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李氏一生的重要奏摺和信函為突破口,從“為官”、“外交”和“洋務”三個方面考察了李鴻章一生的為人和事功,堪稱學術界人的第一次“正說李鴻章”,或者能為解讀李鴻章其人闢出一條新路,還一個更真實的歷史人物。
“歷史的餘波”和“不該遺忘的傷痛”兩輯收錄了部分文化評論和文學評論。林則徐破壞“夷夏之防”與李鴻章隱瞞疫情的當代啓示,“拿伯的葡萄園”中保護私産的法治意識,美國政府鎮壓“退伍補償金大軍”的歷史傷疤,茨威格對於戰爭的反思與人性的絶望,托斯卡尼尼面對法西斯暴政表現出的良知與洞見,卡夫卡的小說對於東方民族遭遇的驚人預見,等等。內容看似龐雜,貫穿其中的是對歷史和人性的反思。
本書為作者的最新隨筆集,收入發表於《經濟觀察報》《南方周末》諸媒體的文字。全書分為帝國斜陽、今昔人物、不是故事、公共空間四輯,追思近代中國步履蹣跚走嚮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品評古今人物,反省建國後不堪回首的集體運動,橫議如地震及礦難等引人深思的社會事件。
清政府如何“製造”革命黨,李鴻章垂暮之年怎樣東山再起,歷次群衆運動的種種荒誕不經,礦難與工會的關係……作者一如既往,以強烈的問題意識,串聯起歷史與現實。沉入歷史,乃是為從歷史中尋求智慧,從歷史中找尋解决當下問題的鑰匙;橫議時事,因為多了一分歷史的維度與眼光,分析問題免了就事論事,層次隨之豐富。作者尤其關註集體記憶的形成,着力從文本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留存個體鮮活的私歷史,填補歷史的空白。
清政府如何“製造”革命黨,李鴻章垂暮之年怎樣東山再起,歷次群衆運動的種種荒誕不經,礦難與工會的關係……作者一如既往,以強烈的問題意識,串聯起歷史與現實。沉入歷史,乃是為從歷史中尋求智慧,從歷史中找尋解决當下問題的鑰匙;橫議時事,因為多了一分歷史的維度與眼光,分析問題免了就事論事,層次隨之豐富。作者尤其關註集體記憶的形成,着力從文本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留存個體鮮活的私歷史,填補歷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