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和宋代朱熹《詩集傳》是詩經學史上兩部重要的著作。夏傳纔《詩經研究史概要》稱《毛詩正義》為《詩經》研究的第二個里程碑,《詩集傳》為《詩經》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洪湛侯《詩經學史》認為《毛詩正義》集漢魏《詩》學之大成,《詩集傳》是“詩經宋學”集大成的權威之作。
筆者所見的《詩集傳》,有1937年初版、1943年再版的世界書局版(書名《詩經集註》),1958年中華書局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和2007年鳳凰出版社版四種。前三種為繁體字版,後一種為簡體字版。本文以王華寶整理、鳳凰出版社版的《詩集傳》為底本,參照其他三個版本及四庫全書本《詩集傳》,對照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清代阮元的《十三經註疏》(下文簡稱《註疏》),校勘二者在文字上的一些差異。
一 赬 頳
《周南·汝墳》:“魴魚赬尾”,《註疏》“赬”作“頳”。《說文·赤部》作“ ”,又言或從貞,或從丁。《毛詩故訓傳》作“赬”。《經典釋文》亦作“赬”。《廣韻·清韻》:“赬,俗作頳。”《康熙字典》:“赬,本作頳。”《漢語大字典》:“頳,同‘赬’。《玉篇·頁部》:‘頳,赤也。本作赬。’”《漢語大詞典》:“赬,亦作‘頳’。以上三辭書引文亦作“魴魚赬尾”。《中華字海》:“ 頳,同赬。”愚按:此處阮元未出校勘記。赬應該是正字或本字,當作赬。
二 穠 襛
《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註疏》“ 穠”作“襛”。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襛”。《說文·衣部》:衣厚貌。詩曰:“何彼襛矣”。《毛詩故訓傳》作“襛”。《經典釋文》亦作“襛”。《廣韻·鐘韻》:襛,襛華,又衣厚貌;穠,花木厚。《康熙字典》“襛”字條引《詩》作“何彼襛矣”;“穠”字條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字典》“ 襛”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襛矣”;無“穠”字,“穠”字條亦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詞典》“穠”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穠矣”;“襛”字條引《詩》作“襛”,又引《五經文字》雲:“襛,見《詩·風》,從禾者偽。”
韓詩作“茙”。《康熙字典》:茙,厚貌,又通穠,引《詩》作“穠”。漢·毛亨《毛詩故訓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蘇轍《詩經集傳》、呂祖謙《呂氏傢塾讀詩記》,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鬍承珙《毛詩後箋》、王先謙《詩三傢義集疏》、吳闓生《詩義會通》等作“襛”;明·朱善《詩解頤》,清·崔述《讀風偶識》作等 “穠”。今人高亨、黃焯、陳子展、程俊英、嚮熹等均作“襛”。愚按:此處阮元亦未出校勘記。襛與穠二者意思略有不同,據下文“唐棣之華”,當作襛。以《五經文字》說為是。
三 鞠 鞫
《邶風·𠔌風》:“昔育恐育鞠”,《註疏》“鞠”作“鞫”。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鞫”。《說文·革部》未單列“鞫”字,鞫為 的重文。《毛詩故訓傳》作“鞫”。《經典釋文》:鞫,本亦作諊。《廣韻·屋韻》:鞠,姓也;鞫,同 ,同 ,窮也。《竜龕手鑒·革部》鞫為鞠的俗字。《康熙字典》引此詩作“鞫”。《漢語大字典》鞠,通鞫;鞫,同鞠。《漢語大詞典》鞠鞫互為通假。
愚按:阮元《校勘記》據唐石經、小字本、相臺本、閩本、明監本和毛本,認為當作鞫。鞠,另見於《詩》者,有:《齊風·南山》:“既曰告之,河又鞠止。”《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陳師鞠旅。”《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訩。”《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鞠為茂草。”《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鞫,另見於《詩》者,有:《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雲漢》:“鞫哉庶正,疚哉塚宰。”《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譖始競背。”鞠、鞫在各處的意思均不相同。愚以為此處當從阮元作鞫,《詩集傳》是用其俗字鞠,誤。
四 盼 盻
《衛風·碩人》:“美目盼兮”,《註疏》“盼” 作“盻”。《論語·八佾》引《詩》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說文·目部》:盼,詩曰:“美目盼兮。”盻,恨視也。《毛詩故訓傳》作“盼 ”。《經典釋文》作“盻”。《廣韻·襇韻》:盼,美目;《廣韻·霽韻》:盻,恨視。《康熙字典》“盻”字條引《字匯》: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條雲:《舉要》盼亦同盻,並非。《漢語大字典》“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曰:《詩》今本作“盻”。《漢語大詞典》: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詩·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本作“盻”。盻,恨視,怒視。或同“盼”。《中華字海》“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論語·八佾》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愚按:阮元《校勘記》認為“盼字是也”。當從《說文》與《論語》作“盼”。盻,《說文》作“ 1”;盼,《說文》作“2”。二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廣韻·襇韻》“盼”字寫作“3”,《中華字海》:4,同“盼”。因為“兮”字的俗字一般寫作“3”,所以,人們會誤以為“3”是“盻”的俗字。另,疑《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釋義均有誤。
五 實 碩
《唐風·椒聊》:“實大且篤”,《註疏》“實”作“碩”。現錄《詩集傳》中全詩如下: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實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碩”。《毛詩故訓傳》亦作“碩”。
愚按:重章疊句,是《詩經》一大藝術特色,《唐風》就較好得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今見《唐風》諸詩,凡重章疊句處,每句前幾字均相同。現再從《唐風》中摘錄幾首詩: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綉,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唐風·揚之水》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風·綢繆》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唐風·無衣》
