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告別的聚會》又譯為《告別圓舞麯》曾榮獲意大利最佳外國文學奬,是米蘭·昆德拉重要的小說代表作,於1969-1970年間在波希米亞完成。該作品構思巧妙,極富黑色幽默風格,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傑作,在全世界34個國傢和地區出版。小說衹寫了五天裏發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個人物的生活又展開得非常豐滿。它表現了人們對生命死去的漠然,對改變生命的的渴望和抗爭。為了得到新的東西,他們都拼命想逃避一些東西,又拼命想抓住一些實際的東西。他們面臨一個選擇,卻好像又別無選擇,最終衹能選擇監視、欺騙和謀害。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樣,是一部引發人對人生的思考的作品。
《為了告別的聚會》-基本資料
作者:(捷)米蘭·昆德拉
譯者:安麗娜
ISBN:9787506300223
頁數:220
定價:5.90
出版社:作傢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1993
《為了告別的聚會》-作者介紹
米蘭·昆德拉,捷剋小說傢,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麽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麽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麯,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阔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絶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為了告別的聚會》-內容介紹
小說以蘇聯入侵布拉格為政治背景,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 個人物反復麯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睏境和難題。
故事很簡單。
從一個姑娘懷孕後對已婚情人的糾纏開始,寫這個姑娘謹慎地試圖通過胎兒來達成對於情人愛情的渴望;寫男子試圖說服姑娘打胎來擺脫這次愛情的危機;寫姑娘的情人一心要發現姑娘的不忠並且來競爭對於姑娘的愛情;寫男子的妻子一心要揭穿男子的不忠行為以滿足自己惡意的嫉妒快感。通過穿插和人物關係的交織,還寫了另一個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和他的準情人。故事持續的時間是五天,五天就改變了一切,這是一個“為了告別的聚會”,因為聚會之後還是告別的交錯。故事的場景就在一個由溫泉的小鎮上,人物在那裏來往仿佛是一個不用改編就可上演的戲劇。
故事仿佛就是為了譏諷人類的機心和努力。所有的盤算都會突然落空、所有的設想都大相徑庭、所有的感覺都南轅北轍。
男子為了說服姑娘打胎而費盡心機,然而,姑娘的同意打胎卻完全不是出於男子的設計;姑娘一心以為腹中的胎兒就仿佛是愛情的象徵和聖物,因此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然而她的愛情卻不僅背棄了讓她懷孕的男子,也背棄了年輕的情人,和一個老年男子開始了;男子的妻子被嫉妒占據全身心,卻在即將發現不忠的前夕,突然感覺到了嫉妒的愚蠢,並且發現了愛情嫉妒之外的可能性,其他男子可愛的可能性;姑娘在開啓了愛情之門之後,為了愛情决定墮胎,然而卻死於一次意外(死亡本來就總不為我們掌握);男子在姑娘的死亡帶來的突然超脫之後,感覺到了自己妻子的可貴,可是她的妻子的心靈卻已經開始遁離;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在滿心歡喜的告別時卻突然發現了捨不得離開的原因,並且他正是害死姑娘的無意的兇手———所有這些都出乎人們的意料,出乎讀者的意料,卻是那麽可能的發生。或者說,生活中真實的發生未必不如這種可能。
《為了告別的聚會》-書評
我不知道這本小說在昆德拉作品中的序列,我感覺它是昆德拉的一種嘗試,昆德拉在裏面反復探討着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媚俗”、比如“嫉妒”、比如“高尚”、比如“秩序”、比如“世界的曇花一現的本質”。這些概念附着在小說的情節中隨時展開,儘管還衹是蜻蜓點水一般的,然而卻已經展示了各自嚮前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儘管它們致使“社會世界”(SocialWorld)的一種創造,然而這種創造卻正如同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有着鮮活的生命。它們生動站立、它們躍躍欲試、它們引而待發、它們生機勃勃——而這實在是因為人們,不僅是書中的主人公,每時每刻都在受着這些概念的操縱,因着它們活動。人們,我們,不認識它們,我們以為是按着我們自己的心願在活動,事實上,我們衹是這些概念的提綫木偶而已。提綫木偶無知無覺,無喜無憂,而我們卻還會自以為是的知覺喜憂。
或許,昆德拉是旨在揭示這樣的悲劇性存在?
一一《江南時報》(2002年10月29日)
作者的語言描寫生動而豐富,敘述中夾着議論和心理分析。讀小說中描寫的情景好像看電影一樣,讀者始終被調動起思緒從而産生更多的的感觸。有些話語包含着他的雋永和智慧,衹能心領神會。他甚至把哲學、政治批判融入愛情故事,很多議論精闢、深刻。從他的作品裏找到了自己無從理清的問題,得到了精神的宣泄。
一一solargo(北京)
昆德拉總是用他的睿智和才華為我們構建一個分不清虛幻還是現實的世界。不論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是《為了告別的聚會》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會一次次發現自身與文中人物驚人的共同點,並對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準確的把握感到驚異。作為一個女性,我完全覺得昆德拉徹底把握了女性的心理特點,一切企圖被隱藏的想法都赤裸裸被揭露出來。
一一在等待的一粒米(南京)
《為了告別的聚會》-基本資料
作者:(捷)米蘭·昆德拉
譯者:安麗娜
ISBN:9787506300223
頁數:220
定價:5.90
出版社:作傢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1993
《為了告別的聚會》-作者介紹
米蘭·昆德拉,捷剋小說傢,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麽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麽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麯,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阔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絶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為了告別的聚會》-內容介紹
小說以蘇聯入侵布拉格為政治背景,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 個人物反復麯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睏境和難題。
故事很簡單。
從一個姑娘懷孕後對已婚情人的糾纏開始,寫這個姑娘謹慎地試圖通過胎兒來達成對於情人愛情的渴望;寫男子試圖說服姑娘打胎來擺脫這次愛情的危機;寫姑娘的情人一心要發現姑娘的不忠並且來競爭對於姑娘的愛情;寫男子的妻子一心要揭穿男子的不忠行為以滿足自己惡意的嫉妒快感。通過穿插和人物關係的交織,還寫了另一個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和他的準情人。故事持續的時間是五天,五天就改變了一切,這是一個“為了告別的聚會”,因為聚會之後還是告別的交錯。故事的場景就在一個由溫泉的小鎮上,人物在那裏來往仿佛是一個不用改編就可上演的戲劇。
故事仿佛就是為了譏諷人類的機心和努力。所有的盤算都會突然落空、所有的設想都大相徑庭、所有的感覺都南轅北轍。
男子為了說服姑娘打胎而費盡心機,然而,姑娘的同意打胎卻完全不是出於男子的設計;姑娘一心以為腹中的胎兒就仿佛是愛情的象徵和聖物,因此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然而她的愛情卻不僅背棄了讓她懷孕的男子,也背棄了年輕的情人,和一個老年男子開始了;男子的妻子被嫉妒占據全身心,卻在即將發現不忠的前夕,突然感覺到了嫉妒的愚蠢,並且發現了愛情嫉妒之外的可能性,其他男子可愛的可能性;姑娘在開啓了愛情之門之後,為了愛情决定墮胎,然而卻死於一次意外(死亡本來就總不為我們掌握);男子在姑娘的死亡帶來的突然超脫之後,感覺到了自己妻子的可貴,可是她的妻子的心靈卻已經開始遁離;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在滿心歡喜的告別時卻突然發現了捨不得離開的原因,並且他正是害死姑娘的無意的兇手———所有這些都出乎人們的意料,出乎讀者的意料,卻是那麽可能的發生。或者說,生活中真實的發生未必不如這種可能。
《為了告別的聚會》-書評
我不知道這本小說在昆德拉作品中的序列,我感覺它是昆德拉的一種嘗試,昆德拉在裏面反復探討着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媚俗”、比如“嫉妒”、比如“高尚”、比如“秩序”、比如“世界的曇花一現的本質”。這些概念附着在小說的情節中隨時展開,儘管還衹是蜻蜓點水一般的,然而卻已經展示了各自嚮前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儘管它們致使“社會世界”(SocialWorld)的一種創造,然而這種創造卻正如同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有着鮮活的生命。它們生動站立、它們躍躍欲試、它們引而待發、它們生機勃勃——而這實在是因為人們,不僅是書中的主人公,每時每刻都在受着這些概念的操縱,因着它們活動。人們,我們,不認識它們,我們以為是按着我們自己的心願在活動,事實上,我們衹是這些概念的提綫木偶而已。提綫木偶無知無覺,無喜無憂,而我們卻還會自以為是的知覺喜憂。
或許,昆德拉是旨在揭示這樣的悲劇性存在?
一一《江南時報》(2002年10月29日)
作者的語言描寫生動而豐富,敘述中夾着議論和心理分析。讀小說中描寫的情景好像看電影一樣,讀者始終被調動起思緒從而産生更多的的感觸。有些話語包含着他的雋永和智慧,衹能心領神會。他甚至把哲學、政治批判融入愛情故事,很多議論精闢、深刻。從他的作品裏找到了自己無從理清的問題,得到了精神的宣泄。
一一solargo(北京)
昆德拉總是用他的睿智和才華為我們構建一個分不清虛幻還是現實的世界。不論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是《為了告別的聚會》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會一次次發現自身與文中人物驚人的共同點,並對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準確的把握感到驚異。作為一個女性,我完全覺得昆德拉徹底把握了女性的心理特點,一切企圖被隱藏的想法都赤裸裸被揭露出來。
一一在等待的一粒米(南京)
1
油缸的指示針突然降至零點,開跑車的小夥子埋怨這車耗汽油的胃口太大。
“得註意別再把油用光了。”
坐在旁邊的姑娘(大約二十二歲)提醒道,並提起他們以前好幾次類似的情況。
小夥子說他不在乎,因為衹要和她一塊出去,他總有冒險的樂趣。
姑娘不以為然。她說無論什麽時候在高速公路上耗盡汽油,去冒險的衹有她自己。小夥子躲在一邊,而她不得不憑藉姿色搭車去最近的加油站,然後提一桶汽油再搭車回來。
小夥子追問姑娘那些司機是否不願載她一段,因為她說話的口氣好像此事挺難。
她回答(帶着不大老練的調情味)有時他們挺親昵的,但是還不等事情有眉目她就不得不提着汽油桶離開。
“豬玀。”小夥子說。
姑娘反駁說她不是豬玀,而他纔真正是哩。
天曉得他一個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有多少女孩子搭他的車!跑車疾馳,小夥子把胳膊搭在姑娘的肩膀上,並輕輕親吻她的前額。
小夥子知道她愛他,所以纔醋意大發。吃醋固然不是什麽美事,可衹要不過分(衹要節制一些),除去煩擾之外它還有令人高興的地方。起碼小夥子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他衹有二十八歲,卻自認為是情場老手,頗能通曉女人的一切。
坐在他身邊的這個姑娘身上的那種純潔是迄今他所遇到的那些女人所缺乏的。
油缸要沒油了。正在這時小夥子看見一塊路標,指示着前面四分之一哩有個加油站。
姑娘如釋重負,車子總算是左拐開到油泵前。小夥子在離油泵不遠處停下車,前面那輛巨型運油卡車正在給油泵輸油。
“我們得等等了。”小夥子對姑娘說着,鑽出了車門。
“還得等多久呀?”他衝他個穿着工裝褲的人喊。
“一會兒就好了。”那個管加油的回答。
“這話我早聽膩了。”他說着想坐回到車裏去,可看見姑娘已經從另一邊下了車。
“我趁這段時間去走走。”她說。
“去哪兒?”小夥故意這樣問,等着看姑娘的窘態。
他們相識已近一年,而她在他面前還總是靦腆。他喜歡她這副羞答答的樣子,是由於她有別於他以前遇到的那些女人,另外也是由於他意識到人生短促,女朋友的靦腆羞澀是老天給他的厚賜。
2
姑娘真是不喜歡坐長途車(小夥子願意連開幾個小時不休息),她衹得央求他開到附近的一片樹林歇歇腳。每當小夥子明知故問為什麽他應該停車時,她都有些生氣。她知道她的羞澀很可笑,像個古板的老姑娘。上班時好多次她發現同事們為此而笑話她,常常故意捉弄她。可越怕害羞就越容易害羞。
她常常渴望能像周圍大多數女人那樣大方和輕鬆。她甚至還進修了一門建立自信的專門課程:她不斷地說服自己每個人類生命的誕生都是無數軀體中的一個,就像在大飯店無數房間中分配給你一個房間一樣。總之每個人都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他衹是一種現成的被藉用的物件。話是這樣說,可她就是不能真正去體驗它。對她來說理念和肉體總是兩層皮。
她過分陷於肉體這層皮中;這就是她為什麽常常感到憂慮的原因。
她也在自己和那個小夥子的關係中體驗到同樣的憂慮。
她和他認識了一年,非常快樂,也許就是因為他絶不把她靈肉分離,她才能托付終生。這段日子確實相處得挺美滿,但是姑娘也覺察到背後的隱憂。例如,她常常想到其他女人(那些人不害怕)更具魅力,風情萬種,而小夥子公開承認他認識這類女人,沒準哪天他會為了其中的一個棄她而去。(事實上,年輕人一再宣稱他已經對那些女人討厭透了,但她清楚他還遠沒有他自認為的那麽成熟。)她想完全擁有他,而自己也完全委身於他,但她總覺得,她越是要把一切奉獻給他,就越是剝奪他一些東西,特別是逢場作戲或淺嘗即止的愛情滋味。這使她煩惱,她不能把嚴肅認真和輕鬆愉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而現在,這些煩惱都被丟置腦後。她十分開心。這畢竟是他們度假的第一天(為了這兩周的假,她望眼欲穿地盼了整整一年)。天空碧藍(整年來她都擔心到這時候天氣不好),而他正陪在她的身邊。
“他問:“去哪兒?”
她臉色羞紅,悶聲不響下了車。她在加油站附近散步,那個加油站靠近高速公路,孤零零的,周圍是田地。又約一百碼開外是一片樹林(在他們要經過的正前方)。她走進樹林,藏身於小灌木叢中,心情舒暢極了。(在她獨處時能夠從她的白馬王子那兒得到最大的快樂。如果白馬王子真的出現的話,一切便煙消雲散了。衹有單人獨馬的時刻,她才能抓住這甜夢。)
她走出樹林來到公路上,又能看到加油站。那輛運油大卡車已經輸完油了,小跑車移到紅色油泵前。姑娘沿着公路往前走,不時回頭看小跑車是否跟了上來。她終於看見它了,便停下來揮手,好像是搭車的人在截陌生人的車子。小跑車緩慢減速,停在姑娘的旁邊。小夥子搖下玻璃,微笑着問道:
“您要去哪兒,小姐?”
“巴士特裏沙,你順路嗎?”姑娘問,嚮他笑盈盈拋了個媚眼兒。
“當然順路,請上車吧!”小夥子說着打開了車門。姑娘上了車,小跑車一溜煙地走了。
3
衹要他的女朋友一樂,小夥子就總是興高采烈。這種情景不多;她工作不稱心、環境不如意,加班加點,得不到充分休息,傢裏還有生病的母親。她總是感到精疲力竭。心情不住再加上缺乏自信,就很容易焦慮不安。為此他帶着一種後父似的小心翼翼歡迎她所有快樂的表示。他滿面笑容地說:“今天我真幸運。開了五年車,我還從未載過這麽迷人的姑娘搭車。”
姑娘聽後飄飄然,她得寸進尺順口搭腔說:“你真是吹牛不上稅。”
“我像牛皮大王嗎?”
“看樣子你喜歡對女人撒謊。”剛說完,她就覺得勾起了自己的舊心事,因為她真的認為他喜歡對女人撒謊。姑娘的確常常令他很厭煩,不過,這次例外,畢竟她的話不是針對他,而是說另外那個開車的傢夥。他漫不經心地問:“這使你坐立不安了嗎?”
