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演義說部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明史
蔡東藩 Cai Dongfan閱讀
  本書是《白話版·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的一本,以小說的方式講述明朝歷史。全書采取平民視角,以人為綱,從朱元璋出生,一直寫到明朝滅亡,真實的歷史在傳奇式的故事之中一一呈現。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民國時期的名著,按照朝代分為11本。這部書“成功實現了歷史真實和趣味性的統一”(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天石語),受到廣泛關註,毛澤東、顧頡剛、李敖、二月河等人更是推崇備至。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副會長裴效維認為:“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國通史都無法代替的。”
  
  可惜的是,這部著作已經逐漸淡出了當代讀者的視野。最重要原因,是它的語言。它采用的是一百年前的“古白話”,接近古文,艱澀難懂;而過多史料的羅列,也減弱了故事性。
  
  為了使當代讀者能夠輕鬆閱讀,九州出版社組織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11名文史博士,每人負責一本書的翻譯整理。與原著相比,“白話版”的語言簡單易懂,而且故事更緊湊、更生動。
  鴛湖漁叟校訂、近人陳汝衡改寫
  
  說唐全傳包括三部書:《說唐前傳》《說唐後傳》《說唐三傳》;清代長篇小說,作者不詳。這三部書,雖然不是出自一人這手,內容也基本各自獨立,但故事情節、人物關係上,也還是有脈絡相連。一般讀者讀這類書,多半是為了看看故事,消遺解悶,都希望故事情節、人物命運,其來竜去脈有最完整的交待。
  ① 《說唐前傳》(清)佚名,鴛湖漁叟校訂。俗稱《說唐》,以瓦崗寨群雄風雲際會為中心,鋪敘自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陳,到唐李淵削平群雄、李世民登基稱帝為止的故事,着力描繪了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羅成、尉遲恭等傳奇人物。其中不少故事情節很吸引人,如秦瓊賣馬、程咬金劫王杠等,可說是婦孺皆知。人物描寫雖說綫條粗獷,卻也形象鮮明、生動。因此,這部書在民間流偉很廣,影響很大。
  ② 《說唐後傳》(清)佚名。即《羅通掃北》與《薛仁貴徵東》合集。《羅通掃北》寫的是唐太宗御驾徵北番,被圍困在木楊城。程咬金殺出番營到長安求救,羅成之子羅通挂帥掃平北番的故事。《薛仁貴徵東》寫薛仁貴一生的經歷。薛仁貴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徵遼時戰功卓著卻被姦臣張士貴冒認,長期不受重用,尉遲恭鞭打張士貴審出真情,纔得重用,徵東救駕平遼,被唐太宗封為平遼王。 ③ 《說唐三傳》(清)佚名。俗稱《薛丁山徵西》,又稱《異說後唐三集薛丁山徵西樊梨花全傳》。
  
  說唐札記之《說唐》印象
  邱文權
  
  以“滅隋興唐”為主題的作品,名目不可謂不多,如《隋史遺文》,如《大唐秦王詞話》,如《隋唐兩朝志傳》,如《隋唐演義》,如《說唐全傳》者雲雲,餘所看者,恰為“影響最大、於民間流傳最廣”的《說唐全傳》。
  
  《說唐》誕生於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鴛湖漁叟”校訂,鴛湖漁叟何許人也?想必是一位經常在浙江嘉興南湖一帶從事釣魚活動的老人,估計跟1921年在南湖一艘遊船上成立的中國共産黨沒關係吧。不過又據說“本書與《隋史遺文》、《隋唐演義》等文人撰寫不同,語言不脫說書人聲口,文字、回目及敘述佈置都絶少文人潤色的痕跡……本書實為說書腳本的書面記錄,民間藝人才是它的真正作者。”(傅成、吳蒙《說唐全傳·前言》)
  
  總之,想看便看,何必據來說去哉。
  
  一部《說唐》(以下簡稱《說唐》),洋洋四十來萬字,讀起來卻不似《紅樓夢》般的繁瑣、纏綿,其既有《三國演義》那種國傢幹部形的“忠義”,又有《水滸傳》的草寇式的“俠義”,更有《西遊記》中禍福相生、命理相合的因素。其詳述了隋朝末年,“煬帝無道,欺娘姦妹,圖嫂鴆兄,弒父害忠,專權亂政,天下大亂”,乃至“十八路反王”及“三十六處煙塵”紛紛自立為王、與中央政府對幹起來,而反王勢力中又重點記敘了瓦岡寨集團的興代,且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典型英雄形象,如義勇當頭的秦叔寶、蠻橫滑頭的程咬金、先知先覺的徐茂公、頑烈不屈的單雄信、寬宏大度的李世民,等等。
  
  若說《三國演義》由頭到尾本着“尊劉抑曹”思想,《說唐》則從始至終貫徹着“興唐滅隋”方針,不同的是:前者思想有誤,導致牽強附會,而後者方針正確,終獲成功。蓋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論同樣適用於人類歷史發展,羅貫中先生明知劉蜀政權到後來弄成“阿鬥” 鳥樣,而曹魏政權“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卻偏要對劉蜀實行錦上添花制度、對曹魏執行落井下石措施,豈非吃力不討好?豈不造就“強扭的瓜”?更甚者,有民國幕僚周大荒先生,興許不滿魏強蜀弱的史實,乃奮筆疾書,寫就一部《反三國演義》,內中將三國故事全盤翻案,劉、關、張、馬、趙等蜀漢英雄無往不利、戰無不勝,將曹操、孫權等“逆劣之徒”通通打倒……末了,蜀漢勝利之旗高高飄揚在中華大地上——想必這回“正統派”、“親漢派”笑得睜不開眼了吧!然而笑之餘,是否有一股酸溜溜的口水下肚呢?
  
