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世態人情
  又名《蜃樓志全傳》丶《情中奇》
  嘉慶九(1804)年刋本。二十四回。
  題“庾嶺勞人說”,“愚山老人編”。
  故事反應出清乾嘉時期嶺南地區商業買辦活動與貪官污吏的腐敗。
  又名《第二奇書》丶《美益奇觀孝義傳》
  清道光十八(1838)年本衙藏版刻本,六十四回。
  題“隨緣下士編輯”,“寄旅散人點評”。
  以林雲屏丶燕夢卿丶任香兒三人的遭遇為主綫,敘述耿郎傢族百餘年間的興衰榮枯。本書人物衆多,結構嚴謹,景物細緻,以為《紅樓夢》開了先河。
  作者竟稱故事裏的兩個女子夢卿與愛娘為“情人“。這兩個女子是同一個男子耿朗的妻子。不過愛娘嫁給耿朗是為了和夢卿在一起。除了這兩個女子以外,還有其他參於女同性戀的人物。
  廣東坊刋本。二捲八回。
  題“華陽散人編輯”,“蚓天居士批評”。
  本書為另一明代短篇小說集《鴛鴦針》之前二捲,四回一故事。前四回敘述徐鵬子幾經波折高中秀纔的故事;後四回敘述時大來得強盜義助高中為官的故事。
  又名《世無匹奇傳》丶《生花夢二集》
  清康熙年間本衙藏板本。四捲十六回。
  敍述幹白虹俠肝義膽、陳與權恩將仇報的故事。情節麯折,文筆流暢,雖為《生花夢》二集,但內容互異。
  京劇劇目。此劇係青衣、小生、老旦、花臉等合作傳統戲。一般衹演《撿柴》一折。
  《春秋配》四捲十六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提撰人。
  
  劇情梗概
  
  少女薑秋蓮,因受繼母虐待,與乳娘到郊外撿柴。書生李春發路過,見秋蓮悲泣,問明情由,贈銀給秋蓮買柴回傢。秋蓮歸告繼母,母誣女不貞,欲鳴官,乳娘伴秋蓮乘夜逃走。
  
  劇目評論
  
  《春秋配》寫書生李春發與薑秋蓮、張秋聯二位女子的愛情經歷。儘管未出才子佳人常套,但情節離奇,故事麯折,且懸念層出,能引人入勝。小說最後以大團圓終,李春發與薑秋蓮、張秋聯結為一夫二妻,故名《春秋配》,戲麯中《春秋配》一出,即由本書改編而成。
  《春秋配》在清代遭到焚毀,其原因當是由於書中所寫男女情事與封建禮教不合,且對封建專製社會有所抨擊。
  近代小說。題頤瑣著﹐其人不詳。小說共30回﹐最初連載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新小說》第15~24號﹐至26回止。光緒三十三年(1907)新小說社始印行足本﹐分為兩捲。阿英(見錢杏)編《晚清文學叢鈔》﹐收入“小說一捲”。
  
  小說主人公名黃綉球﹐“黃”指黃種人﹐“綉球”意為“綉成一個全地球”﹐是當時新女性的代表。她原是個不識字﹑賢妻良母式的舊時代婦女﹐受到丈夫黃通理維新思想的影響﹐放了足。又在夢中得到法國羅蘭夫人的點撥﹐知識大進。她感化了兩個女尼﹐通過她們四處講唱﹐團结了一批人﹐與丈夫分頭開辦了男女學堂。在新任官的支持下﹐又添設新學堂﹐官民合作﹐大見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煥然一新。繼而又到鄰村開闢事業﹐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繼任﹐摧殘教育﹐倒行逆施。最後黃氏夫婦領導自由村成立武裝﹐實行了地方獨立。
  