“如果我真的和你一起去,我當然會坐立不安。”姑娘故意這樣說,想讓他明白,她是話中有話的;但弦外之音她是說給另外那個讓她搭車的傢夥聽的,“可我不認識你,那就無所謂。”
“陌生人當然無所謂,如果真是自己的男朋友,那女人就會難以忍受了。”(現在該輪到小夥子弦外有音,以牙還牙了。)
“這樣看來,我們萍水相逢,才能相安無事。”
姑娘故意裝作沒聽懂他的話,衹當自己仍然在和陌生的司機說話:“那又怎麽樣?反正我們一會兒就分手了。”
“為什麽?”小夥子追問。
“不為什麽,我將在巴士特裏沙下車。”
“如果我一塊兒下車呢?”
說這番話時,她察顔觀色,發現他看上去實在很像自己醋意大發時的那副德行。她警覺到,他嚮自己獻媚,同時又是和那個搭車女郎調情,兩個角色都入木三分。於是她用挑釁的口吻問:
“我倒挺想知道,你打算對我幹什麽?”
“對這麽漂亮的姑娘,我不願意多浪費腦汁。”
小夥子大獻殷勤,這回倒是對自己的女朋友說話,不是那個想象中的搭車女郎。
但是這奉承話兒反而讓姑娘覺得抓住了他的把柄,好像她略施小計,就戳穿了他的牛皮。她慍怒地反唇相譏:
“你不覺得把自己估價過高了嗎?”
小夥子打量着姑娘,發現她的臉已經變顔變色,一副怒容。小夥子不喜歡她這樣,寧願她回覆到原來天真無邪的樣子。他挪到她身邊,用胳膊搭着她的肩膀,像他通常所做的那樣輕聲細語地哄她。他現在不想再玩這種把戲了。
可姑娘卻脫開他的手,說:
“你也變得太快了!”
碰了這個釘子,小夥子說:“小姐,真對不起!”然後默默地望着他前方的高速公路。
4
姑娘的醋意,不管怎麽說,來得快去得也快。她很理智地清醒過來,畢竟這一切衹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甚至對自己埋怨他的舉動感到可笑。如果他發現了她這樣做的真實原因,那可是着實不妙。幸虧女人什麽事都容易找藉口。她自我安慰,她埋怨他並不是真的生氣,衹不過在演戲罷了。假期剛開始,今天才第一天,何必弄得不歡而散。
這麽一想,她又扮起搭車女郎的角色,這個女郎剛剛埋怨這個膽量過人的司機並不是真心拒絶,衹是不想讓他這麽快就得手,這樣玩更刺激。她側過身哄小夥子說:
“先生,剛纔我並不是故意的!”
“對不起,我不會再碰你了。”小夥子說。
他對姑娘不聽話,沒有扮演他期望的角色很惱火。現在姑娘回心轉意扮回原來的角色,他順理成章地遷怒到這個不認識的搭車女人身上。同時他在揣摩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他不應該再扮演護花使者的角色,改扮成他天性裏就有的辣手摧花的角色:頑固、刻薄,狂妄自大。
這其實就是小夥子對付女朋友的本性。實際上,在他遇到她之前,他就是挺粗魯而不是很和氣地對待女人。但是他絶不是那種鐵石心腸的莽漢,因為他既沒有過人之勇也不至冷酷無情。不管怎麽說,即使他和這樣的人毫無相似之處,這輩子也希望扮演一次這樣的角色。儘管這是個相當幼稚的願望,可現實卻是如此。即使年高智長的人也常有幼稚的念頭。
這種幼稚的念頭很快就可以在他扮演的角色裏得到驗證。
小夥子這種可笑的念頭完全適用於這個姑娘。因為她是個典型善妒的女人。在這種時候,如果她把身邊這個情種看成是清白常人,她就不會吃醋了。姑娘可以忘記她自己,不再扮演這類角色。
她的角色?什麽樣的角色是她的角色?這類角色已經超越了文學範疇。搭便車嘛,就是讓那些本來不想讓你上車的人停車。她玩這類把戲駕輕就熟,對自己的女性魅力運用自如。連她自己都吃驚,扮演起這種傻呵呵、浪漫的角色,這麽容易入戲。
5
小夥子發覺在他的生活中很難有輕鬆的日子。他這一輩子在人生路上都是規規矩矩的。他每天的工作何止八個小時,無盡無休的會議,自修功課,男女社交應酬,等等。他的私生活所剩時間無幾。這種私生活絶對無法保密,有時甚至會成為別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即使這難得的兩周假期也不能使他感到無拘無束,富於冒險情趣;精密安排計劃的陰影籠罩着這兒。我們國傢夏季招待設施的不足使得他提前六個月就得憑單位介紹信預訂塔得拉斯的房間。這些陰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他已經變得安於這一切,在這種單調平直的公路上那種惱人的念頭一次又一次地涌上他心頭——沿着這條路他正在被追蹤,所有的人都在監視他,他根本無路可走,無處可藏。這時,那個怪主意在他心裏轉悠。他潛意識裏的心路歷程跟他正在行駛的高速公路居然和諧地交匯在一起。這使他突然幹了件古怪事情。
“剛纔你說要去哪兒?”他問姑娘。
“去巴士特裏沙。”她回答。
“你去那兒幹什麽?”
“我有約會。”
“和誰?”
“當然是位紳士了。”
小跑車正好抵達一個大的交叉路口。小夥子放慢速度,以便看清路標,然後嚮右拐去。
“如果你失約了會怎麽樣?”
“那是你的錯,你得負責。”
“你根本沒註意,我轉到諾夫山基方向去了。”
“真的嗎?你瘋啦!”
“別害怕,我會照顧你的。”小夥子說。
就這樣他們邊開車邊喋喋不休——這位司機和這位搭車女郎互不相識。
這場戲一下子就推進到第二幕。小跑車不僅偏離了假想的巴士特裏沙的路綫,而且還偏離了真正的去塔得拉斯的路綫。他們在那兒訂好了房間,本該早晨到達。小說總是使現實生活目瞪口呆的。小夥子偏離了一成不變的道路,偏離了一嚮循規蹈矩的自我。
“可你說你要去塔得拉斯呀?”姑娘頗為不解。
“小姐,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我是自由自在的,我做我想做的、能使我愉快的事。”
6
當他們駕車趕到諾夫山基,天已經黑了。
小夥子以前從未到過這裏,得花點兒工夫適應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他幾次停車詢問路人旅館的去處。幾條街道都在翻修,因此要開車到旅館,即使它就在附近(正像所有那些被問及的人說的那樣),都得轉圈繞路,花去了大約一刻鐘的時間,他們最後停在了旅館門前。旅館看上去實在蹩腳,可小鎮上獨此一傢,小夥子着實不願再往前開了。於是他對姑娘說聲“等一下”,就鑽出了汽車。
一下車,當然,本我又出來了。對他來說真是糟透了。一個陌生的小鎮,又是傍晚,和他原來的設想完全南轅北轍。更窩囊的沒有人強迫他這樣做,其實他自己也沒有真正打算這樣做。他埋怨自己做了樁蠢事,然後又進行自我安慰。塔得拉斯的那個房間可以留到明天,他們度假的第一天來點出乎意料的舉動也未嘗不可。
他穿過飯廳——擁擠吵鬧、煙霧彌漫——去尋找服務臺。人們指給他大廳後面的樓梯那塊兒,一位金發女郎正坐在玻璃櫃臺後面,前面那塊板上吊着許多鑰匙。好不容易,他纔拿到餘下來的最後一間房子的鑰匙。
那個姑娘,當她獨自一人時,也丟開了所扮演的角色。雖然身處一個並非期望的小鎮,可她並沒有感到不安。她是如此信任小夥子,毫不懷疑他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可以安心托付終生。同時,另一個念頭鑽進她的頭腦:也許正和她一樣,另外的女人們也在車裏等待她的男朋友,那些女人是他出差時認識的。可奇怪的是,現在這個念頭居然沒有騷擾她。其實,她微笑地回想起今天她所扮演另外一個女人的角色是多麽出色,那些放縱下流的女人,她曾經為之醋意大發。看來她把她們都拋到九霄雲外了,她學會了她們的那些招數;學會如何給小夥子她迄今為止都不知道如何給的東西:輕鬆風趣、含羞答答、放蕩不羈。她充滿自信,因為她獨自一人能替代所有女人,完全可以控製她的情人,討他歡心。
小夥子打開車門,領她進了飯廳。在這個又吵又髒、煙霧彌漫的飯廳裏,他在角落處找到一張單獨的空桌子。
7
“現在,你打算怎麽照顧我?”姑娘用挑逗性的口吻問。
“你喜歡要點什麽酒?”
姑娘並不愛喝烈性酒,她衹喝一點葡萄酒,偶爾也喜歡苦艾酒。這回她竟出乎意外地說:“伏特加。”
“太棒了,”小夥子說,“你可別為我而醉啊。”
“我真醉了,那又怎麽樣?”姑娘說。
小夥子沒吱聲,卻把服務員叫過來,要了兩杯伏特加和兩份牛扒大餐。不一會兒,服務員托着盤子過來,上面有兩衹小玻璃杯,放在了他們面前。
小夥子舉杯:“來,敬你!”
“你難道不能把酒敬得有點情趣嗎?”
小夥子開始對姑娘的遊戲有些不耐煩了。現在,和她面對面坐着,他意識到她不僅言詞怪異,而且整個人都變樣了,包括她的舉止作派。她不折不扣地和他曾經十分熟悉的那類女人相似,這使他很倒胃口。
就這樣(在他舉着的手裏握着杯子),他再次嚮她敬酒:
“好,那麽這杯酒不是敬你,而是敬你這類既具備動物的長處,又兼備人類短處的女人。”
“你說的‘這類’意味着所有女人嗎?”姑娘問。
“不,我衹是指像你一樣的那些人。”
“把一個女人和一個動物相比,天論如何我不覺得有什麽詼諧。”
“好,”小夥子還舉着酒杯,“那麽不敬你這類,而敬你的靈魂,同意嗎?為你那從頭頂滑嚮肚皮裏就大放光明,從肚皮爬回頭頂就黯然失色的靈魂幹杯。”
姑娘舉起杯子:“好,為滑進我肚皮裏的靈魂幹杯。”
“我還得再糾正一下,”小夥子說,“為你的肚皮,滑進去你的靈魂的肚皮幹杯。”
“敬我的肚皮,”姑娘回答說,而她的肚皮(現在他們已給特別命名)真的給予回應;酒一下去,她感到整個肚子發熱。
接着服務員端來牛扒大餐,小夥子又要了伏特加和一些蘇打水(這回該敬姑娘的奶子了),而交談一直在這種輕佻戲謔的氣氛中進行。小夥子越來越對姑娘充當角色的出色表演感到惡心。他想,如果她扮這麽出神入化,就意味着她可能本來即是這種貨色。從言行舉止上看來,根本不像是鬼魂附身。現在她的作派恰恰是她本來面目;也許是壓抑太久,現在露出原形。也可能是藉着遊戲的機會自我否定。還有沒有其它可能性呢?是不是她藉演戲來找回自我?是不是通過演戲才能自我釋放呢?不。他否定了自己的推測,他的女朋友並沒有鬼魂附身。她還是老樣子,他的女朋友,不是其他人。他審視着她,越來越覺得惡心。
無論如何,已經不僅僅是厭惡了。姑娘越在心理方面離他而去,他越在生理方面對她渴望。那靈魂和肉體分離的姑娘判若兩人。眼前這女人已經看不清往日那種愛心溫順、體貼,更談不上感情。其實何止是看不清,簡直無影無蹤。(是的,似乎她已經完全消失了!)小夥子認為他今天才第一次看到女朋友的真實面目。
酒過三巡,姑娘站起來輕佻地說:“對不起。”
小夥子說:“小姐,請問去哪兒?”
“撒尿,如果你批準的話。”姑娘說着起身穿過成排的桌子,閃入絨幔後面。
8
她欣欣然用這種字眼使小夥子目瞪口呆,他從未聽她這樣說過,儘管不是什麽罪過。其實她也不是故意的,問題出在打情駡俏的輕浮言詞,並不是她天生。是的,她沾沾自喜,還有些飄飄然。演戲演得弄假成真,這使她有一種迄今從未有過的感覺:逍遙自在,毫無負擔。
每當嚮前要邁出新的一步時,她總是躊躇遲疑,現在卻突然感到完全的解脫。在所扮演的新角色中,她無須害鱢,沒有檔案記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不需要負任何責任。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位姑娘,搭便車的,可以做任何事,一切都嚮她敞開大門。她可以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她穿過大廳,意識到所有桌子旁邊的人都註視着她。這是一種新奇的、她從未意識過的感受:她的身體可以使人想入非非。迄今為止她還無法擺脫那種十四歲青春少女式的對於豐滿的前胸所産生的羞澀感,更不願挑起欲念,因為那麽多人目不轉睛地盯着她全身。雖然她自得於自己的漂亮,體態豐滿,但這種沾沾自喜馬上又讓羞愧占了上風。她覺得女性美光靠性感來誘發實在討人厭。她希望她的身體衹顯示給自己所愛的男人。在她看來,街上那些男人貪婪地盯着她的前胸是侵犯她的隱私,而這秘密衹應該屬於她自己和她的愛人。而她現在是搭車女郎,是不入流的女人。扮演這種角色她無須顧忌情感的約束,衹須。她身體吸引的眼光越多就越光彩。
當她經過最後一張桌子時,一個醉醺醺的傢夥炫耀地用法文嚮她獻殷勤:“小姐,你真漂亮。”
姑娘心照不宣。她挺胸扭臀轉到屏風後面去了。
9
這是一場難以理喻的遊戲。其稀奇古怪有例為證,事實上,儘管小夥子正在極為出色地扮演着一個陌生的駕駛員,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在緊盯着作為搭車女郎的自己的女朋友。這可真夠嗆。他親眼看着女朋友和陌生人打情駡俏,更切近地看到她正欺騙他時(在她已經欺騙他時,在她打算欺騙他時)她的所言所行。他以她的不忠實作為自己處於尷尬境地的藉口。
這下兒全完了,因為他對她的尊敬勝於愛情。他總認為她天性忠貞純潔得到傢了。可超出了這些範圍,她就不是她自己了,正像水超過沸點就不是水一樣。現在他看到姑娘若無其事地邁過令人厭惡的範圍,氣憤已極。
姑娘從厠所回來解釋道:“坐在那邊的一個傢夥說我挺漂亮的。”
“這有什麽可奇怪的,”小夥子說,“你本來看上去就像個窯姐兒。”
“你知道我根本不在乎嗎?”
“那麽你應該和那位先生去!”
“可我有你呀。”
“和我完事後再去找他。去撈他一票。”
“我沒發現他有什麽吸引力。”
“一宿和幾個人混,對你來說有啥要緊。”
“如果他們都相貌堂堂,當然沒啥要緊。”
“你情願他們一個一個來,還是同時都上?”
“隨便。”姑娘說。
對話正在變得越來越火爆;它使姑娘有所驚訝卻無法抗拒。甚至在一場戲中實際上不存在自由;甚至對演員來說一場戲就是一個陷阱。如果這不是作為一場戲,他們倆真的互不相識,搭車女郎早就憤憤然離開了。但是,哪有從一場戲中逃遁的道理!就像一場尚未結束的球賽和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不能半途而廢。姑娘知道自己不得不收拾殘局,正因為它是一場戲。她知道這場戲愈是迭起,它纔愈應該是一場戲。她纔愈應該盡力演好。而無論怎樣貢獻才智和墊情都是白搭,她算看透了,反正不過是演戲,無須那麽嚴肅認真。幸虧這衹是一場戲,她的心靈不至擔驚受怕,不必怯場,衹要不動真情就行了。
小夥子叫來服務員結帳。然後他站起來對姑娘說:
“我們走吧。”
“去哪兒?”姑娘佯裝驚訝。
“別問,跟我走。”小夥子說。
“你怎麽可以這樣和我說話?”
