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譚峭 Tan Qiao
  《化書》,道教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共六捲,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該書結合道教理論和儒傢思想,認為世界根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是循環轉化的關係,識之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的原因,提出對策。該書是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作者譚峭,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讀經史,屬文清麗。其父訓以進士業,而峭酷愛黃老、諸子及《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茅君列仙內傳》等書,立志修道學仙。後辭父出遊終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復返。譚峭雖以學道自隱,但十分關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因著《化書》。
  
  《化書》道書名。全稱《譚子化書》別稱《齊丘子》傳五代譚峭作此書,曾求序於南唐大臣宋齊丘,齊丘竊為己作而序之,故有齊丘子名。屬富有濃厚哲學思想內容的著作。六捲,一作一捲。唐五代間譚峭撰。約成書於五代南唐時期(十世紀末)。本書《宋史。藝文志》著錄,入雜傢類,題宋齊丘撰,並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以齊丘所撰,題曰《齊丘子》。
首頁>> 文學>>譚峭 Tan Q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