  反觀《說唐》,隋煬帝楊廣這廝不講仁道,趁他老爸楊堅病危臥榻之機,性騷擾他老爸的老婆陳夫人(美其名曰“情之所鐘,何名份之有?”);在禦花園要強姦他妹妹瓊花公主(是否同胞生,不祥),逼得瓊花公主跳下山崖自殺,過後衹在大隋的新聞發佈會上宣稱:“俺 don’t know,我妹妹她大概是得了前列腺駕崩的吧。”他指使下屬員工張衡暗自幹掉他老爸楊堅,之後用繩子勒死自傢哥哥楊勇、霸占漂亮嫂子蕭妃,又將他的反對黨通通革職查辦,擅自將屁股放到竜椅上,弄得天下大亂,各地方幹部及老百姓怨聲載道——試問隋能不滅麽?與此同時,以李淵同志為首的李唐政權揭竿而起,廣施仁政,其子李世民更善於招賢納士、化敵為友,從而贏得各方尊重——唐焉能不興哉。以指導小說創作的思想方針看來,羅貫中、周大荒的“尊劉抑曹”要比鴛湖漁叟的“滅隋興唐”遜色許多。
  
  難能可貴的是,《說唐》還貫串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皇帝人人可以當之”的思想,這較起《水滸傳》的“衹反貪官,不反皇帝”又不知要高級幾百倍!你是我的皇帝,倘你幹不好,弄得大傢夥生靈塗炭、日子過得豬狗不如,則我沒必要再受你的窩囊氣,你也怪不得我自立門戶,跟你對着幹,因為我亦有追幸福的權利,而無視民生的政權終將被人民摧毀——該人本主義精神跟當代人權思想殊途同歸矣。
  
  然而,以瓦崗寨政權為代表的“十八路反王”不具備項羽、劉邦那種徹底推翻統治者的大氣魄,他們大都安於現狀、各自稱雄;他們在反皇帝老兒的同時,亦反其他的反王,他們光憑“刺血為盟”便輕易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並未製訂出一套明確的政治鬥爭綱領,也就難保他們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烏合之衆了——後來,走軍閥路綫的李唐政權出,衆反王或被兼併或遭殲滅,可為名證。
  
  誠然,小說的重點並不在嚮讀者展示“隋滅唐興”的結果,而重在刻畫朝代興衰替換過程中一樁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秦瓊賣馬、陳咬金三斧取瓦崗、王伯當兩盜呼雷豹、羅成奪魁、尉遲恭演功,等等,無不驚心動魄——也多虧這一顆顆耀眼的英雄星,纔照亮了《說唐》的夜空。
  隋唐兩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間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但作為長篇講
  史小說卻開始於明代。到了清初,長篇歷史演義大量涌現,所涉及的內容上
  自遠古,下至明朝,幾乎構成了一個完整、細密的歷史係列。《隋唐演義》
  就是這個係列中的一個環節。在《隋唐演義》問世之前,羅貫中曾經編纂了
  《隋唐志傳》。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訂,稱為《隋唐兩朝志傳》。褚
  人獲就是以此書為主,又參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無名氏的《隋揚
  帝豔史》以及唐宋傳奇、戲麯、民間傳說等材料,如《海山記》、《迷樓記》、
  《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作者廣采博收,精心編
  撰,將衆多的人物、繁雜的事件,悠長的歷史熔於一爐,形成一部有機的藝
  術整體。
  
  故事簡介:
  《隋唐演義》一百回,是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作者褚人獲,字稼軒,又字學稼,號石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康熙二十年前後在世。終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詩善文,尤喜涉獵歷代稗史軼聞,著作頗多,最能代表其文學成就的是《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以隋唐歷史為題材。宋代以來,有關隋末群雄割據,“十八路煙塵”造反的種種傳說和故事,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演隋唐歷史的小說,數量頗多,可以構成一個較大的係列。《隋唐演義》之前較有影響的同類題材的作品有明代的《隋唐志傳》、《隋煬帝豔史》和《隋史遺文》,褚人獲對上述作品廣采博收,同時吸收了唐宋傳奇的有關材料,加工改寫成七十萬字的《隋唐演義》。作為說唐故事的集大成者,《隋唐演義》幾乎註意到古籍及傳說中所有有關隋唐歷史的軼事、雜說,把它們溶到一部作品中,而且雜而不亂,形成了自己的情節體係,可謂後來居上。
  
  《隋唐演義》敘事從隋主伐陳開始,以“安史之亂”後唐明皇回京作結。它的主要內容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以隋煬帝——朱貴兒為中心人物的隋末宮廷故事,二是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等“亂世英雄”反隋的故事,三是唐明皇——楊貴妃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亂”前後唐代官延故事。全書將隋煬帝——朱貴兒與楊貴妃——唐明皇的兩世姻緣作為一條副綫,把紛繁的歷史事件、趣聞軼說溶進一個龐大而鬆散的整體結構中。
  
  隋煬帝在通俗小說中是有名的荒淫殘暴的君主。他在位十九年,曾三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又每年調民工數百萬營建東宮,開鑿運河,修築長城,苛捐、暴政,搞得民不聊生。當時有些人為了躲避兵役、勞役,竟自斷手足,稱為“福手福足”。隋末農民大起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隋唐演義》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地再現了歷史的真實情況。作品前半部,以細緻的筆墨描寫了“窮土木煬帝逞豪華”(第二十七回)的許多令人怵目驚心的事實:選綉女、建洛宮,“弄得這些百姓東奔西馳 ”,“各府州縣邑,如同鼎沸”。煬帝為了遊玩,強令開鑿自大梁至淮河的運河,強徵天下民夫,“如有隱匿者,誅三族”。大小官吏,正好趁此機會變本加厲地酷虐百姓。在這樣一個反抗的烈火一觸即燃的時刻,不但程咬金、尉遲恭等貧苦農民要揭竿而起,就是一些下級官吏(如秦瓊)和富有正義感的中小地主(如單雄信)
  
  也感到是“出去做一番事業”的時候了。在反隋英雄中,秦瓊一生的經歷最具典型性。秦瓊曾充任過地方上的“捕盜都頭”,對造反的“勾當”幾度遲疑。當“盜賊 ”程咬金、王伯當等人以拜寺為名在傢聚義時,他出於江湖義氣,毅然冒着生命危險放走了衆人。在親眼看到了麻叔夜吃人等一係列驚心動魄的事件,徹底認清了隋王朝的極端腐敗本質後,他自覺主動走上了反抗道路。參加起義隊伍後,他利用自己在江湖上的聲望,為壯大農民起義隊伍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在瓦崗寨上,他成了翟讓軍事集團的中堅力量之一。在說唐故事演變過程中,群雄反隋,尤其是瓦崗寨英雄們的反抗故事,有較好的基礎,褚人獲對這一部分的加工也最見功力,不但思想內容上多有可取,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它較成功地塑造了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等草澤英雄的群像。這些人物,既有傳奇色彩,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個性不同的人。如單雄信耿直淳厚而自視甚高,程咬金魯莽而風趣善謔,羅成勇猛而少年氣盛,都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像。作者不但註意從重大的事件、情節中寫人,還能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細微的感情和心理。如描寫主要人物之一的秦瓊的許多節文字,就相當精彩、細膩。
  
