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藉鑒,更可以欣賞。”講起歷史,閻老師就像是說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視《百傢講壇》欄目製片人,接觸的專傢學者近千位,能把學問當評書講的,能把歷史當故事說的,閻老師是第一人。
本書以作者在央視“百傢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從國際、平民、電視、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視角出發,對康熙帝的成長經歷、豐功偉績、日常生活、遺憾缺失等一一進行闡述,視野開闊,情節跌宕,分析精當,給讀者呈現出一位性格鮮明、大智大勇、文韜武略的千年一帝的豐滿形象。
本書是一部文圖並茂的北京歷史文化的實錄。它以翔實的史料和精美的圖片,記述了北京50萬年以來發生、發展,特別是作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變過程,及其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重要地位。本書在對北京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商貿、宗教等闡述的同時,重點介紹了每個時期的文化、藝術、園林、建築及宮廷生活和市井民俗。本書既有全面係統的內
明亡清興的60年,是中國歷史上天崩地解、山𠔌陵替、格局劇變、悲歡離合的時代。在明亡清興的歷史舞臺上:格局,雄偉壯闊;人物,群星燦爛;事件,繁復跌宕;故事,生動有趣。人們都在表現,也都在表演:真與假、善與偽、美與醜,智與愚、勇與怯、廉與貪……
作為《明亡清興六十年》的下半部,本書從崇禎帝繼位講起,以順治遷都北京結束,最後總結了明亡清興的興亡之鑒。書中突出闡述了袁崇煥的功績及其悲劇結局、明亡清興的幾場關鍵大戰。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崇禎帝的剛愎暴戾,袁崇煥的孤迂耿僻,皇太極的進取,多爾袞的睿智;李自成的驕躁……本書還着重講述了幾位叛明降清的代表人物祖大壽、洪承疇和吳三桂等。
近年來,出現了一股“清史熱”。很多人都關心清史,尤其是清宮疑案。1992年我到臺灣進行學術交流,接待方組織大陸清史專傢和臺北市民就清宮歷史問題進行座談。座談會上,一位臺北市民問道:清宮疑案究竟有多少?我略加思索後回答:大約有上百起。最近我到一些地方演講,每到一處都會有人問到清宮疑案的問題。
全書記述了明朝愛國將領袁崇煥的一生事跡、詩文著述、後世影響以及寶貴的精神遺産。重點是寫袁崇煥登上歷史舞臺的最後十年,寫他如何取得寧遠和寧錦大戰的勝利,從而成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難以逾越的屏障,又寫他敢於任事、不畏艱險的性格,最終功高遭忌,含冤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