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詩訓》,原為呂本中《童蒙訓》之一部分。《童蒙訓》係呂所著傢塾訓課之本,言理學則折衷二程,論詩文則取法蘇、黃。後因朱學盛行,時多詆毀東坡之論,《童蒙訓》之論詩文語因而遭到刪削,失而不存。後乃有人專錄是書被刊除部分,輯以為《童蒙詩訓》。
《童蒙詩訓》,不知捲數。明《菉竹堂書目)捲四、《文淵閣書目》捲十均予著錄。原書久佚,郭紹虞曾輯其佚文,得七十五條。
是書出於呂氏傢塾訓課之本,遺聞軼事在所不錄,而以論學詩為主,述論切實,確有一些精粹之語。
呂本中強調對前人遺産的學習,他對於自《詩經》以後豐富的詩歌遺産、自魏晉至本朝衆多的傑出詩人,殊多推許、評論,時有精當之見。是書訓導學詩者對古人佳篇應“常自涵養,自然下筆不同”;又“不可循習陳言,衹規摹舊作也”,強調“老杜詩云:‘詩清立意新’,最是作詩用力處”。在學習前人這個方面來說,這些見解是相當中肯的。
強調獨創,是作者論詩的一大特色。他雖極推重蘇、黃,以為蘇、黃“當永以為法”,但他所贊許的正是二人能“廣備衆體,出奇無窮”,“包括衆作,本以新意”。他以黃庭堅“隨人作詩終後人”,“文章切忌隨人後”等語為詩歌創作的警策,強調詩應“出新意”,應“自成一傢”。他認為寫詩當“遇事因感”,有所為而發,“不可鑿空強作出於牽強”,這也體現出他對“新意”的強調。
呂本中批判“齊梁間綺靡氣味”,並說“初學作詩,寧失之野,不可失之靡麗;失之野不害氣質,失之靡麗不可復整頓”。可見是強調內容,反對形式主義風氣的。他認為作詩應“先立大意”,使詩能“說盡情意”,“事理明白”,並稱許“置心平易始知詩”的道理,而不可“有意於言語之間”,雕章鑿句,“失之綺靡而無高古氣味”,也是申論應註重內容的主張。他還指出,古詩十九首和曹子建詩“思深遠而有餘意,言有盡而意無窮”,特加贊許。這是值得重視的詩論見解。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童蒙詩訓》,不知捲數。明《菉竹堂書目)捲四、《文淵閣書目》捲十均予著錄。原書久佚,郭紹虞曾輯其佚文,得七十五條。
是書出於呂氏傢塾訓課之本,遺聞軼事在所不錄,而以論學詩為主,述論切實,確有一些精粹之語。
呂本中強調對前人遺産的學習,他對於自《詩經》以後豐富的詩歌遺産、自魏晉至本朝衆多的傑出詩人,殊多推許、評論,時有精當之見。是書訓導學詩者對古人佳篇應“常自涵養,自然下筆不同”;又“不可循習陳言,衹規摹舊作也”,強調“老杜詩云:‘詩清立意新’,最是作詩用力處”。在學習前人這個方面來說,這些見解是相當中肯的。
強調獨創,是作者論詩的一大特色。他雖極推重蘇、黃,以為蘇、黃“當永以為法”,但他所贊許的正是二人能“廣備衆體,出奇無窮”,“包括衆作,本以新意”。他以黃庭堅“隨人作詩終後人”,“文章切忌隨人後”等語為詩歌創作的警策,強調詩應“出新意”,應“自成一傢”。他認為寫詩當“遇事因感”,有所為而發,“不可鑿空強作出於牽強”,這也體現出他對“新意”的強調。
呂本中批判“齊梁間綺靡氣味”,並說“初學作詩,寧失之野,不可失之靡麗;失之野不害氣質,失之靡麗不可復整頓”。可見是強調內容,反對形式主義風氣的。他認為作詩應“先立大意”,使詩能“說盡情意”,“事理明白”,並稱許“置心平易始知詩”的道理,而不可“有意於言語之間”,雕章鑿句,“失之綺靡而無高古氣味”,也是申論應註重內容的主張。他還指出,古詩十九首和曹子建詩“思深遠而有餘意,言有盡而意無窮”,特加贊許。這是值得重視的詩論見解。
哈哈兒據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繁體橫排本《宋詩話輯佚》錄校製作。
《官箴》一捲,宋呂本中撰。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上嘗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案此三字,呂本中《官箴》中語也。(按:此說誤,詳後)’是數百年後尚蒙聖天子采擇其說,訓示百官,則所言中理可知也。雖篇帙無多,而詞簡義精,故有官者之龜鑒也。”今檢呂氏《官箴》,全書共三十三條,其首條開頭雲:“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與《四庫提要》所說相合。王士禛,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罷官歸裏,康熙五十年去世。《古夫於亭雜錄》是他罷官後所作。該書捲一說,“清、慎、勤三大字,士禛二十年前亦蒙賜。”由此可知,他所說的“上嘗御書”之“上”,當是指康熙皇帝。這說明清代把清、慎、勤三字當作欽定的官箴是始於康熙。四庫館臣稱贊此三字“千古不可易,固有官者之龜鑒”,而《四庫提要》乃是乾隆欽定之書,這又說明在乾隆時期仍然是遵行祖宗舊製,以清、慎、勤三字為官箴的。趙翼是位乾嘉學者,他在《陔於叢考》捲二十七《清慎勤匾》條中說:“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這更是一條有利的證據。以清、慎、勤三字為官箴,不僅行之於康、乾之世,而且通之於有清一代,所以梁啓超在《新民說·論公德》中說:“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四庫提要》:“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四庫提要》:“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童蒙訓》三捲,宋呂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是書其傢塾訓課之本也。本中北宋故傢,及見元祐遺老,師友傳授,具有淵源。故其所記多正論格言,大抵皆根本經訓,務切實用。於立身從政之道,深有所裨。中間如申顔、李潛、田腴、張琪、侯無可諸人,其事跡史多失傳,賴此猶可以考見大略。固不僅為幼學啓迪之資矣。考朱子《答呂祖謙書》,有捨人丈所著《童蒙訓》極論詩文必以蘇黃為法之語,此本無之。其他書所引論詩諸說,亦皆不見於書內。故何焯跋疑其但節錄要語而成,已非原本。然刪削舊文,不過簡其精華,除其枝蔓,何以近語錄者全存,近詩話者全汰?以意推求,殆洛、蜀之黨既分,傳是書者輕詞章而重道學,不欲以眉山緒論錯雜其間,遂刊除其論文之語,定為此本歟。其書初刊於長沙,又刊於竜溪,訛舛頗甚。嘉定乙亥,婺州守邱壽雋重校刊之,有樓昉所為跋。後紹定己醜,眉山李埴守郡,得本於提刑呂祖烈,復鋟木於玉山堂。今所傳本,即明人依宋槧翻雕。行款字畫,一仍其舊,最為善本。今亦悉從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