“我和窯姐兒就是這麽說的。”小夥子答道。
10
他們走上燈光昏暗的樓梯。還沒上到二樓,就碰上一群醉鬼,他們倚在厠所墻邊。小夥子從背後擁着姑娘,把手按在她的前胸上。厠所旁邊的那些醉鬼見此便大呼小叫。姑娘想掙脫開,可小夥子大聲吆喝:“不要動!”這群人污言穢語連天,一浪一浪衝着姑娘而來。小夥子和姑娘登上二樓,他開了房間的門,拉亮電燈。
房間顯得狹窄,佈置着兩張床、一張小桌、一把椅子和一個洗臉盆。小夥子鎖上門,轉嚮姑娘,她正桀驁不馴地站在他面前,眼睛裏閃動着欲火。他凝視着她,試圖從她浪蕩的外表下面找回他醉心過的熟悉身影。這就好像他從一個鏡頭中看到雙重影像,雙重影像交輝疊影。這些雙重影像的互相顯示告訴他,那一切都是姑娘的本相,她的心靈十足是個大雜燴,既有忠心也有不誠,既天真又姦詐,既貞潔又。這幅光怪陸離的影像簡直像垃圾拼盤,令他作嘔。雙重影像仍在繼續交相顯現,小夥子恍然大悟,這個姑娘衹是表面上和那些下流女人不同,而心底卻是一樣的。他早先私下對她淫性惡行的猜測都被證實了,不禁微含妒意。一嚮對她那種單一清晰的印象衹是一種錯覺,是他的一廂情願。他所鐘愛的那個姑娘衹是他的某種願望、思想和信念,而站在他面前的這個真實的姑娘卻是一個毫無希望的陌生人,幾乎不可捉摸。他恨透她了。
“還等什麽?脫。”他說。
姑娘輕佻地低着頭說:“有這必要嗎?”
她說話的這種腔調在他聽來非常熟悉;好像以前有另外的哪個女人對他這麽說過,衹是他記不清是誰了。他打算讓她丟臉,不是那個搭車女郎,而是他自己的女朋友。這回假戲真做了。勾引搭車女郎的遊戲竟然演變成玩弄自己的女朋友。小夥子忘了自己在演戲。他衹是恨透了站在面前的這個女人。他盯着她,從皮夾裏掏出一張五十剋朗大票子,遞給她:
“夠不夠?”
姑娘接過票子說:“你不認為我值這麽多。”
小夥子說:“你不值更多。”
姑娘貼近了小夥子。
“你不能像這樣到我身邊來!你必須嘗試不同的接近方法,想點兒新花樣!”
她用胳膊摟住小夥子,把嘴唇湊上去。他把手指放在她的嘴上,輕輕把她推開了。他說:
“我衹和我所愛的女人接吻。”
“你不愛我嗎?”
“不愛。”
“那你愛誰?”
“關你什麽事?脫!”
11
她以前從未這樣赤身裸體過。當她一絲不挂地站在小夥子面前(而她又無法躲進暗處),真會感到又羞愧又惶惑,手足無措。這一切總算過去了,她昂首玉立在燈光下,當看他的面,慢條斯理地寬衣解帶。這神來之舉,連她自己都吃驚不淺。她一邊頻送秋波,一邊有條不紊地輕卸羅衣,而除去一層便增添一層快意。
但是當她一下子赤條條地站在他面前時,同時閃過一個念頭:現在整個遊戲應該結束了。因為在她輕卸羅衣的同時,也卸去了她的偽裝。裸體意味着她現在恢復自我,小夥子也應該重新回到她身旁,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然後就應該是他們最親密的做愛。這樣她赤裸地站在小夥子面前,同進也就中止了這場戲。她感到有些難為情,臉上現出了真正屬於她的微笑——一種羞澀和不知所措的微笑。
而小夥子並沒有回到她身邊,他的戲還沒有演完。他沒註意到那熟悉的微笑。他眼前衹看見那具誘人的肉體,他女朋友的另一具肉體。他恨透了。他恨得連七情六欲都消失殆盡。
她想靠近他,而他卻說:“呆在那兒,我要好好地看個夠。”
現在他真地把她當成窯姐兒。可小夥子其實並未去嫖過,他僅有的關於窯姐兒的常識都是來自文學作品和道聽途說。因此他轉過這些念頭,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女人穿着黑色緊身衣(和黑色長統襪)在光鑒照人的鋼琴頂上跳舞的樣子。在這寒酸旅館的房間裏沒有鋼琴,衹有一張蓋着直紋布的小桌子依墻而立。他命令姑娘爬上去。姑娘苦苦哀求,但小夥子卻說:
“我已經付過錢了。”
姑娘見他目光如炬似地邪靈附身,衹好再勉為其難地將戲演下去,含着淚爬上那張桌子。桌面衹有三英尺寬,一隻腿還短了一截,在上面她感到搖搖欲墜。
而小夥子卻對這裸露的胴體興奮不已,他把姑娘的羞愧不安拋到九霄雲外。他要從不同的角度飽覽她胴體的每一部分,就和她想象中的嫖客那樣。他變得猥褻和粗俗不堪。他用的污言穢語姑娘從未聽他說過。她想拒絶,想從這場戲中抽肩。她叫着他的小名,他卻大聲吆喝,說她沒資格這麽親密地與他講話。她噙着淚水,半推半就中被馴得服服貼貼,按他的吩咐,她弓腰馬趴着,擺腰扭臀,如同為他表演搖擺舞。幾經折騰,衣服都滑落她的腳底,骨頭也快散了,小夥子一把抓住她,把她拎上床。
他和她雲雨一番。她暗自慶幸,這場倒黴的遊戲總算熬到頭了,他們還應該像以前那們相愛。她噘嘴親吻他。可小夥子推開她的腦袋,再次重申衹和他所愛的女人接吻。她不禁失聲痛哭,但是小夥子的倒海翻江徵服了她。她不但哭不出聲,連靈魂都心悅誠服,沉默不語。不久,兩個陌生的軀體在床上合作得天衣無縫。這正是姑娘夢寐以求的境界。直到這時,她纔打破了以往的陳規舊律,交歡無須情愛。她曉得她跨越了雷池,卻沒料到這般容易。她到達一個全新的疆域,遠離她記憶的角落。她沾沾自喜,心裏甜滋滋的。在這遙遠的疆域,她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12
雲雨已畢。小夥子起身離開姑娘,去夠懸在床上方的燈繩,熄燈滅火。他不要看見姑娘的臉。他知道遊戲已經結束,但不願再恢復他們之間原有的關係。他不想吃回頭草。他在黑暗中躺在姑娘身邊,卻絲毫不願再碰她的身體。
不一會兒,他聽到她輕輕地抽泣。姑娘的手膽怯地、孩子般地撫摸他。欲摸又止,欲罷不能,接着抽泣聲打破寂靜。姑娘叫着他的名字,不斷訴說:
“這是我啊,這是我啊……”
小夥子沉默不語,紋絲不動,他意識到姑娘哭訴中含着悲哀的空虛,簡直莫名其妙。
姑娘的抽泣不久就變成號啕大哭,她繼續沒完沒了地重複這可憐巴巴的敘述:
“這是我啊,這是我啊,這真的是我啊……”
小夥子開始心軟了(他不得不將憐憫從冥冥之中喚來,因為它並非近在手邊),以便能使姑娘平靜下來。在他們前面,還有十三天的假期哩……
伍曉明 楊德華 尚曉媛/譯
油缸的指示針突然降至零點,開跑車的小夥子埋怨這車耗汽油的胃口太大。
“得註意別再把油用光了。”
坐在旁邊的姑娘(大約二十二歲)提醒道,並提起他們以前好幾次類似的情況。
小夥子說他不在乎,因為衹要和她一塊出去,他總有冒險的樂趣。
姑娘不以為然。她說無論什麽時候在高速公路上耗盡汽油,去冒險的衹有她自己。小夥子躲在一邊,而她不得不憑藉姿色搭車去最近的加油站,然後提一桶汽油再搭車回來。
小夥子追問姑娘那些司機是否不願載她一段,因為她說話的口氣好像此事挺難。
她回答(帶着不大老練的調情味)有時他們挺親昵的,但是還不等事情有眉目她就不得不提着汽油桶離開。
“豬玀。”小夥子說。
姑娘反駁說她不是豬玀,而他纔真正是哩。
天曉得他一個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有多少女孩子搭他的車!跑車疾馳,小夥子把胳膊搭在姑娘的肩膀上,並輕輕親吻她的前額。
小夥子知道她愛他,所以纔醋意大發。吃醋固然不是什麽美事,可衹要不過分(衹要節制一些),除去煩擾之外它還有令人高興的地方。起碼小夥子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他衹有二十八歲,卻自認為是情場老手,頗能通曉女人的一切。
坐在他身邊的這個姑娘身上的那種純潔是迄今他所遇到的那些女人所缺乏的。
油缸要沒油了。正在這時小夥子看見一塊路標,指示着前面四分之一哩有個加油站。
姑娘如釋重負,車子總算是左拐開到油泵前。小夥子在離油泵不遠處停下車,前面那輛巨型運油卡車正在給油泵輸油。
“我們得等等了。”小夥子對姑娘說着,鑽出了車門。
“還得等多久呀?”他衝他個穿着工裝褲的人喊。
“一會兒就好了。”那個管加油的回答。
“這話我早聽膩了。”他說着想坐回到車裏去,可看見姑娘已經從另一邊下了車。
“我趁這段時間去走走。”她說。
“去哪兒?”小夥故意這樣問,等着看姑娘的窘態。
他們相識已近一年,而她在他面前還總是靦腆。他喜歡她這副羞答答的樣子,是由於她有別於他以前遇到的那些女人,另外也是由於他意識到人生短促,女朋友的靦腆羞澀是老天給他的厚賜。
2
姑娘真是不喜歡坐長途車(小夥子願意連開幾個小時不休息),她衹得央求他開到附近的一片樹林歇歇腳。每當小夥子明知故問為什麽他應該停車時,她都有些生氣。她知道她的羞澀很可笑,像個古板的老姑娘。上班時好多次她發現同事們為此而笑話她,常常故意捉弄她。可越怕害羞就越容易害羞。
她常常渴望能像周圍大多數女人那樣大方和輕鬆。她甚至還進修了一門建立自信的專門課程:她不斷地說服自己每個人類生命的誕生都是無數軀體中的一個,就像在大飯店無數房間中分配給你一個房間一樣。總之每個人都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他衹是一種現成的被藉用的物件。話是這樣說,可她就是不能真正去體驗它。對她來說理念和肉體總是兩層皮。
她過分陷於肉體這層皮中;這就是她為什麽常常感到憂慮的原因。
她也在自己和那個小夥子的關係中體驗到同樣的憂慮。
她和他認識了一年,非常快樂,也許就是因為他絶不把她靈肉分離,她才能托付終生。這段日子確實相處得挺美滿,但是姑娘也覺察到背後的隱憂。例如,她常常想到其他女人(那些人不害怕)更具魅力,風情萬種,而小夥子公開承認他認識這類女人,沒準哪天他會為了其中的一個棄她而去。(事實上,年輕人一再宣稱他已經對那些女人討厭透了,但她清楚他還遠沒有他自認為的那麽成熟。)她想完全擁有他,而自己也完全委身於他,但她總覺得,她越是要把一切奉獻給他,就越是剝奪他一些東西,特別是逢場作戲或淺嘗即止的愛情滋味。這使她煩惱,她不能把嚴肅認真和輕鬆愉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而現在,這些煩惱都被丟置腦後。她十分開心。這畢竟是他們度假的第一天(為了這兩周的假,她望眼欲穿地盼了整整一年)。天空碧藍(整年來她都擔心到這時候天氣不好),而他正陪在她的身邊。
“他問:“去哪兒?”
她臉色羞紅,悶聲不響下了車。她在加油站附近散步,那個加油站靠近高速公路,孤零零的,周圍是田地。又約一百碼開外是一片樹林(在他們要經過的正前方)。她走進樹林,藏身於小灌木叢中,心情舒暢極了。(在她獨處時能夠從她的白馬王子那兒得到最大的快樂。如果白馬王子真的出現的話,一切便煙消雲散了。衹有單人獨馬的時刻,她才能抓住這甜夢。)
她走出樹林來到公路上,又能看到加油站。那輛運油大卡車已經輸完油了,小跑車移到紅色油泵前。姑娘沿着公路往前走,不時回頭看小跑車是否跟了上來。她終於看見它了,便停下來揮手,好像是搭車的人在截陌生人的車子。小跑車緩慢減速,停在姑娘的旁邊。小夥子搖下玻璃,微笑着問道:
“您要去哪兒,小姐?”
“巴士特裏沙,你順路嗎?”姑娘問,嚮他笑盈盈拋了個媚眼兒。
“當然順路,請上車吧!”小夥子說着打開了車門。姑娘上了車,小跑車一溜煙地走了。
3
衹要他的女朋友一樂,小夥子就總是興高采烈。這種情景不多;她工作不稱心、環境不如意,加班加點,得不到充分休息,傢裏還有生病的母親。她總是感到精疲力竭。心情不住再加上缺乏自信,就很容易焦慮不安。為此他帶着一種後父似的小心翼翼歡迎她所有快樂的表示。他滿面笑容地說:“今天我真幸運。開了五年車,我還從未載過這麽迷人的姑娘搭車。”
姑娘聽後飄飄然,她得寸進尺順口搭腔說:“你真是吹牛不上稅。”
“我像牛皮大王嗎?”
“看樣子你喜歡對女人撒謊。”剛說完,她就覺得勾起了自己的舊心事,因為她真的認為他喜歡對女人撒謊。姑娘的確常常令他很厭煩,不過,這次例外,畢竟她的話不是針對他,而是說另外那個開車的傢夥。他漫不經心地問:“這使你坐立不安了嗎?”
“如果我真的和你一起去,我當然會坐立不安。”姑娘故意這樣說,想讓他明白,她是話中有話的;但弦外之音她是說給另外那個讓她搭車的傢夥聽的,“可我不認識你,那就無所謂。”
“陌生人當然無所謂,如果真是自己的男朋友,那女人就會難以忍受了。”(現在該輪到小夥子弦外有音,以牙還牙了。)
“這樣看來,我們萍水相逢,才能相安無事。”
姑娘故意裝作沒聽懂他的話,衹當自己仍然在和陌生的司機說話:“那又怎麽樣?反正我們一會兒就分手了。”
“為什麽?”小夥子追問。
“不為什麽,我將在巴士特裏沙下車。”
“如果我一塊兒下車呢?”
說這番話時,她察顔觀色,發現他看上去實在很像自己醋意大發時的那副德行。她警覺到,他嚮自己獻媚,同時又是和那個搭車女郎調情,兩個角色都入木三分。於是她用挑釁的口吻問:
“我倒挺想知道,你打算對我幹什麽?”
“對這麽漂亮的姑娘,我不願意多浪費腦汁。”
小夥子大獻殷勤,這回倒是對自己的女朋友說話,不是那個想象中的搭車女郎。
但是這奉承話兒反而讓姑娘覺得抓住了他的把柄,好像她略施小計,就戳穿了他的牛皮。她慍怒地反唇相譏:
“你不覺得把自己估價過高了嗎?”
小夥子打量着姑娘,發現她的臉已經變顔變色,一副怒容。小夥子不喜歡她這樣,寧願她回覆到原來天真無邪的樣子。他挪到她身邊,用胳膊搭着她的肩膀,像他通常所做的那樣輕聲細語地哄她。他現在不想再玩這種把戲了。
可姑娘卻脫開他的手,說:
“你也變得太快了!”
