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的《臺灣通史》,仿司馬遷《史記》體例,時間從隋朝大業元年至清光緒21年(1895年),橫跨1290年的歷史時空,將包羅萬象之內容納入88篇之中。是臺灣歷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連橫積數十年之力,搜集有關臺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其突出的特點,一是典據精深,記述詳明,因立足奠基臺灣史,故史料編撰寧詳勿略,寧取無棄。無論是舊籍疏略之島內撫墾拓殖的情況、故紙未載之相逼而來的外交兵禍,還是島內動植礦物等天然資源的種類及分佈情況、稻米糖茶等諸種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據資料詳細係統地載錄下來,或依耳聞目睹據實列述,內容紮實,使《臺灣通史》成為文獻大宗。二是較以往修史註重兵、刑、禮、樂者,凸顯“民貴”史觀,對島內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污,特別是攸關國民生計之官方奏疏一律詳細載錄,以供後人藉鑒。三是對以往史書以“島夷海寇”視之而一筆代過之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以及其後率領大陸同胞遷臺拓臺的事跡給予重新矯正定位;對臺灣人民介乎以卵擊石、艱貞抵禦日侮的歷史詳情,更是重筆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書既體現了臺灣與祖國大陸在政治、經濟、法律、典儀、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又突出了臺灣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全書內容起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時間橫跨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到達臺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將領,凡有關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産、風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對大陸人民開拓臺灣與臺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敘述尤詳。《臺灣通史》鬱“自戕其身,至於短折。餘甚哀之。顧餘則不然,禍患之來,靜以鎮之,橫逆之施,柔以報之。而眷懷傢國,憑吊河山,雖多回腸蕩氣之辭,絶無道睏言貧之語。故十年中未嘗有憂,未嘗有病。豈天之獨厚於餘,蓋餘之能全於天也。”民國十五年春(1926),連橫攜眷遊杭州西湖,欲了卻其“他日移傢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願。不久,北伐戰爭開始,於是又返回臺灣。這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禁止學習漢文,且不許學生使用臺語,連橫為保存故國文化始作《臺灣語典》四捲。本書曾由作者於1920~1921年在臺灣分三册出版,內地流傳極少。商務印書館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曾將其重新出版,此後亦有重印,但讀者現在也不易找到當時版本。
全書內容起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時間橫跨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到達臺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將領,凡有關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産、風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對大陸人民開拓臺灣與臺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敘述尤詳。《臺灣通史》鬱“自戕其身,至於短折。餘甚哀之。顧餘則不然,禍患之來,靜以鎮之,橫逆之施,柔以報之。而眷懷傢國,憑吊河山,雖多回腸蕩氣之辭,絶無道睏言貧之語。故十年中未嘗有憂,未嘗有病。豈天之獨厚於餘,蓋餘之能全於天也。”民國十五年春(1926),連橫攜眷遊杭州西湖,欲了卻其“他日移傢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願。不久,北伐戰爭開始,於是又返回臺灣。這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禁止學習漢文,且不許學生使用臺語,連橫為保存故國文化始作《臺灣語典》四捲。本書曾由作者於1920~1921年在臺灣分三册出版,內地流傳極少。商務印書館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曾將其重新出版,此後亦有重印,但讀者現在也不易找到當時版本。
越絶書是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歷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因而嚮為學者所重視。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絶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民族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這說明此書對於以上諸學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臥薪嚐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竜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後,就帶着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臺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臺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綫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劍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
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裏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臺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麽興師動衆,拿來的是什麽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衹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呆滯。好大一會兒,纔突然驚醒,衹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臺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纔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衹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纔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着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麽?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幹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竜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衆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衆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絶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故事見於《越絶書》。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出於種種原因,在越絶書的成書年代、作者、捲數。書名、篇名等問題上,至今仍存在着許多不同的看法。如關於成書年代,有春秋說、戰國說、戰國--西漢--東漢說、戰國--東漢說、東漢初年說、東漢末年說、東漢初年--東漢末年說、西晉說;關於作者,有子貢撰說、子胥撰說、袁康撰說、袁康、吳平合撰說、袁康撰吳平修訂說、袁康、吳平輯錄說;關於捲數,有十五捲說、十六捲說;關於書名,有越絶書原稱越絶說、越絶書原稱越絶記說、越絶記非越絶書說;關於篇名,有吳太伯與兵法篇亡佚說、今本吳地傳即古本吳太伯篇說、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即古本兵法篇說、今本陳成恆非古本陳恆篇說,等等。以上這些,一方面說明,關於越絶書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尚未統一,疑點猶待探討;另一方面也同時說明,正是由於越絶書的史料價值,在諸典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使衆多的研究者為之鍥而不捨.