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唐風·有杕之杜》
“實大”、“碩大”義皆可通。但《椒聊》詩中第一章為“碩大”,則第二章當同第一章,即“實”當為“碩”。《詩集傳》誤。
六 遘 覯
《豳風·伐柯》:“我遘之子”,《註疏》“遘” 作“覯”。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覯”。《說文·辵部》:遘,遇也;《說文·見部》:覯,遇見也。《毛詩故訓傳》作“ 覯”。《經典釋文》作“覯”。《廣韻·候部》:遘,遇也;覯,見也。《康熙字典》:遘,與覯通;覯,引《詩》曰:“我覯之子。”《漢語大字典》“遘”字條引郝懿行《爾雅義疏》:“遘訓見者,字當作覯。”《漢語大詞典》:遘,遇,遭遇;“覯”字條引《詩》作“我覯之子”,遇見、看見之意。《中華字海》:遘,逢,遇;覯,遇見。愚按:遘,從辵,當有遇意;覯,從見,當訓有見意。細研詩意,當以“覯”為佳。《詩集傳》誤。
[參考文獻]
[1] [宋]朱熹著,王華寶整理.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 [宋]朱熹.詩經集註[M].北京:世界書局,1943年再版
[3] [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清]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漢]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嶽麓書社,2006
[7] [漢]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箋[M].清同治五雲堂刊本
[8]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9][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0]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M].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11]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電子版)[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
[12]冷玉竜,韋一心.中華字海[M].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13]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清]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北過客)
筆者所見的《詩集傳》,有1937年初版、1943年再版的世界書局版(書名《詩經集註》),1958年中華書局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和2007年鳳凰出版社版四種。前三種為繁體字版,後一種為簡體字版。本文以王華寶整理、鳳凰出版社版的《詩集傳》為底本,參照其他三個版本及四庫全書本《詩集傳》,對照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清代阮元的《十三經註疏》(下文簡稱《註疏》),校勘二者在文字上的一些差異。
一 赬 頳
《周南·汝墳》:“魴魚赬尾”,《註疏》“赬”作“頳”。《說文·赤部》作“ ”,又言或從貞,或從丁。《毛詩故訓傳》作“赬”。《經典釋文》亦作“赬”。《廣韻·清韻》:“赬,俗作頳。”《康熙字典》:“赬,本作頳。”《漢語大字典》:“頳,同‘赬’。《玉篇·頁部》:‘頳,赤也。本作赬。’”《漢語大詞典》:“赬,亦作‘頳’。以上三辭書引文亦作“魴魚赬尾”。《中華字海》:“ 頳,同赬。”愚按:此處阮元未出校勘記。赬應該是正字或本字,當作赬。
二 穠 襛
《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註疏》“ 穠”作“襛”。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襛”。《說文·衣部》:衣厚貌。詩曰:“何彼襛矣”。《毛詩故訓傳》作“襛”。《經典釋文》亦作“襛”。《廣韻·鐘韻》:襛,襛華,又衣厚貌;穠,花木厚。《康熙字典》“襛”字條引《詩》作“何彼襛矣”;“穠”字條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字典》“ 襛”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襛矣”;無“穠”字,“穠”字條亦引《詩》作“何彼穠矣”。《漢語大詞典》“穠”字條引《詩》和《詩集傳》作“何彼穠矣”;“襛”字條引《詩》作“襛”,又引《五經文字》雲:“襛,見《詩·風》,從禾者偽。”
韓詩作“茙”。《康熙字典》:茙,厚貌,又通穠,引《詩》作“穠”。漢·毛亨《毛詩故訓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蘇轍《詩經集傳》、呂祖謙《呂氏傢塾讀詩記》,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鬍承珙《毛詩後箋》、王先謙《詩三傢義集疏》、吳闓生《詩義會通》等作“襛”;明·朱善《詩解頤》,清·崔述《讀風偶識》作等 “穠”。今人高亨、黃焯、陳子展、程俊英、嚮熹等均作“襛”。愚按:此處阮元亦未出校勘記。襛與穠二者意思略有不同,據下文“唐棣之華”,當作襛。以《五經文字》說為是。
三 鞠 鞫
《邶風·𠔌風》:“昔育恐育鞠”,《註疏》“鞠”作“鞫”。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鞫”。《說文·革部》未單列“鞫”字,鞫為 的重文。《毛詩故訓傳》作“鞫”。《經典釋文》:鞫,本亦作諊。《廣韻·屋韻》:鞠,姓也;鞫,同 ,同 ,窮也。《竜龕手鑒·革部》鞫為鞠的俗字。《康熙字典》引此詩作“鞫”。《漢語大字典》鞠,通鞫;鞫,同鞠。《漢語大詞典》鞠鞫互為通假。
愚按:阮元《校勘記》據唐石經、小字本、相臺本、閩本、明監本和毛本,認為當作鞫。鞠,另見於《詩》者,有:《齊風·南山》:“既曰告之,河又鞠止。”《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陳師鞠旅。”《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訩。”《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鞠為茂草。”《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鞫,另見於《詩》者,有:《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雅·雲漢》:“鞫哉庶正,疚哉塚宰。”《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譖始競背。”鞠、鞫在各處的意思均不相同。愚以為此處當從阮元作鞫,《詩集傳》是用其俗字鞠,誤。
四 盼 盻
