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小說>>郭思 Guo Sai
  郭思(生卒年不詳),
  《瑤溪集》十捲,一作《瑤池集》,又名《郭思詩話》,《通志》著錄於詩評類,《宋史·藝文志》著錄於文史類。是書約成於北宋之季,原書久佚,亦未見諸傢著錄。元人方回有《瑤池集考》。是書《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竹莊詩話》、《能改齋漫錄》均有所錄存,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輯錄二條。
  
  《瑤溪集》體例與《竹莊詩話》及《詩林廣記》相近,先引全詩,後加品題,非如其他詩話,但拈一句一聯或止稱某人某篇。受五代詩格影響,全書闢為十五類,如詩名、詩體、詩式等。
  
  郭思論詩,推崇杜甫,謂“老杜體格,無所不備,斯周詩以來老杜所以為獨步也”,又謂“詩人之全者,惟杜子美時能兼之”。頗近於元稷宋祁、秦觀諸傢之說。但又以《文遜為“文章祖宗”,杜詩“大率宗法《文遜”,所見未免偏執。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版《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附錄其父所著《林泉高緻》,轉自網絡。
  《林泉高緻》,中國北宋時期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畫傢。《林泉高緻》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
  
  《林泉高緻》産生在中國山水畫充分成熟的時期,集中地論述了有關自然美與山水畫的許多基本問題。郭熙認為,山石林泉勝景是“君子”所嚮往的,但他們不願因渴慕自然風光而遠離君、親,面對山水畫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充分領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厭煩世俗事務而又留戀功名的矛盾。用觀畫代替欣賞自然真景的所謂“臥遊”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謝絶仕途的隱士,而郭熙卻是為宮廷服務的山水畫傢。因此他對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於宗炳,也不同於以縱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脫的文人畫傢。
  
  在繪畫理論史上,郭熙最早明確而具體地提出,山水畫傢應當努力創造一種美的境界,使觀者“如真在此山中”,産生可遊、可居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境界的創造,又與表現山川“意態”的美不能分離,所謂“春山淡冶而如笑”、“鼕山慘淡而如睡”等說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態”美,同人的感情與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關。他和同時代的蘇軾,都看到了詩畫在意境上的相通點。郭熙還強調畫傢不應單純模仿一傢一派,也不應拘泥於一時一地的景色,而應“飽遊飫看”,廣泛攝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後加以熔鑄創造,這和西方繪畫中強調實景寫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畫的藝術美的過程中創立了“三遠”說,即高遠、深遠、平遠,在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山水畫所特有的三種不同的空間處理和由此産生的意境美、章法美。(見彩圖)
  
  《林泉高緻》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和文淵閣本等。
首頁>> 文學>>小說>>郭思 Guo 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