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捲 為明代張景嶽所著。
張介賓的養生思想,除了主要來源於《內經》外,還兼收了儒、佛、道傢的思想。例如:張氏重視養陽的思想。一方面是受《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之論的啓發;另一方面又受《周易》“天尊地卑”之說的影響,認為陰與陽這對矛盾中,陽是起主導作用的一方。又如他的治形寶精思想,一方面是受了《素間·上古天真論》:“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之戒的啓發;另一方面又是受《莊子》“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說的影響,從而提出了養生當治形、治形當寶精的主張。張氏在《景嶽全書·傳忠錄·醫非小道記》中還指出:“修身心於至誠,實儒傢之自治;洗業障於持戒,誠釋道之自醫。”這也說明了張氏的養生學思想與儒、佛、道傢學說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概括他說,張氏的養生學思想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養生要以養陽為主。
張氏提出:“天之大寶,衹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衹此一息真陽”。認為陽氣是人體陰陽矛盾中的主導方面,原因是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基於陽氣為主導的思想,張氏又指出:“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從而提出陽氣的盛衰,關係着人之壽夭的論點。現代生理學認為,機體無時無刻地進行着同化、異化的新陳代謝活動,其一切過程的關鍵都在於“動”和“化”。簡單他說也與陽氣為主導的認識相似。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生和死的區別在於陽氣為主導的運動形式嚮其他運動形式轉化,以陽氣為主導,是養生和臨床必須遵循而又往往被忽略的問題。張介賓在這方面的詳盡論述,是對醫學理論的推進與深化。
第二,養生主要在於治形寶精。
張介賓說:“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從而指出生命之所依賴者,是為形體。所謂養生,實質上就是“治形”,即保養人之形體。
但是,“形”賴精血以養,精血是産生形體和維持形體不衰的物質基礎。所以張介賓又說:“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張氏認為治精血之法有二:一是愛惜精血,不使有傷。如他說:“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在這裏張氏既指明了精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又指出了節欲保精的必要性。二是滋補精血,使之充盛。如他創製的左歸丸功在壯水之主,以培元陰而精血自充,三陰煎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大營煎治真陰精血虧損;地黃醴治男婦精血不足。營衛不充。在上述培補精血的方劑中,皆重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藥、菟絲子、當歸、人參等藥。這些藥物一般都有補益精血、滋養真陰、培固本元的作用,對於年老體虛之人,尤其適宜。
第三,對人之壽夭的探索。
人之壽夭是人生一大課題。張介賓對此進行了積極、認真的研究和探索,並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見識。他說:“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所削者夭者更夭”,“兩天俱得其全者,耆艾無疑也”,從而說明了人之壽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人之本身是否註意攝養。即先天強者壽,先天弱者夭;後天培養者壽,後天失養者夭;先天強者,後天又慎之以養,則壽者更壽;先天弱者,後天又失之以養,則夭者更夭。為了使天者增壽,壽者更壽,張介賓又指出:“ 先天之強者不可侍,恃則並失其強矣;後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抗老延年中起着積極作用。這種“人能勝天”的思想,對於加強後天培養,提高人類壽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四,強調“中年修理”。
張氏說:“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可見,張氏十分強調中年保健,並尤重自身保健,他提出:“所衰由人,而輓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至於養生的具體做法,張氏重視元氣的養護,而胃氣的充盛又是養護元氣的先决條件。所以張氏說:“求復之道,其道何居,在天在人,總在元氣。元氣無傷,何虞衰敗;元氣既損,貴在復之而已。”又云:“脾胃為水𠔌之海,得時天之氣也……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
第五,重視房事保健與優生。
在《景嶽全書·婦人規》中,於講到夫婦子嗣和家庭關係時,提出“陰陽之道,合則聚,不合則離;合則成,不合則敗”,“合與不合,機有十焉,使能得之,權在我矣”的結論。其中的十機較馬王堆出土的古醫書中的“合男女必有則”要完善深刻得多。具體他說,他認為夫婦性生活之能否和諧及子嗣之有無,常與男女合機的遲速、畏機的強弱、會機的遠近、生機的盈虛、氣機的勞逸、情機的懷抱和陽機的兩火有關,與女方動機的闔闢、時機的童稚相聯繫;且亦與男方失機的喑産多所影響。由此可見,夫婦的性和諧與否與男女雙方的體質、情欲、動作、生活密切相關(十機中占有七機),而不能斷然地將兩性生活的失調或無孕育歸咎於男或女的某一方。
