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卷。分二十三部。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丰富。
此书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全书共分23部, 313个子目。 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 "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此书虽然不是学术著作,然对唐代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研究者都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1)"叙事"部分谈到的唐代制度,有时可补两《唐书》志记载的疏略,如"职官"部所记高宗武后时职官名称、机构的变动,有些就较职官志为详。(2)"诗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一些诏册制敕,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坛风气和诗歌审美趣味,而且其中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敕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考知某人履历。(3)从"岁时"、"居处"、" 器物"、"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可以约略考见唐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名物种类。此书版本:(1)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南宋绍兴十七年余十三郎宅刻本,应属最善最足,惜尚未影印。(2)明嘉靖安国桂坡馆刻本,原缺卷七、一○、二一至二五及三○下半,安氏补足后刊刻,以后多种明刻本均从此出,清乾隆内府刻古香斋巾箱本也从此出。(3)1962年中华书局司义祖校点本,据古香斋本,每卷末附校勘表,列严可均、陆心源较所谓宋本的异文,较为通行。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丰富。
此书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全书共分23部, 313个子目。 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 "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此书虽然不是学术著作,然对唐代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研究者都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1)"叙事"部分谈到的唐代制度,有时可补两《唐书》志记载的疏略,如"职官"部所记高宗武后时职官名称、机构的变动,有些就较职官志为详。(2)"诗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一些诏册制敕,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坛风气和诗歌审美趣味,而且其中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敕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考知某人履历。(3)从"岁时"、"居处"、" 器物"、"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可以约略考见唐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名物种类。此书版本:(1)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南宋绍兴十七年余十三郎宅刻本,应属最善最足,惜尚未影印。(2)明嘉靖安国桂坡馆刻本,原缺卷七、一○、二一至二五及三○下半,安氏补足后刊刻,以后多种明刻本均从此出,清乾隆内府刻古香斋巾箱本也从此出。(3)1962年中华书局司义祖校点本,据古香斋本,每卷末附校勘表,列严可均、陆心源较所谓宋本的异文,较为通行。
类书之作,始于三国魏文帝救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魏、晋之后,历代王朝取其分门排比,便于检阅的优点,屡屡组织人力、物力、搜检政府藏书,辑成鸿篇巨制,但时及今日,多已佚失无存了素以成书较早,收录资料亦较为宏富著称于世。并与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白居易辑、宋人孔传续辑的《白氏六帖》、徐坚等撰集的《初学记》,合称为唐代的“四大类书”。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所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唐刘禹锡《嘉言录》叙其事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于世”。其编辑此书,盖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隋炀帝拒谏饰非,虞世南官卑职小,无所用事,故藉摘抄图书以自娱,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
《北堂书钞》的版本流传,颇为复杂。《唐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一百七十三卷,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与之同;《中兴馆阁书目》与《宋史·艺文志》则皆作一百六卷。两相比较,似此书传之于宋时,已非全帙。宋王应麟《玉海》载:“二馆旧缺《书钞》,惟赵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手诏褒美”。说明在宋代,这部书已极为罕见。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所录《北堂书钞》,为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陈氏对此书大加删改增补,纂入唐贞观之后及五代十国杂著,尽失原貌。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云:“世行《北堂书钞》,搀乱增改,无从订正”,所指即陈本。并言自嘉禾收藏家处见原本,翻阅之下令人心目朗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亦指陈本之诬,称曾风《大唐类要》一百六十卷,反复观之,即《北堂书钞》。明人好窜改古书,以己意删改增补,为世所讥,陈氏故不能免俗。而钱、朱二人所言嘉禾木与《大唐类要》本,今亦不复见。明人俞安期称看到一个旧抄本,纂入《唐类函》本,亦多讹误。