  作者是位維新派人士﹐主張從培養人才入手﹐自一傢一村做起﹐以“商舊培新”為宗旨﹐采取改良方法改造中國。他把自由村作為晚清中國社會的縮影﹐以黃通理與黃綉球代表一個人的兩面﹕前者偏重思想﹐取“審慎周詳”的態度﹔後者偏重行動﹐取“勇猛進取”的態度﹔合在一起﹐便是作者理想中的維新完人﹐可以做成維新的事業。小說以表現新女性的成長為主﹐涉及婦女解放的各種問題﹐而把辦學與放足列在首位﹐通過黃綉球的活動﹐反映了作者對社會各方面的認識以及維新理想的實現。書中多用象徵手法﹐主要人物性格鮮明﹐結構頗為完整。如前後以黃綉球兩次夢見羅蘭夫人相串聯﹐顯示人物思想的轉變與事業的成功。但書中人物流於概念化﹐情節結構亦有枝蔓處﹐如敘陳膏芝去上海活動作官被偷等情節。但終不失為晚清婦女問題小說中寫得最好的一部。
  《十二樓》,清代著名孤本小說,(清.李漁 光緒聚德堂藏本)十二座亭臺絶非空中樓閣,奪錦樓裏英雄識英雄,三與樓裏教人孝、仁、智、夏宜樓應識時令,衹宜夏日登臨,歸正樓讓愚人迷途知返,莫施刻毒心……樓中真語,後人銘記。
  清順治八年(1651),李漁來到杭州,一住十年。在美麗的本子湖畔,他漁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高潮,寫作了大量的戲麯小說作品。著名的話本小說集《十二樓》就是此期間完成的。
  《十二樓》共十二捲,每捲寫一故事,因為每個故事裏都有一座樓閣,人物命運和情節展開往往與樓有關,故全書命名為“十二樓”,由此可看出李漁做小說之匠心。
  《十二樓》具有很強的娛樂性,格調輕鬆快樂。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風趣,惹人喜愛。
  十二個故事,絶大多數出身於李漁自己的構思,而不是引用別人素材。
  作品都主題鮮明,綫索明晰,中心人物貫穿始終,在敘述過程中决不橫生枝蔓。情節設計新穎奇特,盡量麯折出奇,懸念叢書,出人意表,但銜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綻。而結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樓”其名源於《史記》。《史記·封撣書》:“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漢書·郊祀志下》:“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應邵註:“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
  《連城璧》是李漁創作的一部擬話本小說集。也是清代屢遭禁毀的小說之一。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世又有《無聲戲》流傳。《無聲戲》有一集、二集之分,出版後很受歡迎,李漁友人杜碮加以篩選,編成《無聲戲合集》,又稱《無聲戲合選》,隨即被封殺,現在《合集》僅存殘本。後來又有《連城璧》和《十二樓》面世,內容與一集、二集大致相同,惟回目改易而已。這是書商的慣技。這兩本小說因查禁而稀見,後來上海古籍出版社將《連城璧》《十二樓》編入了“十大古典白話短篇小說”叢書係列,所以現在市面上應該不難找到。《連城璧》計有12捲,又有《連城璧外編》6捲,每捲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連城璧外編
李漁 Li Yu閱讀
  連城璧:又名《無聲允》與《十二樓》,同為清代文學大傢李漁所撰。
  
  全集12集外編6捲。全集演一個故事,外編另演一故事。整體上有主要描寫市井人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勸善懲惡,有較強的市民情感人傾嚮。語言、情節和人物都有聲有色,在描寫男女愛情上尤為細微宛轉,頗具傳奇神采,值得一讀。
  《無聲戲》又名《連城璧》,題“覺世稗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作者李漁,是清初著名劇作傢和戲麯理論傢,也是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傢,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原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臯,少時聰穎過人,遊歷四方,後居金陵,有家庭戲班,晚年於杭州終老。
  
  《無聲戲》最早的版本是《無聲戲一集》和《無聲戲二集》,今已佚。現在存世的版本主要有五種:一是《無聲戲合集》本,清初刊本,現存二篇,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二是《無聲戲合選》,現存九篇,藏開封私人處;三是《連城璧》抄本,包括全集十二回,外編四捲,共十六篇。此外還有藏於日本的尊經閣本,佐伯圖書館藏足本《連城璧》等。
  