碰了這個釘子,小夥子說:“小姐,真對不起!”然後默默地望着他前方的高速公路。
4
姑娘的醋意,不管怎麽說,來得快去得也快。她很理智地清醒過來,畢竟這一切衹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甚至對自己埋怨他的舉動感到可笑。如果他發現了她這樣做的真實原因,那可是着實不妙。幸虧女人什麽事都容易找藉口。她自我安慰,她埋怨他並不是真的生氣,衹不過在演戲罷了。假期剛開始,今天才第一天,何必弄得不歡而散。
這麽一想,她又扮起搭車女郎的角色,這個女郎剛剛埋怨這個膽量過人的司機並不是真心拒絶,衹是不想讓他這麽快就得手,這樣玩更刺激。她側過身哄小夥子說:
“先生,剛纔我並不是故意的!”
“對不起,我不會再碰你了。”小夥子說。
他對姑娘不聽話,沒有扮演他期望的角色很惱火。現在姑娘回心轉意扮回原來的角色,他順理成章地遷怒到這個不認識的搭車女人身上。同時他在揣摩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他不應該再扮演護花使者的角色,改扮成他天性裏就有的辣手摧花的角色:頑固、刻薄,狂妄自大。
這其實就是小夥子對付女朋友的本性。實際上,在他遇到她之前,他就是挺粗魯而不是很和氣地對待女人。但是他絶不是那種鐵石心腸的莽漢,因為他既沒有過人之勇也不至冷酷無情。不管怎麽說,即使他和這樣的人毫無相似之處,這輩子也希望扮演一次這樣的角色。儘管這是個相當幼稚的願望,可現實卻是如此。即使年高智長的人也常有幼稚的念頭。
這種幼稚的念頭很快就可以在他扮演的角色裏得到驗證。
小夥子這種可笑的念頭完全適用於這個姑娘。因為她是個典型善妒的女人。在這種時候,如果她把身邊這個情種看成是清白常人,她就不會吃醋了。姑娘可以忘記她自己,不再扮演這類角色。
她的角色?什麽樣的角色是她的角色?這類角色已經超越了文學範疇。搭便車嘛,就是讓那些本來不想讓你上車的人停車。她玩這類把戲駕輕就熟,對自己的女性魅力運用自如。連她自己都吃驚,扮演起這種傻呵呵、浪漫的角色,這麽容易入戲。
5
小夥子發覺在他的生活中很難有輕鬆的日子。他這一輩子在人生路上都是規規矩矩的。他每天的工作何止八個小時,無盡無休的會議,自修功課,男女社交應酬,等等。他的私生活所剩時間無幾。這種私生活絶對無法保密,有時甚至會成為別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即使這難得的兩周假期也不能使他感到無拘無束,富於冒險情趣;精密安排計劃的陰影籠罩着這兒。我們國傢夏季招待設施的不足使得他提前六個月就得憑單位介紹信預訂塔得拉斯的房間。這些陰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他已經變得安於這一切,在這種單調平直的公路上那種惱人的念頭一次又一次地涌上他心頭——沿着這條路他正在被追蹤,所有的人都在監視他,他根本無路可走,無處可藏。這時,那個怪主意在他心裏轉悠。他潛意識裏的心路歷程跟他正在行駛的高速公路居然和諧地交匯在一起。這使他突然幹了件古怪事情。
“剛纔你說要去哪兒?”他問姑娘。
“去巴士特裏沙。”她回答。
“你去那兒幹什麽?”
“我有約會。”
“和誰?”
“當然是位紳士了。”
小跑車正好抵達一個大的交叉路口。小夥子放慢速度,以便看清路標,然後嚮右拐去。
“如果你失約了會怎麽樣?”
“那是你的錯,你得負責。”
“你根本沒註意,我轉到諾夫山基方向去了。”
“真的嗎?你瘋啦!”
“別害怕,我會照顧你的。”小夥子說。
就這樣他們邊開車邊喋喋不休——這位司機和這位搭車女郎互不相識。
這場戲一下子就推進到第二幕。小跑車不僅偏離了假想的巴士特裏沙的路綫,而且還偏離了真正的去塔得拉斯的路綫。他們在那兒訂好了房間,本該早晨到達。小說總是使現實生活目瞪口呆的。小夥子偏離了一成不變的道路,偏離了一嚮循規蹈矩的自我。
“可你說你要去塔得拉斯呀?”姑娘頗為不解。
“小姐,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我是自由自在的,我做我想做的、能使我愉快的事。”
6
當他們駕車趕到諾夫山基,天已經黑了。
小夥子以前從未到過這裏,得花點兒工夫適應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他幾次停車詢問路人旅館的去處。幾條街道都在翻修,因此要開車到旅館,即使它就在附近(正像所有那些被問及的人說的那樣),都得轉圈繞路,花去了大約一刻鐘的時間,他們最後停在了旅館門前。旅館看上去實在蹩腳,可小鎮上獨此一傢,小夥子着實不願再往前開了。於是他對姑娘說聲“等一下”,就鑽出了汽車。
一下車,當然,本我又出來了。對他來說真是糟透了。一個陌生的小鎮,又是傍晚,和他原來的設想完全南轅北轍。更窩囊的沒有人強迫他這樣做,其實他自己也沒有真正打算這樣做。他埋怨自己做了樁蠢事,然後又進行自我安慰。塔得拉斯的那個房間可以留到明天,他們度假的第一天來點出乎意料的舉動也未嘗不可。
他穿過飯廳——擁擠吵鬧、煙霧彌漫——去尋找服務臺。人們指給他大廳後面的樓梯那塊兒,一位金發女郎正坐在玻璃櫃臺後面,前面那塊板上吊着許多鑰匙。好不容易,他纔拿到餘下來的最後一間房子的鑰匙。
那個姑娘,當她獨自一人時,也丟開了所扮演的角色。雖然身處一個並非期望的小鎮,可她並沒有感到不安。她是如此信任小夥子,毫不懷疑他所做的任何事情,甚至可以安心托付終生。同時,另一個念頭鑽進她的頭腦:也許正和她一樣,另外的女人們也在車裏等待她的男朋友,那些女人是他出差時認識的。可奇怪的是,現在這個念頭居然沒有騷擾她。其實,她微笑地回想起今天她所扮演另外一個女人的角色是多麽出色,那些放縱下流的女人,她曾經為之醋意大發。看來她把她們都拋到九霄雲外了,她學會了她們的那些招數;學會如何給小夥子她迄今為止都不知道如何給的東西:輕鬆風趣、含羞答答、放蕩不羈。她充滿自信,因為她獨自一人能替代所有女人,完全可以控製她的情人,討他歡心。
小夥子打開車門,領她進了飯廳。在這個又吵又髒、煙霧彌漫的飯廳裏,他在角落處找到一張單獨的空桌子。
7
“現在,你打算怎麽照顧我?”姑娘用挑逗性的口吻問。
“你喜歡要點什麽酒?”
姑娘並不愛喝烈性酒,她衹喝一點葡萄酒,偶爾也喜歡苦艾酒。這回她竟出乎意外地說:“伏特加。”
“太棒了,”小夥子說,“你可別為我而醉啊。”
“我真醉了,那又怎麽樣?”姑娘說。
小夥子沒吱聲,卻把服務員叫過來,要了兩杯伏特加和兩份牛扒大餐。不一會兒,服務員托着盤子過來,上面有兩衹小玻璃杯,放在了他們面前。
小夥子舉杯:“來,敬你!”
“你難道不能把酒敬得有點情趣嗎?”
小夥子開始對姑娘的遊戲有些不耐煩了。現在,和她面對面坐着,他意識到她不僅言詞怪異,而且整個人都變樣了,包括她的舉止作派。她不折不扣地和他曾經十分熟悉的那類女人相似,這使他很倒胃口。
就這樣(在他舉着的手裏握着杯子),他再次嚮她敬酒:
“好,那麽這杯酒不是敬你,而是敬你這類既具備動物的長處,又兼備人類短處的女人。”
“你說的‘這類’意味着所有女人嗎?”姑娘問。
“不,我衹是指像你一樣的那些人。”
“把一個女人和一個動物相比,天論如何我不覺得有什麽詼諧。”
“好,”小夥子還舉着酒杯,“那麽不敬你這類,而敬你的靈魂,同意嗎?為你那從頭頂滑嚮肚皮裏就大放光明,從肚皮爬回頭頂就黯然失色的靈魂幹杯。”
姑娘舉起杯子:“好,為滑進我肚皮裏的靈魂幹杯。”
“我還得再糾正一下,”小夥子說,“為你的肚皮,滑進去你的靈魂的肚皮幹杯。”
“敬我的肚皮,”姑娘回答說,而她的肚皮(現在他們已給特別命名)真的給予回應;酒一下去,她感到整個肚子發熱。
接着服務員端來牛扒大餐,小夥子又要了伏特加和一些蘇打水(這回該敬姑娘的奶子了),而交談一直在這種輕佻戲謔的氣氛中進行。小夥子越來越對姑娘充當角色的出色表演感到惡心。他想,如果她扮這麽出神入化,就意味着她可能本來即是這種貨色。從言行舉止上看來,根本不像是鬼魂附身。現在她的作派恰恰是她本來面目;也許是壓抑太久,現在露出原形。也可能是藉着遊戲的機會自我否定。還有沒有其它可能性呢?是不是她藉演戲來找回自我?是不是通過演戲才能自我釋放呢?不。他否定了自己的推測,他的女朋友並沒有鬼魂附身。她還是老樣子,他的女朋友,不是其他人。他審視着她,越來越覺得惡心。
無論如何,已經不僅僅是厭惡了。姑娘越在心理方面離他而去,他越在生理方面對她渴望。那靈魂和肉體分離的姑娘判若兩人。眼前這女人已經看不清往日那種愛心溫順、體貼,更談不上感情。其實何止是看不清,簡直無影無蹤。(是的,似乎她已經完全消失了!)小夥子認為他今天才第一次看到女朋友的真實面目。
酒過三巡,姑娘站起來輕佻地說:“對不起。”
小夥子說:“小姐,請問去哪兒?”
“撒尿,如果你批準的話。”姑娘說着起身穿過成排的桌子,閃入絨幔後面。
8
她欣欣然用這種字眼使小夥子目瞪口呆,他從未聽她這樣說過,儘管不是什麽罪過。其實她也不是故意的,問題出在打情駡俏的輕浮言詞,並不是她天生。是的,她沾沾自喜,還有些飄飄然。演戲演得弄假成真,這使她有一種迄今從未有過的感覺:逍遙自在,毫無負擔。
每當嚮前要邁出新的一步時,她總是躊躇遲疑,現在卻突然感到完全的解脫。在所扮演的新角色中,她無須害鱢,沒有檔案記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不需要負任何責任。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位姑娘,搭便車的,可以做任何事,一切都嚮她敞開大門。她可以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她穿過大廳,意識到所有桌子旁邊的人都註視着她。這是一種新奇的、她從未意識過的感受:她的身體可以使人想入非非。迄今為止她還無法擺脫那種十四歲青春少女式的對於豐滿的前胸所産生的羞澀感,更不願挑起欲念,因為那麽多人目不轉睛地盯着她全身。雖然她自得於自己的漂亮,體態豐滿,但這種沾沾自喜馬上又讓羞愧占了上風。她覺得女性美光靠性感來誘發實在討人厭。她希望她的身體衹顯示給自己所愛的男人。在她看來,街上那些男人貪婪地盯着她的前胸是侵犯她的隱私,而這秘密衹應該屬於她自己和她的愛人。而她現在是搭車女郎,是不入流的女人。扮演這種角色她無須顧忌情感的約束,衹須。她身體吸引的眼光越多就越光彩。
當她經過最後一張桌子時,一個醉醺醺的傢夥炫耀地用法文嚮她獻殷勤:“小姐,你真漂亮。”
姑娘心照不宣。她挺胸扭臀轉到屏風後面去了。
9
這是一場難以理喻的遊戲。其稀奇古怪有例為證,事實上,儘管小夥子正在極為出色地扮演着一個陌生的駕駛員,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在緊盯着作為搭車女郎的自己的女朋友。這可真夠嗆。他親眼看着女朋友和陌生人打情駡俏,更切近地看到她正欺騙他時(在她已經欺騙他時,在她打算欺騙他時)她的所言所行。他以她的不忠實作為自己處於尷尬境地的藉口。
這下兒全完了,因為他對她的尊敬勝於愛情。他總認為她天性忠貞純潔得到傢了。可超出了這些範圍,她就不是她自己了,正像水超過沸點就不是水一樣。現在他看到姑娘若無其事地邁過令人厭惡的範圍,氣憤已極。
姑娘從厠所回來解釋道:“坐在那邊的一個傢夥說我挺漂亮的。”
“這有什麽可奇怪的,”小夥子說,“你本來看上去就像個窯姐兒。”
“你知道我根本不在乎嗎?”
“那麽你應該和那位先生去!”
“可我有你呀。”
“和我完事後再去找他。去撈他一票。”
“我沒發現他有什麽吸引力。”
“一宿和幾個人混,對你來說有啥要緊。”
“如果他們都相貌堂堂,當然沒啥要緊。”
“你情願他們一個一個來,還是同時都上?”
“隨便。”姑娘說。
對話正在變得越來越火爆;它使姑娘有所驚訝卻無法抗拒。甚至在一場戲中實際上不存在自由;甚至對演員來說一場戲就是一個陷阱。如果這不是作為一場戲,他們倆真的互不相識,搭車女郎早就憤憤然離開了。但是,哪有從一場戲中逃遁的道理!就像一場尚未結束的球賽和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不能半途而廢。姑娘知道自己不得不收拾殘局,正因為它是一場戲。她知道這場戲愈是迭起,它纔愈應該是一場戲。她纔愈應該盡力演好。而無論怎樣貢獻才智和墊情都是白搭,她算看透了,反正不過是演戲,無須那麽嚴肅認真。幸虧這衹是一場戲,她的心靈不至擔驚受怕,不必怯場,衹要不動真情就行了。
小夥子叫來服務員結帳。然後他站起來對姑娘說:
“我們走吧。”
“去哪兒?”姑娘佯裝驚訝。
“別問,跟我走。”小夥子說。
“你怎麽可以這樣和我說話?”
“我和窯姐兒就是這麽說的。”小夥子答道。
10
他們走上燈光昏暗的樓梯。還沒上到二樓,就碰上一群醉鬼,他們倚在厠所墻邊。小夥子從背後擁着姑娘,把手按在她的前胸上。厠所旁邊的那些醉鬼見此便大呼小叫。姑娘想掙脫開,可小夥子大聲吆喝:“不要動!”這群人污言穢語連天,一浪一浪衝着姑娘而來。小夥子和姑娘登上二樓,他開了房間的門,拉亮電燈。
房間顯得狹窄,佈置着兩張床、一張小桌、一把椅子和一個洗臉盆。小夥子鎖上門,轉嚮姑娘,她正桀驁不馴地站在他面前,眼睛裏閃動着欲火。他凝視着她,試圖從她浪蕩的外表下面找回他醉心過的熟悉身影。這就好像他從一個鏡頭中看到雙重影像,雙重影像交輝疊影。這些雙重影像的互相顯示告訴他,那一切都是姑娘的本相,她的心靈十足是個大雜燴,既有忠心也有不誠,既天真又姦詐,既貞潔又。這幅光怪陸離的影像簡直像垃圾拼盤,令他作嘔。雙重影像仍在繼續交相顯現,小夥子恍然大悟,這個姑娘衹是表面上和那些下流女人不同,而心底卻是一樣的。他早先私下對她淫性惡行的猜測都被證實了,不禁微含妒意。一嚮對她那種單一清晰的印象衹是一種錯覺,是他的一廂情願。他所鐘愛的那個姑娘衹是他的某種願望、思想和信念,而站在他面前的這個真實的姑娘卻是一個毫無希望的陌生人,幾乎不可捉摸。他恨透她了。
“還等什麽?脫。”他說。
姑娘輕佻地低着頭說:“有這必要嗎?”
她說話的這種腔調在他聽來非常熟悉;好像以前有另外的哪個女人對他這麽說過,衹是他記不清是誰了。他打算讓她丟臉,不是那個搭車女郎,而是他自己的女朋友。這回假戲真做了。勾引搭車女郎的遊戲竟然演變成玩弄自己的女朋友。小夥子忘了自己在演戲。他衹是恨透了站在面前的這個女人。他盯着她,從皮夾裏掏出一張五十剋朗大票子,遞給她:
“夠不夠?”
