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學案》,共100捲,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捲並序而卒,其子黃百傢續作,又成8捲,後由私淑弟子全祖望於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補述,成 91學案,也未竟而卒,後來底稿歸勤縣盧氏抱經堂(人盧月船手)、殘本歸宿願蔣氏。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又補充為86捲,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凌漢委托,整認訛鐘,始成100捲。成91學案,共記宋元學者超過2000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於浙江,卻毀於鴉片戰爭,光緒五年(1879年)張汝霖再次主導,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捲《宋元學案》,從草創到成書、刊印、通行,前後歷經200餘年。此書為初步瞭解宋、元二代理學家、哲學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書首冠《考略》,歷敘成書始末,次《序錄》,次學案正文。並節錄了宋、元二代諸儒思想的文章。
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是一部係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傢和史學家黃宗羲(1610—1695年)撰。黃宗羲是清代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對清代史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章學誠贊譽“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門,而開萬氏弟兄經史之學”。並指出黃宗羲在學術上上承明代學者王守仁、劉宗周,下啓清初史傢萬斯大、萬斯同,為清代浙東史學開山。
《明儒學案》是黃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書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該書62捲,首列《師說》一篇,作為全書總綱;以下略按時代先後和學術流別列出 17個學案,總敘明代學者210多人,每個學案前面為案序,略述該學派師承淵源、主要代表人物、學術宗旨等內容;其次是學者小傳,首列學派創始人作為案主,然後按照師承或地域臚列本派學者個案;小傳之後摘錄傳主的主要學術著作或言論之精華,編成《語錄》,間或撰有案語加以評論,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出每個學案的學術風貌。
《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展演變為主綫,全面係統地反映出明代學術發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但是,隨着明代中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維護傳統倫理綱常的理學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逐漸趨於保守和沉寂。與此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不滿於思想界的僵局,開始脫離正宗理學的束縛,醖釀着新的學術思想。到明代中葉,王守仁建立起心學理論體係,取代程朱理學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後來心學體係逐漸分化,産生了不同的流派。黃宗羲著《明儒學案》,準確地把握了明代心學醖釀、形成、繁榮和分化的軌跡,揭示出明代學術發展的主綫。他說:“有明學術,白沙開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後來門下各以意見攙和,說玄說妙,幾同射覆,非復立言之本意矣。”(《姚江學案序》)
《明儒學案》註重闡明各派學術思想的宗旨,把握諸傢學術的精髓。黃宗羲鑒於宋元學者《語錄》薈撮簡編、去取失當,使讀者難窺前人學術精神的弊病,特別強調準確把握各派學術宗旨。他指出:“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發凡》)學者講學貴在闡明宗旨,而評價前人學術尤其需要把握其人宗旨,否則就會像漢代張騫初次赴西域聯絡大月氏那樣無功而返。正因為他有這樣明確的認識,才能於各傢學術中纂要鈎玄,準確揭明其學術宗旨。黃宗羲的編纂思想是闡明各傢各派的自得之學,把握學術思想的真諦。他說:“學問之道,以個人自用得着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着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發凡》)因此,黃宗羲對於每一個學派和每一個學者的學術思想,都盡量揭明其治學宗旨,讓世人明了他們的學術精髓。《明儒學案》中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例如把陳獻章的治學宗旨概括為“主靜”、“自得”,把王守仁的治學宗旨概括為“慎獨”等等。註重各傢各派學術宗旨避免了面目雷同的空論,使《明儒學案》成為中國古代學術史著述的傑作。
《明儒學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開創了史學上的學案體史書體裁。中國古代史學中比較著名的史書體裁是《春秋》《左傳》開創的編年體裁、《史記》《漢書》開創的紀傳體裁、《通典》開創的典製體裁和《通鑒紀事本末》開創的紀事本末體裁。《明儒學案》是繼上述幾種史書體裁之後又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適應了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學術思想繁榮的需要。學案體裁中的“學”指學術、學派,而“案”則謂考察、按據,是敘述學派源流及其學說內容、考按學術事件而加以論斷的專門史學著述形式。在黃宗羲之前,宋代朱熹作《伊洛淵源錄》,明代劉元卿作《諸儒學案》、馮從吾作《元儒考略》、周汝登作《聖學宗傳》,明末清初孫奇逢作《理學宗傳》,雖有學術史的萌芽,但衹反映學派源流,撰寫學者人物傳記,不能反映各傢各派的學術宗旨,仍然屬於紀傳體史書的範疇。《明儒學案》把明代各派的學術淵源、學者傳記和學術宗旨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部係統完整的學術思想史巨著。繼此之後,清前期黃百傢、全祖望撰《宋元學案》,清後期唐鑒撰《國朝學案小識》,民國徐世昌撰《清儒學案》,一脈相承,對中國史學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羅炳良
《光明日報》2001年10月16日