  尊經閣藏《無聲戲》前有偽齋主人序。偽齋主人即本書刊刻者張縉彥,張是明代兵部尚書,曾在安徽聚兵抗清,後降,入《貳臣傳》,傳中載他人彈劾之文曰:“縉彥仕明為尚書,闖賊至京,開門納款,猶曰事在前朝,已邀上恩赦宥。乃自歸誠後,仍不知洗心滌慮。官浙江時,編刊《無聲戲》二集,自稱‘不死英雄 ’,有‘吊死在朝房,為隔壁人救活’雲雲,冀以假死塗飾其獻城之罪,又以不死神奇其未死之身。臣未聞有身為大臣,擁戴逆賊、盜竊宗社之英雄,且當日抗賊殉難者有人,闔門俱死者有人,豈以未有隔壁人救活遜彼英雄?雖病狂喪心,亦不敢出此等語,縉彥乃筆之於書,欲使亂臣賊子相慕效乎?”為此張縉彥幾遭斬决,雖蒙恩赦,終流徙而死。《無聲戲》因此而遭禁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分回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
  
  《無聲戲》之名,取與“有聲戲”、即戲麯相反之意,意在描繪一出出人生舞臺上的活劇。其中所收錄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聞,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士、農、工、商,無所不包。李漁自己說:“竊怪傳奇一書,昔人以代木鐸。因愚夫愚婦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此種文詞,藉優人說法,與大傢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趨避,是藥入壽世之方,救苦驅災之具也”。可見作者對於這些民間故事的采擇利用是有其鮮明目的的。懲惡勸善是這部小說集的基本主題之一。如第八回中對丫環碧蓮的贊美,第十回中對陳氏的貶斥,第十一回中通過僕人百順與逆子逆孫間的對比,突出了 “奴僕好的,也當得子孫;子孫不好的,尚不如奴僕”這樣一個中心論題,總之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些寄寓,有的還非常深刻。
  
  李漁寫小說藉鑒了戲麯的一些手法,這在《無聲戲》中表現得很明顯。如故事往往立意新奇,出人意料,確有“當世耳目為我一新”的氣象。如第四回中的情節別具匠心,一波三折,但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此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非常鮮明,如第八回中將周氏、莫氏、碧蓮三人的身份地位和內心變化都惟妙惟肖地表現於讀者面前,其他人物也大多有這個特點,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另外從結構章法上看,作者在麯折多變的情節中把握住分明的脈絡,有次序地進行敘述。在交待完背景材料後,隨着人物的活動,展開矛盾衝突,在情節、綫索擴大中,主次分明而又互相交織,有時還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雙綫或雙綫交叉發展的佈局,頭緒不亂,前後照應。最後從語言上看,《無聲戲》運用淺近生動的語言,且多詼諧戲謔之語,貫徹了李漁小說“讀書人、不讀書人及婦人小兒同看”的主張。因此《無聲戲》一出版就受到了大衆的普遍歡迎,屢禁不止,這也說明了該書強盛的生命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東南各地革命黨人紛紛響應起義,未及一月,上海與蘇州、杭州等江浙名城次第光復。惟有東南重鎮南京在張勳清廷死黨的把持下,擊敗了當地新軍第九鎮官兵的起義,成為清王朝在東南剩下的最後一座頑固堡壘。在同盟會的策動與組織下,江蘇、浙江、上海各光復地區的革命軍聯合組成“江浙聯軍”,推第九鎮統製徐紹楨為總司令,於11月底嚮南京發動聯合猛攻:夜襲烏竜山,猛攻雨花臺,血戰天堡城,炮轟富貴山……。經過七天七夜的浴血撕殺,終於在12月2日攻剋南京,譜寫了辛亥革命史上輝煌的一章。
  《綉鞋記》又名《三節烈》、《王定保藉當》、《雙蓮寶琴》、《春秋素烈》。故事寫趙華思攜妻女往正定尋弟(府尹為趙華光)途中,路宿惡霸李武舉傢。李欲霸占素琴為妾,素琴不從,被囚禁冷室。又有王定保者,因負債而嚮張春蓮藉得衣服一包,進城典當。時李武舉失盜,因查當遇定保,誣其典當不明,乃帶至官府,屈打成招。張傢姐妹往公堂辯理,李仍稱衣服為其妹所有。縣官見包中誤裝綉鞋一隻,可證真偽,乃令其妹試鞋。李妹腳大,令素琴上堂代試,素琴終於乘機將李告發。恰巧該官府正為叔父華光,冤遂得雪。
  [明代葉敬池刻遞修本《石點頭》]
  小說題材的來源,多摭拾舊聞,改編歷史故事。主旨多在宣揚忠孝節義、封建倫理道德。如《王本立天涯求父》,寫孝子王本立歷經艱險,漂泊12年,立志尋父,終於感動鬼神,使其父子團圓。作者說:“ 過活還是小事,天倫乃是大節”,鼓吹封建孝道。《江都市孝婦屠身》寫宗二娘賣肉屠身,以使丈夫能歸養婆婆。《郭挺之榜前認子》美化了郭秀纔拋妻棄子的醜行,頌揚了青姐的守節;《盧夢仙江上尋妻》贊揚了對翁姑盡孝、對丈夫守節的李妙惠;《侯官縣烈女殲仇》則贊頌了為夫報仇、以死殉夫的申屠娘子。《莽書生強圖鴛侶》、《感恩鬼三古傳題旨》則露骨地宣揚了因果報應和讀書作官的思想。 其中也有少數故事內容較好,如捲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敘貪官吾愛陶貪鄙兇殘、魚肉鄉裏事,反映了官場的黑暗,有一定暴露意義。
  《鴛鴦針》又名《覺世棒》此書因涉有淫穢之語,故於清代遭禁。
  (明)華陽散人編
  《鴛鴦針》是一部針對明末社會腐敗現象痛下針砭的擬話本小說,它通過具體的人物和故事,揭露了科場的腐敗、官場的腐敗、商界的腐敗以及下層社會風氣的敗壞.作者開出的藥方首先是在選拔人才方面不必迷信科舉,讓緑林中人也為國傢效力;其次是要求官員正直廉明,寬厚仁恕,以德報怨,感化壞人;再次是提倡誠實守信,反對損人利己;提倡貞潔,反對縱欲.他對社會的揭露是有力的,但他開出的藥方幾乎是無用的
  清代小說。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吳沃堯撰。第九、十回存目。捲首楔子列出全書回目。第九回:感義俠交情訂昆弟  逞淫威變故起夫妻。第十回:祭法場秦白鳳殉情  撫遺孤何彩鸞守節。宣統二年(1910)《上海輿論時事報》連續刊載寫至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後收入阿英編《晚清文學叢抄*小說二捲》(1960 中華書局)
  
