完成的土方量,整段河堤的土方量(即河堤體積)和這段河堤的長度、兩端高度、兩端上下底寬度,以及各縣完成的堤段長度等。前兩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算術問題,後兩個問題則要經過較復雜的推導和幾何變換歸結為建立和求解形如x3+ax2+bx=A的三次方程。在《緝古算經》第十五題至二十題等屬於勾股算術的問題中,王孝通還創造性地把勾股問題引嚮三次方程,並與代數方法結合起來,擴大了勾股算術的範圍,發展了勾股問題的解題方法。在中國數學史上,《緝古算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介紹開帶從立方法的算書,它集中體現了中國數學家早在公元七世紀在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西方,雖然很早就已知道三次方程,但最初解三次方程是利用圓錐麯綫的圖解法,一直到十三世紀意大利數學家菲波那契纔有了三次方程的數值解法,這比王孝通晚了六百多年。王孝通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分得意。他在《上緝古算經表》中批評時人稱之精妙的《綴術》曾不覺方邑進行之術全錯不通,芻甍方亭之問於理未盡",由於《綴術》已經失傳,王孝通的說法是否正確,已無從查考,但想來恐有失偏頗。他還宣稱,"請訪能算之人考論得失,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謝以千金",這又未免有些過於自信。以後,宋元數學家創立了天元術、四元術和高次方程數值解法等,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就。
唐代立於學官的十部算經中,王孝通《緝古算經》是唯一的一部由唐代學者撰寫的。王孝通主要活動於六世紀末和七世紀初。他出身於平民,少年時期便開始潛心鑽研數學,隋朝時以歷算入仕,入唐後被留用,唐朝初年做過算學博士(亦稱算歷博士),後升任通直郎、太史丞。畢生從事數學和天文工作。唐武德六年(623),因行用的傅仁均《戊寅元歷》推算日月食與實際天象不合,與吏部郎中祖孝孫受命研究傅仁均歷存在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又與大理卿崔善為奉詔校勘傅仁均歷,駁正術錯三十餘處,並付太史施行。王孝通所著《緝古算術》,被用作國子監算學館數學教材,奉為數學經典,故後人稱為《緝古算經》。全書一捲(新、舊《唐書》稱四捲,但由於一捲的題數與王孝通自述相符,因此可能在捲次分法上有所不同)共二十題。第一題為推求月球赤緯度數,屬於天文歷法方面的計算問題,第二題至十四題是修造觀象臺、修築堤壩、開挖溝渠,以及建造倉廩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施工計算問題,第十五至二十題是勾股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當時開鑿運河、修築長城和大規模城市建設等土木和水利工程施工計算的實際需要。
王孝通在《上緝古算經表》中說:"伏尋《九章》商功篇有平地役功受袤之術。至於上寬下狹,前高後卑,正經之內闕而不論。致使今代之人不達深理,就平正之間同欹邪之用。斯乃圓孔方枘,如何可安。臣晝思夜想,臨書浩嘆,恐一旦瞑目,將來莫睹。遂於平地之餘,續狹邪之法,凡二十術,名曰《緝古》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他寫作本書的目的和研究成果。《緝古算經》涉及到立體體積計算、勾股計算、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x3+ax2+bx=A(a、b和A,非負),建立和求解雙二次方程x4+ax2=A(a、A,為正,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四次方程)等數學內容。這類問題與解法大多相當復雜,就當時數學水平而言是相當睏難的,因此,在國子監算學館要學習三年,學習年限僅次於祖氏父子的《綴術》。例如該書第三題,假如從甲、乙、丙、丁四縣徵派民工修築河堤,這段河堤的橫截面是等腰梯形,已知兩端上下底之差,兩端高度差,一端上底與高度差,一端高度與堤長之差,且已知各縣出工人數,每人每日平均取土量、隔山渡水取土距離、負重運輸效率和築堤土方量,以及完工時間等,求每人每日可完成的土方量,整段河堤的土方量(即河堤體積)和這段河堤的長度、兩端高度、兩端上下底寬度,以及各縣完成的堤段長度等。前兩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算術問題,後兩個問題則要經過較復雜的推導和幾何變換歸結為建立和求解形如x3+ax2+bx=A的三次方程。在《緝古算經》第十五題至二十題等屬於勾股算術的問題中,王孝通還創造性地把勾股問題引嚮三次方程,並與代數方法結合起來,擴大了勾股算術的範圍,發展了勾股問題的解題方法。在中國數學史上,《緝古算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介紹開帶從立方法的算書,它集中體現了中國數學家早在公元七世紀在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西方,雖然很早就已知道三次方程,但最初解三次方程是利用圓錐麯綫的圖解法,一直到十三世紀意大利數學家菲波那契纔有了三次方程的數值解法,這比王孝通晚了六百多年。王孝通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分得意。他在《上緝古算經表》中批評時人稱之精妙的《綴術》曾不覺方邑進行之術全錯不通,芻甍方亭之問於理未盡",由於《綴術》已經失傳,王孝通的說法是否正確,已無從查考,但想來恐有失偏頗。他還宣稱,"請訪能算之人考論得失,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謝以千金",這又未免有些過於自信。以後,宋元數學家創立了天元術、四元術和高次方程數值解法等,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