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蒙學
  傳統蒙學讀物中,《孝經》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以垂萬世”(明太祖語)。《弟子規》被譽為“開蒙養正最上乘”,能與“三、百、千”相媲美。《增廣賢文》更具有神秘色彩,相傳“讀了《增廣》會?禱啊薄?
  《孝經》是《十三經》之一,相傳為孔子所作,又說為孟子或孟子門人所作。是字數最少(總字數不過一千八百餘言),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著作。其宗旨,在於宣揚儒傢所提倡的孝道。宋太宗御書《孝經》賜給李至,說“於文無足取,若有資於教化,莫《孝經》若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由清代“國學”生員李毓秀根據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其內容出自《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及朱熹語錄等書。其體例仿《三字經》,三言成句,合轍押韻,流傳範圍極廣,曾被列為私塾、義學的兒童必讀書。
  《增廣賢文》,原名《昔時賢文》,也稱《古今賢文》。世多傳其成書於清代中葉。同治年間,一位名叫周希陶的老學究,在教課之餘研讀《增廣賢文》,對其加以刪節,重新修訂。全書以韻文的形式,將格言排列在一起,句式靈活多變,突出了傳統蒙學讀物一種句式貫穿始終的基本格式。其內容講述了對人際關係的看法,介紹了待人接物的經驗,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實用性。
  《蒙求》是唐朝李翰編著的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兒童識字課本。
  
  李翰,唐朝詩人,趙州贊皇人,李華之子生卒年不詳。擢進士第,天寶中,寓居陽翟,纍遷翰林學士,客死陽翟。據《新唐書藝文志》載,有文集三十捲傳於世。因為《蒙求》讀物始於李翰,故後世人都稱“李氏蒙求”。後來人們紛紛摹仿,産生了衆多的都以“蒙求”為名的讀物,如《廣蒙求》、《敘古蒙求》、《春秋蒙求》、《左氏蒙求》、《十七史蒙求》、《南北史蒙求》、《三國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等,於是“蒙求”在長期的封建教學中形成了一種體裁。
  
  李翰《蒙求》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全書所講的,大部分是歷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傳說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現某種可取言行的,有帶有激勵勸勉意味的,有文學上膾炙人口的軼聞,如“王商止訛”、“西門投巫”、“孫敬閉戶”、“屈原澤畔”、“緑珠墜樓”,其中很多成為後來《三字經》、《竜文鞭影》、《幼學》取材的來源。如“女媧補天”、“長房縮地”、“杜康造酒”、“蔡倫造紙”等。從思想內容上看,自然難免有一些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的東西,但跟其他許多蒙書比較,李氏《蒙求》還是屬於取材較好、境界較廣的一種。 
  
  後人程端禮把李氏《蒙求》與《千字文》相提並論,可見其在蒙學中流行之廣,從歷代註釋《蒙求》者之多,以及大批蒙書都采用《蒙求》的編法和名稱,可見它在社會上影響之大。根據一些記載來看,這本書大概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後纔漸趨湮沒失傳。
  