《明儒學案》是一部係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傢和史學家黃宗羲(1610—1695年)撰。黃宗羲是清代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對清代史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章學誠贊譽“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門,而開萬氏弟兄經史之學”。並指出黃宗羲在學術上上承明代學者王守仁、劉宗周,下啓清初史傢萬斯大、萬斯同,為清代浙東史學開山。
《明儒學案》是黃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書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該書62捲,首列《師說》一篇,作為全書總綱;以下略按時代先後和學術流別列出 17個學案,總敘明代學者210多人,每個學案前面為案序,略述該學派師承淵源、主要代表人物、學術宗旨等內容;其次是學者小傳,首列學派創始人作為案主,然後按照師承或地域臚列本派學者個案;小傳之後摘錄傳主的主要學術著作或言論之精華,編成《語錄》,間或撰有案語加以評論,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出每個學案的學術風貌。
《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展演變為主綫,全面係統地反映出明代學術發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但是,隨着明代中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維護傳統倫理綱常的理學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逐漸趨於保守和沉寂。與此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不滿於思想界的僵局,開始脫離正宗理學的束縛,醖釀着新的學術思想。到明代中葉,王守仁建立起心學理論體係,取代程朱理學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後來心學體係逐漸分化,産生了不同的流派。黃宗羲著《明儒學案》,準確地把握了明代心學醖釀、形成、繁榮和分化的軌跡,揭示出明代學術發展的主綫。他說:“有明學術,白沙開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後來門下各以意見攙和,說玄說妙,幾同射覆,非復立言之本意矣。”(《姚江學案序》)
《明儒學案》註重闡明各派學術思想的宗旨,把握諸傢學術的精髓。黃宗羲鑒於宋元學者《語錄》薈撮簡編、去取失當,使讀者難窺前人學術精神的弊病,特別強調準確把握各派學術宗旨。他指出:“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發凡》)學者講學貴在闡明宗旨,而評價前人學術尤其需要把握其人宗旨,否則就會像漢代張騫初次赴西域聯絡大月氏那樣無功而返。正因為他有這樣明確的認識,才能於各傢學術中纂要鈎玄,準確揭明其學術宗旨。黃宗羲的編纂思想是闡明各傢各派的自得之學,把握學術思想的真諦。他說:“學問之道,以個人自用得着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着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發凡》)因此,黃宗羲對於每一個學派和每一個學者的學術思想,都盡量揭明其治學宗旨,讓世人明了他們的學術精髓。《明儒學案》中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例如把陳獻章的治學宗旨概括為“主靜”、“自得”,把王守仁的治學宗旨概括為“慎獨”等等。註重各傢各派學術宗旨避免了面目雷同的空論,使《明儒學案》成為中國古代學術史著述的傑作。
《明儒學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開創了史學上的學案體史書體裁。中國古代史學中比較著名的史書體裁是《春秋》《左傳》開創的編年體裁、《史記》《漢書》開創的紀傳體裁、《通典》開創的典製體裁和《通鑒紀事本末》開創的紀事本末體裁。《明儒學案》是繼上述幾種史書體裁之後又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適應了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學術思想繁榮的需要。學案體裁中的“學”指學術、學派,而“案”則謂考察、按據,是敘述學派源流及其學說內容、考按學術事件而加以論斷的專門史學著述形式。在黃宗羲之前,宋代朱熹作《伊洛淵源錄》,明代劉元卿作《諸儒學案》、馮從吾作《元儒考略》、周汝登作《聖學宗傳》,明末清初孫奇逢作《理學宗傳》,雖有學術史的萌芽,但衹反映學派源流,撰寫學者人物傳記,不能反映各傢各派的學術宗旨,仍然屬於紀傳體史書的範疇。《明儒學案》把明代各派的學術淵源、學者傳記和學術宗旨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部係統完整的學術思想史巨著。繼此之後,清前期黃百傢、全祖望撰《宋元學案》,清後期唐鑒撰《國朝學案小識》,民國徐世昌撰《清儒學案》,一脈相承,對中國史學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羅炳良
《光明日報》2001年10月16日
對於應試的考生來說,藝考的考場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考生最擔心的部分,春風社最近出版的《藝術類高考考場面對面》也許可以使焦急的07年考生找到一些考場經驗:此書涉及三十餘所藝術類院校,五大類最熱門的影視類專業,六十位2004年~2006年度“藝考”完勝者親身考場經歷及考題,可以告訴考生們一個最真實的考場!
新生活運動綱要
蔣介石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
甲 新生活運動之主旨
新生活運動者,我全體國民之生活革命也,以最簡易而最急切之方法,滌除我國民不合時代不適環境之習性,使趨嚮於適合時代與環境之生活;質言之,即求國民之 生活合理化,而以中華民族固有之德性──“禮義廉恥”為基準也。
我中華民族本為“重禮義”、“明廉恥”之民族,而“禮義廉恥”之於今日之建國,則尤為迫切而不可須臾緩也。
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之文化,其食衣住行之法則,本極高尚;時至今日,反有粗野卑陋之狀態,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我中華民國有三千五百萬方裏之土地,其食衣住行之資源,本極豐富;時至今日,反多爭盜竊乞之現象,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我中華民國有四萬萬之人民,其食衣住行之組織,本極鞏固;時至今日,反呈亂邪昏懦之現狀,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今欲以優美之藝術,易其粗野卑陋之習尚,以固有之品性,化其爭盜竊乞之行為,固有待於“禮義廉恥”之復張;然在此亂邪昏懦狀態之下,社會秩序紛亂,邪說橫 行,人多瀋迷陷溺,莫知所從,故施政施教,都如搏沙捕風,未易見效;振衣者,必挈其領,提綱者,必挈其綱,若欲改善今日國民之生活,自糾正其亂邪昏懦,陷 溺瀋迷之風始,此新生活運動之所以為今日立國救民唯一之要道也。