《衛風·碩人》:“美目盼兮”,《註疏》“盼” 作“盻”。《論語·八佾》引《詩》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說文·目部》:盼,詩曰:“美目盼兮。”盻,恨視也。《毛詩故訓傳》作“盼 ”。《經典釋文》作“盻”。《廣韻·襇韻》:盼,美目;《廣韻·霽韻》:盻,恨視。《康熙字典》“盻”字條引《字匯》: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條雲:《舉要》盼亦同盻,並非。《漢語大字典》“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曰:《詩》今本作“盻”。《漢語大詞典》: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詩·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本作“盻”。盻,恨視,怒視。或同“盼”。《中華字海》“盻”字條(二),讀為pǎn,意為美目貌。引《詩》作:“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盼”字條,引《論語·八佾》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愚按:阮元《校勘記》認為“盼字是也”。當從《說文》與《論語》作“盼”。盻,《說文》作“ 1”;盼,《說文》作“2”。二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廣韻·襇韻》“盼”字寫作“3”,《中華字海》:4,同“盼”。因為“兮”字的俗字一般寫作“3”,所以,人們會誤以為“3”是“盻”的俗字。另,疑《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釋義均有誤。
五 實 碩
《唐風·椒聊》:“實大且篤”,《註疏》“實”作“碩”。現錄《詩集傳》中全詩如下: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實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碩”。《毛詩故訓傳》亦作“碩”。
愚按:重章疊句,是《詩經》一大藝術特色,《唐風》就較好得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今見《唐風》諸詩,凡重章疊句處,每句前幾字均相同。現再從《唐風》中摘錄幾首詩: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綉,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唐風·揚之水》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風·綢繆》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唐風·無衣》
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唐風·有杕之杜》
“實大”、“碩大”義皆可通。但《椒聊》詩中第一章為“碩大”,則第二章當同第一章,即“實”當為“碩”。《詩集傳》誤。
六 遘 覯
《豳風·伐柯》:“我遘之子”,《註疏》“遘” 作“覯”。世界書局版《詩經集註》、中華書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覯”。《說文·辵部》:遘,遇也;《說文·見部》:覯,遇見也。《毛詩故訓傳》作“ 覯”。《經典釋文》作“覯”。《廣韻·候部》:遘,遇也;覯,見也。《康熙字典》:遘,與覯通;覯,引《詩》曰:“我覯之子。”《漢語大字典》“遘”字條引郝懿行《爾雅義疏》:“遘訓見者,字當作覯。”《漢語大詞典》:遘,遇,遭遇;“覯”字條引《詩》作“我覯之子”,遇見、看見之意。《中華字海》:遘,逢,遇;覯,遇見。愚按:遘,從辵,當有遇意;覯,從見,當訓有見意。細研詩意,當以“覯”為佳。《詩集傳》誤。
[參考文獻]
[1] [宋]朱熹著,王華寶整理.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 [宋]朱熹.詩經集註[M].北京:世界書局,1943年再版
[3] [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清]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漢]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嶽麓書社,2006
[7] [漢]毛亨.毛詩故訓傳鄭箋[M].清同治五雲堂刊本
[8]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9][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10]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M].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11]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電子版)[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
[12]冷玉竜,韋一心.中華字海[M].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13]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清]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北過客)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傢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讀經方法,對我們今天讀經很有啓發藉鑒意義;科學的治學次序、方法,治學當行與不當為之事,對當今的教育者、讀經者均有指導意義、藉鑒價值;讀經當然不應捨棄之.
本書是南宋大儒朱熹與其門人對答的集錄。全書共一百四十捲,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編成,書的全名是朱子語類大全。朱子歿後,黎靖德收集其門人分記的語錄(朱子所講的話),將之編輯起來,並按其內容分類為二十六個項目。語類的內容生動,極具魁力。其中密佈着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緻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二年(1270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朱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朱子語類》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朱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鹹淳二年(1270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捲,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朱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朱子語類》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鹹淳二年《朱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