  自李翰首創《蒙求》一千多年來,蒙書迭出,這對於封建啓蒙教育起了一定的影響。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整齊壓韻,便於誦讀,即達到了識字的目的,同時又增長了兒童的知識,為下一步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它也從某些方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對啓蒙教育的重視程度。
  此書語言淺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雜言(字數不得等)的語言形式,宣傳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極的成份,也有每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德。
  此書問世以來,很受歡迎,比較普遍的流行於民間,所以影響很大。
  《千字文》,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後,但其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根據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 —549 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梁史》中說:“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做了進一步的敘述,該書說: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纍得須發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書都曾加以記錄,其內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 字一句,共250 句,一千個字。其中有一重複的字,即“潔”字,此字在文中出現兩次:“女慕貞潔”、“紈扇圓潔”,一些古人曾試圖加以修改,如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韻,朗朗上口,其用韻數字是7 個。
    《千字文》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內容豐富。但由於時代久遠,內容已不易於理解,現依據清人汪嘯尹、孫謙益的說法,對《千字文》 的內容作一大致介紹。
    由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註的《千字文釋義》將《千字文》分為四個部份,他們稱之為四章。從第一句“天地玄黃”開始,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為第一部份;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開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為第二部份;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嚴岫杳冥”為第三部份;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於農”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為第四部份。最後還有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沒有特別含義,將其單列出來。
    《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闢講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雲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也就有了孕生於大地的金玉、鐵器(劍)、珍寶、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飛鳥遊魚;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在此,《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歷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盛世的表現,即文中所說的“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贊羔羊”及以下四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接着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份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面問題。此章首言京城形勝,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 宮殿盤鬱,樓觀飛驚”。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這是第三部份的第二層意思,重在敘述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和他們的文治武功。這部份最後描述了國傢疆域的廣阔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並……曠遠綿邈,岩岫杳冥。”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贊美了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嚮往之至。汪嘯尹、孫謙益的《千字文釋義》認為這部份是講“君子治傢處身之道”,其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顯得牽強,所以不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講述上層社會,第四部份講述民間生活,在層次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從“治傢處身”的角度去理解。〈千字文》與“三、百”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後人反復修改增補等問題,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這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許多方便。
  《小學詩》是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啓蒙教材,分為立教、明倫、敬身三部分,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
  《小學詩》沿襲了《小學》中道理中肯、語言懇切的特點,在社會上被人們給予很高的評價。
  全篇依《小學》一書的篇捲次第,依次分為立教、明倫和敬身,這實際上是《小學》內篇的內容。全篇每五字一句,每四句一段,整齊押韻,頗便誦讀。作者曾以它自課門徒,期於啓發助學性靈。當時有人稱揚它“語語刻摯,有功於世道人心。”雖是溢美之詞,但它對傳播和普及朱熹的《小學》,也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字经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啓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傢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作者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 —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蒙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封建政治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 《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後來居上。這裏的“居上”殆源於數字順序,未必便是根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時間之久觀而言,《三字經》 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能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弟子規》,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百傢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傢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纔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傢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具體作者不詳,從內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後儒傢學者撰輯。它匯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諺語加以選擇提煉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啓人心智之句。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讓人凡事應從長計議;“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勸人言語之間要相互尊重;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則道盡了封建時代的世態炎涼。
  《鑒略妥註》又稱《五字鑒》是兒童讀的歷史課本,明代李廷機所撰。李廷機,字爾張,是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五字鑒》是一部幾百年來流傳較廣的蒙學讀物,原名為《鑒略》,李廷機根據我國古史資料所寫。
  據清人翻刻者鄒梧桐所說:“有明李廷機先生,胸羅全史,手著《鑒略》,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跡,舉其大綱,略其小目,俾讀者開捲瞭然,儼與歷世受命之主,賡揚一堂;更可喜者,句調葉律,有類更可喜者,句調葉律,有類詩歌,與人可誦可讀,一部二十一史之要領也。”該書特點已見一斑。
  此書大略是以五言詩句韻文的形式,按時代順序將我國上自遠古傳說,下至元明的社會歷史,進行了簡單扼要的總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說這是一部專述我國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的蒙學讀物。
  全書僅萬餘字,行文言簡意賅,敘事條理分明,贏得了舊時讀書人的喜愛,並成為蒙館中與《三字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並列的蒙學讀物,且被稱之為《五字鑒》。
  車萬育撰,字雙亭,號鶴田,湖南邵陽人。康熙甲辰進士,官至兵科幾給事中。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啓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聲律啓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啓蒙讀物,分為上下捲。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啓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格言聯璧》一書,按儒傢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緻知”、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收集有關這些內容的至理格言,按當時人的閱讀習慣分為八類,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作者的用意在於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即用聖賢先哲的至理格言來鞭策啓迪童蒙,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嚮、努力進取、長大以後成為於國於傢有用的人。該書說理之切、其舉事之賅、其擇辭之精、其成篇之簡,皆萃古今。每一條事理內涵豐富,廣博精微,言有盡而意無窮,先哲的聰明智慧和無限期望盡在這聯珠妙語之中。一册在手,揣摩研讀,細心體會,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遊刃於生活空間,既能修身齊傢,又能報效社會,不失為難得的濟世良藥,人生指南,因而其成書問世後即為宮廷收藏,流傳民間,遠播海外,成為影響深遠、讀者衆多,歷久不衰的蒙學讀本。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啓蒙讀物。
  《幼學瓊林》最初叫《幼學須知》,一般認為,最初的編着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見認為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邱睿。在清朝的嘉靖年間由鄒聖脈作了一些補充,並且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後來民國時人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又進行了增補。全書共分四捲。
  《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
  在編者看來,中國傳統的蒙學讀本,編得最好的,大概要數這部《幼學瓊林》了。首先,相對而言,它較少封建倫理 說教,而主要以傳授知識為己任;其次,它包羅了十分豐富的內 容,可以看作是全部傳統知識類型的一個縮影,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再次,正文部分就有釋文,人們讀起來頗黨明白 曉暢,毫無滯礙,而且釋文簡潔允當,决不拖泥帶水;最後,它 不為字數所限,不拘短長,衹求偶句成對,頗便誦讀。正因為如 此,此書成篇後,續作不絶,增補如縷。清人鄒聖脈、民國時人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都曾一再增補。此外,還有人仿效 其體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譚貴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 學瓊林》在整個清代乃至民國時期風行全國各地,版本甚多,名稱也不盡一致,如《故事尋源》、《幼學求源》、《幼學故事珠璣》、《幼學須知句解》等。此書的作者,一般都認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字允升),也有的意見認為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邱睿(——三點水)。
  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為駢,二人並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卞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稱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訓蒙駢句》按韻部順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一段,每韻三段。此書與《聲律啓蒙》、《笠翁對韻》當可為吟詩作對之基,愛好詩文者,若熟而能誦,必大利於筆。
笠翁對韻
李漁 Li Yu閱讀
  李漁(1611-1680年),原名仙侶,號天徵,後改名漁,字笠翁,一字笠鴻、謫凡。 李漁祖籍在浙江蘭溪下李村,生於雉臯(即今江蘇如臯)。李漁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戲麯和小說作傢,他仿照《聲律啓蒙》寫的旨在作詩的韻書因此叫《笠翁對韻》。
  引 言
  