本次据以影印的本子,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影宋刊本。此本先是清代学者孙星衍得影宋本,约严可均、王引之等分别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后南海孔广陶又约林国赓、孔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故这个本子虽然在刻印年代上晚于陈本,却被公认为传之于今世的最好的本子。
《北堂书钞》的体例为先立类,类下摘引字句作标题,标题之下征引古籍。如:征役十二“以役国事”条下载:“《周礼·族师》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爱,以役国事”。征引资料重在溯源,叙述还是很清楚的。
《北堂书钞》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卷,立类略显芜杂,引文亦有断章取义、首尾不连贯处,征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处的。但由于在现存类书中,此书成书很早,辑录资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本子已不传,故其文献价值颇高,尤其在辑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视。现学苑出版社影印此书,应该说是一件有裨学界、嘉惠士林的善举。
此书卷帙浩繁,原书线装二十四岫,三千余页,翻检查找皆不便。此次影印,除原本序、叙录、凡例、目录以及每卷首页一仍原大,以利检索外,余皆按原书缩印,分装成两面巨册出版,即节省了篇幅,又方便使用、收藏,亦为整理、影刊古籍以为今用之所宜也。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所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唐刘禹锡《嘉言录》叙其事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于世”。其编辑此书,盖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隋炀帝拒谏饰非,虞世南官卑职小,无所用事,故藉摘抄图书以自娱,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
《北堂书钞》的版本流传,颇为复杂。《唐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一百七十三卷,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与之同;《中兴馆阁书目》与《宋史·艺文志》则皆作一百六卷。两相比较,似此书传之于宋时,已非全帙。宋王应麟《玉海》载:“二馆旧缺《书钞》,惟赵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手诏褒美”。说明在宋代,这部书已极为罕见。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所录《北堂书钞》,为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陈氏对此书大加删改增补,纂入唐贞观之后及五代十国杂著,尽失原貌。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云:“世行《北堂书钞》,搀乱增改,无从订正”,所指即陈本。并言自嘉禾收藏家处见原本,翻阅之下令人心目朗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亦指陈本之诬,称曾风《大唐类要》一百六十卷,反复观之,即《北堂书钞》。明人好窜改古书,以己意删改增补,为世所讥,陈氏故不能免俗。而钱、朱二人所言嘉禾木与《大唐类要》本,今亦不复见。明人俞安期称看到一个旧抄本,纂入《唐类函》本,亦多讹误。
本次据以影印的本子,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影宋刊本。此本先是清代学者孙星衍得影宋本,约严可均、王引之等分别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后南海孔广陶又约林国赓、孔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故这个本子虽然在刻印年代上晚于陈本,却被公认为传之于今世的最好的本子。
《北堂书钞》的体例为先立类,类下摘引字句作标题,标题之下征引古籍。如:征役十二“以役国事”条下载:“《周礼·族师》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爱,以役国事”。征引资料重在溯源,叙述还是很清楚的。
《北堂书钞》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卷,立类略显芜杂,引文亦有断章取义、首尾不连贯处,征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处的。但由于在现存类书中,此书成书很早,辑录资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本子已不传,故其文献价值颇高,尤其在辑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视。现学苑出版社影印此书,应该说是一件有裨学界、嘉惠士林的善举。
此书卷帙浩繁,原书线装二十四岫,三千余页,翻检查找皆不便。此次影印,除原本序、叙录、凡例、目录以及每卷首页一仍原大,以利检索外,余皆按原书缩印,分装成两面巨册出版,即节省了篇幅,又方便使用、收藏,亦为整理、影刊古籍以为今用之所宜也。
100卷,(唐)欧阳询等编,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因称之为:"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故自晚明以来,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迨清嘉、道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其取汲于本书的资料之多,几乎达到了顶点。 当然,此书在类目结构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已经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资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误的地方。