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臥薪嚐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竜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後,就帶着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臺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臺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綫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劍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
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裏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臺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麽興師動衆,拿來的是什麽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衹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呆滯。好大一會兒,纔突然驚醒,衹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臺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纔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衹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纔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着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麽?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幹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竜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衆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衆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絶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故事見於《越絶書》。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出於種種原因,在越絶書的成書年代、作者、捲數。書名、篇名等問題上,至今仍存在着許多不同的看法。如關於成書年代,有春秋說、戰國說、戰國--西漢--東漢說、戰國--東漢說、東漢初年說、東漢末年說、東漢初年--東漢末年說、西晉說;關於作者,有子貢撰說、子胥撰說、袁康撰說、袁康、吳平合撰說、袁康撰吳平修訂說、袁康、吳平輯錄說;關於捲數,有十五捲說、十六捲說;關於書名,有越絶書原稱越絶說、越絶書原稱越絶記說、越絶記非越絶書說;關於篇名,有吳太伯與兵法篇亡佚說、今本吳地傳即古本吳太伯篇說、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即古本兵法篇說、今本陳成恆非古本陳恆篇說,等等。以上這些,一方面說明,關於越絶書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尚未統一,疑點猶待探討;另一方面也同時說明,正是由於越絶書的史料價值,在諸典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使衆多的研究者為之鍥而不捨.
越南史書。約撰於越南陳朝(1225—1400)年間。共三捲,采編年體。記述李朝史跡較詳,後附陳朝紀年。為越南最古史書之一。
提要:
臣等謹案:
《越史略》三捲,不著撰人名氏,紀安南國事。上捲曰國初沿革,為趙佗(約前203—前137年在位)以下諸王;曰歴代守任,為西漢至石晉交州牧守姓名;曰吳紀,乃五代末吳權(898—944)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跡;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沒後諸將杜景碩等爭立事跡;曰丁紀,則丁部領(968—979年在位)以下諸王;曰黎紀,則黎桓(980—1005年在位)以下諸王。中捲下捲皆曰阮紀,則自李公藴(1010—1028年在位)得國後諸王事跡,紀述特詳。惟以李為阮,與史不合。案黎崱《安南志略》稱陳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齊民姓李者,皆令更為阮,以絶民望。則此書當為陳氏之臣所作。崱志又載陳普嘗作《越志》,黎休嘗修《越志》,俱陳太王時人。太王者,陳日煚(1225—1258年在位)之諡。則此書或附錄臣即出普休二人手未可知也。安南自漢迄唐並為州郡,五季末為土豪竊據,宋初始自立國。此書自唐以前大抵全襲史文,自丁部領以下則出其國人之詞,與史所載殊有同異。葢史臣但承赴告之辭,故如薨卒之類往往較差一年。至名號官爵或祇自行國中而不以通於大朝,故亦有所錯互。其牴牾之處頗可與正史相參證。又史稱陳日尊(1279—1293年在位)自帝其國,尊公藴為太祖神武皇帝,國號大越。