  《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是我國傳統啓蒙教育的第一書,知名度極高,可以說是傢喻戶曉、婦孺不知。其中《三字經》為首,稱為“經”;《千字文》墊後稱為“文”。在綜合難度、知識水平、文學素養等方面,自然是《千字文》的要求高,沒有一定的文字基礎和文化程度,《千字文》是既讀不懂,也欣賞不了。
  
  從時間上看,《千字文》成文於六朝時期,出現得最早。《三字經》成文於南宋末年,直到元朝纔開始流通,真正流傳開來已經是明清時期的事情了。
  
  從教學順序上看,歷來是《三字經》第一,《千字文》殿後。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簡後繁,這很好理解;二就是“經”與“文”的根本區別。經者經輿大道,是天下車馬行人經行的通衢,引伸義就是規律、原則與方法。自古以來,聖賢人的話叫做經典,因其講述的是亙古不變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三字經》既被稱為經,又被千古傳頌,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編綴而成的一篇韻文,詞藻華麗,語言優美,文學價值極高,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三字經》則不然,它“ 字有重複,詞無藻彩”,即不講究對仗,語言也不甚優美。但它樸實無華,用極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大道理。因此“三百千”中最難理解的是《三字經》,最難講的也是《三字經》。沒有紮實的功底和豐富的學識,僅僅憑藉文字是無法理解經義的。相反,隨着閱歷的增加與人生經驗的積纍,對《三字經》每一句話的理解會越來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歡,這也是為什麽來聽《三字經》講座的老年人很多。
  
  與《千字文》同理,《三字經》也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所不同的是,《三字經》不受文字限製,以通俗的文字將中國文化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纔,出入經史”。清人王晉升就稱《三字經》是“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清人賀興思稱其是一部“袖裏《通鑒綱目》也”。近代的章太炎也稱贊《三字經》“其啓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的蒙學讀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個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傢姓》都是四言,四個字讀起來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頌。《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讀起來輕鬆愉快,更符合兒歌的特點,所以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
  
  此次我們介紹《三字經》的形式,不同於《千字文》。《千字文》講座是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體會文義。這次的《三字經》講座,則是以經義為綱文句為目,綱舉目張,文義也就自然現前了。
  