入宋以来,人们广泛利用此书,传世版本甚多。现存最好的本子是明季校书家冯舒细校的"代宋本"。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汪绍楹先生整理校订的《艺文类聚》,用上海图书馆当时入藏的极为难得的绍兴刻本为底本,对勘明刻诸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不少错脱衍讹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版,改正了个别明显的断句失误之处,又编制了一个索引(包括人名和书名两部分),极便于读者检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为现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因称之为:"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故自晚明以来,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迨清嘉、道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其取汲于本书的资料之多,几乎达到了顶点。 当然,此书在类目结构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已经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资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误的地方。
入宋以来,人们广泛利用此书,传世版本甚多。现存最好的本子是明季校书家冯舒细校的"代宋本"。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汪绍楹先生整理校订的《艺文类聚》,用上海图书馆当时入藏的极为难得的绍兴刻本为底本,对勘明刻诸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不少错脱衍讹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版,改正了个别明显的断句失误之处,又编制了一个索引(包括人名和书名两部分),极便于读者检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为现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中国古代类书。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辑,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八年(983)。初名《太平总类》,太宗按日阅览,改题此名。全书1000卷,分55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类。以引证广博见称。据书前“图书纲目”所载,引用图书1690种,连同杂书、诗、赋、铭、箴等,引书实用 2579种(据近人马念祖考订,见《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已失传,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此书体例是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加己见。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得很少。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附于本句之下,较其他类书更为明晰。此书以《四部丛刊三编》的影印本为最好,1960年中华书局据此本重新印行。
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此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此书版本:(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太平御览》
1000卷,(宋)李坊等编。有1960年和近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书共分55部,再细分为4558个子目。涉及范围广,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缺点在于类目有重复,讹误多。可结合使用 《太平御览引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一则启事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之语,时人不解,刘叶秋先生根据 《太平御览》897卷,“马”类,找到问题的答案。《艺文类聚》93卷提供的资料是——“观者誉马之驰,骑者因鞭策不止,使马力竭而毙”。
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此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此书版本:(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太平御览》
1000卷,(宋)李坊等编。有1960年和近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书共分55部,再细分为4558个子目。涉及范围广,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缺点在于类目有重复,讹误多。可结合使用 《太平御览引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一则启事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之语,时人不解,刘叶秋先生根据 《太平御览》897卷,“马”类,找到问题的答案。《艺文类聚》93卷提供的资料是——“观者誉马之驰,骑者因鞭策不止,使马力竭而毙”。
《宋稗类钞》,小说笔记类丛书。作者是清初的李宗孔,一说是潘永因,共三十六卷,一说为八卷。
潘永因,字长吉,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潘永元之弟。清康熙元年,因为清朝官吏借口通海而大肆逮捕无辜居民,借以敲诈,故而潘永因逃至平陵,埋头著书,编有《明稗类钞》,到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编成《宋稗类钞》八卷。
至于作者倒底是谁,目前无资料显示确凿无疑是谁,但相对倾向于潘永因的观点较占上风。本人才疏学浅,姑且并列二人,以俟名家考据出结果。不过我认为作者是谁并不是很重要的,关键还是看书的内容。
这本书的剪裁也有二种意见,《清史稿·艺文志》中载为八卷,而宣统三年上海藜光社刊行石印本为三十六卷,但二书内容基本一致,卷数不同,无关大局,为叙述方便,本文从八卷本进行探讨。
《宋稗类钞》,顾名思义,也就是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从中摘抄分类而辑成,一共分为十九门,最后一门为《搜遗》,乃将各种难以确定其归属的几条摘抄汇聚而成。其他各类分别是:卷一,包括《君范》、《符命》、《吏治》、《武备》、《遭际》、《异数》、《诛谪》共七类。专记历代宋帝治国方略、大臣升降擢黜,符命归属,以及名臣宿将文治武功等事,其中《符命》一类,鼓吹“帝王之典,盖有天定”。收集了五十二则福由命定、祸乃天谴的事例,说得神乎其神。如第十八则说:“边镐为谢灵运后身,故小字康乐。范淳夫为邓仲华后身,故名祖禹。张平子后身为蔡伯喈,邹阳后身为东坡居士,即其习气,似皆不诬也”。说得言之凿凿,其实乃荒诞之极。
