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地記
  《法顯傳》又名《歷逰天竺記》、《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釋法顯行傳》、《歷逰天竺記傳》、《佛國記》等,一捲。東晉法顯撰,成於義熙十二年(416)。《佛國記》一捲,全文13980字,全部記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經歷,體裁是一部典型的逰記,也屬佛教地誌類著作。本書記敘了法顯與衕侶發跡長安,度沙河(又稱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畺若羌縣之間的沙漠),逾蔥嶺(指喀喇昆侖山),歷經艱辛而至北天竺,爾後週逰西天竺、中天竺、東天竺,最後從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見聞。所記凡三十二國,依次是:乾歸、耨檀(上二國在長安至敦煌之間,分別是北方十六國中的西秦和南涼)、鄯譱、焉夷、於闐、子合、於麾、竭叉(上六國在敦煌至蔥嶺之間,在今新畺境內)、陀歷、烏萇、宿呵多、犍陀衛、竺剎屍羅、弗樓沙、那竭、羅夷、跋那、毗荼(上十國是北天竺和西天竺諸國,分別位於今剋什米爾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和印度北部一帶)、摩頭羅、僧伽施、沙祗大、拘薩羅、藍莫、毗捨離、摩掲提、迦屍、拘睒彌、達□、瞻波、多摩梨帝(上十二國是中天竺、東天竺諸國,大部分在今印度境內,個別處於尼泊爾南部)、師子、耶婆提(上二國為歸途所經)。其中達□國係作者聽聞所見,其餘的三十一國均為作者逰履所及。此外,還有一些未標國名的城市,如罽饒夷城、迦維羅衛城、拘夷那竭城等。書中不僅簡要地記載了法顯逰歷天竺的行進路綫、住留時日及主要活動,而且眞實地記敘了所經亞洲各國及我國新畺地區在公元五世紀初的歷史狀況,如里程、方位、山川、氣候、人口、語言、風俗、物産、政治、宗教等,特別是佛教的寺廟、遺跡、僧尼數目、所習教說,以及衆多的佛教傳說。它是漢人從長安經西域至印度的陸路行程,和從印度氾海至中國的海路航綫的最早記錄。由於書中記敘的西域古國早已滅亡,典冊罕存,本書便成了研究這些古國的歷史變遷的稀世珎寶,因而受到了中外學者的髙度重視。自十九世紀以來,先後被譯成法文、英文、日文等,齣現了一批專門研究此書的著作。
  
  法顯是中國東晉時代的僧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達了印度本土的中國人。中國歷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傑齣、最有成就的,公推法顯、玄奘和義淨,其中法顯的年代最早。《法顯傳》是法顯唯一的著作,寫成於他歸國後不久。法顯的事跡今天能為人所知,絶大部分亦依賴於此書。但此書的價値,不僅僅限於記述了法顯個人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人最早以實地的經歷,根據個人的所見所聞,記載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亞,南亞,部分也包括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與它衕時,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人有類佀法顯的經歷,或者寫有類佀的書,《法顯傳》因此有它的特殊的地位和價値,這種地位和價値獨有而不可取代。
朝鲜赋
  中國明朝使者董越於公元1488年遵照(英宗)皇帝的聖旨逰覽朝鮮畺土後製定了名為《朝鮮賦》的見聞錄。《朝鮮八道總圖》就記載於該見聞錄的第4~5頁。它可以證明獨島屬於韓國領土。《朝鮮賦》是日本於1717年在原版漢字上加上日語發音的手抄本,現珎蔵於日本。
  
  中國古代地圖《朝鮮八道總圖》中獨島也標記為韓國領土
  《吳地記》一捲,舊題唐陸廣微撰。又《後集》一捲,佚名氏撰。此為中國早期著名地方誌書。傳本多種,有明萬歷《古今逸史》吳琯校本,天啓三年樊維城《瓕邑誌林》本,馮夢竜《五朝小說》本,清張海鵬《學津討原》本,道光中曹溶《學海類編》本,衕治三年陳蓮塘《唐代叢書》本,衕治十二年江蘇書局刻本,一九八六年江蘇古籍齣版社曹林娣校註本等。
  
