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譜》一捲,舊本題晉戴凱之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雲,凱之字慶預,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鄲圖書志》雲,謂不知何代人。案《隋書·經籍志·譜係類》中有《竹譜》一捲,不著名氏。《舊唐書·經籍志》載入農傢,始題戴凱之之名,然不著時代。左圭《百川學海》題曰晉人,而其字則曰慶豫。預、豫字近,未詳孰是。其曰晉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觀其以侖韻年船,以邦韻同功,猶存古讀,註中音訓,皆引三蒼。他所援引如虞豫《會稽典錄》、常寬《蜀志》、徐廣《雜記》、瀋瑩《臨海水土異物志》、郭璞《山海經註》、《爾雅註》,亦皆晉人之書,而《尚書》條簜既敷,猶用鄭玄筱箭竹簜大竹之註。似在孔傳未盛行以前。雖題為晉人別無顯證,而李善註馬融《長笛賦》已引其籠籦一條,段公路北戶錄引其{⺮紂}必六十復亦六年一條,足證為唐以前書。惟《酉陽雜俎》稱《竹譜》竹類三十九,今本乃七十餘種,稍為不符,疑《酉陽雜俎》傳寫誤也。其書以四言韻語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註,文皆古雅,所引《黃圖》一條,今本無之,與徐廣註《史記》所引《黃圖》均為今本不載者其事相類,亦足證作是書時黃圖舊本猶未改修矣。舊本傳刻頗多訛脫,如蓋竹所生,大抵江東,上密防露,下疏來風,連畝接町,竦散岡潭六句,潭字於韻不協。雖風字據詩衛風有孚金切一讀,於古音可以協潭,而東字則萬無協理,似乎潭岡散竦四字誤倒其文,以竦韻東風,猶劉琨詩之以叟韻璆,潘嶽詩之以荷韻歌也。然諸本並同,難以臆改。凡斯之類,皆姑仍其舊焉。
戴凱之與《竹譜》
作者:南浦漁翁
一
中國人自古愛竹。
竹青翠修長、素雅寧靜的豐姿,虛心挺拔、剛直有節的特點,都被人們所喜愛。古人將竹比作“君子”,又譽其為“歲寒三友”之一。《詩經·衛風·淇奧》雲:“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此,竹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代文人墨客,如劉禹錫、蘇軾、文與可、鄭板橋等等,以竹為對象,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畫,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寶。
與此同時,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着許多關於竹子的科學著作,描述了竹子的種類、産地、性狀、用途和栽培,成為中國古代科學史(特別是植物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竹類專著——《竹譜》,則是我們鄂州人(古武昌人)戴凱之的傑作。
二
戴凱之的《竹譜》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對竹類研究的成果,首次對我國竹類資源進行了係統的概括總結,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竹譜》問世不久,賈恩勰便從《竹譜》中吸取竹類植物知識,並寫入《齊民要術》。宋代以後,該書流傳極廣。後來問世的有關竹類著作,如宋代贊寧《筍譜》,元代劉美之《續竹譜》、李衎《竹譜詳錄》等,無不深受其影響。
可是,歷史上,《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連他是哪朝哪代人都沒有定論。《隋書·經籍志》譜係類錄《竹譜》一捲,但沒有載作者姓名;《舊唐書·經籍志》將其收入農傢類,雖題“戴凱之撰”,但沒有說明時代;左圭將《竹譜》收進《百川學海》,並說它的作者是晉代人,但沒有說明根據。其實,戴凱之是南北朝劉宋時人,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晉人。
戴凱之,武昌人,生卒年不詳,一說字慶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一說字慶豫(左圭《百川學海》),南朝劉宋明帝時曾為南康相。
《南齊書·本紀第三·武帝》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子勳遣其將戴凱之為南康相,及軍主張宗之千餘人助之。上引兵嚮郡,擊凱之別軍主程超數百人於南康口,又進擊宗之,破斬之,遂圍郡城。凱之以數千人固守,上親率將士盡日攻之,城陷,凱之奔走,殺偽贛令陶衝之”。《南史·齊本紀》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上將討戴凱之,大饗士卒”。可見,戴凱之是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的部將,曾隨子勳叛亂,守南康郡城,後被蕭賾(即後來的南齊武帝)擊破,“奔走”不知所蹤。在政治軍事史上,戴凱之的確是一個小角色,甚至可以說是個失敗者,所以不為人所註意。這次叛亂發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即公元466年。《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這次叛亂的前後經過,但卻沒有提及戴凱之,可見其人不顯。《南齊書》與《南史》如果不是為了歌頌齊武帝年少時的英勇功績,肯定也不會提到戴凱之。