此書原題《大越史略》,葢舉國號為名,而所列公藴至昊旵八王皆僭帝號,不獨陳日尊一代,則尤史所未詳。又《玉海》記交趾天貺、寳象、神武、彰聖、嘉慶諸年號此書皆與相合。特所列黎阮諸王無不改元者,而史傢並未悉載,則必當時深自諱之,故中國不能盡知耳。書末又載陳日煚以下紀年一篇,但錄所僭諡號、改元,而不具事跡其中,所稱太王者,以史按之,當為陳叔明(1370—1373年在位)。其稱今王者,當為陳煒(1377—1388年在位)。而史載日煚至煒十二世,此書乃僅得十世,未詳其故。又考《廉州府志》紀康熈十三年(1674)海濵得鐘,題皇越昌符九年乙醜,說者疑為宋時李乾徳以後僭號,今此書稱今王昌符元年丁巳,當明洪武十二年(1379),其九年正值乙醜,則為陳煒僭號無疑,是亦足資考證矣。安南自宋以後,世共職貢,乃敢乗前代失馭之際,輒竊號國中,至著之簡策以妄自誇大,實悖謬不足采。然吳楚僭王,春秋絶之,而作傳者亦不沒其實。故特依偽史例錄之,以著其罪,且以補宋元二史外國傳之所未備焉。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恭校上。
提要:
臣等謹案:
《越史略》三捲,不著撰人名氏,紀安南國事。上捲曰國初沿革,為趙佗(約前203—前137年在位)以下諸王;曰歴代守任,為西漢至石晉交州牧守姓名;曰吳紀,乃五代末吳權(898—944)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跡;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沒後諸將杜景碩等爭立事跡;曰丁紀,則丁部領(968—979年在位)以下諸王;曰黎紀,則黎桓(980—1005年在位)以下諸王。中捲下捲皆曰阮紀,則自李公藴(1010—1028年在位)得國後諸王事跡,紀述特詳。惟以李為阮,與史不合。案黎崱《安南志略》稱陳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齊民姓李者,皆令更為阮,以絶民望。則此書當為陳氏之臣所作。崱志又載陳普嘗作《越志》,黎休嘗修《越志》,俱陳太王時人。太王者,陳日煚(1225—1258年在位)之諡。則此書或附錄臣即出普休二人手未可知也。安南自漢迄唐並為州郡,五季末為土豪竊據,宋初始自立國。此書自唐以前大抵全襲史文,自丁部領以下則出其國人之詞,與史所載殊有同異。葢史臣但承赴告之辭,故如薨卒之類往往較差一年。至名號官爵或祇自行國中而不以通於大朝,故亦有所錯互。其牴牾之處頗可與正史相參證。又史稱陳日尊(1279—1293年在位)自帝其國,尊公藴為太祖神武皇帝,國號大越。此書原題《大越史略》,葢舉國號為名,而所列公藴至昊旵八王皆僭帝號,不獨陳日尊一代,則尤史所未詳。又《玉海》記交趾天貺、寳象、神武、彰聖、嘉慶諸年號此書皆與相合。特所列黎阮諸王無不改元者,而史傢並未悉載,則必當時深自諱之,故中國不能盡知耳。書末又載陳日煚以下紀年一篇,但錄所僭諡號、改元,而不具事跡其中,所稱太王者,以史按之,當為陳叔明(1370—1373年在位)。其稱今王者,當為陳煒(1377—1388年在位)。而史載日煚至煒十二世,此書乃僅得十世,未詳其故。又考《廉州府志》紀康熈十三年(1674)海濵得鐘,題皇越昌符九年乙醜,說者疑為宋時李乾徳以後僭號,今此書稱今王昌符元年丁巳,當明洪武十二年(1379),其九年正值乙醜,則為陳煒僭號無疑,是亦足資考證矣。安南自宋以後,世共職貢,乃敢乗前代失馭之際,輒竊號國中,至著之簡策以妄自誇大,實悖謬不足采。然吳楚僭王,春秋絶之,而作傳者亦不沒其實。故特依偽史例錄之,以著其罪,且以補宋元二史外國傳之所未備焉。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恭校上。
一捲(永樂大典本)
謹案:《鄴中記》舊有二本,其一本二捲,見《隋書·經籍志》,稱晉國子
助教陸翽撰。其一本一捲,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不知撰人名氏。又稱《唐
志》有《鄴都故事》二捲,肅、代時馬溫撰,今書多引之。是以為肅、代後人作
矣。今考是書所記,有北齊高歡、高洋二事,上距東晉之末已一百三四十年。又
寒食一條,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時代尤不相蒙。陳氏不以為翽書,似乎可
據。然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作於太宗貞觀時,徐堅《初學記》作於玄宗開元時,
所引翽書皆一一與今本合。又《鄴都故事》,《唐志》雖稱肅、代時人,而《史
通·書志篇》曰:遠則漢有《三輔典》,近則隋有《東都記》,南則有宋《南徐
州記》、《晉宮闕名》,北則有《洛陽伽藍記》、《鄴都故事》。則《鄴都故事》
在劉知幾之前,《唐志》所言,亦不足為證。以理推之,殆翽書二捲惟記石虎之
事,後人稍摭《鄴都故事》以補之,並為一捲。猶之《神農本草》郡列秦名,漢
氏《黃圖》裏標唐號,輾轉附益,漸失本真。而要其實則一書。觀高歡、高洋二
條,與全書不類,而與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引《鄴都故事》文體相同,則此二
條為後人摭入翽書明矣。不得以小小舛異,盡舉而歸之唐以後也。原書久佚。陶
宗儀《說郛》所載,寥寥數頁,亦非完本。今以散見《永樂大典》者蒐羅薈稡,
以諸書互證,刪除重複,共得七十二條。排比成編,仍為一捲。以石虎諸事為翽
本書,其續入諸條亦唐以前人所紀,棄之可惜,則殿居捲末,別以附錄名焉。是
書雖篇帙無多,而敘述典核,頗資考證。如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
罷須裁五色詔”句,李頎鄭《櫻桃歌》,“官軍女騎一千匹”及“百尺金梯倚銀
漢”句,不得此書,皆無從而訓詁也。六朝舊籍,世遠逾稀,斷璧殘璣,彌足為
寶。佚而復存,是亦罕覯之秘笈矣。
謹案:《鄴中記》舊有二本,其一本二捲,見《隋書·經籍志》,稱晉國子
