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軍事紀實
元朝徵緬錄
佚名 Yi Ming閱讀
翠微先生北徵錄
華嶽 Hua Yue閱讀
  平夏錄,一捲,明鄧士竜輯。載明太祖平定蜀夏之事。後附劉基平夏頌並序。記明初太祖平定蜀夏事,今有黃標平夏錄、佚名平蜀記傳世較廣廣。本捲乃鄧氏輯合二書而成。前半部與黃氏之錄相合,自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起則與平蜀記無異。
  一捲,明楊榮撰。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成祖即位,簡入內閣,更今名。歷官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正統五年卒。謚文敏。明史捲一四八有傳。是篇載永樂二十二年楊榮等扈從北徵之事。本捲所收係節本,刪去文字若無礙文意則不再補入。
  袁彬護英宗
  
  袁彬,字文質,新昌縣義鈞鄉(今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選為錦衣衛校尉,在宮中近四十年,_直當皇帝的近侍。正統四年(1439)袁忠辭疾傢居。以三十九歲之子袁彬代其校衛職。袁彬雖地位卑微,然因在“土木堡之變”護駕北徵,成為捍衛國格、護駕有功並拯救了中國南北分治厄運的英雄。
  
  明正統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刺部首領也先大舉南犯,英宗被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也先擁帝北上,英宗的衆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刺首領交英宗被擄時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護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計免遭外族人的玷污。姦臣喜寧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對付也斃逼降之計,是袁彬為他出謀獻策。於是他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寧把袁彬五花大綁,拖到野外,要將他五馬分屍處死。袁彬臨刑前,怒斥喜寧,潑口大駡喜寧令人趕緊行刑。在這緊要關頭,英宗趕到,他置皇上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將袁彬救下。事後,袁彬對英宗說:“喜寧經常挑撥也先,犯我中國.製造邊事,衹有除去此人,回歸纔有希望。”英宗點頭稱是,即令袁彬想好計策,密書兩封,遣另一侍衛帶回給朝廷兵部尚書於謙。按照信中的計策,於謙將喜寧處死。
  
  袁彬與英宗在北國已是一年了.這時候北京的代宗皇帝接受了愛國將領於謙的諫奏。加強了邊關的防守,瓦刺再也無法進入北京了.也先感到英宗沒有什幺用了,於是又想出一個毒計,他嚮英宗說:“你的皇帝如今住進了紫禁城,把邊關嚴嚴地把守,那是拒絶你回去,衹要你做個導引人,我們就護着你繞道從四川那個邊遠地區,順長江送你到南京去,那時你可在南京升登寶座,另立朝廷,然後派兵北上,趕走你的皇帝,扶你再進紫禁城。”
  
  袁彬立即覺察到了也先的陰謀,把英宗拉到_旁,悄悄地說:“陛下萬萬不能答應:這是也先的一個亡我國土、滅我大明的大陰謀,如果繞四川到南京。這大江中下遊豈不又失落在瓦束的手,這一帶黎民百姓豈不楊了忘國奴?”英宗被袁彬一說,不由得猶豫起來,也先又說:“反正現在的代宗是不會來請你的。你好好與袁彬商量商量吧。”也先一走,袁彬又說:”陛下你要為大明江山着想,為黎民百姓着想呀,你以為西南邊關的守關將領一看到你就會開關迎接嗎?他們就不會想到你身後有瓦刺騎兵嗎?邊關守將不開城,瓦刺兵一定會衝擊搶關,如果衝進守關,豈不北京成了瓦刺的京都。那時大明的江山全丟掉,你這個皇位也就落空了。”英宗被袁彬勸說,終於打破了也先的陰謀。也先想始使中國南北分治進而侵占整個大明江山的陰謀,在袁彬的干涉下,纔沒能成。
  
  袁彬護駕北徵,深得史傢的贊賞。家乡人民也為他建了一座“保駕樓”。以紀念他的護駕大功。(遺址在今新昌二小內)
  平番始末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
  
  明許進撰進字秀升靈寶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兵部尙書謚襄毅事跡具明史本傳初宏治七年土魯番阿黑麻攻陷哈密執忠順王陜巴去進為甘肅巡撫潛師襲復其城致仕後因檢閱奏稿案牘編為此書嘉靖九年其子誥疏進於朝詔付史館其述用兵始末及西番情事頗詳今明史土魯番哈密諸傳大畧本之於此(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平定交南錄
丘瀎 Qiu Jun閱讀
平定交南录
平定交南录
平定交南录
  又名定興王平交錄,明丘瀎(一四二0──一四九五年)撰。瀎字仲深,瓊山(今屬廣東)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事跡詳明史本傳。此書自謂次第平交南總兵、英國公張輔傢藏奏疏及交阯郡志等撰成,詳述永樂四年至五年平定安南之始末。
  馬端肅三記三捲(戸部尚書王際華傢藏本)
  
  明馬文升撰文升字負圖鈞州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加少師太子太師端肅其謚也事跡具明史本傳此三篇皆所自述一日西徵石城記紀成化初為陜西巡撫與項忠平滿四之亂事一日撫安遼東記紀成化十四年遼東巡撫陳銊冒功激變而文升奉命撫定之事一日興復哈密記紀宏治初土魯番襲執哈密忠順王而文升持議用兵遣許進等討平之事三記本在文升所着集中此其析出別行之本也
  
  案三記皆文升所自述宜入傳記類中然三事皆明代大徵伐文升特董其役耳實朝廷之事非文升一人之事也故仍隸之雜史類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東徵紀行錄
張瓚 Zhang Zan閱讀
  清光緒《防海紀略》2捲。署芍唐居士撰。光緒六年(1880)上洋文藝齋刊,刻本。高24.8釐米、寬14.5釐米。綫裝,1册。成書於清同治十年(1871),曾分別以《夷艘入寇記》、《夷艘寇海記》、《英舶入寇記》、《道光洋艘徵撫記》、《洋務權輿》等書名刊行或傳抄流傳。中國史學會主編的《鴉片戰爭·書目解題》認為作者是魏源,而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的《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史料》則認為作者是李德庵、李鳳翔父子。本書為記敘鴉片戰爭之重要史料。廣州博物館藏。
行在阳秋
行在阳秋
  《行在陽秋》,本書原署名為劉湘客所著,前輩學者已指明非劉湘客作,但定為戴笠亦無確證。文中李定國寫作“李頎”,李頎為十八受難者之一,不知何故誤將李定國寫作李頎,徐鼒《小腆紀年》捲十八收錄此疏已訂正為“李定國臣弟也”,但其他文字已稍作刪改。
首頁>> 文學>>軍事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