當然,我們可以質疑《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和劉子勳的部將戴凱之,並非同一個人。但是,從種種跡象分析,我們趨嚮於相信是同一個人。一方面,從《竹譜》的寫作淵源及相互影響來看,它顯然介於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成書於公元304年)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約成書於公元533-544年)之間;從《竹譜》援引的書籍來看,多為晉人之書,如郭璞《山海經註》、《爾雅註》,虞預《會稽典錄》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極有可能生活在四或五世紀。這與曾隨劉子勳作亂(466年)的戴凱之,時代吻合。另一方面,從《竹譜》內容看,作者多次提到南康及其周邊郡縣(潯陽、安成、鄱陽、廬陵等)。如在總綱中說,“南康、臨賀、始安三郡通廣州”;在談到桂竹時說,“南康以南所饒也”;在談到另一種竹子時說,“南康所生”等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對南康是熟悉的,與曾作南康相、守南康郡城的戴凱之,極有可能是同一人。
三
《竹譜》一書不過四、五千字,為總分結構。前一部分是緒論,用一段簡短的敘述,將竹的性質、型態、分類、分佈、生育環境、開花生理及壽命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後一部分是分論,詳細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這一部分是文章主體。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記載,《竹譜》原書記述了六十一種竹類植物,今本實際衹有三十多種,並且竹類名稱有很多與現代不同,但記述的竹類數量仍然是空前的。
至於《竹譜》的文字風格,《四庫全書·子部·<竹譜>提要》作了精闢的概括:“其書以四言韻話,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註,文皆古雅。”也就是說,《竹譜》全書以四字韻文為綱,再以散文形式逐條進行瞭解釋。
《竹譜》開頭對竹類植物特點進行概括,指出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肯定竹是植物界裏不同於草、木的一個獨立的大類。“竹是一族之總名,一形之遍稱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猶動品之中有魚、鳥、獸也。”
《竹譜》指出,竹雖然“小異空實”,即莖壁有厚薄之差異;但“大同節目”,莖桿“分節”和“空心”是所有竹的共同特點。《竹譜》還指出竹類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由於氣候原因,“九河鮮育,五嶺實繁”,指出黃河以北竹類很少,南方的竹類卻很茂盛,大致上找到了以淮河、秦嶺作為一條竹類生物分界綫。另外,戴凱之還認識到竹林有六十年開花枯死,而經過六年又自然復新的現象。
《竹譜》一書的主體部分,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往往引經據典,詳細而具體。僅以竹的用途為例,《竹譜》中就有單竹“可績以為布,其精者如縠”;射同(竹)可以貯箭;筋竹為矛;簝竹材質“細軟肌薄”,可以束物;白竹可以為簟;篃竹葉“可以作蓬”; “篁竹大者可以行船”等等。
書尾,戴凱之表達了自己實事求是的為學態度:“天地無邊,蒼生無量。人所聞見,因軌躅所及,然後知耳。蓋何足雲?若耳目所不知,便斷以為不然,豈非囿近之徒耶?”
《竹譜》流傳極廣,影響深遠,是我國古代植物學名著,在世界生物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竹譜》寫作目的側重品評、鑒賞,文學色彩濃厚,生産意識淡薄,根本不提栽培技術與方法,實用價值不足。這是《竹譜》的缺點。
戴凱之與《竹譜》
作者:南浦漁翁
一
中國人自古愛竹。
竹青翠修長、素雅寧靜的豐姿,虛心挺拔、剛直有節的特點,都被人們所喜愛。古人將竹比作“君子”,又譽其為“歲寒三友”之一。《詩經·衛風·淇奧》雲:“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此,竹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代文人墨客,如劉禹錫、蘇軾、文與可、鄭板橋等等,以竹為對象,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畫,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寶。
與此同時,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着許多關於竹子的科學著作,描述了竹子的種類、産地、性狀、用途和栽培,成為中國古代科學史(特別是植物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竹類專著——《竹譜》,則是我們鄂州人(古武昌人)戴凱之的傑作。
二
戴凱之的《竹譜》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對竹類研究的成果,首次對我國竹類資源進行了係統的概括總結,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竹譜》問世不久,賈恩勰便從《竹譜》中吸取竹類植物知識,並寫入《齊民要術》。宋代以後,該書流傳極廣。後來問世的有關竹類著作,如宋代贊寧《筍譜》,元代劉美之《續竹譜》、李衎《竹譜詳錄》等,無不深受其影響。