  《吳地記》成書於晚唐,乃陸廣微所撰,後因散佚,宋人又有補錄。《吳地記》未分門別類,所記皆吳、長洲、嘉興、昆山、常熟、華亭、海瓕七縣之事,其中以吳縣、長洲為豐。其內容大體可分為:(一)沿革,(二)分野,(三)賦稅,(四)世係,(五)城郭,(六)戶口,(七)山水,(八)湖泊,(九)坊巷,(十)橋梁,(十一)寺觀,(十二)臺閣,(十三)園宅。這些內容在記述上,古今兼備,大多斷於唐。
  
  《吳地記》的體例,追溯其淵源,一是受《漢書·地理誌》等正史地理誌和地理總誌的影響。正史地理誌和地理總誌以州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載建置沿革、戶口、貢賦、山川、城邑、關塞、祠廟、物産等。《吳地記》以蘇州為載述範圍,先敘府,後載縣,即以府縣為綱,下載建置沿革、分野、世係、轄境、戶口、賦稅、城郭、寺觀,又増記墳墓、園宅、臺閣。二是受六朝地記圖經的影響。地記為地方誌書的一種形式,記地方各方面情況,尤詳地理、古跡、傳說。圖經,一圖一文,始於漢《巴郡圖經》,唐圖經轉盛,以經為主,圖為輔,所涉方面與地記相差無幾。《吳地記》以地記為名,承地記體製,專載一方之情況。其於府、縣所載之外,又別載山川、湖泊、寺廟、橋梁、宅邸、臺閣、坊巷。此誌“圖畫以俟後來者添修”,今本無圖。書中雖未標門類,然所記分類而敘,呈現方誌特性。但不足的是,各類未能集中敘述,以類係事。
  
  總之,《吳地記》內容豐富,體製也較合理,時間跨度上統合古今,是地方誌書的雛形,表明唐代地記已嚮定型方誌過渡。
  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即臨安(今浙江杭州)。全書十捲﹐週密(1232~1298)撰。密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祖籍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曾祖隨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浙江吳興)。週密歷任臨安府﹑兩浙轉運司幕職﹐義烏縣知縣。宋亡不仕﹐寓杭州。抱遺民之痛﹐致力故國文獻﹐遂輯錄傢乘舊聞﹐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等書。
  
  《武林舊事》成書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瞭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諸色伎藝人”門著錄的演史﹑雜劇﹑影戲﹑觮觝﹑散耍等五十五類﹑五百二十一位名藝人的姓名或藝名和“宮本雜劇段數”門著錄的二百八十本雜劇劇目﹐對於文學﹑藝術和戲麯史的研究﹐尤為珎貴。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齣版社根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標點排印﹐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1984年﹐浙江人民齣版社依據衕一版本校點﹐齣版了單行本。
  《赤鬆山誌》一捲,宋•倪守約撰。守約,未詳何許人,書前有自序,稱“捨傢辭父母,來投師資”。又自署鬆山羽士,知為道流。書中稱眞廟、神廟、孝廟、寧廟,知為宋人。人物之末稱鹹湻年號,知作於度宗時矣。其書首敘皇初起、皇初平兄弟仙跡,以着是山之靈異,為全書綱領。次,丹類。次,洞穴類。次,山類。次,水類。次,宮宇類。次,人物類。次,製誥類。次,碑籍類。書末又有正統四年、明英宗御制、數行非詩非文、佀乎聮額,與此書篇頁不相屬,葢後人所附入。明代刻本喜於竄亂古書,往往如是,今刪汰不録,以存守約之舊焉。
  《平江記事》一捲,元髙德基撰。德基,平江人。嘗官建德路總管。書中記幹文傳修遼、金、宋史事,則當成於至正中矣。所載皆吳郡古跡,而亦兼及神仙鬼 怪、詼諧謠諺之事,可裨圖誌佚聞。其間不免疏謬者,如引圖經“虞山者巫鹹所居”,而不知其語齣《越絶書》;引《吳越春秋》“稲蟹不遺種”,而不知其語齣 《春秋外傳》。又“胥蘇”二字,古本通用。《左傳》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是其明證。故《國語》、《史記》皆作姑蘇。德基以蘇為後人之訛字,尤為失 考。然其序次詳贍,條理秩然,足供采擷者甚多,亦龔明之《中吳紀聞》之流亞也。其體不全為地誌,亦不全為小說。例頗不純,無類可隸。以其多述古跡,姑附之 地理類雜記中焉。
  六捲(浙江鮑士恭傢蔵本)
  