助教陸翽撰。其一本一捲,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不知撰人名氏。又稱《唐
志》有《鄴都故事》二捲,肅、代時馬溫撰,今書多引之。是以為肅、代後人作
矣。今考是書所記,有北齊高歡、高洋二事,上距東晉之末已一百三四十年。又
寒食一條,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時代尤不相蒙。陳氏不以為翽書,似乎可
據。然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作於太宗貞觀時,徐堅《初學記》作於玄宗開元時,
所引翽書皆一一與今本合。又《鄴都故事》,《唐志》雖稱肅、代時人,而《史
通·書志篇》曰:遠則漢有《三輔典》,近則隋有《東都記》,南則有宋《南徐
州記》、《晉宮闕名》,北則有《洛陽伽藍記》、《鄴都故事》。則《鄴都故事》
在劉知幾之前,《唐志》所言,亦不足為證。以理推之,殆翽書二捲惟記石虎之
事,後人稍摭《鄴都故事》以補之,並為一捲。猶之《神農本草》郡列秦名,漢
氏《黃圖》裏標唐號,輾轉附益,漸失本真。而要其實則一書。觀高歡、高洋二
條,與全書不類,而與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引《鄴都故事》文體相同,則此二
條為後人摭入翽書明矣。不得以小小舛異,盡舉而歸之唐以後也。原書久佚。陶
宗儀《說郛》所載,寥寥數頁,亦非完本。今以散見《永樂大典》者蒐羅薈稡,
以諸書互證,刪除重複,共得七十二條。排比成編,仍為一捲。以石虎諸事為翽
本書,其續入諸條亦唐以前人所紀,棄之可惜,則殿居捲末,別以附錄名焉。是
書雖篇帙無多,而敘述典核,頗資考證。如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
罷須裁五色詔”句,李頎鄭《櫻桃歌》,“官軍女騎一千匹”及“百尺金梯倚銀
漢”句,不得此書,皆無從而訓詁也。六朝舊籍,世遠逾稀,斷璧殘璣,彌足為
寶。佚而復存,是亦罕覯之秘笈矣。
三捲(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鄭文寶撰。文寶字仲賢,寧化人。南唐鎮海節度使彥華之子,初仕為校書
郎,入宋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官至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東都事略》
載入《文藝傳》中。始,徐鉉、湯悅奉詔集李氏事,作《江南錄》,多所遺落。
文寶因為此編,上捲紀烈祖事,中捲紀元宗事,下捲紀後主事,不編年月。於諸
王大臣並標其名,亦無事實,記載甚簡。又獨全錄《韓熙載歸國狀》、《張佖
諫疏》各一首,去取亦頗不可解。然文寶為南唐舊臣,《硯北雜志》載其歸宋後,
常披簑荷笠,作漁者以見李煜,深加寬譬,煜甚忠之。《鐵圍山叢談》又載其初
受業於徐鉉,及為陝西轉運使,時鉉方謫居,仍叩謁,執弟子禮,鉉亦坐受其拜。
蓋惓惓篤故舊之誼者。故其紀後主亡國,亦衹以果於自信,越人始謀為言。與徐
鉉墓碑相類,其意尚有足取。其記李煜時貢獻賦斂一條,王鞏《隨手雜錄》全取
之。且註其下曰:“《江表志》,鄭文寶撰。”則亦頗重其書。又如《江南江北
舊家乡》一詩,文寶以為吳讓皇楊溥所作,而馬令《南唐書》則直以為後主作。
然文寶親事後主,所聞當得其真,是亦可以訂馬書之誤也。晁氏《讀書志》稱文
寶有序,題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此本無之。今從《學海類編》補錄成完帙焉。
宋鄭文寶撰。文寶字仲賢,寧化人。南唐鎮海節度使彥華之子,初仕為校書
郎,入宋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官至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東都事略》
載入《文藝傳》中。始,徐鉉、湯悅奉詔集李氏事,作《江南錄》,多所遺落。
文寶因為此編,上捲紀烈祖事,中捲紀元宗事,下捲紀後主事,不編年月。於諸
王大臣並標其名,亦無事實,記載甚簡。又獨全錄《韓熙載歸國狀》、《張佖
諫疏》各一首,去取亦頗不可解。然文寶為南唐舊臣,《硯北雜志》載其歸宋後,
常披簑荷笠,作漁者以見李煜,深加寬譬,煜甚忠之。《鐵圍山叢談》又載其初
受業於徐鉉,及為陝西轉運使,時鉉方謫居,仍叩謁,執弟子禮,鉉亦坐受其拜。
蓋惓惓篤故舊之誼者。故其紀後主亡國,亦衹以果於自信,越人始謀為言。與徐
鉉墓碑相類,其意尚有足取。其記李煜時貢獻賦斂一條,王鞏《隨手雜錄》全取
之。且註其下曰:“《江表志》,鄭文寶撰。”則亦頗重其書。又如《江南江北
舊家乡》一詩,文寶以為吳讓皇楊溥所作,而馬令《南唐書》則直以為後主作。
然文寶親事後主,所聞當得其真,是亦可以訂馬書之誤也。晁氏《讀書志》稱文
寶有序,題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此本無之。今從《學海類編》補錄成完帙焉。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所撰。清代編四庫全書的官員為此書寫提要,稱其“所述雖稍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未免多所附會”。然而,因書中保留了許多史料,後世將其視為史部之書,並不僅僅當作稗官小說看待。
十捲(兵部侍郎紀昀傢藏本)
漢趙煜撰。煜,山陰人,見《後漢書·儒林傳》。是書前有舊《序》,稱
《隋唐經籍志》皆云十二捲,今存者十捲,殆非全書。又云楊方撰《吳越春秋削
繁》五捲,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傳》十捲。此二書,今人罕見,獨煜書行於世。
《史記註》有徐廣所引《吳越春秋》語,而《索隱》以為今無此語。他如《文選
註》引季札見遺金事,《吳地記》載闔閭時夷亭事,及《水經註》嘗載越事數條,
類皆援據《吳越春秋》。今煜本鹹無其文雲雲。考證頗為詳悉,然不著名姓。