乙 新生活運動之認識
一 何為“生活”
孫總理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衆的生命”。是民生雖分為四個方面,而生活實為其他三者之總表現;蓋生存重保障,生計重發 展,生命重繁衍,而凡為達成保障、發展、與繁衍之種種行為,便是生活。換言之,生活即是人生一切活動之總稱。
二 何為“新”生活
為欲繁衍生命,保障生存,發展生計而表現之一切行為,因時代與環境之遞嬗變遷,而呈現不同之形式,演化不同之方法;時不可留,環境亦隨之而異,惟能“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者,始得暢遂其生。凡民族之生活,當其蘄求適合時代與環境時,必須補偏救弊,一變其舊有生活之趨嚮,此即謂之“新”的生活。
三 何為新生活“運動”
人民生活之滿足,固有賴於政治之教養,和各種制度之盡善推行;但政治上各種制度之推行,與社〔第157頁〕會風俗習慣之關係,至為密切;每當舊制度崩潰, 新制度代興之時,苟不知提倡與其新制度相適應之風氣,以為推行之助,則新制度每為之紆回顛躓,末由展其效能,必須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而後其政始得為之治 也。水流濕,火就燥,社會運動之效用,正所以為之濕為之燥而已;故任何國傢於革故鼎新之際,恆以“轉移風氣”為先,蓋其力較政教為尤大,其用較政教為尤 廣,而其需要亦較政教為尤急也。此種“轉移風氣”之工作,即所謂新生活的“運動”,此運動之進行,端賴國民人人之自覺其需要,發乎己,應乎人,由近及遠, 由淺入深,能修其身,所以立一傢之風;能治其傢,所以立一鄉之風;與政教相輔而行,而常在政教之先,與政教相得益彰,然不賴政教之力而始著者也。
丙 新生活運動之目的
一 為何需要“新生活”
今日吾國社會,一般心理,苟且萎靡,其發現於行為者,不分善惡,不辨公私,不知本末。善惡不分,故是非混淆;公私不辨,故取予不當;本末不明,故先後倒 置;於是官吏則虛偽貪污,人民則散漫麻木,青年則墮落放縱,成人則腐敗昏庸,富者則繁瑣浮華,窮者則卑污混亂;其結果遂使國傢紀綱廢弛,社會秩序破壞,天 災不能抗,人禍不能弭,內憂□至,外侮頻仍,乃至個人、社會、國傢與民族同受其害;若長此不變,則雖欲苟延其鄙野的非人的生活亦不可得!故欲繁衍我群衆之 生命,保障我社會之生存,發展我國民之生計,非將上述各種病態,掃除而廓清之,並易之以合理的新生活不為功。
二 為何需要“新生活運動”
欲建立人民現代之生活,造成一個新社會,自不能無需於政治,尤其是需要教育。但過去中國之教育,乃至一切政治,皆病於虛與偽,唯其虛與偽,故法令無效,技 術無用,機械無能。官守相同,效率終異;技術相同,成就各殊;機械相同,功用不一。今欲求法令與技術之有效,其關鍵不在法令與技術之本身,而在使用法令技 術之人;欲求機械有效,其關鍵亦不在機械之本身,而在運用機械者之精神如何?人之臧否,固關係乎政教,而社會習尚所予人之薫陶鍛練,其效力迅速而普及,實 非任何政教制度所能比擬。關於政教制度諸問題,政府方從事於改造,自不必贅;值此國傢存亡危急之時,吾人若不願束手待斃者,應不坐俟其自然的推演,必以非 常手段,謀社會之更新;質言之,當以勁疾之風,掃除社會上污穢之惡習;更以薫和之風,培養社會上之生機與正氣;負此重大使命者,唯新生活之運動。
丁 新生活運動之內容
一 新生活運動之規律
新生活運動,就是提倡“禮義廉恥”的規律生活。以“禮義廉恥”之素行,習之於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四事之中,故“禮義廉恥”者,乃發民德以成民事,為 待人、處事、持躬、接物之中心規律;違反此規律者,無論其個人、國傢、與民族,未有不為之敗亡者。持懷疑論者,約有二端:
其一、謂“禮義廉恥”不過是一種美善的行為,但恐智識技能不若人,則德行雖美善,亦不足救國,此說殆未諳本末先後之義。人因求行為之完善,而後有智識技能 之需要;否則,智識技能不過為濟姦作惡之具。“禮義廉恥”者,乃為社會為團體為國傢惟一之規律,反乎“禮義廉恥”之行為,其智識技能適足以損人,結果亦不 能有利於己,敗群害國而已;故“禮義廉恥”不獨可以救國,且所以立國。
其二、謂“禮義廉恥”不過是一種節文,凍餒不給,節文何用。推此說者之意嚮,乃由於管子“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節”二語之誤解而來;殊不知 “禮義廉恥”為人之本,未能為人,何有衣食?蓋管子此言,僅示一方,綜其治平之要,仍以四維為先。蓋有“禮義廉恥”之社會,衣食不足,可以人力足之,倉廩 不實,可以人力實之。無“禮義廉恥”之社會,衣食不足,爭之盜之仍不得足;倉廩不實。為竊為乞仍不得實;“禮義廉恥”之行為,乃糾正爭盜竊乞之行為,所謂 以正當方法求其足,求其實耳;故反乎“禮義廉恥”之行為者,衣食不足,倉廩不實,終不得實;即使已足已實,而以爭盜竊乞行為施於人與人之間,衣食雖足亦不 能用,倉廩雖實亦不能享矣!世界最富足之都市,往往盜匪亦最多,此其明證;而今日一般“漢姦”“奴才”“國賊”“共匪”與乎“貪官污吏”等等,察其作惡之 由,豈皆為饑寒所驅使?衹忘其固有“禮義廉恥”之本心耳。“禮義廉恥”之重要如此,故必須以“〔第160頁〕禮義廉恥”為生活之規律。
二 “禮義廉恥”之解釋
“禮義廉恥”,古今立國之常經,然依時間與空間之不同,自各成其新義;吾人應用於今日待人、處事、接物、持躬之間,得為簡要之解釋如下: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律;理之在國傢者,謂之紀律;人之行為,能以此三律為準繩,謂之守規矩,凡守規矩之行為的 表現,謂之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者,宜也:宜即人之正當行為,依乎禮──即合於自然定律,社會規律,與國傢紀律者,謂之正當行為;行而不正當,或知其正當而不行,皆不得謂之義。
廉者,明也:能辨別是非之謂也,合乎禮義為是,反乎禮義為非;知其是而取之,知其非而捨之,此之謂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者,知也:即知有羞惡之心也,己之行為,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羞;人之行為〔第161頁〕,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惡;惟羞 惡之念,恆有過與不及之弊,故覺悟要在切實,有切實之羞,必力圖上進;有切實之惡,必力行湔雪;此之謂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義廉恥之解釋,既如上述,可知恥是行為之動機,廉是行為之嚮導,義是行為之履踐,禮是行為之表現;四者相連貫,發於恥,明於廉,行於義,而形之於禮,相 需相成,缺一不可;否則,禮無義則姦,禮無廉則侈,禮無恥則諂,此姦、侈、諂,皆似禮而非禮者也。
義無禮則犯,義無廉則濫,義無恥則妄,此犯、濫、妄,皆似義而非義者也。
廉無禮則偽,廉無義則吝,廉無恥則污,此偽、吝、污,皆似廉而非廉者也。
恥無禮則亂,恥無義則忿,恥無廉則醜,皆似有恥而無恥者也。是誠所謂“恥非所恥”,則恥蕩然矣。如果其禮為非禮之禮,義為不義之義,廉為無廉之廉,則“禮 義廉恥”適足以濟其姦,犯偽亂者之私而已,可不辨乎!