姑娘接過票子說:“你不認為我值這麽多。”
小夥子說:“你不值更多。”
姑娘貼近了小夥子。
“你不能像這樣到我身邊來!你必須嘗試不同的接近方法,想點兒新花樣!”
她用胳膊摟住小夥子,把嘴唇湊上去。他把手指放在她的嘴上,輕輕把她推開了。他說:
“我衹和我所愛的女人接吻。”
“你不愛我嗎?”
“不愛。”
“那你愛誰?”
“關你什麽事?脫!”
11
她以前從未這樣赤身裸體過。當她一絲不挂地站在小夥子面前(而她又無法躲進暗處),真會感到又羞愧又惶惑,手足無措。這一切總算過去了,她昂首玉立在燈光下,當看他的面,慢條斯理地寬衣解帶。這神來之舉,連她自己都吃驚不淺。她一邊頻送秋波,一邊有條不紊地輕卸羅衣,而除去一層便增添一層快意。
但是當她一下子赤條條地站在他面前時,同時閃過一個念頭:現在整個遊戲應該結束了。因為在她輕卸羅衣的同時,也卸去了她的偽裝。裸體意味着她現在恢復自我,小夥子也應該重新回到她身旁,捐棄前嫌重歸於好,然後就應該是他們最親密的做愛。這樣她赤裸地站在小夥子面前,同進也就中止了這場戲。她感到有些難為情,臉上現出了真正屬於她的微笑——一種羞澀和不知所措的微笑。
而小夥子並沒有回到她身邊,他的戲還沒有演完。他沒註意到那熟悉的微笑。他眼前衹看見那具誘人的肉體,他女朋友的另一具肉體。他恨透了。他恨得連七情六欲都消失殆盡。
她想靠近他,而他卻說:“呆在那兒,我要好好地看個夠。”
現在他真地把她當成窯姐兒。可小夥子其實並未去嫖過,他僅有的關於窯姐兒的常識都是來自文學作品和道聽途說。因此他轉過這些念頭,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女人穿着黑色緊身衣(和黑色長統襪)在光鑒照人的鋼琴頂上跳舞的樣子。在這寒酸旅館的房間裏沒有鋼琴,衹有一張蓋着直紋布的小桌子依墻而立。他命令姑娘爬上去。姑娘苦苦哀求,但小夥子卻說:
“我已經付過錢了。”
姑娘見他目光如炬似地邪靈附身,衹好再勉為其難地將戲演下去,含着淚爬上那張桌子。桌面衹有三英尺寬,一隻腿還短了一截,在上面她感到搖搖欲墜。
而小夥子卻對這裸露的胴體興奮不已,他把姑娘的羞愧不安拋到九霄雲外。他要從不同的角度飽覽她胴體的每一部分,就和她想象中的嫖客那樣。他變得猥褻和粗俗不堪。他用的污言穢語姑娘從未聽他說過。她想拒絶,想從這場戲中抽肩。她叫着他的小名,他卻大聲吆喝,說她沒資格這麽親密地與他講話。她噙着淚水,半推半就中被馴得服服貼貼,按他的吩咐,她弓腰馬趴着,擺腰扭臀,如同為他表演搖擺舞。幾經折騰,衣服都滑落她的腳底,骨頭也快散了,小夥子一把抓住她,把她拎上床。
他和她雲雨一番。她暗自慶幸,這場倒黴的遊戲總算熬到頭了,他們還應該像以前那們相愛。她噘嘴親吻他。可小夥子推開她的腦袋,再次重申衹和他所愛的女人接吻。她不禁失聲痛哭,但是小夥子的倒海翻江徵服了她。她不但哭不出聲,連靈魂都心悅誠服,沉默不語。不久,兩個陌生的軀體在床上合作得天衣無縫。這正是姑娘夢寐以求的境界。直到這時,她纔打破了以往的陳規舊律,交歡無須情愛。她曉得她跨越了雷池,卻沒料到這般容易。她到達一個全新的疆域,遠離她記憶的角落。她沾沾自喜,心裏甜滋滋的。在這遙遠的疆域,她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12
雲雨已畢。小夥子起身離開姑娘,去夠懸在床上方的燈繩,熄燈滅火。他不要看見姑娘的臉。他知道遊戲已經結束,但不願再恢復他們之間原有的關係。他不想吃回頭草。他在黑暗中躺在姑娘身邊,卻絲毫不願再碰她的身體。
不一會兒,他聽到她輕輕地抽泣。姑娘的手膽怯地、孩子般地撫摸他。欲摸又止,欲罷不能,接着抽泣聲打破寂靜。姑娘叫着他的名字,不斷訴說:
“這是我啊,這是我啊……”
小夥子沉默不語,紋絲不動,他意識到姑娘哭訴中含着悲哀的空虛,簡直莫名其妙。
姑娘的抽泣不久就變成號啕大哭,她繼續沒完沒了地重複這可憐巴巴的敘述:
“這是我啊,這是我啊,這真的是我啊……”
小夥子開始心軟了(他不得不將憐憫從冥冥之中喚來,因為它並非近在手邊),以便能使姑娘平靜下來。在他們前面,還有十三天的假期哩……
伍曉明 楊德華 尚曉媛/譯
偶然從網上搜得昆德拉《本性》一册,起初頗不敢相信,還以為是全庸寫的“神鴉俠侶”之類的東西,總以為小說寫到《不朽》完全應該見好就收了,再者以米蘭大師的年紀和等身著述,似乎不應該再有什麽需要表達的了。我們不是有許多作傢還沒咋地就精神寂寞一臉高古地鑽研起了金石古文,或者專心學問、或者口述回憶錄,總之不應該在寫作一綫上了,米蘭67歲高齡仍然寫出如此富於想象、思辯犀利而又溫情脈脈的作品,應該能給那些二十出頭就夢想占領文學高地的企鵝們帶來一些啓示,對於創作來說,三十以前都是基礎練習,不要浮躁地把不成熟的作品拿去發表,那如同嚮年輕姑娘們展覽自己的腳雞眼一樣沒什麽積極意義,即使有暴露癖也應該忍着一點。
小說把焦點彙聚在一對夫妻的感情生活上,以大量筆墨對他們的感情脈絡做如同心理學專傢一樣的探究,與大師以往的作品不同。米蘭大師從前的作品多是判斷式的,一些堅定的非此即彼,博學雄辯不容置疑,他總是反復用文字、用人物的行為給你解釋什麽是輕,什麽是重,什麽是媚俗,以大量新穎獨特的概念構築七段式的復調音樂,而這部作品卻是綫性的、陳述式的,大師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不感興趣,情節也沒有建立在職業和重大事件之上,感興趣的衹是一些稍縱即逝的神秘瞬間,那些思維碎片神出鬼沒的叢林魔域,此外沒有任何藻飾,給人一種洗練精純的感覺。
平凡夫妻的愛情生活衹是載體,昆德拉想表達的顯然在愛情故事之外,但是他同樣把故事講得繞有趣味。丈夫依戀着妻子,頗具創意地裝成陌生人給妻子送去贊美詩,妻子從陶醉到憤怒,受一些神秘力量的支配,兩人之間很難說有太深的隔閡,但誤解已足夠推動情節糾纏在人物的想象中,心路歷程有如達利那些以扭麯的時鐘、充滿不祥預感的老虎和飛鳥為題材的夢幻作品。最後在對惡夢的驚悸中感到了現實愛情的可貴,彼此開始互相珍視。感謝大師在越來越離譜的浮華年代裏給我們以暖色調的關懷。
昆德拉善於在小說中引出並闡述概念來表達他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刻見解,用他的小說賦予一些普通詞彙以更多的內涵,昆德拉式的內涵。那麽,小說《本性》所要鋪展方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呢?細心的閱讀後我們會發現,這次創作不但結構換成了細碎的五十一個小節,原來常見的核心詞也化整為零地變成了對一些現象的描述,用嫉妒、虛榮、恐懼等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集合成關於本性這一主題的思考,我們沒見過的是它們竟能如此精巧地聯繫在一起。 通過男主人公讓.馬剋和女主人公尚塔爾對愛情生活的思索過程,我們看到人的本性有:人們常常深陷在不自覺的思緒片斷中--電視上一檔“從視綫中消失”的節目,就引發了人物對親人走失後個人立場的道德拷問,一次夢的經歷會讓人感到現實被抹平了,有必要在洗手間反復衝漱那令人作嘔的味道,男人都爸爸化了……這些與主題無關痛癢的轉瞬即逝的零星閃念,作為一種存在的真實,揭示出我們的思想軌跡真的不是單一的、連貫的、綫性的,相反,大量跳躍的、觸景生情的、海闊天空的念頭和幻想充斥着我們的分分秒秒,填塞在人生奮鬥的間歇裏;愛情規則不可逾越--衹要嫉妒存在,愛情就會永葆青春,人們製造痛苦,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愛情當中。想到妻子在為別人修飾自己,想到妻子和別人主動而激情的性愛,比自己大幾歲的妻子的魅力重新在丈夫心中升騰;我們所說的是否真的是我們所想--明明是對噪音的反感,說出來就變成了對性欲隱私受到監視的反感,語言就是這麽一面破鑼,人們敲敲打打,以為能感動上天的星宿,其實衹有狗熊在聞聲起舞。信件一旦發出去,接下來就是關於表達準確性的無盡的懷疑;虛榮。努力讓自己成為被追逐的對象,陌生的贊美讓妻子打扮得像個紅衣主教,每一個關註自己的人都可能是自己的崇拜者,把陌生人的奉承信從馬桶邊上收回來,仔細地藏在胸罩下面。等等,等等。 然而,以上種種衹是浮在書面上的本性,是展示本性的本性,更為真實的本性隱藏在故事當中。
故事的推進器是丈夫那些別出心裁的贊美詩,當妻子發現這些熱烈而智慧的贊美詩是出自丈夫的手裏時,她感覺“他把她象一隻老鼠一樣關人了籠中,殘忍地,取樂地觀察着她的反應”,他根本沒有體察丈夫想通過贊美詩讓她重拾自信的那份良苦用心。而丈夫感到妻子已經發現是自己給在她寫信後,滿腦子都是“為什麽她不把信給我看”的疑問,滿腦子都是關於妻子渴望外遇的猜疑,完全忽略了妻子被不信任、被戲弄的心理感受。這些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的現象,揭示了這樣一些基本事實:人們欣賞自己的智慧,習慣於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沒有熱情去積極地認同別人,哪怕是最親密的夫妻之間,在同一件事的態度上也常常是走嚮相反的認識方向。儘管仍然在一起交談,一起做愛,對於“贊美詩”這樣的簡單小事,夫妻間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馳,而且沒有溝通一致的可能。我們還發現,對對方的猜想總是充滿敵意的、充滿戒備的猜想,善解人意正是因為現實中缺乏才成了希罕玩意兒,成了一種難得的品質被社會學家們追捧,不記得“理解萬歲”了?
第三十六章是小說的分水嶺,看似禪宗偈語,其實衹是把矛盾推嚮經濟方面的一個技巧性過渡,讓後半部分的倫敦之行成為可能,並逐漸引入夢境。在夢裏,妻子被別人強硬地叫做“安妮”,她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與小說開篇丈夫在海灘上尋找妻子時把另一個女人誤作了她的情節相呼應。這種自我的迷失不是來源於社會對人的異化,而是來自於思維的詭異,“我之所以為我”的基礎十分脆弱,彼此存在於對方的印象之中,細若遊絲,靠着記憶的疊加艱難維係,一旦這種疊加發生錯亂,我們便不再是過去的我。“她看上去也不再象她了——她的臉色非常蒼老,她的眼神非常冷談,她的表情形同路人”。對某一念頭的過分執着,最終就是走火入魔,執着,不正是佛傢努力摒棄的心靈障礙嗎? 米蘭.昆德拉在獲得耶路撒冷文學奬的典禮上發表了 “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小說應該有自己的智慧,應該有與上帝代表的既有真理不太一樣的東西,我們看到,多年來他一直努力以博上帝一笑。實際上這笑聲從未間斷,不僅有他想要的那種笑,還有寬容和贊許。
(草本剛木)
小說把焦點彙聚在一對夫妻的感情生活上,以大量筆墨對他們的感情脈絡做如同心理學專傢一樣的探究,與大師以往的作品不同。米蘭大師從前的作品多是判斷式的,一些堅定的非此即彼,博學雄辯不容置疑,他總是反復用文字、用人物的行為給你解釋什麽是輕,什麽是重,什麽是媚俗,以大量新穎獨特的概念構築七段式的復調音樂,而這部作品卻是綫性的、陳述式的,大師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不感興趣,情節也沒有建立在職業和重大事件之上,感興趣的衹是一些稍縱即逝的神秘瞬間,那些思維碎片神出鬼沒的叢林魔域,此外沒有任何藻飾,給人一種洗練精純的感覺。
平凡夫妻的愛情生活衹是載體,昆德拉想表達的顯然在愛情故事之外,但是他同樣把故事講得繞有趣味。丈夫依戀着妻子,頗具創意地裝成陌生人給妻子送去贊美詩,妻子從陶醉到憤怒,受一些神秘力量的支配,兩人之間很難說有太深的隔閡,但誤解已足夠推動情節糾纏在人物的想象中,心路歷程有如達利那些以扭麯的時鐘、充滿不祥預感的老虎和飛鳥為題材的夢幻作品。最後在對惡夢的驚悸中感到了現實愛情的可貴,彼此開始互相珍視。感謝大師在越來越離譜的浮華年代裏給我們以暖色調的關懷。
昆德拉善於在小說中引出並闡述概念來表達他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刻見解,用他的小說賦予一些普通詞彙以更多的內涵,昆德拉式的內涵。那麽,小說《本性》所要鋪展方法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呢?細心的閱讀後我們會發現,這次創作不但結構換成了細碎的五十一個小節,原來常見的核心詞也化整為零地變成了對一些現象的描述,用嫉妒、虛榮、恐懼等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集合成關於本性這一主題的思考,我們沒見過的是它們竟能如此精巧地聯繫在一起。 通過男主人公讓.馬剋和女主人公尚塔爾對愛情生活的思索過程,我們看到人的本性有:人們常常深陷在不自覺的思緒片斷中--電視上一檔“從視綫中消失”的節目,就引發了人物對親人走失後個人立場的道德拷問,一次夢的經歷會讓人感到現實被抹平了,有必要在洗手間反復衝漱那令人作嘔的味道,男人都爸爸化了……這些與主題無關痛癢的轉瞬即逝的零星閃念,作為一種存在的真實,揭示出我們的思想軌跡真的不是單一的、連貫的、綫性的,相反,大量跳躍的、觸景生情的、海闊天空的念頭和幻想充斥着我們的分分秒秒,填塞在人生奮鬥的間歇裏;愛情規則不可逾越--衹要嫉妒存在,愛情就會永葆青春,人們製造痛苦,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愛情當中。想到妻子在為別人修飾自己,想到妻子和別人主動而激情的性愛,比自己大幾歲的妻子的魅力重新在丈夫心中升騰;我們所說的是否真的是我們所想--明明是對噪音的反感,說出來就變成了對性欲隱私受到監視的反感,語言就是這麽一面破鑼,人們敲敲打打,以為能感動上天的星宿,其實衹有狗熊在聞聲起舞。信件一旦發出去,接下來就是關於表達準確性的無盡的懷疑;虛榮。努力讓自己成為被追逐的對象,陌生的贊美讓妻子打扮得像個紅衣主教,每一個關註自己的人都可能是自己的崇拜者,把陌生人的奉承信從馬桶邊上收回來,仔細地藏在胸罩下面。等等,等等。 然而,以上種種衹是浮在書面上的本性,是展示本性的本性,更為真實的本性隱藏在故事當中。
故事的推進器是丈夫那些別出心裁的贊美詩,當妻子發現這些熱烈而智慧的贊美詩是出自丈夫的手裏時,她感覺“他把她象一隻老鼠一樣關人了籠中,殘忍地,取樂地觀察着她的反應”,他根本沒有體察丈夫想通過贊美詩讓她重拾自信的那份良苦用心。而丈夫感到妻子已經發現是自己給在她寫信後,滿腦子都是“為什麽她不把信給我看”的疑問,滿腦子都是關於妻子渴望外遇的猜疑,完全忽略了妻子被不信任、被戲弄的心理感受。這些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的現象,揭示了這樣一些基本事實:人們欣賞自己的智慧,習慣於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沒有熱情去積極地認同別人,哪怕是最親密的夫妻之間,在同一件事的態度上也常常是走嚮相反的認識方向。儘管仍然在一起交談,一起做愛,對於“贊美詩”這樣的簡單小事,夫妻間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馳,而且沒有溝通一致的可能。我們還發現,對對方的猜想總是充滿敵意的、充滿戒備的猜想,善解人意正是因為現實中缺乏才成了希罕玩意兒,成了一種難得的品質被社會學家們追捧,不記得“理解萬歲”了?