卷二,包括《谗险》、《谄媚》、《科名》、《隐逸》、《躁竞》、《奢汰》、《叛逆》等七类,所述皆有宋一代,各种人情世故,性格怪异之谈。其中《奢汰》类第九记徽宗建艮岳事,篇幅较长,记载详细,尤其是各种美石,将其名一一道来,又述其位置、特点,堪称是一部宋代的园林资料实录。其后几则说得是建造艮岳时运输、采购石木的巨大浪费,可见“花石纲”为害之巨。
卷三包括《厚德》、《雅量》、《鉴识》、《才干》、《品行》、《忠义》、《贞烈》七类。历叙上自士大夫,下至百姓的各种优良品德、传闻轶事,以图褒扬忠直、奖掖节义。
卷四包括《家范》、《志尚》、《豪旷》、《放诞》、《权谲》、《颐养、;闲情》、《异禀》等八类,所记及宋代家庭与个人中处理家政,人情交往,各种性格人士地离奇之事等。如它说米芾在写信时,结尾署上“米元章再拜”后,就真得起身离座冲书信作两拜,果然是真名士,不风流处也风流。又说石曼卿谪贬海州时,使人拾桃核数斛。人们都不明白,不知这位傲士又有何奇行,谁知他却携带桃核,到山中,用弹弓向人迹不到处弹桃核,结果没有三年,山谷中就遍处桃花,人咸以为奇。今天看来,此可为“飞播造林”之始祖。而石曼卿之“磊落奇材”,也可籍此略窥其一斑,正所谓大手笔,不风流处造风流。
本卷还有许多传说和迷信,皆荒诞不经,如《异禀》郭中言“国初,文知州善啖。太祖赐犊,食尽。腰有声,疑其腹裂。明日问之,曰臣苦饥,以帛束之,昨赐饱,不觉帛断”。更有甚者,他还把一些权臣说成是妖精变化而成,如杨戬是个“大几充床、两目如金、光彩注射的”大虾蟆。盛勋是个“金鳞红鬣的大鲤鱼”。米芾是个能“呼风唤雨”的蟒精。让人不明白作者是从哪儿得到这些资料的。
卷五包括《文苑》、《博识》、《诗话》、《诗品》、《俪语》、《辞命》、《尚论》、《格言》等八类,专门谈文学方面的奇闻轶事,也著录一批有文才和善写作的文人。如《文苑》中谈到:梅询为翰林学士,一日书诏颇多,属思甚苦,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问之识字乎,答曰否,梅曰:“更快活”。反映有文化人的苦恼,和苏东坡的“人生忧患识字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多的还是谈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意境,如文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颇有见解。又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为例说明之。入、归皆撑柱也,有此,则全句澹然不俗。又如欧阳修说其“三上”惟文。该卷《俪语》类中,所记皆对联或对仗之句,往往说出其来源和好处、使人明白和理解其中奥妙。对句为古代文人学士初习必修的课程,既是入学的门径,又能显出其人才思之敏捷、学习之浅深。故而人们都很喜欢它,甚至在南宋末年,亡命海上时,仍能写出“虽鸟兽之迹,不无交于中国之时,然马牛其风,何尝及诸南海之远”。其文亦庄亦谐,颇为可观。通过作者对宋代俪语的集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宋代的文风、才子、佳作。很有裨益。
卷六包括《箴规》、《称誊》、《诋毁》、《诙谐》、《纰缪》、《尤悔》、《伤逝》等七类,为记言之作,专门讲述宋代的名人名言。其《诙谐》一卷可称得上一个笑话小集,很耐寻味,且琢摩越久、意味越深,并非一笑了之。如文中石中立观狮,闻日给羊肉十五斤。有的大臣感叹道“吾辈忝于郎曹,乃不及一兽”。石中立乃说:“汝何不知分,吾等员外郎,敢望园中狮乎”。满座绝倒。又如丁晋公被贬崖州参军后还乡,与人谈论天下何处地望最为雄盛,丁说“崖州”,众人不解何以偏处海角天涯的崖州地望最盛,丁说:“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他州何可及”。一句小戏谑话,就把宋代统治者的无情寡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而又不露丝毫怨枉之色。
《卷七》和《卷八》为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的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丹青》、《草木》、《鸟兽》、《搜遗》等共十五类。是资料最丰富也是最宝贵的,是一部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如叙述著名建筑工艺师喻皓、天文学家张思训等。喻皓所造开宝寺塔是著名的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上百年,更重要的是比萨斜塔乃造作不良所致、而开宝寺塔乃有意造斜以御海风,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张思训造上浑仪,巧夺天工,比前代更为巧捷。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宋代科技之发达,西洋人远远望尘莫及。
宋代金石学开始兴起,一大批金石学家和著作涌现。《宋稗类钞》中也有大量篇幅描写这方面事情,其《古玩》类,叙事简明扼要而不失其精髓,所谈如何辩别古代青铜和陶瓷,分类详细、特征叙述清晰,列举古代青铜器纹饰竟达四十余种,可见当时金石之学发展已达很高境界,就是在今天对鉴定古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代书法也极一时之盛,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喜欢玩笔弄墨。因而特辟《八法》一类记载。所谈大都是书法要诀和一些著名书法家谈用笔,苏黄米蔡一个不少。又辟《丹青》一类。记宋代,主要是北宋画师的成就,其中有一篇专门讲述自唐至宋各种画派流传、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并摘录了唐代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六法》、《论画体工用拓写》二文之精华和宋代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中《论制作楷模》、《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等三文。其他诸如邓椿的《画继》,米芾《画史》等也多用征引,内容异常丰富,可说集中了唐宋两代绘画艺术总结的大成,其资料性和学术性都很可观。
《草木》和《鸟兽》二类记有植物栽培技术,如嫁接、移种等,尤其对花卉、果木的品种、习性有详细记述。是宋代园林技术的全部反映。还记有各种动物的一些传奇,甚至近似于迷信,如彭蠡小龙护船,神异骏马替主报仇等,不可取。综观该书,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人事的、涵盖极为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日常生活等无所不见。其来源是各种稗官野史,但作者并不一昧追求奇异,而是将各种有助于后人了解先贤事迹、洞察人情世态的材料、典政,汇聚在一起,让后人作为一种谈资和陶冶性情的砥砺。因此该书并不注重史料的真实可靠性,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加上作者没有注明资料的出处,因而大大影响了其书的流传。清人作学问讲究寻章摘句,无一句一字无出处,除此而外还讲究“例不十法不立、孤例不立”。
