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華悲觀論集捲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閱讀
  1789年生於但澤(Danzig)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他最初被迫選擇經商以繼承父業,在父親死後他纔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並在1811年於柏林學習一段時間。在那裏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贊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嚮,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跡般的,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厭惡後來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
  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臺上一决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於是叔本華帶着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了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嚮之間的較量。他失敗了。因為他不屬於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為後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時代纔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終於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榮譽。
首頁>> 文學>>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