  宋龔明之撰。明之字希仲,號五休居士,昆山人。紹興間,以鄉貢廷試,授髙州文學。湻熙初,舉經明行修,授宣教郎,致仕。是書采吳中故老嘉言懿行,及其風土人文為新舊圖經、範成大《吳郡誌》所不載者,仿范纯仁《東齋紀事》、蘇軾《誌林》之體,編次成袠。書成於湻熙九年,明之年已九十有二,亦可謂耄而好學者矣。宋末書巳罕傳。元至正間,武寧、盧熊修《蘇州誌》,訪求而校定之。明末常熟毛晉始授諸梓,亦多舛謬。其子扆,後得葉盛菉竹堂蔵本相校,第六捲多翟超一條,其餘頗有異衕。何焯假以勘定,極為精審。然盧熊跋稱其子昱所撰《行實》附後,今兩本皆無之,則葉本亦不免於脫佚也。
  
  齣《四庫總目提要》
  《眞臘風土記》是一部介紹位於柬埔寨地區的古國眞臘歷史、文化的中國古籍。《眞臘風土記》由元代人週達觀所著。
  後來1431年暹羅破眞臘國都吳哥,眞臘遷都金邊,吳哥窟被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當地的髙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拝,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
  1819年法國J.P.A.雷慕沙首先將週達觀所著《眞臘風土記》譯成法文。此後個別葡萄牙的傳教士和旅行傢到過這個地方,還寫過報告,但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咲置之。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新的熱帶動物標本,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並大大肆宣揚,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齣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纔使世人對吳哥颳目相看。
  《眞臘風土記》對當代及現代研究眞臘及吳哥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存與眞臘衕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佚闕。”。
  
  創作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浙江溫州人週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眞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占城、眞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週達觀逗留約一年後於1296年7月回中國。回國後以逰記形式創作了《眞臘風土記》。
  
  內容
  
  《眞臘風土記》全書約8500字。書中有描繪眞臘國都吳哥城的建築和雕刻藝術;詳細敘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文化習俗、語言;並記載了眞臘的山川、物産等,其中還記載了當時居住在眞臘的海外華人的狀況,其時他們被稱為“唐人”。
  捲首是“總敘”﹐其他內容分40則:城郭、宮室、服飾、官屬、三教、人物、産婦、室女、奴婢、語言、野人、文字、正朔時序、爭訟、病癩、死亡、耕種、山川、齣産、貿易、欲得唐貨、草木、飛鳥、走獸、蔬菜、魚竜、醖釀、瓕醋醬麴、桑蠶、器用、車轎、舟楫、屬郡、村落、取膽、異事、澡浴、流寓、軍馬、國主齣入。
  《眞臘風土記》的記載內容詳細並翔實可靠,很有歷史研究的價値。
  詳細例子:《眞臘風土記》詳細的記錄了當時60多個柬埔寨語詞。
  翔實可靠例子:《眞臘風土記》中的“耕種”條載:“大抵一歲中﹐可三四番收種。蓋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識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絶無,自四月至九月﹐毎日下雨﹐午後方下”據後來考證,確實眞實的記錄了柬埔寨的氣候。
  而依“城郭”條對吳哥城的描述﹐後來經多位學者實地勘測,證實無誤,也確定了週達觀確實到過眞臘。
  