  《隋唐演義》的語言比較通俗曉暢,這主要表現在那些描寫草澤英雄的文字上。試以第二十三回寫程咬金等初次在賈潤甫店裏聚會一節文字為例:單雄信、程咬金來給秦瓊之母拜壽,程咬金因小時同秦瓊一塊長大,自信秦瓊對他會勝過一般朋友。但在秦瓊方面,因幾十年不見,已不認識程咬金了,又見他一片粗魯,與他說話不多,這時:不知程咬金自信是個舊交,尤俊過初時也聽程咬金說道是舊交,見叔寶相待冷淡,吃了幾杯酒,有了些酒意了,就說起程咬金來道:“賢弟,你一嚮是老成人,不意你會說謊。”咬金道:“小弟再不會說謊。”尤員外道:“前日單二哥,拿令箭知會與秦老伯母上壽,我說:‘賢弟你不去罷’。你勉強說:‘秦大哥與我髫年有一拜,童稚之交’。若是與你有一拜,他就曉得你會飲了、初見時恰似不相認一般,如今來敬酒,並不見敘一句寒溫不多勸你一杯酒,是甚緣故?”咬金急得暴躁道:“兄不信,等我叫他就是。”尤俊達道:“你叫。”咬金厲聲高叫:“太平郎,你今日怎麽就倨傲到這等田地!”就是春雷一般,滿座皆驚。……這一段真可謂有聲有色。不僅口吻逼真,還能表達出說話人的神態以及性格特點和心理。程咬金粗魯耿直,不會繞圈子;尤俊達粗魯卻愛耍點小聰明,他看到秦叔寶沒有特別看重程咬金,就故意激他,讓他搞得“滿座皆驚”,以為取笑。《隋唐演義》各個部分的成就是不平衡的。寫秦瓊、單雄信等人起義反隋的部分,藝術地再現了隋末的歷史現實;與此同時進行的關於隋末宮廷生活的描寫,客觀上反映了隋末農民戰爭的背景。總的說來,寫唐統一前的部分比較富有生活氣息,不乏精彩的片段;唐代部分則筆力冗弱。
  
  《隋唐演義》思想和藝術上的局限有三:第一,它不僅以大量篇幅直接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寵的王義、薑亭亭夫婦的形象。如小說花費大量的筆墨寫王義夫婦怎樣用頭髮做成“青絲帳”以謝“隆恩”,博得隋煬帝一笑。作者對這對愚夫愚婦的“品行”津津樂道,贊賞不已。又如,作者譴責了隋煬帝的暴政,卻又不厭其煩地渲染朱貴兒等人以“殉節”報答昏君的故事。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即使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總體結構上以朱貴兒、隋煬帝與唐明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副綫,以欣賞的態度寫了這兩對情人的“愛情”,這也是書中的糟粕。封建帝王固然可以作為文藝作品的愛情主人公來描寫,但隋煬帝、唐明皇之於朱貴兒、楊貴妃,與其說是“愛”,毋寧說是對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女性的玩弄,與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男女之間的愛情並不相幹。第三,從全書看,《隋唐演義》以史為經,以人為緯,結構全書,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體係。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夠精當,繁瑣冗長,接榫處也不夠圓轉自然。
  
  本書據現存康熙年間四雪草堂刻本校訂而成。
  
  《隋唐演義》一百回是隋唐歷史小說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歷史演義小說最優秀的一部。
  本書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隋末宮廷故事,以隋煬帝和失貴兒的旖旎豔情故事為中心,描寫了隋末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刻畫了隋煬帝的荒淫殘暴。他弒父鴆兄,奪得皇位,在位十三年,營建洛宮,徵選綉女,開鑿運河,遊幸江都,修築長城,遠征高麗,致使國力疲憊,民不聊生。這部分描寫,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客觀地反映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社會背景。二是唐代宮廷故事,以唐明皇楊貴妃的風流情事為綫索,展示了唐代宮廷生活的驕奢淫逸;同時也描寫了李世産親刃兄弟,武後、韋後的謀殺親夫、爭權奪寵、殖酷無情。這部分描寫則筆力浮泛,情緻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王伯當、花木蘭等事跡,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寫他們起兵反隋,追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傳奇經歷,頌揚了他們的俠義勇武。這些故事,多串聯於隋唐兩代朝政之間,用筆粗豪,形象生動,不乏精彩之處。在描寫中,對隋亡後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對秦瓊英雄失意的感嘆,雖然均以舊本,但與作者自己的“鸌落”、“睏頓”情緒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殘唐五代史演義
羅貫中 Luo Guanzhong閱讀
  又名《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五代殘唐》明李卓吾批點本。八捲六十回。
  題“羅貫中編輯”,但似為明代後期無名氏作品。
  以編年體例,描述自黃巢起義至陳橋兵變止,這段時期的動蕩興衰歷史。
  又名反唐演義全傳
  “薛剛反唐”的故事相傳唐時薛仁貴之子薛丁山為姦臣張臺(張士貴之子)所害,全家抄斬。薛丁山的長子薛猛囿於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終於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終於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
  
  TVB電視劇 薛剛反唐 
  片名:薛剛反唐 Destined Torebel
  地區:中國香港(TVB)
  類型:古裝武打
  集數:18集
  首播:TVBI
  演員:劉青雲 劉美娟 關禮傑 吳鎮宇
  劇情介紹
  改編自民間故事的古裝武俠劇《薛剛反唐》,神怪詭秘,麯折悲情。
  薛丁山夫婦殲滅楊藩後,楊冤魂不息,發下毒誓,要盡滅薛門。唐初,高宗李治即位,後武則天把持朝政,欲利用太廟祭祖暗害皇帝,不料太廟倒塌,陰謀敗露。樊梨花洞悉天機,知其子薛剛乃楊托世附體,以報前世之仇,大駭之餘,欲為子除魔,但卻為楊附體的薛剛所殺。而薛剛因誤殺武後私生子而衹身逃亡,引緻薛傢被滿門抄斬,盡應天機。
  武則天再藉花燈會謀朝篡位,自立為帝。薛剛及後得對他鍾情之永泰郡主及徐茂公之助,驅去心魔,並擁立太子李顯,又與郡主及徐茂公之孫徐賢到處尋找名將之後人,共興勤王之師。最後往新唐國藉兵,報仇復國,但功成後卻因功高震主,不為李顯所容,終為新主毒殺。
  此劇乃香港首播,亦是劉青雲首部擔正為男主角的劇集。
  【戲麯《楊傢將》】
  