第三十六章是小說的分水嶺,看似禪宗偈語,其實衹是把矛盾推嚮經濟方面的一個技巧性過渡,讓後半部分的倫敦之行成為可能,並逐漸引入夢境。在夢裏,妻子被別人強硬地叫做“安妮”,她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與小說開篇丈夫在海灘上尋找妻子時把另一個女人誤作了她的情節相呼應。這種自我的迷失不是來源於社會對人的異化,而是來自於思維的詭異,“我之所以為我”的基礎十分脆弱,彼此存在於對方的印象之中,細若遊絲,靠着記憶的疊加艱難維係,一旦這種疊加發生錯亂,我們便不再是過去的我。“她看上去也不再象她了——她的臉色非常蒼老,她的眼神非常冷談,她的表情形同路人”。對某一念頭的過分執着,最終就是走火入魔,執着,不正是佛傢努力摒棄的心靈障礙嗎? 米蘭.昆德拉在獲得耶路撒冷文學奬的典禮上發表了 “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小說應該有自己的智慧,應該有與上帝代表的既有真理不太一樣的東西,我們看到,多年來他一直努力以博上帝一笑。實際上這笑聲從未間斷,不僅有他想要的那種笑,還有寬容和贊許。
(草本剛木)
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米蘭·昆德拉:“昆德拉是歐美最傑出和始終最為有趣的小說傢之一。”《新聞周刊》也說:“昆德拉把哲理小說提升到了夢態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 《華盛頓時報》還說:“《生存中不能承受之輕》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昆德拉藉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傢的地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名書簡介
作者:(捷剋)米蘭·昆德拉
類型:小說
成書時間:1984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背景搜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受家庭熏陶,童年時代便學作麯;少年時開始廣泛閱讀世界名著;青年時從事寫作、畫畫、音樂、電影。三十歲左右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决定走文學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不但被列為禁書而且昆德拉的工作也失去了。1975年與傢人離開捷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昆德拉迅速走紅,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絶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內容精要
捷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醫生托馬斯是個固執地拒絶“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願離了婚,有着衆多的情人,其中最為親密的情人是畫傢薩賓娜。有一次他到郊外的一個小鎮上出診,認識了那裏的女招待特麗莎。樸素而美麗的特麗莎讓托馬斯一見鐘情,而特麗莎對風度翩翩的托馬斯也頗有好感。
不久特麗莎到城裏找托馬斯,他們同居在一起。在薩賓娜的幫助下,愛好攝影的特麗莎在某雜志社謀到一份工作。托馬斯雖然愛特麗莎,但是卻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更不願像別人那樣甘於平淡地生活,仍然與別的女人鬍混。特麗莎雖然出身下層,但她內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麗莎深愛着托馬斯卻不能接受他這種生活方式,然而又不能左右他,衹有痛苦地與他維護着一個家庭的外殼。
1968年8月,前蘇聯領導人所指揮的坦剋,在 “主權有限論”等等旗號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一夜之間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剋黨政領導人。 “布拉格之春”強烈地震動了這個家庭,特麗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她熱心地充當着一個愛國記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蘇軍入侵的照片。與特麗莎不同,不願媚俗的托馬斯雖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卻不願用行動支持他們,不願為他們簽名,也不願簽名幫助政府,托馬斯認為,為誰簽名都是一種媚俗行為,他不願替別人充當製造聲勢的工具。
後來,托馬斯和特麗莎為了逃避當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國瑞士。令特麗莎沒有想到的是薩賓娜也流亡到此,且與托馬斯重修舊好。特麗莎無法繼續忍受下去,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離開特麗莎最初的幾天,托馬斯確實感到了自由,但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於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尋找特麗莎。在布拉格,托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關當局,並拒絶在收回自己文章的聲明上簽字而受到迫害。最後托馬斯與特麗莎二人移居鄉下,不幸在一次車禍中雙雙意外身亡。
和托馬斯一樣,薩賓娜也是一個堅决的反“媚俗”者,不過她卻從人們的“媚俗”中得到了好處。在瑞士,人們由於同情她的祖國而願意掏錢買她的畫,這讓她發了一大筆財。在一次宴會上,薩賓娜和瑞士的一名大學教師弗蘭茨相戀。弗蘭茨是一個相貌英俊的男士,事業有成,所有這些成功以後的感覺讓他覺得“輕”。他渴望反抗,渴望激情,於是他加入了聲援捷剋人民的遊行示威大軍。後來在越南入侵柬埔寨期間加入赴柬醫療隊,但他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行動並沒有産生任何實際成果,後來受到歹徒的襲擊而喪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專傢點評
米蘭·昆德拉說過,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麽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麽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個世界性的人,他說:“如果一個作傢寫的東西衹能令本國的人瞭解,則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衹能變得目光短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傢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綫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了蘇軍入侵後,捷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嚮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範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米蘭·昆德拉正是由於能夠將小說藝術與現代西方哲學結合起來,故而成為當今世界文壇上最為引人註目的作傢。
米蘭·昆德拉的思想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的傾嚮,因此,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註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衹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衹是無休止地重複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衹剩下兩個字———“媚俗”。
媚俗一詞源於德語的 Kitsch,被米蘭·昆德拉在多次演講中引用。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度取悅大衆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在眼下幾乎也變成了一種新的時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開始那種解放個性的初衷。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藉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衹要有公衆存在,衹要留心公衆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傢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於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個人追求,由於媚俗,人們往往會扭麯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嚮。當整個價值判斷體係完全失重,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妙語佳句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遠不是那麽簡單。
Synopsi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akes place in Prague in 1968.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Czech society dur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from the Prague Spring to the Soviet Union’s August 1968 invasion and its aftermath. The characters are Tomáš, a successful surgeon; his wife Tereza, a photographer anguished by her husband's infidelities; Tomáš’s lover Sabina, a free-spirited artist; and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Franz, the Swis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lover of Sabina; and Simon, Tomáš’s estranged son from an earlier marriage.
Challenging Friedrich Nietzsche’s concept of eternal recurrence (the universe and its events have already occurred and will recur ad infinitum), the story’s thematic meditations posit the alternative that each person has only one life to live, and that which occurs in that life, occurs only once and shall never occur again — thus the “lightness” of being; whereas eternal recurrence imposes a “heaviness” on our lives and on the decisions we make (it gives them weight, to borrow from Nietzsche's metaphor), a heaviness that Nietzsche thought could be either a tremendous burden or great benefit depending on one's perspective.
The German expression Einmal ist keinmal encapsulates “lightness” so: “what happens but onc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happened at all. If we have only one life to live, w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lived at all”; if concluded logically, life ultimately is insignificant. Hence, because decisions do not matter, they are rendered light, because they do not cause personal suffering. Yet, simultaneously, the insignificance of decisions — our being — causes us great suffering, perceived a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consequent to one’s awareness of life occurring once and never again; thus no one person’s actions are universally significant. This insignificance is existentially unbearable w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people want their lives to have transcendent meaning. As literary art,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s considered a modernist humanist novel and a post-modern novel of high narrative craft.[citation needed]
Publication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4) was not published in the original Czech until 1985, as Czech: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by the exile publishing house 68 Publishers (Toronto, Canada). The second Czech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2006, in Brno (Czech Republic), some eighteen years after the Velvet Revolution, because Kundera did not approve it earlie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ichael Henry Heim was published in hardback in 1984 by Harper & Row in the US and Faber and Faber in the UK and in paperback in 1985. The US paperback was reprinted in New York City by Perennial in 1999 with ISBN 0-06-093213-9.
Characters
* Tomáš - The story's protagonist: a Czech surgeon and intellectual. Tomáš is a light-hearted womanizer who lives for his work. He considers sex and love to be distinct entities: he copulates with many women but loves only his wife, Tereza. He sees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two activities. He explains womanizing as an imperative to explore the idiosyncrasies of people (women, in this case) only expressed during sex. At first he views his wife as a burden he is obligated to take care of, but this changes when he abandons his twin obsessions of work and womanizing and moves to the country with Tereza. There, he communicates with his son after having to deal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a letter to the editor in which he likens the Czech Communists to Oedipus (although this was unintentional). Later, his son Simon tells Sabina that Tomáš and Tereza died in a car crash. His epitaph is He wanted the Kingdom of God on Earth.
* Tereza - Young wife of Tomáš. A gentle, intellectual photographer, she delves into dangerous and dissident photojournalism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rague. Tereza does not condemn Tomáš for his infidelities, instead characterising herself as weaker than he is. She is mostly defined by the division she places between soul and body due to her mother's flagrant embrace of all the body's grotesque functions which has led Tereza to view her body as disgusting and shameful. Throughout the book she expresses a fear of simply being another body in Tomáš's array of women. Once Tomáš and Tereza move to the countryside she devotes herself to taking care of cattle and reading. During this time she becomes fond of animals,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were the last link to the paradise abandoned by Adam and Eve, and becomes alienated from other humans.
* Sabina - Tomáš's favorite mistress and closest friend. Sabina lives her life as an extreme example of lightness, finding profound satisfaction in the act of betrayal. She declares war on kitsch and struggles against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her puritan ancestr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is struggle is shown through her paintings. She occasionally expresses excitement at humiliation, shown through the use of her grandfather's bowler hat, a symbol that is born during one sexual encounter between her and Tomáš, before it eventually changes meaning and becomes a relic of the past. Later in the novel she begins to correspond with Simon while living under the roof of some older Americans who admire her artistic skill. She expresses her desire to be cremated and thrown to the winds after death - the last symbol of eternal lightness.
* Franz - Sabina's lover and a Geneva professor and idealist. Franz falls in love with Sabina whom he (erroneously) considers a liberal and romantically tragic Czech dissident. Sabina considers both of those identities kitsch. He is a kind and compassionate man. As one of the dreamers of the novel, he bases his actions on loyalty to the memories of his mother and of Sabina. His life revolves completely around books and academia eventually to the extent that he seeks lightness and ecstasy by participating in marches and protests, the last of which is a march in Thailand to the Cambodian border. While in Bangkok, after the march he is mortally wounded during a mugging. Ironically, he always sought to escape the kitsch of his wife, Marie-Claude, but dies in her presence allowing Marie-Claude to claim he always loved her. The inscription on his grave was: "A return after long wanderings."
* Karenin - The dog of Tomáš and Tereza. Although physically a female, the name given always alludes to masculinity, and is a reference to the husband of Anna in Anna Karenina. Karenin lives his life according to routine and displays extreme dislike of change. Once the married couple moves to the country, Karenin becomes more content than ever as he is able to enjoy more the attention of his owners. He also quickly befriends a pig named Mefisto. During this time Tomáš discovers that Karenin has cancer and even after removing a tumor it is clear that Karenin is going to die. On his deathbed he unites Tereza and Tomáš through his "smile" at their attempts to improve his health. When he dies, Tereza expresses a wish to place an inscription over his grave: "Here lies Karenin. He gave birth to two rolls and a bee" in reference to a dream she had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Film
Main articl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film)
In 1988, an American-mad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was released starring Daniel Day-Lewis, Lena Olin, and Juliette Binoche.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名書簡介
作者:(捷剋)米蘭·昆德拉
類型:小說
成書時間:1984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背景搜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受家庭熏陶,童年時代便學作麯;少年時開始廣泛閱讀世界名著;青年時從事寫作、畫畫、音樂、電影。三十歲左右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决定走文學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不但被列為禁書而且昆德拉的工作也失去了。1975年與傢人離開捷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昆德拉迅速走紅,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絶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內容精要
捷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醫生托馬斯是個固執地拒絶“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願離了婚,有着衆多的情人,其中最為親密的情人是畫傢薩賓娜。有一次他到郊外的一個小鎮上出診,認識了那裏的女招待特麗莎。樸素而美麗的特麗莎讓托馬斯一見鐘情,而特麗莎對風度翩翩的托馬斯也頗有好感。
不久特麗莎到城裏找托馬斯,他們同居在一起。在薩賓娜的幫助下,愛好攝影的特麗莎在某雜志社謀到一份工作。托馬斯雖然愛特麗莎,但是卻不願做家庭責任的附庸,更不願像別人那樣甘於平淡地生活,仍然與別的女人鬍混。特麗莎雖然出身下層,但她內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麗莎深愛着托馬斯卻不能接受他這種生活方式,然而又不能左右他,衹有痛苦地與他維護着一個家庭的外殼。
1968年8月,前蘇聯領導人所指揮的坦剋,在 “主權有限論”等等旗號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一夜之間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剋黨政領導人。 “布拉格之春”強烈地震動了這個家庭,特麗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她熱心地充當着一個愛國記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蘇軍入侵的照片。與特麗莎不同,不願媚俗的托馬斯雖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卻不願用行動支持他們,不願為他們簽名,也不願簽名幫助政府,托馬斯認為,為誰簽名都是一種媚俗行為,他不願替別人充當製造聲勢的工具。
後來,托馬斯和特麗莎為了逃避當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國瑞士。令特麗莎沒有想到的是薩賓娜也流亡到此,且與托馬斯重修舊好。特麗莎無法繼續忍受下去,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離開特麗莎最初的幾天,托馬斯確實感到了自由,但很快這種輕飄飄的失落感又讓他難以忍受,於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尋找特麗莎。在布拉格,托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關當局,並拒絶在收回自己文章的聲明上簽字而受到迫害。最後托馬斯與特麗莎二人移居鄉下,不幸在一次車禍中雙雙意外身亡。
和托馬斯一樣,薩賓娜也是一個堅决的反“媚俗”者,不過她卻從人們的“媚俗”中得到了好處。在瑞士,人們由於同情她的祖國而願意掏錢買她的畫,這讓她發了一大筆財。在一次宴會上,薩賓娜和瑞士的一名大學教師弗蘭茨相戀。弗蘭茨是一個相貌英俊的男士,事業有成,所有這些成功以後的感覺讓他覺得“輕”。他渴望反抗,渴望激情,於是他加入了聲援捷剋人民的遊行示威大軍。後來在越南入侵柬埔寨期間加入赴柬醫療隊,但他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行動並沒有産生任何實際成果,後來受到歹徒的襲擊而喪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專傢點評
米蘭·昆德拉說過,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麽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麽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個世界性的人,他說:“如果一個作傢寫的東西衹能令本國的人瞭解,則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衹能變得目光短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傢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綫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了蘇軍入侵後,捷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嚮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範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米蘭·昆德拉正是由於能夠將小說藝術與現代西方哲學結合起來,故而成為當今世界文壇上最為引人註目的作傢。
米蘭·昆德拉的思想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的傾嚮,因此,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註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衹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衹是無休止地重複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衹剩下兩個字———“媚俗”。
媚俗一詞源於德語的 Kitsch,被米蘭·昆德拉在多次演講中引用。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度取悅大衆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在眼下幾乎也變成了一種新的時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開始那種解放個性的初衷。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藉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衹要有公衆存在,衹要留心公衆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傢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於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個人追求,由於媚俗,人們往往會扭麯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嚮。當整個價值判斷體係完全失重,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妙語佳句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遠不是那麽簡單。
Synopsi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akes place in Prague in 1968.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Czech society dur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from the Prague Spring to the Soviet Union’s August 1968 invasion and its aftermath. The characters are Tomáš, a successful surgeon; his wife Tereza, a photographer anguished by her husband's infidelities; Tomáš’s lover Sabina, a free-spirited artist; and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Franz, the Swis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lover of Sabina; and Simon, Tomáš’s estranged son from an earlier marriage.