  《情變》係吳沃堯之絶筆。描寫一對舊時代的小兒女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性與禮教的深刻衝突。揚州拳師寇四爺是白蓮教之遺孽,與妻寇四娘俱武藝高強,其女寇阿男自幼與本村秦白鳳同學,二人青梅竹馬,種下無限情根,後來阿男習練傢傳幻術武藝,隨父母闖蕩江湖賣藝,臨行與白鳳私訂終身。
  
  阿男歸來,聞白鳳將議婚何姓,不能恝置,遂夜去明來與白鳳密期幽歡,雙偕連理。事發俱遭嚴責,白鳳被叔父送往鎮江避禍,阿男則被父親脅迫離傢北行。阿男愛心難泯,行至山東豐城,决意夜遁,飛騎如狂飆天落,趕回鎮江偕白鳳遠走高飛,雙棲杭州西子湖畔,三生石上永證鴛盟不期,罡風吹散鴛鴦。阿男在賣藝場中被老父捉回,為她另行擇配嫁與表兄餘小棠,白鳳也由叔父包辦另娶何彩鸞。
  
  小說比較成功地刻畫了寇阿男對愛情的執着,痛苦的追求,帶着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狂熱,秦白鳳怯懦自私,但他也為愛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按照回目提示,作者為這個愛情故事安排了十分慘烈的結局,寇阿男死於非命,秦白鳳法場殉情,這幕雷擊電閃般的人生悲劇,使小說成為一部充滿了虛無幻滅之感的勘破情關因情悟道之作。
  
  (林薇)
  