三 食衣住行之解釋
食衣住行之遂行條件有二:一為物質的資料,一為精神的表現。物質的資料即食物、衣服、房屋、道路、舟、車等是也;精神的表現,即飲食、服 禦、居住、行走等是也。
惟“行”之一字,有廣狹二義:狹義之行,訓為行走,廣義之行,訓為行動;故以廣義言之,“食衣住行”之一切動作,無一不可納諸 “行”之範疇,而狹義之行,衹為“行”之一端耳。
由此吾人可知,三民主義之“食衣住行”,仍註重物質資料之解决,而“行”之一字,係從一面的名辭之解釋, 觀於建國大綱中“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捨,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一 段可以知矣;至現在新生活運動中之“食衣住行”之“行”字,乃兼有廣狹之義,吾之“行的哲學”意亦在此,觀於前章新生活運動內容之所述,其大意可得而知 也。
四“禮義廉恥”與食衣住行之關係
食衣住行之遂行條件,由物質與行動兩事而具備,已於前章詳言之;“行”之為訓,有廣狹之義:廣義之行,其於“禮義廉 恥”之關係,亦見於“禮義廉恥”之解釋一章,茲俱不贅;今所欲言者,為“禮義廉恥”如何直接表現於食衣住行之中。
食衣住行之遂行,可分為資料之獲得,品質 之選擇,與方式之運用的三個方面,今試分別言之。
一、資料之獲得應合乎廉──廉者明也,應明其分,苟非其分,一介莫取;質言之,食衣住行之資料,須以自己 勞力換得,或以正當名分取予;若爭奪依賴,固所不可,即施讓贈與,亦所不屑。先儒所謂“失節事大,餓死事小”,即此意也。
二、品質之選擇應合乎義──義者 宜也,須因人製宜,因時製宜,因地製宜與因位製宜。何謂因人製宜?老者衣帛食肉不負戴於道路,宜於飽暖舒閑,而少年僅以不饑不寒為足,宜於刻苦鍛練也;何 謂〔第163頁〕因時製宜?四季寒暖不同,飲食起居宜順時調節,以與氣候相適應也;何謂因地製宜?南北土壤氣候不齊,近山濱水,生活習慣亦異,宜依地為 良,以與環境相適應也;何謂因位製宜?或臨萬民以執法,或帥三軍以禦敵,必有一定體製,始足以見威儀自蕆所事,要在不卑不亢,毋泰毋嗇,因其地位之上下以 製宜也。
三、方式之運用應合乎禮──禮者理也,(一)須合乎自然的定律,(二)須合乎社會的規律,(三)須合乎國傢的紀律,其具體事項,列舉於“新生活須 知”,茲不具論。
“禮義廉恥”之互相連貫,前已言之;食衣住行之必合乎禮義廉恥,其間亦互相連貫,固無待言。無論其為資料之獲得,品質之選擇,方式之運 用,皆有密切之關係;如三者有一失禮、亡義,與不廉之事,即成為生活污點,皆當引以為恥也。
戊 新生活運動之方法
一 運動之責任
一、全部運動,由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主持之,各省市縣如有發起同樣運動者,乃可設會,但縣會應受其省市會之指導,而免分歧。
二、省市縣會應由省市縣中最 高行政長官主持之,以省黨部,民政廳(或社會局),教育廳(或教育〔第164頁〕局)公安局及軍事機關各派高級人員一名,社會各公法團亦公派負責人員若幹 人共同組織之,以資劃一。
三、鄉村農人由區保甲長,工人由廠長或工會負責人,商人由各業公會負責人,學生由校長教職員,軍隊由政訓處長與主管長官或軍隊黨 部負責人員,公務員由各該機關主管官,家庭婦女由婦女協會,負責提倡,仍須由當地促進會派人指導之。
二 運動之工作
分調查、設計、推行三項。
三 運動之費用
一切費用應極力節省,由發起人與主持之人或當地政府籌給,但不得嚮外募捐。
四 運動之事項
由南昌促進會决定分發,先從規矩與清潔兩種運動開始進行。
五運動之程式
一、由自己作起,再求之他人。
二、由公務人員作起,再推之民衆。
三、由簡要之事作起,再及其次。
四、由不費錢不費時不費力之事作起,再行其餘。
五、由機關 團體,及公共場所,如學校、公署、車站、碼頭、戲館、公園、會場……等作起,再求之於全體之社會。
六 運動之方式
一、先以教導,後以檢閱──教導是以身教、口教,再以圖畫、文字、戲劇、電影為教;檢閱是由促進會派人查考或由其本處每年分季比賽,評定甲乙以奬勉之。
二、除原有隸屬之關係(如長官之於部下,父兄之於子弟,教員之於學生等)外,不得干涉;一般普通朋友性質者,衹可勸導而已。
七 運動之時間
一切運動,衹可在公餘及休假等閑暇之時間行之,不可耽誤本業。
己 結論
要之,新生活運動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國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禮義廉恥”為日常生活之規律。
一、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為,求國民生活之藝術化。藝術者,非少數有産階級之裝飾,乃無男女老幼貧富階級之分,實為我全體民衆生活之準繩, 所謂人的生活,與非人的生活之分野,即在於此;凡人欲盡其所以為人之道,捨此莫由,故必以藝術“持躬待人”者,始能盡互助之天職。中國古代“禮、樂、射、 禦、書、數”之六藝,現今反為東西列強建國主要之藝術,殊不知此即我中華民族持躬待人,修齊治平最優美之固有的藝術,現在社會之所以猜忌、嫉妒、怨恨、傾 軋者,皆遺忘此藝術陶養而生之病態也;必以藝術“治事接物”,始能收整齊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而其要旨莫過於格物緻知,明辨本末,器求創造,術尚精微, 能如是則粗野錯亂,簡陋卑劣諸弊自除。
二、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爭盜竊乞之行為,求國民之生活生産化。中國之貧,由於生之者寡,食之者衆,凡不生而食者,其食之所資,不出於劫奪,必出於倚 賴,而皆由於不知“禮義廉恥”為之也。故必須使生活生産化,而後勤以開源,儉以節流,知奢侈不遜之非禮,不勞而獲之可恥;昔者齊楚之所以霸,今者意德之所 以強,胥賴是耳。故救中國之貧睏,弭中國之亂源,其道莫要於此。
三、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亂邪昏懦之行為,求國民之生活軍事化。國不能戰,無以為國,廣土〔第167頁〕衆民,徒資寇盜;救國之弱,惟有尚武!方今赤匪 充斥,內亂未已,版土日蹙,外侮頻仍,帝國主義者與漢姦赤匪,內外勾結,皆挾其全力,以壓迫我民族,破壞我國傢。吾人欲救此危機,完成其安內攘外之目的, 亦非準備全國國民之軍事化,不足以圖存;而軍事化之前提,即在養成國民生活之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之習性,以求其共同一致之守秩序、重組 織、盡責任、尚紀律,而隨時能為國傢與民族同仇敵愾,捐軀犧牲,盡忠報國也。綜合上述諸義。約而言之,國民生活如何始得高尚?曰生活藝術化;國民生活如何 始得富足?曰生活生産化;國民生活如何始得鞏固?曰生活軍事化;三者實現,是謂生活合理化。合理化所賴以實現之規律,曰“禮義廉恥”;“禮義廉恥”所賴以 實現之事項,曰“食衣住行”;使我全體國民以“禮義廉恥”為規律,實現之於“食衣住行”之中,則生活之內容充足,條件具備,是謂生活革命之完成,而我中華 民族復興之基礎,亦即奠定於此。
附新生活須知
第一新生活之準則
生活須知,禮義廉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共同一致。食衣住行,依此為據;既適衛生,又合規矩。民族復興,但看此舉!