張景嶽以中醫的髒象形質理論為指導,進而總結了從優生學觀點出發的擇偶標準。如他在《婦人規·基址》中提出:“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處之部位也;耳小輪薄者不堪,此腎氣之外候也;聲細而不振者不堪,形體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宮城也;飲食纖細者不堪,此倉庫血海之源也;發焦齒豁者不堪,肝虧血而腎虧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後無後也;顔色嬌豔者不堪,與其華者去其華也;肉肥勝骨者不堪,子宮隘而腎氣礎也;裊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陽不勝陰必多肝脾之滯逆也;脈見緊數弦澀者不堪,必真陰虧弱經候不調而生氣杳然者也。”在討論影響優生的飲食方面,古人多有宜忌等清規戒律,而張景嶽則着重指出:“凡飲食之類,則人之髒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為均執,唯酒多者為不宜。”由此可見,關於妊娠飲食宜忌,張景嶽通過實際觀察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兩個論點:其一是飲食各自於有關髒氣的充盛,故進食不必過於均執;其二是忌酒,因為他認為“酒性淫熱,非唯亂性,並且亂精……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
第六,提出身心關係理論。
張景嶽非常重視身心關係的研究,提出了一係列精闢的見解,大體上可以概括為:神明元氣論,神明出於陰陽論,心主神明論,神形統一論和個性先天稟賦論。如他認為,精神從本質上說是元氣。他說:“夫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由精神昌盛。”堅决反對把精神現象神秘化,為理解七情損傷和它的發病機製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身心關係上,張氏堅决反對心身二元論,主張形神統一說,神離不開形,神是形的作用,“神自形生”,神支配着形,失去了神,形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張氏還把七情損傷與疾病的關係看作雙嚮性影響,應為因果關係。七情損傷可以致病,疾病也可以導致七情損傷。例如驚就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 ”。精神變化視具體條件不同,有時看作疾病引起的癥狀,有時又看作造成疾病的原因。從動態變化過程中考慮二者的相互作用,這就考慮到身心關係的復雜性,為分析精神因素變化的實質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此外,張氏根據當時的社會特點提出,不良嗜好的形成和功名利祿的追逐是引起情感振動的主要因素。例如有人對酒“耽而不節”,有人“情懷鬱結,或相思之失心,或鬱結之盡病”,對於七情損傷,他認為不能“全侍藥餌”,“尤當以持心為先”。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氏非常重視心理治療的作用及心理健康在預防中的作用。他強調養神是預防疾病的首要環節,在具體的養神方法上,主張要善於自我調節,行動中節,而不可使之過,放縱情欲。
由上可知,張介賓的養生思想是很豐富的,究其原因,皆源於張氏對於祖國醫學理論的博大精深和對於臨床實踐的深厚功底,以及對於中醫養生學理論的積極探索。此外,張介賓盡力運用多學科知識於醫學研究,明確地提出了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的必要性,如《景嶽全書》開宗明義第一語便是“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五十歲那年,專作《醫易義》詳論了皙學對醫學的指導意義,介紹了自己將論哲理的《易》與醫學結合的體會。
張介賓的養生思想,除了主要來源於《內經》外,還兼收了儒、佛、道傢的思想。例如:張氏重視養陽的思想。一方面是受《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之論的啓發;另一方面又受《周易》“天尊地卑”之說的影響,認為陰與陽這對矛盾中,陽是起主導作用的一方。又如他的治形寶精思想,一方面是受了《素間·上古天真論》:“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之戒的啓發;另一方面又是受《莊子》“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說的影響,從而提出了養生當治形、治形當寶精的主張。張氏在《景嶽全書·傳忠錄·醫非小道記》中還指出:“修身心於至誠,實儒傢之自治;洗業障於持戒,誠釋道之自醫。”這也說明了張氏的養生學思想與儒、佛、道傢學說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概括他說,張氏的養生學思想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養生要以養陽為主。
張氏提出:“天之大寶,衹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衹此一息真陽”。認為陽氣是人體陰陽矛盾中的主導方面,原因是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基於陽氣為主導的思想,張氏又指出:“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從而提出陽氣的盛衰,關係着人之壽夭的論點。現代生理學認為,機體無時無刻地進行着同化、異化的新陳代謝活動,其一切過程的關鍵都在於“動”和“化”。簡單他說也與陽氣為主導的認識相似。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生和死的區別在於陽氣為主導的運動形式嚮其他運動形式轉化,以陽氣為主導,是養生和臨床必須遵循而又往往被忽略的問題。張介賓在這方面的詳盡論述,是對醫學理論的推進與深化。
第二,養生主要在於治形寶精。
張介賓說:“吾之所賴者唯形耳,無形則無吾矣。”從而指出生命之所依賴者,是為形體。所謂養生,實質上就是“治形”,即保養人之形體。
但是,“形”賴精血以養,精血是産生形體和維持形體不衰的物質基礎。所以張介賓又說:“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張氏認為治精血之法有二:一是愛惜精血,不使有傷。如他說:“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在這裏張氏既指明了精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又指出了節欲保精的必要性。二是滋補精血,使之充盛。如他創製的左歸丸功在壯水之主,以培元陰而精血自充,三陰煎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大營煎治真陰精血虧損;地黃醴治男婦精血不足。營衛不充。在上述培補精血的方劑中,皆重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藥、菟絲子、當歸、人參等藥。這些藥物一般都有補益精血、滋養真陰、培固本元的作用,對於年老體虛之人,尤其適宜。