《漢魏叢書》所載,合十捲為六捲,而削去此《序》並《註》,亦不題撰人,彌
失其初。此本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後有題識雲,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
祐音註。然後知註中稱“徐天祐曰”者,即註者之自名,非援引他書之語。惟其
後又列紹興路儒學學錄留堅,學正陳昺伯,教授梁相,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
調學校官劉剋昌四人,不知序出誰手耳。煜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
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時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時加日出,有螣蛇青竜之語;
文種占陰畫六陽畫三,有玄武、天空、天關、天梁、天一、神光諸神名。皆非三
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會。至於處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
尤近小說傢言。然自是漢、晉間稗官雜記之體。徐天祐以為不類漢文,是以馬、
班史法求之,非其倫也。天祐註於事跡異同頗有考證,其中如季孫使越、子期私
與吳為市之類,雖猶有未及詳辨者,而原書失實之處,能糾正者為多。其旁核衆
說,不徇本書,猶有劉孝標註《世說新語》之遺意焉。
十捲(兵部侍郎紀昀傢藏本)
漢趙煜撰。煜,山陰人,見《後漢書·儒林傳》。是書前有舊《序》,稱
《隋唐經籍志》皆云十二捲,今存者十捲,殆非全書。又云楊方撰《吳越春秋削
繁》五捲,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傳》十捲。此二書,今人罕見,獨煜書行於世。
《史記註》有徐廣所引《吳越春秋》語,而《索隱》以為今無此語。他如《文選
註》引季札見遺金事,《吳地記》載闔閭時夷亭事,及《水經註》嘗載越事數條,
類皆援據《吳越春秋》。今煜本鹹無其文雲雲。考證頗為詳悉,然不著名姓。
《漢魏叢書》所載,合十捲為六捲,而削去此《序》並《註》,亦不題撰人,彌
失其初。此本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後有題識雲,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
祐音註。然後知註中稱“徐天祐曰”者,即註者之自名,非援引他書之語。惟其
後又列紹興路儒學學錄留堅,學正陳昺伯,教授梁相,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
調學校官劉剋昌四人,不知序出誰手耳。煜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
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時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時加日出,有螣蛇青竜之語;
文種占陰畫六陽畫三,有玄武、天空、天關、天梁、天一、神光諸神名。皆非三
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會。至於處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
尤近小說傢言。然自是漢、晉間稗官雜記之體。徐天祐以為不類漢文,是以馬、
班史法求之,非其倫也。天祐註於事跡異同頗有考證,其中如季孫使越、子期私
與吳為市之類,雖猶有未及詳辨者,而原書失實之處,能糾正者為多。其旁核衆
說,不徇本書,猶有劉孝標註《世說新語》之遺意焉。
二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南漢”條下稱劉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諱,去之,則北
宋人。又“南唐”條下稱嘗以其事質於江南一朝士,則猶在宋初,得見李氏舊臣
也。中於南漢稱彭城氏,於留從效姓稱婁。錢塘厲鶚跋,以為吳越國人入宋所作,
避武肅王諱。然閩王“延翰”條下,稱其妻為博陵氏,則又何為而諱崔乎?年代
綿邈,蓋不可考矣。其書紀吳楊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漢劉氏、閩王
氏之事,稱曰五國。然以其地而論,當為四國。若以其人而論,當為六國。未審
其楊、李並為一,抑孟、王並為一也。鄭樵《通志略》列之《霸史類》中,實則
小說之體,記錄頗為繁碎。中如徐知誥斥進黃袍諸事,為史所不載。又李煜為李
璟第六子,而此雲璟之次子,與史亦小有異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瑣雜
廢也。前有萬歷中太常寺少卿餘寅題詞,譏其四國俱加偽字,於蜀獨否。今考書
中明書偽蜀王建,又書孟知祥以長興五年遂僣大號,何嘗不著其偽。捲首總綱既
以前蜀、後蜀為分,再加偽字,則或曰前偽蜀、後偽蜀,或曰偽前蜀、偽後蜀,
詞句皆嫌於贅,是以省之。《公羊傳》所謂避不成文是也。謂不偽蜀,殊失其旨。
至“南漢”條下稱偽漢先主名岩,後名俊,又名龑,龑之字曰儼,本無此字,龑
欲自大,乃以竜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書之。寅援《唐史》書武後名曌以
駁之,則其說當矣。
不著撰人名氏。“南漢”條下稱劉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諱,去之,則北
宋人。又“南唐”條下稱嘗以其事質於江南一朝士,則猶在宋初,得見李氏舊臣