第二新生活與禮
何者為禮,敬恭是主。守法循理,戒慎將事;和氣肅容,善與人處;孝親敬長,剋敦倫紀。
第三新生活與義
何者為義,一心濟世。厚人薄己,不爭權利;急公忘私,弗辭勞瘁;扶善除惡,以彰公理。
第四新生活與廉
何者為廉,既明且潔。嚴慎取予,操守有節;辨別是非,力排謬說;崇尚節約,以惜物力。
第五新生活與恥
何者為恥,心存羞惡。不屑卑污,尊重自處;不甘暴棄,力求進步;不圖苟存,寧死禦侮。
第六新生活中之食
飲食養生,人之大欲;食貴定時,莫恣口腹。飲具須淨,食物須潔;要用土産,利勿外溢。遇酒毋酗,食量有節;飲嚼無聲,座必正席;飯屑骨刺,毋使狼藉。宴客 聚餐,相讓舉筷。註意微菌,生冷宜〔第169頁〕戒。鴉片屏絶,紙煙勿吃。恥養於人,自食其力。
第七新生活中之衣
衣服章身,禮貌所寄;莫趨時髦,樸素勿恥。式要簡便,料選國貨;註意經用,主婦自做。洗滌宜勤,縫補殘破;拔上鞋跟,扣齊鈕顆;穿戴莫歪,體勿赤裸。集會 入室,冠帽即脫。被褥常曬,行李輕單。解衣贈友,應恤貧寒。
第八新生活中之住
住居有室,創業成傢;天倫樂聚,敦睦毋嘩。黎明即起,漱口刷牙;剪甲理發,沐浴勤加。建築取材,必擇國産;墻壁勿污,傢俱從簡;窗牖多開,氣通光滿;愛惜 分陰,習勞勿懶。當心火燭,謹慎門戶;莫積垃圾,莫留塵土。廚房厠所,尤須淨掃;捕鼠滅蠅,通溝清道。和洽鄰里,同謀公益;互救災難,種痘防疫。國有紀 念,傢揚國旗;敬旗敬國,升降循規。
第九新生活中之行
行是走動,行亦作為;舉止穩重,步武整齊。乘車搭船,上落莫擠;先讓婦孺,老弱扶持。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兩目平看,端其聽視。拾物還主,相識見禮。遇喪 知哀,觀火勿喜。噴嚏對人,吐痰在〔第170頁〕地,任意便溺,皆所禁忌。公共場所,遵守紀律。就位退席,魚貫出入;莫作吵鬧,莫先搶說。聞黨國歌,肅然 起立。約會守時,做事踏實;應酬戒繁,嫖賭絶跡。
第十新生活之推行
生活革新,乃除惡習;最先從手,規矩清潔。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先公後私,推己及人。由近而遠,由小而大;逐漸感化,力行勿懈。公務人員,在校學子;以身 作則,率先做起;示人模範,彼此督勉;團體家庭,次第實現。父訓其子,兄教其弟;夫婦相勸,朋友互勵。不費金錢,不耗時日;運動完成,風氣移易。奉告國 人,一致努力!
蔣介石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
甲 新生活運動之主旨
新生活運動者,我全體國民之生活革命也,以最簡易而最急切之方法,滌除我國民不合時代不適環境之習性,使趨嚮於適合時代與環境之生活;質言之,即求國民之 生活合理化,而以中華民族固有之德性──“禮義廉恥”為基準也。
我中華民族本為“重禮義”、“明廉恥”之民族,而“禮義廉恥”之於今日之建國,則尤為迫切而不可須臾緩也。
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之文化,其食衣住行之法則,本極高尚;時至今日,反有粗野卑陋之狀態,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我中華民國有三千五百萬方裏之土地,其食衣住行之資源,本極豐富;時至今日,反多爭盜竊乞之現象,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我中華民國有四萬萬之人民,其食衣住行之組織,本極鞏固;時至今日,反呈亂邪昏懦之現狀,而不免流為非人的生活者,厥為“禮義廉恥”不張之故。
今欲以優美之藝術,易其粗野卑陋之習尚,以固有之品性,化其爭盜竊乞之行為,固有待於“禮義廉恥”之復張;然在此亂邪昏懦狀態之下,社會秩序紛亂,邪說橫 行,人多瀋迷陷溺,莫知所從,故施政施教,都如搏沙捕風,未易見效;振衣者,必挈其領,提綱者,必挈其綱,若欲改善今日國民之生活,自糾正其亂邪昏懦,陷 溺瀋迷之風始,此新生活運動之所以為今日立國救民唯一之要道也。
乙 新生活運動之認識
一 何為“生活”
孫總理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衆的生命”。是民生雖分為四個方面,而生活實為其他三者之總表現;蓋生存重保障,生計重發 展,生命重繁衍,而凡為達成保障、發展、與繁衍之種種行為,便是生活。換言之,生活即是人生一切活動之總稱。
二 何為“新”生活
為欲繁衍生命,保障生存,發展生計而表現之一切行為,因時代與環境之遞嬗變遷,而呈現不同之形式,演化不同之方法;時不可留,環境亦隨之而異,惟能“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者,始得暢遂其生。凡民族之生活,當其蘄求適合時代與環境時,必須補偏救弊,一變其舊有生活之趨嚮,此即謂之“新”的生活。
三 何為新生活“運動”
人民生活之滿足,固有賴於政治之教養,和各種制度之盡善推行;但政治上各種制度之推行,與社〔第157頁〕會風俗習慣之關係,至為密切;每當舊制度崩潰, 新制度代興之時,苟不知提倡與其新制度相適應之風氣,以為推行之助,則新制度每為之紆回顛躓,末由展其效能,必須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而後其政始得為之治 也。水流濕,火就燥,社會運動之效用,正所以為之濕為之燥而已;故任何國傢於革故鼎新之際,恆以“轉移風氣”為先,蓋其力較政教為尤大,其用較政教為尤 廣,而其需要亦較政教為尤急也。此種“轉移風氣”之工作,即所謂新生活的“運動”,此運動之進行,端賴國民人人之自覺其需要,發乎己,應乎人,由近及遠, 由淺入深,能修其身,所以立一傢之風;能治其傢,所以立一鄉之風;與政教相輔而行,而常在政教之先,與政教相得益彰,然不賴政教之力而始著者也。