对于《宋稗类钞》这样的汇编往往不屑一顾。该书的编排序次以及分门别类明显地受《世说新语》的影响,比如《谗险》、《雅量》、《伤逝》等分类就与《世说新语》一模一样。其文风也受《世说》影响,追求清淡隽永,有时未免辞不达意,甚至会因为单纯追求文辞优美而擅改史实。再加上该书内容多为常见之事,少有僻书逸典,因而资料价值本身就不为人所重视,只能供人采摭类事,以为宴淡之资。同时在文中也有一些采摭不当,致使体例上屡有窜误,阅读时要认真对待。如在卷四《异数订》中所记卢延让之事发生于唐末,距宋尚隔五代:卷三《武备门》中邓弼之事却下逮唐代,更有甚者,卷五《谄媚门》中所记徐学诗弹骇奸相严嵩事乃明中叶发生,如此不严整,可能是作者审校不严所致,当然,以一人之力从事如此浩繁的工作,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疏漏。
此书在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宋代史事难免要涉及女真族和宋金之战,必将触动清代统治者讳饰其祖先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清代禁止私史流传,特别是各种稗官野史,所禁尤其严厉。因而《宋稗类钞》也难逃厄运。据说,此文所以出现二个作者,混淆不清的原因,也是此次毁禁所致。
但事情往往总是物极必反,越是严禁的东西反而流传广,《宋稗类钞》也是如此,今天则更加易得,书目文献出版社将其标点排印(点校者是刘卓英先生),十分方便读者查询、阅读。只不过该书将作者直接定为潘永因,省了不少口舌。
潘永因,字长吉,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潘永元之弟。清康熙元年,因为清朝官吏借口通海而大肆逮捕无辜居民,借以敲诈,故而潘永因逃至平陵,埋头著书,编有《明稗类钞》,到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编成《宋稗类钞》八卷。
至于作者倒底是谁,目前无资料显示确凿无疑是谁,但相对倾向于潘永因的观点较占上风。本人才疏学浅,姑且并列二人,以俟名家考据出结果。不过我认为作者是谁并不是很重要的,关键还是看书的内容。
这本书的剪裁也有二种意见,《清史稿·艺文志》中载为八卷,而宣统三年上海藜光社刊行石印本为三十六卷,但二书内容基本一致,卷数不同,无关大局,为叙述方便,本文从八卷本进行探讨。
《宋稗类钞》,顾名思义,也就是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从中摘抄分类而辑成,一共分为十九门,最后一门为《搜遗》,乃将各种难以确定其归属的几条摘抄汇聚而成。其他各类分别是:卷一,包括《君范》、《符命》、《吏治》、《武备》、《遭际》、《异数》、《诛谪》共七类。专记历代宋帝治国方略、大臣升降擢黜,符命归属,以及名臣宿将文治武功等事,其中《符命》一类,鼓吹“帝王之典,盖有天定”。收集了五十二则福由命定、祸乃天谴的事例,说得神乎其神。如第十八则说:“边镐为谢灵运后身,故小字康乐。范淳夫为邓仲华后身,故名祖禹。张平子后身为蔡伯喈,邹阳后身为东坡居士,即其习气,似皆不诬也”。说得言之凿凿,其实乃荒诞之极。
卷二,包括《谗险》、《谄媚》、《科名》、《隐逸》、《躁竞》、《奢汰》、《叛逆》等七类,所述皆有宋一代,各种人情世故,性格怪异之谈。其中《奢汰》类第九记徽宗建艮岳事,篇幅较长,记载详细,尤其是各种美石,将其名一一道来,又述其位置、特点,堪称是一部宋代的园林资料实录。其后几则说得是建造艮岳时运输、采购石木的巨大浪费,可见“花石纲”为害之巨。
卷三包括《厚德》、《雅量》、《鉴识》、《才干》、《品行》、《忠义》、《贞烈》七类。历叙上自士大夫,下至百姓的各种优良品德、传闻轶事,以图褒扬忠直、奖掖节义。
卷四包括《家范》、《志尚》、《豪旷》、《放诞》、《权谲》、《颐养、;闲情》、《异禀》等八类,所记及宋代家庭与个人中处理家政,人情交往,各种性格人士地离奇之事等。如它说米芾在写信时,结尾署上“米元章再拜”后,就真得起身离座冲书信作两拜,果然是真名士,不风流处也风流。又说石曼卿谪贬海州时,使人拾桃核数斛。人们都不明白,不知这位傲士又有何奇行,谁知他却携带桃核,到山中,用弹弓向人迹不到处弹桃核,结果没有三年,山谷中就遍处桃花,人咸以为奇。今天看来,此可为“飞播造林”之始祖。而石曼卿之“磊落奇材”,也可籍此略窥其一斑,正所谓大手笔,不风流处造风流。
本卷还有许多传说和迷信,皆荒诞不经,如《异禀》郭中言“国初,文知州善啖。太祖赐犊,食尽。腰有声,疑其腹裂。明日问之,曰臣苦饥,以帛束之,昨赐饱,不觉帛断”。更有甚者,他还把一些权臣说成是妖精变化而成,如杨戬是个“大几充床、两目如金、光彩注射的”大虾蟆。盛勋是个“金鳞红鬣的大鲤鱼”。米芾是个能“呼风唤雨”的蟒精。让人不明白作者是从哪儿得到这些资料的。
卷五包括《文苑》、《博识》、《诗话》、《诗品》、《俪语》、《辞命》、《尚论》、《格言》等八类,专门谈文学方面的奇闻轶事,也著录一批有文才和善写作的文人。如《文苑》中谈到:梅询为翰林学士,一日书诏颇多,属思甚苦,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问之识字乎,答曰否,梅曰:“更快活”。反映有文化人的苦恼,和苏东坡的“人生忧患识字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多的还是谈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意境,如文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颇有见解。又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为例说明之。入、归皆撑柱也,有此,则全句澹然不俗。又如欧阳修说其“三上”惟文。该卷《俪语》类中,所记皆对联或对仗之句,往往说出其来源和好处、使人明白和理解其中奥妙。对句为古代文人学士初习必修的课程,既是入学的门径,又能显出其人才思之敏捷、学习之浅深。故而人们都很喜欢它,甚至在南宋末年,亡命海上时,仍能写出“虽鸟兽之迹,不无交于中国之时,然马牛其风,何尝及诸南海之远”。其文亦庄亦谐,颇为可观。通过作者对宋代俪语的集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宋代的文风、才子、佳作。很有裨益。
卷六包括《箴规》、《称誊》、《诋毁》、《诙谐》、《纰缪》、《尤悔》、《伤逝》等七类,为记言之作,专门讲述宋代的名人名言。其《诙谐》一卷可称得上一个笑话小集,很耐寻味,且琢摩越久、意味越深,并非一笑了之。如文中石中立观狮,闻日给羊肉十五斤。有的大臣感叹道“吾辈忝于郎曹,乃不及一兽”。石中立乃说:“汝何不知分,吾等员外郎,敢望园中狮乎”。满座绝倒。又如丁晋公被贬崖州参军后还乡,与人谈论天下何处地望最为雄盛,丁说“崖州”,众人不解何以偏处海角天涯的崖州地望最盛,丁说:“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他州何可及”。一句小戏谑话,就把宋代统治者的无情寡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而又不露丝毫怨枉之色。