也。中於南漢稱彭城氏,於留從效姓稱婁。錢塘厲鶚跋,以為吳越國人入宋所作,
避武肅王諱。然閩王“延翰”條下,稱其妻為博陵氏,則又何為而諱崔乎?年代
綿邈,蓋不可考矣。其書紀吳楊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漢劉氏、閩王
氏之事,稱曰五國。然以其地而論,當為四國。若以其人而論,當為六國。未審
其楊、李並為一,抑孟、王並為一也。鄭樵《通志略》列之《霸史類》中,實則
小說之體,記錄頗為繁碎。中如徐知誥斥進黃袍諸事,為史所不載。又李煜為李
璟第六子,而此雲璟之次子,與史亦小有異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瑣雜
廢也。前有萬歷中太常寺少卿餘寅題詞,譏其四國俱加偽字,於蜀獨否。今考書
中明書偽蜀王建,又書孟知祥以長興五年遂僣大號,何嘗不著其偽。捲首總綱既
以前蜀、後蜀為分,再加偽字,則或曰前偽蜀、後偽蜀,或曰偽前蜀、偽後蜀,
詞句皆嫌於贅,是以省之。《公羊傳》所謂避不成文是也。謂不偽蜀,殊失其旨。
至“南漢”條下稱偽漢先主名岩,後名俊,又名龑,龑之字曰儼,本無此字,龑
欲自大,乃以竜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書之。寅援《唐史》書武後名曌以
駁之,則其說當矣。
宋周羽翀撰。羽翀裏貫未詳。自署稱儒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前桂州修仁令,蓋宋初人也。其稱三楚者,以長沙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興皆據楚地稱王,故論次其興廢本末,以一國為一捲。其中與史牴牾不合者甚多,如馬殷本為武安節度使劉建鋒先鋒指揮使,佐之奪湖南,及建鋒為陳瞻所殺,軍中迎殷為留後,亦未嘗為邵州刺史。今羽翀乃稱殷隨渠帥何氏南侵,何命為邵州刺史,何氏卒,衆軍迎殷為主。其說皆鑿空無據。又謂馬希範入覲,桑維翰旅遊楚泗,求貨不得,拂衣而去。及希範立,維翰巳為宰相,奏削去其半仗雲雲。今考希範嗣立在唐明宗長興三年,時晉未立國,安得有維翰為宰相之事?亦為誣罔。又如王逵為潘叔嗣所襲,與戰敗沒,而羽翀以為敗於南越,僅以身免,竟死於路。與諸書所紀,並有異同。蓋羽翀未睹國史,僅據故老所傳述纂錄成書,故不能盡歸精審。然其所聞軼事,為史所不載者,亦多可采。稗官野記,古所不廢,固不妨錄存其書,備讀五代史者參考焉。
二捲(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之《霸史類》中,亦不云誰作。馬端臨
《文獻通考》、戚光《南唐書音釋》並作《江南館載》,字之訛也。陳氏《書錄
解題》載是書原序,略曰:“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後王舉、路振、陳彭
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傢皆不足以史稱,而竜袞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
述於楚州,其事跡有六傢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
雲雲。振孫謂鄭君者,莫知何人。考鄭文寶有《南唐近事》二捲,作於太平興國
二年丁醜。又《江表志》三捲,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傢之內,
則所稱得於楚州者,當即文寶之書。檢此書所錄雜事,亦與文寶《江表志》所載
互相出入,然則所謂刪落是正者,實據《江表志》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
名為三捲,實止二十四頁。蓋殘闕掇拾,已非完書。此書所謂一百九十五段者,
今雖不可全見,而《永樂大典》內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載者。則《江
表志》雖存而實佚,此書雖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載此書二捲,《書錄解
題》及諸傢書目並同。今采輯其文,仍為二捲,以補《江表志》之闕焉。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之《霸史類》中,亦不云誰作。馬端臨
《文獻通考》、戚光《南唐書音釋》並作《江南館載》,字之訛也。陳氏《書錄
解題》載是書原序,略曰:“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後王舉、路振、陳彭
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傢皆不足以史稱,而竜袞為尤甚。熙寧八年,得鄭君所
述於楚州,其事跡有六傢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
雲雲。振孫謂鄭君者,莫知何人。考鄭文寶有《南唐近事》二捲,作於太平興國
二年丁醜。又《江表志》三捲,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傢之內,
則所稱得於楚州者,當即文寶之書。檢此書所錄雜事,亦與文寶《江表志》所載
互相出入,然則所謂刪落是正者,實據《江表志》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
名為三捲,實止二十四頁。蓋殘闕掇拾,已非完書。此書所謂一百九十五段者,
今雖不可全見,而《永樂大典》內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載者。則《江
表志》雖存而實佚,此書雖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載此書二捲,《書錄解
題》及諸傢書目並同。今采輯其文,仍為二捲,以補《江表志》之闕焉。