  戲麯裏的在《楊傢將》大多取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歡迎垂青,到如今有着幾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離不開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的精雕細刻千錘百煉的傾註一生的狠功夫,纔使得戲麯的種子深深根植於觀衆百姓的內心裏,舞臺上的演員們所表演的楊傢將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大義凜然,保傢衛國的品質性格它不僅僅屬於戲中人物,它屬於人民群衆。這些優秀的戲麯藝術真應該值得現在的藝術傢們的搶救和挖掘,不應該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寶貝”消失在我們的手裏,千萬不要等數年以後,當我們的子孫面對劇本裏的經典唱詞,卻不知為何物?那時我們會成為戲麯的罪人,到那時我們將無顔面對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
  
  相關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衆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徵西》和揚劇《百歲挂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為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為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準的支持下凜然挂帥,全家出徵。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徵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衹此獨子,不準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藉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絶𠔌,以威脅楊傢。其計為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絶𠔌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𠔌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於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𠔌去,太君允準,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竜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絶𠔌後,歷盡艱險幾經波折,終於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採藥老人的幫助下,攀上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𠔌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為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衝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裏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麯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奬。並成為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帥成了中華民族戲麯史上一麯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臺風采决不減當年。該戲作為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為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裏,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挂帥前後兩種不同的復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傢將捨身忘傢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纔”誓不為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挂帥我挂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發聾振聵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於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莊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將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舞臺上。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麯對傳統楊傢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傢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徵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傢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於《楊傢將演義》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不過,傳統的影響無論多麽巨大,畢竟衹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國封建社會全面走嚮崩潰的時代,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各部門匯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統的“異端”勢力,形成了一個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地方戲麯中的新編楊傢將故事,正是這股“異端”勢力在民間的一翼。
  
  楊傢將故事發展階段上反傳統的“異端”傾嚮,明顯地表現為題材的變更。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於《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於《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於是,楊傢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嚮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傢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跡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臺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臺上流行的楊傢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臺下歡迎”。同時在當舞臺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傢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傢門裏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餘塘關》、《穆柯寨》等)大為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裏衹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竜峪》、《孤鸞陣》等),男女關係的描寫卻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衆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嚮始露端倪。
  
  戲麯界的不少專傢一直認為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嚮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臺上楊傢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裏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麯藝術傢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裏註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藉用 “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着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
  
  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為“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為姦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裏,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凄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出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為愈”的死節變成了由於“被睏兩狼山,白日受饑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絶望。這出以唱為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 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為整出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為“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傢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麽京劇便是以“一傢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兇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嚮十分鮮明。
  
  戲麯藝術傢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裏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衹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11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這出喜劇通過“我今日到無有父子的恩大,她那裏卻還有夫妻的情長”,12這樣的形象對比,贊頌了人懷對於“王法”的勝利。儘管這是以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為代價的人情,實際上跟王法並不抵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傢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嚮。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衝擊。
  
  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遊春》這些戲雖然取材於舊故事,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量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襬脫了楊傢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以《四郎探母》為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屍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為背景,通過楊傢將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這種主題的變化,不僅是藝術跳出了舊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識的大飛躍。
  
  在新編的故事裏,傳說中的楊傢將形象也註入了新的血液。楊門女將不再因為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楊八姐遊春》裏敢於譏諷皇帝的佘太君,敢於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於演義裏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對於傳統故事裏的各種封建意識,新編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裏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裏,徵遼戰爭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徵儂智高是相提並論的。這與《水滸》把徵遼與徵方臘相提並論一樣,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為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為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傢既是親傢,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傢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裏。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衹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編故事以濃厚的人情味來與傳統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對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內容,三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鼓吹“招降納叛 ”,也有把楊四郎與歷史上的“和親”相並論。我們認為,這些都不符合這出戲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準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着力刻劃了楊傢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着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衝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這裏的確有人情高於一切的思想。有的評論者認為這是《四郎探母》的“反動思想性”所在。13這種論斷是缺乏歷史觀點的。評價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應該籠統地下結論。正象我們不能籠統地肯定“執法如山”一樣,我們也不能籠統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寫。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運用階級觀點來進行人情描寫是沒有道理的。其次,這種的人情描寫是為戲的主題服務的。把楊傢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繪得越純真、越深厚,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動人、越深刻,對封建戰爭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於形象性。其三,針對傳統故事“忠節至上”的道德教條,《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寫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傳統故事裏,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往往衹有一個幹枯的概念。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情、手足之義……都淹沒在效忠王事的義務裏了。過去許多評論都曾分析過楊傢將故事中有關愛情婚姻描寫的民主傾嚮。其實,傳統故事中的自主婚姻與《卓文君》、《西廂記》一類戲裏所表現的愛情追求有本質的區別。楊傢將的婚姻與對封建國傢的義務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描寫楊宗保私自招親的同時,作者一方面強調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後”,表明她與楊傢門當戶對;另一方面還把婚姻與獻降竜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傢”聯繫起來,以此作為婚姻的基礎。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自主的封建政治聯姻罷了。楊傢將的婚姻差不多都離不開這一模式。針對這樣的窠臼,《四郎探母》纔把人情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能說是在封建壓近下的一種“人的覺醒”。而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傾嚮正是新編故事對舊傳統的有力突破。
  
  我國十六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茁壯。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封建思想啓蒙運動缺乏歐洲歷史上那樣“狂飆突起”的巨大聲勢。因而,楊傢將故事的發展階段上,反對封建傳統的力量也不強大。《四郎探母》這樣的人文主義作品衹是少數。這是《四郎探母》長期不為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的範圍來看,《四郎探母》等新編楊傢將故事的革新精神與清代整個文化界反封建的啓蒙運動是血肉相連的。這些戲對楊傢將故事題材的開拓,與清代“楊州八怪”畫派對“四王”派正統山水畫的叛逆一樣,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對舊傳統的大膽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戲以人情來對抗道德說教與當時思想界猛烈抨擊綱常倫理的矛頭也是一致的。不管它們的批判有多麽大的局限性,衹要它們是針對封建壓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楊傢將故事】
  
