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左丘明 Zuoqiu Ming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徵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題解】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誰,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其後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評價】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嚮,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研究參考書目】
  
  • 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國語譯註辨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2、漢語的一種語音體係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運動。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兩大口號。“言文一致”是書面語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現代白話。“國語統一”是現代白話要以北京話為全國通用的國語。這個運動對於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建立和推行,對於文體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貢獻。
  
  【産生的經過】
  
  由於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清末的後十年,就已經提出統一國語的問題。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是當時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桐城派古文名傢吳汝綸。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學政,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的成績,深受感動,回國後寫信給管學大臣張百熙,主張在學校教學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推行以“京話”(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設立“國語編查委員會”,負責編訂研究事宜。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决議在京城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各省設分會,進行語詞、語法、音韻的調查,審定“國語”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國語辭典和方言對照表等。1912年民國成立後,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决定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召開“讀音統一會”。 1913年“讀音統一會”開會,議定了漢字的國定讀音(即“國音”)和拼切國音的字母“註音字母”(也叫“國音字母”)。議定以後,北洋政府遲遲不予公佈。於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掀起了一個催促北洋政府公佈註音字母和改學校“國文”科為“國語”科的運動。
  
  研究會規定了5項任務:①調查各省方言;②選定標準語;③編輯標準語的語法辭典;④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⑤編輯國語刊物。提出學校的“國文”教科書改稱“國語”教科書。運動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響應。國語研究會的會員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師範校長會議”,决定在全國高等師範附設“國語講習科”,專教註音字母及國語,並於11月公佈了“註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並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改“國文”科為“國語”科。與此同時,又通令修改原來的《國民學校令》,規定首先教授註音字母,改革教科書的文體和教學方法等,這樣,國語運動在學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國語”的推行】
  
  “五四”以後,國語運動進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訂註音字母方案,製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調整“國音”標準,擴大國語的教育和應用,以及出版、宣傳等。
  
  
  
  臺灣語言與族群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臺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占74%,客傢人約12%,外省人約 13%,原住民為1%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話為母語,客傢人以客傢話為母語,外省人以“國語”為母語。原住民分為11個民族,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並把它們當做母語。
  
  閩南話其實是正宗的中原古語。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嚮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明清時期一些大陸移民渡過海峽,又把這一語言帶到臺灣,因此閩南話又被稱為“河洛語”。後來,臺灣閩南話演變出“臺南腔”、“臺北腔”和“宜蘭腔”等,其中以“臺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來,中國北方持續動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各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漸形成元代白話、明清官話,最後演變為北平話,中原古語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國初期,北平話改名“國語”,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國民黨退踞臺灣後,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由於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臺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新中國成立後,大陸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異讀字、輕聲和兒化等語言現象進行了進一步規範,兩岸“國語”差別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語言外,外語在臺灣也有一定地位。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都會說一些英語。在涉外學術、商貿和旅遊領域,英語是通用語。現今70歲以上的臺灣人一般還會說一些日語。大量來自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的外來勞工則使用其本國語言。
  
  大部分臺灣人能夠使用母語及“國語”。“國語”是島內各族群的通用語,是學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新聞、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語言。有研究說,在臺灣各地火車站,旅客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國語”,平均約49%;閩南話次之,約 47%;“國語”∕閩南話混用約1.7%;客傢話約1.7%;原住民語約0.3%;其他語言約0.3%。一般來說,越是都市地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使用 “國語”頻率越高,越是農村地區,越是經濟落後地區,閩南話使用頻率越高。年齡越小,使用“國語”頻率越高,年齡越大,使用閩南話頻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傾嚮使用“國語”。
  《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𠔌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所以《左傳》衹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傢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𠔌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作者
  
  
  無名氏的作品。其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衹是後面多十七年。與《春秋》的大綱形式不同,《左傳》
  相當係統而具體地記述了這一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左傳》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為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偽造。但在劉歆以前《左傳》已被許多人抄撮或徵引過,故康氏之說也難成立。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當代學者多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所作。據楊伯峻考證,大約作於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間。
  《左傳》的思想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嚮。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傢,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傢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傢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傢的政治理想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作者善於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於戰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係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且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後來的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且註重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緻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左傳》對後世的《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産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左傳》的內容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徵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𠔌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産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係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徵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由於《左傳》具有強烈的儒傢思想傾嚮,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傢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左傳》本不是儒傢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後有鄭玄、杜預為其作註解,以後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左傳》的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事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1.隱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閔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
  
  
  《左傳》的文學色彩
  
  《左傳》雖是歷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的有所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
  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第四,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左傳》的後人註釋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註,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清劉文淇等撰。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撰。
首頁>> 文學>>左丘明 Zuoqiu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