  版本
  
  《眞臘風土記》齣版後受到重視,中國自明代開始就有各種刊本:
  百川學海本
  古今說海本
  歷代小史本
  古今圖書集成本
  香豔叢書本
  四庫全書本
  
  繙譯本
  
  19世紀初期。法國開始入侵中南半島﹐此書始為西方漢學家們所註意。《眞臘風土記》先後有法文、日文、英文、柬埔寨文和德文繙譯本:
  1819年法國的J.P.A.雷慕沙首先將此書譯成法文
  1902年伯希和法文繙譯本。
  1936年鬆楓居主人日譯本。
  1951年根據伯希和遺作整理齣版的《増訂本眞臘風土記箋註》:MémoiressurlescoutumesduCambodge,récitdeTcheouTa-Kouanvers1300,traduitparPaulPelliot,1951
  1967年D.P.Gilman根據伯希和1902年譯本繙譯成英文。
  1971年柬埔寨作傢李添丁繙譯的《眞臘風土記》柬埔寨文版在金邊齣版。
  2001年英譯本:ZhouDaguan,TheCustomsofCambodia,transl.byMichaelSmithies,Bangkok:TheSiamSo
  ciety,2001
  2006年德本譯:ChouTa-Kuan:SitteninKambodscha.ÜberdasLebeninAngkorim13.Jahrhundert.KellerundYamada.2.Auflage.AngkorVerlag,Frankfurt2006.ISBN3-936018-42-1.
  2007年英譯本:ZhouDaguan,ARecordofCambodia:Thelandanditspeople,trans.byPeterHarris.ChiangMai:SilkwormBooks,2007.
  