丙 新生活運動之目的
一 為何需要“新生活”
今日吾國社會,一般心理,苟且萎靡,其發現於行為者,不分善惡,不辨公私,不知本末。善惡不分,故是非混淆;公私不辨,故取予不當;本末不明,故先後倒 置;於是官吏則虛偽貪污,人民則散漫麻木,青年則墮落放縱,成人則腐敗昏庸,富者則繁瑣浮華,窮者則卑污混亂;其結果遂使國傢紀綱廢弛,社會秩序破壞,天 災不能抗,人禍不能弭,內憂□至,外侮頻仍,乃至個人、社會、國傢與民族同受其害;若長此不變,則雖欲苟延其鄙野的非人的生活亦不可得!故欲繁衍我群衆之 生命,保障我社會之生存,發展我國民之生計,非將上述各種病態,掃除而廓清之,並易之以合理的新生活不為功。
二 為何需要“新生活運動”
欲建立人民現代之生活,造成一個新社會,自不能無需於政治,尤其是需要教育。但過去中國之教育,乃至一切政治,皆病於虛與偽,唯其虛與偽,故法令無效,技 術無用,機械無能。官守相同,效率終異;技術相同,成就各殊;機械相同,功用不一。今欲求法令與技術之有效,其關鍵不在法令與技術之本身,而在使用法令技 術之人;欲求機械有效,其關鍵亦不在機械之本身,而在運用機械者之精神如何?人之臧否,固關係乎政教,而社會習尚所予人之薫陶鍛練,其效力迅速而普及,實 非任何政教制度所能比擬。關於政教制度諸問題,政府方從事於改造,自不必贅;值此國傢存亡危急之時,吾人若不願束手待斃者,應不坐俟其自然的推演,必以非 常手段,謀社會之更新;質言之,當以勁疾之風,掃除社會上污穢之惡習;更以薫和之風,培養社會上之生機與正氣;負此重大使命者,唯新生活之運動。
丁 新生活運動之內容
一 新生活運動之規律
新生活運動,就是提倡“禮義廉恥”的規律生活。以“禮義廉恥”之素行,習之於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四事之中,故“禮義廉恥”者,乃發民德以成民事,為 待人、處事、持躬、接物之中心規律;違反此規律者,無論其個人、國傢、與民族,未有不為之敗亡者。持懷疑論者,約有二端:
其一、謂“禮義廉恥”不過是一種美善的行為,但恐智識技能不若人,則德行雖美善,亦不足救國,此說殆未諳本末先後之義。人因求行為之完善,而後有智識技能 之需要;否則,智識技能不過為濟姦作惡之具。“禮義廉恥”者,乃為社會為團體為國傢惟一之規律,反乎“禮義廉恥”之行為,其智識技能適足以損人,結果亦不 能有利於己,敗群害國而已;故“禮義廉恥”不獨可以救國,且所以立國。
其二、謂“禮義廉恥”不過是一種節文,凍餒不給,節文何用。推此說者之意嚮,乃由於管子“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節”二語之誤解而來;殊不知 “禮義廉恥”為人之本,未能為人,何有衣食?蓋管子此言,僅示一方,綜其治平之要,仍以四維為先。蓋有“禮義廉恥”之社會,衣食不足,可以人力足之,倉廩 不實,可以人力實之。無“禮義廉恥”之社會,衣食不足,爭之盜之仍不得足;倉廩不實。為竊為乞仍不得實;“禮義廉恥”之行為,乃糾正爭盜竊乞之行為,所謂 以正當方法求其足,求其實耳;故反乎“禮義廉恥”之行為者,衣食不足,倉廩不實,終不得實;即使已足已實,而以爭盜竊乞行為施於人與人之間,衣食雖足亦不 能用,倉廩雖實亦不能享矣!世界最富足之都市,往往盜匪亦最多,此其明證;而今日一般“漢姦”“奴才”“國賊”“共匪”與乎“貪官污吏”等等,察其作惡之 由,豈皆為饑寒所驅使?衹忘其固有“禮義廉恥”之本心耳。“禮義廉恥”之重要如此,故必須以“〔第160頁〕禮義廉恥”為生活之規律。
二 “禮義廉恥”之解釋
“禮義廉恥”,古今立國之常經,然依時間與空間之不同,自各成其新義;吾人應用於今日待人、處事、接物、持躬之間,得為簡要之解釋如下: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律;理之在國傢者,謂之紀律;人之行為,能以此三律為準繩,謂之守規矩,凡守規矩之行為的 表現,謂之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者,宜也:宜即人之正當行為,依乎禮──即合於自然定律,社會規律,與國傢紀律者,謂之正當行為;行而不正當,或知其正當而不行,皆不得謂之義。
廉者,明也:能辨別是非之謂也,合乎禮義為是,反乎禮義為非;知其是而取之,知其非而捨之,此之謂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者,知也:即知有羞惡之心也,己之行為,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羞;人之行為〔第161頁〕,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惡;惟羞 惡之念,恆有過與不及之弊,故覺悟要在切實,有切實之羞,必力圖上進;有切實之惡,必力行湔雪;此之謂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義廉恥之解釋,既如上述,可知恥是行為之動機,廉是行為之嚮導,義是行為之履踐,禮是行為之表現;四者相連貫,發於恥,明於廉,行於義,而形之於禮,相 需相成,缺一不可;否則,禮無義則姦,禮無廉則侈,禮無恥則諂,此姦、侈、諂,皆似禮而非禮者也。
義無禮則犯,義無廉則濫,義無恥則妄,此犯、濫、妄,皆似義而非義者也。
廉無禮則偽,廉無義則吝,廉無恥則污,此偽、吝、污,皆似廉而非廉者也。
恥無禮則亂,恥無義則忿,恥無廉則醜,皆似有恥而無恥者也。是誠所謂“恥非所恥”,則恥蕩然矣。如果其禮為非禮之禮,義為不義之義,廉為無廉之廉,則“禮 義廉恥”適足以濟其姦,犯偽亂者之私而已,可不辨乎!