十捲(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竜袞撰。袞爵裏未詳。其書皆記南唐事,用紀傳之體,而不立紀傳之名,
如陳壽之志吳蜀。第一捲為先主昪,第二捲為嗣主璟,第三捲為後主煜,而附以
宜春王從謙及小周後,第四捲以下載宋齊邱以下僅三十人,陳陶、孟賓於諸人有
傳,而查文徽、韓熙載諸人,乃悉不載。考鄭樵《通志·略》,載此書原二十捲,
此本闕十捲。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凡八十四傳,而此本闕五十傳。殆輾轉傳
寫,佚脫其半。錢曾《讀書敏求記》亦作十捲,則明以來已無完本,不自今始也。
曾稱其行文贍雅,今觀諸傳,皆敘次冗雜,頗乖史體。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無
名氏江南餘載序,排詆此書頗甚,是當時已譏其疏。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摘
其敘江為世係與史不符,又摘其記伶人李傢明《苑中詠牛》及《皖公山》兩詩,
與楊億《談苑》所記王感化對嗣主李璟事,姓名時代互異。又摘其記“傢明對嗣
主雨懼抽稅事”,與南唐近事以為申漸高者,亦復牴牾。王楙《野客叢書》摘其
記陳陶仙去,而曹鬆、方幹皆有哭陶詩。是傳聞異詞,亦所不免。然其中如孫晟、
林文肇諸傳與五代史頗有異同,可資考證,馬、陸二書亦多采之。流傳既久,固
亦未可廢焉。
宋竜袞撰。袞爵裏未詳。其書皆記南唐事,用紀傳之體,而不立紀傳之名,
如陳壽之志吳蜀。第一捲為先主昪,第二捲為嗣主璟,第三捲為後主煜,而附以
宜春王從謙及小周後,第四捲以下載宋齊邱以下僅三十人,陳陶、孟賓於諸人有
傳,而查文徽、韓熙載諸人,乃悉不載。考鄭樵《通志·略》,載此書原二十捲,
此本闕十捲。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凡八十四傳,而此本闕五十傳。殆輾轉傳
寫,佚脫其半。錢曾《讀書敏求記》亦作十捲,則明以來已無完本,不自今始也。
曾稱其行文贍雅,今觀諸傳,皆敘次冗雜,頗乖史體。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無
名氏江南餘載序,排詆此書頗甚,是當時已譏其疏。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摘
其敘江為世係與史不符,又摘其記伶人李傢明《苑中詠牛》及《皖公山》兩詩,
與楊億《談苑》所記王感化對嗣主李璟事,姓名時代互異。又摘其記“傢明對嗣
主雨懼抽稅事”,與南唐近事以為申漸高者,亦復牴牾。王楙《野客叢書》摘其
記陳陶仙去,而曹鬆、方幹皆有哭陶詩。是傳聞異詞,亦所不免。然其中如孫晟、
林文肇諸傳與五代史頗有異同,可資考證,馬、陸二書亦多采之。流傳既久,固
亦未可廢焉。
四捲、《補遺》·一捲(浙江汪汝瑮傢藏本)
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範坰、巡官林禹撰。載錢鏐以下纍世事跡,
舊目捲首列《年號世係圖》,《諸王子弟官爵封謚表》,《十三州圖》,《十三
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圖表俱佚。後附《補遺》一捲,則不載作
者名氏。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錢俶之弟儼,著《吳越遺事》,有開寶五年
序。又謂《備史》亦儼所作,托名林範。今是書四捲之末有跋二首,一題嘉祐元
年四代孫中孚,一題紹興二年七代孫休渙。如據書中所記而言,則當從錢鏐起算,
不當從錢俶起算。所稱四代、七代,顯據作書者而言,則振孫以《備史》為儼撰,
似得其實。錢曾《敏求記》雲,今本為鏐十七世孫德洪(案《吳越世傢》疑辨作
十九世孫,未詳孰是)嘉靖間刊本。序稱《補遺》為其門人馬藎臣所續,序次紊
亂。如衣錦城建金籙醮及迎釋迦等事,皆失載。今是書於此數事,鹹備無闕,則
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補遺》為馬藎臣所續,亦別無證據。藎臣曾撰《吳越世
傢疑辨》,自序謂曾作《備史》圖表,亦不云又續其書。考此《補遺》之首有序
一篇,不題名氏年月,序中有“傢王故事”之語,當即中孚等所題。亦云不知作
自何人,則不出於藎臣審矣。《備史》所記訖太祖戊辰,《補遺》所記訖太宗丁
亥,與《中興書目》所載“前十二捲盡開寶元年,後增三捲,盡雍熙四年”者正
合。特並十二捲為四,並三捲為一耳。陳振孫謂今書起石晉開運,前闕三捲,勘
驗此本,所佚亦同。則是書自宋季以來,已非完帙。今無從校補,亦姑仍其舊焉。
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範坰、巡官林禹撰。載錢鏐以下纍世事跡,
舊目捲首列《年號世係圖》,《諸王子弟官爵封謚表》,《十三州圖》,《十三
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圖表俱佚。後附《補遺》一捲,則不載作
者名氏。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錢俶之弟儼,著《吳越遺事》,有開寶五年
序。又謂《備史》亦儼所作,托名林範。今是書四捲之末有跋二首,一題嘉祐元
年四代孫中孚,一題紹興二年七代孫休渙。如據書中所記而言,則當從錢鏐起算,
不當從錢俶起算。所稱四代、七代,顯據作書者而言,則振孫以《備史》為儼撰,
似得其實。錢曾《敏求記》雲,今本為鏐十七世孫德洪(案《吳越世傢》疑辨作
十九世孫,未詳孰是)嘉靖間刊本。序稱《補遺》為其門人馬藎臣所續,序次紊
亂。如衣錦城建金籙醮及迎釋迦等事,皆失載。今是書於此數事,鹹備無闕,則
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補遺》為馬藎臣所續,亦別無證據。藎臣曾撰《吳越世
傢疑辨》,自序謂曾作《備史》圖表,亦不云又續其書。考此《補遺》之首有序