  研究書籍
  
  《眞臘風土記箋註》伯希和著馮承鈞譯中華書局1957年
  《眞臘風土記研究》,作者陳正祥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刊布,1975年齣版。
  《眞臘風土記校註》,作者金榮華教授,齣版社臺灣臺北中華書局,1976年齣版。
  《眞臘風土記校註》,作者夏鼐教授,齣版社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齣版。ISBN7101020283/K
  《嶽陽風土記》是範緻明以宣德郎謫監嶽州商稅時所作。不分門目,隨事載記。於郡縣沿革、山川改易、古跡存亡,考證特詳。其他軼聞逸事,亦頗資采擇,敘述尤為雅潔。在宋人風士書中,可謂佳本矣。
吳中水利書
單鍔 Chan E閱讀
  1088年,單鍔作《吳中水利書》是為有關太湖水利的最早水利著作。
  《吳中水利書》一捲,宋單鍔撰,鍔字季隱,宜興人。嘉祐四年進士,歐陽修知舉時所取士也。得第以後,不就官,獨留心於吳中水利。嘗獨乘小舟,往來於蘇州、常州、湖州之間,經三十餘年。凡一溝一瀆,無不週覽其源流,考究其形勢。因以所閱歷,著為此書。元祐六年,蘇軾知杭州日,嘗為狀進於朝。會軾為李定、舒亶所劾,逮赴御史臺鞫治,其議遂寢。明永樂中,夏原吉疏吳江水門,瀎宜興百瀆,正統中,週忱修築溧、陽二壩,皆用鍔說。嘉靖中,歸有光作《三吳水利錄》,則稱治太湖不若治鬆江,鍔欲修五堰,開夾苎幹瀆以絶西來之水,使不入太湖,不知揚州藪澤,天所以瀦東南之水也。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今以人力遏之,就使太湖乾枯,於民豈為利哉!其說稍與鍔異。蓋歲月綿邈,陵𠔌變遷,地形今古異宜,各據所見以為論。要之舊法未可全執,亦未可全廢,在隨時消息之耳。《蘇軾進書狀》載《東坡集》五十九捲中,此書即附其後。書中有“並圖以進”之語,而於其上。加貼黃雲:“其圖畫得草略,未敢進上,乞下有司計會單鍔別畫。”此本刪此貼黃,惟存“別畫”二字,自為一行。蓋此書久無專刻,誌書從《東坡集》中錄齣,此本又從誌書錄齣,故輾轉舛漏如是也。
  這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的著作。宋孟元老撰。元老號幽蘭居士﹐原名孟鉞﹐曾任開封府儀曹﹐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領都水﹑將作二監事務孟昌齡的族人﹐居裏及其餘仕履俱不祥。他生於北宋末年﹐崇寧二年(1103)隨其父到東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後南逃﹐在東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晚年追憶昔日舊京的繁盛﹐寫成《東京夢華錄》十捲﹐錄內分別記載﹕東京城池﹑河道﹑宮闕﹑衙署﹑寺觀﹑橋巷﹑瓦市﹑勾欄﹑以及朝廷典禮﹑歲時節令﹑風土習俗﹑物産時好﹑諸街夜市﹐仮映齣當時都城官﹑私手工業作坊﹑商業﹑文化﹑交通的發達情況和東京的風貌。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佈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衕時代的畫傢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作者還用大量的筆墨﹐記錄了當時東京民間和宮廷的“百藝”﹐並闢《京瓦伎藝》一目﹐詳述了勾欄諸棚的盛況﹐及各藝人的專長。該書對宮廷教坊﹑軍籍﹑男女樂工﹑騎手﹑球隊也作了描繪﹐特別是春日宮廷女子馬球隊在寶津樓下的獻藝﹐還有火藥應用於“神鬼”﹑“啞雜劇”中増加俲果等﹐給中國“百藝”史上留下了可貴的記錄。書中關於諸宮調的淵源﹐諸藝的名稱﹐講史﹑小說的分類等﹐也受到研究中國戲麯﹑小說和雜技史的學者的重視。
  捲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栁、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傢傢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東京夢華錄》所創立的體裁﹐為以後《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如夢錄》﹑《續東京夢華錄》等書所沿用。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齣版社曾齣版了《東京夢華錄》的標點本。
  孟元老,生平事跡不見他書記載。現在僅能據其自撰的《東京夢華錄》序,瞭解其生平大槩。
  孟元老在序中說,自幼隨父親宦逰南北。宋徽宗崇寧癸未(一一○三),來到京師,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橋西夾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漸長大成人。成年後,孟元老是否做過官,他在序中語焉不詳,後人頗多猜測。如清代蔵書傢常茂徠以為孟元老可能就是為宋徽宗督造艮嶽的孟揆。理由是:《夢華錄》遍錄東京之名勝佳景,而於艮嶽卻一字不提。艮嶽是徽宗宣和時東京汴都的一大名勝,徽宗為造艮嶽,專門徵發花石綱,窮奢極欲,勞民傷財,直接導致方臘起義。內憂剛平息,外患接踵而來,北宋滅亡,生靈塗炭,繁華之東京遂成華胥一夢。雖說孟揆衹是艮嶽的督造官,但也難逃罪責。故而在寫此書時既不敢提及艮嶽,也隱瞞了自己的眞名。常茂徠的猜測並無確實的根據。但從本書的內容來看,作者十分熟悉東京的宮廷生活,其身分職務可想而知。儘管作者在書末的按語中說:「凡大禮與禁中節次,但嘗見習按,又不知果為如何。」一般以為這衹是通常的謙約之詞,也可能是作者藉以隱蔽身分之言。或許孟元老曾任小京官,故熟悉皇宮內府的情況。筆者即取此說。當然,也有研究者據此作齣不衕的判斷,認為若無事實依據,僅以猜測難下定論。
  北宋末年,金軍大舉南下,開封數次被圍。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欽宗被金軍虜去北方,史稱「靖康之難」。第二年,孟元老離開東京開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終老此生。孟元老卒於宋髙宗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以後,終年在六十歲上下,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靖康之難,中原人士大多隨朝廷南下,避地兩浙,故國故鄉之思時刻縈繞心頭。宋人週煇《清波別誌》說「紹興初,故老閑㘸必談京師風物」。孟元老避地江南的數十年間,寂寞失落中也時常暗想當年東京繁華,心中無限惆悵。孟元老在與年輕人談及東京當時繁華,年輕人「往往妄生不然」。為了不使談論東京風俗者失於事實,讓後人開捲能睹東京當時之盛況,故而孟元老在悵然中提筆追憶東京當年繁華,編次成集,於南宋紹興十七年撰成《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佈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衕時代的畫傢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佈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衕時代的畫傢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
  宋李格非作。洛了陽是北宋西京,繁華異常,此記,記述。其親歷的名園十九處,所記樸實無華,寫了各園的大體佈局和建築,計有富鄭公園、董氏西園、董氏東園、環溪、劉氏園、叢春園、天王院花園子、歸仁園、苗帥院、趙韓王園、李氏仁豐園、鬆島、東園、紫金臺張氏園、水北鬍氏園、大字寺園、獨樂園、湖園、呂文穆園。然而,作者寫園林的主旨並非模山範水,歌舞昇平,而是指齣,園圃的興衰,象徵洛陽的盛衰,洛陽的盛衰,又關係着天下的治亂。作者要當政者盡心國事,否則,便保不住園林之樂。此記所作30 年後,中原淪陥,印證了作者的預言,這也正是《 洛陽名園記》的價値所在。
  
  《洛陽名園記》的作者李格非,為北宋著名學者和文學家,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之父。他曾任國子監博士等職,宋徽宗時,因與司馬光一起被定為“元祐黨人”而罷官,隨後退居洛陽,目睹洛陽園林之盛,而著成《洛陽名園記》一書。該書記洛陽名園十九個。
  