    楔子
  
  
    第一回  走江湖寇四爺賣武  羨科名秦二官讀書
  
    第二回  寇阿男京華呈色相  秦紹祖杯酒議婚姻
  
    第三回  思故鄉浩然有歸志  恣頑皮驀地破私情
  
    第四回  寇四爺遷怒擬尋仇  秦二官渡江圖避禍
  
    第五回  訂姻緣留住東床客  戀情欲挾走西子湖
  
    第六回  籌旅費佳人施妙術  怒私奔老父捉嬌娃
  
    第七回  甘舐犢千金嫁阿男  賦關雎百輛迎淑女
  
    第八回  何彩鸞含冤依老衲  秦白鳳逐利作行商
  
   第九回 感義俠交情訂昆弟  逞淫威變故起夫妻
  
   第十回 祭法場秦白鳳殉情  撫遺孤何彩鸞守節
  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月上海改良小說社單行本。四十回。
  署“老少年撰”,老少年即吳趼人。吳趼人,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字趼人,廣東南海佛山鎮人。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生(1866年5月29日)生於北京祖父寓所,三歲,祖父亡故,隨父母奉喪南歸。十七歲喪父,十八歲被生計所迫,至上海謀事。光緖廿三(1897)年至廿八年,主持上海各小報筆政。從光緖廿九年起,致力小說創作,進入其文學生涯的黃金時代。宣統二年九月十九日(1910年10月21日)卒於滬寓。
  續《紅樓夢》故事。
  《筆梨園》係清瀟湘迷津渡者編輯,鏡湖惜花癡士閱評,屬世情小說。
  本書捲端題"新小說筆梨園第二本媚嬋娟",殘存六回,現藏於北京圖書館。小說敘述江南徽州府的江幹城,經商落魄當傭工,偶嫖看樓妓女媚娟。媚娟不嫌江幹城貧窮,慷慨俠義,歷經坎坷,後做了夫婦,共享榮華富貴。
  又名《黃奴外史》
闺门秘术
  《補紅樓夢》,四十八回,自署“嫏嬛山樵”,名裏不詳。書當成於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扉頁題:“此書直接《石頭記》、《紅樓夢》原本,並不外生枝節,亦無還魂轉世之謬,與前書大旨首尾關合。茲有先刻四十八回,請為嘗鼎一臠。尚有增補三十二回,不日嗣出,讀者鑒之。”
  書敘空空道人自從在悼紅軒中將抄錄的《石頭記》交給曹雪芹刪改傳世之後,得知此書果然被競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不禁暗暗自喜。過了一些時候,又聽說有《後紅樓夢》有《綺樓重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四種新書出現,不覺大驚,急急找來閱讀一遍,深感失望。他想,難道是自己當時所抄的還有什麽遺漏麽?於是又來到青埂峰前,將那塊補天未用之石重新細細地再看了一遍,見所抄沒有一處差錯,沉吟之間,不覺把那塊石頭翻轉了過來。忽然,看見那石頭底下尚有一段字跡,正是當日未曾抄寫過的,空空道人喜得哈哈大笑道:“妙極!妙極!原來這底下還有這些奇文呢。”於是低頭仔細去看。
  據那石頭底下歷歷的書云:賈雨村在急流津覺迷渡口草庵中一覺醒來,衹見甄士隱在蒲團上打坐,反復陳說自己現在視富貴已如浮雲,情願隨甄士隱雲遊天涯海角,早早跳出塵寰。甄士隱見其心誠,便與他一同嚮大荒山無稽崖而去。路上賈雨村問起太虛幻境之事,甄士隱告訴他,太虛幻境,就是真如福地,又名離恨天,又名芙蓉城,此境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太虛幻境有一個神瑛侍者,日日澆灌一株絳珠仙草。這侍者便是寶玉的前身,仙草便是黛玉的前身,可惜他們有情緣而無姻緣,黛玉衹有以淚水償還他的恩情。現今賈寶玉與柳湘蓮俱在大荒山中。賈甄二人此去正是要會會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好指引他們歸還芙蓉城去,以稍結太虛幻境之緣。
  