Challenging Friedrich Nietzsche’s concept of eternal recurrence (the universe and its events have already occurred and will recur ad infinitum), the story’s thematic meditations posit the alternative that each person has only one life to live, and that which occurs in that life, occurs only once and shall never occur again — thus the “lightness” of being; whereas eternal recurrence imposes a “heaviness” on our lives and on the decisions we make (it gives them weight, to borrow from Nietzsche's metaphor), a heaviness that Nietzsche thought could be either a tremendous burden or great benefit depending on one's perspective.
The German expression Einmal ist keinmal encapsulates “lightness” so: “what happens but onc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happened at all. If we have only one life to live, we might as well not have lived at all”; if concluded logically, life ultimately is insignificant. Hence, because decisions do not matter, they are rendered light, because they do not cause personal suffering. Yet, simultaneously, the insignificance of decisions — our being — causes us great suffering, perceived a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consequent to one’s awareness of life occurring once and never again; thus no one person’s actions are universally significant. This insignificance is existentially unbearable w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people want their lives to have transcendent meaning. As literary art,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s considered a modernist humanist novel and a post-modern novel of high narrative craft.[citation needed]
Publication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4) was not published in the original Czech until 1985, as Czech: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by the exile publishing house 68 Publishers (Toronto, Canada). The second Czech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2006, in Brno (Czech Republic), some eighteen years after the Velvet Revolution, because Kundera did not approve it earlie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ichael Henry Heim was published in hardback in 1984 by Harper & Row in the US and Faber and Faber in the UK and in paperback in 1985. The US paperback was reprinted in New York City by Perennial in 1999 with ISBN 0-06-093213-9.
Characters
* Tomáš - The story's protagonist: a Czech surgeon and intellectual. Tomáš is a light-hearted womanizer who lives for his work. He considers sex and love to be distinct entities: he copulates with many women but loves only his wife, Tereza. He sees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two activities. He explains womanizing as an imperative to explore the idiosyncrasies of people (women, in this case) only expressed during sex. At first he views his wife as a burden he is obligated to take care of, but this changes when he abandons his twin obsessions of work and womanizing and moves to the country with Tereza. There, he communicates with his son after having to deal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a letter to the editor in which he likens the Czech Communists to Oedipus (although this was unintentional). Later, his son Simon tells Sabina that Tomáš and Tereza died in a car crash. His epitaph is He wanted the Kingdom of God on Earth.
* Tereza - Young wife of Tomáš. A gentle, intellectual photographer, she delves into dangerous and dissident photojournalism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rague. Tereza does not condemn Tomáš for his infidelities, instead characterising herself as weaker than he is. She is mostly defined by the division she places between soul and body due to her mother's flagrant embrace of all the body's grotesque functions which has led Tereza to view her body as disgusting and shameful. Throughout the book she expresses a fear of simply being another body in Tomáš's array of women. Once Tomáš and Tereza move to the countryside she devotes herself to taking care of cattle and reading. During this time she becomes fond of animals, reach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were the last link to the paradise abandoned by Adam and Eve, and becomes alienated from other humans.
* Sabina - Tomáš's favorite mistress and closest friend. Sabina lives her life as an extreme example of lightness, finding profound satisfaction in the act of betrayal. She declares war on kitsch and struggles against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her puritan ancestr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is struggle is shown through her paintings. She occasionally expresses excitement at humiliation, shown through the use of her grandfather's bowler hat, a symbol that is born during one sexual encounter between her and Tomáš, before it eventually changes meaning and becomes a relic of the past. Later in the novel she begins to correspond with Simon while living under the roof of some older Americans who admire her artistic skill. She expresses her desire to be cremated and thrown to the winds after death - the last symbol of eternal lightness.
* Franz - Sabina's lover and a Geneva professor and idealist. Franz falls in love with Sabina whom he (erroneously) considers a liberal and romantically tragic Czech dissident. Sabina considers both of those identities kitsch. He is a kind and compassionate man. As one of the dreamers of the novel, he bases his actions on loyalty to the memories of his mother and of Sabina. His life revolves completely around books and academia eventually to the extent that he seeks lightness and ecstasy by participating in marches and protests, the last of which is a march in Thailand to the Cambodian border. While in Bangkok, after the march he is mortally wounded during a mugging. Ironically, he always sought to escape the kitsch of his wife, Marie-Claude, but dies in her presence allowing Marie-Claude to claim he always loved her. The inscription on his grave was: "A return after long wanderings."
* Karenin - The dog of Tomáš and Tereza. Although physically a female, the name given always alludes to masculinity, and is a reference to the husband of Anna in Anna Karenina. Karenin lives his life according to routine and displays extreme dislike of change. Once the married couple moves to the country, Karenin becomes more content than ever as he is able to enjoy more the attention of his owners. He also quickly befriends a pig named Mefisto. During this time Tomáš discovers that Karenin has cancer and even after removing a tumor it is clear that Karenin is going to die. On his deathbed he unites Tereza and Tomáš through his "smile" at their attempts to improve his health. When he dies, Tereza expresses a wish to place an inscription over his grave: "Here lies Karenin. He gave birth to two rolls and a bee" in reference to a dream she had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Film
Main articl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film)
In 1988, an American-mad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was released starring Daniel Day-Lewis, Lena Olin, and Juliette Binoche.
米蘭·昆德拉1975年流亡法國後創作了《生活在別處》這部充滿了現代主義色彩的傑作,在作品中他把主人公——一個敏感的年輕詩人雅羅米爾的內心世界刻畫的細緻入微,在描寫手法上也獨具個性,尤其是一個夢境套着一個夢境的超現實主義手法使我們再次領略了現代派小說的精髓。其中還大量涉及了象徵主義詩歌,雖然我們未曾接觸到他的先鋒電影,但從他作品中,我們無時不刻感到如同攝影機般捕捉着事件的運動感。
簡介 ······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傢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傢(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也衹有復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産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嚮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裏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麽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産生和燃燒的。
簡介 ······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傢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傢(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也衹有復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産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嚮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裏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麽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産生和燃燒的。
置身於圖書館或書店中,面對浩瀚的書捲,常使人在敬畏之餘感到無助甚至疲倦。太多的書都在等我打開,然而我能有多少時間呢?我想盡快讀完藉來或買來的書,但它們常常是躺在那裏直到不得不還掉或因有了更新的書而束之高閣。於是我清楚太多的書名、作者、內容(簡介)甚至影響(就因為它纔會去藉或買),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好好地讀過它們。
唯一例外的衹有昆德拉。我擁有的他的書都被讀過不止一遍,而且每遍都是仔仔細細地、一字不漏地。我甚至還能精確背誦出部分章節,雖然讀時從未刻意去記誦過。最近讀他的《緩慢》纔恍悟這個原因:原來我喜歡的就是那種緩慢的感覺,那種沒有功利伺伏,沒有塵囂浮動的悠閑。
這本書就象他的其它所有的書一樣令我迷醉。這裏言語的詼諧、措辭的優雅、思想的芳香以及眼神的深遂無不令我心醉神迷愛不釋手。絶對不能象讀其它小說那樣一目十行地讀這本書,一定要慢慢地閱讀。衹有這樣才能踏上昆德拉的節奏,那沉緩、優美得令人暈眩的節奏。
一切美麗都是在緩慢中展開、在緩慢中沉澱,又在緩慢中永存。速度與效率是美麗的死敵。所有速成的東西都是沒有美感的,也很難得到記憶的青睞。因此很難想象速成的愛情,而突如其來的幸福往往會被證明為其反面。然而我們的世界賦予速度和效率太多的榮譽及價值,對它們的追求使我們在自己生存的社會中感到迷失、陌生。異化的痛苦伴隨着我們的穿梭忙碌。我們沒有時間去“凝望上帝的窗口”(閑暇的這一比喻是多幺妥貼美妙啊! 由此也可見捷剋是一個充滿智能和情趣的民族),因為不但別人連自己也覺得這樣太顯得無所事事甚至無聊。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昆德拉不無酸苦地問道:“為什幺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哪裏去了?那些民謠小麯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此遊蕩於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裏去了?他們隨着鄉間小路、隨着草原和林中隙地、隨着大自然消失了嗎?”他多幺不願意這一切的消失,因此他講了一些關於慢的故事,耐心地、用一種他一慣所用的緩慢的口吻。他說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
這本書穿插講述了米蒙·德農的中篇小說《沒有來日》。這是一個關於愛情(或者說是關於道德)的故事,講述了愛情的進程因為緩慢而甜美。T夫人把她與騎士的良宵盡量地放慢速度,她這樣做是要留住美,留住記憶。而她確實做到了,她確實把這個夜晚深深烙印於騎士的記憶中,他帶着一份抹不去也不願抹去的回憶慢慢地離去,並在以後的日子裏慢慢地一點點想起。情形很可能是這樣,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即在騎士眼裏的抒情的緩慢在 T夫人眼裏衹不過是她享樂主義行為的一個必然的步序:衹有這樣才能體驗出快樂。那幺她的緩慢便成為她的習慣甚至工具,而不再是她人性的自然流露,因而對她來說也許這衹是許多同樣美妙的夜晚中的一個,不久便會變得模糊含混而不值一提。這正是享樂主義的基本缺陷:它過於理想化以致於是反人性的。它過於功利以致於不再有可以回味的詩意。因此它實際上是對效率的盲目追求。
昆德拉強調追求速度是為了盡快忘記。凡生為了忘掉被他搞砸的一整夜,為了“把它擦掉、抹去、湮滅……他感到一股對速度的強烈渴求。”而那個騎士因為要“盡量貼近那個終將隱沒在光裏的夜的記憶”,卻“愈往前進,步伐愈緩慢。”
唯一例外的衹有昆德拉。我擁有的他的書都被讀過不止一遍,而且每遍都是仔仔細細地、一字不漏地。我甚至還能精確背誦出部分章節,雖然讀時從未刻意去記誦過。最近讀他的《緩慢》纔恍悟這個原因:原來我喜歡的就是那種緩慢的感覺,那種沒有功利伺伏,沒有塵囂浮動的悠閑。
這本書就象他的其它所有的書一樣令我迷醉。這裏言語的詼諧、措辭的優雅、思想的芳香以及眼神的深遂無不令我心醉神迷愛不釋手。絶對不能象讀其它小說那樣一目十行地讀這本書,一定要慢慢地閱讀。衹有這樣才能踏上昆德拉的節奏,那沉緩、優美得令人暈眩的節奏。
一切美麗都是在緩慢中展開、在緩慢中沉澱,又在緩慢中永存。速度與效率是美麗的死敵。所有速成的東西都是沒有美感的,也很難得到記憶的青睞。因此很難想象速成的愛情,而突如其來的幸福往往會被證明為其反面。然而我們的世界賦予速度和效率太多的榮譽及價值,對它們的追求使我們在自己生存的社會中感到迷失、陌生。異化的痛苦伴隨着我們的穿梭忙碌。我們沒有時間去“凝望上帝的窗口”(閑暇的這一比喻是多幺妥貼美妙啊! 由此也可見捷剋是一個充滿智能和情趣的民族),因為不但別人連自己也覺得這樣太顯得無所事事甚至無聊。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昆德拉不無酸苦地問道:“為什幺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哪裏去了?那些民謠小麯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此遊蕩於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哪裏去了?他們隨着鄉間小路、隨着草原和林中隙地、隨着大自然消失了嗎?”他多幺不願意這一切的消失,因此他講了一些關於慢的故事,耐心地、用一種他一慣所用的緩慢的口吻。他說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
這本書穿插講述了米蒙·德農的中篇小說《沒有來日》。這是一個關於愛情(或者說是關於道德)的故事,講述了愛情的進程因為緩慢而甜美。T夫人把她與騎士的良宵盡量地放慢速度,她這樣做是要留住美,留住記憶。而她確實做到了,她確實把這個夜晚深深烙印於騎士的記憶中,他帶着一份抹不去也不願抹去的回憶慢慢地離去,並在以後的日子裏慢慢地一點點想起。情形很可能是這樣,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即在騎士眼裏的抒情的緩慢在 T夫人眼裏衹不過是她享樂主義行為的一個必然的步序:衹有這樣才能體驗出快樂。那幺她的緩慢便成為她的習慣甚至工具,而不再是她人性的自然流露,因而對她來說也許這衹是許多同樣美妙的夜晚中的一個,不久便會變得模糊含混而不值一提。這正是享樂主義的基本缺陷:它過於理想化以致於是反人性的。它過於功利以致於不再有可以回味的詩意。因此它實際上是對效率的盲目追求。
昆德拉強調追求速度是為了盡快忘記。凡生為了忘掉被他搞砸的一整夜,為了“把它擦掉、抹去、湮滅……他感到一股對速度的強烈渴求。”而那個騎士因為要“盡量貼近那個終將隱沒在光裏的夜的記憶”,卻“愈往前進,步伐愈緩慢。”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文學理論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及今影響不斷,在文學創作和研究界深有影響。本書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之後,所出版之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1993年在法國出版後反響極大,在文學研究界得到極高評價。因為作者不僅討論文學的抽象問題,而且也在論述中涉及社會思想以及音樂創作諸方面問題,對衆多非學界讀者也很有吸引力。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的一本藝術隨筆集,涉獵相當廣泛,從《巨人傳》到卡夫卡和海明威,從斯特拉文斯基到雅納切剋,扯開去枝枝岔岔真還不少,經常是討論着小說技巧突然聯繫到奏鳴麯的某個結構形式。在昆德拉充滿警策之義的訓示中,小說和音樂完全是相通的東西——按語義學或現象學的定義更像是一回事兒。所以,他從樂麯中領受的不僅是某種感覺,還有非常實在的可作話語解讀的主題和敘事成分。這樣他便目光灼灼地發現雅納切剋跟福樓拜的精神聯繫,以及貝多芬和尼采對體係的一並拒絶。不過,昆德拉的解讀不會僅僅停留於文本,他始終註視着藝術的發生和接受的整個過程,他知道需要悉心解讀的是藝術的心靈史。可是眼前的情形不能不讓人黯然神傷,他所喜歡的那些偉大的作品總是“墜落在再也發現不了美學價值的混沌之中”。
《被背叛的遺囑》-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小說傢,出生於捷剋斯洛伐剋布爾諾;自1975年起,一直在法國定居。
・長篇小說《玩笑》 、 《生活在別處 》 、 《告別圓舞麯》 、 《笑忘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剋文寫成。
・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慢》 、 《身份》和《無知》 ,還有隨筆集《小說的藝術》和《被背叛的遺囑》,原作以法文寫成。
・《雅剋和他的主人》,係作者戲劇代表作。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 (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被背叛的遺囑》-作品結構
《被背叛的遺囑》一書中有九個篇,探討的議題非常廣泛,從文學到音樂,自古至今。
第一篇以法國十世紀小說傢拉伯的作品《巨人的故事:高康大與龐大固埃》開始,討論幽默的原委。中間漫談小說的歷史乃至於歐洲小說的歷史,從托瑪斯?曼到福恩戴思,到魯西迪,再到塞萬提斯,均有其獨特的見解。
第二篇仔細研究了卡夫卡的作與其人在後世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篇則嚮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致敬,除了探討他的藝術創作精神之外,昆德拉也不免要替他抱屈辯護。
第四篇回到夫卡,從文學翻譯的角度,探討“隱喻”的重要性。昆德拉在這一部裏,比較了卡夫卡《城堡》中一段文字(原文為德文)的三種法文翻譯版本。
第五篇研究的是小說中的時間性,並從海明威的一篇短篇故事人物的真實性。第六部談到文學與政治的關係,除了自身的經驗之外,尼采和一些東歐作傢也在論述之列。第七部的主角是音樂作麯傢史特拉汶斯基,昆德拉一一走過他的作品,並為他所受過的委屈抱不平。第八部以卡夫卡作品《控訴》的角K 為主軸,談到“當局者迷”的概念。第九部又回到史特拉汶斯基和卡夫卡論及他們的遺囑和遺願,因為時空的關係未必受到遵從。
而大師對於“小說”則有一段不得不看的論述:“我想,一邊是小說,另一邊是回憶錄、傳記、自傳,兩者之間在本質上存在着極大的差異。一部傳記的價值在於揭露真實事件,強調這些事件的精確及第一手特色。可是小說的價值卻在於展現生命裏存在的可能性,在那小說尚未寫成之時,那些可能性是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換句話說,小說將深埋在你我心中的東西發掘出來。一般常聽見對小說的推崇便是:我在書中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仿佛作者談的是我,而且對我了若指掌;有時也會聽見讀者嘆氣:我覺得被這小說攻訐,被它羞辱,被它全身剝個精光。對於這些表面上看來幼稚的看法我們千萬不可加以嘲笑:這就是小說被當成小說來讀的鐵證。”
《被背叛的遺囑》-內容提綱
“當我還是年輕作傢,在布拉格的時候,我憎恨“一代人”這個詞,它那種和衆人湊在一起的味道使我討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與別的人聯在一起,是在其後,在法國,讀到卡洛斯·伏昂岱斯(CARLOSFUENTES)的《霍亂之地》 (TERRANOSTRA)。一個另一個洲陸的人,其歷程與文化都與我相距遙遠,怎麽可能被同樣的美學睏擾所纏繞:要讓不同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同一部小說裏?而我,直到那時一直天真地認為這個睏擾衹屬於我。
如果不去俯視古井,就無法捉住什麽是墨西哥的霍亂大地。不是要以史學家的方式到裏面去讀歷史紀事式發展中的事件,而是去問自己:對於一個人,什麽是墨西哥大地之精華?伏昂岱斯從夢幻小說的方向抓住了這一本質,在那裏,許多歷史時代相互混雜為一種如詩如夢的歷史;他這樣創造了某種難以描寫的東西,而且無論怎樣講,是文學上從未有過的。
最後一次我有這種秘密的美學親緣感情,是和索萊斯(SOLLERS)的《節日在威尼斯》(FETEAVENISE)。這部小說奇特,故事發生在我們的今天,卻是一臺完整的戲,獻給華托(WATTEAU)、塞尚(C′EZANNE)、提香(TI-TIEN)、畢加索(PICASSO)、司湯達(STENDHAL)。一出他們的講話和他們的藝術的戲。
在這期間,還有《撒旦詩篇》 :一個歐洲化的印度人的復雜的認同;非霍亂的大地,失落的大地(TERRAENONNOSATRAE;TERRAEPERDITAE);為了把握這個被撕裂的認同,小說從地球的不同地方去審視:在倫敦,在孟買,在一個巴基斯坦村莊,還有在七世紀的亞洲。
不同時代的共同存在,給小說傢提出一個技術問題:怎樣把它們聯在一起,而不讓小說喪失同一性?”