《卷七》和《卷八》为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的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丹青》、《草木》、《鸟兽》、《搜遗》等共十五类。是资料最丰富也是最宝贵的,是一部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如叙述著名建筑工艺师喻皓、天文学家张思训等。喻皓所造开宝寺塔是著名的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上百年,更重要的是比萨斜塔乃造作不良所致、而开宝寺塔乃有意造斜以御海风,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张思训造上浑仪,巧夺天工,比前代更为巧捷。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宋代科技之发达,西洋人远远望尘莫及。
宋代金石学开始兴起,一大批金石学家和著作涌现。《宋稗类钞》中也有大量篇幅描写这方面事情,其《古玩》类,叙事简明扼要而不失其精髓,所谈如何辩别古代青铜和陶瓷,分类详细、特征叙述清晰,列举古代青铜器纹饰竟达四十余种,可见当时金石之学发展已达很高境界,就是在今天对鉴定古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代书法也极一时之盛,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喜欢玩笔弄墨。因而特辟《八法》一类记载。所谈大都是书法要诀和一些著名书法家谈用笔,苏黄米蔡一个不少。又辟《丹青》一类。记宋代,主要是北宋画师的成就,其中有一篇专门讲述自唐至宋各种画派流传、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并摘录了唐代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六法》、《论画体工用拓写》二文之精华和宋代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中《论制作楷模》、《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等三文。其他诸如邓椿的《画继》,米芾《画史》等也多用征引,内容异常丰富,可说集中了唐宋两代绘画艺术总结的大成,其资料性和学术性都很可观。
《草木》和《鸟兽》二类记有植物栽培技术,如嫁接、移种等,尤其对花卉、果木的品种、习性有详细记述。是宋代园林技术的全部反映。还记有各种动物的一些传奇,甚至近似于迷信,如彭蠡小龙护船,神异骏马替主报仇等,不可取。综观该书,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人事的、涵盖极为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日常生活等无所不见。其来源是各种稗官野史,但作者并不一昧追求奇异,而是将各种有助于后人了解先贤事迹、洞察人情世态的材料、典政,汇聚在一起,让后人作为一种谈资和陶冶性情的砥砺。因此该书并不注重史料的真实可靠性,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加上作者没有注明资料的出处,因而大大影响了其书的流传。清人作学问讲究寻章摘句,无一句一字无出处,除此而外还讲究“例不十法不立、孤例不立”。
对于《宋稗类钞》这样的汇编往往不屑一顾。该书的编排序次以及分门别类明显地受《世说新语》的影响,比如《谗险》、《雅量》、《伤逝》等分类就与《世说新语》一模一样。其文风也受《世说》影响,追求清淡隽永,有时未免辞不达意,甚至会因为单纯追求文辞优美而擅改史实。再加上该书内容多为常见之事,少有僻书逸典,因而资料价值本身就不为人所重视,只能供人采摭类事,以为宴淡之资。同时在文中也有一些采摭不当,致使体例上屡有窜误,阅读时要认真对待。如在卷四《异数订》中所记卢延让之事发生于唐末,距宋尚隔五代:卷三《武备门》中邓弼之事却下逮唐代,更有甚者,卷五《谄媚门》中所记徐学诗弹骇奸相严嵩事乃明中叶发生,如此不严整,可能是作者审校不严所致,当然,以一人之力从事如此浩繁的工作,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疏漏。
此书在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宋代史事难免要涉及女真族和宋金之战,必将触动清代统治者讳饰其祖先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清代禁止私史流传,特别是各种稗官野史,所禁尤其严厉。因而《宋稗类钞》也难逃厄运。据说,此文所以出现二个作者,混淆不清的原因,也是此次毁禁所致。
但事情往往总是物极必反,越是严禁的东西反而流传广,《宋稗类钞》也是如此,今天则更加易得,书目文献出版社将其标点排印(点校者是刘卓英先生),十分方便读者查询、阅读。只不过该书将作者直接定为潘永因,省了不少口舌。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续稿》七卷,明郎瑛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
全书按类编排,分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涉及一当朝及前朝史事掌故,一社会风俗及琐闻,一艺文及学术考辨。四库入存目。李慈铭评曰:“此书引证颇广,当时杨升庵已屡引其说,然识见殊卑,笔亦冗拙,时有村学究气,论诗文尤可笑,其浩博则不可没也。”然以其谈当时事多,治明史者必读,予每见前人书中引用,因求其书数年,今始得而读也。
有“内官冠帽”一则极可笑:今太监之冠帽即高丽王之制也。闻国初高丽未服,太祖令内侍戴之,而给使令于高丽使者之前。使归,举国降。又记事荒诞者颇多,如 “天子动与天合”条:尝闻南京国子监将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监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左首山可唤为鸡鸣,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无。又尝命刘三吾图所居山水来看,图上,太祖笑曰:“何用许多?”到突兀处俱以笔抹之,无何其山一夕为雷所震,突兀处悉平如前。类如此者甚多。
现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烟草堂刊本等。点校本上海书店、中华书局、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七修类稿 五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明郎瑛撰。瑛字仁宝,仁和人。是编乃其笔记,凡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门。所载如杭州宋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又纪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笋诸名,及漕河开凿工程,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亦间有足资考证者。然采掇庞杂,又往往不详检出处,故踳谬者不一而足。如以宋李建中为南唐人,谓谢无逸以蝴蝶诗得名,後李商隐袭其义,则以唐人而蹈袭宋人。引武林女子金丽卿诗梅边柳外识林苏句,讥其不能守礼,出则拥蔽其面,皆极为王士祯所诋斥,见於《香祖笔记》中。此外如纪杨维桢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辞,作诗缢死,则全无事实。桓温妻吾见犹怜之语,不知为李势妹而但云温娶妾甚都,则失之耳目之前。至周公恐惧流言曰,王莽谦恭下士时一诗,以为不知姓名,必宋人所作,则并《白居易集》而亦忘之。盖明人著书卤莽,往往如此。书中极诋《说郛》、《辍耕录》,然此编实出此二书,下所谓人苦不自知也。