  林黛玉自從那日死後,離魂離了大觀園瀟湘館,悠悠蕩蕩來到了芙蓉城,見到了晴雯、金釧、瑞珠、秦可卿、賈迎春、王熙鳳、妙玉、尤二姐、尤三姐等。一日,林黛玉獨坐房中,等人靜時取出日月寶鑒來,將背面對着燈一照,衹見裏面隱隱有樓臺殿閣,好像大觀園的景象。於是黛玉仔細觀看,又看到了自己住的瀟湘館,寶玉正在那裏嚎啕大哭:“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兒的是我害了你了!你別怨我,這是我父母做主,並不是我負心。”黛玉聽見,不覺一陣心酸,眼中落下淚來,又見寶玉從裏面遠遠而來,漸走漸近,漸近漸真,一直到了自己面前來,嚷道:“妹妹原來在這裏,教我好想啊!”黛玉嚇了一跳,連忙把鏡子放下,回頭往四下裏一看,見門兒關得好好兒的,衹是聽見外邊簾櫳一響而已。黛玉呆了半晌,又拿起鏡子看時,衹見寶玉還在裏面,卻又是僧傢打扮,嚮她笑道:“妹妹,我可真當了和尚了。”話沒說完,衹見一個癩和尚、一個跛足道人上前攙了寶玉就走,漸走漸遠,漸漸兒的就不見了。看得黛玉如醉如癡。
  香菱死後的靈魂又飄飄蕩蕩嚮芙蓉城而去,路上正遇到甄士隱,甄告訴她幼時葫蘆庵之事,父女相認,香菱遂歸太虛幻境與衆仙相聚。
  賈寶玉自從那日鄉試出場,看見了一個癩頭和尚,便恍恍惚惚,隨和尚而去。那和尚就是茫茫大士,另一道士是渺渺真人。寶玉在大荒山削發為僧。一日,寶玉、湘蓮到山中賞景,忽見一妙齡女郎,殷勤相邀,把二人嚇得驚呆,半晌纔答道:“我們二人因被癡情所縛,所以斬斷塵緣,來此悟道的。雖蒙神仙姐姐雅愛,我們斷然不敢從命。”那女郎受到冷遇,轉喜為怒,從袖中掏出一塊手絹,嚮湘寶二人劈面擲來,忽然化作一條五色燦爛的情絲,將二人的脖子套住,拉了就走。二人不得脫身,無可奈何,衹得隨她拉到樓上,交給兩位仙子,那兩位仙子美豔異常,光華奪目,笑容可掬,說她們難道不如黛玉、尤三姐麽?若肯依了她們,成就了好事,包管立刻就與林黛玉、尤三姐相見。
  湘蓮、寶玉心中驚慌,說心中已萬念俱息,如同槁木死灰,即使林黛玉、尤三姐來了,也不過視為陌生路人,漠不關心。正說話間,林黛玉、尤三姐突然出現,喜得寶玉不禁叫起“妹妹”來,湘蓮連忙喝斥。寶玉將通靈寶玉摘下,朝林黛玉臉上便打,湘蓮也拔出鴛鴦劍,望着尤三姐劈頭砍來。衹聽得“嘩啷”一聲,猶如山崩地裂,震得湘蓮、寶玉二人一齊跌倒在地。急忙睜眼看時,那裏有什麽天台樓閣,原來還是在茅屋之內,並未下山。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已經回來,是他們考驗湘蓮、寶玉的心志,結果二人心堅不移,師父非常滿意。這時,賈雨村、甄士隱來到,告訴湘寶二人不久將歸芙蓉城。
  在賈府之中,許多喜事接踵而至。賈赦、賈珍和賈政逢聖上恩赦。歸府復官。賈璉扶平兒為正妻,劉姥姥再進榮國府打諢說笑。賈蘭中進士,賈環和薛蝌中舉,寶釵、平兒喜生貴子。巧姐嫁周姑爺,賈蘭訂親。花襲人聞訊探舊主,史湘雲又邀新酒會,劉姥姥再醉大觀園。此外,湘雲年輕守寡歸娘傢,惜春領紫鵑在傢庵修行。
  一日,賈母和鳳姐、賈珠等人去惡狗村遊玩。在惡狗村有一個望鄉臺,鮑二傢的攙着鳳姐的手登上巔頂,望下一看,但見煙霧迷漫,不辨東西南北。鳳姐定神仔細望去,果然見到榮國府的景觀,自己的屋內窗紗半啓,平兒和巧姐兒都在炕上坐着作針綫活,鳳姐不由一陣心酸,眼中流下淚來。再細看時,忽見賈璉和一個年輕的婦人在後院春凳上摟抱着,無所不至的玩耍。見了這般情景,鳳姐兩眼一黑,栽倒在地。然後鳳姐帶了司棋,便嚮西轉去,衹見西北畸角上放着一個大缸,盛滿了醋,裏頭泡着一個赤身裸體的女人。仔細一看與鳳姐一般模樣,嚇得司棋面面相覷,不敢言語。鳳姐自己也嚇呆了,定了一定神,把那婦人的肩膀往上一拉,那婦人蹭得一跳出來,赤條精光地站在面前,恰像白羊一般。鳳姐仔細打量,見她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不像自己,不覺羞得滿臉通紅,忙揭自己的衣襟來給她遮蓋。那婦人上來把鳳姐一抱,忽然間蹤影全無,嚇得鳳姐和司棋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鳳姐自己心裏恍然大悟,平日吃醋的心腸立刻就冰消雪化了。