可是,歷史上,《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連他是哪朝哪代人都沒有定論。《隋書·經籍志》譜係類錄《竹譜》一捲,但沒有載作者姓名;《舊唐書·經籍志》將其收入農傢類,雖題“戴凱之撰”,但沒有說明時代;左圭將《竹譜》收進《百川學海》,並說它的作者是晉代人,但沒有說明根據。其實,戴凱之是南北朝劉宋時人,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晉人。
戴凱之,武昌人,生卒年不詳,一說字慶預(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一說字慶豫(左圭《百川學海》),南朝劉宋明帝時曾為南康相。
《南齊書·本紀第三·武帝》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子勳遣其將戴凱之為南康相,及軍主張宗之千餘人助之。上引兵嚮郡,擊凱之別軍主程超數百人於南康口,又進擊宗之,破斬之,遂圍郡城。凱之以數千人固守,上親率將士盡日攻之,城陷,凱之奔走,殺偽贛令陶衝之”。《南史·齊本紀》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上將討戴凱之,大饗士卒”。可見,戴凱之是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的部將,曾隨子勳叛亂,守南康郡城,後被蕭賾(即後來的南齊武帝)擊破,“奔走”不知所蹤。在政治軍事史上,戴凱之的確是一個小角色,甚至可以說是個失敗者,所以不為人所註意。這次叛亂發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即公元466年。《資治通鑒》詳細記載了這次叛亂的前後經過,但卻沒有提及戴凱之,可見其人不顯。《南齊書》與《南史》如果不是為了歌頌齊武帝年少時的英勇功績,肯定也不會提到戴凱之。
當然,我們可以質疑《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和劉子勳的部將戴凱之,並非同一個人。但是,從種種跡象分析,我們趨嚮於相信是同一個人。一方面,從《竹譜》的寫作淵源及相互影響來看,它顯然介於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成書於公元304年)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約成書於公元533-544年)之間;從《竹譜》援引的書籍來看,多為晉人之書,如郭璞《山海經註》、《爾雅註》,虞預《會稽典錄》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極有可能生活在四或五世紀。這與曾隨劉子勳作亂(466年)的戴凱之,時代吻合。另一方面,從《竹譜》內容看,作者多次提到南康及其周邊郡縣(潯陽、安成、鄱陽、廬陵等)。如在總綱中說,“南康、臨賀、始安三郡通廣州”;在談到桂竹時說,“南康以南所饒也”;在談到另一種竹子時說,“南康所生”等等。可見,《竹譜》的作者戴凱之對南康是熟悉的,與曾作南康相、守南康郡城的戴凱之,極有可能是同一人。
三
《竹譜》一書不過四、五千字,為總分結構。前一部分是緒論,用一段簡短的敘述,將竹的性質、型態、分類、分佈、生育環境、開花生理及壽命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後一部分是分論,詳細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這一部分是文章主體。據唐代徐堅《初學記》記載,《竹譜》原書記述了六十一種竹類植物,今本實際衹有三十多種,並且竹類名稱有很多與現代不同,但記述的竹類數量仍然是空前的。
至於《竹譜》的文字風格,《四庫全書·子部·<竹譜>提要》作了精闢的概括:“其書以四言韻話,記竹之種類,而自為之註,文皆古雅。”也就是說,《竹譜》全書以四字韻文為綱,再以散文形式逐條進行瞭解釋。
《竹譜》開頭對竹類植物特點進行概括,指出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肯定竹是植物界裏不同於草、木的一個獨立的大類。“竹是一族之總名,一形之遍稱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猶動品之中有魚、鳥、獸也。”
《竹譜》指出,竹雖然“小異空實”,即莖壁有厚薄之差異;但“大同節目”,莖桿“分節”和“空心”是所有竹的共同特點。《竹譜》還指出竹類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由於氣候原因,“九河鮮育,五嶺實繁”,指出黃河以北竹類很少,南方的竹類卻很茂盛,大致上找到了以淮河、秦嶺作為一條竹類生物分界綫。另外,戴凱之還認識到竹林有六十年開花枯死,而經過六年又自然復新的現象。
《竹譜》一書的主體部分,記述了各種竹的名稱、形態、生境、産地和用途,往往引經據典,詳細而具體。僅以竹的用途為例,《竹譜》中就有單竹“可績以為布,其精者如縠”;射同(竹)可以貯箭;筋竹為矛;簝竹材質“細軟肌薄”,可以束物;白竹可以為簟;篃竹葉“可以作蓬”; “篁竹大者可以行船”等等。
書尾,戴凱之表達了自己實事求是的為學態度:“天地無邊,蒼生無量。人所聞見,因軌躅所及,然後知耳。蓋何足雲?若耳目所不知,便斷以為不然,豈非囿近之徒耶?”
《竹譜》流傳極廣,影響深遠,是我國古代植物學名著,在世界生物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竹譜》寫作目的側重品評、鑒賞,文學色彩濃厚,生産意識淡薄,根本不提栽培技術與方法,實用價值不足。這是《竹譜》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