全书按类编排,分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涉及一当朝及前朝史事掌故,一社会风俗及琐闻,一艺文及学术考辨。四库入存目。李慈铭评曰:“此书引证颇广,当时杨升庵已屡引其说,然识见殊卑,笔亦冗拙,时有村学究气,论诗文尤可笑,其浩博则不可没也。”然以其谈当时事多,治明史者必读,予每见前人书中引用,因求其书数年,今始得而读也。
有“内官冠帽”一则极可笑:今太监之冠帽即高丽王之制也。闻国初高丽未服,太祖令内侍戴之,而给使令于高丽使者之前。使归,举国降。又记事荒诞者颇多,如 “天子动与天合”条:尝闻南京国子监将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监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左首山可唤为鸡鸣,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无。又尝命刘三吾图所居山水来看,图上,太祖笑曰:“何用许多?”到突兀处俱以笔抹之,无何其山一夕为雷所震,突兀处悉平如前。类如此者甚多。
现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烟草堂刊本等。点校本上海书店、中华书局、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七修类稿 五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出《四库总目提要》
明郎瑛撰。瑛字仁宝,仁和人。是编乃其笔记,凡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门。所载如杭州宋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又纪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笋诸名,及漕河开凿工程,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亦间有足资考证者。然采掇庞杂,又往往不详检出处,故踳谬者不一而足。如以宋李建中为南唐人,谓谢无逸以蝴蝶诗得名,後李商隐袭其义,则以唐人而蹈袭宋人。引武林女子金丽卿诗梅边柳外识林苏句,讥其不能守礼,出则拥蔽其面,皆极为王士祯所诋斥,见於《香祖笔记》中。此外如纪杨维桢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辞,作诗缢死,则全无事实。桓温妻吾见犹怜之语,不知为李势妹而但云温娶妾甚都,则失之耳目之前。至周公恐惧流言曰,王莽谦恭下士时一诗,以为不知姓名,必宋人所作,则并《白居易集》而亦忘之。盖明人著书卤莽,往往如此。书中极诋《说郛》、《辍耕录》,然此编实出此二书,下所谓人苦不自知也。
《七修续稿》为《七修类稿》续本,明代郎瑛所作。书中对天地、国事、义理、辩正、诗文、事物、奇谑等方面做了一定补充。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采摭铨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历八年成书,总计有一千卷,诏题名《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元龟》北宋本已无前帙,南宋本仅存八卷,明钞本舛错颇多,至不能句读。
陆心源藏有北宋残本四百八十三卷,与崇祯本校勘,将宋本多出页数、条数撰成《<册府元龟>题跋》,后其书流入日本静嘉堂。张元济东渡访书,向静嘉堂借照四百四十四卷,又向国内藏书家借照一百零六卷,共五百五十卷。傅增湘据照相毛样校于崇祯本上,该书藏于北京图书馆。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崇祯本,据陆心源跋所载,将宋本多出的页数、条数、校于每卷之后,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龟》
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编。有中华书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
该书特点在于:取材一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
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属概述性质,对于了解有关内容有所帮助。
参考书目
陈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北京,1960。
(胡文楷)
《册府元龟》北宋本已无前帙,南宋本仅存八卷,明钞本舛错颇多,至不能句读。
陆心源藏有北宋残本四百八十三卷,与崇祯本校勘,将宋本多出页数、条数撰成《<册府元龟>题跋》,后其书流入日本静嘉堂。张元济东渡访书,向静嘉堂借照四百四十四卷,又向国内藏书家借照一百零六卷,共五百五十卷。傅增湘据照相毛样校于崇祯本上,该书藏于北京图书馆。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崇祯本,据陆心源跋所载,将宋本多出的页数、条数、校于每卷之后,即今通行本。
《册府元龟》
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编。有中华书局1960年、1985年影印本。
该书特点在于:取材一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
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属概述性质,对于了解有关内容有所帮助。
参考书目
陈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北京,1960。
(胡文楷)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编者态度比较严肃,许多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全书事以类分,类以年次,分类详细,纲目明晰,颇便查阅。文字简约,清畅可读。
《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汇辑野史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以及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时间上至顺治下至宣统,间有上溯天命、天聪、崇德者。本书分门别类,按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从,共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记载较为完备。既有稗于遗闻,也可以资为谈助,对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而言亦具备相当的阅读价值。