  鳳姐悶悶不樂地走在街上,忽遇張金哥喊冤,鳳姐因虧心甚為驚慌。經陰府書辦馮淵的調停,倒也安寧無事。薛蟠之妻夏金桂因生前好淫,被罰為妓,馮淵看中娶之。寶玉得道下陰府見史太君,歸途中見薛蟠遇盜身危,柳湘蓮再度相救。探春隨夫官署揚州,一日歸傢探親,衆姐妹重聚,每日在大觀園內吟詩作畫。賈環恩襲榮國世職。
  一日,湘蓮、寶玉二人正在門外閑坐,衹見大士、真人和甄士隱、賈雨村一起回來。原來他們是送湘寶二人赴芙蓉城的。於是大傢出了茅屋,穿雲而去。行了兩個時辰,遠遠望見一帶淡紅圍墻,裏面隱隱樓臺殿閣。警幻仙姑帶領癡夢仙姑、鐘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一群仙子並妙玉、林黛玉、迎春、鳳姐、香菱、鴛鴦、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晴雯、金釧、瑞珠等都來迎接芙蓉城主。湘寶二人由南門進去,走不多遠,見一座石頭牌坊,上面寫着“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是一副對聯,寫着:“假作真時真作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過了牌坊,便是一座宮門,門上橫書四個大字道:“孽海情天”,有一副對聯大書道:厚地高天堪難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酬在芙蓉城中,有兩對眷戀之人久別相見。
  湘蓮和尤三姐相聚在一起。湘蓮道:“自從那日一別,又早十年了。”尤三姐道:“那從前,我癡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我故以死報。那時因奉了警幻仙姑之命,前往此處而來,又不忍相別,故曾魂來一會,你還記得麽?”湘蓮道:“這怎麽得忘呢?我頭裏誤聽了浮言,因而生疑退聘,以致誤了你的性命,故此我纔痛恨出傢的。我並非負心之人,你自然也該知道了。此時倒反得天長地久,竟可以不恨從前了。若沒有從前的死別生離,怎麽得有今日的逍遙聚首呢?”尤三姐道:“這也是‘塞翁失馬,禍福難期?’可見事皆前定的了。”於是二人收拾進房就寢。
  在寶玉和黛玉這裏,寶玉對黛玉提起古人所說的‘太上忘情,賢者過情,愚者不及情’,他因此悟到 ‘至人無夢,愚人無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時是怯,已發時則是情,但情不一定就是限定為兒女私情。認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黛玉認為濃不如淡,淡之意味深遠。他們命中註定沒有姻緣,他們衹得以這些話來消解內心的無限惆悵和痛苦。回首往昔癡情,雖不免嘆息,但此時,因果已經了結,二人衹能淡然相持。真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切已成為了過去。接着警幻仙子擺慶宴,聞《紅樓係音》一麯,湘蓮舞劍助興,麯中唱到那情緣之處,衆仙無不嘆息。