一篇,不題名氏年月,序中有“傢王故事”之語,當即中孚等所題。亦云不知作
自何人,則不出於藎臣審矣。《備史》所記訖太祖戊辰,《補遺》所記訖太宗丁
亥,與《中興書目》所載“前十二捲盡開寶元年,後增三捲,盡雍熙四年”者正
合。特並十二捲為四,並三捲為一耳。陳振孫謂今書起石晉開運,前闕三捲,勘
驗此本,所佚亦同。則是書自宋季以來,已非完帙。今無從校補,亦姑仍其舊焉。
《別本十六國春秋》·十六捲(浙江孫仰曾傢藏本)
舊本亦題魏崔鴻撰,載何釒堂《漢魏叢書》中。其出在屠喬孫本之前,而亦
莫詳其所自。十六國各為一錄,惟列僣偽之主五十八人。其諸臣皆不為立傳,全
為載記之體,其非一百二捲之舊,已不待言。證以《晉書·載記》,大致互相出
入。而不以晉宋紀年,與《史通》所說迥異。豈好事者摭類書之語,以《晉書·
載記》排比之,成此偽本耶?然考《崇文總目》有《十六國春秋略》二捲,不著
撰人名氏。司馬光《通鑒考異》所引諸書,亦有《十六國春秋抄》之名。則或屬
後人節錄鴻書,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捲之本,既為依托,此本亦疑以傳疑,
未能遽廢,姑並存之,以備參考焉。
舊本亦題魏崔鴻撰,載何釒堂《漢魏叢書》中。其出在屠喬孫本之前,而亦
莫詳其所自。十六國各為一錄,惟列僣偽之主五十八人。其諸臣皆不為立傳,全
為載記之體,其非一百二捲之舊,已不待言。證以《晉書·載記》,大致互相出
入。而不以晉宋紀年,與《史通》所說迥異。豈好事者摭類書之語,以《晉書·
載記》排比之,成此偽本耶?然考《崇文總目》有《十六國春秋略》二捲,不著
撰人名氏。司馬光《通鑒考異》所引諸書,亦有《十六國春秋抄》之名。則或屬
後人節錄鴻書,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捲之本,既為依托,此本亦疑以傳疑,
未能遽廢,姑並存之,以備參考焉。
《東都事略》紀傳體北宋史。南宋孝宗時王稱(以前曾長期誤作“王■”)撰。因為北宋建都開封(今屬河南),稱東京,故書名《東都事略》。全書一百三十捲,起自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宋欽宗趙桓,計帝紀十二捲,為各代帝王在位時的大事記;世傢五捲,記敘後妃和宗室;列傳一百零五捲,載各種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跡;附錄八捲,列舉遼、金、夏、西蕃、交的情況,沒有表和志。
王稱的父親王嘗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做過實錄修撰官,王稱繼承父業,根據國史、實錄,還采用了野史的資料,寫成該書。雖然它的內容頗顯單薄,但是敘事簡明扼要,有些內容為《宋史》所無,或可糾正《宋史》的失誤,可與《宋史》互相補充,為研究宋史不可缺少的資料。清乾隆刊本是該書較好的版本。
王稱的父親王嘗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做過實錄修撰官,王稱繼承父業,根據國史、實錄,還采用了野史的資料,寫成該書。雖然它的內容頗顯單薄,但是敘事簡明扼要,有些內容為《宋史》所無,或可糾正《宋史》的失誤,可與《宋史》互相補充,為研究宋史不可缺少的資料。清乾隆刊本是該書較好的版本。
本書(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上中下三捲,與第一種「臺灣割據志」同為日人川口長孺撰。按本書所述,起自日本慶長十七年(明萬歷四十年)鄭芝竜初謁日本幕府、迄於元祿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清 帝詔令鄭成功父子歸葬南安,凡記八十九年閑鄭氏四世之事。與「臺灣割據志」較,同者皆用編年體,並註明資料出處,又皆附以考異式之自註。異者則「割據志」 以中國紀元為主,下附日本紀元;「鄭氏紀事」改以日本紀元為主,下附中國紀元。此外,如「割據志」述及臺灣與先住民習俗,又述及康熙末年朱一貴之變;而本 書皆未見。再,「割據志」敘事蕪雜之處,本書亦多去繁就簡。至朱之瑜(舜水)事跡,「割據志」未詳載而本書則增益之;而成功有弟曰田川七左衛門說,則見於本書而「割據志」未之及。又,本書原為刻本,而「割據志」則未見刊行。
本書(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上下兩捲,夏琳撰。琳字元斌,泉 南人。泉南當指福建泉州南安,係與鄭成功同裏。由於本書所述臺灣鄭氏史事及若幹關係文書多為他書所無,或為其親歷目睹之紀錄。本書據連橫校刊本排印,今加 「弁言」並將「連序」全行引入。「連序」雲:『起隆武元年,訖永歷三十七年,凡鄭氏三世之事,編年係月,巨細靡遺;而尊崇延平,義如「綱目」,是正史也』。惟就形式而言,尚係以清歷紀年,僅附明朔;並稱南明諸帝曰「明主」,在成功官爵上冠以「明某官某職」或徑稱其名(經與剋塽同此)。此顯屬以「清」為主體、以「明」為客體,尚不及另一種同為夏氏所撰「海紀輯要」以明朔紀年老之表裹一致。捲上自乙酉(明隆武元年)至壬子(永歷二十六年)、捲下自癸醜(永歷二十七年)至癸亥(永歷三十七年),兩捲篇幅相若。餘參閱第二二種「海紀輯要」篇。
本書(一册八七面五二、二○○字)分六捲,瀋雲撰。雲字舒白,號閑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甲辰(二十四年)進士。書首「自敘」雲:「道光丙申歲(十六年),餘在京師,從藏書傢假得江日升「臺灣紀事本末」四十九篇;敘天啓甲子歲(四年)鄭芝竜倡亂、至康熙癸亥(二十二年)其曾孫剋塽投誠而止,凡十數萬言,頓為詳盡。惜體類小說,辭不雅馴。餘因參考他書,刪其繁蕪,加以潤色。其事跡年月有不合者,則姑仍之。蓋疑以傳疑,古人所尚,自非身親目接者固未見彼之為是而此之為非也。書既成,析為六捲;題曰「臺灣鄭氏始末」,並識其緣起於簡端雲』。書采編年體,以千支紀年紀日。書中所有地名(包括道裏),並由鳥程瀋垚加註,有裨省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