三 食衣住行之解釋
食衣住行之遂行條件有二:一為物質的資料,一為精神的表現。物質的資料即食物、衣服、房屋、道路、舟、車等是也;精神的表現,即飲食、服 禦、居住、行走等是也。
惟“行”之一字,有廣狹二義:狹義之行,訓為行走,廣義之行,訓為行動;故以廣義言之,“食衣住行”之一切動作,無一不可納諸 “行”之範疇,而狹義之行,衹為“行”之一端耳。
由此吾人可知,三民主義之“食衣住行”,仍註重物質資料之解决,而“行”之一字,係從一面的名辭之解釋, 觀於建國大綱中“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之各式屋捨,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一 段可以知矣;至現在新生活運動中之“食衣住行”之“行”字,乃兼有廣狹之義,吾之“行的哲學”意亦在此,觀於前章新生活運動內容之所述,其大意可得而知 也。
四“禮義廉恥”與食衣住行之關係
食衣住行之遂行條件,由物質與行動兩事而具備,已於前章詳言之;“行”之為訓,有廣狹之義:廣義之行,其於“禮義廉 恥”之關係,亦見於“禮義廉恥”之解釋一章,茲俱不贅;今所欲言者,為“禮義廉恥”如何直接表現於食衣住行之中。
食衣住行之遂行,可分為資料之獲得,品質 之選擇,與方式之運用的三個方面,今試分別言之。
一、資料之獲得應合乎廉──廉者明也,應明其分,苟非其分,一介莫取;質言之,食衣住行之資料,須以自己 勞力換得,或以正當名分取予;若爭奪依賴,固所不可,即施讓贈與,亦所不屑。先儒所謂“失節事大,餓死事小”,即此意也。
二、品質之選擇應合乎義──義者 宜也,須因人製宜,因時製宜,因地製宜與因位製宜。何謂因人製宜?老者衣帛食肉不負戴於道路,宜於飽暖舒閑,而少年僅以不饑不寒為足,宜於刻苦鍛練也;何 謂〔第163頁〕因時製宜?四季寒暖不同,飲食起居宜順時調節,以與氣候相適應也;何謂因地製宜?南北土壤氣候不齊,近山濱水,生活習慣亦異,宜依地為 良,以與環境相適應也;何謂因位製宜?或臨萬民以執法,或帥三軍以禦敵,必有一定體製,始足以見威儀自蕆所事,要在不卑不亢,毋泰毋嗇,因其地位之上下以 製宜也。
三、方式之運用應合乎禮──禮者理也,(一)須合乎自然的定律,(二)須合乎社會的規律,(三)須合乎國傢的紀律,其具體事項,列舉於“新生活須 知”,茲不具論。
“禮義廉恥”之互相連貫,前已言之;食衣住行之必合乎禮義廉恥,其間亦互相連貫,固無待言。無論其為資料之獲得,品質之選擇,方式之運 用,皆有密切之關係;如三者有一失禮、亡義,與不廉之事,即成為生活污點,皆當引以為恥也。
戊 新生活運動之方法
一 運動之責任
一、全部運動,由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主持之,各省市縣如有發起同樣運動者,乃可設會,但縣會應受其省市會之指導,而免分歧。
二、省市縣會應由省市縣中最 高行政長官主持之,以省黨部,民政廳(或社會局),教育廳(或教育〔第164頁〕局)公安局及軍事機關各派高級人員一名,社會各公法團亦公派負責人員若幹 人共同組織之,以資劃一。
三、鄉村農人由區保甲長,工人由廠長或工會負責人,商人由各業公會負責人,學生由校長教職員,軍隊由政訓處長與主管長官或軍隊黨 部負責人員,公務員由各該機關主管官,家庭婦女由婦女協會,負責提倡,仍須由當地促進會派人指導之。
二 運動之工作
分調查、設計、推行三項。
三 運動之費用
一切費用應極力節省,由發起人與主持之人或當地政府籌給,但不得嚮外募捐。
四 運動之事項
由南昌促進會决定分發,先從規矩與清潔兩種運動開始進行。
五運動之程式
一、由自己作起,再求之他人。
二、由公務人員作起,再推之民衆。
三、由簡要之事作起,再及其次。
四、由不費錢不費時不費力之事作起,再行其餘。
五、由機關 團體,及公共場所,如學校、公署、車站、碼頭、戲館、公園、會場……等作起,再求之於全體之社會。
六 運動之方式
一、先以教導,後以檢閱──教導是以身教、口教,再以圖畫、文字、戲劇、電影為教;檢閱是由促進會派人查考或由其本處每年分季比賽,評定甲乙以奬勉之。
二、除原有隸屬之關係(如長官之於部下,父兄之於子弟,教員之於學生等)外,不得干涉;一般普通朋友性質者,衹可勸導而已。
七 運動之時間
一切運動,衹可在公餘及休假等閑暇之時間行之,不可耽誤本業。
己 結論
要之,新生活運動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國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禮義廉恥”為日常生活之規律。
一、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為,求國民生活之藝術化。藝術者,非少數有産階級之裝飾,乃無男女老幼貧富階級之分,實為我全體民衆生活之準繩, 所謂人的生活,與非人的生活之分野,即在於此;凡人欲盡其所以為人之道,捨此莫由,故必以藝術“持躬待人”者,始能盡互助之天職。中國古代“禮、樂、射、 禦、書、數”之六藝,現今反為東西列強建國主要之藝術,殊不知此即我中華民族持躬待人,修齊治平最優美之固有的藝術,現在社會之所以猜忌、嫉妒、怨恨、傾 軋者,皆遺忘此藝術陶養而生之病態也;必以藝術“治事接物”,始能收整齊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而其要旨莫過於格物緻知,明辨本末,器求創造,術尚精微, 能如是則粗野錯亂,簡陋卑劣諸弊自除。
二、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爭盜竊乞之行為,求國民之生活生産化。中國之貧,由於生之者寡,食之者衆,凡不生而食者,其食之所資,不出於劫奪,必出於倚 賴,而皆由於不知“禮義廉恥”為之也。故必須使生活生産化,而後勤以開源,儉以節流,知奢侈不遜之非禮,不勞而獲之可恥;昔者齊楚之所以霸,今者意德之所 以強,胥賴是耳。故救中國之貧睏,弭中國之亂源,其道莫要於此。
三、提倡“禮義廉恥”使反乎亂邪昏懦之行為,求國民之生活軍事化。國不能戰,無以為國,廣土〔第167頁〕衆民,徒資寇盜;救國之弱,惟有尚武!方今赤匪 充斥,內亂未已,版土日蹙,外侮頻仍,帝國主義者與漢姦赤匪,內外勾結,皆挾其全力,以壓迫我民族,破壞我國傢。吾人欲救此危機,完成其安內攘外之目的, 亦非準備全國國民之軍事化,不足以圖存;而軍事化之前提,即在養成國民生活之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之習性,以求其共同一致之守秩序、重組 織、盡責任、尚紀律,而隨時能為國傢與民族同仇敵愾,捐軀犧牲,盡忠報國也。綜合上述諸義。約而言之,國民生活如何始得高尚?曰生活藝術化;國民生活如何 始得富足?曰生活生産化;國民生活如何始得鞏固?曰生活軍事化;三者實現,是謂生活合理化。合理化所賴以實現之規律,曰“禮義廉恥”;“禮義廉恥”所賴以 實現之事項,曰“食衣住行”;使我全體國民以“禮義廉恥”為規律,實現之於“食衣住行”之中,則生活之內容充足,條件具備,是謂生活革命之完成,而我中華 民族復興之基礎,亦即奠定於此。
附新生活須知
第一新生活之準則
生活須知,禮義廉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共同一致。食衣住行,依此為據;既適衛生,又合規矩。民族復興,但看此舉!