  柳湘蓮、賈寶玉到了芙蓉城中,為芙蓉城主。每日與警幻仙姑、妙玉、迎春、黛玉等傢人或是說道,或是談心,或是作詩下棋,或是看花飲酒,或是煮茗焚香,或是看書舞劍,無拘無束,自在逍遙。
  孫紹祖自從迎春死後,並沒有續弦,因為人傢聽說他把榮府的姑娘糟塌死了,誰肯把女兒給他續弦。這樣,他便整日在外閑蕩,常常往來於錦香院,與雲兒宿歇。在錦香院有兩個姑娘,一個是多姑娘,一個是吳姑娘,都十分與孫紹祖合意。時間不長,李衙內因妻醜陋,也常來錦香院,與雲兒十分相好,後來見了吳姑娘,更加喜悅,在院裏一住便是十天半月。孫紹祖又沒有李衙內花的錢多,故常常掃興而歸。一日孫紹祖又來到錦香院,人回李衙內在內,孫要吳姑娘過來有句話和他說,李衙內不允,孫氣憤不過,闖進屋裏,大怒之下,把李衙內殺了。李的傢人把孫綁住,拖了孫到都察院喊冤。
  在陰間,閻羅王那裏有文書來,是有幾名要過堂轉世托生的鬼犯。崔子虛看見內中有李衙內一名,便嚮他問明了原委。沒過幾天,過堂的文書裏就有了孫紹祖的名字。林如海叫鬼卒把他快叉下油鍋底下,鬼卒答應了一聲。衹見檐前早已設下油鍋,烈焰騰騰,燒的鍋內的油都滾起來了。一個鬼卒上來把孫先剝了衣服。一個鬼卒提起鋼叉照孫紹祖腹上“咯喳”一聲叉了起來,雙手舉着往油鍋裏一扔,那滾油都濺出了鍋外。不一會兒,皮骨俱爛,漸溶化,化成一道清煙。鬼卒把他撈了起來,嚮地下一扔,用水一噴,依然還是人形。穿了衣服跪下悔悟。仍被罰轉世為豬。
  林如海處罰了孫紹祖,赴任都城隍,途經太虛幻境,和史太君與衆仙相見。入都後,太君魂入榮府巡舊地,黛玉則夢會寶釵話別離情。此時,榮國府傢業興盛,元宵節舉傢歡慶。到了春日,寶釵約衆人踏青大觀園,或野餐,或玩風箏,沉迷春色。惜春在鞦韆上玩得特別高興,她越打越緊,直飛到半天空,正當衆人喝彩之時,不料那鞦韆架這兩邊的彩繩忽然一齊斷了,把惜春連人帶板一齊拋了出去。直拋到四五丈之外,落在了河中。河水正漲,惜春沉了下去,紫鵑看見大哭,料想撈救起來也沒用了,便也投河而死。惜春在鞦韆架上,繩斷之時,魂已出竅,看見妙玉在前面招手,便忙上前打招呼。一會兒,見紫鵑也忙忙地趕來,三人一路乘雲駕霧,嚮芙蓉城行去。
  在大觀園中,衆人四時行樂,談書弄麯,採蓮鬥蟲,賞菊聯詩,歡樂度光陰。榮府則傢盛業茂,升官嫁娶,呈現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寶釵一日在怡紅院遊玩盡興,回到自己屋裏,剛一合上眼,就覺得在朦朧之中,見一美人在前面呼喚自己。便隨着來到了芙蓉城。見過了牌坊,是一座宮門,上面有一匾,寫着四個金字是“福善禍淫”,也有一副長對聯:過去未柔莫謂智賢能打破前因後果須知親近不相逢寶釵和衆人一路遊覽,不一時,早已到了榮國府大觀園怡紅院。可卿與晴雯把寶釵一推,道:“二十年之後再來迎請吧。我們是回去了。”寶釵猛然一驚,醒來卻是一場夢,聽了聽自鳴鐘,正打了四下,是五更天了。心裏想:比上回到老祖太太那裏去的夢更奇了。勉強合合眼,再睡不着,看着天亮,也就不睡了。過了一日,寶釵來到急流津覺迷渡口,衹見賈雨村和甄士隱渡過來,甄士隱說曹雪芹所著之書並無續本,但他此書是以賈雨村和甄士隱二人起,又以二人結。現在紛紛四出之書,已經雜亂無章,又怎麽知道起結之道呢?
  小說以一首詩結束:“滿紙荒唐言,略少辛酸淚。休言作者癡,頗解其中意。”
  《補紅樓夢》的作者曾斥責別的續書“人鬼混淆,情理不合”,但《補紅樓夢》也並不遜色於神仙鬼怪之事。而且構思佈局又與秦子忱的《續紅樓夢》雷同,沒有什麽獨創之處,但情節也不乏精彩,語言也較清新流暢,富於表現力。
首頁>> 文學>>世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