  在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鐘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挂着“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傢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傢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裏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嚮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衹是挂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綫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鬍𠔌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决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决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衹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纍纍,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嚮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衆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衆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𠔌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詵和主帥潘美卻堅决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麽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衹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麽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着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着陳傢𠔌(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佈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衆,楊業戰敗。退到陳傢𠔌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𠔌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衆,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絶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鼕天,契丹軍又一次嚮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墻上澆水成冰,使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衹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傢“忠心報國”的優良傢風。
  
  楊傢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傢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麯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傢將的故事編成戲麯,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傢將演義》、《楊傢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傢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姦臣做陪襯,使楊傢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傢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挂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傢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傢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傢風,對於一個傢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竪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傢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傢後代。
  
  楊傢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傢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傢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衹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傢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傢將傳說故事中,楊傢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傢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傢,整個一個楊傢戰死一大半。戲麯《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麽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嚮楊傢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臺上臺下,頓時亂作一團,臺上的“契丹兵”也衹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衆稍稍坐定,臺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挂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傢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衹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衹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傢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傢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傢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歷史上,凝聚着這種忠烈傢風的事例絶非楊傢將一傢。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傢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傢將。這些傢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着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傢將徵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着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成為十裏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裏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傢將戰鬥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註目車外,看着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傢將的事跡,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傢將以及薛傢將、呼傢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範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歷史上真實的楊傢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蕩,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嚮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衆,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裏,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纔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纔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纍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嚮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徵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衆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衹是遷移民衆,不需要與敵人决戰。他嚮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衆我寡下應采取什麽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衹是遷移民衆。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衹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傢𠔌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傢𠔌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為主將的潘美,不遵守與楊業的約定,更不製止部下的擅自行動,聽到楊業失敗的消息,就一走了着,顯然是不顧楊業的死活。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傢𠔌,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絶食三日而死。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而楊業最初陣亡的撫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貴等人,可見有人掩蓋了事實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經過正史沒有記載,根據方志記載,楊業妻子折氏嚮宋太宗上書說明真相。宋太宗下詔厚恤楊業傢屬。潘美被降職,王冼、劉文裕都被削職發配。楊業禦下有恩,與士卒同甘共苦,陳傢𠔌血戰,楊業曾讓幸存的士卒突圍,士卒不願,全部戰死。宋太宗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當,喪失了楊業這樣的勇將,北伐怎麽能夠成功呢?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冼等人阻撓譏諷,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出於嫉妒心理,不發一言,坐視楊業走上死路。實際上是潘美導致了楊業的死,但潘美是國戚宿將,宋太宗也衹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間輿論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被描寫成一個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楊業是楊傢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
  
  楊傢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徵,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綫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鼕,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衹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嚮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裏,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傢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徵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竜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製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衹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奬,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嚮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傢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衹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傢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傢將的主要人物。楊傢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竪,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傢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傢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傢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TVB電視劇】
  片 名:楊傢將
  主 演:梁朝偉 劉德華 汪明荃
  導 演:暫無
  國傢地區:港臺
  劇情介紹:
  遼國起兵犯宋,楊傢將領兵討伐。宋人潘洪勾結遼國,設下毒計令楊傢將全軍覆沒。七郎〔梁朝偉〕身中多箭慘死;四郎〔苗僑偉〕獲遼國青蓮公主招為駙馬;五郎〔黃日華〕為五臺山和尚所救,削發為僧;六郎〔劉德華〕回京告禦狀,潘終被處斬。其後六郎徵遼被睏,楊令婆得仙人漢鐘離指點,親率四郎、五郎及楊傢女將破陣救出六郎。呂洞賓與漢鐘離鬥法,令楊傢將大敗,青蓮更為救四郎而死。四郎因青蓮之死耿耿於懷,最後飄然遠去,五郎則重回五臺山。楊令婆不勝唏噓,黯然歸隱火塘關……
  清代小說。全稱《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題“仁和錢彩錦文氏編次”,“永福金豐大有氏增訂”。錢、金二人生平均不詳。共82回,捲首有金豐序。此書於清代乾隆年間被查禁,又金豐序標年為甲子,清代在乾隆以前,“甲子”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或乾隆九年(1744),故此書大約是康熙至乾隆時期的作品。
  
  嶽飛的故事早在南宋末年就成為民間說話藝人的題材。明代著為小說有 2種。①熊大木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880則,以“斡離不舉兵南寇”為始,“冥司中報應秦檜”為末,已略具後來《說嶽全傳》的規模,然而人物情節均較粗率,文字半文半白。②於華玉編《按鑒通俗演義精忠傳》。於華玉不同意熊大木脫離正史的虛構,他編嶽傳盡除虛構,一一對照正史,這嶽傳遂失小說趣味,成為史傳的復述。《說嶽全傳》虛實兼有,金豐的《序》說:“從來創說者,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苟事事皆虛,則過於誕妄,而無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實,則失於平庸,而無以動一時之聽。”它一方面吸收了過去嶽傳中精彩部分,同時又加進許多民間傳說。若按之歷史固然有許多的不合,但它故事性強,突出了嶽飛和他的部將。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其成就和影響都超過了前兩種小說。清代嘉慶三年刻本《說嶽全傳》
  
  《說嶽全傳》先交代因果,嶽飛前世為佛頂大鵬,秦檜為虯竜,秦檜妻王氏為女土蝠,萬俟□為團魚精,因大鵬啄死女土蝠和團魚精,啄瞎虯竜左眼,遂結下前世冤仇。大鵬投胎嶽傢,虯竜要報一啄之仇,發黃河大水淹沒河南湯陰縣嶽傢莊,幸得陳摶老祖相救,嶽飛和母親在花缸內不至淹死。虯竜發水違犯天條被斬,轉世為秦檜。嶽飛母子漂流至河北黃縣被王明收留。嶽飛在母親嚴教下長大,又從周侗學藝,少年即文武雙全。嶽飛與結義兄弟赴京考武舉,槍挑小梁王闖下大禍,逃回鄉裏。不久金兀術興兵南犯,徽宗、欽宗以及康王盡被俘虜。康王得天之助,泥馬逃過長江在金陵即位,召嶽飛入伍抗金。嶽飛擊敗金兀術,因功而升為五省大元帥。金兀術於是買囑秦檜,送他回國充當內□。正當嶽飛揮兵北上,在朱仙鎮大破金兵“連環馬”、“鐵浮陀”,最後大破金竜紋尾陣,金兵潰不成軍,嶽飛準備直搗黃竜府之時,12道金牌令嶽飛立即回京。秦檜夫婦為破壞抗金事業,以“莫須有”的罪名屈殺嶽飛、嶽雲和張憲於風波亭。62回以後,接着寫嶽飛之子嶽雷、嶽霖結義,嶽傢軍將領子弟鬧臨安,祭嶽墳,後秦檜夫婦暴死、高宗駕崩,孝宗即位為嶽飛昭雪,嶽雷挂帥抵抗金兀術的新入侵。嶽傢小將全殲金兵,生擒金兀術,金兀術當場氣死,牛臯當場笑死。結末是忠臣皆得封贈,嶽飛之靈由佛爺啓迪頓悟因果,遂復為佛頂大鵬。
  