《被背叛的遺囑》-作品評價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文學理論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及今影響不斷,在文學創作和研究界深有影響。這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之後,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書中不僅討論文學的抽象問題,而且也在論述中涉及社會思想以及音樂創作諸方面問題,對衆多非學界讀者也很有吸引力,重新引發人們對文學批評的信心。
在這部札記體的《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探討了小說的藝術,小說的幽默品格。昆德拉以為真正的小說式的思想是沒有體係的,無拘束的,實驗性的,所以這本札記體符合了昆德拉的非體係化思想。但與此同時,它也存在着思維不集中、思想零散化的危險。
但或許也正如昆德拉所說:“衹有散文,纔是生活的真實面孔。”在“被背叛的遺囑”這個標題的統攝之下,有《巴奴日不引入人發笑之日》 、 《聖伽爾塔的被閹之影》 、 《紀念斯特拉文斯基即席之作》 、 《一個句子》 、 《尋找失去的現在》 、 《作品與蜘蛛》 、 《傢中不遭疼受的人》 、 《霧中之路》 、 《親愛的,您不在您自己中》等九部分。
看似形散,其實神不散,昆德拉要探討的主題是非常集中的,它有如一根細綫,串起了表面看來互不相幹的一顆顆珠子——材料。這個主題就是:忠誠。也許是昆德拉見多了背叛的事實,纔會有如此深切的體認。
但有人也認為,《被背叛的遺囑》挖掘的是一種非道德的道德——幽默。“這種道德與人類無法根除的行為相對立,這種行為便是:迫不及待地,不斷地對所有人進行判斷,先行判斷並不求理解。這種道德要求的小說的人物不是建立於想象之上,而是建立於預先存在的真理之上,或成為善與惡的範例,或成為互相對抗的客觀規律的代表,而非道德的道德將人物置於無邊無際的想象之上,在這一王國裏,人物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道德之人。”
昆德拉說,在偉大的歐洲文學藝術世界裏,幽默在想象的天地裏讓這些宣誓虔敬的人們站起來,讓人的思想取代全能者成為自己生活的基礎。他信仰或不信仰都取决於他自己;他以一種什麽方式信仰,仍然取决於他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他作為人的思想開始復活,“以一種歷史與心理的方式探討神聖”。
在昆德拉看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誤會是因為人們不懂得幽默。“幽默是現代精神的偉大發明”,始於塞萬提斯筆下。幽默不是嘲諷,而是“一種特殊的喜劇形式”。幽默使“一切都變得模棱兩可”。當有人問昆德拉該不該把他的小說當真時,昆德拉突然說:“再也沒有比懂得幽默更睏難的事了。”
在這個嚴肅文學低靡的年代,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翻出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試試看自己還經歷商品大潮之後,還能不能感受到他的幽默,看看是自己背叛了文學,還是文學背叛了你。檢驗的標準?看看巴奴日是不是不再引人發笑。
《被背叛的遺囑》可以看作是一部關於歐洲小說演化史的論著,這個書名表面上來自於卡夫卡的傳奇故事,但其實另有深意。昆德拉藉此書糾彈“媚俗”—— 不論是編輯還是教授,記者還是評論傢,翻譯傢還是傳記作傢,不管他們有多“權威”,衹要他們“背叛了作傢”,都在他的攻擊之列。他特別提醒有些“好心人”:他們自以為在促進文學,其實是在扼殺文學。藝術傢的作品其實就是藝術傢的遺囑,卻經常遭到背叛。不論你是想要瞭解卡夫卡,還是想要瞭解米蘭·昆德拉,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的一本藝術隨筆集,涉獵相當廣泛,從《巨人傳》到卡夫卡和海明威,從斯特拉文斯基到雅納切剋,扯開去枝枝岔岔真還不少,經常是討論着小說技巧突然聯繫到奏鳴麯的某個結構形式。在昆德拉充滿警策之義的訓示中,小說和音樂完全是相通的東西——按語義學或現象學的定義更像是一回事兒。所以,他從樂麯中領受的不僅是某種感覺,還有非常實在的可作話語解讀的主題和敘事成分。這樣他便目光灼灼地發現雅納切剋跟福樓拜的精神聯繫,以及貝多芬和尼采對體係的一並拒絶。不過,昆德拉的解讀不會僅僅停留於文本,他始終註視着藝術的發生和接受的整個過程,他知道需要悉心解讀的是藝術的心靈史。可是眼前的情形不能不讓人黯然神傷,他所喜歡的那些偉大的作品總是“墜落在再也發現不了美學價值的混沌之中”。
《被背叛的遺囑》-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1929―)・小說傢,出生於捷剋斯洛伐剋布爾諾;自1975年起,一直在法國定居。
・長篇小說《玩笑》 、 《生活在別處 》 、 《告別圓舞麯》 、 《笑忘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剋文寫成。
・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慢》 、 《身份》和《無知》 ,還有隨筆集《小說的藝術》和《被背叛的遺囑》,原作以法文寫成。
・《雅剋和他的主人》,係作者戲劇代表作。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 (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被背叛的遺囑》-作品結構
《被背叛的遺囑》一書中有九個篇,探討的議題非常廣泛,從文學到音樂,自古至今。
第一篇以法國十世紀小說傢拉伯的作品《巨人的故事:高康大與龐大固埃》開始,討論幽默的原委。中間漫談小說的歷史乃至於歐洲小說的歷史,從托瑪斯?曼到福恩戴思,到魯西迪,再到塞萬提斯,均有其獨特的見解。
第二篇仔細研究了卡夫卡的作與其人在後世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篇則嚮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致敬,除了探討他的藝術創作精神之外,昆德拉也不免要替他抱屈辯護。
第四篇回到夫卡,從文學翻譯的角度,探討“隱喻”的重要性。昆德拉在這一部裏,比較了卡夫卡《城堡》中一段文字(原文為德文)的三種法文翻譯版本。
第五篇研究的是小說中的時間性,並從海明威的一篇短篇故事人物的真實性。第六部談到文學與政治的關係,除了自身的經驗之外,尼采和一些東歐作傢也在論述之列。第七部的主角是音樂作麯傢史特拉汶斯基,昆德拉一一走過他的作品,並為他所受過的委屈抱不平。第八部以卡夫卡作品《控訴》的角K 為主軸,談到“當局者迷”的概念。第九部又回到史特拉汶斯基和卡夫卡論及他們的遺囑和遺願,因為時空的關係未必受到遵從。
而大師對於“小說”則有一段不得不看的論述:“我想,一邊是小說,另一邊是回憶錄、傳記、自傳,兩者之間在本質上存在着極大的差異。一部傳記的價值在於揭露真實事件,強調這些事件的精確及第一手特色。可是小說的價值卻在於展現生命裏存在的可能性,在那小說尚未寫成之時,那些可能性是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換句話說,小說將深埋在你我心中的東西發掘出來。一般常聽見對小說的推崇便是:我在書中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仿佛作者談的是我,而且對我了若指掌;有時也會聽見讀者嘆氣:我覺得被這小說攻訐,被它羞辱,被它全身剝個精光。對於這些表面上看來幼稚的看法我們千萬不可加以嘲笑:這就是小說被當成小說來讀的鐵證。”
《被背叛的遺囑》-內容提綱
“當我還是年輕作傢,在布拉格的時候,我憎恨“一代人”這個詞,它那種和衆人湊在一起的味道使我討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與別的人聯在一起,是在其後,在法國,讀到卡洛斯·伏昂岱斯(CARLOSFUENTES)的《霍亂之地》 (TERRANOSTRA)。一個另一個洲陸的人,其歷程與文化都與我相距遙遠,怎麽可能被同樣的美學睏擾所纏繞:要讓不同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同一部小說裏?而我,直到那時一直天真地認為這個睏擾衹屬於我。
如果不去俯視古井,就無法捉住什麽是墨西哥的霍亂大地。不是要以史學家的方式到裏面去讀歷史紀事式發展中的事件,而是去問自己:對於一個人,什麽是墨西哥大地之精華?伏昂岱斯從夢幻小說的方向抓住了這一本質,在那裏,許多歷史時代相互混雜為一種如詩如夢的歷史;他這樣創造了某種難以描寫的東西,而且無論怎樣講,是文學上從未有過的。
最後一次我有這種秘密的美學親緣感情,是和索萊斯(SOLLERS)的《節日在威尼斯》(FETEAVENISE)。這部小說奇特,故事發生在我們的今天,卻是一臺完整的戲,獻給華托(WATTEAU)、塞尚(C′EZANNE)、提香(TI-TIEN)、畢加索(PICASSO)、司湯達(STENDHAL)。一出他們的講話和他們的藝術的戲。
在這期間,還有《撒旦詩篇》 :一個歐洲化的印度人的復雜的認同;非霍亂的大地,失落的大地(TERRAENONNOSATRAE;TERRAEPERDITAE);為了把握這個被撕裂的認同,小說從地球的不同地方去審視:在倫敦,在孟買,在一個巴基斯坦村莊,還有在七世紀的亞洲。
不同時代的共同存在,給小說傢提出一個技術問題:怎樣把它們聯在一起,而不讓小說喪失同一性?”
《被背叛的遺囑》-作品評價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文學理論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及今影響不斷,在文學創作和研究界深有影響。這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之後,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書中不僅討論文學的抽象問題,而且也在論述中涉及社會思想以及音樂創作諸方面問題,對衆多非學界讀者也很有吸引力,重新引發人們對文學批評的信心。
在這部札記體的《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探討了小說的藝術,小說的幽默品格。昆德拉以為真正的小說式的思想是沒有體係的,無拘束的,實驗性的,所以這本札記體符合了昆德拉的非體係化思想。但與此同時,它也存在着思維不集中、思想零散化的危險。
但或許也正如昆德拉所說:“衹有散文,纔是生活的真實面孔。”在“被背叛的遺囑”這個標題的統攝之下,有《巴奴日不引入人發笑之日》 、 《聖伽爾塔的被閹之影》 、 《紀念斯特拉文斯基即席之作》 、 《一個句子》 、 《尋找失去的現在》 、 《作品與蜘蛛》 、 《傢中不遭疼受的人》 、 《霧中之路》 、 《親愛的,您不在您自己中》等九部分。
看似形散,其實神不散,昆德拉要探討的主題是非常集中的,它有如一根細綫,串起了表面看來互不相幹的一顆顆珠子——材料。這個主題就是:忠誠。也許是昆德拉見多了背叛的事實,纔會有如此深切的體認。
但有人也認為,《被背叛的遺囑》挖掘的是一種非道德的道德——幽默。“這種道德與人類無法根除的行為相對立,這種行為便是:迫不及待地,不斷地對所有人進行判斷,先行判斷並不求理解。這種道德要求的小說的人物不是建立於想象之上,而是建立於預先存在的真理之上,或成為善與惡的範例,或成為互相對抗的客觀規律的代表,而非道德的道德將人物置於無邊無際的想象之上,在這一王國裏,人物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道德之人。”
昆德拉說,在偉大的歐洲文學藝術世界裏,幽默在想象的天地裏讓這些宣誓虔敬的人們站起來,讓人的思想取代全能者成為自己生活的基礎。他信仰或不信仰都取决於他自己;他以一種什麽方式信仰,仍然取决於他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他作為人的思想開始復活,“以一種歷史與心理的方式探討神聖”。
在昆德拉看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誤會是因為人們不懂得幽默。“幽默是現代精神的偉大發明”,始於塞萬提斯筆下。幽默不是嘲諷,而是“一種特殊的喜劇形式”。幽默使“一切都變得模棱兩可”。當有人問昆德拉該不該把他的小說當真時,昆德拉突然說:“再也沒有比懂得幽默更睏難的事了。”
在這個嚴肅文學低靡的年代,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翻出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試試看自己還經歷商品大潮之後,還能不能感受到他的幽默,看看是自己背叛了文學,還是文學背叛了你。檢驗的標準?看看巴奴日是不是不再引人發笑。
《被背叛的遺囑》可以看作是一部關於歐洲小說演化史的論著,這個書名表面上來自於卡夫卡的傳奇故事,但其實另有深意。昆德拉藉此書糾彈“媚俗”—— 不論是編輯還是教授,記者還是評論傢,翻譯傢還是傳記作傢,不管他們有多“權威”,衹要他們“背叛了作傢”,都在他的攻擊之列。他特別提醒有些“好心人”:他們自以為在促進文學,其實是在扼殺文學。藝術傢的作品其實就是藝術傢的遺囑,卻經常遭到背叛。不論你是想要瞭解卡夫卡,還是想要瞭解米蘭·昆德拉,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