  《三字經》全篇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獨立的中心,但六個部分又合成一個整體,似江河之水風起浪涌,層層推進,在編排順序上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一以貫之的學術思想,這是我們在學習之中應該加以註意的。
  我常將文化譬喻為“遺傳基因”。生物學上,是遺傳基因規定和保持着一個物種的穩定性;社會學上,則是文化傳統規定和保持着一個民族的穩定性。“轉基因食品”令人談虎色變,“轉基因的人”(拋棄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樣可怕,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民族將會變成什麽樣子。因此,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繼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本世紀中國人的共識。
  
  海外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我講述《千字文》的最初動機不過是想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的文化史,但是聽衆們的熱烈反應使我欲罷不能。繼《千字文》之後又講了《三字經》、《改造命運》、《文化與健康》等專題,大傢似乎從中尋到了自己文化的根。我旅居海外,漂泊不定,案頭上可供查證的資料幾乎沒有。演講中衹能憑藉昔年私塾李錫堃恩師時的記憶,以及讀書求學所得,信口講來,意在通俗,未及深入考證。因此,這幾次演講皆談不到有否學術價值,聊作普及宣傳可也。
  
  一個國傢經濟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與傳統的消亡。衹要有文化在,國傢亡了可以復國、民族衰了可以振興;如果文化亡了,這個民族就永遠沒有翻身之日了。中國文化在廢墟中有望再度崛起,目前國內各類“國學”現象又應運而生,但願這不是一哄而起的“文化運動”,因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紮根”。這部講記,是根據講演錄音整理而成的。此次得以編綴為文,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大力協助,特別是我傢人的鼓勵與資助,特此緻以誠摯的謝意。講記中的謬誤之處,由我自己文負其責,敬請方傢不吝斧正,以免我自誤誤人。
  
  劉宏毅
  
  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於北京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編,內容是輯錄古代所傳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是舊時宣揚封建孝道的通俗讀物。
卡爾·威特的教育
卡爾·威特 Carl Weter閱讀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著名天才。他的成長得益於他的父親老卡爾•威特教育有方。從出生開始,老卡爾就給了小卡爾以及時和適當的教育。老卡爾把這些珍貴的方法整理成了此書。200年前的教育方法如何與今天的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今天中國的父母如何體會200年前老卡爾的教育理念的精髓?這就是兩位導讀者所要解决的問題。本書導讀結合當今中國的現實,利用近代以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成果,很好地梳理了老卡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讓老卡爾的教子智慧更適合中國的父母。
家庭教育勵志書: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魯稚 Lu Zhi閱讀
  這是一本家庭教育勵志書。本書鼓勵天下的傢長們從平凡的家庭中培養不平凡的孩子,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不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手段。書中針對傢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睏惑,對如何培養一個人格健康、素質全面,能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孩子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解决之道。
全能女孩李卿曦成纔揭秘:發現孩子
李卿曦 Li Qingxi閱讀
  初中、高中、大學,她都是被保送到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她連當了六年的班長。當別的孩子沒日沒夜玩遊戲的時候,她開始設計遊戲,結果還一不小心拿了個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剋聯賽一等奬……去年6月,當同齡人大都在考場上揮汗如雨的時候,她已手握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最終,香港科技大學以39萬港元的全額奬學金成功“捕獲”這名成都美少女———李卿曦。
每位識字國人都看得懂的論語:孺童講論語
王孺童 Wang Rutong閱讀
  目前大中院校及圖書市場,流佈的對《論語》的各種版本的註疏講義,大都望文生義,不能回歸本義,有的甚至局限於字面,導致解義與本義大相徑庭、南轅北轍,誤人子弟,貽害不淺。而王孺童先生妙解《論語》還原真相,為我們講述了每一位識字的中國人都看得懂的正解《論語》……
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55個細節
崔華芳 Cui Huafang閱讀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兒,那麽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挫折。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中的風雨。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孩子健康成長:做好父母這件事
孟遷 Meng Qian閱讀
  做父母不是可以一廂情願的事,想讓孩子好,不等於能讓孩子好。對孩子聽之任之自然不可取,干涉太多又會起到反作用。幾乎每個父母都可以在該書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原型,解答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睏惑,為父母指明應該怎樣改正教育方法。
首頁>> 文學>>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