第三,對人之壽夭的探索。
人之壽夭是人生一大課題。張介賓對此進行了積極、認真的研究和探索,並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見識。他說:“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所削者夭者更夭”,“兩天俱得其全者,耆艾無疑也”,從而說明了人之壽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人之本身是否註意攝養。即先天強者壽,先天弱者夭;後天培養者壽,後天失養者夭;先天強者,後天又慎之以養,則壽者更壽;先天弱者,後天又失之以養,則夭者更夭。為了使天者增壽,壽者更壽,張介賓又指出:“ 先天之強者不可侍,恃則並失其強矣;後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抗老延年中起着積極作用。這種“人能勝天”的思想,對於加強後天培養,提高人類壽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四,強調“中年修理”。
張氏說:“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可見,張氏十分強調中年保健,並尤重自身保健,他提出:“所衰由人,而輓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至於養生的具體做法,張氏重視元氣的養護,而胃氣的充盛又是養護元氣的先决條件。所以張氏說:“求復之道,其道何居,在天在人,總在元氣。元氣無傷,何虞衰敗;元氣既損,貴在復之而已。”又云:“脾胃為水𠔌之海,得時天之氣也……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
第五,重視房事保健與優生。
在《景嶽全書·婦人規》中,於講到夫婦子嗣和家庭關係時,提出“陰陽之道,合則聚,不合則離;合則成,不合則敗”,“合與不合,機有十焉,使能得之,權在我矣”的結論。其中的十機較馬王堆出土的古醫書中的“合男女必有則”要完善深刻得多。具體他說,他認為夫婦性生活之能否和諧及子嗣之有無,常與男女合機的遲速、畏機的強弱、會機的遠近、生機的盈虛、氣機的勞逸、情機的懷抱和陽機的兩火有關,與女方動機的闔闢、時機的童稚相聯繫;且亦與男方失機的喑産多所影響。由此可見,夫婦的性和諧與否與男女雙方的體質、情欲、動作、生活密切相關(十機中占有七機),而不能斷然地將兩性生活的失調或無孕育歸咎於男或女的某一方。
張景嶽以中醫的髒象形質理論為指導,進而總結了從優生學觀點出發的擇偶標準。如他在《婦人規·基址》中提出:“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處之部位也;耳小輪薄者不堪,此腎氣之外候也;聲細而不振者不堪,形體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宮城也;飲食纖細者不堪,此倉庫血海之源也;發焦齒豁者不堪,肝虧血而腎虧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後無後也;顔色嬌豔者不堪,與其華者去其華也;肉肥勝骨者不堪,子宮隘而腎氣礎也;裊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陽不勝陰必多肝脾之滯逆也;脈見緊數弦澀者不堪,必真陰虧弱經候不調而生氣杳然者也。”在討論影響優生的飲食方面,古人多有宜忌等清規戒律,而張景嶽則着重指出:“凡飲食之類,則人之髒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為均執,唯酒多者為不宜。”由此可見,關於妊娠飲食宜忌,張景嶽通過實際觀察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兩個論點:其一是飲食各自於有關髒氣的充盛,故進食不必過於均執;其二是忌酒,因為他認為“酒性淫熱,非唯亂性,並且亂精……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
第六,提出身心關係理論。
張景嶽非常重視身心關係的研究,提出了一係列精闢的見解,大體上可以概括為:神明元氣論,神明出於陰陽論,心主神明論,神形統一論和個性先天稟賦論。如他認為,精神從本質上說是元氣。他說:“夫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由精神昌盛。”堅决反對把精神現象神秘化,為理解七情損傷和它的發病機製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身心關係上,張氏堅决反對心身二元論,主張形神統一說,神離不開形,神是形的作用,“神自形生”,神支配着形,失去了神,形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張氏還把七情損傷與疾病的關係看作雙嚮性影響,應為因果關係。七情損傷可以致病,疾病也可以導致七情損傷。例如驚就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 ”。精神變化視具體條件不同,有時看作疾病引起的癥狀,有時又看作造成疾病的原因。從動態變化過程中考慮二者的相互作用,這就考慮到身心關係的復雜性,為分析精神因素變化的實質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此外,張氏根據當時的社會特點提出,不良嗜好的形成和功名利祿的追逐是引起情感振動的主要因素。例如有人對酒“耽而不節”,有人“情懷鬱結,或相思之失心,或鬱結之盡病”,對於七情損傷,他認為不能“全侍藥餌”,“尤當以持心為先”。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氏非常重視心理治療的作用及心理健康在預防中的作用。他強調養神是預防疾病的首要環節,在具體的養神方法上,主張要善於自我調節,行動中節,而不可使之過,放縱情欲。
由上可知,張介賓的養生思想是很豐富的,究其原因,皆源於張氏對於祖國醫學理論的博大精深和對於臨床實踐的深厚功底,以及對於中醫養生學理論的積極探索。此外,張介賓盡力運用多學科知識於醫學研究,明確地提出了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的必要性,如《景嶽全書》開宗明義第一語便是“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五十歲那年,專作《醫易義》詳論了皙學對醫學的指導意義,介紹了自己將論哲理的《易》與醫學結合的體會。