第二新生活與禮
何者為禮,敬恭是主。守法循理,戒慎將事;和氣肅容,善與人處;孝親敬長,剋敦倫紀。
第三新生活與義
何者為義,一心濟世。厚人薄己,不爭權利;急公忘私,弗辭勞瘁;扶善除惡,以彰公理。
第四新生活與廉
何者為廉,既明且潔。嚴慎取予,操守有節;辨別是非,力排謬說;崇尚節約,以惜物力。
第五新生活與恥
何者為恥,心存羞惡。不屑卑污,尊重自處;不甘暴棄,力求進步;不圖苟存,寧死禦侮。
第六新生活中之食
飲食養生,人之大欲;食貴定時,莫恣口腹。飲具須淨,食物須潔;要用土産,利勿外溢。遇酒毋酗,食量有節;飲嚼無聲,座必正席;飯屑骨刺,毋使狼藉。宴客 聚餐,相讓舉筷。註意微菌,生冷宜〔第169頁〕戒。鴉片屏絶,紙煙勿吃。恥養於人,自食其力。
第七新生活中之衣
衣服章身,禮貌所寄;莫趨時髦,樸素勿恥。式要簡便,料選國貨;註意經用,主婦自做。洗滌宜勤,縫補殘破;拔上鞋跟,扣齊鈕顆;穿戴莫歪,體勿赤裸。集會 入室,冠帽即脫。被褥常曬,行李輕單。解衣贈友,應恤貧寒。
第八新生活中之住
住居有室,創業成傢;天倫樂聚,敦睦毋嘩。黎明即起,漱口刷牙;剪甲理發,沐浴勤加。建築取材,必擇國産;墻壁勿污,傢俱從簡;窗牖多開,氣通光滿;愛惜 分陰,習勞勿懶。當心火燭,謹慎門戶;莫積垃圾,莫留塵土。廚房厠所,尤須淨掃;捕鼠滅蠅,通溝清道。和洽鄰里,同謀公益;互救災難,種痘防疫。國有紀 念,傢揚國旗;敬旗敬國,升降循規。
第九新生活中之行
行是走動,行亦作為;舉止穩重,步武整齊。乘車搭船,上落莫擠;先讓婦孺,老弱扶持。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兩目平看,端其聽視。拾物還主,相識見禮。遇喪 知哀,觀火勿喜。噴嚏對人,吐痰在〔第170頁〕地,任意便溺,皆所禁忌。公共場所,遵守紀律。就位退席,魚貫出入;莫作吵鬧,莫先搶說。聞黨國歌,肅然 起立。約會守時,做事踏實;應酬戒繁,嫖賭絶跡。
第十新生活之推行
生活革新,乃除惡習;最先從手,規矩清潔。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先公後私,推己及人。由近而遠,由小而大;逐漸感化,力行勿懈。公務人員,在校學子;以身 作則,率先做起;示人模範,彼此督勉;團體家庭,次第實現。父訓其子,兄教其弟;夫婦相勸,朋友互勵。不費金錢,不耗時日;運動完成,風氣移易。奉告國 人,一致努力!
世界500強面試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民國模範作文:全面展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
繼“開明國語課本”之後,再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154篇民國小學生優秀作文,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國!給當代語文教育一面鏡子!給當代青少年一面鏡子!全面展現民國小學生所思、所歷、所感、所悟。
懷着一顆人文之心,精挑細選。收入中華書局、上海春江書局、上海世界書局、上海廣文書局、上海國光書店、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南光書店等數十版本,自1912年(民國三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最全範圍收入!知名文學評論人以現代視角精彩點評,時而溫婉,時而辛辣,看點迭出!近100幅精美插圖,完美再現民國童趣童年!
《民國模範作文》係列、《民國小學生日記》係列、《左手民國課本,右手民國作文》等將陸續推出,全面展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
繼“開明國語課本”之後,再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154篇民國小學生優秀作文,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國!給當代語文教育一面鏡子!給當代青少年一面鏡子!全面展現民國小學生所思、所歷、所感、所悟。
懷着一顆人文之心,精挑細選。收入中華書局、上海春江書局、上海世界書局、上海廣文書局、上海國光書店、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南光書店等數十版本,自1912年(民國三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最全範圍收入!知名文學評論人以現代視角精彩點評,時而溫婉,時而辛辣,看點迭出!近100幅精美插圖,完美再現民國童趣童年!
《民國模範作文》係列、《民國小學生日記》係列、《左手民國課本,右手民國作文》等將陸續推出,全面展現民國語文教育風采!
民國小學生作文第一輯:中國最早的小學生白話文作文
本書薈萃了民國時期出版的大量優秀小學生作文,有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印行的《初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明書店印行的《高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江書局印行《新編小學模範作文》、南光書店印行《學生作文精華》、上海國光圖書公司印行的《小學生作文精華》、北京書店刊行的《小學模範作文》。精選336篇優秀小學生作文,並配有精美木刻、石印插圖近108幅。以內容和體裁分為看圖、寫人、寫物等類別;編輯順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適當的生字詞註釋,閱讀起來輕鬆易懂。
以作者的教育程度和年齡來說,這些作文達到了很高的寫作水平;以作文內容來說,涵蓋了民國時期少年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作文體裁來說,包括了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等幾乎所有常見文體。總之,它們是民國小學生作文的一個縮影,基本反映了白話文應用初期的小學生作文風貌。
本書薈萃了民國時期出版的大量優秀小學生作文,有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印行的《初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明書店印行的《高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江書局印行《新編小學模範作文》、南光書店印行《學生作文精華》、上海國光圖書公司印行的《小學生作文精華》、北京書店刊行的《小學模範作文》。精選336篇優秀小學生作文,並配有精美木刻、石印插圖近108幅。以內容和體裁分為看圖、寫人、寫物等類別;編輯順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適當的生字詞註釋,閱讀起來輕鬆易懂。
以作者的教育程度和年齡來說,這些作文達到了很高的寫作水平;以作文內容來說,涵蓋了民國時期少年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作文體裁來說,包括了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等幾乎所有常見文體。總之,它們是民國小學生作文的一個縮影,基本反映了白話文應用初期的小學生作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