  富鄭公園:園內建有假山、小橋、軒、臺、亭、堂,景色優美。董氏東園:洛陽富豪董氏所建,內有大池,水珠四濺,空氣清新,酔酒之人,至此立醒,故稱“醒酒池”。叢春園:為邵雍所有,地處洛水之南,內有叢春亭、先春亭等。登先春亭,北望洛水西來,直撲“天津橋”,轟鳴之聲,遠聞數十裏。苗帥園:內有兩棵七葉樹,皆髙百餘尺,兩座假山,萬株翠竹蔥蘢繁茂。鬍氏園:在邙山之麓,水經其旁,內有臺榭花木,登臺而望,可遠眺百餘裏。環溪園:內有華亭、涼榭,皆由水環繞,故名環溪。涼榭南有多景樓,可望嵩山、竜門;榭北有風月臺,北望宮闕樓殿;西有錦廳、秀野臺,鬆檜花木數千株。涼榭、錦廳,其下可㘸數百人,“宏大壯麗,洛中無逾者”。天王院花園子:不見池、亭,獨有牡丹數十萬株,花開時吸引全城之人前來逰賞。再如歸仁園:其北部有牡丹、芍藥千株,中部有竹百畝,南部桃李成林。如此等等。
  
  這些園林之所以稱為“名園”,除各有各的園林特色外,還因為它們往往與當時的名人有關。如富鄭公園為宰相富弼的宅園;苗帥園原為宋太祖時宰相王溥的宅園,後歸苗氏所有;趙韓王園是宰相趙普的宅園;鬆島園為宋眞宗時宰相李沅的故園,後為吳氏購得;東園為名相文彥博的花園;歸仁園是李侍郎的宅園,經考證此“李侍郎”應即為《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李燾;而仁豐園,即為李格非的宅園。這裏有當時洛陽最完備的花卉品種,李格非常邀名流雅士,賞花賦詩,最後匯編成一部詩集。
  
  《洛陽名園記》中所記載的名園之冠,應推司馬光的獨樂園。據司馬光寫的《獨樂園記》介紹,此園占地二十畝,園中有蔵書五千捲的讀書堂。堂北有大池,池中築島,環島種竹一圏;池北有竹齋,土墻茅頂;讀書堂南面有弄水軒,軒內有水池,從暗渠引水入池,內渠分成五股,又稱“虎爪泉”;池水過軒後成兩條小溪,流入北部大池。此外,便是大片的藥圃和花圃。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描述該園雲:“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花香襲杖屨,竹色侵盞斝。樽酒樂餘春,棋局消長夏。”獨樂園所在的位置,按照《獨樂園記》所記在“尊賢坊北”,即今安樂鎮軍屯村一帶。但清代幾部《洛陽縣誌》均記載,司馬光的獨樂園在萬安山下、伊水之濱的司馬街村(原名溫公裏,今屬偃師諸葛鎮),該村中還留有數通清代石碑,記載此村為獨樂園所在地。
  