  《說嶽全傳》前61回主要寫嶽飛。寫他在國難當頭,置個人得失榮辱於度外,以民族國傢利益為重,馳騁疆場,精忠報國,是一位民族英雄;寫他待人寬厚,軍令森嚴,武藝高強,韜略精通,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統帥。嶽飛部隊的主要戰將都是各地起義的緑林好漢。他們或者是梁山幸存的英雄,如呼延灼;或者是梁山好漢的子孫,如阮小二之子阮良,關勝之子關鈴,董平之子董芳,張青之子張國祥,韓滔之子韓起竜、韓起鳳;或者是楊傢將後裔,如楊再興.楊繼周;或者是嘯聚山林的義士,如楊虎、餘化竜。而牛臯則是這類英雄的代表。他對朝廷不滿,駡皇帝“盡是無情無義的”,朝廷迫害便立即造反上山,一旦民族大敵當前,他又能下山出兵,“待我前去殺退了兀術,再回太行山便了”。嶽飛3次打敗金兀術,主要就是依靠了這些緑林英雄。在小說中,朝廷始終是軟弱的,皇帝是無情無義、苟且偷安的昏君,重用的是張邦昌、秦檜之類的權□,朝廷不但無决心無力量抗戰,而且在關鍵時刻充當了破壞抗戰的禍首。《說嶽全傳》實際上寫了以嶽飛為首的人民的抗戰,這是它不同以往的嶽傳的地方,也是它的最主要的特點。
  
  小說中也賦予嶽飛形象以過多的封建倫理色彩,作者為要表現他是忠孝仁義的化身,有時竟違背常情。如曹寧殺死漢□父親起義,嶽飛竟斥之為不孝,逼得曹寧自殺。萬俟□、羅汝楫觸犯軍令罪不當赦,嶽飛卻以仁厚待之。張保探監撞死在嶽飛面前,嶽飛竟誇為義氣。王橫要保護嶽飛,嶽飛竟加阻攔,讓欽差將王橫亂刀砍死;施全要刺死秦檜為嶽飛報仇,嶽飛魂靈卻拿住他的兩臂,使他被捕斬首。此外,作者把嶽飛與□臣強寇的矛盾解釋為前世冤孽,則掩蓋了嶽飛歷史悲劇的社會原因。19回寫佞臣強寇均遭懲罰,忠臣烈士均得封贈,雖反映着群衆“幻將奇語慰忠魂”的願望,實質上仍是背離現實的大團圓俗套。
  
  《說嶽全傳》明顯地保留着民間話本的痕跡。每回結尾都是在情節緊要處打住,體現着說話人吸引聽衆的技巧。小說以敘述為主,是粗綫條的描寫,但多是說話人的套語。某些細節一再重複,如第28回平江知府錯把牛臯當嶽飛,恭敬迎候,牛臯竟以一小小統製受之無愧,這樣細節在別的場合重複描寫了兩次。這種重複衹在說話中可以獲得演出效果。小說還留存着“說話”人的許多插話,或者解釋、評論情節,或者打諢逗笑。小說題名有說本2字,並不是虛設。
  又名《萬花樓演義》丶《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丶《後續大宋楊傢將文武麯星包公狄青初傳》
  長慶堂刻本。十四捲六十八回。
  為楊傢將故事的續書丶《五虎平西》故事的前傳。以狄青為主,敘述狄青丶包公和楊宗保三人的故事。將歷史演義與公案小說巧妙結合成一體,某些情節,例如狸貓換太子,更影響後世小說戲麯作品。
  敘述英雄傳奇人物楊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將外擊西夏、內除姦臣、忠君報國的故事;以狄青為主人翁,加上忠姦勢力的水火交鋒,情節復雜麯折,故事豐富有趣。
  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於 “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産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字畏齋)撰《列國志傳》,以烽火戲諸侯開篇,分節不分回,每節隨事立題。明末馮夢竜加以改編,凡餘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作了訂正,藝術上也有顯著的提高,改名為《新列國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間,秣陵(今江蘇南京)蔡元放(名 □,號七都夢夫、野雲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註釋,改名為《東周列國志》。
  
  作品簡評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復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傢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傢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好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東周列國志》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傢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註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傢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無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歷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事為人的標準和榜樣。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贊揚了從善人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贊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與這些正面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姦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節的進展之中。
  《二度梅全傳》,是清初的章回體通俗長篇小說,作品署名為惜陰堂主人編輯,天花主人編次。作者的真實姓名及生平均不詳。
  這部長篇小說,寫的是梅、陳兩傢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其中,着意描繪了梅魁之子梅良玉、陳東初之女陳杏元的愛情故事。作品以唐代肅宗年間為背景,展示了較為廣阔的生活畫面。山東濟南府歷城知縣梅魁,在任十年,為官清正,"衹吃民間一杯水,不要百姓半文錢"。在他被晉升為吏部都給事以後,對姦相盧杞之流不僅不趨炎附勢,而且敢於正面衝突。因而被姦相盧杞陷害,斬首西郊。盧杞還假藉聖意,捉拿梅魁全家。梅魁之子梅良玉及其母,衹好棄傢而逃,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幾經周折,幸而來到陳東初傢,並與杏元小姐聯姻。但盧杞為了達到陷東初於死地的目的,又害杏元小姐出關和番,把梅良玉和杏元小姐這對情侶活活拆散。在姦相盧杞的搜捕中,梅良玉又得到鄒伯符的庇護。在經過艱難麯折的磨難以後,梅良玉終於闈戰得捷,名列金榜首位,並被欽封為巡按,除暴安良,在皇帝的親自主持下,得以和杏元小姐完婚團聚。在梅良玉的麯折、痛苦的經歷中,交插描繪了陳東初之子陳春生的故事。他在父母被捕入天牢,姐姐被逼和番,姦相盧杞對他進行追捕的情況下,歷盡艱辛,被漁傢所救,被邱公收養,最後中了榜眼,與周玉姐結為伉儷。
  這兩個青年人的愛情故事交插描繪,彼此輝映,構成了麯折復雜、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使整個作品變化多端,波瀾起伏,不時陷入絶境,旋即絶處逢生,扣人心弦,撼人肺腑,使讀者隨着主人公的經歷、遭際,時喜、時怒、時哀、時樂,可以說,這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小說。
木蘭奇女傳
佚名 Yi Ming閱讀
  全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捲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校點:路遠南。本書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有關史書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敷衍創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節還受到了唐代、明代傳奇的影響與啓發。書中寫木蘭從軍十二載,轉戰千裏,備覺艱辛,後因屢建奇功而被封為將軍。然最後竟蒙冤涉進武則天亂國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殺以表對朝廷的忠誠,結局慘烈異常。木蘭從軍的故事早已流傳古今,傢喻戶曉。本書將這一故事加以細緻描寫,情節更為具體。同時,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傢住黃陂,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為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塚、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志》中有《木蘭傳》一篇,內容與本書基本相同。
宋太祖三下南唐
好古主人 Hao Guzhuren閱讀
  又名《趙太祖三下南唐》,《俠義奇女傳》 八捲五十三回 存
  