徐珂(1869~1928)珂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著述甚多,除《清稗类钞》外,还有《国难稗钞》、《晚清祸乱稗史》、《小自立斋文》、《康居笔记》、《可言》、《岁时景物日咏大全》、《佛说阿弥陀经会要》、《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天苏阁丛刊》初集、二集等十馀种。
稗 b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喻微小的,琐碎的:~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野史”)。~史(记载轶闻琐事的书)。
钞 chāo
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如:《北堂书钞》、《章太炎文钞》
《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汇辑野史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以及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时间上至顺治下至宣统,间有上溯天命、天聪、崇德者。本书分门别类,按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从,共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记载较为完备。既有稗于遗闻,也可以资为谈助,对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而言亦具备相当的阅读价值。
徐珂(1869~1928)珂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著述甚多,除《清稗类钞》外,还有《国难稗钞》、《晚清祸乱稗史》、《小自立斋文》、《康居笔记》、《可言》、《岁时景物日咏大全》、《佛说阿弥陀经会要》、《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天苏阁丛刊》初集、二集等十馀种。
稗 b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喻微小的,琐碎的:~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野史”)。~史(记载轶闻琐事的书)。
钞 chāo
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如:《北堂书钞》、《章太炎文钞》
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 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 “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 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 “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 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广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8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收集典籍种类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 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 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广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8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收集典籍种类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 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台湾文献丛刊 - 全套书计三百余种、近六百册、四千八百多万字。
本书是一本从英国BBC热门节目QI(Quite Interesting,意为相当有趣)中挑选出来的有关普遍性的误解和常识的图书,本书与2006年9月播出的电视节目同步推出。它一定能唤起你的好奇心。它风趣的写作风格,极富启发意义的叙述,使你渴望将你了解的新发现和我们身边的奇妙之事向你的朋友和亲人津津乐道。读过本书,你就能解释一些现象的背景以及为何如此。
本书综合了读者提出的种种新颖奇特、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的多种角度的精彩解答。是根据《最后一句话》专栏的材料编辑而成的形式新颖的科学问答集,书中汇集了读者提出的最新问题和先前的部分热门话题,内容新奇幽默,视角独特,可读性强,是一本极具参与性、欣赏性和娱乐性的科普读物,读后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略无穷乐趣。
书目问答
作者:张之洞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作者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著有《张文襄全集》。 《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此书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后附有《别录》及 《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第1卷
第2卷
第3卷
第4卷
第5卷
作者:张之洞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作者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著有《张文襄全集》。 《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此书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后附有《别录》及 《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
第1卷
第2卷
第3卷
第4卷
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