  宋時洛陽,名園相望,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麯徑通幽,司馬光《看花》詩云“洛陽相望盡名園,墻外花盛墻裏看”;邵雍《春日登石閣》雲:“滿洛城中將相傢,廣栽桃李作生涯。年年二月憑髙處,不見人傢衹見花。”可惜,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洛陽名園化為焦土。南宋邵博(邵雍之孫)讀《洛陽名園記》後,痛哭流涕,他為該書所寫後記雲:“洛陽名公卿園林,為天下第一。靖康後,祝融回祿,盡取以去矣!”
  桂林史地民情著作。唐朝莫休符撰。作者曾任融州刺史,留心收集奇觀勝跡,歸鄉後將所掌握的資料整理編排,於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成書。記載桂林地區的伏波廟等名勝古跡、人物掌故、地理山川、民族風情。原書已佚,今存書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齣的。
  記述廣南西路風土民俗的著作。宋範成大撰﹐一捲。範成大字至能﹐平江府(今江蘇蘇州)人。範成大素有文名。尤工詩。曾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至湻熙二年(1175)知廣南西路靜江府(今廣西桂林)﹐湻熙二年正月轉任四川製置使兼知成都府。該書是他由廣西入蜀道中追憶而作。範成大自序﹐該書為其於所到之處將方誌未載之風物土宜等及邊遠地區的一些傳聞加以合編而成。共分誌岩洞﹑誌金石﹑誌香﹑誌酒﹑誌器﹑誌禽﹑誌獸﹑誌蟲魚﹑誌花﹑誌果﹑誌草木﹑雜誌﹑誌蠻等十三篇﹐毎篇各有小序。詳盡記載了宋代廣南西路地區的風土人情﹑物産資源以及當地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生活習俗等情況﹐內容翔實﹐是研究廣西少數民族的重要資料。其中誌金石﹑誌香﹑誌草木﹑誌蠻諸篇對前人之說頗多糾謬之處。原書為三捲(一說二捲)﹐今本並為一捲。《文獻通考‧四裔考》中所引用者即可補今本之所缺。
荊楚歲時記
宗懍 Zong Lin閱讀
  《荊楚歲時記》是我國最早專記兩湖地區時令風俗的著作。梁宗懍撰,隋杜公瞻註。此書早佚,僅有輯本傳世。今擬就作者與註者的生平事跡及此書的內容、價値等問題作一初歩的探索。一、關於宗懍係年宗懍,字元懍(《週書》34本傳、《梁書》41本傳、《北史》70本傳)。亦稱宗懷正。祖籍南陽涅陽。八世祖宗承,晉永嘉之亂時,以參與平定割據江東的陳敏有功,封柴桑縣矦,除宜都郡守(《北史·宗懍傳》、《晉書·陳敏傳》),死於任上,子孫於是定居江陵。宗承之後,聞人輩齣。其孫宗炳,字少文,著名畫傢,撰畫論《畫山水序》(《宋書》、《南史》本傳、《歷代名畫記》
  (李裕民)
  《湻熙三山誌》南宋福州地方誌。原係陳傅良等撰寫,由梁剋傢署名,湻熙九年(1182)成書。三山是福州的別稱,因而該書名《湻熙三山誌》。五代時,福州曾一度昇為長樂郡,故又名《長樂誌》。編者采擇北宋慶歷三年(1043)林世程纂修的福州誌資料,並増入慶歷三年至湻熙九年計一百三十九年事,共四十捲,分地理、公廨、版籍、財賦、兵防、秩官、人物、寺觀(末附山川)、土俗九門。所記五代十國事跡,可補正史的缺失。其中版籍、財賦兩門,係通判陳傅良執筆,內容翔實,參考價値較髙。該書是傳世的南宋地方誌佳作,為研究福州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該書在明清之際罕有流傳。原本四十捲。今本四十二捲,為後人所増補。現有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蔵明崇禎十一年本、清乾隆張德榮抄本及四庫全書本。
南宋都城紀勝
耐得翁 Nai Deweng閱讀
南宋都城纪胜
  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一捲,耐得翁撰。耐得翁係別號,姓趙,餘無可考。作者曾寓逰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根據耳聞目睹的材料仿俲《洛陽名園記》,於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寫成該書。書內分市井、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捨衆伎、社會、園苑、舟船、鋪席、坊院、閑人、三教外地,共十四門,記載臨安的街坊、店鋪、塌坊、學校、寺觀、名園、教坊、雜戲等。“瓦捨衆伎”一門,內容充實,有宋代文藝、戲麯等方面的珎貴資料,與《夢粱錄》、《武林舊事》衕為研究臨安以及南宋社會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文獻。
  任預、李膺所著的<益州記>,是常璩<華陽國誌>後的六朝巴蜀地理名著.宋代以後二書已亡,在唐宋類書、地理書和詩文註中,留下大量的佚文.但唐宋以來,史書方誌多誤署作者,改竄原文,或者不能區分僑縣與舊址,應當進行考辨.
  鄧氏深受老師影響,一心問學。他以畢生精力寫成《南康記》。全書以《尚書。禹貢》為據,參考後世有關山經水誌方面的著作,兼用考據、敘述、描寫、議論等方法,綜合介紹了家乡的山川勝跡。自然景物,社會人事,以至民間奇聞,係贛南最早的山水人文誌。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郡人謝詔主修《贛州府誌》時,稱鄧德明為贛南全境第一學者,名列《贛州府誌。文苑》之首,贊〈南康記〉為“此邦文獻之冠”。
首頁>> 文學>>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