  同治乙醜(1865)丹桂堂刊本,佛鎮福祿大街英文堂藏版小本。目錄頁題“新鋟綉像宋太祖三下南唐被一圈受州城”。有序,有像贊二十六幅。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藏南京圖書館】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佚名 Yi Ming閱讀
  全名《綉像後宋慈雲走國全傳》,全書三十五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校點:李仲凱。本書是一部歷史小說,寫北宋、南宋之交的歷史事件。書中人物衆多,情節復雜,涉及徵戰、外交、江湖、山林、宮廷、官場種種場面,其中描寫權謀鬥爭尤為細緻,頗有可讀之處。
乾隆下江南
佚名 Yi Ming閱讀
  清朝的歷史上,記載了康熙與乾隆都曾經六次下江南。
  
  說起乾隆南巡,從官方的史籍到民間的野史中,都有許多描述:或是說他修築堤堰,功澤千秋;或說他把國傢大事都扔給手下大臣,自己迷戀在江南美景中;或說他風流成性,揮霍無度……總之衆說紛紜,褒貶不一。
  
  實際上乾隆南巡一開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對。《清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乾隆即位不久,聽說蘇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遊視察,並派大學士訥親去江南查看道路。
  
  訥親從心裏就不贊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給乾隆的回奏中說:蘇州城外的虎丘還算得上名勝,實際上像一個大墳堆。蘇州城裏河道狹窄,糞便船衹擁擠在一起,過了中午就臭不可聞,根本不算什麽風景。乾隆聽了訥親的回報,衹好暫時打消了南巡的念頭。
  
  洪澤湖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為了迎合乾隆,上奏請求乾隆南巡浙江,這一請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當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佈兩年後舉行南巡。
  
  康熙當年南巡主要是為了視察水利,乾隆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决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傢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時,乾隆來到洪澤湖,視察水利工程,他瞭解到高傢堰與蔣傢壩之間的黃河大堤衹有三座大壩,每年到了夏秋兩季,洪澤湖水位上漲,由於排泄不暢,很容易發生水災。河道總督高斌提了一個方案,建議再增加兩座壩,乾隆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高傢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壩,分別被命名為“仁”、“義”、“智”、“禮”、“信”。每當洪澤湖水位上漲時,根據水勢情況,五座大壩可以及時分別調節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證了大堤和下遊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時,又製定了清口水志,規定:上壩的水位上漲一尺,下壩的閘門可以開到十丈。河道官員遵守這一規定,確保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下遊的各州縣避免了水患的災害。
  
  江蘇鎮江金山寺 原乾隆行宮
  
  徐州附近黃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點之一。乾隆多次來到這裏。根據乾隆的命令,這裏先後修築的防洪石堤大壩全長70多華裏。
  
  浙江的海寧州和仁和縣,是江海的交匯處,每天都要發生兩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衝垮,整個江南將一片汪洋。早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開始在這裏修建海塘,以後歷代修築海塘,一直沒有間斷過。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現了石塘、柴塘之爭。究竟是修築石塘,還是修築柴塘意見不統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達海寧的第二天,馬上親臨現場,親自試驗打樁。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須從舊塘壩嚮後移數十丈才能打樁,這樣勢必會毀掉許多百姓的田地和村莊,乾隆看到這種情況說,本來想保護民衆,現在反而先害了他們。於是乾隆决定先修築柴塘,並要求每年用竹簍裝上石頭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時,乾隆見到堤壩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斷衝走,裝石頭的竹簍都露了出來。於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魚鱗石塘。
  
  喀爾吉善奏摺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後一次南巡時,下令繼續修築范公塘石壩。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護了江南水鄉的繁華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籠絡人心。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廟行禮,另一方面對前來拜見的文人士子,他親自命題考試。他出的不少考題,擺脫了科舉考試的八股陋習而註重實際應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為題。取得一等成績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職,這樣就選拔了許多實用的人才。
  
  由於江南一帶人才薈萃,讀書應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給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官辦學府增加名額。《四庫全書》告成後,他個人掏腰包讓人抄錄了三份,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並命令地方官吏允許學子們拿出來抄錄傳看。這些舉措,對江浙一帶的文化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乾隆八旬萬壽慶典
  
  閱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動之一。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歷代帝王也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
  
  乾隆本想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頽敗的風氣,並嚮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沒想到,閱兵反而鬧了許多笑話。乾隆最後一次南巡閱兵是在杭州,嘉慶皇帝後來回憶那次閱兵時的情形說: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墜地。一時傳為笑談。
  
  乾隆南巡,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飽覽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將喜愛的江南景色摹繪成圖,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
  
  南京的瞻園、海寧的安瀾園、杭州的小有天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這江南的四大名園後來都在圓明園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鋒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實景仿製,連景點的名稱都原樣照搬。
  
  乾隆六次南巡時間表
  
  蘇州的獅子林乾隆特別喜愛,於是又在避暑山莊仿建一所。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
  
  康熙南巡還是比較簡樸。他第一次南巡的時候,途中經過丹陽、常州、無錫,一路上沒有停留,晝夜行船三百六十餘裏。
  
  康熙南巡時,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員的官邸,衹有在揚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宮。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華得多了。從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個行宮。乾隆乘的禦舟被稱為安福艫、翔鳳艇,共有五艘,製作工藝極其精美。整個南巡船隊共約有一千多衹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連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準備。
  
  儘管乾隆三令五申嚴禁鋪張,但地方官員為取得他的歡心,無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投其所好。
  
  “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寫下的詩句,他連做夢都在回味下江南時的情景,充滿了無限眷戀。但是,這六次南巡,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朝廷中不乏有頭腦的官員,多次勸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卻多遭到嚴厲的斥責。
  
  乾隆上諭檔
  
  許多諫阻南巡的官員,都被懲處或罷官。在這種高壓下,大臣們誰也不敢再說話,眼睜睜看着國庫枯竭,國傢走嚮衰敗。
  
  民間傳說乾隆喜歡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時少不了尋花問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鬧,乾隆一氣之下,將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將皇后遣送回京確有其事,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檔》中就有記載。
  
  到了乾隆晚年,他纔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在《清史稿》的《吳熊光傳》中,記載了乾隆說:我當皇帝六十年,自認為自己沒犯什麽大錯。惟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把好事辦成了壞事。
  
  乾隆南巡耗資巨大,以後的清朝皇帝再也沒人仿效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奢華美景,此後,大清王朝開始一步步地走嚮衰落。
  
  (CCTV《探索·發現》供稿)
  原名《希夷夢》。清末上海蘇報館校印本。十二捲四十回。
  不題撰人。據序知作者為汪寄。汪寄,號蜉蝣子,清安徽徽州府(今安徽祁門一帶)人。作此書當在乾隆五十一(1786)年之前。
  敘述韓速、閭丘仲卿二人在海國建功立業五十年,而兩宋興衰已三百年的故事。本書結構新穎,故事麯折。
罂粟花
  一名《通商原委》、《通商原委演義》。光緒三十三(1907)年自印本。二十五回。敘述林則徐禁煙、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失敗簽下南京條約的始末。本書二集未見。
  是一部反映鴉片戰爭全史的作品,屬於通俗歷史演義的性質。小說着重寫林則徐的查禁鴉片和抗英鬥爭,惋嘆他功敗垂成,頌揚了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人丹心報國的浩然正氣;表彰了三元裏人民抗英,擊斃英將伯麥的轟烈壯舉,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不可侮。同時,小說細敘述英軍的進攻過程,激烈抨擊當時的賣國群姦,庸儒顢頇,畏敵如虎,坐令侵略者猖狂無忌。據《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該詞目的作者說,此書名為“演義”,實乃排比當時政治事件而成文。
  一名《忠烈奇書》、又名《崇禎慘史》 五十回 存
  題“鬆排山人編”“竜岩子較閱”。
  
  光緒四年(1878)宏文堂刊本。內封上鎸“光緒四年新鎸”。右鎸“內附李闖攻打岱州”,中間兩行題“綉像鐵寇圖忠烈全傳”,右偏下鎸“宏文堂藏板”,首《忠烈奇書序》,不題撰人。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有圖十二幅,幅半葉,另半葉為贊。【藏南京圖書館】另《孫目》著錄此書之光緒十六年(1890)三餘堂刊小本,謂題“鬆滋山人編,竜岩子較閱”。光緒二十年(1894)友德堂刊本。【藏天津圖書館】民國二十三年啓智書局鉛印本,改題《崇禎慘史》,亦五十回,題“鬆排山人撰”。【藏南京圖書館】
  
  ---出《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又名《明珠緣》。清木刻本。五十捲五十回。
  書中所敘之事,最晚者為明崇禎三(1630)年,成書約在明末。敘述明代宦官魏忠賢與明熹宗乳母客印月互相勾結丶亂政篡權的故事。
  又名《樵史演義》。清初刻本。四十回。
  題“江左樵子編輯”。江左樵子,應為陸應暘(約1572~約1658),字伯生,鬆江青浦人。少補縣學生,已而被斥,絶意仕進。
  敘述了明末天啓丶崇禎及南明弘光朝的歷史。
  民初石印本。三十三回。
  不題撰人。
  記敘康熙十三(1674)甲寅年四月至康熙十六(1674)丁巳年六月止,廣東潮州總兵劉進忠起兵抗清及失敗的過程。三年過後,一切依舊,故名《三春夢》。
  《隋唐兩朝志傳》的林瀚序是可信的。萬歷時林傢一門依然興盛,書賈當不敢冒名以作偽。此書雖為羅貫中原本,內中亦有林瀚纂輯的份額。羅貫中不滿足於演說動亂分裂的歷史,隋唐史是他創作統一王朝全史的全新嘗試。從全書結構看,羅貫中用42回的篇幅,填補了240年和平時期的史事,雖衹占全書的34.42%, 但這一填補對後世全史演義的寫作,有着極大的示範作用。
  《隋唐兩朝志傳》12122,今存萬歷四十七年(1619)姑蘇書林龔紹山刊本,捲端題“東原貫中羅本編輯,西蜀升庵楊慎批評”。由於現存版本刊刻年代較晚,加之此書“在故事情節關目及用語方面,俱於《三國》倚賴甚深”[1](P95),頗有學者對所題“貫中羅本編輯”持懷疑態度,甚至否定它是羅貫中的作品。此書有林瀚《〈隋唐志傳通俗演義〉序》,對版本來源和編訂經過作了說明:“羅貫中所編《三國志》一書,行於世久矣,逸士無不觀之。而隋唐獨未有傳志,予每憾焉。前寓京師,訪有此書,求而閱之,始知實亦羅氏原本。
  全稱《北宋三遂平妖傳》,又名《新平妖傳》
  明代小說。分兩種。一為四捲廿回,題東原羅貫中編次;一為不分捲四十回,題宋東原羅貫中編,明隴西張元咎校。本書為二十回。
  書演北宋時王則起義於貝州一事,故事在南宋時已在民間流傳。推測羅貫中搜集有關起義史料、民間傳說,加工整理而成此書。
  又名《全相平話五種》
  元英宗至治年間(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本。計有《武王伐紂書》(別題《呂望興周》)丶《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丶《秦並六國平話》(別題《秦始皇傳》)丶《續前漢書平話》(別題《呂後斬韓信》)丶《三國志平話》等五種。
  元代講史話本。所述五種故事,真偽參雜,虛實並存,但對後世小說發展,有深刻影響。
首頁>> 文學>>演義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